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馬六甲繫念法會開示—世人共爭不急之務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24/1/6  馬來西亞.馬六甲.海灣大酒店  檔名:WD32-162-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新年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今天是馬六甲古城淨宗學會舉行二O二四祈福息災超薦繫念法會,今天是法會第一天,前面兩天我們念佛共修。三時繫念,我們淨宗同修多年來都做為我們祈福息災超薦的法會,大家對這個內容也都很熟悉了。但是我們做法會,總是用唱念的,唱念、讀誦這在我們修學過程當中是首要的。讀誦、唱誦方便我們記憶,就是方便我們記住,不會忘記。特別是偈頌比長行的經文就更容易記得住,因為它有字數的限制,一句一句的,這個是中文文言的好處,容易記。像我們念《三字經》,就三個字一句了;我們現在念《弟子規》,三個字一句,讀誦、背誦就比較容易記得住。一般佛經的偈頌有五個字一句的,四句合起來叫一首偈,一首偈頌。有七個字的,七個字的、五個字的我們在《無量壽經》都看到。在《金剛經》,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一首偈頌,「一切有為法」,這個是五個字的,五個字的一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是《金剛經》,我們常常讀誦的,我們也常常聽講,這個很容易記了。

  我們看中峰國師他開示之前,他有一首偈頌,那個是七個字的,我們在第一時的偈頌我們就會念到,「諸苦盡從貪欲起,不知貪欲起於何,因忘自性彌陀佛,異念紛馳總是魔」。「諸苦盡從貪欲起」,這個是七個字的,我們做法會,大家也念得很熟悉了。過去先師淨老在二OO六年也在澳洲圖文巴淨宗學院,把這個三時繫念從頭到尾也講了一遍,現在留下來有影音光碟,在網站上大家都能搜尋得到。我們今天跟大家利用這點時間,分享學習我們中峰國師的開示,這首偈在第一時。

  「諸苦盡從貪欲起」,「諸苦」這兩個字,諸就是很多的意思,可以說無量無邊。苦,苦就是有逼迫的意思。我們在這個六道輪迴裡面,受種種的苦逼迫。諸苦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三苦、八苦,諸苦就是苦很多,講不完的,但是把它歸納起來就是三苦、八苦,這個經典上常講的。三苦,第一個就是苦苦。苦苦就是本來就很苦,再加上苦,那就更苦了!我們被人打一下很痛,很痛苦,再打一下,那更痛苦。這個不是打一下很痛苦,再打一下就很快樂,那個不可能。所以這個叫苦苦。

  壞苦,就是說我們也有快樂的時候,但是這個快樂過去苦就來,俗話講「樂極生悲」,快樂到了極處,那就生悲了。我們生活上也有很多樂事,比如說我們喜歡吃的東西,剛開始吃很樂,很快樂,但是吃多了,肚子脹了,那就苦了。樂,它會變成苦。喜歡跳舞的人,一天到晚去跳,剛開始跳得滿舒服的,給它跳個十幾個小時,他累死了,就苦了。所以樂它會變成苦,苦不會變成樂,這叫壞苦。那你在這個世間,你有榮華富貴,家財萬貫,到哪一天要死了,什麼都帶不走,平常覺得很快樂,這個時候就很苦了,所以有壞苦。

  行苦,就是這個遷流不息,剎那生滅,我們無法去控制,這個就是無常,行像流水一樣,行苦,它不能停下來。

  所以在我們欲界裡面,六道從欲界天以下的,這三種苦都有。色界天,他沒有苦苦,但是他有壞苦,禪定失去了,他又要墮落,又要輪迴了。無色界天沒有苦苦,沒有壞苦,但是有行苦,八萬四千劫禪定失去了,又要輪迴了。所以不出三界統苦,佛在《法華經》講,「三界統苦」。三界你找不到快樂的,那個快樂不是真的,是叫壞苦。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還沒有出離六道,只有苦,沒有快樂。生天堂,那個樂是比人間、比三惡道快樂,但是不究竟,時間到了還要墮落,還要輪迴,那個時候就苦了。天人五衰相現,他就苦了,命快終了。所以天堂的樂不究竟,還是苦。

  八苦,我們身體有生老病死這個苦。生很苦,在母親的胞胎,佛經形容為胎獄,不見天日。母親喝一杯涼水,好像在寒冰地獄;喝一杯熱水,好像在八熱地獄。不見天日,所以人投胎,在母親的胞胎十個月,佛經形容為胎獄,像牢獄一樣,在裡面不得自由,胎獄之苦。出生的時候接觸到外面的冷空氣,寒風刺骨,小孩出生大多數都會哭,很難受,生苦!

  老苦,人老了,行動不方便,眼睛花了,牙齒掉了,我現在就已經感受到老苦,老了!我今年七十三,過年七十四了,老了!這個體力,七十歲就不如六十歲,六十歲就不如五十歲,五十歲就不如四十歲,四十歲不如三十歲,十年、十年很明顯,老苦。所以我們人老了也不能逞強,人老要認老。以前常常有聽我父親講,人老要認老,他是講閩南語,「人老要認老」,要認老,不要逞強。

  所以在《禮記》上講,七十歲叫老。我們人活到六十歲,就不算夭折,六十歲叫正壽,正確的正,正壽。七十歲叫稀壽,就是「人生七十古來稀」,稀壽。所以我現在是進入古稀之年了,不是年輕人了。所以今年十月江會長邀請悟道來這裡跟大家結緣,這次四天,體力明顯跟六十歲、跟疫情之前都不一樣,跟五年前就不一樣,所以我想就是做兩天就好。念佛,請年輕的法師來帶,我現在這個年紀就要帶下一代年輕的。覺賢法師是我們馬來西亞的,他可以發心來帶大家念佛。我這次到新加坡也是一天到晚,連續的;來這裡,白天念佛,晚上我還要講課。現在年紀大了,中氣就比較不足了,氣比較不足了。所以大家聽我講也聽得出來,人老就是老了。所以很多人跟我講,我說我老,我七十歲了,很多同修跟我講「人生七十才開始」,我說沒錯,開始老了!開始老了,是沒有錯。這個是安慰的話,我們也知道大家的安慰,我們同修大家在一起安慰安慰。講真話也沒關係,說我老了,我都不怕人家說我老,我很喜歡人家說我老,老就做老和尚。

  有的人很怕人家說他老,特別是女眾,她都八十幾,還要人家喊她小姐,她怕人家說老。這我真的碰到,我不說別人,就是我們淨宗的同修,問她幾歲那是大忌諱,那不能問這個的。所以七十叫稀壽,八十叫下壽,下面的下,一百歲叫中壽,一百二十歲叫上壽。我現在是稀壽。所以在《禮記》講,人生七十叫老。我們中國老祖宗都有交代子孫,你的人生規畫,你一歲到十歲,該做什麼,要學習;十歲到二十歲,該做什麼;二十到三十;三十到四十。二十到三十,青年;十歲到二十,少年;一歲到十歲,幼年;三十到四十,叫壯年;四十到五十,叫中年;五十到六十,中晚年了;六十歲以後就是晚年了。

  所以過去我們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引用以前台中蓮社李老師講經的時候,引用歐陽修的《秋聲賦》,人生一歲到二十歲是人生的春天,二十一歲到四十歲是人生的夏天,四十一歲到六十歲是人生的秋天,六十一歲到八十歲是人生的冬天。八十歲以後就沒有了,一年春夏秋冬,所以我們老和尚講,八十歲以後隨時可以走了,多活一年賺一年,那叫風燭殘年。我現在冬天過了一半了,所以我再算一算,剩沒幾年了,所以念佛往生要緊。所以我現在的任務,就是要把這些做法會、念佛、講經弘法,要帶年輕法師來接班。你在世間做什麼事業,也要你的後代來接班,你這個事業才能延續。我們總不能永遠坐著,坐在那邊,因為人的壽命是有限的。所以這次跟我出來,我帶我們以前在大陸實際禪寺、金山寺的這些年輕的法師,跟我做三時繫念,我也希望他們來接班。

  所以在李老師的《常禮舉要》講,人到七十歲以後,中國的古禮講,「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九十不留坐」。人到七十歲以後,到你家,你沒有留他在你家住,這個也不失禮;八十歲,你不留他吃一餐飯,也不失禮;九十歲以上的老人,你不留他在你家坐,也不失禮。七十歲老人,為什麼你不留他在你家住一個晚上,這個也不算失禮?到你家來了,你沒有留他下來住,也不失禮,這個也是常禮。因為人七十以後,可能在你家住一個晚上,他就往生了。如果他的兒女、家屬明理,他不會怪你,知道是他的壽命到了,不會怪你。如果遇到那些不明理的家屬,他會怪你,他說你不留他在你家住,可能他回家,他就不會死,就是在你家才死的,那你怎麼說也說不清楚。所以除非你很熟悉的這些親友,那可以;如果不是很熟悉的,對他家屬你也不是很了解的,這樣的朋友來,這個古禮還是值得參考。

  八十不留飯,八十歲以上,你不請他吃飯也沒關係。有的老人,他吃一餐飯,可能他被嗆到就再見了。這個也是一樣,家屬如果明理的,他知道他的命到了;不明理的,他都會怪你,就是你請他吃飯。你不請他吃飯,他不會死;就是因為你請他吃飯,被嗆死了。我們看李老師寫這古禮,在前年我也得到一個實際的經驗,老人容易嗆到。我們台南極樂寺,我們老和尚在世請周虎林教授,他是成大的教授,教文字學,到極樂寺教文字學。每一年,我農曆年前都會到全島去巡迴,跟幾個比較有交流的淨宗道場去看看大家。這個也是過去我們老和尚要到新加坡來弘法,他叫我安排到台灣各淨宗學會去巡迴一次,那麼他就離開台灣了。從那一次開始,我每一年回去都是跟這些淨宗學會,看看大家,交流交流。前年到岡山淨宗學會辦尾牙,歲末聚餐,我也邀請周教授、成德法師他們父母來,來聚餐。前年周教授吃晚餐的時候去嗆到,他八十幾歲了,嗆到。嗆得很厲害,後來還好,他到廁所裡面把嗆到的食物吐出來,那就沒事了。但是出來的時候,整個臉都變樣子了。所以老人一嗆到,可能他就走了。所以八十歲以上的老人,不請他吃飯,也不失禮。當然這個不是絕對的,如果家屬大家都很熟悉,這個也就比較沒有關係。自己熟悉的親友,也就比較沒有關係,總是這個都要注意。所以這些方面都是一個古禮。

  九十不留坐,有的九十歲的老人他腳不好,留他坐,如果萬一不小心他姿勢不對跌倒,骨頭就摔斷了。老人怕摔,一摔骨頭就斷。以前我母親八十幾歲,摔了好幾次,摔到骨頭裂掉,斷掉了。所以這個古禮,也都是經驗談。所以我們老很苦,我現在也是感受到老苦。

  病很苦,這個病,我從小就病到老,大病小病都苦,大病大苦,小病小苦,沒有不苦的。

  死就更苦了,生離死別,生龜脫殼,那更苦。這是我們生理上,身體的四種苦。

  心理,求不得苦,人生都有願望,我們俗話講「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你有十個願望,可能八個、九個不能滿你的願。求不得,那就很苦了,有人求發財,他就發不了財,那就是很苦;求當官,那當不了,就很苦,求不得苦;求兒女,得不到,也很苦。

  愛別離苦,生離死別,親愛的人生離死別,非常痛苦。這個我看到很多,因為我們在道場都接觸到各種不同的那種苦,凡是到道場來,都是來訴苦的。我在道場,好像還沒有碰到有人來找說他很快樂,都是來他家怎麼樣,他媳婦不孝,兒子不孝,給他出什麼問題,不然就生病的,不然就自殺的。所以我遇到三個很實際的例子。一個是一對老夫妻,七十幾歲了。有一天晚上我在台北華藏淨宗學會,那個時候舊的流通處,二樓。他們兩個夫妻,大概晚上七點多來找我。他們第一次來找我,就跟我講,他有看我佛教衛星的閩南語的講經,所以找到我這裡來了。找我就是跟我講,他一個兒子很孝順,在美國當醫生,四十歲。每一個星期他固定會打電話,對父母的供養那當然不在話下,很好的一個兒子,很孝順的一個兒子。但是有一天他兒子在美國坐電車,死在電車上。他在當醫生,當醫生,四十歲,自己也就猝死了。他們兩個夫妻哭這個兒子是哭到眼睛快瞎了,他的母親哭得更嚴重(他的太太哭得更嚴重),她先生也受他太太影響,哭得眼睛也都腫了。那麼來問我這些問題。哭到最後,跟我講他們要去看眼科醫生,不然眼睛就瞎了。哭兒女,哭兒子,哭到這個樣子。

  另外有個居士,他說生一個女兒,移民到加拿大,賺很多錢,就希望將來給他女兒遊世界,要怎麼怎麼,賺的錢都要為他女兒來著想。但是他那個寶貝女兒,十八歲,打網球猝死。他一個大男人,哭哭啼啼的哭到我們道場,哭著跟我講,他說他女兒走了,他就不想活了,他都想自殺。後來勸勸他,這個心才慢慢穩定下來。

  另外有個女眾,她女兒被車撞死了,就來質問我,觀音菩薩怎麼沒有救她女兒!我不知道要從何說起。所以有句俗話講「無事不登三寶殿」,他到佛祖這個三寶殿來,都有事情,那個事情大部分都不是好事情。他很快樂、很得意,他不會來三寶殿,反正來三寶殿,他都是有難題的才會來的。所以這個就是愛別離苦,我們一般講冤親債主。很孝順的兒女,如果他給你送終,那來報恩的。很孝順,但是他沒有給你送終,這個就不一定是報恩,這個恩當中有報仇,因為他很孝順,你才會很傷心。如果這個忤逆的兒子,我看早一點死好,早一點解脫,你就不會傷心。大家想是不是這樣?所以這個報恩、報怨有不同的方式,這個要仔細去分析。

  尤其是來報怨的,但是他是用孝子賢孫的身分出現,但是到最後搞得你家破人亡。像那個方孝孺就是來報仇的,《安士全書》有講這個公案。他很孝順,很有才能,是他的祖父去滅了那個蛇窟,要把他的父親葬在那裡。前三天就夢到蛇王來跟他托夢,你給我三天的時間我搬家。他夢醒過來,他還是沒有理會那個夢,還是照那天去葬,看到一窟蛇,就放火把牠燒了,滅牠的族了。所以又夢到蛇王來跟他托夢,說你滅我的族,我也會滅你的族。所以方孝孺的父親生了方孝孺,就那個蛇王來投胎的,那很孝順,後來做大官。做大官,去得罪了皇帝。你說古時候得罪皇帝,你怎麼辦?抄家滅族。皇帝就說我抄你的九族。抄九族是最嚴重的。方孝孺跟他講,你抄我十族我也不怕。皇帝就更氣了,他說好,那我就抄你十族。怎麼想只有九族,沒有十族,後來他老師也倒霉,就把他的老師也算一族。他來報仇的。

  我們世間人不明三世因果,所以看不清楚,恩當中有仇,仇當中有恩,恩恩怨怨。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這個。所以過去先師淨老也常講,引用香港光明講堂壽冶老和尚的那幅對聯,上聯是「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的確夫妻是緣,過去世有結善緣,這一生遇到了,那很好,夫婦相敬如賓;結惡緣,一天到晚吵架、打架。過去早年我聽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李木源會長講新加坡的一個居士,來念佛的一個女眾,她學佛了,她先生還沒學佛。後來她先生也來念佛,也要往生極樂世界,他的太太說,她就不去極樂世界了,因為她先生也要去,她說不想在極樂世界看到她先生。的確他們結這個惡緣。總是經教還沒有深入,經教深入,就不會有這種想法;到極樂世界都變成諸上善人,你看他不會討厭了。所以怨憎會苦。

  最後一個,五陰熾盛苦。《心經》講,五陰構成我們三苦、八苦,就是五蘊,這是一切苦的總根源,就是五蘊。也有經典翻成五陰,陰跟蘊同樣一個意思。所以《心經》講,「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本來是空的,我們把它當真了,在這邊受苦。所以這個就是八苦、三苦,苦苦、壞苦、行苦,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這個就三苦、八苦,三苦、八苦展開就無量苦了。

  中峰國師給我們開示,這個苦從哪裡來?「諸苦盡從貪欲起」。我們念懺悔偈,也念得很熟悉,「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所以造惡業是苦的業因,業因的根就是在貪瞋痴。貪瞋痴,所以身口意三業就造十惡業,這是苦的根源。貪欲起,從貪,貪瞋痴,貪是第一個,貪,貪心。欲,欲望。

  所以印光祖師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也開示,說「世之變亂之由奚在乎?」說這個世界的災難,變亂,我們一般講天災人禍,它的緣由在哪裡?從哪裡發生的?「一言以蔽之,眾生貪瞋之心所致而已」。「一言以蔽之」,一句話,眾生有貪瞋痴。貪心隨著追求物質享受而激增。這個貪欲的心,這個三毒,貪擺在第一個,貪不到就瞋,就會做出一些不理性的事情,愚痴。貪心隨著追求物質享受而激烈增長,那我們現在看到這個世界,比起印光祖師那個一百年前,不知道嚴重一百倍都不止,現在都是追求物質享受,追求消費,向西方這種價值觀學習。所以全球人類都在貪,都在爭,所以貪心隨著追求物質享受而激烈的增長,激增就不是慢慢增長,是大幅度,激烈的增長。

  貪心追求物質享受,現在講賺錢,經濟,得不到的時候就競爭,競爭隨之。競爭再得不到,就鬥爭。鬥爭再得不到就戰爭,戰爭的結果就是家破人亡,流離失所。接著水災、火災、地震、瘟疫(傳染病)、風災,現在又加上氣候不正常,空氣污染,這些災難隨之而來,災癘統統來了。現在我們看整個世界,災難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嚴重。我們今年才二O二四年,一開始就聽到災難的訊息,一月一日,日本就七點六的大地震。一月二日,飛機又出狀況,還好大多數人都逃生了,不幸中的大幸,只有死五個人。但是這個預兆也不好,年一開始,這意味著我們這個世界,今年的災難會比去年多。

  現在的戰爭為何而戰,為誰而戰?為了追求物質享受,貪欲,不都是為了賺錢嗎?他不是為道義而戰,為利益而戰。所以《論語》孔子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現在全世界都是小人,都是追求利,不講道義,所以這個世界就亂,災難就多了。災難都是人類不善的心行去感召來的,所以《太上感應篇》第一句就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後面講,「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這個善惡還不用等到你去造,你起心動念,起一個善念,吉神就來了;起一個惡念,凶神就來了,這個感應都是同時的。所以我們讀了《感應篇》,也知道我們現在起一個佛念,那不是佛就來了,為什麼不起佛念?多念佛,你當下就是佛了,都是這個心去感召的。所以這些災難都是人類造惡業製造出來的,天災人禍。這次四年多的新冠狀病毒的疫情,統統是人類造惡業感召來的,不能怪老天爺,人類要反省。但是這四年的疫情,人類似乎沒有反省,還在爭,爭得更厲害。更厲害,那災難就一定是不斷再增加,因為人類不斷的再製造,製造災難。不接受佛菩薩、聖賢的教誨,只相信科學,這些災難科學能解決嗎?迷信科學,現在人很可憐。

  一旦戰爭,就必定引起極度的瞋恨心,這個瞋恨心到了極處了。我們看看這兩年來,俄烏戰爭、以哈戰爭,各地的戰爭,雙方面不都是生起很強烈的瞋恨心嗎?戰爭都是瞋恨心,你要我死,我要你死,所以戰爭死的大部分墮地獄,因為瞋恨心是墮地獄的業因。瘟疫死的,多數生天堂,這是佛經講的。因為得到傳染病,同病相憐,互相同情,死了,善心開發,生天了,這個是有同情心。但是如果你沒有同情心,死了還是下地獄。如果得到傳染病,你還是怨天尤人,怪別人,那還是下地獄。那你會同情跟你得同樣病的人,你會去關懷他,你生起這個善心,死了就生天,這個都是佛經上講的,佛跟我們講的。

  所以一切都是唯心造,我們做三時繫念,現在都有加個小蒙山,小蒙山第一首偈就是《華嚴經》的偈頌,「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統統是心造出來的。天堂,心造出來的;地獄,心造出來的;極樂世界也是心造出來的。所以印光祖師開示,「瞋火熾然,世界灰燼矣」。印祖講的,現在我們看這個世界,的確往這個方向在發展。瞋火熾然,就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第三次世界大戰,實在講已經開始了,只是還沒有用核武。如果核武拿出來用,就世界灰燼矣。印祖開示,就是我們當前這個世界的寫照。

  佛救苦救難,佛菩薩救苦救難,為我們開示,大家在爭什麼?《無量壽經》講,「世人共爭不急之務」,這個都不是很重要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真正重要就生死大事,大家反而就不重視了。所以我們看到佛講,佛給我們開示,這個世界苦、空、無常、無我,你爭什麼?爭到最後都一場空了。古語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我們死了,什麼都帶不走,身體也帶不走,唯有善惡業帶得走,它牽引我們到三善道、三惡道去受生。我們念佛這個淨業可以帶得走,所以大家多念一句佛,那就一句的功德,這個可以帶走。那可以帶走的佛勸我們多累積、多加強,帶不走的隨緣就好,我們聽佛的話就沒有錯。所以佛闡揚苦、空、無常的道理,讓我們看破放下,不要再爭了。不爭,不造惡業,災難就沒有了。再加上念佛,那就更吉祥了。所以我們做法會,現在都是以護國息災的名義,祈福息災超薦繫念法會,我們同修大家同共發心,我們希望,我們做不到全部化解災難,但是減輕這個世界災難,這個功德肯定是有,大家同共發心,功德無量。

  今天這一堂課時間到,我們就跟大家分享學習到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