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講習  (第十七集)  1998/4/13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8-0017

  請翻開第八十頁,昨天講到「為大心眾生入佛根本大智佛果。一念契真,理智同現,即名為佛。」我們說到這個地方。特別著重在「大心」,可見大心非常重要!我們能不能做《華嚴》的當機?能不能做為淨土上上品往生?這兩個字可以說是關鍵,可見得非常重要;這兩個字,就是菩提心,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三種真實。我們明白了,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做。捨棄虛妄,真實就現前,真實確確實實是本有的,生佛平等。問題就是在一念契真,這個契就是相應的意思,這一念相應,念念相應,要在生活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用純一真實之心,這就是大經的當機了。

  下面說,「為法界道理,見則無初中後故。」這是總結前面。這個見就是一般講的見道,見道位。見的時候沒有初中後,這就說明時間不是真的,時間跟空間都不是真實的。不但見道的時候沒有初中後,見道之後也沒有此處他方,要是有彼此,空間就是真的;要是有先後,時間也是真的。你們在《百法明門》裡面念到,時分就是時間,方分就是空間,時分、方分都列在不相應行法裡面。不相應行法,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完全是假的,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已,沒有事實。它與心法不相應,與心所法不相應,與色法也不相應,可是你有一個錯覺,這個錯覺的事實在。有這麼一樁事情,雖有這樁事情,全體都是假的,所以現在人講是抽象的概念。你一念契真,真就不是假的,所以一念契真,決定沒有此界他方,決定沒有先後。契真,真是什麼?真就是《華嚴》講的一真法界。所以你的真心現前,你就住一真法界,就不是住十法界。十法界是妄心變現的,你用妄心就有十法界,你就住十法界;你用真心,你就住一真法界。一念契真,能所皆真。所以時間超越了,空間超越了,就是那一念契真。

  真在哪裡?捨了妄就是真。古大德教我們,「但除妄想,切莫覓真」,除妄想就行,你千萬不要去找真,你找真又是一個妄想。除掉妄就是真,不要再去找真了,這是最難的事情。有很多人,除了妄之後,還要去找真,要去證真。誰知道,證真又是一個妄;這個妄難除,除不掉,就是他還想證真。這句話在此地好,「見則無初中後」,這句話好!這句話就是近代外國這些科學家想盡方法,用什麼方法來突破時空?他沒有辦法。他曉得時空裡面是有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五度空間到無數度空間,這在理論上發現的,用什麼方法突破?沒有一個人知道。你看佛法的巧妙,見,時空就突破,你見到真的了;就是前面講的一念契真,就突破了。只看你契入的淺深,你契入得淺,你突破的層次少;你契入得深,突破的層次多。我們現在知道這個祕訣,沒有別的,真心,用真心就突破,用妄心就沒辦法。可是你要記住,真心是本有的,妄心是本無的。馬鳴菩薩講得好,本無的當然可以除掉,本有的決定可以現前。這個開示增長我們的信心。佛法的修行沒有別的,除妄而已!除什麼妄?妄想分別執著,除妄而已。

  「是故《法華經》,為迴三乘劣解者,令龍女非器,剎那成佛。明信心廣大,非權施設,所修實教,不迂滯故。」長者再舉例,《法華經》裡面所說的,「迴三乘劣解」,迴是迴轉,三乘是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這些人都沒有見性,都還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這些人聽到大乘法不生信解,他不能夠相信,他不能夠理解,所以稱之為劣解,遠遠比不上大心凡夫。大心凡夫聞大乘法能生勝解,能生信心,能生殊勝的理解,這是大心凡夫。所以佛在法華會上也表演了一下,龍女八歲成佛,可見得凡夫成佛不難。難在哪裡?難在回頭,回頭是岸,那個岸是圓滿菩提涅槃的彼岸。無論你從哪裡回頭,十法界裡的人道回頭、餓鬼道回頭、地獄道回頭,都行,不管你在哪一道,你一回頭就是圓滿菩提涅槃的彼岸,這是圓頓究竟的法門,不需要經過次第,不需要經過長時。次第就是四果四向、菩薩五十一個階級,不必經過,乃至於西方淨土四土三輩九品,那都是次第。次第都是虛設的,也不是真實有的,不肯回頭,這個東西就有;真正肯回頭,徹底回頭,這個東西沒有。所以阿闍世王到臨命終時懺悔念佛,他能夠上品中生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這種境界叫不可思議,叫不思議解脫境界。

  《法華經》上為了勸導三乘劣解者,勸他們回頭,以龍女做一個榜樣給他看。「龍女非器」,非器是說她是畜生,畜生道,「剎那成佛」,畜生道一回頭,也成佛。剛才說了,乃至五逆十惡地獄道,他肯回頭,也是一樣成佛,佛法才平等。《無量壽經》上「清淨平等覺」,平等成佛。能令九界眾生平等成佛,這是大乘圓頓,這是如來究竟法。這裡頭歸結「信心廣大」,就是大心。你的大心一發,不可思議!你大心不發,那個難了,太難太難了。「非權施設」,佛在其他經論裡面所講的都是權巧施設,沒有給你講到究竟處,沒有給你講到圓滿真實處。為什麼?心量小,給你說這個法門,你不能接受,你不能相信,哪有這回事情?不能相信。所以在法華會上才「開權顯實」,從鹿野苑講四阿含,一直講到般若,般若裡頭有權有實,到法華會上完全講真實,沒有權的了,完全講真實,開權顯實。「所修實教」,真修,真實修。「不迂滯故」,迂是委曲婉轉,滯是有終止的時候、停止的時候,沒有停止,一帆風順,這個就是大乘圓頓教門。

  下面說,「言龍女年始八歲者」,龍女年始八歲,「表今生始學,非舊學故」。這個意思是顯示,她是這一生初聞佛法,並非過去生中久遠善根。過去生中久遠善根,那是漸修,不是頓悟、頓成,過去生中久遠劫的善根。「言畜生女者,明非過去積修,乃此生所信法門」。畜生道,這一生剛剛學,剛剛聞法,剛剛學。「理直無滯故」,理是真理,宇宙人生的真相,法爾如是。「法界體性,非三世收」。三世是相,法界這裡頭包含著有體有相、有事有理。體性就是法界種種事相的理體,它是能現能變,所有一切萬象是所現所變。能所雖然是一,還是以能收所,所不能收能,非三世收。這個意思就是明白告訴我們,我們從相裡面見性,這問題就解決了。這是在我們凡夫位。明心見性,性在哪裡?性在相中,性在事中,我們從事相裡面見性,見性就成佛。不可能從性裡面去見事相,我們沒見性,你怎麼可能在性裡頭見事相?性裡面見事相,那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是他們的事情。我們凡夫不行,我們凡夫要在事相裡頭見性,這個才是一條路子。到見了性之後,性相就圓融,才能融通;沒見性的時候,事事有礙,理事有礙。見性之後,才是無障礙的法界,無障礙是真實法界,有障礙是虛幻的法界,不是真實。

  下面這兩句非常重要,「一念應真,三世情盡」。應是相應,真是真如。十法界也是真心,這一念與真心相應、與真如相應、與法界相應是個什麼樣子?相應是個什麼樣子?下面講,三世情盡,你就真相應了。情是什麼?情是迷,情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三世情盡是妄想分別執著斷了,永遠斷了。「智無出沒」,這是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出」是出生,智慧生起來,「沒」是不生。智有沒有出沒?沒有,自然的,不起用的時候清淨寂滅。所以佛跟佛見面,心地清淨一念不生,根本智現前;佛與一切眾生相見,後得智現前,眾生有感,佛就有應。眾生有感,這個感有兩種,一種是作意的,一種是無意的。作意,我們今天有求於佛,心裡有求有願,這叫作意。心裡面無求無願也能感,為什麼說無求無願也能感?實際上那個願求極其微細,連自己都不能夠發覺,微細的念頭。眾生再微細的念頭,佛都能感,好像佛那個機械非常非常靈敏,極其微弱的電波它都起感應。我們凡夫不行,凡夫這個氣的確是非常的劣,要很強烈的電波它才有反應,電波弱了就不起反應。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所有一切的物質都帶電,原子、電子、粒子都帶電。我們現在用個手提電話,還要去充電,不充電它就不響了。那是什麼?這個機器不行,很劣,微弱的電波它沒有感應,要充電,充得很強,它才會起感應。如果極其微弱的電波都起感應,哪裡要充電?不需要。虛空法界充滿電波,它哪裡還需要充什麼電?不需要,本身就是個帶電體。佛就好比是極其微弱的電波他都有感應,這個感應太靈敏了。實在講,我們每個眾生原本跟佛沒有兩樣,也有佛一樣的智慧、一樣的神通、一樣的德用,只是我們自己迷失了自己,天天搞妄想分別執著,把我們的本能喪失掉了。所以我們現在必須要大力的充電才會起反應,電流差一點就不起反應,跟這個比喻就很相似。到智無出沒的時候,極其微細都能感應,這就佛果現前,「即佛果故」。這說如來果地上的相狀、樣子。

  下面說,「為劣解眾生,興度八相等事。」眾生迷得太深,反應非常非常遲鈍,那就要給他大的刺激、大的衝擊,他才會產生反應的效應。佛用什麼方法?用八相成道。興是興起、發起的意思,度是度脫眾生,用八相成道,用這種手段。八相成道這句話,圓圓滿滿包含《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法得度就說什麼法。八相是舉一個例子,我們不能看這個,就執著在這一個例子上,就錯了。總而言之一句話,諸佛菩薩在九法界裡面,特別是在六道裡面,現種種身,說種種法,這個都是用大的衝擊的力量,使迷惑深的這些眾生能產生反應的效應,就這個意思。這個效應就是說他覺悟,他明白了,覺悟之後才肯回頭。佛度眾生,幫助人用的這些手段、用的這些方法,都可以提供我們做參考。我們一方面要接受佛的教誨,我們今天有了反應,明白了,知道過去錯了,現在肯回頭,這個就是效應產生。我們明白了,看看周邊還有好多人還沒明白,我們要如何幫助這些人也明白,那麼佛這一套方法就很值得我們做參考,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效法的。這個地方要留意、要學習,我們自行化他將來才會有成就。

  再看底下文,「娑婆世界舉眾遙見龍女即往南方無垢世界成佛者」。這是在法華會上,世尊示現這個樣子給大家看,龍女八歲開悟成佛,到南方無垢世界她去作佛去了,這是當時參與法華會上的大眾都親眼見到的。這什麼意思?《華嚴》自始至終都講求表法,《法華》也不例外。所以南方不是真正的南方,善財童子也是到南方去參訪,你要執著那都是南方,你就錯了,它不是真正的南方,南是表法。下面講,「解云」,這是長者的講解,或者說古大德的講解。「南方者,為明為正」,南是表這個意思,南方代表光明、代表正。東西二邊是偏,南方是正中。中國古時候的建築,對這個很講求,你要建房子一定是坐北朝南,東西廂房是陪襯的。南方是屬火,這是我們中國是在北半球,愈往南愈熱,愈往北愈冷。所以在五行裡面,南方是火,北方是水,東方是木,西方是金,中央是土,配五行。假如我們住在南半球那就完全相反,這個一定要懂,住在南半球,北方是明是正,它恰恰顛倒。住在南半球的,現在我們住在澳洲,愈往北愈熱,愈往南愈冷。道理要懂。佛講經說法是在北半球說的,搬到南半球就恰恰顛倒,要相反。我們住在北半球,南方就接近赤道,赤道是最熱的。所以南方是表明、表正。

  下面說,「以主離故」,離是講八卦,南方的卦相是離,「離為明、為日、為虛無,即無垢也。」這從八卦上來說,配陰陽五行八卦,這是中國古老傳統學說裡面最基本的一個概念。一個人有智慧、有德行,有德行就是正,有智慧就是明。有學問、有道德的這個人,他住在那個地方,那個地方就叫南方;不一定是南方,他住在北方也叫南方,反正他住的那個方向就叫南方。所以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那些善知識難道統統都在南方,北方、東方、西方都沒有嗎?不是的,哪一方都有,只要是善知識住的那個地方就叫南方。所以南不是方向,它是表法的。我們要記住這個意思,然後我們看佛經才會有味道。所以它說的數目字,往往它不是講數字,它有它的另外一個意思。它講方向、講名稱、講什麼都是意在言外,一定要懂得它言外之意,那才有味道。佛為什麼這個說法?前面跟大家報告過了,這是說法善巧到極處,這種說法才真正是大圓滿,叫我們不落在言詮之中,你才真正能開得了悟。你懂得表法的義趣,然後你才曉得盡虛空遍法界,這經上講塵說、剎說、無間斷說。我們整個的這個人,身心都是沐浴在大方廣佛華嚴之中,你說這個多美。如果是坐實了,大方廣佛華嚴與我們沒有分。這才顯示佛說法的善巧,佛說法的大圓滿,也顯示出佛所說的「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是解釋南方的意思。

  「舉眾遙見者,明三乘權學,信而未自證,故言遙見。」你看這個遙見,它的意思又是意在言外。我們聽,這麼多人看到龍女到那邊去成佛去了,我們都著了相。著了相與我們就毫不相干,她成佛,我沒有成佛;她得好處,我一樣也沒得到。你看這個遙見有意思。信而未證,信而未行,遙遠,遙遠是這麼一個意思,表這個意思。你信了之後,馬上就幹,這就很近,就接近了。所以諸位一定要曉得,信解行證是一樁事,我們就即身成就;信解行證分作四個階梯,難,那真的是遙遠了,遠之遠矣。信不求解,解不求深解,那怎麼行?我們看到世間有一些學者,犯了很大的一個毛病,聽經,聽過一遍了,以後再有人講這部經,他不想聽,這部經我已經聽過了;這部經看過一遍,不再看第二遍,我已經看過了,這就是不求深解。佛在經上常常教我們「深解義趣」,深沒有底的,廣沒有邊。往往我們看到有些人得少為足,他得到一點,他就很滿足。這一滿足,驕慢的心就生起來,自以為是,瞧不起別人。同樣一句話,都反覆說多遍,權乘劣解淺識之人,他聽了,這個老生常談,沒什麼,說來說去還不是這麼幾句話,沒有什麼新奇!這不是法器。你想想看,他有這種念頭,那豈不是《禮記》上講的傲慢、志滿,他怎麼能容大法?世出世間善知識都教給我們虛心,你虛心才能夠得益。

  同樣一句話,同樣一部經,我們每讀一遍,有一遍新意思出來;沒有新意思,用清淨心、誠懇的心再去讀,多讀幾遍,一定有新的發現、有新的悟處。這種新發現、新悟處永遠沒有止境,連世間聖賢都教給我們「溫故而知新」。「無所有、不可得」這兩句話,在《大般若經》裡面,釋迦牟尼重複千遍都不止,這叫老生常談嗎?無所有的意思深廣無盡,不可得的意思也是深廣無限,你能理解多少?你明白多少?你契入多少?差遠了。佛說一千次、說一萬次,給諸位說,遍遍常新,句句常新,誰知道?後面說的這一句,跟前面說的那一句,凡夫劣解的人聽起來一樣,諸大菩薩虛心勝解的人聽到,完全不一樣,那叫會聽。會聽的人領悟了,層層悟入,愈悟愈深。淺知淺見,那怎麼行?這些大道理,希望你們要能留意,你們才能真正深入經藏。你不明白這個道理,不了解這個事相,怎麼可能深入?焉有不得淺為足。所以我們看到世間一般人得少為足,這個不足怪,實實在在他不曉得這個道理,所以經文註解擺在面前,他也沒有法子。

  從這個地方,我們要能夠體會到,得人身不容易。佛在經上講,他從比喻上說,人失掉人身再得人身,比喻說爪上土。這個比喻,世尊當年在祇樹給孤獨園,他在地上抓了一把土沙,抓在手上,然後翻過來,把這個土撒到地下。佛的動作都有意思,學生們都知道,佛不是做一個無意義的動作,沒有,佛的動作都有深意。學生就問他:這是什麼意思?佛就說:一個人得人身,然後失掉人身之後得三惡道身,就好像我抓的這把土落在大地上一樣,這麼多;來生還能得人身,指甲裡頭還有一點點,還沒掉,就指甲裡頭那一點點。失人身,來生還能得人身,就像爪甲裡頭的土,不成比例。佛這個動作就是告訴我們這個事實真相,太難了。佛在經上又有「盲龜浮木」的比喻,佛說的比喻,講經說法說的比喻,說一隻瞎了眼睛的烏龜,在大海裡頭游泳,大海裡頭有個木板,木板當中有一個洞,牠一伸頭,剛剛好就從這個洞裡伸出來。你們想想,這個機會到哪裡去找?能有幾次機會?失人身之後再得人身,就像那麼巧,烏龜一伸頭正好在木板那個洞孔當中,說明簡直都不可能的事情。還有個比喻「須彌穿針」,不要說須彌山,我們現在這個大樓不高,從我們這個大樓吊一條線下去,底下放一根繡花針,這個線一下去,正好穿到針孔裡面去。佛這些比喻,都是說明失掉人身再得人身這麼難。

  我們細細想一想,佛這些比喻有沒有過分?想一想,真的不過分。為什麼?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起心動念都是惡。《地藏經》講得沒錯,「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你起心動念都是罪,你來生到哪裡去?三途去了。所以《地藏經》上講得也很有味道,六道眾生是以三途為家鄉、故鄉,三善道是出來觀光旅遊,偶爾出來一下,住的時間都不長久,住的時間最長的是地獄、餓鬼、畜生這三道。我們細細思惟,我們一天到晚、一年到頭起心動念,這才肯定佛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佛跟我們說這個事情,就是警惕我們、提醒我們,你現在得人身是多麼可貴、多麼難得,真是百千萬劫難遭逢,你這一次遇到人身,你遇到人身要珍惜!六道裡頭,唯有人身容易出離,就是這一次得到人身就得到一個超越六道輪迴往生不退成佛的機會,你得到了。

  你得人身不能把握這個機會,還幹其他的事情,你不叫大錯特錯嗎?再得人身,你要到哪一輩子!得人身難;得到人身,遇佛法難。今天全世界五十多億人口,五十多億人當中有幾個人聞佛法?不成比例。聞佛法的這些人當中,有幾個人聞到正法?天天燒香拜拜,搞迷信的,那個不行。聞佛正法當中,又有幾個人聞到淨土法?諸位這一層一層淘汰下去,沒有剩幾個,然後才曉得,我們是多麼幸運。我們得人身聞佛法,聞了之後是不是正解?是不是正信、正解?如果對於這個法有懷疑,對這個法門錯解了,你看這又可惜了,馬上又淘汰掉了,一層一層淘汰。正信、正解之後,有沒有正行?一層一層淘汰掉,五十多億人最後我看剩下來不會超過一百個,能有二、三十個就不得了,就太殊勝。五十多億人層層淘汰下去,大概到最後只剩二、三十個人。這二、三十個人,諸佛焉能不護念?護法善神焉能不保佑?真正是寶!這都是事實真相,我們要能夠了解。所以信,不能解、不能行,這是遙見,這就遠了。

  下面說,「夫法界一真,自他相徹。若當自得,焉得稱遙見?」怎麼可以用這種名詞?法界確實是一真,為什麼說自他相徹?自中有他,他中有自。我們自己心性當中有無量無邊諸佛成等正覺說法利生,我們心中有佛,諸佛心中也有我這個眾生,確確實實是相徹的。眾生心裡沒有佛,佛心裡沒有眾生,佛跟眾生就有界限,就不是一體了。這樁事情《華嚴經》裡面講得太多太多,一毛端是正報,一微塵是依報,普賢的毛端,跟我們自己的汗毛端沒有兩樣。普賢這一毛端裡頭,有一切諸佛如來在裡頭轉大法輪,我們毛端又何嘗不是?善財童子能入普賢毛端,又何嘗不入我們這身上的毛端?善財能入,我們又何嘗不能入?善財就是修學大乘的一個代表,善財能入就說明我們個個都能入。這個入就是入一真法界,為什麼?只有一真裡面沒有界限,沒有大小,沒有長短,那叫一真。如果有時間的長短,有過去、現在、未來,有空間的大小,那哪裡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無障礙的法界,有大小、有長短就有障礙。我們現在感官裡面,這些大小長短是怎麼起來的?都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生起來的。由此我們就曉得,如何能入一真法界?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就入了。善財能入,憑什麼入的?就是憑離開妄想分別執著,自然就契入。不是有心想入,有心想入,還是妄想分別執著,你怎麼也入不進去,為什麼?因為你有心,這個心是妄想分別執著心,是妄心。妄心已經把真心變成一個虛妄的境界,你怎麼能見得到?古德教我們,「但除妄想,切莫覓真」,除妄就是真。「法界一真,自他相徹。若當自得,焉得稱遙見?」說得好,把這個事實真相幾句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為我們說破了。

  「此經即令善財一生得佛」,此經是《華嚴》。《華嚴》,佛舉一個例子,用善財來表法。善財這兩個字意思很深,善這個字是表體,自性的理體是至善圓滿;財是比喻用,這個用豐足。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性的體相作用,人人都是善財。善財這兩個字,從最淺的,我們講完全從相上來解釋,善是善根,財是福德,有善根、有福德的人,這個人就叫做善財。善根福德落實在我們這個教學上面,什麼是善根?能生信解是善根,這是善,他接觸這個法門能信、能解;能行、能證是財,他真正得到,這是福。換句話說,這個我們就搞清楚,真正具足信解行證的這個人,這個人就是善財。不要一看到這個字,就想到觀音菩薩畫像旁邊有個小孩,那個小孩叫善財;一邊善財,一邊龍女,與自己全不相干。這樣學佛,你到哪一年才開悟?不要說證果,證果不談,你要悟入都沒指望。觀音菩薩畫像那兩個小孩,你看到之後就要提醒到善財,善財是什麼?信解行證。

  「一生者」,這裡頭幾句話重要,「從凡夫地起信之後,十住初心契無生也。」這一生,不要等來生。佛在一切經上講到修行證果,一生圓滿成佛,《華嚴經》講得最清楚、最透徹、最明瞭,一生成佛。末後「入法界品」,四十卷經,善財與善友、善知識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教給我們如何在生活當中學菩薩道、修菩薩行,如何在自己現前工作上、應酬上完成菩薩道與菩薩行,你一生圓滿成就。再給諸位說,五十三參有沒有先後?有沒有彼此界限?如果你說這五十三位住在不同的地方,他統統在南方,統統在南方就是告訴你無方所。「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告訴你,沒有先後,無先後、無方所,同時。龍女成佛在剎那際,善財成佛又何嘗不是剎那際?你要連這一點都看不出來,善財比龍女差多了,龍女剎那成佛,善財還要歷五十三參,這麼辛苦。所以你要曉得,行布跟圓融是一不是二,這就說你真正一念契入(一念是剎那際)就成佛了,一剎那之間五十三參就圓滿。所以一悟一切悟,就是這個意思。

  下面講,「十住初心契無生也。」從凡夫起信,這信裡頭就有解、就有行,到十住初心就是證,他已經是住佛所住。宗門裡面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初住就見性,初住就成佛,初發心便同正覺。所以《華嚴經》跟其他的經講的真的是不一樣,才得初住就等正覺,他確實是初住菩薩,但是他的智慧功德跟如來果地上已經沒有兩樣。《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位位都是含攝一切位,所以他等正覺。下面位含攝上面一切位,上面位次含攝下面一切位,顯示出行布圓融確確實實是一不是二,法界是一體。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這個現象經上講叫不思議。古德稱這個叫大不思議經,龍樹菩薩稱這部經叫大不思議經,就是從這些地方說的。

  為什會有這個現象?因為他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我們凡夫所接觸的全是差別的現象,差別現象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唯識所變的。初住菩薩不用識,入初住的時候就是轉八識成四智,他不用識。正如永嘉所說的「分別亦非意」,那就是不用心意識。六祖對他讚歎,給他印證:你如是,我亦如是,你分別亦非意,我也是分別亦非意。那話說得很有味道!他們是轉八識成四智,所有一切差別的現象在不在?在,差別的概念沒有了,完全突破了,這個差別的現象就變成事事無礙、理事無礙。不是外面的現象會有改變,沒有,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相在,還是這個相。你沒悟的時候是這個相,悟了之後還是這個相,不是說相有變,境界變了。你沒入的時候,你有障礙,你在這個現象裡頭不自在;悟入之後障礙沒有了,你在這個萬象當中得大自在。

  你要問:為什麼悟入之後(契入之後)還有十法界這個相?你悟入了,還有許許多多的眾生沒悟入,你的妄相是沒有了,可是一切眾生的妄相在。當我們沒悟的時候,我們現這些妄相自己不曉得。悟入之後,自己所現的這些妄相清楚明白了,需不需要把這些相滅掉?不需要,這相無礙。到這個時候,這些妄相,不但不妨礙,還成就無邊功德!什麼功德?你可以到十法界去普度眾生,普度眾生要這些妄相。就好像在作夢,夢裡頭一下覺悟了,覺悟之後怎麼樣?這個夢不礙事,繼續再作下去,也好。佛菩薩大覺之後就是這樣的,覺悟之後,他的夢還繼續作,做什麼?在夢裡度眾生。還有很多人在夢裡頭沒覺悟,幫助他們覺悟,所以叫「大作夢中佛事,建立水月道場」。作夢中佛事,就這個意思,這叫大慈大悲,這就叫倒駕慈航。如果他覺悟了,一下醒過來,夢中還有許多眾生就不度了,這是違背自己的本誓。自己的本誓願,曾經發過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自己契入境界也不違背本誓。「十住初心契無生也」,無生是宇宙人生、宇宙萬有的真相,這是真相大白!

  下面說,「即任法界智生,非業生也。」這個時候你智慧現前,初住菩薩自性般若現前,這個現前不是修得的。下面講,業生,業就是修,業是造作,修為而得到,這是業生的。任運而生的,是自然的,法爾如是。諸位要明瞭,智慧不是我們修得的,你今天所修得的是常識。智慧從哪裡來?智慧從清淨心來的,你有一分清淨,你就透一分智慧;你有二分清淨,你就透二分智慧。我們要真做,我們做不到完全清淨,至少也要接近清淨,我們發心弘經、發心修行,一定得三寶威神的加持。像這樣的深經,不得佛力加持,我們怎麼會看得懂?我們怎麼能在字字句句裡頭看出這麼多意思出來?佛力加持!諸位在這邊聽,你能夠聽懂,也是佛力加持。這是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頭講的,不得佛力加持,無有能說,也無有能聽,說聽都是得佛力加持。

  我們怎樣才能得佛大力加持?真誠。這是李炳老以前教導我們的,「至誠感通」。我們要求感應,就是世俗人講要求佛菩薩保佑。用什麼求?用至誠去求,真誠到極處。世間人也有真誠到極處去求佛菩薩,佛菩薩也不加持他,道理在哪裡?對佛菩薩真誠,對別的人就不真誠,那個真誠是假的,不是真的。一真一切真,那個加持的力量就大、就顯著。諸佛菩薩加持的力量,隨著你真誠心的程度而有不同。你有一分誠敬,印光大師講,你就得一分的加持;你有二分的誠敬,你就得二分的加持;你有十分誠敬,就得佛十分的加持。佛菩薩沒有偏心的、沒有偏愛的,不會說對這個人多一點,對那個人少一點,不是的,是你有幾分誠敬感得幾分的加持,道理在此地。沒有誠敬心,怎麼想也是枉然。我們今天在凡夫地,煩惱一品沒斷,業障習氣很重,除此一法之外,我們實在沒有第二個方法。老師教導我們,也是密法的真傳。我們學佛,要想學佛有成就,要想弘化、能做一點好事情,報佛恩,上報四重恩,關鍵就在真誠。我們果然能夠以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存心,我們心裡就是這些,哪有不得感應的道理!在行持上,真正做到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念佛是我們最後的歸宿。《華嚴》到最後導歸極樂,《法華經》也是指引西方,這是我們一定要覺悟。

  這裡面所說的幾句話,長者在此地,「至文廣釋」,等到經典裡面讀到這個經文再詳細講解,「今且略明此經宗趣佛果法門竟。」他在此地這個話,講到宗趣就說到此地。實在講我們現在用的本子是道霈禪師節錄的,原文在《合論》裡面,原文非常豐富。「博達君子,可試思焉。」這兩句講得很謙虛、很客氣。博是博學,達是明達,有智慧通達一切事理,這種人則稱為君子,可以嘗試嘗試多想想。長者這一段,我們也就介紹到此地。

  後面「評曰」是道霈禪師的,我們看看他老人家有些什麼話要交代我們。「此經宗趣,疏折衷諸家,以法界理實緣起因果不思議為宗。」這個前面我們讀過了。在清涼之前研究《華嚴》的人很多,都是高僧大德,都有很好的見地,各有各的說法,說得都有道理。清涼大師作疏也引用前賢,然後綜合大家的意思,再定宗趣的科題,「法界理實緣起因果不思議」。「而《論》於法界之上」,這是李長者的《合論》,在法界的上面,加了一個「毘盧大智」,加四個字。「而法界下」,他又加「體用、法報、性相無礙等言,與疏法界緣起不思議之義,其意大同」,文字不一樣,意思沒有什麼很大的差別。「但《疏》中廣明法界緣起,義甚玄妙」。

  我們學教的人,初學《疏》對我們利益多,因為我們要學規矩,所謂不依規矩不成方圓。清涼著重在教義、著重在規矩,非常便利我們後學,這是我們應當要知道的。我們要學《華嚴》,《華嚴》以什麼為主?要以《疏》為主,《論》做參考,這樣就好。《論》有《論》的妙處,可以彌補《疏鈔》之不足,它有很多發明,真的給我們帶來很多的啟示,所以合起來看好。但是裡面的層次、章法結構、思想體系一定要依《疏鈔》,《疏鈔》在這一方面來說,這是《論》比不上的。我們決定是用《疏鈔》的科判,道理就在此地。我們不採取李長者的十個長科,我們採取清涼大師的科判,以它為架構,為主要的架構,李長者好的東西我們可以填進去。像建大樓一樣,整個結構我們用清涼的,建好之後裡面的布置,長者有好的東西可以拿到裡面來做布置、來做裝飾品,充實使它更美觀、更舒適,就這個意思在。

  「而《論》令大心眾生,於此經中自信如來大智境界佛果法門,本自有之。」這個好,這是清涼沒有提到的,特別加強我們的信心,大心眾生簡直就是提醒我們人人有分。所以《論》確確實實帶給我們許許多多的悟處,要自己相信如來大智境界佛果法門本自有之。實在這個就是佛在經上「出現品」裡面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要相信。一切眾生,包括我在內,如來智慧德相是我們本有的。如來能說大方廣佛華嚴,大方廣佛華嚴是多大分量?龍樹菩薩見到的,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是我們本有的,我們要相信,本有家珍,不是從外頭來的。毘盧遮那佛、阿彌陀佛萬德莊嚴,無比殊勝的依報正報,我們本自有之,真的,不是假的。

  你要問:金色世界、文殊、普賢、不動智佛,在事上真有還是假有?真有。佛用花表法,花真有,不是沒有,並不是完全是虛構的。完全虛構的焉能表法?我們這樣才能夠善體如來真實義。事上、相上真有,但是你見到這些事、見到這些法,如何將這些事相與體性能夠相契、能夠相應,那你就在一切事相上就見性。見到金色世界,你就契入白淨無垢法身之理,你就在金色裡頭見性了;見到不動智佛,就能夠見到自性圓滿的般若智慧,你就從佛這個相、事相當中見性了;見到這些花,你就想到六度、十度圓滿波羅蜜,你就從這裡頭見性;見到這一杯水,你立刻就體會到真心清淨平等。哪一法裡頭不見性?哪一樁事裡頭不見性?真如本性在哪裡?就在事相之中。《華嚴經》教我們什麼?就教我們這個法門。你果然是個聰明伶俐漢,你聽了這一堂,整個大方廣佛華嚴就全都通了,都明瞭了,還需要把八十卷經都聽滿嗎?不需要了。只有沒搞清楚、沒搞明白的,慢慢來!這一會沒搞清楚,好,再第二會;二會還沒搞清楚,好,第三會,反正清涼大師講九會,這個才慢慢來。九會都不通,都沒搞清楚,老實念佛就行了。佛法的精妙就在此地,真的叫一悟一切都悟,一通一切都通,哪有那麼囉嗦?哪有那麼麻煩?

  末後說,「自心無依住妙慧,是自文殊,凡聖共有。」這是長者在《論》裡面給我們點出來了。後面說,「故云一切處文殊師利,一切處金色世界,一切處不動智佛。意尤痛切,讀者毋忽。」這是勸我們不能夠疏忽,這個意思甚深甚廣,長者的悲心懇切,希望我們個個能夠悟入,換句話說,希望我們人人都過大方廣佛華嚴的生活。大方廣佛華嚴的生活就是我們現前的生活,沒有改變,將我們現前原來我們過得很苦的這個生活,生活現象並沒有改變,但是那個境界、受用改變了,改變成大方廣佛華嚴的生活,就在眼前生活裡面得大自在、得大圓滿,生大法喜,那怎麼會一樣?這是我們真正聞到大法,真正得到大法的受用,這部經沒有白學,我們這個課沒有白上。然後你再細細去思惟,這個世間還有什麼樣的教學能夠超過《華嚴》的教學?這個世間還有什麼樣的好處、什麼樣的利益能夠超過大方廣的好處?

  這麼好的東西,非常可惜世間人不知道,世間人沒有發現。他們沒發現,他們不知道,原因在哪裡?沒有人講解。為什麼沒有人講解?沒有人依照這個法門修學。講解的人一定是修學的人,他自己沒有真正的修行,他沒有入這個境界,他怎麼能講得出來?由此可知,如果我們要想把這部經發揚光大,令一切眾生都得最高真實圓滿最上的利益,我們先要去幹,我們要依教奉行,我們得到這個真實利益,然後我們才能講給別人聽,才不會講錯。自己不契入這個法界,怎麼講都是隔靴搔癢,不是味道。佛在《華嚴》說得很好,「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解)」。世間再聰明、再有智慧的人,沒有辦法講解,沒法子。要誰去講解?要真正依照這個方法修學,我們一般講的是過來人,他來講解就有味道。誰是過來人?一個過大方廣佛華嚴生活的人,過這個日子的人他懂得,他講才有味道。所以我們講這部經,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要過大方廣佛華嚴的日子,要過這個生活。你過一段這個生活之後,你再讀這部經,再講解這部經,就有味道了。你不契入這個境界,那就是格格不入,別說經看不懂,註也看不懂。

  這是我們真正努力的方向,我們努力的目標。關鍵在哪裡?記住,大心。我們是眾生,我們就有分,只要我們是大心眾生就行了,就是《華嚴》的當機者,換句話說,就有條件過佛華嚴的生活。你不是大心,這就沒辦法,諸佛如來幫不上忙,自己本身一定要具備這個條件。這個大心,菩提心。菩提心不好懂,諸位都曾經念過《無量壽經》,我用《無量壽經》三種真實來配大菩提心,好懂!真實之際是體,法身理體就是直心、就是至誠心,這裡面一絲毫的虛妄都沒有;住真實慧就是深心;惠以真實之利就是大悲心,就是迴向發願心,統統合起來看,意思就容易明瞭。佛在經上常常勸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也可以配在菩提心上說,受持是至誠心,沒有至誠心焉能受持?讀誦是深心,為人演說是大悲心。這些都是大心的具體說明。大心是什麼樣子?諸位從這些經文細細揣摩,你就曉得了。所以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唯一真誠,不怕別人欺騙我們。人家欺騙我們,他的事情,我們絕不欺騙人。別人虛情假意對我,我們決定以至誠恭敬待人。他過六道輪迴的生活,我們過大方廣佛華嚴的生活,不一樣。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