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玄義  (第二集)  1994/10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26-0002

  諸位同學,請看講義第六面第五行,我們把這段念一念。

  【疏鈔云。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諦信。何須遍歷三乘。久經多劫。不越一念。頓證菩提。豈非大事。】

  這一段是蓮池大師在《彌陀經疏鈔》裡面所說的,跟我們前面講的意思完全相同。這在無量法門當中,可以說唯獨這一門,持名念佛這個法門關鍵就在『一心持名』,關鍵在一心。法門這樣殊勝,為什麼我們學不好?為什麼我們學的不得力?問題就出在我們念佛不是一心,我們是雜心持名,亂心持名,所以功夫就不得力。由此可知,只要我們把雜亂心換成一心,功夫就成就。這個雜亂的習氣很深,也就是說,遇到什麼經典都想看看,什麼法門都想嘗試一下,甚至於什麼法會也都喜歡參加,去湊湊熱鬧,這就是《西方確指》裡面覺明妙行菩薩講的夾雜,這個夾雜就不是一心。菩薩告訴我們念佛最忌諱的就是夾雜,而我們夾雜的毛病始終不能放下,這是念佛功夫不得力病根之所在。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就要下定決心痛改前非,真正做到一心持名,一心持名就是老實念佛;換句話說,雜亂心就是不老實。果真一心持名,不必等往生西方才圓證三不退,不必等,現在就得不退,即得不退。生到西方去,那個不退就變成圓證三不退,這的的確確是其他法門裡面做不到的。

  下面是大師給我們說明『凡夫自心究竟成佛』。什麼叫凡夫自心究竟成佛?首先我們要曉得凡夫跟佛差別在哪裡,佛的心就是一心,一心就是佛,二心就是凡夫,我們今天用的是什麼心?三心二意,這是凡夫。三心,即是《唯識論》裡面講的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這三心。二意是什麼?第六意識,第七末那叫意根。平常我們已經用成習慣了,用第六識、第七識,第六分別、第七執著,所以用的是三心二意。三心二意在《百法明門》裡面明白的顯示出它是有為法,有為法就是生滅法,可見得這是凡夫,這不是真心。一心是真心,如果有生有滅就是二心,所以諸位曉得一心是真心,一心是真如本性。

  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修什麼?都是修的一心,我們淨宗就叫一心不亂,禪宗叫明心見性,教下叫大開圓解,名字不一樣,其實是一樁事情。由此可知,無量法門是修一樁事,就是修成佛。在我們本宗一心就是自心究竟成佛。蓮池大師這句話說得好!若不是真正修行過來人,這句話說不出來,如果說這是直指凡夫自性成佛,這也許一般人還能說得出來,加上究竟這很不容易,若不是真正過來人很難體會。換句話說,禪宗的明心見性,教下的大開圓解,可以說他是自心成佛,不能講究竟,為什麼?因為他們還要長劫的修行,三大阿僧祇劫要長劫修行,我們這個法門不要,很快就成就,所以是究竟的法門。這在一切大乘法門裡面真的是無比的殊勝,是把這個念佛法門在整個佛法裡面,它的地位、它的殊勝確實一語道出。現在的問題就是我們信不信。

  『若能諦信』,我們要是能都信,沒錯,是信不是諦信。諦是什麼?諦是真實,我們是信不是真實信。怎麼不是真實信?假如說今天晚上有一個機會你可以去賺一千萬,你馬上就去了,絕對不會來聽經,今天晚上可以賺一千萬,我到這裡來聽經幹什麼?這個信就不是諦信。諦信是一心清淨心,確確實實一切萬緣都放下,這才叫諦信,所以可貴的諦信是真信,真正相信的人他一定是一心念佛,換句話說,還有二心、三心都不是諦信。真的諦信『何須遍歷三乘』。三乘是講修行的次第,也就是講證果的次第,就好像我們這一般學校教育有小學、中學、大學三個階段,佛法修學裡面也有三個階段,小乘、中乘、大乘。我們學的是大乘法,怎麼還有三個階段?還是有三個階段,因為依舊是要斷見思煩惱等於是小乘,斷塵沙煩惱等於是中乘,再斷無明煩惱這就是屬於大乘。所以大乘菩薩不是一下就破無明,前面這個見思塵沙一樣還是要破,這就是說所有一切法門都必須要通過這三個階段,叫三乘。

  『久經多劫』,經文上講的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是短的不是長的,三大阿僧祇劫所成的佛就是前面講的自心成佛,那不是究竟。如果要成究竟圓滿佛,佛在《華嚴經》上跟我們說的,那不是三個阿僧祇劫,是無量劫!時間更長,這是講其他法門的修學,我們這個法門不須要那麼長的時間。『不越一念』,一念就成功了,這真正不可思議!這個一念不但揀別修學的簡單容易,而且確實快速。『頓證菩提』,菩提就是究竟圓滿的佛果,圓教的佛果一念就能夠頓證。此地這一念不是指的時間,時間哪有一念就從凡夫就成佛的?這個一念是方法,正如同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所說的。大勢至菩薩修什麼法門?就是一心持名,這個一念就是一心持名。

  至於什麼時候能證到圓滿的果地?那看你功夫的勤惰,你要是很勤快、很精進,時間就短,如果很懈怠不肯精進,時間就比較長一點。但是縱然說時間長,比起其他法門裡面來,那還是最快的。我們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看到的,《觀經》下品下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佛告訴我們,他要經歷十二劫得百法明門。這個得百法明門就是禪宗裡面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十二劫!時間不長,見性就成佛了。雖然這個時候見性成佛,不是究竟佛,可是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要達到究竟佛的地位是非常非常快速,就是頭一關難突破。這一關突破,往後一帆風順毫無障礙,這是西方世界成就快。假如是下品中生,六劫,你就想想這個成就多快。

  所以我們把經仔細從這裡觀察,才知道諸佛祖師給我們說這個法門的殊勝,究竟殊勝在哪裡,殊勝到什麼程度,我們心裡明白了,的確不是任何法門能夠相比的,真的是快速。這個修行的關鍵就是諦信。所以佛在《無量壽經》裡面勸我們要相信,勸信、勸願、勸行;蕅益大師的《要解》序分裡面是這三樁事情,勸信、勸願、勸行,正宗分、流通分還是這三樁事情,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要真正相信,真正相信就是這個方法很快就能證得究竟的佛果。『豈非大事』。這是真正大事,《法華經》上講的「大事因緣」,這也是講到真實究竟。

  【可見淨宗正是直指頓超之法。】

  這個直指頓超絕不是禪宗能比的,更非其他法門所能望及的。

  【以念佛心。入佛知見。】

  這個道理就是佛常常在大乘經論上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念佛心,心裡頭有佛,心裡面想佛。天親菩薩在《往生論》裡面給我們講的念佛的方法,這一念具足五門,五門第四就是觀察,觀察實在講就是《觀經》裡面講的「觀想」,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憶佛念佛」,這就入佛知見。

  【淨宗之興起。正由此大事因緣也。】

  淨宗的興起,絕對不是從釋迦牟尼佛開始的,為什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弘揚這個法門,都修學這個法門。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之前,還有很多的諸佛如來,因此這個法門不是釋迦牟尼佛新創的,釋迦牟尼佛實在是承襲古佛而來的。這是把淨宗之由來,淨宗的地位,淨宗的殊勝介紹出來。底下第二段要說明「本經興起之因緣」。第一小段裡面告訴我們,這部經是「稱性極談,如來正說」。這兩句話很重要,凡是佛所說的經,無論大乘、小乘,都是從如來真性裡面流露出來的。這就是只要是佛經都是稱性之說,但是沒有達到極處,這一部經在稱性裡面達到了極處。如來所說的一切經都非正說,旁敲側引,正說的是什麼?就是這部經。換句話說,佛想教給眾生,教什麼方法?就是教這部經。那為什麼說許許多多經?因為這個經你不能接受,你不能相信,這才說許許多多經論來誘導你,讓你慢慢明白、慢慢覺悟,然後把這個傳給你,這是正說。即使《華嚴》、《法華》要跟《無量壽經》來做比較,《華嚴》、《法華》都是屬於引導,都非正說,引導歸《無量壽》,這個古德有說明。我們看底下:

  【華嚴。法華。均圓頓稱性之教。但其歸趣。卻在本經。】

  舉出這兩部,其他的不必說了。這在我們中國號稱為經中之王,《華嚴》、《法華》經中之王!跟這個經比那它還要差一截,它不能算是極說。如果不跟這個比,跟其他的一般經典比,那《華嚴》、《法華》算是極說,但其歸趣卻在本經。《華嚴》、《法華》的歸趣(歸宿趣向)都在這部經。這才顯示出這部經的的確確是稱性極談。

  【要解云。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法華祕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

  《要解》是蕅益大師說的。『絕待圓融』,就是我們一般講絕對不是相對,相對是有比較的,他沒有比較,圓融到了極處,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法華》祕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蕅益大師這幾句話,你要是果然信得過,要真的像前面講,你諦信不疑,我敢說你把所有一切經論統統放下,你這一生專讀這一部經,為什麼?一即一切,這部經就是整個的《華嚴》。《華嚴》的奧藏,奧是玄奧、奧祕,藏是藏在這個地方。《華嚴》的精華就是《無量壽經》,《法華》的祕髓,祕是祕密,髓是精髓,也就是這部經。其他的不必說了,其他的總而言之,一切諸佛的心要,菩薩萬行的司南(司南是指南),都在這部經上。豈不是讀這部經就是一切經都讀了,何必再要找那麼多的麻煩。那些經都是枝枝葉葉,這部經是大根大本。根本得到了,所有枝葉全部都包括了,一個也不漏。

  總而言之,我們要真正信得過。所以為什麼從前道綽法師一生專講《彌陀經》,《彌陀經》就是這部經,所以我們聽到古人講《彌陀經》,不要想到《佛說阿彌陀經》,《無量壽經》還是《彌陀經》,大本、小本,這兩本都叫《彌陀經》。一生講《彌陀經》兩百多遍。他為什麼不講別的?他信得過,他知道這個經是一切經的精髓。底下這一小段引用的是日本道隱法師所說的一段話。

  【日道隱曰。五濁之世。造惡之時。聖道難修。其難非一。特此一門。至圓極頓。而且由其簡易直捷。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一代所說歸此經。如眾水歸於大海。由此言之。百萬阿僧祇因緣以起《華嚴》之典。一大事因緣以成《法華》之教。亦唯為此法之由序。蓋謂《華嚴》、《法華》兩經只是本經之導引。本經正是一大藏教之指歸。《華嚴》經末。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其明證。】

  『道隱』是中國唐朝時候的人,是日本一位出家人,在中國留學,很有成就。回到日本之後,弘揚淨土,他在中國當年是親近善導大師,善導大師的學生。五濁惡世,造惡之時,這當中還有一句話,聖道難修,其難非一。這特別指出來末法時期,唐朝那個時候比我們現在修學環境好得太多太多了,人家還是這樣感嘆,那要是生在這個時代,那還有什麼話說。

  在那個時代,他就說所有一切大乘法門就感覺到很難修了,修行環境不好。我們現在這個環境濁惡到了極處。濁就是污染,惡就是造惡業,一切眾生造作十惡業,殺盜淫妄,古時候造作惡業的有,是少數。縱然造作惡業也沒有造得現在這樣的深、這樣的廣泛。因為一個造作惡業的人,在社會上一般人都瞧不起,不像現在,現在造惡業的人造得愈多,造得愈重,愈受到社會的尊敬,愈受到社會輿論的讚歎,報紙上天天登他。這跟從前相反,現在這個社會鼓勵人造惡,造善行的人沒人知道,也沒人表揚你。我們在現在這個社會修行,你就曉得更難!隋唐那個時候,修學一切大乘都很難成就,我們今天這個時代沒指望了,這是一定要知道的。所以聖道難修,其難非一,不止一樁事情,非常非常複雜。

  『特此一門』,特是特別,也可以說是所有法門裡面唯獨這個法門,『至圓極頓』。講圓講頓,這個法門都是達到極處,沒有比這個更圓滿的,沒有比這個更快速的,找不到。『而且由其簡易直捷』,它簡單容易,當中沒有委曲相,直接痛痛快快為我們說出來。『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所以善導大師講「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他說話這個意思,這是善導的意思。這就是說明這個經是如來正說。『一代所說歸此經』,一代就是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最後統統歸到《無量壽經》。所說一切法就像河川一樣,《無量壽》是大海,所有河川都流向大海,大海是百川之歸宿,『如眾水歸於大海』。底下這一句是比喻。

  『由此言之,百萬阿僧祇因緣以起《華嚴》之典』,這是舉兩部最大的經典,一乘佛法,一乘了義,《華嚴》、《法華》。《華嚴》是無量因緣興起的。『一大事因緣以成《法華》之教』,《法華經》是一大事因緣,亦唯為此法之由序。這是我剛才講的意思,《法華》、《華嚴》跟這個經一比較,那兩部經是引導,歸到這個正宗。由此可知,本經確確實實是在《華嚴》、《法華》之上。古德講的「華嚴奧藏,法華祕髓」,講得不錯,一點都不過分,所以我們讀這部經就等於讀了全部《華嚴經》,全部的《法華經》,也等於讀了全部的《大藏經》。真的是一大藏教的精華,統統都得到了。

  『蓋謂《華嚴》、《法華》兩經只是本經之導引,本經正是一大藏教之指歸。《華嚴》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其明證』。古德講這些話不是隨便說的,字字句句都有根據。《楞嚴》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大勢至菩薩說的。大勢至菩薩知名度沒有觀世音菩薩那麼大,人人都曉得觀世音,知道大勢至的人不多。其實大勢至菩薩是最早提倡念佛的。把念佛的好處,念佛的成就,念佛的方法,就在短短的二百四十四個字的這麼一段經文裡頭,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印光大師將這段經文特別提出來,附在淨土四經的後面,稱為淨土五經。這確實提醒了我們重新肯定這段經文。這段經文我們仔細再一觀察,的確了不起,不但我們可以說它是淨土宗的心經,也可以說它是一大藏教的心經。它的分量地位超過《般若心經》,般若是般若部的心經,六百卷《大般若》的《心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是整個《大藏經》的心經。我們念佛的同修,怕囉嗦的人、怕繁雜的人,說《無量壽經》太長了,《彌陀經》也太長了,《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不長,二百四十四個字,《般若心經》二百六十個字,你每天就受持《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就行了。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所講最精采的一段開示,「憶佛念佛」,憶就是想、觀想,我們常講功德,這是功、是功夫,念佛是德,憶佛是功,念佛是德,怎麼叫念佛是德?念是心上真有,你不常常想,你心裡頭怎麼會有?常常想佛,心裡就有佛了,念佛是心裡頭真有佛,這叫念,念是今心,心上有叫念,口上有不叫念,口上有我們經典裡叫稱,稱讚。稱名是口念,用這個念,念佛是心上有。念佛又變成功,下面見佛就是德,憶佛是功,念佛是德,念佛是功,見佛是德。見什麼佛?功夫差一點的人就見到西方世界阿彌陀佛,功夫好一點的人就見自性佛,自己就成佛了。功夫差一點也不要緊,見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會加持你、會幫助你,叫你很快就見到自性佛,這才到究竟圓滿。

  功德要曉得,要認識清楚,不是到寺廟裡捐一點錢,去幫幫忙,這就叫功德,那就大錯特錯了。你看看過去梁武帝當權的時候,有權有勢,護持佛法,建了四百八十個道場,度出家人幾十萬人,自己很驕傲,功德很大。達摩那個時候到中國來,見到他,他就問達摩:我的功德大不大?達摩說:並無功德。這一盆涼水澆到頭上,梁武帝聽了很不高興,不護持他。所以達摩沒法子,跑到少林寺去面壁,沒人理他。等了九年,等一個慧可,他修的那是什麼?那是福德不是功德,福德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正像《六祖壇經》裡面所講的,生死的大事,福不能救。福德沒有辦法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所以一定要功德。通常我們講持戒是功,定是德,修定是功,開智慧是德,戒、定、慧!在此地也一樣要認清楚,憶是功,念是德,念是功,見是德,你看這說得多簡單,真的把修學的總綱領,真實捷徑傳授給我們了。這的確是佛祖的真傳。下面給我們講的方法,怎樣修功。

  【淨念相繼。自得心開。】

  淨念相繼是修行的方法,而自得心開是你所獲得的成就,我們中國人常講的耕耘收穫。自得心開是收穫。方法的關鍵就是淨念相繼這四個字,在經裡面,前面還有四個字叫「都攝六根」。在這個地方我們把都攝六根省掉,因為淨念相繼一定是都攝六根,所以都攝六根就不必說。我們要問:什麼叫淨念?這要清楚,淨是清淨,清淨心念佛,我們今天縱然做到了念的功夫,為什麼還見不到佛?那個念不清淨,念裡面有夾雜、有染污,所以你見不到佛。

  可見得淨就很重要。覺明妙行菩薩告訴我們,念佛的人最忌諱的是夾雜,哪些東西是夾雜?我在這裡就不要多說,覺明妙行菩薩那一段的開示,我們印在佛卡片的後面,印得很多,大家自己多看看,看看你有沒有夾雜,你就曉得。不能有一絲毫夾雜,不能有一絲毫懷疑,那叫淨。懷疑是無明,夾雜是煩惱、是濁惡,這個東西障道!那用我們此地的話講,障道就是障見佛,不但自性佛見不到,西方世界阿彌陀佛也見不到。見不到佛,諸位要曉得,往生就沒有把握,可見得這個問題嚴重,我們萬萬不能夠掉以輕心。這非常嚴重的大問題,一定要做到淨念。只要淨念相繼,相繼就是保持不能中斷,要把淨念保持,這樣自自然然心開意解。心開就是前面講的見佛,禪宗裡面講的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禪宗的話。由這個開示我們得到一個結論。

  【奇妙疾捷。莫過於是。】

  這個事情太奇妙了,奇是不尋常,妙是不普通,疾捷是快速,沒有比這個更快的,像閃電一樣。莫過於是,就是指一心持名這個法門。

  【一切眾生由此得度。十方如來乃稱本懷。】

  『本懷』就是本願,佛的本願就是要度眾生成佛道。用什麼方法度一切眾生成佛道?只有這一個方法,所以這個方法是如來正說,這個如來不是指釋迦一個人,十方如來。說十方裡面就包含了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確確實實唯此一門。這個地方說『一切眾生由此得度』,不但指我們凡夫,聲聞、緣覺、菩薩,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文殊、普賢,這是圓教的等覺菩薩,還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可見得這一切眾生裡面包括著上至等覺下至地獄眾生,九法界的眾生這一個法門統統包盡。換句話說,一切眾生遇到這個法門,諦信不疑,依教修行,佛看到怎麼不開心?無比的開心。佛怎麼不加持?所以這個法門真的要是諦信一心,發心修學的話,一切諸佛本願威神統統加持你,你修其他法門得不到,唯獨這個法門得到。為什麼?這個法門是佛唯一的心願,所以得到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我們要認真、要努力的去修學。

  今天上午有一位同修來看我。他最近到大陸去參訪,跟著一位法師,大概是有一個佛教的團體,他可能是第一次。今天來看我,他告訴我,他有一個很深的感想,看到大陸念佛人是真修,我們比不上他們。他們聽到這個法門之後,確實誠心誠意在修行,他說我們台灣這個佛教徒跟大陸一比較,我們是在玩佛教(玩弄佛教),就像從前唱戲的,捧戲子一樣,不是真修,大陸上人真修。這是他在大陸轉一圈深深感觸到,這也是值得我們警惕的。

  記得我在過去也曾經跟諸位說過,新加坡李木源居士去年帶了一個團體到大陸上去參學,他們去的時間長,一共七十多天,看了許多道場。回到新加坡之後,正好我在新加坡講經,他說從前總覺得自己修行還不錯,南洋的佛教還很興盛,結果大陸上去看了之後,才曉得自己不行,跟人家比起來是天壤之別,差距太大太大了。他們在那樣清苦的環境當中,他們送他的錢不接受,看他穿得破破爛爛的,送他衣服也不接受,問他要什麼?要經書,要錄音帶,他們要佛法,除佛法之外,這物質的享受他一概不要。送他的經典不是手上捧到,是頂在頭上接受,那種恭敬心聽經、聽錄音帶,這他們看到的。我講經這些錄音帶,他們拿去拷貝再拷貝,那個聲音幾乎都聽得不清楚了,專心在聽,把那個錄音機放在講台上,大家在下面統統跪在地下聽,他們看到很感動。為什麼不坐?他們不坐,一個個都跪在地下聽。

  所以新加坡的同修回去之後才發心做CD,才發這個心。因為錄音帶在大陸上,特別是在北方氣候變化很大,錄音帶很容易變質;冬天很冷,夏天很熱,所以這個帶子很難保存,這樣回去才想到做CD片。他們也很誠心,派了五個人到我們圖書館來住了兩個多星期。我們館長也被他感動,把我們的母帶全部送給他,他們現在正在新加坡做,人家真幹,知道這是真正的寶!確實開經偈裡面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所以他知道真做。我們說老實話,雖然天天在這裡講,講還是不識貨,講了在這兒點頭,出了門之後又忘掉了。

  【本經所宣。乃如來真實純一之法。無有權曲。故名正說。】

  《無量壽經》上所講的如來,這個如來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不是指一個人,是一切諸佛。真實,經上明明白白給我們講了三個真實,這是在一切大乘經裡頭很希有的。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一句講的是真實利益;住真實慧,這一句講的是真實的相;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這一句講的是真實的作用。體、相、用都真實,真實純一之法!諸位要曉得,這三種真實貫徹全經,貫徹經文裡面每一句、每一字,都是這三種真實,所以這是正說。

  【世尊稱其本性。和盤托出。毫無保留。故名稱性。】

  也就是說,佛說一切經是說一部分而不是說的全體,這一部經裡面說的是全體。雖然言語不多,文字不多,因此它涵蓋了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就是因為他說的是全體,『和盤托出』是比喻,好像我們供養別人,我們有吃的東西招待別人,總是拿一點出來;這是整盤拿出來,盤子都端出來了,再沒有保留的,全部拿出來了,是這個意思。佛說其他的經還有一點保留,還沒有連盤子都端出來,說這個經是連盤子都拿出來,再沒有保留的。舉這個比喻,毫無保留!《法華經》有沒有保留?有,後面還有《無量壽經》,還保留這個在,還沒有全部拿出來。到《無量壽經》推出,是全部拿出來,再沒有保留。我們要明白這個意思,真正是稱性。

  【一切含靈皆因此而得度。】

  『一切含靈』就是講九法界的眾生,九界眾生因這部經、因這個法門真正得度,究竟圓滿的得度,所以這個經典、這個法門是:

  【稱性中登峰造極之談。故為稱性極談。】

  實在說,我們是真幸運遇到這個經典,對這個經典認識了,許多人這個經典擺在面前不識貨,還以為其他法門、其他經典比這個更高的,去學其他東西去,那不識貨。我們非常幸運遇到,非常幸運明白、了解、認識它,這是非常非常的希有而難得。我們曉得,這是佛法裡頭至高無上的經典,第一殊勝的法門,我能不能學?想到自己一身的罪業,我行嗎?有些人自己沒有自信心,這個稱性極談大概是要大菩薩他們學的,我們業障深重,還是學個小乘法。這是嚴重的自卑感,對自己沒信心,這也難怪,為什麼?因為對於事實的狀況並沒搞清楚,看到菩薩大人,不敢跟他平起平坐。下面這一段,為我們解決這問題「三根普被,聖凡齊收」。說「三根」我們下下根也有分,說「聖凡」,我們是凡人也可以修。說出我們有分,只要能夠諦信,只要能夠依教奉行,就能成功。

  【徹上。則如普賢文殊。尚發願求生極樂。】

  這是講三根,最上根,沒有比他更上的,文殊、普賢,圓教的等覺菩薩。這裡面給我們很大的啟示。為什麼?凡夫重感情少理智,因為佛在根本教輪裡面教導我們要孝親尊師,我這一開頭學佛皈依某一個法師,跟這個法師修學這個法門,那不是這個法門,我現在聽到這個法門,要再改修這個法門,我師父不答應,我要捨棄師父,我對不起老師就不尊師,這個麻煩大了。那怎麼辦?還是遇到這個殊勝法門捨棄掉算了,這一生不求往生了,還是跟老師輪迴。這就是什麼?重感情少理智,這不是真正的尊師重道。

  我們這個師裡頭有根本的老師,根本的老師是什麼?釋迦牟尼佛,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個法門誰教給我們的?本師教給我們的。本師教我們這個法門,那本師的徒子徒孫學別的法門,我們到底是跟徒子徒孫學還是跟本師學?徒子徒孫違背了本師,我們要不要違背?希望大家多想想,於是乎你想通,你就沒有違背本師,就能夠真正做到奉事師長。何況佛在圓寂之前,特別垂訓後世的弟子們,佛教給我們四依法,第一個就是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我們今天在法門裡頭遇到第一法,我當然依第一,不依第二。

  我過去早年學佛,我那個願,心裡面的喜愛是《華嚴》,對於《華嚴》特別歡喜。實際上,也沒有念過《華嚴》,也沒有聽過《華嚴》,但是對《華嚴》就有那個偏愛,這大概是過去生中的習氣。在台中求學,聽李老師講《楞嚴》,真的生歡喜心,全心投注!遇到這個法門,《楞嚴》、《華嚴》都放下了,都不再搞了,為什麼?依教奉行,依如來教,這可不可以?看到這一段就曉得可以,為什麼?普賢、文殊的老師是誰?毘盧遮那如來,華嚴三聖。毘盧遮那佛的學生,他念佛求生淨土,去親近阿彌陀佛,毘盧遮那佛生不生氣?沒有看到毘盧遮那佛生氣,也沒有看到毘盧遮那佛去障礙他。這就是告訴我們,無論跟哪個老師修學,都應當親近阿彌陀佛,親近阿彌陀佛,你的本師一定非常歡喜,為什麼?一切諸佛都勸我們往生,毘盧遮那佛也不例外。一切諸佛如來裡頭,包括毘盧遮那佛在內,你親近阿彌陀佛,你的本師怎麼會不歡喜?鼓掌歡迎,好!做對了。

  在這裡我們看到,這是給我們做榜樣,讓我們知道情與智的抉擇。實在講,這種抉擇是不是忘情?是不是負義?不是的,不但不是忘情負義,而且是真正的奉事師長。因為師長沒有能力教你一生圓滿成佛,介紹你、送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一生圓滿成佛了。正如同一個家長教育自己的兒女一樣,自己沒有辦法培養你成碩士、博士,一定要把你送到學校去念書。今天我們這些老師把我們送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等於我們的家長父兄送到學校裡面去讀書成就,一個意思。這就是真的孝親尊師,做到了真正的圓滿,所以決定沒有過失,決定是正確的。文殊、普賢給我們做這個榜樣,這真的叫現身說法。

  【徹下。則五逆十惡。臨終得遇善友。教以念佛。十念成功。亦生彼國。】

  『徹上、徹下』,下面『五逆十惡』是地獄眾生,真的是九法界眾生對於這個法門,人人有分。我們在本經末後第四十八品裡面看到的,經上講我們這個世界(娑婆世界)有四萬億那由他百千眾生,於無上菩提未曾發意。無上菩提,沒有發這個心,沒動這個念頭。今始初發,聽到這個經,真的發心。什麼叫無上菩提?蕅益大師講過,真正發願求生淨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我們讀到這個經,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了,道理搞清楚了,這個心堅定了,肯定了,這一生當中決定求生淨土,決定要見阿彌陀佛,這是這個時候才發。發了之後,就認真修行,依教奉行。這就是經上講的「種諸善根,願生極樂,見阿彌陀佛」。

  到了西方之後,皆當往生。這是說明發了這個心,他決定得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於彼如來土,各於異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來」,這幾句話等於佛跟我們授記。我們將來到西方世界,在西方世界成就,十方世界與我們有緣的地方很多,哪裡有緣到哪裡去示現作佛。就像《普門品》所說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這就是到他方世界去成佛,成佛叫什麼名號?妙音如來。你要曉得妙音從哪兒來的,為什麼叫妙音?妙音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個音妙!我們是因這個音成就的,也用這個音來教化眾生,跟大勢至菩薩一鼻孔出氣,就是這個道理,妙音就從這兒來的。所有一切音聲沒有南無阿彌陀佛妙,因為這一個音能夠幫助九法界一切眾生一生當中圓滿成佛,其他的音不行,妙音是這一樁事情。同名妙音如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