群書治要36O講記—第二十二集節要(信而後諫)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三七集) 2025/7/30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64-0337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群書治要36O》講記,第二十二集節要三:
「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這一條講,君臣、朋友之間要勸諫,要先取得彼此的信任;如果還沒有取得信任,你對他的一些建議、勸諫可能會造成誤會,以為是在毀謗他,是在說他壞話,所以必須要取得信任。領導、被領導的,還有我們朋友之間勸諫,也要看彼此的關係,這個關係到什麼程度。一定彼此都很信任、都很了解才可以勸,不然就是開玩笑。還沒得到對方的信任,我們去勸他,他以為是在毀謗他,那這個誤會就大了。信任之後而不勸諫,那就是沒有盡到為人臣的本分,叫尸位素餐。這裡也提到,就是要信任之後,臣子才好勸。魏大人常常引導太宗皇帝體恤臣子、體恤人情,每一個人的才性又不同,有一些怯懦的人,他雖然很忠誠,但是有時候他不敢講;離你比較遠的人,他也擔心你不信任他,他又不敢講;領著國家俸祿的,他又怕講了以後你不接受,還惹來禍患。所以種種這些考慮、顧忌,就比較少人敢出來勸諫。太宗皇帝聽到魏徵魏大人講了,聽了以後就想到,你講得很有道理,每個臣子要勸諫的時候,可能他還擔心真的會惹來殺身之禍。所以大禹他能夠「聞善言而拜」,都是這個態度,來讓臣子勸他不要有顧忌。所以唐太宗又重新申明,他廣開勸諫之路,接納大家的勸諫,跟大臣講,希望他們不要有任何的擔憂害怕,直接跟他直言無妨。這是貞觀十五年的事情。
現在人有時候不容易保持這樣的態度,可能隨著自己建功立業多了,稱讚肯定隨之而來,慢慢的這個接受納諫的態度也會退步。我們自己也很冷靜感受,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可能三年、五年,我們現在那種謙卑的態度,接受別人勸的態度,比起五年前是更深切了,還是反而不容易聽勸?這些觀照都很重要。接受勸諫這是謙卑,謙卑提升,學問就上去了。假如我們聽勸的心境反而退步,事實上我們可能只是增長一些經典的見識、知識,但是在心性上並不一定隨著時光而提升。所以要時時觀照,恭敬心有沒有提升?謙卑心有沒有提升?時時設身處地的心有沒有提升?這個心地功夫才是真實的學問。我們看《弟子規》講「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喊我們,我們有沒有趕緊恭恭敬敬的答應?不只是父母呼是這樣,身邊人有事找我們的時候,我們有沒有馬上以恭敬的態度趕緊做回應?「曲禮曰:毋不敬」,時時刻刻都要保持這樣恭敬慎重的態度。所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這樣才能德日進、過日少。唐太宗也是我們的好老師,他好的部分我們見賢思齊;他不妥當的部分,我們也引以為戒,這樣就善學了。
好,這一條我們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