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講習  (第一集)  1998/4/13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8-0001

  諸位同學,《華嚴經》在近代已經引起許多人注意到了,研究的人,給《華嚴經》寫成白話註解的人也有很多位。有幾種白話註解,有些同修拿來給我,我也略略的翻過,如果要想廣泛的流通還是有問題。佛法,特別是對於初學,初學決定不能夠離開規矩,這個原則同修們一定要記住。初學要離開規矩那就錯了,你將來就是學得再好都不如法。古人所講的話有道理,「不依規矩,不成方圓」,初學的人沒這個功力,不要用圓規,一畫就是個圓的,那談何容易!畫家幾十年的經驗,隨便畫一下就圓了,我們平常畫就不圓。我們初學的人畫圓一定要用圓規,畫方一定要用矩尺。畫家一幅畫要賣那麼多錢,新加坡幣要賣幾十萬,他隨便搞一下就值那麼多錢,你要曉得他是一生幾十年的時間都在那裡練,練出來的。我們初學哪能一下就成功?不行。所以要記住,一定要依規矩,一定要守法。我們看很多註解拿出來,總覺得還是不圓滿,就是它不依規矩。

  我們今天要做這套東西,讓初學的人都能夠接觸到《華嚴》,得到《華嚴》的利益。利益當然有淺深不同,以《華嚴》這個大乘佛法來說,從初信位到等覺位,五十一個位次,同樣是一部經,換句話說,就是利益淺深有五十一種不同。我們今天希望一切同修們,廣大的群眾們接觸《華嚴》,得初信位的利益,我們就很滿足了;你要說得高的利益,辦不到。譬如說,我們保送一個學生上學念書,要從一年級開始,沒有法子插班,他是個兒童就是上小學一年級,決定不能把他設到大學一年級,辦不到,這就要懂得一定要合乎規矩。所以我們今天做這個工作,研究這個,我們做規矩。善巧兩個字,我們決定做到善,不做巧,把這個善字做到,做得很圓滿,叫功德無量。對佛法、對眾生要做出真實的貢獻。至於巧,那是各人以後修持的功夫,以及他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累世所修積的福德,他一聽、一接觸,他就開悟了,這不是一般人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與宿世因緣有關係,與宿世的善根深淺有密切關係。這個道理與事實,我們都要懂得。

  你們在此地學講經,像悟弘學講經就錯誤,為什麼?過分的用功,經是講得不錯,身體壞掉了,這就錯了。如何用功,又能保持一個很健康的身體,這才是如法。這頭得到,那頭失掉,錯了。所以你一定要懂得掌握時間,要知道用功的門路、方法、訣竅。不是叫你,你的體力不夠,你晚上不睡覺搞到天亮,到第二天精神沒有了,這是錯誤。像你這種學講經的方法,我決定不幹,經還沒學得好,身體已經完了,就嗚呼哀哉,於自於他都沒有利益。我過去學習,也沒有錯,也常常是晚上搞到通宵、搞到天亮,但是精神飽滿,法喜充滿,愈搞愈歡喜、愈興奮,那個行。搞到精神沒有了,這個錯誤,你沒有法喜,經裡頭的味道,法味,你沒有嘗到,所以你沒有產生法喜。歡喜能養人,人逢喜事精神爽,那個營養比吃什麼補品都好、都殊勝。所以諸佛菩薩什麼營養品都不要,什麼補品都不要,他為什麼那麼好?法喜充滿。真正的歡喜,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那是最好的養分!這是你們沒有得到,光在經典裡面苦苦的思索,好可憐,好苦。這個我不贊成,學得這麼辛苦,不能幹。所以一定要如法。

  初學講經,講得沒有過失,沒有錯誤就好,不必求好。人家講得比我們好,他的底子比我們深厚,他宿世的善根比我們深厚,我們不要跟他比賽。跟他比賽,你就有個競爭的心,你就有個有不平的心,你怎麼能入門?你怎麼能入道?學道,心平氣和,自己永遠謙虛,對別人永遠恭敬,這就對了,從恭敬、謙虛當中學習。自己不是不盡心,不是不努力,自己盡心努力,但是決定不能跟人比賽。你有跟人比賽的念頭、意念,你就有高下心,高下心學成之後變成什麼?阿修羅。你學佛最後的結果是學成阿修羅,豈不是大錯!

  今天早晨我跟諸位提的綱領非常重要,你要想開智慧,要想一切都能夠通達,斷煩惱、除習氣才能辦得到。你不斷煩惱、不除習氣,不依照這個方法去學,你怎能成功?你們要曉得,我對老師為什麼這麼尊敬?我離開老師四十多年了,我親近方東美先生是二十六歲,親近章嘉大師的時候是二十七、八歲,我念念感激老師,老師教我這個方法,我今天才得到這個利益,他們這樣愛護我。我是一個標準的好學生,你教我不要聽是非、不要聽別人講,我真的不聽,人家拉我都拉不去。諺語常說:「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人家拉我去,我偷偷去聽,想瞞著老師,瞞不住,老師早晚會曉得。曉得之後,老師對我這個人打幾個叉,這不是好學生,他教我們的心就淡了,就不是像那麼樣的純真。我們做老師的學生百分之百的依從,誰拉我,我也不去,老師將來知道,對我就更愛護、更關心,我們真聽話。

  所以你自己修學有沒有成就?我在《內典講座之研究》,那個小冊子的第三篇,那個東西是我寫的,我覺得百分之九十是你修學的態度,李老師這篇方法它的分量,在我們講席當中充其量只佔百分之十。我這篇文章李老師看過,李老師點頭,他肯定,這套技術方法佔百分之十,而我們整個修學的態度,對我們的成功失敗要佔百分之九十。你有良好的態度,加上善巧的方法,你百分之百圓滿。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我們真的要做到「孝順父母,尊師重道」,你把這幾個字做到,沒有一個不成功,你的根性再劣都能成功,那就是你的善根福德因緣深厚,底子在此地。

  這幾個老師都是一時,一個時代的豪傑,不是等閒人物,我親近,他用這種態度對我。我沒有別的,學歷也不夠,資歷也不夠,也沒有地位,也沒有身分,也沒有財力,我親近老師,對老師一分錢的供養都沒有,沒有力量供養。那個時候,我在台灣一個月所賺的錢,只賺台灣錢五十五塊,僅僅夠生活費用,沒有錢再去供養,沒有法子,所以只有恭敬供養。常常老師上課,有的時候到中午吃飯的時間,老師還留我吃飯,我還接受他的供養。章嘉大師常請我吃飯,講到十二點鐘,好,就在這邊吃飯,吃了飯再回去。李老師對我是四事供養,不但吃的,還找地方給我安住,給我一些零用的,所缺乏的東西,他都照顧到,恩德之厚超過父母。所以這要懂得,我們自己是個良好的態度,老師才真關心,你才真正能感動人,我們有能感,他才有能應。所以對父母,好兒女,不叫父母操心,不會做壞事,父母不會擔憂。好學生,才能百分之百的接受老師的教導,絕對不會做出陽奉陰違的事情,我們今天才能成就,才能得佛法的利益。

  在台中接受李老師教學的,聽老師講經說法的,我在台中的時候,超過二十萬人;親近他,接受他教誨的也有一百多人。李老師教我不是單獨教,方老師跟章嘉大師是單獨教,學生只有我一個。李老師那個時候是開班,開班是同學們一起上課。為什麼我會比別人體會得多?比別人體會得深刻?就是學習的態度。李老師提出三個條件要求我,這三個條件,在台中三十八年,從來沒有要求過第二個人,對我一個人講的。我跟他是初次見面就提出這個條件。初次見面,人家年歲大,七十多歲,看的人太多了,學問、經驗、閱歷豐富,一看這個人就看出你行不行,你可不可以教得出來。一看,我們沒有別的,真誠恭敬的態度自自然然流露在身行上,人家一看他就有感動。以後我們成功、失敗的關鍵是什麼?關鍵是你能不能自愛,你能不能防護自己,關鍵在此地。

  這三個條件是祖祖相傳的,不是他的專利。頭一個條件就是什麼話都不能聽,專聽他一個人的,你能不能做到?你能做到,這是真正護自己的法。你聽信別人的東西,你腦子就亂了,如果再聽信謠言,不但對老師尊敬心降溫,對佛法都降溫。那個傷害太大太大了,所以只能聽老師一個人的。不可以看任何東西,連佛經都不可以,因為佛經,佛講經有不同的對象,經論太多,你要是什麼經都看、什麼論都看、什麼註解都看,你的思想決定是亂的,你沒有頭緒。所以他負責來指導,就是讓我們平常所想的、所見解的,他都能夠了解一個大概,他會引導我們一個路子。這個路子就是斷煩惱的路子、超越三界的路子、超越十法界的路子,真正是一條成佛作祖的道路,他負責任。我們不聽話,他想傳我們都傳不到,沒法子。所以隔閡是我們做學生本身不聽話,自以為是,不尊重他。表面很尊敬,實際上不聽話,聽話還要打折扣。所以不是老師不教。老師不教就不慈悲,哪來的慈悲心?哪來的平等心?老師是真教!所以老師講:真想找學生,找不到,到哪裡去找一個百分之百服從,絕對遵守老師教誨的,找不到。所以以後老師叫我去找,我話再不敢講,找像我這樣一個聽話的人,我一生當中沒有遇到過。所以對老師我就不再要求,知道這個事情太難太難了。今天做學生的,背著老師又是一副面孔,這個難。

  所以你看經上,我們昨天拿的,那個意思深得不得了!夏蓮居不是佛菩薩再來,我不相信。為什麼把賢護尊者分成在第二品開頭?照我們一般來講,決定分在第一品眾成就,眾成就能分割了,這裡頭沒有大道理在不應該這樣分法。他這個分法就是含藏大道理,教你另一個起頭就是另一個新的意思,另一個高度的警覺。而且第一個賢護,這個賢護就是正知正見護持佛法,護持什麼?護持自己的法,不是護別人。你能護自己才能夠護諸佛之法,才能護一切眾生之法,自己都保不住,怎麼能保別人?「賢護」兩個字,我講了那麼多,意思有沒有講完?沒有,我能講出來的是大海之一滴。再講,我怕聽的人不耐煩,兩個字怎麼講這麼多天講不完?現在人沒這個耐心。從前智者大師講《法華經》,經題「妙法蓮華經」,這五個字講了九十天。現在要是這個講法,聽眾跑光光,一個都沒有了。所以經字字句句真的是無量義,我能講,沒有機緣講,對誰去講去?所以首先這十六位在家菩薩擺在那裡,就是教給我們怎樣善護自己。你看,那個排列的順序,多有學問,多麼美好!第一個教你護法,第二個教你怎麼善思惟,讓你的思想、見解達到純正,入佛知見。所以那十六個名字決定不能顛倒,一個扣一個,扣得緊緊的。一般研教的人、講經的人看到這個都沒有注意到,馬馬虎虎就念過去了,或者遇到哪一個上首的時候把他的故事找出來,講一段故事就交差了。與這個經義不關痛癢,這個人的名字擺在這裡有什麼意思?那就毫無意義了。大家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

  我們要想真正成就,我們的成就就是佛法的興旺,就是全世界眾生的福報。你說佛法能不能進入到大學,變成大學裡最主要的一個科目?能!我要有機會到大學做幾次講演就行了,就能帶動。現在澳洲有個大學找我,夏威夷大學找我。我這次在夏威夷大學做了兩次講演,佛法淺顯的介紹,沒深談,做一次座談會。其實座談會是什麼?答覆問題,解答問題的。但是這是一個好的因緣,是學校正式邀請法師去講經,這是過去沒有的,頭一次。過去曾經有法師到那邊去講演,非正式的,不是學校出面邀請的,我這個是正式邀請的。所以這個機緣慢慢來了。

  特別是網路的介紹,這個好。他們從來沒有機會接觸佛法,從電腦網路裡(每一個教授他都有網路,他都有電腦,你到他的辦公室、你到他的書房就是一個電腦室),所以我們把網址告訴他,他就在那裡看到。看到之後他就想跟我見面,就想跟我對話,我如果把真的東西告訴他,他歡喜得不得了。所以佛法將來確確實實是在學術界裡面佔最主要的地位,我深深相信。所以你們認真努力,你們將來是世界一切眾生的導師,要認清自己的身分。可是你要是不如法,你就決定做不到。一定要遵守佛菩薩、祖師大德的成規,你守規矩,你就能成就;你不守規矩,你就不能成就,斬釘截鐵,毫無懷疑。所以我們做的時候,一定循規蹈矩。

  我們自己做人,我提出這二十個字要真做到,不是口號。「真誠」,決定沒有虛偽,不管別人怎麼對待我,我們是以真誠心待人接物,決定不自欺,決定不欺人,一切公開,一切透明的。任何一個人問我:法師,你銀行多少存款?我銀行帳單給你看,沒有絲毫隱瞞。我銀行裡面所有的錢,我都不是自己用的,哪裡需要用錢我就給他,全透明。我在美國,有些同修說:法師,你怎麼一絲毫隱私的東西都沒有?我說:要什麼隱私,隱私是見不得人的事情。我沒有隱私,所以我很自在,我很快樂。你有隱私,你就有黑暗的那一面,見不得人的那一面,那一面就是你煩惱的根源。你煩惱為什麼斷不掉?你有根拔不掉。你如果完全沒有隱私,完全透明的,你的煩惱根拔掉了。這個要緊!一定要知道,身心世界,夢幻泡影。《金剛經》上說得那麼清楚,三心不可得,萬法緣生,能所都是假的,你還有什麼好隱瞞的?愈透明愈自在,愈透明愈快樂。諸佛菩薩能夠得大圓滿就是全部透明化,沒有一絲毫隱瞞的,所以佛菩薩得大自在、大圓滿,沒有一樣不圓滿,智慧圓滿、德能圓滿、才藝圓滿、福德圓滿,樣樣圓滿。

  我們今天這個課程就是循規蹈矩,一點不敢違規,依照佛的教誨。做為初學,教學的對象也是初學,把《大方廣佛華嚴經》對初學的一種教學法,我們今天做的是這個。有了初步,才能從這個基礎上逐漸的深入,這是一套方法。所以我們今天的方法,以這個科為總綱領,你懂得科判,全經它的章法結構你就了解。章法結構是教,你對教就了解,明教;章法結構明白之後,它的思想體系,你就清楚,思想體系是理。你看教經、理經,你明瞭了,然後你依照教理去做,那就是行經。佛真的是慈悲,關於怎樣去做也提出來了。實際上行就不必說了,還是怕我們業障深重,明教、明理之後還是不知道怎麼落實,他還教給我們許多落實的方法,慈悲到了極處,那就是行,修行的方法。行得對不對?如不如法?所以後面還有證,證是證明你所行的,也就是你的生活,你過的日子,你從事一切的思想、見解、行為、言語與性德相不相應?與諸佛菩薩相不相應?叫證。證明相應,證明沒錯,那個經叫證,在經裡面講那是果,教、理、行、果。《華嚴經》後面五十三參就是證,就是果。果是享受、受用,我學了之後馬上就有用處,就得到結果,證實我們的思想、見解、行為、生活乃至於應酬與性德完全相應,就是性德的發揮,就是性德的起用。你說這部經多好,走遍全世界到哪裡去找?

  所以方東美先生當年對《華嚴經》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告訴我《華嚴經》是全世界哲學書裡第一本最好的哲學概論。他把它看作哲學概論,他沒有把它看成佛經,他沒有把它看成宗教,他是研究哲學的,是個哲學家,他把它看作哲學概論。所以他晚年在輔仁大學博士班開課,「華嚴哲學」。他開課的時候,正好我在台北講《華嚴》。我印的《華嚴經》很多,而且印得很齊全,《六十華嚴》,晉譯的,我印出來了,《八十華嚴》、《四十華嚴》,這三種《華嚴經》,那個時候我印的是小冊子,總共是五十多冊,我講席當中用的書。聽說老師在博士班開這個課程,我就問他:學生需不需要經典做參考?我說:我有書。他說:好,我學生聽課的差不多將近一百多人。我說:沒有問題,我一個一個都可以送。他歡喜得不得了,叫了兩輛計程車把書拿到學校,一個同學送一套。不是行家看不出來。

  所以我們這次做的,這個經題你們諸位要寫下來,我們還是從簡,不取麻煩,你們在筆記本上寫下來,《華嚴經科註易解》。這個題目字不多,《華嚴經科註易解》,你就想到科要包括在裡頭,我們把經文繫在科的下面,然後再做註解。所以我們第一步做的工作,就是要把經文繫在科判上,然後經文你再看的時候一目了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文字上的障礙就沒有了。註的資料從哪裡來?從《疏鈔》跟《合論》,《纂要》是我們第一個依靠的,但是《纂要》裡面所有的文字都是《疏鈔》、《合論》的原文,道霈禪師他節錄的,我們還要看原文,原文詳細。他所節錄的東西,我們看看合不合現在時代,不合的我們要把它刪掉。如果感到原文裡面,清涼的《疏鈔》、李長者的《合論》的原文裡,有些東西很適合我們現代的,我們重新節錄。道霈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參考資料,我們可以重新節錄,不一定要依照他的,他這裡面節錄得很好,我們就依照他的。所以我們參考他的,我們要根據原書。

  原書,大家沒有事情要細看,看的時候,這個書可以畫,這不是善本。這個書在我手上已經有四十年,你們看看印出來這樣乾淨。我對於原本,原本是線裝書,我非常愛惜,我看決定不敢在上面做記號,我不會損害這個書籍,我在筆記本上寫。但是現在這個本子印出來了,這個沒有關係,我原本存在,這個你們怎麼畫、寫字都沒有關係,這個本子太多了。所以你們可以在本子上寫東西,沒有問題,這就方便多了。可以重要的地方,特別是註解的地方畫出來,裡面一些名相註解,我們要根據這個把它抄出來,抄出來之後去想,把它變成白話。這裡面術語很多,盡量把這些術語統統變成白話,讓人家一看就懂。不要叫人家再查字典,去搞參考資料,再去翻古人註解,搞這麼囉嗦,人家就不幹了,他學習的興趣就沒有了。所以我們要提供最簡單、最正確的資料給初學的人,能夠使他產生高度的興趣,帶動他學習,我們這個工作就做成功了。

  道霈禪師對於全經的概要,我們通常講玄義,他做得好。玄義,我們印成這個本子,你看就這薄薄一冊。你要去看李長者、清涼大師的玄義,那個分量太大了,清涼大師這一套書,玄義是第一冊,那麼厚一本。你看他把清涼的玄義、李長者的玄義合起來變成這個樣子,這個太理想了。所以玄義的部分,我們就參考他的,裡面經文我們還是要參考原文,原文的東西豐富,我們在裡面節錄。李長者、道霈禪師的東西給我們提供參考,他節錄得已經非常非常好了。

  我們必須要考量現代這個時代,佛法拿出來的東西要不契機,你的精力就白費了。所以我們今天看到許許多多這些出版品、這些著作,我們一看就曉得不契機,他只顧自己,他沒有想到現在社會的狀況,沒有看到這些對象,光是自己這麼想,這個不行,這叫閉門造車。你說的東西沒錯,都有根據,引經據典,都有根據,但是沒用處,現在人用不上,所以你的東西拿出去不受歡迎。我們舉個最明顯的例子,現代人有很多人反對《無量壽經》的會集本,為什麼反對?嫉妒,沒有別的,說夏蓮居是居士不是出家人。你反對夏蓮居,你為什麼不反對王龍舒?王龍舒頭一個會集的,現在他的本子收在《大藏經》裡,你為什麼不反對他?王龍舒過去了,太遠了,已經嫉妒不上,這個很近,無非是如此。為什麼嫉妒上?這個本子流傳到全世界,任何一個本子都不能跟它相比,道理在哪裡?這個本子契機,五種原譯本沒錯,拿出來不契機。經如是,論如是,註如是,我們講經也如是。

  我講經的法緣為什麼這麼盛?從前演培法師找過我,特別請我在靈芝吃飯,吃飯的時候就是為這個事情,他說我今天一樁事情向你請教。我是後學,我稱他作老師。他當年在善導寺做住持講經說法,我那個時候還沒出家,我是他的聽眾,忠實聽眾,我都坐在第一排,所以他跟我就很熟悉,我坐在第一排面對著他。他就向我說:你的法緣為什麼這麼殊勝!問題在哪裡?契機。我講的東西不違背經典的原則,不違背古大德的原則,我把他的言語變了,變成很淺顯的現代話,現代人所用不著的,我統統捨棄。所以我取註子跟人家不一樣,我依靠人家的註解,取人家的註子,我頂多取它十分之一,我會捨棄十分之九。你們可以從我上一次講《金剛經》體會到,我講《金剛經》完全依照江味農居士的《講義》。你看我在《講義》裡面取他的東西,我讀《講義》的時候,重要的東西我用紅筆畫起來,然後我把它抄出來,抄出來印成一個冊子,《金剛經講義節要》,我就講《講義節要》。實際上我講江味農居士的《講義》,只講它的十分之一。這個十分之一什麼?合乎潮流,合乎現代人的需要。所以這個東西拿出去大家歡迎,大家喜歡,就是這個道理。你要懂得取捨,取捨的標準是社會大眾的需要,你才能契機。你把江居士的東西全盤拿出來,裡面有很多現在人用不上的,你浪費他的時間,浪費他的精力,他對這個興趣就沒有了。

  經一定要契機,註一定要契機,你才叫善說,你在講台上說經叫善說,你很會說。你講的東西都如理,都沒有講錯,可是不適時宜,你不善,說得沒錯,不善。不善就是不契機,別人聽了厭煩,聽了覺得沒用處,聽一、二次,下次不來了,沒用。譬如像我們這幾天講的,這是上首這些名號,上首名號,如果你要是把上首這些人一個一個的去查他的傳記、查他的故事,一個一個講一段故事給大家聽,沒有意思。喜歡聽經是來聽道理的,是來學習的,你專門講這些故事給人聽,有很多人聽了不耐煩,他下次就不來了。籠統的表法說出來,籠統的講出來,人家聽了一個模糊的概念,依舊不清楚,依舊不能得受用,他的興趣怎麼能產生?所以你們在這個地方仔細揣摩我這個方法,我這個表演的方法,大家聽了歡喜,只要生歡喜心,我這部經講得再長,他都歡喜聽。我一部《無量壽經》講個五年、十年,保險常常都是滿座,他都歡喜聽,為什麼?真得利益,真有受用,覺得學了馬上正用得上,來聽兩個鐘點沒有白來,真在這個地方能得到啟示,真的他學到他怎麼生活。學佛人學怎麼生活,學怎麼過日子,學怎麼去工作,學怎麼去應酬。你說這個東西多實際,還有哪一種學問比這個更實際的?然後你才曉得經上常講「真實利益」,哪裡是假的?確實是真實利益,我們要是不得到這真實利益,我早就不幹了。

  所以我一生感激方東美先生,他不把這個東西介紹給我,我們怎麼會知道?這個世間無盡的寶藏、無盡的典籍,我們怎麼會發現這個東西?發現這個東西這麼殊勝、這麼美好,圓滿而沒有一點缺陷,你怎麼會知道?方老師當時在台北是我心目當中最敬佩的人、最景仰的人,他講的話我相信,別人介紹我不相信。所以說什麼人是你的老師?你的老師就是你心目當中最敬佩的人,他講的話我會百分之百的做到。我對他不敬佩,他講的話我勉強聽,縱然去做也要打個對折,這個人不是我的老師,我跟他學不到東西。如果跟這個老師,我們修學的態度,陽奉陰違,表面上很恭敬,實際上所接受的東西是耳邊風,我們所思所作、所說所為跟老師所講的完全相違背,這在老師會下什麼利益都得不到。但是老師教學,這一類的學生是佔大多數。所以方老師遇到我的時候,不准我到學校。你想我到學校去旁聽的話,他不是省事嗎?何必每個星期特別撥兩個鐘點給我,我又不繳學費。跟他從來不相識,素昧生平,他這樣對待我,就是我有真誠恭敬學習的態度,就憑這一點。人家真有學問,第一次一見面就認識。

  以後接觸佛法,跟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對我的愛護,實在講我永遠不能忘記,比父母對待子女的愛護還要周到。每個星期要跟他見面,要聽他教導,一次沒去,過兩天就打電話來了,他叫他的副官打電話給我,問我是不是生病,為什麼沒來?你說我怎麼能不去?不去電話就來了。他不找別人,就找我一個,關懷、愛護、協助,無以復加。所以我真是經上講的「常念師恩」!我學成之後,韓館長護持,這個功德太大了。沒有她的護持,充其量我只有能夠自利,不能利他,利他的緣沒有。她替我找講經的場所,寺院裡不會請我們講經,所以她租地方、借地方,借朋友的辨公室,哪個地方有房子出租,我們租地方。她去張羅召集聽眾,她的一些朋友都把他找來,來聽經,朋友聽了歡喜,朋友再介紹朋友。

  我們講經,我一生沒有做宣傳,這都是李老師教給我的,不可以做宣傳。你宣傳召集很多人來聽經,假如你講的東西講得不好,人家聽了不滿意,你怎麼對得起人?人家特別抽空到這裡來,你浪費人家的時間,你耽誤別人做事情,你怎麼能對得起人?我們覺得很有道理,不宣傳,是你自己來聽的,聽得不滿意,我沒有找你來,你自己來的,這個沒有話說。我找你來,說得你不滿意,我對不起你;你來找我,沒話說了。所以從來不敢做宣傳,不敢撒廣告,但是人都愈來愈多。所以聽眾他們去宣傳,他們找你來聽經,不是我找你來的,你滿意很好,你不滿意我沒有過失,你誤聽謠言跑到我這來聽經,都是聽眾一個一個介紹的。

  我到新加坡,新加坡大概是第一次、第二次做了一點宣傳,都是很小。人家去做宣傳,外面貼的東西、介紹的東西,我是絕對不可以印照片。照片印上去像電影明星撒廣告,那個多難為情,不可以,決定不可以。所以頭兩次做了,第三次以後就沒有再做了。李木源告訴我:法師,不能做嗎?我說:我不主張做,為什麼不能做?做了,人來的時候沒地方坐,場地太小。所以我每一次來講經的時候,只是通知居士林的蓮友、淨宗學會的會員,內部通知,都不在外面,是內部這些人去邀集他們的同參道友,我們的道場就坐滿了。所以不能宣傳。我們的作風跟人家不一樣,我們永遠處在低姿態,最低的姿態,人這麼多,他自己來的,我們沒有做廣告,沒有做宣傳。所以這一點我們要曉得。老師教我這個方法,我說給你們聽,都可以給你們做參考。

  我們要真幹,決定不幹虛假的,一切真實,就像善導大師所說的「一切從真實心中作」,善導大師這句話在《四帖疏》裡面重複好幾遍,諸位前途就一片光明,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護念你、加持你,你要操什麼心。那就是章嘉大師告訴我的:你的一生,佛菩薩替你安排的,什麼都不要操心。我聽他這句話,相信他這句話,所以我一生很自在,什麼都不操心,順境逆境、善緣逆緣都是佛菩薩安排的。順境善緣,我不起貪心,我也不生歡喜心;惡緣逆境,我也不生煩惱,永遠保持清淨平等就自在了。外面的境緣都是虛妄的,都不是真實的;我們自己的身體也是虛妄的,也不是真實的。假與假相應,哪來有衝突?沒衝突。所以經教裡面,佛、祖師大德這些文字,我看得懂,我明白,我能夠信受奉行。所以諸位到此地,時間雖然是很短,你們真正能體會到我這些東西,一生受用不盡。

  現在我們大家都有科判、科文表解,玄義的部分我們留到最後做,我們從經文下手,玄義留到最後。因為玄義是對老修人說的,老修的人他不要聽經文,他聽玄義。玄義是什麼?是你自己對這部經修學的心得報告,所以老修他要聽這個。初學的人聽不懂,因為他沒有經驗,他沒有接觸過,他怎麼懂得你的心得?所以從經文下手。全經研究完了之後,回頭再做玄義,那時候就得心應手,就不會感到有一絲毫的困難。現在要叫你讀玄義,真的是找不到頭緒。

  科,我們要從「如是我聞」這個地方看起,或者是從經題這個地方看起。旁邊第七頁,這個第七頁是原書的頁數,原書是線裝書,所以這是原書的頁數,這個頁數有前一面跟後一面,第七在後一面。後一面你看第九,「總釋名題」,下面的科就相當細,科底下有個括弧,括弧裡面都用兩個字,這兩個字是清涼大師的疏,疏的科判。所以這是疏跟鈔,它是疏的科判,鈔好像沒有科判,疏的科判。這有經的科判,有疏的科判,疏的科判我們都把它省略掉,只找經的科判。

  經的科判在別釋這個地方,別釋這個地方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它分作七個段落。第一個是大,大底下有十個意思,方也有十個意思,廣也有十個意思,佛也有十個意思,華也有十個意思,嚴也有十個意思,經也有十個意思。我們在經題就抄這一段,這一段要抄得很簡單。譬如大十個意思,註解都不要了,你只抄體大、相大、用大、果大、因大、智大、教大、義大、境大、業大,我們解釋這個大,用這個就行了。下面這十個意思,此地就沒有這麼清楚,我們就查註解,也像這樣簡簡單單的把它寫出來,不要複雜,寫出來。什麼叫體,在後頭有小註,註也是註得愈簡單愈好,什麼叫體,什麼叫相,什麼叫用。這個地方註清楚了,以後再碰到這些就不要註了,以後在經文遇到都不要註,前面已經註過,後面就不要註了,省很多事情。

  所以這是科,第一個就是把科擺出來,這地方是釋經題。我們這個稿子的寫法,經題要寫出來,「華嚴經科註易解」寫出來。將來的卷數,我們是以品為單位,一個品是一個獨立的單元。這一品裡面我們看分量,實在講因為是簡註易解,所以一品將來就做一冊,每一品做一冊。如果這一品分量太多的,像到後面「離世間品」經文就很長,有五卷之多,我們可以把它分成上下。到「入法界品」就更長,這就《四十華嚴》,我們可以按照五十三參,每一參做一個小單元,一個大單元裡又分五十三個小單元,一個單元做一卷,很清楚,很明白,用這個方法來分就很簡單、很清楚。所以題大家要寫上,這是第一個。這是科,第一個科是什麼?「總釋名題」。科將來是用小字排。我們給諸位的《易解簡註》,大家都拿到了,這個可以做個樣子,這裡面所缺的是沒有科。我們做的方式是這樣的,像它這是經題,經題算是一個科判,經題就是畫兩個圓圈,下面就是科判。科判就是「總釋名題」,下面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題目上七個字,後面我們就做註解。《易解》裡面這個「大」,大就用體大、相大、用大一直到業大,《易解》解經就用這個講解法。什麼叫「體大」?註,在經文註子上註,這就好辦。所以你將來講經的經文,文字並不多,很淺顯。這裡面有疑問的,像這地方註在底下。

  我們將來的解裡面有註,譬如解經題裡「大方廣佛華嚴經」,解裡面大是體大、相大,體大這裡註一,相大註二,用大註三。我們註解在下面,你就好做了,你就懂得怎麼下手,所以註解在下面。現在我們可以把這個分開,把科會在經裡面;解做一冊,我們用一個本子;註用另外一個本子來寫,將來再把這個註會到裡面去,就比較好搞,就容易多了。所以註解,你們平常看書隨時寫筆記,將來我們做成功之後把這個註會進去,這樣就來得方便。你同時寫在一張紙上也很麻煩,因為註的可能會比解要多,有的一頁裡面解比註多,在此地都看到。這是因為前面名相術語多,到後面名相術語少,你看到這邊就沒有,這下面的註就沒有了。所以我們註是用另外一個本子,將來編書的時候再把它會進去。但是註的時候科一定要寫上,我們曉得是哪一段的註子,以後穿插進去就非常方便,不會找不到頭緒,你這個註子到底是註哪裡的。因為這個東西將來很繁雜,分量很多很大,所以一定要知道這是註在哪個地方的。但是我們現在就是分品、分章也比較容易了,這是這個做法。

  我們現在再看科會文。經題就是取這一段,這一段裡面有不詳細的,找《疏》、《論》的原文,或者是找《纂要》,《纂要》的第一冊,他也有節錄,他節錄得也很好。它的經題還是在第一冊,經題還是在玄義這個部分,玄義最後一百零七頁,「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我們從這裡頭給它重新編,編解,編易解,再編註,我們根據這個資料,我們編一套新的教材,編一套新的《華嚴經》的教科書一樣,我們做這個工作。

  入經文,入文你們看科判的第八頁,第八頁最下面有一個小方塊,它有個虛線畫起來,我們就用這個科判。科判,你看「總顯己聞」,就是「如是我聞」,我們就用這個標題。第二段「標主時處」,這就是經上一開端,「一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纂要》就是這個標法,你看它不囉嗦,它的標題就是這個標法,它有一個圓圈,圓圈下是科。所以它這個裡頭有科,值得我們做參考,它這個科我們一定要對清涼大師的原科來對照,這個在第十頁。這小本子跟精裝十本的大本子頁數是一樣的,這是我特別叫他分開來裝,我們用的時候好用。大本像磚頭一樣,很麻煩,我是喜歡很精簡的,像磚頭太笨重了。所以我特別十本的印出來之後,又叫他這種本子給我印一千套,這個我們用的時候太方便了,特別是講經放在講台上很方便,攜帶很方便。所以它這裡有科。

  第三,「別明時分」,它也是採取這個,別明時分,「始成正覺」這一句。始成,這個始要註,正覺要註,這兩個解要註,成也要註,什麼叫成,經論裡面都可以做參考。

  第四科在第二十三面,它也採取方塊裡面的,「別顯處嚴」。這段經文比較長一點,經文在第二十五頁,一共有五行。這五行裡面,像這麼長的經,裡面可以分小段,這個小段就不必標題,因為科標題標太複雜也是個麻煩事情。這個怎麼講法?在解的時候提一下,這一小段是說的什麼、這一小段是說的什麼,這樣就好,不明顯的標出來,但是很清楚,就是在解的時候解得很清楚。如果諸位能懂得這個方法,你就試試看,我們來做。這是「別顯處嚴」,處所,它這個地方已經分了,這五行是「總顯地體」,這是小科「總顯地體」。在二十五面的疏,你看「初心地十句分四」,心地十句它分四科。「初一」,這是第一科,「總顯地體」就是這一段經文。「總顯地體」就不另外做科,我們可以分段來講,不必這樣分,但是段落把它像這種一段,下面是第二段,我們再註解第一段它講的是什麼,第二段講的是什麼,這樣就好。這第二段。

  第二段在二十七面,第二段是講樹嚴,就是樹木,華藏世界寶樹的莊嚴。前面是講地質的莊嚴,我們不要講地體,地體人家聽不懂,現代人講地質,我們要換名詞,就是地質,它的地質跟我們地球上的地質不一樣,不相同。我們換個名詞,你看意思沒有錯,但是大家聽就很好懂。這是寶樹的莊嚴,這可以加寶樹,沒有問題,寶樹的莊嚴。

  下面第三段是宮殿的莊嚴,我們不要用宮殿,用建築,他們那邊的建築物,建築物的莊嚴,名相要換,不換不行。我們看到人家寫的白話,他還是寫的宮殿。有的人不喜歡住宮殿,不是個個人都喜歡住宮殿,我就喜歡住茅蓬,茅蓬很有味道。我很喜歡用竹子編的竹子牆,上面蓋茅草,那個真有味道,各人喜歡。富麗堂皇的宮殿,我是一點都不喜歡,每天清潔整理打掃,累死人。縱然有福報不要自己累,要找許多工人,你手下有人替你打掃,你也累壞別人,何必!我們自己怕累,你也想想別人,住個小茅蓬多自在。

  從前香港洗塵法師(洗塵法師過世不少年了),他跟我非常要好,到台灣來看我,來跟我討論如何我們能把佛教興旺起來。我就告訴他,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上說的話沒錯,非常正確,如果出家人都能恢復到釋迦牟尼佛那時候的生活,樹下一宿,日中一食,托缽,佛法馬上就興旺,形象立刻就改過來。他聽了我這個話也動心,這是個辦法。我說:行,你找五個人,五比丘,釋迦牟尼佛五比丘能創教,現在五比丘可以興教。我說:你找,我算一個,我們二個,再找三個,我們志同道合。現在樹下一宿簡單,我們一個人買一個帳篷,帳篷白天收起來,現在帳篷很輕巧,尼龍做的,又防水,疊起來很小,揹個背包。我們托缽,我們到處講經說法,晚上哪裡風景好,帳篷搭起來,五個人像梅花一樣,你看多自在!我說:你老人家帶頭,我跟著你走。他也很歡喜,回到香港沒下文了,就沒下文了。真的,不是假的。那個生活叫神仙生活,這是給世間人看,一切放下,真好。

  如果我們真的要能真正發心,大家不怕受餓,不怕吃苦,組織成這麼一個僧團。一個大帳篷就是我們的大殿,裡面供佛像;小的,一個人一個小帳篷就圍繞著大帳篷。過游牧的生活,哪裡風景好就到哪裡去,這裡天氣太熱了,趕緊搬家;天氣太冷了,我們趕緊搬家,你說多自在。走遍全世界,到哪個地方我們都不求人。哪個地方有居士,找個空地,樹木多的,花草多的,我們在那裡帳篷搭起來。住一個星期,住一個月,住兩個月,到處講經說法,我們有小地方休息,對人家絲毫干擾都沒有。佛法不是不能興旺,方法多得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最好的典型,真正表現出「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什麼都不要。弘揚佛法,教化眾生,我們做我們本分的事情,真正做到敦倫盡分,你要這些東西幹什麼?世間人貪著,我們全體放下。

  你們同學要真正發心的時候,我就可以搞,洗塵搞不起來,你們要是發心,我們就真能搞起來。夏天的時候,我們到北方去;冬天的時候,我們到南方來。因為我們衣單就輕鬆,不要搞很多衣服,累贅,你這四季衣裳多累贅、多麻煩。所以夏天南方熱,我們到北方去弘法;冬天那邊冷,要穿那麼厚,我們到南方來。我們把時令調節好,我們真的三衣一缽就夠了,不要那麼麻煩,衣單一個小包袱揹在身上,帳篷掛在身上就走了,你說多自在。這樣的僧團不要怕沒有人供養,到哪裡搶著供養,你去托缽,天天吃好的,他知道你要來的時候,天天煮好東西供養你,一點都不假。我要出去托缽,是天天吃好東西。所以你們真發心,我這麼大年歲,如果身體還可以、還行,我可以跟你們一起,參加你們這個僧團。真發心,不要道場,小帳篷非常理想。現在交通便捷,頂多我們自己可以買一輛車,買一輛巴士,旅行的時候方便。要有一輛大巴士的話,我們還可以搞一個像大型的蒙古包,做什麼?做佛堂,自己念佛修學的場所。自己的寮房是小帳篷,有一個大帳篷,我們做道場用,比什麼都好。現在一個帳篷大概可以使用五年,五年,我們再找居士,再化一個帳篷來,很便宜。現在野外露營這些設備好,太好了。我們找山明水秀的地方,找風景美好的地方,我們過大自然的生活。住在這個地方,這是鴿子籠,我們像養鴿子一樣放在裡頭,這有什麼味道!所以回到大自然,那個生活才真正是幸福美滿。

  我這些想法都幾十年前的,沒有人響應,這是緣分不足。所以現在你們年輕人如果真正發心,摒絕一切世緣,專心辦道,我們跟大自然合成一體,跟諸佛菩薩合成一體,真正給世間人做最好的典型、最好的榜樣,也使社會大眾對佛法的看法,佛法的形象,耳目一新。我提供這個構想,你們慢慢去想,想通了再告訴我。我如果體力不行的話,你們這樣做,我做你們的後盾,我支持你們,你們所有一切的財用,我都給你負責。好!全世界的地方都可以選擇,到哪個地方去住一個、二個月,選擇它最好的氣候、最好的時節,到那個地方去住一、二個月,在那個地方弘化,天天講經說法。講經說法之外,自己回到自己的帳篷區裡面研究討論、念佛,不是做研究討論,我們就是念佛共修,絕對沒有外緣。你這是世間第一僧團,做得到,不是做不到。

  希望你們發心,五個人就成了,五比丘,能有十個、二十個人更好,人數也不能太多。實在講最好的是十幾個人,人數太多也不好,太多就雜了。所以十個人是很理想的,組成這麼一個僧團,十個人、十幾個人都可以,組成這個小的僧團,向全世界遊化,度一切眾生。你們真組織,無論到世界哪個國家去旅遊(當然你到外國去一定要坐飛機,你總不能走路去),所有一切費用找我,我給你們負擔。每到一個地方,那地方我們都有信徒,信徒會接待你們,我們不給他添麻煩,就是叫他找好的地方,這地方我們也不需要買。實在講好的公園都可以,但是一定要跟當地政府交涉,我相信他們一定很歡迎,臨時住的,不是長久住,住一、二個星期,誰不高興!很別開生面的一種生活方式。吃飯的時候,每天也可以出去托缽,如果不托缽的話,讓居士送供養來也行,可以接受。因為在外國住的地方都很分散,我們走路是很困難,決定要有交通工具。我們不出去,不耽誤時間,就叫他到什麼時候他供養送過來也行,這個可以。很有味道!我們真是可以過世間神仙生活,大家好好的發心,這就是全世界的一個弘法團。

  人人有修、有學,證,我們暫時不談,決定是有修、有學。摒棄萬緣,真的,與我們不相干的絕不接觸,我們不看報紙、不聽廣播、不看電視,問我們,天天世界太平,天天世界美好。我們生活在太平、美好的環境當中,他們生活在亂世,怎麼亂?頭腦亂,知道的東西太多。他們生活在亂世,五濁惡世,我們生活在清涼世界,這豈不就是境隨心轉嗎?心清淨了,世界就清淨。這樣一個僧團在這個世間出現,眾生有福,全世界的眾生真是無比的大福報,跟世尊當年出世絕不遜色,沒有兩樣。

  你們能不能惠予眾生真實之利?就在你們自己肯不肯發心。你們今天只要發心,外面的助緣找我,決定沒有問題,真正肯發心。如果將來在國外言語上有困難,可以找一、二個通達外國文的居士給你們做翻譯。我們不要求他長期的跟著我們,他們短期的,譬如我們到美國去弘法兩個星期,就臨時請他來幫兩個星期忙,這個很容易找到的。如果我們到歐洲,講法國文的、講德國文的、講西班牙文的,行,短時期,不超過一個月,這些人很容易找到。來給我們翻譯,不是翻譯講經,是平常生活上跟他們聯繫的時候需要有翻譯,不困難。他短時期(一、二個星期,一個月)過我們僧團的生活,我們也發一個帳篷給他,叫他跟我們住在一起。

  這是第三段。這一大科裡最後一段就是「師子座嚴」,在三十四面,宮殿是講建築。師子座也不要用這個名詞,用這個名詞大家也不容易懂得,把它改變什麼?居住環境,因為是經文裡面所講的內容,他居住的環境,這是屬於他居住環境的一部分。《纂要》裡面到這地方就分成一卷。所以我們繼續這樣做下去。

  今天我把這個方式教給諸位,明天諸位就要拿東西出來給我看,你們就要寫出東西給我看。註解另外用一個筆記本,經文裡面確實需要註。註解我們完全依靠《疏鈔》跟《合論》,《疏鈔》、《合論》裡沒有適當的,我們再找佛學字典,再查其他的資料。所以工具書不能缺乏。佛學字典,你們房間都有《中文大辭典》,《中文大辭典》對於普通這些資料相當豐富,可以做參考。但是我們以古德的註疏為主,把他的註解化成現代的詞句,盡可能避免名詞術語,這些跟我們時代不太相應的,我們全部把它改成我們現代的名詞,讓大家接觸的時候就省很多事情,不要費很多心思,一看就懂。不要搞得人東西搞不懂,還要叫人家查參考資料,人家興趣就沒有了。現在你給人家一部東西,叫人去查字典,人家絕對不幹,他不願意費這種時間。所以一切都是現成的拿過去,一看就了解,一點不費事,他就非常歡喜接受。

  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些難的地方變成容易,守住四個原則,簡,簡單不繁,「簡而不繁」;「易而不難」,容易,難的地方統統捨棄,易而不難;「淺而不深」,淺顯,叫人家不感覺得會太深;「明而不昧」,清楚,絕不含糊,會給你講得清清楚楚。雖然簡單容易,還是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守住這四個字的原則,「簡、易、淺、明」。我們做註解、做易解、做註子都要守住這四個字的原則,將來這個書就是一本好書,讓外國人把它翻成外國文字容易翻。現在經文很難很難翻,註解也不容易翻。我們這樣一做就變成容易翻成外國文字,就能夠流傳全世界,利益一切廣大的眾生。

  我們就採取《纂要》裡也有科判,你採取這個方式,因為什麼?這個科判,如果是研究的人,他可以對科文表解,他可以查對;不希望研究,這就夠了,就是這一段文字裡講的是什麼東西,它有個小標題。橫的沒有關係,橫的變直的很容易。就是註跟解做兩本,然後我們再合併。註將來以後統統是下面的,就像這個格式一樣,統統是下面的,上面就是科、文、解。我們就用這個方式,以後這個東西很清楚、很明白。

  我們做這工作,每一品是一個單元,一品一品的做。我們將來出書,這一品做好了馬上就出書,一品一品就出來。不是我們全經做出來再出書,那要等哪一年?我們的興趣都沒有了,士氣都墮落了。你一本搞好,一本馬上出來,有成就感,我的東西出來,趕緊做下一品,你的士氣永遠保持興旺,不會墮落,你的興趣始終提得起來。所以做出來之後,馬上就印書,馬上就流通,甚至於許多翻成外國文,他立刻就可以下手,一品一品的翻,將來統統會合起來就是全書。這我們真正做一番成績出來。

  像上一屆的《無量壽經簡註易解》,我們昨天晚上全部完成。所以張居士回去之後帶到台灣就印書了,後面這一部分,昨天晚上完工。這是第三屆的成績,東西拿出去了。第二屆做的是科判。所以每一屆我們都要有東西拿出來,這三、四個月的時間沒有白過。《無量壽經簡註易解》,我還要給它寫個序文,我這兩天找時間寫個序文,這部書就圓滿了。

  老法師:還有沒有問題?

  學生:我們做這個是我們大家各做各的,還是大家合作?

  老法師:各做各的,到這個地方上課的時候來總彙,看看哪個人的最好,我們就選擇那個,再寫成一個定本。

  學生:這樣我們時間就很緊張。

  老法師:是的,是很緊張,一鬆懈就完了,一定要緊張。

  學生:下午小座,還有晚上大座,這樣就會佔很多時間。

  老法師:不錯,確確實實是很緊張。但是這個工作並不困難,懂得這個方法的時候就不難,要費一點時間,要思考怎樣把文言文變成普通話,怎樣把不好懂的地方變成現在人好懂,這要用點頭腦。要叫你們去幹這些事情,你們搞好之後我再來看,當然我還要費很大的時間來給你們修改。

  學生:剛才下面四段,地嚴、樹嚴、宮殿嚴、師子座嚴,不改;前面一個是地質,地質莊嚴,地質結構。

  老法師:對,地質,地質結構也行,說明他們那邊的地質結構跟我們這裡的地質結構完全不相同,這在註子裡也可以加一筆。現在科學家也曉得太空當中許多的星球,許多的星球它們的結構並不完全相同,其他星球上有很多物質是我們地球上沒有的,這個東西是怎麼來的?現在科學家自己也不懂,我們能夠透一點消息,後頭經文上有「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透一點消息,到後頭經文上的時候再說。

  學生:這個解是經文的白話翻譯,還是我們用第三者的口氣。

  老法師:不,白話就是經文的註解,完全把經文用白話文解釋出來。

  學生:就是白話翻譯一樣。

  老法師:對,白話翻譯。白話翻譯,依據祖師的講法,他講的是文言,我們把它翻譯成白話,他講得很多、講得很深,我們把深的去掉,繁雜的去掉,取最淺顯的,人家一看這個文字表面意思就懂,我們做到這層就行了。

  所以我們今天接引的,剛才講了,五十一年級,我們接引一年級,我們今天根據《華嚴經》這個教材,替一年級的學生編教科書,不是替高年級的。替初學一年級的編《華嚴經》教科書,你掌握到這個就好辨。初初接觸佛法的人,完全不了解佛法的人,我們給他編一個教科書。一切經沒有淺深,淺深在人。人淺,我們就編淺的一套給他,這個是最重要的,是基礎,有這個基礎,他產生興趣,然後慢慢再提升。再過幾年,我們的《華嚴經》會再編一套,編一套比這個深的。所以你懂得這個原則,五十一個階級,我們可以依據這個本子、依據這個材料,可以編淺深不同的五十一套,你是哪個年級的,我就給你哪一套,很有味道。原始資料,不離開原始資料,淺深不同,可以編五十一種不同的教科書出來。這個對於佛法(佛陀教育)在這世間推行是個很大的貢獻,非常有意義的工作。凡事都是開頭難,所以第一本比較難,第一本搞成之後,叫你編第二套就容易了,你已經有現成的框架就不困難,愈編就愈熟悉。沒問題,我們就下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