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伏惑—生處轉熟,熟處轉生 悟道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24/1/5 馬來西亞.馬六甲.海灣大酒店 檔名:WD21-151-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新年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今天是馬六甲古城淨宗學會,二O二四祈福息災超薦法會第二天。今天還是念佛,這次有兩天的念佛,兩天的法會,明天開始做繫念法會。昨天晚上跟大家談到念佛息災,有關念佛息災,印光祖師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開示,護國息災根本的方法在於念佛,「若盡人能念佛」,這個世界就沒有災難了;如果有少數人念佛,「亦可減輕」。盡人,全球人類所有人都念佛,這個地球災難就化解了。如果有少數的人,減輕災難這個效果一定有。如果沒有少數人在念,這個世界的災難不止我們現在看到這樣,那必定是更嚴重,不曉得會嚴重多少倍。因為人類造惡業的畢竟多,而且現在這個時代的人造的惡業特別的重,比起過去古時候不曉得要大幾百倍都不止。有少數人在做好事、念佛,也能夠減輕這個災難。現在世界上災難很多,所以在現前大家多念佛。過去先師淨老和尚提倡護國息災百七繫念法會,做這個法會主要也是息災,對眼前息災,對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我們念佛做繫念主要的目標。
我們昨天跟大家談到念佛息災。今天晚上我們跟大家談一談念佛伏惑,伏是降伏,惑就是迷惑的惑。在佛經上講惑業苦,這個惑分三大類,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無明是根本,最粗的是見思,見思煩惱,又稱為見思惑,惑就是煩惱。因為起惑,就造業,就受報。有了見思惑,製造六道輪迴,以輪迴心造輪迴業,受輪迴的果報。我們念佛法門,比起其他八萬四千法門一個特殊的地方,就是不必斷惑(不必斷見思惑),惑一品都沒斷,可以帶業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再去斷,這是淨土法門的特色。除了淨土法門之外,佛講的八萬四千法門,大乘小乘、顯宗密教,禪密淨律教,教下,密(密宗),禪宗,律宗(律宗也可以歸教下),要出離六道必須把見思惑斷得乾乾淨淨,有一絲毫沒有斷乾淨,六道出不去。見思惑斷盡了,塵沙惑也斷盡了,無明惑破了一品,才能超越十法界。這是每一個法門都不例外的,條件都一樣,只是方法門徑不同(有漸次修的,有圓頓的),隨各人的根器,佛應機說法。總是你要超越六道,見思惑要斷盡,第一關就是見惑,見惑是第一關。見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使,見惑稱為五利使,思惑稱為五鈍使。五利使第一個就身見,第二個邊見,第三見取見,第四戒禁取見,第五邪見(邪見涵蓋所有錯誤的見解),這個五大類稱為五利使,利是猛利的利,使是指使,我們會生煩惱就是受這個五利使的指使。貪、瞋、痴、慢、疑是五鈍使,五鈍使是從五利使發展出來的。
所以你要斷見思惑,第一個要先斷見惑,見惑五大類,第一個就是身見,你要破身見。這個就不容易了,我們凡夫總是把身認為是自己,自己就是這個身體,佛給我們講這個是錯誤的見解,身是我所,不是我。我們凡夫總是把身當作我,我就是這個身,身就是我,佛給我們開示,錯了,這個身不是我,是我所。像我們穿在身體上的衣服,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我們身體就像衣服一樣,衣服破了、舊了、髒了,你要換一件新的、乾淨的。你人沒有換,衣服換了,我們身體就像衣服一樣,身體壞了,不能用,你要再換一個新的身體,所以佛門講往生,人死了會再去投生。這個第一關就很難破了。在《四十二章經》,佛給我們講,斷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證得須陀洹果,在小乘證的須陀洹果,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乾淨了,但是還沒有出輪迴,證得位不退,三不退裡面證得位不退,算是佛法入門一年級。雖然是小小聖,這個地位很低,但是他入了聖位,入了聖人的位子,得到位不退,不會再退到凡夫了。雖然沒有出三界,但是決定不墮三惡道,斷了見惑,人間天上七次往返,必定證阿羅漢。
這個就是告訴我們念佛法門它的殊勝,一般我們修行所有的法門,第一個一定斷見惑,人間天上七次往返必定證阿羅漢。斷了見惑,雖然還沒有出六道,但是出離六道有時間表了,可以預期了。見惑這一關最難突破。蕅益祖師在《彌陀經要解》給我們講,他說同居這一關最難透脫(透脫就是我們現在的話講突破),最難突破。第一關最難突破,第一關就是見惑,這一關能突破,出三界就可以預期,有時間表了。還沒有斷見惑,無論你修行功夫再高,禪定功夫再深,你修什麼樣的苦行,都不能出離三界。所以很多外道禪定功夫非常深,達到色界天、無色界天,但是沒有出三界,他只有得禪定,沒有斷見惑。沒有斷見惑,你禪定功夫再深,就是世間的四禪八定,不能出三界,不能脫離六道輪迴,無論你怎麼苦修,總是脫離不了六道。我們現在對於斷見思惑,這個十利使的性質(煩惱),我們都不認識,我們都不知道。不知道,你怎麼去斷,從何斷起?那更是不可能了。明白了,知道了,斷也是相當的困難,你把這個都搞清楚了,才知道它難斷。所以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講,同居這一關最難透脫。
我們生生世世修行,我們修行不是今天才開始,我們學佛也是生生世世都在學,不是今天開始。《無量壽經》佛給我們講,我們已經生生世世無量劫來供養過無量諸佛。但生生世世修行,總是沒有一次達到斷見惑。如果有一生,我們修行達到斷見惑,起碼現在也是阿羅漢。可見得第一關最難突破,這是修學所有法門,斷煩惱、出三界、成佛道這個條件都是一樣的。只是方法門徑不一樣,有的斷得比較快,有的比較慢,各人的根器不一樣,總是標準都一樣,都要斷煩惱。在正法時期,很多人修行,只要持戒,他就能斷見思惑。佛的時代,正法一千年,斷見思惑證果的就很多。佛的正法一千年後,到了像法,斷煩惱出三界的就比較少了,得禪定的就很多,所以像法是禪定成就,正法是戒律成就。到了末法,禪定也沒有了,不要說出世間的禪定,世間禪定都沒有了,所以末法淨土成就。淨土為什麼在末法能成就?因為它不用斷惑,斷惑就很難,高難度。這是佛在《大集經》講,「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難得看到有一個得道的、證果的,唯有依這個念佛往生淨土,才能一生有成就。我們現在生在佛的末法時期,如果我們想這一生要解決這個生死的問題,除了淨土法門帶業往生橫超三界之外,也找不到第二個了。淨土法門它的方便就是不用斷惑,惑一品都沒斷,只要具足信願行,臨終蒙佛慈悲接引往生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必定斷見思、斷塵沙、斷無明,不但出離六道也出離十法界了,這個法門真是不可思議。
我們學佛,佛法稱為出世間法,出離六道生死輪迴的理論方法,稱為出世間法。我們沒有脫離六道,在六道裡面這一切法,稱為世間法。沒有出離六道的這一切法就叫世間法,因為它沒有出離世間。善法、惡法,善法是幫助我們生三善道,惡法幫助我們生三惡道,總是沒有出離六道,所以稱為世間法。佛法是出世間法,出是出離,出離六道,出離生死輪迴。生死是果報,因就是煩惱,見思煩惱,見思惑。這是造成六道輪迴生死的業因,就是見思惑,見思煩惱。因此我們要出離,照一般通途法門,你必定要把見思惑斷乾淨才能出離六道,斷塵沙、無明才能出十法界,這個都是一樣,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條件都一樣,只有淨土特別。我們聽到不用斷見思惑,淨土法門雖然不必斷惑,但是也要有能力伏惑(伏就降伏的伏),把它伏住。我們用個比喻,這個罐子裡面裝滿了沙,沙很多,密密麻麻的,比喻見思惑。如果你把它倒乾淨了,這個罐子裡面沙統統倒乾淨,比喻說惑都斷乾淨了,能夠出離六道了,這個叫斷惑。伏惑,就是石頭壓草,像罐子裡面的沙,用個蓋子把它蓋著,你怎麼倒也倒不出來了。你罐子裡面沙清空了,沒有了,這比喻斷惑,沒有惑了。但是伏惑,就是他沒有斷,就像這個罐子裡面還是裝得滿滿,但是上面把它弄個蓋子蓋著,蓋子蓋著你要倒也倒不出一粒沙,這個叫伏惑,把它伏住。好像人有病,病沒有斷根,但是把這個病的症狀把它控制住,讓它不要發作,這個叫伏惑。我們貪瞋痴慢這些煩惱沒斷,但是先叫它不要發作,不要起貪心、不要發脾氣,先把它控制住。
我們念佛只要念到能夠伏惑,我們就有把握往生了,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自然就斷了。我們現在要做的功夫就是伏惑,沒有斷,那也叫一心,比較淺的一心,我們一般講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把煩惱壓住,它不會發作了,但是沒斷。我們淨宗有這個功夫,就決定有把握往生了。如果惑還伏不住,那就沒有把握了,就要看臨命終最一念,我們能不能信願念佛了。所以臨終有的靠助念,功夫不得力,要請蓮友大家來提醒、來幫忙;或者昏沉,自己忘記念佛;或者病痛,提不起念佛,蓮友來提醒,在旁邊助念,自己跟著念,最後能夠深信發願念佛,也能蒙佛慈悲接引往生到極樂世界。沒有念到伏惑的功夫,那就要看臨終的因緣,因緣比較好,有人助念,家屬能配合,也能順利的幫助往生西方。如果遇到家屬不信佛的,就很難講了,兒女不信佛、不配合,人家要去助念,他不讓人家念,他這個業障障礙,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這個要看因緣。所以最好我們自己念到功夫得力,能夠預知時至,自在往生,這個是最好的。
我們打佛七念佛,主要就是為了伏惑,把這個惑伏住。我們念佛要伏惑,也要懂得念佛的道理,這個念佛是心在念,我們這個心在念,不是只有口念。如果只有口念心不念,那個不叫念佛,那個叫唱佛,好像唱歌一樣,唱佛歌。現在有很多編那個音樂,唱阿彌陀佛的佛歌,唱得很好聽,那個叫唱佛,那不叫念佛。念佛就是你心裡真有佛,心裡面沒有其他的妄念,只有佛念,那是真念佛。所以我們念這句佛號是降伏我們的妄念,我們的妄念那麼多,就用佛念把它代替過來。伏惑的方法也是自己要提醒自己。昨天開光法師來問我,能不能講一點作觀的方法。過去先師淨老和尚要求我做三時繫念要隨文入觀。隨文入觀就是你經文念到哪裡,或者祖師開示念到哪裡,我們心就入那個境界,這叫隨文入觀。隨文入觀也不容易,你入觀之前要先作觀,就是比較作意,我們一般講你要作意去觀。作觀,時時提起去作觀,隨文作觀,觀到純熟,後面他自然就隨文入觀。隨文入觀,他就很自然了,他不必特別提起,很自然就入了。
功夫還不純熟,就是先從作觀開始,觀是觀念,首先觀察自己的心。在《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祖師也給我們開示,我們念佛就是心在念,我們一天到晚心裡都有這一句佛號,六字也好、四字也好,這個心念佛。念佛,往往我們都夾雜這些妄念煩惱,因此祖師給我們開示,我們念佛人,如果有貪心起來了,自己要去觀察(這個就是作觀),觀察到自己,我起了貪念了,趕快用阿彌陀佛這一念給它換過來。那就提醒自己,我念佛人不能起這個念頭,趕快用佛念代替過來,貪念沒有了。瞋恚心的念頭起來了,就提醒自己念佛人不能生瞋恨心,無論遇到什麼逆境都要提醒自己不能生瞋恨心,觀察到了,趕快用佛念給它代替過來。愚痴的心起來了,是非善惡、雜亂妄想亂七八糟的心起來,要發覺得快,提醒自己念佛人不可以起這個念頭,把它轉過來。我慢心、好勝心,一直想發脾氣的心,就是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我現在是要念佛,我要伏惑,不能讓煩惱在我心裡做主,我要把它降伏住,就用佛號把它換過來,把它伏住,這個叫伏惑。每一天時時刻刻能夠檢點自己的自心,用佛號來降伏我們心裡的妄想煩惱。印光祖師開示,如果你能這樣念,差不多十天你就見到效果,十天。我們打佛七,七天。所以這樣才是真正的念佛。作觀怎麼觀?就是這麼觀,就這麼觀。
我們凡夫總是會生煩惱,古大德給我們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們不怕這些妄念、這些煩惱起來,因為凡夫必定會起這些妄念、起這些煩惱,這些煩惱、妄念起來不怕,怕的是我們發覺太慢、太遲了,覺悟、覺照太遲了,那就變成煩惱在當家做主了。所以時時刻刻觀照自己起心動念,這個就是作觀的原則。這個原則知道了,重要的就是警覺性要高。如果我們稍微不留意,煩惱妄想又當家做主了。所以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不怕妄念起來,怕我們覺悟太慢,太慢就被這個妄念牽著跑了。我們功夫還不得力的時候,總是常常被妄念牽著跑,但是我們發現要趕快再拉回來。剛開始功夫不得力,總是跟著妄念跑的時間多,我們拉回來的時間少,但是我們總是要勉為其難「生處轉熟,熟處轉生」,煩惱妄想我們很熟悉,你不要刻意去想它都會跑出來,我們念這句佛號常常忘記,佛號很生疏要讓它慢慢熟悉,這些妄想很熟悉慢慢讓它生疏。我們佛號熟悉一分,妄念自然就疏遠一分,這是必定的。所以「生處轉熟,熟處轉生」,這個也是古大德教我們的。我們平常比較沒有專心在念佛,因此我們打個佛七,就是收收心,放下萬緣。
放下萬緣,我們在念佛堂裡面專心念佛,就比較容易發現妄念。發現,我們就趕快念佛把它轉過來。妄念起來不要怕,也不要擔心,不要再去回憶那個妄念。發現了,趕快提起「阿彌陀佛」,把它換過來,這樣就好。慢慢就是佛念多妄念少,到最後成就就是只有佛念,只有阿彌陀佛,起心動念都是阿彌陀佛,就叫功夫成片。有這個功夫就決定有把握往生,跟阿彌陀佛的佛光就連線了。這個就是伏惑的方法,念佛伏惑的方法,就是觀察我們的心念,發現我們心念不對了,就用念佛把它換過來,把它代替過來,這個就是念佛伏惑的一個方法。我們這兩天,在這裡念了兩天的佛,念佛就有佛光注照、佛力加持。我們念讚佛偈,「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佛菩薩都有光,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我們念這句佛號就有佛光,我們念一句佛號就是接受佛光注照,所以我們佛聲不斷,佛光就不斷。我們念佛,佛光注照,聲跟光就融合了,當下你念佛的時候就是阿彌陀佛。所以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開示,「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你佛聲不斷,佛光不斷,我們念佛就是接受佛光注照,聲跟光就融合在一起了。不但聲、光,還有香,所謂香光莊嚴,佛香、佛聲、佛光都有了。因此念佛即是成佛時,我們念佛的時候心裡只有阿彌陀佛,其他的妄念都沒有,當下你就是阿彌陀佛,就是佛。
因此,我們念佛功夫還不純熟,就是要常常提起。我們大家到念佛堂來念佛,就是自己念自己聽,主要在心念,你心裡有在念佛,起心動念念「阿彌陀佛」,或者「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叫心弦,好像彈琴那個琴弦一樣,雖然沒有聲音,沒有出聲,但是它有聲相,默念也有聲相,就跟佛光就接上了,當下就是接受佛光。如果我們自己念自己聽,在念佛堂都聽到自己念佛的聲音,這個功夫就很到家了。如果還沒有到這個程度,聽到別人念,我們跟著念,那也等於是我們自己念,聽佛號。所以自念自聽,或者別人念我們聽,聽到也都有功德。像臨終助念,自己昏沉,或者病痛,不能念,如果功夫還不得力,這個助念就很重要。這個助念就好像一個人爬牆,他爬到一半,他沒力氣了,爬不過去,助念就好像你下面的人把他推一把,把他推一把他就過去了,助念就像這個意思一樣。如果你自己功夫得力了,你自己一翻你就翻過去了,就不需要別人幫助了。你力量還達不到的時候,這時候是有需要別人來幫助,所以我們說臨終助念非常重要。
臨終助念,最重要是勸臨終的人,要放下萬緣,不要留戀這個世界,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要給他講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那邊人沒有生老病死。我們現在在這裡病得苦得不得了,那為什麼不求生一個永遠不會死亡、永遠不會生病的世界?為什麼要在娑婆世界六道裡面生生世世受生老病死的痛苦?所以常常這樣提醒自己,也提醒別人、提醒蓮友。極樂世界蓮花化生,身體沒有生老病死,心裡沒有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這些苦都沒有。《彌陀經》講,「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極樂世界苦的名字都聽不到,我們娑婆世界的苦在極樂世界聽都聽不到,所以它那邊叫極樂。娑婆世界,我們在六道裡面是極苦的世界。《法華經》講三界統苦,只要你還在三界六道,只有苦沒有快樂。我們覺得有快樂,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快樂過去苦就來,所以那個樂叫壞苦。苦苦、行苦、壞苦,三苦、八苦、無量苦,只有苦沒有樂。求生極樂世界才有真樂,我們要離苦得樂就要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我們勸自己,也勸別人。勸自己家人臨終的時候,勸他放下萬緣,縱然神識昏迷也要跟他講,他阿賴耶識還能聽得進去,給他助念這個就很重要了。
所以我們念佛法門,它的特色就是橫超三界、帶業往生。我們學佛主要是為了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度眾生,目的就是這個。如果不求了生死,那有沒有學佛也都不重要了。學佛,主要是為了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度眾生。因為我們人生的事情,生死事大,我們人生沒有比這樁事情更大的。這樁事情,古今中外科學、哲學、宗教家都在探討,都得不到解決的方法。佛大慈大悲出現在世間,告訴大家這個事實真相,怎麼解脫生死的理論方法,教給我們。所以學佛,為了了生死來學佛,這個心態才是正確的。如果不是為了了生死,那都不是真正在學佛,無論你修什麼法門都不是真的在學佛。蕅益祖師在《寒笳集》也給我們佛弟子開示,特別出家人為什麼要出家?出是出離,家有枷鎖的意思,把家形容為牢獄,像枷鎖一樣,主要就是出生死家,出離生死六道輪迴這個家。六道輪迴的因就是煩惱,你斷見思惑就是出煩惱家,這個因沒有了,生死家這個果當然也就沒有了,就超越了。所以出家是出三界家,出六道輪迴生死這個家,出煩惱的家,是出這個家。
所以出家有四料簡,身出心不出,這個身是穿著出家人的衣服,也受了戒,但是心裡還是貪戀世俗的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個是身出心不出,身出家了,但心沒有出。第二類是心出身不出,身是在家居士的身分,但是他真出家,心裡不留戀這個世間,都放下了。第三類,身心俱出家,最標準的身也出家、心也出家,我們古來祖師大德都是身心俱出。第四類就一般人,身心俱不出,他也沒有想要出家,身也沒有出家,一般社會大眾。這個出也就是出離心,要有出離心,出離六道輪迴的心。講簡單一點,也就是想要解決生死問題這個心,這個叫出離心,我們出離六道要有這個心。我們念佛法門就是要有出離心,你如果沒有出離生死的心,你就生不起往生極樂世界的願,這個願就生不起來。願就是願離娑婆,願生極樂,願意離開娑婆世界,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念佛每一支香後面都要念迴向偈,「願生西方淨土中」,我們念這個偈子就是提醒我們要發願,因為我們念佛法門是不需要斷惑,甚至你伏惑的功夫都還不到,你只要具足真信切願,臨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
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給我們開示,能不能往生,在信願之有無,關鍵在這裡。你要念到像《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你念到「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大徹大悟了,當然你念到事一心、理一心,你動個念頭想到極樂世界就去了,佛沒有來接引,你也能去了,你有這個功夫了。我們沒有這個功夫,一定要佛來接引,不然我們不知道極樂世界在哪裡。這叫二力法門,自力跟他力,自己的力量就信願行這三個條件,《彌陀經》講的。《彌陀經》一部經講的修行的宗旨,宗就是最重要的,旨是旨趣,就是信願行。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之有無,你有真信切願,你念佛功夫差一點也能往生,念佛功夫差一點就是品位低一點,品位比較低;你念佛功夫比較高,品位就高。所以往生的關鍵在信願,你信不信,你願不願意去,這個是往生的關鍵。如果我們能夠真信切願,願就是願離娑婆,願意離開娑婆世界,就是你放得下,不留戀這個世界,不貪戀這個世界。如果還捨不得這個世界,這個願就沒有,大概只有口頭在發願,我們心裡沒有真正想要到極樂世界。如果心裡真願意往生極樂世界,這個世界自然就願意放下。不能說我願意往生極樂世界,我又放不下這個娑婆世界,我又不願意離開娑婆世界,你怎麼去?你要去極樂世界,總要先離開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再回來,你總不能腳踩兩條船,不曉得要搭哪一條船,這個就沒把握了,這個就沒有把握了。
所以願就是很堅定的,就是願生極樂,願離娑婆,願意離開娑婆,離就是放下,這個世界一切都放下。這個放下,我們講得也很簡單,但是也不容易,事情一來我們一樣也放不下。因此,看破幫助我們放下。像《般若經》、《金剛經》,佛的這些開示也是幫助我們看破、放下的。看破就是看清楚這個世間的事實真相,這個修觀就很重要,我們學佛如果不懂得修觀,功夫不會得力,修到最後會枯燥無味,修到最後我們伏不住煩惱,降伏不了煩惱,那就容易退心了,就容易退了。因此我們念佛,雖然不像禪門、教下修止觀,但是也離不開觀的原理原則,這江味濃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講得很多。這個也是我們同修,我們要互相大家勉勵,這個觀門是幫助我們看破放下。看破放下,我們願生西方的心才是真實的,才真正願意往生到極樂世界,願意放下娑婆世界。所以《般若經》也是幫助我們看破放下。所以修觀很重要,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離不開「觀」這個字。淨土也是一樣,你看《十六觀經》,我們持名念佛這個法門是《觀經》第十六觀,是第十六觀。所以念佛也是觀,也要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如果我們不懂得去作觀,這個念佛功夫也不得力,信願也生不起來。所以經教也是給我們一個補助、一個幫助。除非你能夠老實念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你不懂這些教理也行,這句佛號你念熟了,你自然就懂了。但是要能夠老實念才行,如果不老實就不行,不老實要補助,要有這些經教的道理來補助,幫助我們看破放下,這樣才會老實,不然想要老實就是做不到。
我們看先師淨老在過去講席當中常講的,海賢老和尚,鍋漏匠,不認識字,念佛念了三年就成就了。我們看了也很羨慕,也想學,學不來,因為他能老實,我們就不老實,這一點辦法都沒有。很多人想學,我認識的同修有好幾個。捐給我們雙溪道場的一個陳居士,他聽到老和尚講鍋漏匠這個故事他很嚮往,他常常給我講他要做鍋漏匠,所以他捐了雙溪那個山地給我們。我說我蓋個茅篷給你做鍋漏匠,都不去,都要回去他家裡,他不想住在山上。我說這個地你捐的,你第一個來報名做鍋漏匠。這個陳居士也很幽默,也喜歡跟我開玩笑,那時候捐這個地給我,他說我們以後來做一個一貫作業的。什麼叫一貫作業?我們蓋個念佛堂,大家在這裡念佛;念佛如果臨終,接著就是助念室,助念的;助念室後面就是焚化爐,火化的;火化爐後面就靈骨塔。他說我們來造一個這樣的道場,一貫作業,從念佛堂進去,然後出來就是靈骨塔。我說好,你第一個報名,我給你寫第一個,結果他跑第一個,不容易。很多人要學鍋漏匠,都沒有辦法。
我們悟字輩的,有兩個師兄弟也是去嘗試,也是不行,不能老實,你關起來,關到最後自己妄想煩惱伏不住,那就沒辦法。過去也是我們悟字輩,一個女眾,年紀很大,比我大,已經往生了。當初來我們華藏圖書館做義工,她也很發心,一些粗活都她在做。因為她也不認識字,她也聽我們老和尚講學鍋漏匠,就要求說要出家。那時候我做當家,她說她要出家,她給我講,出家這個粗活都她來幹,她要學鍋漏匠。她也不要受戒,只要出家就好了,在道場這些粗活都她發心來做,她要念佛求生淨土,學鍋漏匠。我就跟我們師父報告,後來也同意了,給她剃度了。剃度之後,後面又有一些年輕的女眾男眾出家,出家都去受戒,她就哭著要受戒。我說妳當初不是說不受戒嗎?要學鍋漏匠嗎?她說看到那些師兄弟都去受戒,她沒受,她受不了。所以我得到答案,不簡單!妳不要以為說我很老實,其實妳就不老實,妳自己不老實,妳自己不知道,自己認為很老實,所以那個妳要學也學不來。還有我們道場一個出家眾,莊傳師,他以前在家的時候跑到新加坡,他在家的時候到古晉報恩念佛堂也住了好幾年,後來回到台灣就出家了,請我們老和尚給他寫個「老實念佛堂」,他在宜蘭自己有一個房子。那個匾「老實念佛堂」,也要學鍋漏匠,老實念佛,求生淨土。但是我看他念沒有三年,那個房子就賣掉了。賣掉,我們老和尚寫的那個「老實念佛堂」,那個招牌拿到這邊來,所以不容易。所以我們不老實,多少要有一些經教補助,要有一些助修的。如果你真能老實,那一句佛號正助雙修統統有了,戒定慧統統有,六度萬行也統統有了。
蕅益祖師的念佛開示,就是一句佛號圓修六度,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度齊修,一起修。真念佛人,「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什麼叫大布施?我身心世界統統放下,那就大布施。大布施,不是我布施幾百萬、幾千萬,那個不算大布施。身就身體,我這個身體放下了,心裡的牽掛放下了,這個世界統統放下了,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念佛人,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念佛人,「不復起貪瞋痴,即大持戒」。真念佛人,「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沒有是非人我了。真念佛人,「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念佛人,「不復妄想馳逐」,用佛號代替妄想、妄念,「即大禪定」。真念佛人,「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他歧就是各種邪說、各種說法,心裡不會動搖,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決定不會受其他的影響,那就大智慧。所以一句佛號圓修六度,六度齊修,就一句佛號。反過來,若身心世界還是看不破、放不下,還是貪瞋痴慢,還是是非人我,還是間斷夾雜,還是妄想一大堆,種種的言論、種種的他歧還能夠迷惑自己,那就不是真念佛人,只能說是念佛人。他加上一個「真」,真念佛人就是一句佛號六度齊修,如果做不到,那只能說一般念佛人。
所以真能老實念,你看海賢老和尚不認識字,他一句佛號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很難做到老實,所以修觀就很重要,作觀幫助我們看破放下。所以自己什麼樣的根器,自己要知道,要認識自己,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根器。看別人那樣修,他可以,我們去修就不行。鍋漏匠可以,海賢老和尚可以,修無師可以,海賢老和尚的師弟海慶老和尚他也可以。我們去試看看,我們就不行,他能老實,我們不老實。因此,先師淨老晚年提倡三個根,其實這個也都是幫助我們念佛的助修,所謂正助雙修,這些也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所以《弟子規》,如果你能做到,也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李老師講的《常禮舉要》,世間的常禮你懂了,他說對你念佛功夫有一定的幫助,幫助你提升;包括《論語講記》,這些你真看懂了,這些都幫助我們,這個「行」就是念佛,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所以這個很重要。
所以這個修觀,我們一般人也是都有需要。修觀的這個程度,也因人而異,也看我們年紀。我們最重要就是一個觀念,就是我們要常常觀想,我們人命無常,這個就是觀。我們學佛,大乘小乘,觀門也包括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第一個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三十七道品,第一個,四念處。第一個觀身不淨就破身見,觀察我們這個身體不乾淨,但是我們都把它看得很乾淨,很愛惜。佛給我們講,這個身體不淨,苦、空、無常、無我,內苦外空,內四大就是身體苦,生老病死;外四大,空。所以《八大人覺經》,「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你看觀察,世間無常,我們這個世間無常,一直在變,剎那剎那在生滅,在變。四大苦空,內苦外空。國土危脆,這個地球很危險很脆弱,我們不要以為這個地球很堅固,我們現在看到世界,東南亞這個地方還算是福地,沒有地震,沒有颱風。其他地方,日本、台灣、大陸,還有歐美、中南美,很多地方都有地震,火山爆發。所以這個地球不堅固,我們不要認為很堅固,一直在變化,所謂滄海桑田,桑田滄海。所以這個《八大人覺經》第一覺悟,我們要常常這樣去觀察就漸離生死了,漸離生死就漸漸放得下。我們現在這個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就是沒看破。這些經教都是幫助我們看破放下的。我們念佛要能生起真信切願,必須看破放下,信願才生得起來,不然我們只是口頭上發願,心裡沒有。有信有願,念佛功夫差一點,也決定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往生西方關鍵,在信願之有無。
以上就是簡單跟大家分享念佛伏惑的一些觀念,修行的一個方法,供大家做參考。下面還有五分鐘時間,回答同修的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往生極樂世界的方式是一聲不響的離去,或者在尚存意識的狀態,還是陷入沉睡的過程?
答:現在就不要去管他這些,你管他這些幹什麼?你管他是一聲不響的離去,還是存在意識狀態,還是陷入沉睡,你管這些幹什麼?你管現在我心裡念這句阿彌陀佛就對了,這句到死的時候都不要忘記,就去了。我們到最後一口氣,病得快死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一句不要忘記。佛慈悲看到我們這麼苦,既然發願要去西方,他就來慈悲加佑,佛光注照,你就心不顛倒,就去了。去了,這些苦都沒有了,就小事了。所以不要管這些,你管我這句阿彌陀佛在不在,有沒有忘記,這個比較重要。你管他去怎麼睡、怎麼死的,那個都沒關係。你只要這句佛號抓住,你怎麼死的都能往生,遇到災難死的也能往生。
這是過去台中蓮社雪盧老人開示的,你平常有事去忙事,沒事趕快提起佛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縱然你遇到災難,你遇到災難的時候,心裡會倉皇失措,會驚慌,如果遇到災難死了,死了這個神識就落入中陰生,中陰生七天有個變化,等你這個驚慌、心神穩定下來了,你平常練習這個佛號你就提起來了,在中陰生你只要能念這句佛號,跟佛光就接上,佛就給你接走了。縱然遇到災難也是能往生,你管他睡不睡,遇到災難都能去了,睡著往生不是更舒服嗎?好,這個問題就不要忘記佛號,這些放下,你問這個問題就說明你沒放下,放下了,管他那麼多幹什麼。我每天晚上睡覺,我都放念佛機,我就睡,念著佛跟佛走了,那多舒服。
下面這個問題:在二O二二年十月十五日,弟子在吉隆坡淨宗學會參與八關齋戒,第二天十月十六日得知兒子在十五日晚上車禍,先撞後焚,要DNA才能確認身分。昨晚上課聽念佛息災,請法師開示,我孩子已逝,我至今不能放下。
答:你不能放下,我建議你去讀《地藏菩薩本願經》,求地藏菩薩在夢中給你指點,你孩子現在在哪裡,他的情況怎麼樣,他需要什麼,這個《地藏經》講得很詳細,你依照《地藏菩薩本願經》去學習,就能得到你的答案。放不下就要讀《地藏經》,這是弘一大師,也是給我們念佛人一個開示,他的《演講錄》有一篇演講叫「普勸淨宗道侶兼持誦《地藏經》」,這一篇我在雪梨淨宗學會我講過一遍,在其他地方也講過。我們修淨宗,如果你放不下,《地藏經》是補助。就是我剛才講,你不能老實念佛,這些經教你要來補助,不然你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你看不破,你不知道這個事情是怎麼一回事,要怎麼辦,《地藏經》講得詳細,幫助你解決這個疑惑、這個問題。這是陳居士問的。這個回信要交給吉隆坡淨宗學會,再請義工同修轉交給他,在桌上,請你轉達,請他念《地藏經》,再聽我們老和尚講的(在新加坡一九九八年講的)《地藏菩薩本願經》,多聽幾遍,多讀誦,就能幫助你解決你兒子這個問題。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跟大家談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