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第十七集)  1983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14-0017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十七講。請看經文,科題「明滅罪妙用」,請看經文: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一段經文特別是對我們初學、甚至老修行都非常的重要,說明「依此經教義修學,能滅先世重罪,得無上菩提」。在前面我們看過佛給我們說的五種語,「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我們應當要相信。菩提道是一條遙遠的大道,初學之人由於這一生當中,在這一生當我們沒有聞佛法之前,我們所造作的一切罪業,自己冷靜的去想想是可以能夠得知的,而過去世所造的罪業那就無量無邊。正如佛經裡面所說,假如罪業要是有一個體相的話,我們無量劫一直到今天所造的罪業是盡虛空也容納不下,這個比喻乍聽起來好像是有一點誇大,實際上我們冷靜的去想一想,這個話並不過分。可是發心學佛積善累德是一樁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如果要那麼容易,諸位想想,修學的人豈不是個個成就了嗎?為什麼我們看到修行人多、成就的人少,這個原因就是退轉退墮,容易退墮。為什麼容易退墮?我們在這章經裡面要跟諸位來做一個說明。

  請看註解,首先我們要明瞭,「消除三障,福德方為圓滿。」三障就是惑、業、苦,惑是迷惑,業是一切善惡的造作,苦就是六道三途的果報,必須把三障都消除,福德才是圓滿的。「證得菩提,福德方為究竟。」消除三障,小乘的阿羅漢、辟支佛做到了,我們可以說他的福德是圓滿的,但是菩提他沒有證得;必得到大乘圓滿的菩提、大乘裡面的大菩薩,一般講的是三賢十聖,三賢十聖必須是圓教的,圓教初住以上證得菩提,這個福德才是究竟,決定不退,決定不失,比這個圓滿更要進一層。

  前面曾經說過,「能於此經信心不逆,依教奉行,如來悉知悉見,其為諸佛護念、諸天善神擁護,可想而知」,這是希望大家要把它記住的。依《金剛經》,信心不逆、依教奉行,如來跟諸位講過,十方諸佛哪一個不曉得?哪一個沒見到?佛都護念,諸天善神的擁護當然不必說了。可是這段經文說,「受持讀誦,反而為人輕賤」,輕賤是別人嫉妒、或者是嫌棄、或者是瞋恨、或者是毀謗、或者是欺負你,乃至於以刀杖來加以傷害,這都是屬於輕賤,「諸佛焉能無知?」前面說過,諸佛是悉知悉見,你今天受持讀誦為人輕賤,諸佛當然也悉知悉見。既是悉知悉見,這個意思就深了,「是其旨深哉」,我們一定要把這一段經義研究清楚。

  「其為人輕賤,以其先世重罪故。」先世,有兩層意思,一個是講過去世,先世;一個是說我們在沒有學佛之前,所做的種種重罪。我們今天回過頭來學佛了,斷惡修善,雖然回過頭來學佛,斷惡修善,以前造的罪業不是一下就能夠消除的。我們就以《了凡四訓》這個小冊子來看,他轉移他的命運,差不多也是在十年才見效,哪有一開頭修行罪業就能消除?不可能是這麼快的。當人家輕賤的時候我們能忍,這個非常重要,「能忍則滅罪」,所謂重罪輕報,我們能夠忍受,而不退心;「不忍則結怨業 」,要是不能忍,不能忍就要增長罪業,為什麼?與輕賤我的那些人又結了冤仇,與他們結怨。這個意思要冷靜的去想想,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會遭遇到,一定要能忍受。所以佛在本經裡面首先說布施,接著再講忍辱波羅蜜,唯有忍辱才能滅罪。

  講到果報,「凡人造業,無論善惡,皆是熟者先牽受報」。這個業,譬如善業成熟,你三善道受報;惡業如果成熟,三惡道受報,所以說熟者先牽。佛門裡頭有幾句俗話說,「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應當深省。」一切的造作決定有果報,果報來得早遲,那要看哪一個業先成熟。永明大師也告訴我們,「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這兩句話是非常好的警惕,世間什麼你都帶不去,你要明白這個事實真相,唯有業隨身,這個業將來遇到緣,它會結果,會有果報。

  「惑、業、苦,皆名為障」,這都是障礙,障什麼?「障礙你見道、修道、證道」,這叫三障。「學佛唯一宗旨就在除障」,除障就是學佛,除什麼障?不迷,不造業,當然就沒有果報。「一切佛法,一言以蔽之曰,除三障而已。」這是一點都不錯。換句話說,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如果每天三障不但沒除,似乎在增長,自己就要警覺,古德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要快快的覺悟。真正修學佛法的人,三障雖然不能夠頓除,總是一天比一天輕,所以煩惱輕(三障是煩惱)、智慧長,那你就是在佛法的大道之中,在菩提道上行。

  這一節的經文又告訴我們,「又明業力不可思議」,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的業力不可思議。「受持讀誦,應當為人天恭敬供養」,這才是如佛在經中所開示我們的,現在這個情形恰恰相反,「反被輕賤,顯示夙業之力大」,就是業力不可思議。《金剛經》,佛一再跟我們說,是滅罪最有效的一種法門,「金剛般若,它的功德能滅惑」,惑是迷惑、是無明,金剛般若是最高的般若,般若觀照之下一切無明才能夠照破,「惑滅,業報隨之而滅」,這個原理我們可以相信。我們「觀此經名」,這個經的題目,《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從這個題目上看,「便知它是斷惑除障達於究竟的經典」,無怪乎諸佛讚歎,在我們中國佛教無論是哪一宗、哪一派,可以說是祖祖相傳,都重視這部經典,道理就是在此地。

  可是因果的轉變不是一個簡單事情,「如是因就有如是果,何為消滅?」怎麼能夠滅罪?「唯當增長善根,令成善果」,這就是轉業。在這個地簡單用一個圖來表示,希望諸位能夠了解這個關係。凡夫的造作不外乎兩大類,一類是善,一類是惡,善惡的標準實在是很難定,就佛法一般來講,凡是自利的就是惡,凡是利他的就是善,這個在佛法是一般的標準。利他必能自利,自利不能利他,換句話說,也不能真正利益自己。迷惑重,他造惡業;迷得輕一點,他造善業。你造善因、造惡因,這個因是藏在阿賴耶識裡面變成善惡種子,它不會消失,可是這個善惡的業因要變成果報,當中一定有個緣,所以佛法裡面講緣生,因緣果,「因加上緣才能夠變成果」。因,既然十法界的業因我們都有,每個人都具足,所以就是我們自己,我們有成佛的因,我們也有成菩薩的因;換句話說,我們也有地獄的因,也有餓鬼畜生的因,十法界的業因每個人都具足,誰也不欠缺。十法界的果報差別就很大,我既然有佛的因,我為什麼不成佛?關鍵在緣,佛經上常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最善的因,真因,有,他要是沒有遇到緣,他就不能成佛;他什麼時候遇到緣,他什麼時候就成佛,所以成佛沒有一定。

  因我們不能控制,果報能控制,為什麼?你把緣控制住,果就控制住。我們曉得自己有成佛的因,我今天加上成佛的緣,成佛的緣是什麼?《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我們遇到這個緣。遇到之後要能夠信心不逆、受持讀誦、為人解說,就能夠證無上菩提之果,道理就是這樣的。「惡因缺緣不結惡果」,跟上面的理是一樣的。我們過去生中造了種種的惡業,在這一生沒有學佛之前我們也造了許多惡因,從覺悟之後我從今以後再不作惡,再不作惡,惡因雖然是有,沒有惡緣,所以它不結惡果。有人問,善惡既是定的,念佛為什麼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諸位想想,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因,我們娑婆世界沒有這個果,因地也是一切眾生個個具足,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這是因;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緣,你能夠把握到這個緣,將來的果報就在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果報在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緣,因就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這是講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道理。「這段經文講消滅罪業就是這個意思」,消滅是斷它的緣,把這些惡業的緣斷掉。

  現在我們確確實實發菩提心,發心來學佛,可是我們今天所遭遇到的也真正是被人輕賤,可是我們自己要覺悟,「今已被人輕賤,若非受持讀誦此經,必墮無疑」,這個是要記住的。我們今天還沒有墮到惡道,幸虧是受持讀誦此經,這個裡頭特別著重的是受持,意思像前面所說的,由此可知,「惡業不可造」,決定不作惡業,不自私自利,不傷害一切眾生。這種例子實在是太多,在過去、在現前可以說不勝枚舉,這一點我們要相信,這個信不是迷信,是正信,是對於其中的道理探討明白而相信的。

  我們在眼前看到許多的同修,在我修學過程當中,我本身就是一個例子。我在沒有學佛之前,許多看相算命的,有些人跟我直說,那少;有些人在背後談論,說我短命,沒有福報。當面跟我說的,或者是由別人傳給我的,我不但不生氣,我還很感激他們,他們有眼光。為什麼?我年輕的時候自己也學了一些算命看相,學佛之後我丟掉了,丟了三十多年。那個時候我也曾經學過,我自己很相信我過不了四十五歲。在年輕的時候我有幾個很好的朋友,我們有三個人以後都出家了,明演法師、法融法師,我們三個人同年,而且命運都差不多,都相同;換句話說,都是過不了四十五歲的。我們學佛也沒有打算求長壽,沒有這個意思,只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兩位朋友,我出家之後,他們也先後都發心出家了。果然在四十五歲那一年,法融先去了,他是先走的,隔了五、六個月,明演去了,我想想大概要輪到我了。那一年正好我在基隆大覺寺結夏安居,靈源老和尚請我講《楞嚴經》,我講了三卷,三卷講完自己得了一場病,我平常很少害病。心裡一想,時間到了,得了這個病大概是要走了,所以就拼命念佛,人家叫我去看醫生吃藥,我說統統不必,看醫生吃藥只是給自己添麻煩。為什麼?命到了,不是醫藥能夠救得了的,壽命到了。過了一個多月病就好了,一直到現在也沒有害過什麼大病,他們去了,我沒去。想想其中的道理,我們三個人雖然同時發心出家修行,可是每個人的願力不相同,那兩位是顧自己,我發心是弘揚佛法利益眾生,有一天壽命我們就做一天事業,所謂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個鐘,諸位要記住,不是說寺廟的鐘鼓那個鐘,天天去敲鐘,那是個表法。鐘是什麼?就是講的法音,法音就是佛法,撞鐘要法音遠遠的傳出去,實在它就是表弘法利生,也就是本經裡面所講的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這就是撞鐘。從這個以後,沒有福報天天似乎有這麼一點福報現前,命運自己也曉得天天在轉變。由此可知,罪業是可以消除的,命運是可以改造的。如果只是把目標定在消罪業改造命運,這個不是學佛真正的目的,學佛真正的目的是要證菩提,是要明心見性,而不是求人天福報。

  但是要想見性,那就必須要除三障,因為我們之所以不能見性,就是被三障障礙,三障要是除了,自性清淨心自然就現前。我本身是一個例子,我的老師也是一個例子,我們還有許許多多同學當中,有很多人一看相貌就很薄,就不是長壽的樣子,所以我常常聽到老師囑咐這些同學們:你們要好好的發心,認真的發心,孩子你這個命短命,你不是個長壽的樣子,要發心講經,要發心弘法。從表面上看是希望求長壽,而實際真正的意思,因為壽命增長,在這一生當中可以成就,這才是長壽的真正意思。否則的話,壽命長了有老苦,你看老人多苦,你不想老苦那就短命,這個事情兩全其美實在很難得。兩全其美,老,年齡雖然大,可是身體健康像年輕人一樣,所謂是鶴髮童顏,我那個老師今年九十五歲,看起來也就像六十歲的人一樣,精神充沛,天天還在講經說法,跟年輕人在一塊有說有笑,真的他把年齡都忘掉了,這是雖老而不衰,成就自己,利益眾生,這是我們確確實實能夠辦得到的。那就在於自己對於一乘甚深的經教要信受奉行,把經典裡面的道理變成我們實際的生活,這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

  再看底下這一段,「聞上來天人恭敬供養之說,不可著相」,聽了上面佛所講的,受持讀誦、為人解說,天人恭敬供養,佛雖然這樣說,佛說的是真實語,不是欺騙我們的,可是我們聽了不可著相,你不要把它記在心裡。為什麼?「著相則遇不如意事必退心」,你要是著了相,你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像為人輕賤,你必定退心,不但退心,而且你還要謗佛謗法,「佛打妄語,你看我信受奉行,不但諸天人民不來恭敬供養,反而來輕賤我,釋迦牟尼佛打妄語,《金剛經》靠不住」,你就謗佛謗法,這是你著相了。「遇拂逆之事,亦不應著相,應作滅罪觀」,你遇到不順心事情、拂逆的事情,也不應該著相,為什麼?遇到那些不順心的事情就是為人輕賤這個事情,正是滅罪,所以我們應作滅罪觀。像《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世尊告訴我們,他老人家說他的成就,就是他之所以能成佛,是多虧提婆達多善知識。提婆達多,經上說得很清楚,這個人是釋迦牟尼佛累世的惡友,不是一生一世找他麻煩,生生世世都來找麻煩。釋迦牟尼佛的成就多虧這個人常常來找麻煩,他在這裡面才成就忍辱波羅蜜。提婆達多雖然是障礙佛法,障礙釋迦牟尼佛,障礙他修行、障礙他弘法,用種種方法來破壞,他有嫉妒、瞋恨、毀謗,幾乎是無惡不作,佛在這個逆境裡面成就了,他成就什麼?就是這段經文所說的,先世罪業消盡了。罪業要不消盡,他怎麼能成佛?所以他成佛之後,對於提婆達多非常的感激,稱為提婆達多善知識,這一段的公案諸位可以在《法華經》裡面去看。佛給我們這個榜樣,我們應當記取,我們應當效法。

  在中國大家曉得六祖大師,這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是佛菩薩再來,在他一生示現當中,他是二十四歲得道,就是開悟,明心見性。換句話說,那就是超凡入聖,而不是入小乘的聖流,入小乘的聖流是小乘初果,他是大乘,是一乘佛法,這是何等人物!他還要為我們示現,在獵人隊裡面去幫傭,就是給他做下人,做傭人,一十六年之久。獵人隊裡面是凡夫,不但是凡夫,而且是造惡業的凡夫,天天殺生,世間法裡的惡業最重的就是殺生。五戒裡面第一條是不殺生,第二條才不邪淫,殺業之重超過邪淫。換句話說,他不選擇別的人去相處,他就選擇世間造作惡業最重的人跟他們在一起,受他們的約束,聽他們的擺布,一十六年之久,這是他老人家先世罪業也消得乾乾淨淨。祖師沒有找一個大富長者慈善之家去做傭人,受人家很好的待遇,沒有,去跟惡人在一起。你們想一想,佛、祖師示現的這些榜樣,用意何在?不但言教是教導我們的,他一舉一動都是教導我們,我們要從這些地方去注意、去體會、去反省、去檢點,才有入道的希望。

  「信知極重夙業」,首先我們要信,我們要明瞭,知是要曉得,要相信、要曉得,極重的夙業,就是過去生中的惡業,是極重的惡業,「此經之力亦能消滅之」,這是我們要相信的,要知道。我們為什麼知道,為什麼相信?我們相信佛不欺騙我們,佛的話是至真至誠,佛絕不欺騙我們。再想一想佛在經典裡面所講的道理,合理,他不是教我們迷信,我們愈想佛的話愈覺得他有理,我們能夠照著佛的話去做,這些理會在我們生活當中時時刻刻現前。其次,我們「要相信要知道因果轉變,宜觀其究竟,不可僅看目前,因果的轉變是相當複雜的」,所以你要有遠大的眼光,要往遠處看、往深處看、往究竟處看,眼前受人家輕賤、受人家侮辱、受人家毀謗,算不了什麼,不要懷疑,「懷疑是淺見」。見解深的人不懷疑,不但不懷疑,心地更清淨。為什麼?因為消自己的業障。如果沒有這些惡友,我們的業障怎麼能夠消除得了!淺見的人才懷疑經、懷疑佛,見解深的人對於佛一切的教誡更加深信不疑。

  「此中尚有要義,一、今世受人輕賤,先世罪重,應該生順受之心。」你不要以為我在這個道場,這個道場人常常找我麻煩,算了,我就離開此地,掉頭而去,那就錯了,吃虧的是你自己。我們在古大德當中,諸位要是看看《高僧傳》,看看《居士傳》,看看古人的語錄,或者是看看《禪林寶訓》,你就會發現,凡是能夠忍受的都有很大的成就,不能夠忍受的是屬於自暴自棄。古時候的教學,老師要是看中這個學生,這個學生是可造之才,認為在一生當中這個人能成就,是不是對他很客氣、表現得很愛護?不是的,往往會給他作逆增上緣,就是天天找他麻煩,天天給他罪受,故意去刁難。有的時候讓別的同學們看起來都不服氣,這個老師簡直不講理,這學生沒有什麼大過失、沒什麼大了不起,為什麼要這樣重的處分他?犯了小小的過失就要把他趕走。學生的心裡怎麼樣?認為這個老師真正善知識,種種教誡消自己的業障,磨鍊自己的清淨心,他歡喜接受,沒有怨言。實際上老師也不是糊塗人,他也會打聽別的同學,打聽他有沒有埋怨,「沒有看到他埋怨」,好,下次更厲害對待他;他如果一埋怨,老師馬上收回來了,對他很客氣,換句話說,捨棄他,不要他。沒有埋怨,對老師還是尊重,好,再給他一點苦頭受。到他受夠苦頭,到最後傳法,老師宣布他要傳法,就像五祖一樣要把位子傳給六祖,傳到第六代祖師,大眾都聚集,傳給誰?就是老師天天罵的那個人,天天找麻煩,給他罪受的那個人,大家才恍然大悟!

  不能夠忍辱,不但自己不能成,也不能領眾,決定不能擔負起弘法利生、續佛慧命的這一副重擔。所以真正的學人他要是遇到一個惡劣的環境,他不會走的,為什麼?他想想這個環境才是我自己真正修學的場所,這些惡友是有意真正來對付我的也好,或者是故意的來折磨磨鍊我的,他都好,他不生氣,沒有這個分別,他在這個裡面修忍辱波羅蜜。六度裡面說老實話,布施跟忍辱是最重要的兩條,布施是叫你放下,放下貪心;忍辱是叫你放下瞋恨心,這兩個是最大的煩惱。貪心是餓鬼道的業因,瞋恚心是地獄道的業因,這兩關要是通過,縱然你不能夠出三界,不能夠證聖果,你在三界六道當中你不墮地獄、不墮餓鬼,人天兩道去享福,這也不錯。由此可知,布施、忍辱是多麼的重要,我們果然明白這個道理,什麼境界都是修行的好所在,無須要去揀別。揀別什麼?那個地方有正法,不但有正法,還有一些人來磨鍊我,有正法那個地方是有正知正見,有人來折磨我的話,太好了,還有人幫助我消業障,還有一些大善知識成就我忍辱波羅蜜,這樣的道場在修學人的立場來說是十全十美的道場,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道場,是一個真正成就菩薩的道場,淺見之人、福薄之人他受不了,他離開了,那是什麼?他有魔障。

  我們看底下這一段,「二、依經修行,應對輕賤我者生善知識心。」像釋迦牟尼佛對提婆達多,他對提婆達多決定不懷恨,沒有報復,那是我的善知識,幫助我成就忍辱波羅蜜,消除我先世重罪。像六祖大師,那麼多厭惡他的人、瞋恨他的人、謀害他的人、輕賤他的人,六祖都是生善知識想,所以他有那麼大的成就,在中國佛法裡面,自古至今沒有一個人能夠超過六祖。換句話說,六祖所受的折磨、所成就的忍辱,沒有任何一個祖師能夠跟他相比。他過去修行我們不曉得,我們就看他一生當中,就跡象上來說,的確沒有超過六祖的。別的法師為人輕賤,時間短,在程度上輕;六祖為人輕賤的時間長,程度上重。

  「三、人輕賤就是應墮之信號」。我們受持《金剛般若》、讀誦、為人解說,還遭人家輕賤,這就是我們應該要墮惡道,這就是非常明顯的信號,這個信號生起了,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勤求懺悔」。這個懺悔裡頭最重要的,對輕賤我者生善知識想,這是真正懺悔。為什麼?這些人提醒了我,我過去的罪業深重,我從今之後改過自新,斷惡修善,「勇猛精進」。「信罪滅,當得菩提」,相信再重的罪業可以消滅,佛在《金剛經》上說的,相信不但罪業可以消滅,還當得菩提,從這個地方建立自己堅定的信心,這才是學佛。

  「受持是解行並進」,這一點我在此地特別提出來,偏重在解上,沒有行,不是受持;偏重在行上,沒有解,有解無行,古人講說食數寶,有行不解是盲修瞎練,不是受持,所以受持一定是解行並進。

  說到這個地方,我們在講席裡頭也常常很感慨的提醒諸位同修,佛法重因緣,因緣不具足,眾生要受苦、要受災難,我們今天看看全世界的情況,種種顯示都不是教人善的肯定。要想救度一切眾生,確實如歐陽竟無所說,唯有大乘佛法才能夠真正的救護一切眾生,所以他說佛法乃是今世所必需。佛法的弘揚要因緣,譬如說大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概在今天這個世界只有台灣有人在講,可是因緣並不很美滿。李老師講這部經,已經講了將近二十年,這部經才講到三分之一。根據我自己講《華嚴經》的經驗,我從民國六十年起講這部經,到現在一共講了一千七百多個小時,將近一千八百個小時,講了一大半,根據過去所講的進度,一部經要講圓滿大概總要二千五百個小時。二千五百個小時不算短,但是也不算很長,像當年清涼大師住世的時候,他老人家一生講過五十遍,我們想他必定是一年講一遍,能不能做到?能做到,如果一天講八個小時,這部經一年圓滿。我們就拿現在的星期來算,一個星期講六天、休息一天,一年也能夠講圓滿。如果一天講四個小時,兩年圓滿;一天講兩個小時,四年圓滿。我們老師講《華嚴經》是一個星期講一個鐘點,這個時間一算大概要五十七年圓滿,一部經講五十七年,壽命短的頭尾都趕不上。那是什麼?一個星期一個小時。這就說到因緣具不具足。

  如果今天真正有人發心,我們得到護法的因緣,我們有道場,有固定道糧,不愁,一切外緣無憂無慮,我們一天講兩個小時這是辦得到的,一部《華嚴經》四年圓滿,做得到。如果要辦一所佛學院來培養一批年輕的學生,以四年的時間學一部《華嚴經》,我想會有非常好的成績,因為每天課程可以八個小時,不算多。講堂裡面作業八個小時,加上早晚課的修持,或是念佛或是參禪,每天能夠有十二個小時精進不懈,四年一定有相當的成就。教學的方式不必像現在一般學校,老師上講台講解給學生聽,我覺得這不是一個好方法,最好的教學方法是將經典、註疏、參考書籍分發給學生,將進度排好,一天一天的進度,學生自己去研究,自己互相的研討,互相的研究討論,發明經義,做成心得。老師指導每天兩個小時,只是在原則上指導他,以及解答學生疑難的問題,這就可以了。所以老師每天只需要用兩個小時為學生解答疑難,指導他如何去進修,這就可以了。能夠有這樣的因緣,佛法可以復興,佛法可以光大。唯有佛法之興盛光大,眾生才能得到真正的福德,世界才有真正永久的和平,這些都要靠我們同修大家來共同努力,促成這種殊勝的機緣。

  受持,剛才講解行並進,同時也是「觀行之別名」,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切行為裡面提起觀照的功夫,這就是受持,所以受持是觀行,是解行並進,千萬不要誤會受持只是天天把經念一遍叫受持,那就大錯特錯了。讀誦本為受持,是不要忘了經裡面所講的理論方法境界,便於生活之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處提起觀照,所以讀誦目的是為受持。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的「朝暮課也是這個意思」,早課是提醒你自己今天一天要解行並進,要觀行布施;晚課是檢點、是反省,我今天一天起心動念、一切行為是不是行解相應,是不是解行今天都有進步。所謂進步,煩惱輕、智慧長就是進步,一切的工作認真去做,做得很圓滿,心地非常的清淨,一法也不執著,這就是進步。朝暮課誦也是這個意思。「若但讀誦而不受持」,就是你天天只曉得念經,也不解、也不行,沒有觀行的功夫,那就是但有讀誦沒有受持,這樣「只能種個遠因而已」,這一生不會有什麼成就,「不能收大的效果」,只是為來生來世做一個學佛修道的因緣,這是我們一定要明瞭的。

  「學佛必須從此經入,五祖、六祖之言」,這句話是五祖忍大師、六祖能大師一再教訓我們的,我們應當要記住,不要把它忘掉。所以這節經文關係我們真實的修持,在此地我們也多用了一些時間跟諸位加以說明,實在經義太深,不是短時間能夠具說的,我們因為受時間的限制,也只能夠講到此地。請看底下這一段經文,這是「顯示經功妙用」,經的功德以及作用。請看經文: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

  這個『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他自己回想在過去無量個阿僧祇劫,在然燈佛這個時候。

  【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

  『值』是遇到,他有機會遇到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這個數字是相當之大,世尊有這樣殊勝的機緣遇到這麼多的諸佛。

  【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

  諸位想想,世尊在菩薩地位的時候,供養這麼許多的諸佛,他得的功德有多大?

  【若復有人。於後末世。】

  『後末世』就是指我們現在這個時候,末法時期。

  【能受持讀誦此經。】

  重要的還是在受持,這是諸位特別要記住。

  【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這次較量是以功德,不是以福德,我們從註子裡面來看,「前言福德」,前面每一次比較都是講福德,「今言功德」,這個地方講功德。功德跟福德不一樣,功德裡面有福德,福德裡面沒有功德。「供養,是講四事種種,法供養包括在內」,四事是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這是過去出家人在生活方面所不能夠免的,在家的同修對於出家人要盡四事供養。種種裡面範圍就包括很大了,這裡頭最重要的是包括法供養,這個地方是講如來在菩薩地位對於諸佛的種種供養。「顯此為一切法所不及」,這是說佛他老人家所修的功德之大,不是其他所能夠比較的,講百分、億分算不能及,這是說明功行深淺程度高下,這是很明顯的告訴我們,世尊當年供養無量無邊諸佛這個程度不算高,功行不算深,末法時期像現在,有一個人能夠受持《金剛經》受持讀誦,他所得的功德比釋迦牟尼佛供養這麼多佛還要深,程度還要高。這個話你能相信嗎?從這段經文上來看,似乎令人懷疑,對於這麼多諸佛承事供養不容易,不要說諸佛了,我們就對於一般人的承事供養談何容易,好像受持讀誦這個經我們覺得這個好像太容易了。

  可是你仔細去想一想,情形就不然,「遇佛供養承事只是恭敬服勞」,勞是勞役,這個是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換句話說,是做學生的時代,「在未授記之前」,在然燈佛之前,釋迦牟尼佛是遇到然燈佛給他授記的,行菩薩道的時候。「擔荷如來,紹隆佛種,在當得菩提之後。」諸位要曉得,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是荷擔如來慧命,是紹隆佛種、救度眾生,這是在得菩提之後,換句話說,是開悟之後,那你就曉得這個功德利益。這部經,「經中義趣是開示佛知見」,你想它的功德,「受持即能悟入」,五祖受持他悟入了,六祖能大師受持他也悟入了,所以受持就能悟入,「故七寶布施、承事供養多劫都不能及」,為什麼?那只是修福,不能悟入菩提。「此經為佛佛傳授心要,信入此門,同得授記,共證菩提。」你把這部經它的真正宗旨功德利益必須要看清楚,是佛佛傳心的法要。你能夠信得及,你能夠入得此門,入得此門沒有別的,就是受持,只要你受持悟入,等於釋迦牟尼佛一樣,遇然燈佛給你授記共證菩提。「末世(今時)受持」,末世就是指現在這個時代,你能夠受持,「最能消除業障」,這個要相信,「故為三寶命脈所關」,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把它看清楚,千萬不能夠忽略。哪一個人不希望消除業障,用什麼方法能夠很快很迅速的將我們業障消除?如何能將三寶命脈延續而不斷,續佛慧命?我們應當相信唯有受持《金剛般若》,全都得到了。下面經文是「總結經功妙用」,請看經文: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

  這是佛自己親口對須菩提講,就是對我們講。末法時期今天這個時代,有善男子或者是善女人能夠受持讀誦《金剛經》,當然注重的還是在『受持』,就是解行相應,依照這個方法來起觀照的功夫,他所得的功德,佛如果是全部說出來了,沒有人相信,別人聽了之後,『心則狂亂,狐疑不信』。所以佛給我們講的這些功德利益一次一次比較,都是用最保守的言語來說,而不能夠具體的說明,不能全說,全說會把我們嚇倒了。

  【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這一段經文是「世尊苦口婆心垂誡後學」,我們要生感激尊重之心。「此事」,就是斷煩惱明心見性的大事,「本非言說所及,唯證方知」,怎麼說也沒有辦法說出它的究竟,必須要親證你才知道。怎麼個證法?本經教給我們「必一切不著」,一切不執著就是放下,「真修實行」,修什麼、行什麼?一切不著修布施,無住布施,這是本經的宗旨。果然能夠修學無住布施,「久久自然相應」,相應就是證相應。「不可狂亦不必疑,狂心頓歇,淨德自顯」,這是我們要認真的去體會,要認真的去參學,希望自己在這一生當中早證菩提。我們想想,六祖能大師在二十四歲就證得,他也是人,我也是人,為什麼他能、我不能?我們在這個地方要生慚愧心,要生起效法的心,勇猛精進去修學無住布施。

  再看底下,「性體是空寂的」,就像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故一絲毫不能著」。佛教給我們不要著一切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甚至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不是勉強教給我們的,而是事實如此。絲毫都不勉強,因為清淨心中本來沒有這些,你有這些錯了,「著則迷妄自亂」,可見得我們迷妄自亂就是因為著相。「此經義理,乃實相離相,無住真心,甚深難信,即受持者所獲果報俱屬無漏無上,所以佛才說不可思議。」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實在講是非常的幸運,正如開經偈所說,「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居然能夠遇到,這種福德因緣必須珍惜,因為是百千萬劫都遇不到的,今天遇到了,輕易放過,那太可惜!

  本經到此地將上半部講完,也就是講了一半,底下是屬於下半部。前後兩半部在此地做一個交代,這一點非常的重要,前後兩半乍看似乎是相同,實際上是不一樣,下半部是緊接著上半部而來,須菩提尊者提出這些疑問有更深的意思。這裡我們歸納為五點,這五點都是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的摘要,在此地貢獻給諸位。

  第一,「前半部是為將發大心者說」,發大心就是發菩提心,還沒有發,將要發大菩提心,「教以發心度眾,伏惑斷惑」,前半部是這個意思。「後半部經文為已經發大心者說」,進了一層,將發、已發,前面是教大家發心度眾生,要伏惑、要斷惑,現在更進一層「遣除能發、能度、能伏、能斷」,這個義趣希望大家能夠體會。第二,前面是講所,此地是講能,所離了,能也要離掉,「前半部遣除粗的執著,曰不應住塵生心,於境緣上離相」,這是修學初步的功夫;「後半部遣除微細的執著,於起心動念不應住著,」,起心動念上都不著相,「於二執離念」,人我執、法我執,在這個上面破除這個執著,不起這個念頭。第三,「前半部令離相,是遣所執;後半部是教我們離念,是遣除能執。」由此可知,讀了前半部,不能不讀後半部,因為從所執離了之後,能執也要把它離掉。「昔人解」,過去有註解《金剛經》說,「前半部是利根聞已領悟,後半部說鈍根重說深入」,江居士跟我們說不必呆看。這是各人悟入的淺深不相同,所以他所看到的境界也不一樣,在此地提供我們做參考。「前半部二邊不著,發心離相;後半部二邊不著亦不著,發心之相亦離」,不但發心之相要離,「並離亦離」,那個離也要離,所謂「但盡凡情,亦無聖解」。這些地方我們要特別留意,這才到究竟清淨,真正是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最後,「前半部說明一切皆非,顯正智獨真,令觀不變之體」,前半部分偏重在真、體上說,所以跟你說一切皆非;「後半部說明一切皆是。你看,前面講一切皆非,後半部講一切皆是;前半部是講真、講體,後半部是講「理體一如,令觀隨緣之用」,有體有用,有真有如。如是什麼?用如其體,體如其用,體用不二,就叫做一如。

  這是前後兩個部分所不同的處所,也是將前後兩部關係給我們表明,前面的義趣宗旨果然明白了,後半部就不難懂。所以過去講《金剛經》的也有講到一半,就是講到這個地方,也算是完整的,聽經聽到這個地方也可以說是一個段落。不過祖師大德們無不是勸我們要更進一步將後半部繼續的去研究、講解、說明,或者我們更要發心來聽後半部的經文宗旨義趣,使受持觀行的功夫能夠更深進一層,幫助我們得到究竟圓滿的修學。一生證果自己要是沒有信心,但是在觀行功夫上是可以相信的,當然我更希望諸位都有堅定的信心,能夠在一生當中斷煩惱、證菩提,如佛所說,這樣不辜負諸佛菩薩、歷代祖師大德們苦心的弘傳,使我們有這樣殊勝的機緣得聞無上甚深的妙法。下半部的經文,我想留在下一次我們再來研究,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