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講習  (第七集)  1998/4/13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8-0007

  昨天,這個課本我看了一下,不錯,這樣編就行了,照這個方式去編。我們利用這個機會、這個空檔的時間,我們將它的玄義部分做一個簡單的介紹。今天早晨,我跟大家說過,最重要的就是要實用,我們要顧慮到實用,不切實用的地方,我們都可以把它省略。遇到經文,如果你要是講全經,實在講將來講全經的機會是愈來愈少,大概都是講什麼?講摘要。像現在我們到外面去講演,我們講《華嚴》,也是在《華嚴》裡面節錄出幾條,針對現在社會所需要,這個東西大家聽了是非常受用,換句話說,一句廢話都沒有。不契合現代社會實際那些經文、古人這些註解,我們全部把它刪除,只取最要緊的,而且是取解決當前問題的。

  現在人需要的是什麼?我們要了解清楚,現在是個什麼社會,是個什麼樣的狀況。你要不清楚,你說法怎麼能契機?現在是一個科技發達的社會,資訊發達的社會,我們先要想到這一點。在過去,不要說很久,半個世紀之前,科技雖然發達,但是跟現在比,相差太遠。連抗戰期間,我們遠距離交通還是用電報,那個電報我們覺得已經很方便,其實跟現在傳真比差太遠了。它要把文字用號碼編出來,文字翻成號碼,號碼再翻成符號,這樣用電波傳過去。人家接收過去之後,先把這個符號翻成阿拉伯字,然後再拼成數字,再去查電報本,再去把那個字查出來,你說多麻煩。那個費用成本又高,所以電報的文字是愈簡單愈好,節省費用。所以消息傳遞很緩慢,世界上哪些地方發生的事情,我們很久才知道,最重要的訊息也要二、三天之後才曉得。這比以往是好多了。譬如從前在中國,住在九華山上,山下發生什麼事情,可能山上一個星期、半個月才曉得,沒人上下。只有從山下上來,山下發生什麼事情,來告訴你消息,要沒有人上山,山下什麼事情,不知道。所以從前我們的生活單純,圈子很小,接觸的面不廣,人心是定的,是安定的。所以修道就很方便。

  現在的時代,科技把這些界限全部都突破了,我們講突破時空,時間、空間突破了。突破之後,忽然之間全世界的人一下接觸,向來不接觸的,現在突然之間接觸,當然就有許許多多不方便的地方。第一個是文化背景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對人、對事、對物,對於宇宙天地鬼神的看法不一樣,而且這些人可以說是千百年的成見,怎麼能夠容易一下就捨棄。所以這就是很大的問題,文化的衝突,突然之間接觸之後文化衝突,思想的衝突,信仰的衝突,三大衝突。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這三種衝突如何能夠化解?如何能夠統一?所以今天世界上許多學術家、政治家都在研究這個問題。怎樣叫這個世界的人,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種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不同的信仰,能夠和平共處,互助合作,共存共榮,這是我們今天的課題,今天要解決這個問題。

  佛法在這個世間,諸位要曉得,教化眾生的。這大家都曉得,佛法是教育,教化眾生的,是替眾生解決這些疑難雜症的。現前的目的,就是學了佛之後你能夠在一生當中過得很幸福,這是現前的利益。《無量壽經》「惠以真實之利」,這真實之利。家家家庭美滿,每個人事業都能順利、都能成功,社會和睦,每一個國家都富強,世界和平,這是我們惠以真實之利。這個真實之利是眼前的、現世的,無論哪一個宗教,無論哪一個不同的文化,大家都需要。你要是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的人搖頭,他不相信,這個與他不相干。可是你講到現實這個利益,每個人都需要,沒有一個人反對的。大乘佛法的教學就是以這個為目標,近程這個利益、現世的這個利益他得到了,然後我們再告訴他,人不只是一生一世,還有來世,這一世你達到很幸福美滿了,來生怎麼辦?然後才跟他講來生來世。

  來生來世,在這個世間相信的人不少,凡是信仰宗教的,都相信有來世。你看其他宗教,縱然他不相信有六道,至少他相信有三道,有天堂、有人道、有地獄,他相信有這三道。他們也希望上天堂,也不希望墮地獄。而六道這些狀況,現在外國用一些科學的方法來研究,逐漸逐漸明朗化了。我在美國看到一份資料、一個報導,加拿大的一個基督教會一個牧師,他對於佛家講的輪迴他相信,他說佛教講的輪迴很正確,是事實,不是假的。這也能夠藉著科學的研究,六道裡面,阿修羅道,他們比較困難,但是五趣,確實科學是可以證明的。人跟畜生,這個在眼前,大家見到的,沒話說,現量境界,另外是天道、鬼道跟地獄道。

  宇宙這麼複雜,人不能不死,任何一個人都不能避免的,死了以後你到哪裡去?這個問題就來了。大家知道六道的事實,也就是我們講的,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六道怎麼形成的?怎麼來的?有沒有方法超越六道?這其他宗教裡頭沒有,他們承認有這個事實,他們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裡面的事情,一些宗教家知道,特別是印度的宗教。印度教、婆羅門教、瑜伽、數論,他們確實對於六道的狀況是相當的清楚,但是沒有能力超越。唯獨佛法教給你超越,佛講得清楚,六道怎麼來的,怎麼發生的,你把它的根源找到,從根源上解決,你這問題就超越了。所以佛法在這個世間,擔負的是教化眾生的使命,真正宗旨是八個字,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我們從事於這個工作,出家發心從事這個工作,這個工作如果我們自己做得沒有效果,我們怎麼能幫助別人?你教人,人家怎麼肯相信?所以最重要是自己做了有效果、有成績,我確確實實得到了。這個事情真幹,沒有別的。

  我們在古籍裡面所看到的,效果最顯著的舜王,堯舜,舜王。所以中國講孝道,第一個就是大舜。我們看看舜王那一段歷史,他沒有別的,真誠,孝順父母,就是一個真誠心。他的家庭,實在講要以現在的話說,是個問題非常嚴重的家庭。他自己的母親過世了,父親娶了個繼母,繼母生了個兒子,所以對他的待遇完全就不一樣。不但是把他當作家裡佣人來看待,根本就沒有把他當作兒子來看待,還樣樣嫌棄他,時時責備他,甚至於置他於死地;父親聽繼母的話,也討厭他,處在這麼一個環境當中。他聰明,用智慧來應變,他有耐心,以真誠純孝,最後感動他的父母,一家和睦,這就是很好的榜樣。

  他自身是高度智慧,一生幸福,家庭美滿,極不平常的一個家庭能夠達到美滿,談何容易!由一家影響他的鄰里鄉黨,影響一個地方。你看古書上記載的,那個時候漁獵的時代,捕魚,年輕人身體力壯,魚群聚集的地區,年輕人霸佔了;老年人沒法子,去找那個魚很少的地方去捕,捕不到。舜很年輕,看到這個情形,怎麼辦?以身作則,把好的魚區讓給老人,自己找到很少有魚的地方,到那裡去捕魚去。他默默的去做,他不說話,做了三年。這些年輕人感動,大家都知道敬老尊賢,一個個把好的地區讓給老人,效法他,感動社會,感動一個地方,身體力行,做出榜樣出來。感化到一方,這個時候被國君知道,這個地方有這麼一個好人,那時候國君是堯王,堯王把他的兒子都派去親近大舜,跟大舜做朋友,向大舜學習,還把兩個女兒嫁給他,最後把王位讓給他。他是個平民,純孝,孝感天地。

  我們今天從事於佛陀教育,如何來感化這一方?一定從自己做起,我們這個道場就是家,如何能叫這個道場是所有道場的模範,所有道場的榜樣,我們家就齊了,然後就能影響別的道場。現在我們在這幾年,你們大家發心出來講經說法,別的道場受影響,法輪社請講經,竹林寺請講經,慢慢就愈來愈多。我們決定不辭辛勞,你們學了,在此地,每一個道場,只要有人來請都去講,臨近的馬來西亞,去講,講台上千錘百鍊,講的時間愈多愈好。我過去在學習的頭二、三十年,我每天都講,有一段時期,大概有一年多的時間,我上午、下午、晚上講三場,不同的地方趕場。為什麼?練習,有機會練習太好了,愈講愈熟,愈講經驗愈豐富。所以先要從本身做好,然後把我們這個小道場搞好,再能夠影響其他的道場,就會影響到社會。我們個人任何目的都沒有,不求名聞利養,也不求權力地位,也不求人恭敬,什麼目的都沒有,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只希望這個社會安定,希望這個世界和平,希望每一個人都生活得很好,對個人來講沒有任何期望。我們個人只是一心一意念佛求生淨土,我們一個目標,到西方世界去作佛。所以一定要認真努力,真幹!只要發真誠心,諸佛護念,龍天擁護,做什麼事情都會很順利。

  培訓班的緣不成熟,沒有關係,我們弘化這個事業決定不終止。我們換一個方式去做,我們還採取古聖先賢傳統的老法子,絕對不鬆懈。我們《華嚴經》可以搬到居士林大講堂裡面去講,每天上午,或者上午你們預備來不及,每天下午在此地複講。同學們輪流複講,複講就是你們發心學這部經的,每一個人都要複講,每一個人都要做充分的準備。今天輪流哪個講,如果輪流講,輪流講的人很用功,不輪流講的人就懈怠,一定的道理。在過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講,明天輪到你講經,今天聽經聚精會神;明天不是輪到你講經,頂多聽個兩成就不得了,心就懈怠了。所以每一個人都要複講,臨時抽簽,抽到哪一個,哪個上台講,用這個方式。這個地方講,我們也是一樣,大家在這裡研究討論,天天講,你有缺陷,幫助你改正,然後其他道場請我們去講經,統統去講。要這樣子學個三年五載,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今天在全世界,說實在話,我們能夠有五個、六個人能講的就行了。培訓貴精不貴多,我們真正要培養大將,在佛門裡是法將,然後就能向全世界弘法利生。現在在美國就是悟道,悟道現在也相當辛苦,在美國、加拿大、日本,還有歐洲,一個人在跑。要能有五、六個人,我們組這個團,對全世界弘法,你說那多自在。這個地方是我們的基地,外面講經說法回來,到此地來進修。我們的生活簡單,道場的維護就容易。我們到外面去講經,絕不接受人家的供養,只是接受你接待,就往返機票,到那邊是吃住,金錢的供養我們一概不收。你要供養,供養我們常住,你把錢匯到我們常住來。我們做一個好樣子,出家人身上真的沒有錢,一切都有人接待,我們要錢幹什麼?不操這個心。道場有真正真心居士在護法,護法都是菩薩,不是普通人,真是「一佛出世,千佛擁護」,護法都是佛菩薩,一定會照顧得非常妥善,我們多自在!所以一切總是要記住,作師作範,要發這個心,度自己,度眾生。

  世尊當年在鹿野苑,五個人可以起家,創教。今天如果我們有五個人,怎麼會不能復興?我們確確實實能把佛教興旺起來,能把佛教弘傳到全世界,五比丘確實就不算少了。有志同道合的人多,當然更好,沒有,就這麼個小僧團,就能起很大的作用。我們要天天提升自己的品德修養,提升自己的學術,提升自己表達的才藝,這些事情就是憑一個真誠,求三寶加持,才能夠得到。如果沒有三寶加持,那就難了,我們是業障凡夫,哪有那麼容易?世間聰明才智都是多生多劫修的,不是一世。我們過去世沒有修,這一世想達到這個水平,當然不容易,唯一的方法就是求三寶加持。自己真正做出犧牲奉獻,將此身心奉塵剎,這要真幹,這樣自然就能得加持。

  上一次我們讀到六十四面,六十四面倒數第三行,這個就是本經的大段,分經之大科。清涼大師他分本經為「五周四分」,五周是從因果上說的,五周因果;四分:信、解、行、證,把全經分成這四大段。李長者他是分為十個大段,完全用《華嚴》十十表法,分得都有道理。我們來看清涼所分的,六十五面,「五周四分」,第一大段叫「所信因果周」。能信是自己的善根,你要接觸到了、聽說了,不相信,那就沒法子了。這一大段就是九會裡面的第一會,四分裡面就是第一分,「舉果勸樂生信分」。這個方式是佛說法的善巧,你跟世間人講東西,你看釋迦牟尼佛是三千年前,一直到今天都不例外,一般世間人見到果報他才相信,沒有見到果你叫他修因,他很淡薄,事實擺在面前,他不能不相信。這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毘盧遮那的依正莊嚴,毘盧遮那是誰?就是我們自己本人。這正是佛在《華嚴》、《圓覺》裡面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華藏世界本來是這個樣子。本來這麼美好,現在我們過得這麼辛苦、過得這麼艱難,這是迷失了本來面目,我們迷失了。《法華經》上做比喻,流浪在他鄉,不是故鄉。華藏世界是我們的故鄉,華藏世界是自己本來的家園。佛在此經用很大的一個篇幅跟我們說明,這個用意是勸樂,樂是歡喜,你明白了,你覺悟了,喜歡接受,信是從這裡生的。你看不到事實,你的信從哪裡生?見到事實真相,信心就生起了。

  所以在這一周裡面一共有六品經,前面五品都是介紹依正莊嚴,毘盧遮那佛華藏世界的依正莊嚴。後一品勸我們,「後一品,明佛本因,勸勵大心眾生」,說大心眾生,我們有份。不要看到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怎麼能修?你的信心生不起來。什麼叫大心眾生?發心,一發心就是要成佛、就是要作佛,這叫大心。你發心作菩薩、發心作十地菩薩都不是大心,就是發心作佛,特別是發心作阿彌陀佛。我們發心作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聽到的時候不會責怪,你這個傢伙膽子太大了,你怎麼敢奪我的位子,那還得了嗎?這是凡夫的情識,不是佛,佛要聽到你發心要跟阿彌陀佛一樣,他歡喜得不得了!他就是希望一切眾生都證得究竟圓滿,這是佛的心願。所以我們發心作佛,發心作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聽了太高興了。所以這個不同上帝,上帝說你要作上帝,馬上就要整你,要降罪給你,那還得了,你造反了。佛不一樣。所以這才叫大心眾生,我們沒有這樣的大心,你怎麼能學《華嚴》?所以《華嚴經》是付囑給誰的?大心眾生,大心凡夫。「令生欣樂,以起淨信」。所以這一部分,這一大段就叫「所信因果」,四分裡面就是「舉果勸樂生信」。我們要在這裡學。

  我們在外面講經說法,也要先把果拿出來,最明顯的果就是我常常講的,我們這個招牌很要緊。我到哪裡去一坐,你看我七十多歲了,叫人看看我這個樣子,我這是果報,不是現前給你看嗎?我們沒有衰老的相,從來沒有生病,醫院裡頭沒有我的病歷,生活愉快,一天到晚歡喜,這是人家看了很羨慕的。我們道場一家人,非常和睦,這家庭值得人羨慕;我們的事業教學,教得很成功,教得很順利,你看我們不是都得到了嗎?我們也要舉果勸信才行。你自己要沒有做到,得不到,你怎麼講給別人聽,你怎麼沒有得到?人家這一個疑惑,一句話,我們教化的效果,至少就打了對折,他怎麼能生起信心?所以自己非常非常重要。養生,養生需要一些保養品嗎?不需要。什麼東西營養?清淨心、真誠心、慈悲心。我們曉得現在這個社會自然生態被污染,飲食裡頭都有毒害,正是經上講的,經上講得沒錯,「飲苦食毒」。怎麼樣能夠化解這些毒害?慈悲,慈悲是解毒的,清淨是不染,要用現在的話說,清淨心就是最好的自然的一個抗體,抗拒這些病菌,抗毒的。你的心地真誠清淨,所有一切病害,你身體裡面有抵抗力,你能夠抗拒,所有一切毒,慈悲心能夠化解,你還需要什麼?

  你們昨天聽吳居士報告,她不講衛生的,她什麼髒東西都吃、什麼髒水都喝,她不生病。你們覺得很稀奇,現在的醫藥界裡聽到,不可思議。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別人能做得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再給諸位說,飲食是愈簡單愈少是愈健康,暴飲暴食反而招來許多疾病,叫病從口入。這個道理,世間聖人就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佛法裡講得更深刻、更透徹。我們不從根本上去修養,養自己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不在這上下功夫,你要找什麼醫藥、醫方來進補,那是顛倒了,本末倒置。宗門教下都教我們從根本修,根本就是這十個字。你有了根本,後面那十個字自然就做到,絲毫不要勉強,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自自然然就做到了,你說那個生活多自在!所以我們自己要真做到,做出個樣子給人看。信了以後要解。信是什麼?信其當然之事,這種殊勝的果報,我們看到了;在此地是世尊為我們介紹的,我們聽到了,我們相信世尊的話,世尊絕不妄語,句句話都是真實的。可是我們進一步要深入去了解,這些因果的道理是什麼,不能不透徹。道理明白了,我們的信心就堅固,然後你才會發願我也想得到。所以一定要明理。

  第二周,「差別因果周」。五周都是講因果,佛法沒有離開因果。《法華經》上講一乘因果,所以佛法是緣生法。既然是緣生法,還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因此世尊在金剛般若會上才給我們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個捨是從心地上捨,不要執著,不要分別執著,但是可以受用,世出世間法都可以受用,受用就自在。受用而沒有分別、而沒有執著,這就是佛菩薩究竟圓滿真實幸福的生活。世間人為什麼過得這麼辛苦?受用裡頭有分別、有執著,於是在分別執著裡面生起患得患失、生起貪瞋痴慢,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如果你在受用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些煩惱決定不會生。不生煩惱,那生的是什麼?生的是智慧。煩惱跟智慧是一樁事情,所以不生煩惱就生智慧。可見得你求解就太重要了。解是對現相上說,現相千差萬別,這就是差別因果。

  所以第二會經就很長,從普光明殿起,然後再經歷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他化天,這是佛說法的一些處所,七處九會。說法的內容,就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諸位在這裡一看,你就曉得《華嚴經》講什麼?《華嚴經》所說的是成佛之道。首先把如來果地上示現給你看,然後教給你怎麼樣去修證,你怎麼樣能夠獲得。到最後,「重會普光明殿,說十定,至菩薩住處」,這六品經說差別的因圓了,這就說到等覺,從十信講到等覺差別之因,到等覺圓滿了。後來接著說,「佛不思議法,如來十身相海,如來隨好光明功德(隨好品)」,這三品經是說差別的果滿,修因證果。十定以下有六品經是講等覺,「佛不思議法品以下三品經,明妙覺」,妙覺就是如來圓滿的果位。通常妙覺我們不說,因為妙覺是佛位。講菩薩五十一個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五十個,加上等覺五十一個,妙覺是成佛了。這是講什麼?講的是差別相。

  差別相顯示在哪裡?顯示在我們這個社會各行各業,出家在家依照這個方法修行,不管你過的是什麼生活,不管你從事哪一個行業,你都是菩薩。你照十信位的菩薩去修,十信法門去修,你就是十信菩薩;你照十住法去修,你就是十住菩薩。所以菩薩在社會各個階層統統是菩薩,我們必須要曉得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真相,沒有一個不是菩薩,照這個方法修都是菩薩。菩薩在我們佛法裡面講就是學生,佛,佛就是畢業了,畢業就叫佛,修學期間當中都是菩薩。這個學生程度有高下,有小學程度、中學程度、大學程度,碩士班、博士班,五乘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在街上看到計程車的司機,開著計程車做個小生意,他要是修等覺法門,他是等覺菩薩;他要是修十地法門,他是地上菩薩,哪個行業都一樣。我們常常在路上看到有一些工人修剪路上花草的,這工作很辛苦,他要是修等覺法門,他是等覺菩薩;他修十地法門,他是地上菩薩。

  所以諸位要懂得,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只有自己是學生,除自己之外,所有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都是善知識,他才能一生圓滿成佛。我們今天修學,所以是最大的障礙,不能成功,就是認為這些都是凡夫。你看看自己清淨心不能現前,平等心不能現前,這個是糟糕。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沒有一點真誠心,沒有一點恭敬心,你學什麼!我們自性的性德,依舊是絲毫都流不出來、都透不出來,我們學佛怎麼可能有進步?你從哪裡有進步?真的是,所以《華嚴》不能不講,大家勸我講,我也覺得我應當是要講。《華嚴》講了之後,你就曉得怎麼做人。《華嚴》懂得之後,我們的眼光就不一樣,看所有眾生都是佛菩薩,我們真正才能入佛門。入佛門就是入正覺之門,佛是正覺,真正覺悟了。覺悟的人對一切眾生,對人、對事、對物,都會一片真誠、一片恭敬,不會再有懈怠、散漫,不會了。一切經裡面雖然說,沒有《華嚴》說得這麼有體系、說得這麼完整,層次這麼清楚、這麼明白。

  第三大段,「平等因果周」,二段跟三段合成一分,平等因果周就是普賢法門。我們的修學要注意,我們觀察這個社會是差別因果。差別因果是九法界眾生相,平等因果這是自受用,自己一定要入平等因果,你才能得真實的受用。如果自己不能契入平等因果,你的修學進步會非常緩慢,好像爬樓梯一樣,你要一層一層的爬,你要慢慢的上來。如果你懂得平等因果周,一就是一切,一切即一,那個成就不可思議。在《華嚴》裡面有兩品經,「普賢行,如來出現,二品經明平等因果。前普賢行明因該果海,次如來出現明果徹因源,因果不二故名平等。連上差別二周」,這就是差別因果跟平等因果,這二周在四分裡面屬於第二分,都是「修因契果生解分」。

  這個名稱裡面意思就很明顯,你不是要想生解嗎?這個解是大開圓解。你怎麼樣才能生解?你才能對這個道理透徹了解?你要修因契果,契就是我們平常講的相應,你所修的要跟果相應,你才能生解,真相大白。你所修的跟事實真相不相應,你所解的就不是正知正見,所產生的叫邪知邪見。你所行的就是你身語意三業的造作,與性德相違背,你所產生的邪知邪見;如果身語意三業與性德相應,你所生的是正知正見。所以修因一定要契果,這個契在此地就是契機契理,契理就是平等因果,契機是差別因果。契機包括自己,或者我們換一個講法也行,契理是說與真性、自性相應,契機是講與現相相應。用大方廣這三個字來講,這前面已經報告過了,與大相應,大是講自性的性體,這是契理;與方廣相應,方是講現相,廣是講作用,與方廣相應就是契機。這個解是正解,叫大開圓解。

  修因就是我們生活,這一點諸位要懂得。日常生活,一天到晚,一年到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是因。與自性,我們用大方廣好,與大方廣不相應的,這是錯誤的,要把它修正過來,一定要與大方廣相應。這個說法,大家如果還不能夠體會,我們再說得淺顯一點,與經中的教訓,佛在這個經上教給我們的,教我們做的我們一定做,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不做,這就相應。佛教給我們做的,我們沒有做到,趕緊把它修正過來,要去做;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天天在幹,也要把它立刻修正過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遵循佛的教誨,依教奉行,這叫修因契果,就契合。不能依世法,不能依世間一般人的觀念。世間人一般觀念,世法,它是搞六道輪迴的,我們要依世法的標準,換句話說,也搞六道輪迴。我們依經典的標準,我們就成佛作祖。

  當然在修行來說,《華嚴經》太長、太繁雜,很難抓到綱領,修學就不容易。怎麼辦?我們修學決定依照《無量壽經》就好,《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精華,《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濃縮,那就方便太多了,經文不算很長。我們天天讀誦,讀誦就是真正修行,跟平常念經不一樣,讀誦的時候檢點自己三業的行為,每讀一遍,對照一遍,佛在經上講的,我是不是做到?已經做到的要保持,沒有做到的一定要做到。這個讀經是修行,不是一般人念經是念給佛菩薩聽的,那個沒用處。這裡面特別提示出來,求解,大開圓解,知道人家是怎麼開的智慧,怎麼樣他才能夠大開圓解的。

  第四周,也就是第三分,「成行因果周」,成是成就,行是修行。你看看,解了以後才修,你沒有搞清楚、沒有理解,你修什麼?統統都搞清楚、搞明白了,這裡面因果的道理,因果的事實,修因證果,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得真幹!成就自己的行,這個行是菩薩行、佛行。我們這樣說法,一般初學的人聽不懂,我們換一個方法來講,成就智慧之行,這個大家好懂,覺悟人之行,覺就不迷;或者說得更淺顯的,成就一個智慧人的生活,過一個真正覺悟人的生活,這是成行的意思。這是本經第三分,「託法進修成行分」。清涼大師在《疏》裡頭講,「謂第八會三會普光明殿,說離世間法,即成行因果周」。普慧菩薩提出二百個問題,普賢菩薩給他答覆,答覆二千個修行法門,每一個問題,普賢菩薩答十個法門。所以人家問是問二百個問題,答是二千個法門。

  「通明六位因果」,這個在本經是五十三卷到五十九卷,一共有七卷經,這一品,這一品很長,一品七卷經。這一品裡面分兩大段,前面這一大段,「通明五位之因」,後一段是「明八相之果」,這個都是舉例,跟《無量壽經》上舉八相成道是一個例子。後面說「此託圓融法界,進修成行,位位交羅,一位具足一切位,故沒其位名,但明圓融之行,故名託法進修成行分。」已經入平等圓融的境界,不再有分別執著了。你還有十住、十行、十迴向,你還有分別,還有分別執著,如果有分別、有執著,六道裡面的菩薩。有分別、有執著是六道裡面的菩薩;有分別,沒有執著,是四聖法界的菩薩;如果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這是一真法界的法身大士。所以一真法界的法身大士都是圓融之行,的確是位位交羅,一位就是一切位,徹前徹後,初住位就是等覺位,等覺位沒有離初住位。

  「託法」這兩字,我們把它淺說,也是清涼在經上講的「歷事鍊心」,就在一切法裡面成就自己。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這是一切法,這一切法是什麼?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這部經講「塵說、剎說」,從無間斷的說,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六塵說法,看到花,花代表六波羅蜜,提醒我們要修六波羅蜜;看到果,果是菩提涅槃,那是我們期望所得到的,沒有一樣不是表法。所以六塵都在說法,從無間斷,這叫託法。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在顯示大方廣佛華嚴。所以《華嚴經》,龍樹菩薩所見到的大本,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你不要以為真有那麼多書堆在那裡,那麼多書堆在那邊放不下。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十不是數字?數字不多,才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十代表圓滿,表法的。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本的,是這個意思。你可不能看錯了,不能錯會意思。盡虛空遍法界,正報一毛端,依報一微塵,沒有一樣不圓滿。這個裡面沒有大沒有小,沒有生沒有滅,沒有前沒有後,為什麼?法性融通,這叫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

  所以人契入這個境界就入佛境界,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他都是佛境界,與他現實的生活、與他現實的工作行業不相干,生活跟工作是種種示現。示現這種生活就是教這類生活的人,示現某一種身分就是教化這一類身分的人,大家都過佛菩薩的生活,都過高度智慧的生活。任何一種行業,任何一種生活方式,都得大自在,都得大圓滿,這是佛陀教化。絕不是說我貧窮會變成富貴,不是這個意思,這是屬於業報。你沒有能夠超越,沒有能夠把你的煩惱習氣斷盡,你這個身是業報之身。業報之身看破了,你的精神生活提升了,人家以為這個是苦,你以為這個是快樂,真得大自在。個人受用完全不相同,有些人住的是金碧輝煌的那種建築物,覺得很自在,我們興趣不一樣,我住那個不自在,我喜歡住茅蓬,我始終是想著茅蓬。茅蓬竹子編的,竹屋,非常有趣味!各人享受不一樣,你那個快樂,我這個比你更快樂。他看到我這個生活是苦,我看到他那個生活苦不堪言。所以沒有標準,苦樂哪有標準?這就說明境隨心轉,覺悟的人是得真自在。無論過什麼生活,無論示現什麼樣的形象,都得自在,都快樂。佛菩薩有示現作國王的、有示現作天王的,你看十地菩薩示現作大梵天王,他在大梵天那種物質享受,我們一般人非常羨慕,他怎麼樣?他沒有執著。他在順境裡面,沒有樂受;在阿鼻地獄裡頭,沒有苦受,他的心永遠是平等的、永遠是清淨的。我們世間人標準都定在苦樂感受裡頭,這個錯誤了。苦樂憂喜捨,佛經上講的這五種受,這五種受並不是正常的,不是正受。三昧是正受,正受就是沒有這五種受,那叫正受,所以正受是平等的。

  諸位到這個地方,你也能體會《華嚴》上有個名詞,「圓融具德」,這四個字很不好懂。你聽我這個說法,圓融具德的意思,多少能夠領略到一點了。圓融具德就是真正清淨平等覺,順境、樂土裡面沒有樂的感受,阿鼻地獄裡面沒有苦的感受,受是一律平等,這就是圓融具德。如果你還感覺得這個地方苦,那個地方樂,你沒入這個境界,你連這四個字都不懂。我們如果契入圓融具德才是正受,正常的享受。為什麼說它是正常?因為十法界依正莊嚴,所有順逆境界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般若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大梵天王的依正莊嚴夢幻泡影,阿鼻地獄那個境界也是夢幻泡影。所以契入圓融具德的時候,他的受是平等的。所以他才能普度眾生,他才能在一切境界裡示現大自在。樂的環境裡面貪著樂,不自在;苦的環境裡面畏懼苦,不自在。順境裡面不貪著,逆境裡面沒有恐怖、沒有怖畏,才真得自在。

  所以你要能夠契入這個品題上就妙覺了,離世間。這個世間就是講的三種世間:有情世間、器世間、智正覺世間。這是把十法界,甚至於把一真法界都包括在其中,你可以受,你不能執著。這個受是你可以享用、享受,決定沒有分別執著,這叫離,沒有分別執著。換句話說,一切境界裡面,真正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真沒有了,這才叫正受,這個才叫你得三昧了。這種三昧就是華嚴三昧,因為你在十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沒有起心動念,一味平等的享受,享受是平等的,多歡喜,多自在。順境,法喜充滿,逆境還是法喜充滿。過大梵天王的日子,法喜充滿;到阿鼻地獄下油鼎、上刀山,也法喜充滿。這是圓融具德的表現。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你真正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古人有個比喻,比喻得很有趣味。就好像作夢,菩薩要行菩薩道,你看釋迦牟尼佛行菩薩道,捨身餵虎,我們佩服!你在作夢,夢到一隻老虎要吃你,你嚇得一身冷汗,驚醒了。想到是夢,夢中為什麼我不把身體去餵虎?也可以學釋迦牟尼佛,但是你把那個夢當真,就糟了,你就捨不得了,會嚇得一身冷汗。你要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就可以捨身餵虎,一點恐怖都沒有,歡歡喜喜餵牠。菩薩為什麼能做到?了解事實真相,知道這不是真的,身不是真的,命不是真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所以他捨得。我們今天做不到,樣樣都當真,樣樣分別,樣樣執著,搞糟了。無比殊勝的大法,擺在我們面前,入不進去。不但不能契入,看都看不懂。古人註,註得這麼好,註子也看不懂,你說糟不糟糕?什麼原因?記住那四個字,「修因契果」。也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相應法,你要相應才行,你才能夠看得出來,你才能夠契入少分。少分的利益就無量無邊,何況多分,何況圓滿。所以這個法是盡虛空遍法界,這才能夠明瞭《華嚴》的義趣。

  末後一周,這第五,「證入因果周」。證入就是契入,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圓滿落實了,真正得受用,真正享受了。前面在修因契果,這是在果地上享受,換句話說,過諸佛菩薩的生活了。清涼在四分裡面,這一分叫「依人證入成德分」。這就是「入法界品」,這是「普賢行願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依人,你看看每一個人依照《華嚴》的理論、方法來修學,人人都得華嚴三昧,人人都入毘盧遮那佛的境界,換句話說,都過毘盧遮那佛的生活,這達到究竟圓滿了。他們是哪些人?就是我們這個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沒有指定一定要哪一種人才能入這個境界,沒有指定,什麼人都行,哪一種行業都行,哪一種生活方式都行,你說這個法多圓滿。

  所以今天這個世界上許多人希求如何能夠突破,或者是超越種族,超越宗教信仰,超越不同的生活環境,超越意識形態,超越種種不同的文化背景,《華嚴經》是大圓滿!末後五十三參完全呈現出來、展現出來了,這個裡面有不同的種族,有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大家都入華嚴境界,大家都證華藏世界,不就圓滿了嗎?五十三位善知識為我們顯示出,「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是差別因果,圓融是平等因果,沒有障礙。他不管是什麼樣的身分,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從事於社會哪一種行業,都能夠契入大圓滿,確確實實展現出,做出最佳的榜樣、模範,看到這個社會和睦。他們所修學的不同的法門,五十三位善知識,每一個人所修的法門並不相同,法門雖然不相同,契入的境界相同。特別在此地告訴我們,一門深入,你看每一個人所修的,無量無邊的法門,只要你自己敬業,一門深入,然後跟其他的人、其他的行業密切配合合作,人人都第一,沒有第二;法門,門門第一,也沒有第二。這個才是真正大圓滿。

  諸位如果能懂這個道理,依人證入成就圓滿性德,性德圓滿的流露。善財童子在這裡面展現出歷事鍊心,歷是經歷,你不經歷你怎麼能成就?參訪,參訪是什麼?參訪是接觸。我們活在這個世間,每一天從早到晚,所看到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是五十三參,你所看到的一切人就是善知識,你看到一切事、一切物就是看到法。這個裡面就生智慧,成就圓滿的後得智,無所不知。你雖然看到、接觸到,六根都接觸到,歷事鍊心。鍊什麼心?鍊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鍊這個心。所以這個世間什麼五花八門,你都可以接觸,你接觸了在裡頭真修行,修什麼?就修不動心。你可以去看戲,你也可以去看歌舞,人家在看歌舞是像瘋子一樣,心隨著外頭境轉,你在那裡修行,修什麼?修不動心。你修你的不動心,你修平等因果,你看到別人瘋狂,那是差別因果,不一樣!像這種修行方法,世間人怎麼會懂得?世間看到了,他破戒了,你看他去看戲了。他說你破戒,真修行的人,世間人不知道,反而裝模作樣的,世間人對他很恭敬,他哪裡懂得?你不經歷這些境界,換句話說,你沒有經過考驗,你怎麼能知道你契入哪個境界?你的功夫到什麼程度?你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經歷這些事,然後才曉得,在所有一切順逆境界當中,物質環境、人事環境,順境逆境,你才能真正明瞭,你自己是不是住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上。

  無論什麼境界,你還是存的這個心,你就是十住菩薩。十住菩薩是住佛之住,這十個字是佛住,佛的心。住佛之住,就是十住菩薩;行佛之行,就是十行菩薩。佛的行是什麼?四攝六度,這是佛行。四攝是攝受眾生的原則,六度是教化眾生的準則。四攝第一個「布施」,要與眾生有恩惠,我們現在講結緣,你要跟眾生有緣才行,頭一個就是教你結緣,結緣就是叫你布施。然後「愛語」,這個愛語大家不要錯會意思,不是說好聽的話,愛語是真正關懷之語。真正關懷,責備他也是愛語,像父母教育子女一樣,打他、罵他是愛護他,都是屬於愛語。第三個是「利行」,我們所做的,所作所為對他都是有利益的,有真正利益,這叫利行。第四個「同事」,同事這是很難的,自己真有功夫,行。這個眾生喜歡跳舞,你天天陪他去跳舞,喜歡打牌,天天陪他打牌。而且菩薩,菩薩有智慧、有神通,跳舞比他跳得好,他一定非常羨慕,你怎麼跳得這麼好?念阿彌陀佛跳好的,那就度了他。你這個牌打得好,你怎麼每一場都打贏?念阿彌陀佛。這個叫同事,可以跟他一樣,表現得比他高明,他不能不佩服,跟你學,你就把他度了。念阿彌陀佛,高度智慧,有智慧當然打牌贏錢,有智慧當然幹哪一行都幹得好,這叫同事攝。真的,不是假的。五十三參,每一位善知識都是高度智慧,他表演那一套,度那一類眾生。眾生根性不相同,要度哪一類,必須用哪一類的方法,示哪一類的形相,你才能夠度那一類眾生。所以自己必定是住平等因果,但是對眾生一定是差別因果。差別裡面有平等,平等裡面有差別,那才叫圓融無礙。這個就是一部《華嚴經》的大意,你才曉得這部經的味道。這部經對於二十一世紀真的能解決社會問題,他們夢寐所求而求不到的,都在這部經上。

  諸位翻開六十八面,我們將清涼最後幾句話,念一念。末後這一分,「依人證入成德分」,這就是著名的五十三參,這品經很長,《華嚴經》裡面最長的一品經。在《八十經》裡面稱作「入法界品」,品名翻得很簡略;在《四十華嚴》就是全品,它的經題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我們現前的社會,如果我們要用世間人的話來講,真善美慧的社會,那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不思議解脫境界是你所入,普賢行願是能入,豈不是因果嗎?所以是證入因果周,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證,普賢行願是能證。我們要想真正造成一個世間美好的社會,圓滿而沒有絲毫欠缺的社會,要用什麼方法?要用普賢行願,人人都能夠遵修普賢行願,這個世界就是美好而沒有絲毫欠缺了。境隨心轉,境是心造的,人心善,境界就善;人心惡,境界就惡,這是一定的道理。普賢行是最圓滿的大行,所以他造出的這個社會當然是最圓滿的,沒有任何菩薩能跟他相比的。

  這一品經裡面,有分本會跟末會。本會裡面,諸位看看註子就曉得,重要的在末會。末會,六十八面,這有幾句話說,「善財末後見普賢身,入普賢菩薩一毛孔中,頓圓曠劫之果」。入普賢一毛孔中,普賢法裡面的一滴,取這個比喻,他就證圓滿的果,為什麼?一即一切。你說我們需要修很多法門嗎?一毛孔怎麼講法?我們以十大願王舉個例子,這十願,一願,你一願修成,十願就圓滿。任何一願,那個一法就像一毛孔一樣,因為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你一門圓了,門門都圓了。你真的找到普賢菩薩,真的找他汗毛孔,你怎麼入進去?

  「故前三十八品」,全經總共三十九品,這最後一品,「但該羅六位因果」。該羅是包括,六位是十信,從十信算起,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就是五個位次,等覺,這六位,這六位因果是指這個。「令生信發解,依之起行」,到這個地方才證入,起行是什麼?得受用了,證入就是受用。「若無實證,則前解行俱為虛設」。你要得不到真正的受用,你那些解行全是假的,哪裡是真的?一定得到受用,然後你才曉得佛法是多麼現實。佛法不是給你談玄說妙,你搞清楚了,馬上就得受用。像我平常在講習當中講的,這個受用,第一個你相貌改變了,相隨心轉,你體質改變了,馬上就有受用,這在你個人上來講。你這一改變,必定影響你的家人,家人跟你最親切,你跟從前不一樣了,這個方法一定有效果。你們現在吃些什麼補品,吃得不錯,身體健康,你家裡的人都想買來吃。我們這個比補品還有效,還要殊勝,不要花錢,不要辛辛苦苦到外頭去求,他就得到,你一家人就相信了。你一家人轉變了,你的鄰居,你的同學,常常往來的,自然就影響他們。你要沒有真的效果,假的,怎麼說人家也不肯相信。

  今天道場很多,為什麼不能教化眾生?人家看你,不像!你講的跟你表現的不像,信心生不起來。所以諸位要懂得。吳居士做的,沒做幾年,她做得很像,她的相貌變了,臉上也有一點光彩了。我在廣州見到她,她不是這個樣子。所以說你真做就有效果。真正改變自己,你就會影響社會,做的人多了,整個社會都受影響。所以這部經好,真好!你要是依教奉行,無量無邊的功德。我們現在修行,實在講很想幹,身體不行,體力不夠,精神打不起來。什麼原因?沒有如法,你用功不得法,天天打妄想。打妄想,哪裡會有佛菩薩加持?打妄想有人加持,妖魔鬼怪。妖魔鬼怪加持的,錯了。一定要依教奉行。我們今天行決定依《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分量少,我們解可以從《華嚴》下手。《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精華、《華嚴經》的精要,分量少,好好的掌握到。真幹,我們能度自己、能度眾生,能幫助這個社會,能幫助這個世界。這樣我們這一生,你說過得多有意義,過得多有價值!所以大家發心,你就乘願再來了,不需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打個轉再來投生。現在你這個願力超過業力,你就是乘願再來,業報的身捨掉了,現在是願力之身,在《華嚴》十種佛,願佛。所以你的願要強,願要懇切,認真努力去修學,轉就很快,轉變非常快。

  今天就說到此地。下面長者,這十科,大同小異,諸位看看就行了。好,我們時間到了,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