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玄義 (第六集) 1994/10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26-0006
請掀開講義,第十四面第一行:
【蕅益大師云。信願持名為一經要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為先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
蕅益大師是明朝末年人,圓寂在清朝,所以我們在他的著作當中,有時候看到明蕅益,有些地方看到是清蕅益,其實是一個人不是兩個人。這一位大德在淨宗實實在在是希有。淨宗歷代祖師當中,用現代的話來說,知名度最高的就是慧遠,這是初祖,善導、蓮池、蕅益,這四位幾乎人人都知道,這些人都不是普通人物。蕅益大師給《彌陀經》做了個註解叫《要解》,蓮池大師的註解叫《疏鈔》,《疏鈔》實實在在是博大精深,《要解》也確實名副其實,是《彌陀經》的精要,言簡意賅。
近代我們淨土宗印光大師,對於《要解》的讚歎「即使古佛再來,為《彌陀經》做一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實在是讚歎到極處。我們曉得印光大師是西方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大勢至菩薩對這個註解這樣的讚歎,那麼蕅益大師是什麼人?蕅益大師的身分沒有露出來,但是大勢至菩薩這樣讚歎,那蕅益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也必定是觀世音菩薩,否則的話,擔不起大勢至菩薩如此的讚歎。這些大德在我們中國出現,實實在在是中國人的福報,我們看看這個世界上其他的國家地區確實沒有中國人的福分。這段話就是《要解》裡面所說的,非常重要。
『信願行』,古德稱為淨土的三資糧。資糧是過去古代出門旅行必須具備的條件。資是資財,從前帶一點銀子,帶一點錢財,出門的時候還要帶糧食,要帶乾糧。因為古時候飯店沒有這麼多,吃東西沒有這麼方便,旅行要自己帶乾糧。這種情形,年歲大一點的人應該都還能記得。我這個年齡,小時候在大陸,我們那個時候是逃難!跟日本人打仗,我們逃難的時候是自己要帶乾糧,這叫資糧。就是你出外旅行,必須要具備的條件,取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要發心往生到極樂世界,我們要具備哪些條件,這個條件是必須要具備的,決定不能夠缺少的。他告訴我們要有三個條件信、願、持名,要有這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都是佛在《彌陀經》上所講,蕅益大師的《要解》,在經的三分之中,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分都用信願行來標示,不僅是正宗分裡頭講信願行,序跟流通分裡頭亦復如是。這才看出來,這三個條件確確實實是我們必須要具備的,缺一不可。
『一經要旨』,要是最重要的,旨就是修行的方法、宗旨。『信願為慧行』。有許多人對於淨宗沒有深入的研究,往往批評念佛人沒智慧,念佛人好像不學般若,沒智慧,因為經上講一心不亂,可能有一點定,沒慧,這是對淨宗沒有研究。如果要沒有真智慧,他怎麼肯相信、他怎麼肯發願?所以信願是智慧!怎麼曉得信願是智慧,而且信願是大智慧,可以說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小智慧的人還不行。我們看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這有智慧,他們遇到這個法門還未必能相信,未必肯發願往生,那我們看看大菩薩,文殊、普賢、華藏會上的等覺菩薩,聽到這個法門立刻就相信就發願求生,這是大菩薩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蕅益大師說這是智慧,沒錯。『持名』是在事上的修行,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當中執持名號,這是小本《彌陀經》裡面所提倡的,執持名號可以說是沒有一個人不會,沒有一個人不能,這就說明這個法門人人能修,人人得度。
底下這兩句話就說得太好!『得生與否』,就是西方世界你能不能往生,你去得成還是去不成,關鍵就在信跟願。如果你真相信,你有強烈求生的願望,你就決定得生。這一句話跟佛在大經裡面為我們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諸位想想相應不相應?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就想到極樂世界,就想見阿彌陀佛,那就去,相應!就決定得生。所以這個願是關鍵,當然願一定要有信,沒有信他怎麼會有願?有信一定有願,有願一定有信,這是往生的關鍵。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佛告訴我們,那個世界有四土九品,『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深淺是講功夫,沒有說持名之多少,沒講這個。所以一天念十句阿彌陀佛跟一天念十萬聲阿彌陀佛,沒什麼兩樣,不在乎多少,而在乎功夫的深淺,這是我們要注意到的。
什麼樣的功夫叫深?這一句佛號把煩惱念掉了、無明也破了,那這個功夫就深;如果說無明沒破,煩惱也沒斷,這個功夫就淺;煩惱雖然沒斷,但是我這一句佛號能把煩惱控制住,不叫煩惱起作用,這就能往生。我們常講業障!這句佛號能把業障控制住,叫業障不起作用,不障礙我們,那就能順順利利去往生,這非常要緊。我們這一句佛號確確實實要把煩惱控制住。因此早晚課誦、念佛是提醒自己念茲在茲,心裡面常常念阿彌陀佛,念西方世界依正莊嚴。
怎樣叫功夫?我們是凡夫,是凡夫就有煩惱,就有妄想,煩惱跟妄想就叫做業障。這個東西一起來,妄想一起來,煩惱一起來,「阿彌陀佛」,就把煩惱壓住。妄想煩惱,煩惱就是貪瞋痴慢這個念頭,那是煩惱!這個念頭一起來,立刻佛號就提起來,就把煩惱打掉,不要叫煩惱繼續增長,這就叫功夫。古德常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妄想煩惱是念頭!念頭起來不怕,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它當然會起,不可能說沒有這個妄念的。妄念起來不怕,怕的是什麼?你那個佛號提起太慢了,怕這個。這個妄想打了半天,這才想到念佛,這個不行,那個功夫就很差勁。這妄想才冒出來,第二個念頭就阿彌陀佛,這叫會用功,這個人叫會念佛。沒有煩惱的時候可以不念佛,有煩惱的時候一定要念佛,把這個煩惱打掉,把妄想打掉。所以這功夫淺深是在這個地方看。
淺深,在經裡面也跟我們分了三個等級,淺深的等級。當然這是大分不能細分,細分這個等級是無量的等級,不止三個。這三個就是我們常講的「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功夫成片」。理一心不亂是破無明,那個位次就高,將來往生,生西方世界實報莊嚴土;事一心不亂,這是次一等,煩惱斷了,無明沒破,煩惱斷了,生西方世界方便有餘土;功夫成片,這是最淺的,煩惱沒斷,但是那個佛號管用,能把煩惱伏住,有這個力量,這叫功夫成片。就是確確實實能把煩惱伏住,叫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這是功夫淺的。但是諸位一定要記住,最低限度也要把煩惱妄想要伏住,這才能得生,才能往生。
總而言之,我們首先要把這兩個世界認識清楚。我們現在住的娑婆世界,佛給我們介紹的西方極樂世界,這兩個世界裡面的狀況要搞清楚、要搞明白。因為如果不清楚、不明白,對這個世界放不下,有留戀放不下;那個世界沒搞清楚,佛雖然說得好沒見到,去的這個願望不深、不懇切。所以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知道那個世界的確比我們現在這個世界殊勝。不止殊勝一倍、二倍,說實在的話不止殊勝千倍、萬倍,我們這個世界沒有法子跟那個世界相比。
舉一個最淺顯的例子來說,我們這個世界生活很辛苦,你看大家為衣食住行天天在奔波;西方極樂世界衣食自然,不需要經營的。我們這個世間能力非常非常有限,親戚朋友在遠方,不要說太遠,在美國我們坐飛機也要坐十幾個小時才能到,這很辛苦;西方極樂世界那邊的人,他們的親戚朋友在他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國土,他們想去看他,念頭才一動身體已經到了,你看這多方便。他有神通,他有能力,我們這裡不能分身,很辛苦,他那個世界每一個人都跟諸佛如來一樣,能夠化身百千萬億。十方世界有眾生念他,他就能夠分身去,就像《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那個眾生無論在哪個地方心裡一想,想他,他就能夠化身去,有這樣的能力,我們這個世界怎麼能跟他相比。
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你就一定是非去不可,什麼力量都阻擋不住!你真的清楚、真的明白,唯有到西方世界我們才能解決問題,所有的問題都能解決,確確實實能得大自在,真正能夠得到事事無礙、事事如意。那麼要怎樣去?就必須要具足深信切願,一心持名。我們這個世界,在念佛堂裡面主七師常講、常常教導我們「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心裡頭沒有罣礙,沒有留戀,心裡面只有一個念頭,念阿彌陀佛,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那就對了,這才是真正修淨土的人。
『故慧行為先導』,慧在前面引導我們,信願在引導。『行行為正修』,一心持名是這一個法門的正修。末後這一句是比喻,信願好比是眼睛,我們眼睛看路,沒有看錯;持名就好像是走路,一定能夠達到。這是把這個修學的方法告訴我們,蕅益大師說的話不多,說得很清楚、很明白。
【又曰。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
這一句話也是非常重要,正是為我們註解《無量壽經》上講的修行綱領。我們在「三輩往生章」裡面見到上輩、中輩、下輩,講到修行的綱領,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前面這個信願持名是一向專念,解釋一向專念。這幾句話就是解釋發菩提心。什麼叫發菩提心?實實在在蕅益大師以前沒有人這樣講過,經本、典籍裡面也沒有看到這個說法。這一般講到菩提心,要依《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依《起信論》裡面的說法「直心,深心,大悲心」。再要詳細跟我們解釋,我們愈聽愈糊塗,聽都聽不清楚,這菩提心怎麼個發法?菩提心要不發,不能往生!為什麼?西方世界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沒有菩提心怎麼能作菩薩?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他的地位圓教初信位的普賢菩薩,這個地位都很高。下下品往生地位都了不起,當然要有菩提心,沒有菩提心怎麼能成菩薩?這的確使我們迷惑。蕅益大師這個一解釋,我們恍然大悟,原來菩提心不難!而且想一想他老人家講的話,愈想愈有道理,真的不但是菩提心,而且是真實究竟圓滿的菩提心。
『深信發願』,前面講這是「慧行」,菩提心是智慧,沒有智慧就不是菩提心。對於這個法門深信不疑,釋迦牟尼佛能給我們說假話嗎?能欺騙我們嗎?不可能的!佛在《金剛經》裡面說得多清楚,「如來是真語者」,真就不假,如來是真語;「實語者」,實就不虛;「如語者」,如是佛所說的,決定跟事實真相完全相符,說到不增不減,這就叫如。實在講就是老實話,「不誑語,不妄語」,決定不欺騙人!我們對於佛的話要深信不疑,何況這個法門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說,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都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的說法。我們在《彌陀經》看到,佛給我們說明後面六方佛的讚歎,這個讚歎就是為釋迦牟尼佛作證明,他們對一切眾生說法,介紹淨土法門,跟釋迦牟尼佛講的一模一樣。所以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共同弘揚,勸導眾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切諸佛如來共同的願望,這真正不可思議!
所以我們深信發願,就得到一切諸佛如來願力的加持、諸佛護念。其他法門裡面說諸佛護念,不見得是真的,這一個法門諸佛護念完全是真實的,這就是無上的菩提心。我們想想,這個人真的發心想到極樂世界,想見阿彌陀佛,到了極樂世界,大、小本經裡頭都跟我們講,連四十八願裡面也說得很清楚,生到西方世界就是阿鞞跋致菩薩。《無量壽經》上稱為阿惟越致菩薩,這是翻譯的,那個音稍微有一點差別,是一個意思,這就是古德給我們講的「圓證三不退」。
圓證三不退最低的地位都是圓教七地、八地,這個地位太高太高,我們剛才講我們帶業往生生下下品,實際上我們的地位只是圓教初信位,那是真的。但是我們表現的神通、道力、智慧跟八地菩薩一樣,這不是自己修的。這個能力從哪來的?阿彌陀佛本願加持的,不是自己的,是阿彌陀佛本願加持的。自己的地位實實在在是圓教初信、二信的地位,那是真的,但是佛力一加持,使我們的智慧、能力一下就提升到八地菩薩。這是所有一切諸佛世界裡頭沒有的,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它真的難信,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到西方世界都變成了可能,都變成事實。所以合信願,合這個深信切願,這個深信切願我剛才講了,一定要對於淨宗真正的認識,深刻的認識,我們的信願才能發得出。
『的為淨土指南』,的的確確是淨土的指南,這就跟前面講的先導是一個意思,在前面引導。欲深信切願,而執持名號,那就是古人所講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今天念佛為什麼不相應?我們的信跟願不足,如果是真信切願,你這個念佛,聲聲佛號都相應,這是真信。
【大本亦以發菩提願為要。正與此同。】
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頭說的話,『大本』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三輩往生》裡面都說發菩提心,跟這個意思是一樣的。
【故今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大本之宗。】
今天我們所講的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在淨宗經典裡面稱為大本,而《無量壽經》,佛明白告訴我們修行的方法,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是《無量壽經》修行的綱領,宗旨就是綱領。
【正是遵奉蓮池諸祖之垂教也。】
實在跟蓮池、蕅益大師他們的教誨完全相應。我們再看底下一段,引用《觀經》:
【觀經云。若有眾生。願生彼國。發三種心。即便往生。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
這就是《觀經》上講的菩提心,菩提心包括下面的三心。這我們常講一心稱念,怎麼會跑出三心?此地這個三心跟三心二意不一樣,三心二意決定是障礙,這個三心就是一心,『至誠心』是體,是心之體,真誠;『深心』跟『迴向發願心』是用,有體有用。用為什麼有兩個?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我們存心,用什麼心對自己,用什麼心對別人,這講作用。我們儒家講心的體用,他也講體也講用,用他只講一個,作用只講一個。佛法裡面作用講兩個,有自有他,這比儒家講得詳細。
儒家在《大學》裡面說過「誠意正心」,誠意是體,至誠心。正心是作用,對自對他,他沒有分,只說了一個正心,佛法裡面講得詳細。所以我們念佛,我們想往生,希望這一生當中真的能往生,我們用心就不能用妄心,要用真心、用真誠心,我們的願望才能達到。千萬不要以為我對佛菩薩真誠,對別的人他騙我我也騙他,這樣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一真誠,一切真誠,別人騙我,給他騙幾次有什麼關係?沒關係!他搞六道輪迴,我要到極樂世界。用妄心是搞六道輪迴,用真心是到極樂世界。這要問問你,你是願意搞輪迴,還是願意到極樂世界?願意到極樂世界,一片真誠,無論對人、對事、對物都要用真誠心,這很要緊!我們常常聽人家講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一萬個念佛的人,只有二、三個往生,什麼原因?雖然念佛還是用的虛情假意,那能不能往生?那二、三個往生的就是完全用真心,原因在此地。
「深心」是自受用,深心是什麼意思?好善好德,什麼是善,什麼是德,要搞清楚。信願持名是善,這是至善,儒家講「止於至善」,往生不退成佛是德。好善好德,這是我們世間人常講自愛,自己知道珍重,就是這個意思。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德,世間的善與德我們不要,出世間的善與德我們也不要,專要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沒錯,因為西方世界善德是究竟圓滿的。
「迴向發願心」,這是對人,對人、對事、對物、對外面的我們要用這個心迴向,把自己所修的功德,我自己不要享受,我的功德給一切眾生共同去享受,這是迴向。怎樣供養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享受?你也要懂得善跟德,你要懂得這個。我們自己求的是究竟圓滿的善德,我們供養眾生的也不例外,也要把最好的善德供養給大眾。這樣迴向發願就對,同樣的我們也曉得怎樣去做。我們今天對一切眾生的供養《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這都是無價之寶!世間人有傳家之寶,不見得是真的寶,這個經典是如來唯一的真傳,是諸佛真傳之寶!你得到了,可以永脫輪迴,了生死成佛道。你得到其他大乘經典,你一生未必能成就,你得到這個經典,除非你不肯幹,你要肯幹,你這一生決定成佛,這是真寶不是假的。
我們今天發願迴向要拿出具體的行動出來,不是說在佛菩薩面前把那個迴向偈子念幾遍,有口無心,那不叫迴向。迴向要拿出行動出來,我說到做到,我口裡說沒有去做,這說得不好聽的話,騙佛菩薩、騙自己,叫自欺欺人。自欺欺人還能到極樂世界?沒這個道理!你念這迴向偈,「上報四重恩」,你報了沒有?你拿什麼去報?「下濟三途苦」,你拿什麼去濟?會念沒有行動,根本就沒有去做,所以這個迴向偈念得都落空。真正報恩,要勸父母念佛求生淨土,真的要下濟三途苦。三途在哪裡?你把眼睛睜大一些,你看看你周邊這些眾生有不少是三途,為什麼?貪心重的餓鬼,瞋恚心重的地獄,愚痴心重的畜生,這些人轉眼之間就要入三途,你怎麼樣去救他?勸他念佛求生淨土,下濟三途苦真做!
現在在台灣我們真正肯做,容易、不難!古時候人想做沒有助緣,想做做不到,台灣這個助緣太多,印刷術太便宜。這一本《無量壽經》印得這麼樣的精美,台幣才二十幾塊錢,我每天去買菜吃東西,省個二十幾塊錢就一部《無量壽經》,一年至少你就會省出三百六十部,十個人就三千六百部,一百個人就三萬六千部,度多少人!我們要拿出行動出來,光空口說白話不算數的。我們印了很多書在全世界到處贈送,送去了還怕他不識貨,怎麼辦?我還要到處去,去給他講解介紹說明這是寶貝,他明瞭了就真幹。這辛辛苦苦到處跑是幹什麼?去介紹、去說明,講經就是開說明會,教他認識這個寶貝。但畢竟我們的能力還是有限,時間有限,許許多多地方我們還達不到的,沒有法子去的,那現在有錄音帶、有錄影帶,真的流通全世界。利用這個工具幫助說明,這是我們發願迴向真正落實,這不是空的。所以諸位要曉得,我們報恩濟苦就是傳法利生,這是第一善、第一功德。
【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一個人能夠存這樣的心,決定得生,這個『必生』語氣非常肯定。所以在今天這個大時代當中,災難很多,這個災難不是局部,整個地球,無論哪個地方都有災難。我們要覺悟,要認識清楚,要存好心,這三心是好心;要做好事,念佛,勸人念佛是好事,沒有比這個更好的。存好心,做好事,都要落實在此地,沒有比這個更好。全心全力去做,我們現前得到身心安樂,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邪門外道、妖魔鬼怪自然離開你,你也不需要得罪他,自然離開你。佛護念,善神保佑,存好心做好事。
【菩提心義云。此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緣莫過於此。】
這一段是為我們說明『菩提心』在整個佛法裡面,所佔的地位非常重要。《觀經》三福,第三條第一句就是發菩提心,佛又告訴我們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個淨業正因就是此地講的『成佛之本』,這兩句話意思完全相同,菩提心是成佛之本。那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成佛,所以西方世界對於菩提心就非常重視,不發菩提心決定不能生淨土。我們念佛,很勤奮的念佛,每天縱然念十萬聲佛號,也只是跟西方世界結一個法緣,這一生不能往生,要這一生決定得生,一定要發菩提心。『大事因緣』,這個大事是生死大事,了生死是大事,成佛是大事。了生死成佛道,那個因緣莫過於此,沒有超過這一樁事情的,這一樁事情就是了生死成佛道的因緣,你就想到真正是重要,決定不能夠疏忽。
【菩提心論云。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土。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
這是《菩提心論》上有這麼一段開示。『菩提心』是圓滿的覺心。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悟,菩提心就是完全覺悟的心,他不迷了,真的覺悟,也就是說把事實真相都搞清楚、都搞明白,這個心就叫做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一切諸佛無量無邊的功德法,都是覺心裡面興起的。同樣一個道理,無量無邊的眾生一切造罪業之法,都是從迷心裡面興起的。他迷了,對自己迷,對自己生活環境也迷。迷惑就顛倒,所以他的思想是錯誤的,見解是錯誤的,行為是錯誤的。錯誤的心行,所造的結果就是六道輪迴,就是三惡道,變現出這麼一個境界來,迷變現出來的。悟了變現出來是佛法界、菩薩法界,那就不一樣。所以菩提心就包藏一切諸佛無量無邊的功德法。
『若修證出現』。菩提心確實是本有的,本來具足。本來具足為什麼還要說修證?因為現在迷,所以要修,現在失掉,所以要證。修證是對初學人說的,在高級佛法裡面沒有修證,但是我們在初學這個階段的確有修有證。前面我們也曾經說過,無修無證太高了,不是我們現在的事情,我們現在不要去打那個妄想,決定做不到。我們還是從有修有證,依據佛在經典上的教誨,認真的去學;依經典上講的標準,把我們錯誤的見解、思想、行為修正過來,這叫修;果然修正過來,你在境界裡面的感受、享受就不一樣,那叫證。證是證得,你所得到的享受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雖然不能完全相同,逐漸逐漸接近,我們享受跟佛菩薩的享受接近,這叫證。修證出現就是你的清淨心現前、覺心現前,這個時候所現的那個樣子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覺,不必要學習,一接觸就明瞭、就通達,這就是出現,出現就是這個意思。
『則為一切導師』,一切是指眾生,導師是老師,這個老師不是普通的老師,這是佛。佛是一切眾生的導師,菩薩是一切眾生的阿闍黎,佛是眾生的導師。這個意思是說,菩提心現前,你就可以做一切眾生的導師。《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現佛身就是導師,什麼時候能現佛身為眾生說法?菩提心現前,就行。這在果證的地位是屬於哪一個層次?圓教初住菩薩。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菩提心現前。所以諸位同修要知道,菩提心一發,你就是圓初住的菩薩,在別教裡面講就是初地菩薩。別教是初地,圓教是初住,菩提心發了。
菩提心發了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我有沒有發?大家都很關心自己,不要以為我這個菩提心已經發了,菩提心發出的時候有一個樣子,有一個標準,標準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四相破了,我們有沒有破四相?假如我們四相真破了,你自己就清清楚楚你菩提心發出來了,你已經是圓初住的菩薩,念佛往生,生實報莊嚴土,決定不是凡聖同居土,也不是方便有餘土,生實報土。為什麼?那個境界是理一心不亂,不是事一心是理一心,菩提心是理,理一心不亂!叫我們要修、要證。
落實在日常修持當中,用什麼方法修?深信、發願、持名,這是修。證是什麼?一心不亂,真正念到一心不亂,菩提心現前了。要認真、要努力!許多同修來跟我說,念佛念了好幾年,就是沒有辦法把妄想雜念控制住,問我怎麼辦?你們想想怎麼辦?妄想雜念當然有,無始劫來的無明習氣,哪有念個幾天佛就能念掉,哪有那麼容易?那麼容易不是個個都成佛?那哪裡還會有凡夫?要知道,沒那麼容易。你看佛在一般經上講修行人,從凡夫修成佛要三個阿僧祇劫、無量阿僧祇劫,你念個二、三年就成就,哪有這個道理?所以一定要懂理,要知道事實真相,要繼續不斷的去念,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我們今天這個妄想雜念伏不住,是功夫太淺,功夫不得力,果然深信,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老實念下去,念個三年五載,功夫逐漸得力。得力的現象,就是你妄想少,雜念少,不可能說沒有,少了。愈來愈少,這是功夫得力。
要想功夫得力,要來得快一點,能把時間超前一點,也有辦法,有什麼辦法?從今爾後,起心動念想一切眾生的真實利益,不要想自己,會提前,這個功夫得力會提前。起心動念想一切眾生,也就是說,除了自己念佛之外,一心一意就是想如何能令一切眾生都能夠得到這個法門,都能夠明白這個法門,都能夠喜歡修學這個法門,就專想這個,不要想別的。我們果然能這樣想,換句話說,你的心心念念與一切諸佛的大願相應,就是與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弘願相結合,這個佛力加持效應就特別顯著,能幫助你遠離妄想執著,這個可以超前,速度可以加快。如果起心動念還是想自己,那就難!為什麼?我們的心行與佛的願力不相應,得佛力加持固然是有,不明顯,這些理事我們都要明瞭。所以果真念到理一心,念到菩提心出現的時候,這經上講的這個果報就現前。
『若歸本則是密嚴土』。「密嚴土」是密宗的,諸位要知道念佛法門是一切宗派都在其中,你看《無量壽經》裡面有不少句子是密宗的,都是密宗最精要的綱領。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不要以為我是修淨土宗,其實禪宗、密宗全都在其中,統統都修了,自己修了還不曉得。果報是密嚴土,是密宗裡頭至高無上的果德。
『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不起於座是比喻,座是什麼?座是不動,端端正正坐在那裡,座是不動的意思。這個不動不是講身不動,心不動。諸位要明白這個意思,心不動,決定沒有起心、沒有動念,但是一切佛事都做得圓圓滿滿的,像我們常講「上供諸佛,下化眾生」,統統做得圓圓滿滿的,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這叫不起於座。這一切事業自自然然的成就,圓圓滿滿的成就,這是佛法。凡夫要做一樁事情,都起心動念,都在那裡策劃,都在那裡構想,很麻煩,都搞這些。諸佛如來教化眾生是不起於座,不起心、不動念。
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法四十九年,大家念過《金剛經》,《金剛經》上佛就很清楚的表明,佛沒說法,如果有人說佛說法,叫謗佛。沒說法說了四十九年,那是怎麼回事情?佛沒有起心動念說法。佛從來沒有個念頭,我來給你說幾句話,沒有;佛也沒有事先去設計一下、去想一想,我這一次到那裡要跟他講什麼話,沒有,沒有起心動念,無說而說,說而無說。所以佛說法,眾生提出問題,佛是隨問隨答。我們凡夫聽到人家問個問題,想一想怎麼答覆他,那就動了心、動了念頭;佛答覆人從來沒有考慮我要怎麼答覆他,沒有,沒有這個念頭。隨問隨答,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佛是覺悟,所有一切事都是覺而不迷,圓滿的大覺!
【又讚菩提心曰。若人求佛慧。通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
這是讚歎『菩提心』,這是一首偈,四句一首偈,這首偈說得非常之好。假如我們求佛的智慧,『佛慧』,這兩個字的含義是究竟圓滿的智慧,這是佛慧。菩薩雖然有智慧,但是不究竟不圓滿,一定要到佛才究竟圓滿。你要求佛慧,一定要『通達菩提心』。菩提心,簡單扼要的說,就是《觀經》上講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剛才跟大家講過,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我們才能夠通達菩提心,菩提心現前就肉身成佛,我們世間人常講肉身菩薩。在中國家喻戶曉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這首偈子完全符合他,他就是通達菩提心,所以一切法他沒有障礙。確確實實他說法跟佛很像、很相似,從來不考慮,從來不去設想,隨問隨答,這是肉身,『父母所生身』。
『速證大覺位』,大覺是佛,佛位!這個地方的佛,如果廣義的說,初住以上都叫佛。我們看《金剛經》,《金剛經》上所講的諸佛,江味濃居士的註解解釋諸佛,他就是說初住到等覺都是諸佛,四十一個位次都叫做諸佛,為什麼?這四十一位菩薩都能夠現佛身說法,至於現什麼身不是自己的意思。自己要有意思的話就錯了,他就不是不動,他就已經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凡夫。諸位要知道,到法身大士跟一般人不一樣,已經不起心不動念,法身大士。權教菩薩、聲聞、緣覺還起心動念。譬如阿羅漢,我們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看到。光目女向阿羅漢請教,問問她過逝的母親現在在什麼地方,阿羅漢一定要入定,入定就是有意,他要入定,入了定之後再出定,他才能跟她講。如果要是證得菩提心,菩提心現前不需要入定,你只要一說,他已經看清楚,他立刻就告訴你,不需要入定,沒有出入,那才叫不起於座,是這麼個意思。所以說是聲聞、緣覺、權教菩薩沒有這個能力,法身大士有這個能力,所以「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這個大覺位不見得是圓滿佛,但是最低限度是圓初住、別初地以上的位次,這叫大覺位。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