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七十九集) 2009/8/21 台灣 檔名:12-047-007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六面,我們還得從第二行看起,我們把這段文念一遍:
【二者。觀人寂泊絕欲止。謂五蘊無主名曰寂泊。空寂無求名為絕欲。故云觀人寂泊絕欲止也。】
『五蘊無主』、『空寂無求』這是佛語,我們中國老祖宗也曾經說過,「於人無所爭,於世無所求」,跟這兩句話的意思非常接近。為什麼於人無爭?老祖宗是從事上講的,佛法是從理上講的,理、事結合就不難。事行要明理就很容易做到,行事要不明理,那的確是非常艱難。怎樣能把欲望克服住?誰都想克服,幾個人真正能克服?原因是什麼?理沒有搞清楚,理要搞清楚他自然放下,明白了,很容易做到。佛法給我們說明一個道理,首先給你說明白「五蘊無主」,緣生之法。《中觀》裡面講,凡是緣生之法都是事有實無,好像是有,其實是空寂的。在《還源觀》裡面,賢首國師根據大經說明宇宙的源起、人生的源起。能現、能變是自性清淨圓明體,簡單的說,說自性、或者說本性、或者說真性,都可以。自性它是永恆存在,實際上它就是近代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它是能生、能現、能變;宇宙,包括空間、時間、萬物,佛法講萬法,那是所生、所現、所變。自性裡面,不但所現、所變這些東西沒有,就是能現、能生的自體也找不到,也沒有這個跡象。雖然跡象都沒有,你不能說它是無,為什麼?它能生。就如同我們電視的屏幕一樣,屏幕乾乾淨淨什麼東西都沒有,你不能說它不能現相,一按頻道資訊就現前,就現在螢幕上,它能生、能現、能變,屏幕上的色相音聲就是它所生、所現、所變。所以,沒有頻道資訊你不能說它沒有,按了頻道,資訊現出來,現出來你不能說它有,為什麼?幻相。要知道屏幕絲毫也沒有受影響,絲毫也不沾染,乾乾淨淨,正在現相的時候也沒有污染,真性。森羅萬象就像屏幕上所現的相一樣,不同的頻道現出不同的畫面,這些畫面佛說了一句總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論是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要知道全都沒有。
五蘊裡面的「色」就是講物質現象,所有一切物質現象就用這一個名詞統攝,全包括了。精神現象用了四個字,「受想行識」,也不是真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後頭一句說「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你要是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你就很容易做到,一場空!覺悟的人沒有不慈悲的,為什麼?他知道不覺悟的那種人痛苦,為什麼?自己是過來人,自己沒覺悟的時候多苦,在六道裡搞生死輪迴,迷惑、造業、受報,苦不堪言。「止」是講中止、停住,他止不住。經上這些術語,『寂泊』,「寂」是事實真相,「泊」是止住,停止住。
下面一句,『空寂無求名為絕欲』,「絕」是止的意思,跟前面泊的意思是一樣。止什麼?欲望。《華嚴經·賢首菩薩品》裡面告訴我們,「不求五欲」,這就是絕欲。五欲是什麼?財色名食睡。大乘經裡面佛常說,這是地獄五條根,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有一條麻煩就大了,你就離不開地獄,如果五條都具足,這還得了!佛教弟子,這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那些弟子都是阿羅漢、都是菩薩,第一個就是教他不求五欲,把它擺在第一條。第二個「不求王位」,王位是廣義的,用現在的話來說,政務官,這都叫王位,總統、省長、縣市長、鄉鎮長,這都是的,這都叫王位。中國古時候,帝王、公、侯、伯,後面還有子、男,那就很小了,不求權位。第三個要特別提出來,「不求富饒」,今天講的財富,也是屬於五欲裡頭的,特別提出來。佛菩薩知道,欲界眾生貪心最重的是財,財與色這兩個是地獄根之根,這個東西不能放下就非常容易墮地獄。第四個再教我們放下「自樂」,清涼大師特別給我們註解出來,這一條講小乘,小乘求自了漢,自樂,不管別人,生不起慈悲心,能證阿羅漢果,他不是大乘。不是大乘就不能見性,見性成佛,他就不能見性,換句話說,他成不了佛。
事上如是,理上能講得通嗎?理上是平等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是從理上講的。小乘阿羅漢是不是本來是佛?是的。有沒有佛性?有。那怎麼辦?世尊給我們說,阿羅漢對於求自樂,就是求自了不管別人這個執著非常嚴重。執著到什麼時候才能夠化解?佛說要兩萬大劫,自然他就淡薄,他還會迴小向大,這麼回事。那就是說,小乘要耽誤兩萬大劫,不能提升,這是他的苦處。辟支佛比阿羅漢聰明,也是小乘,同樣的執著,不過比阿羅漢輕一點,佛說辟支佛迴小向大要一萬劫,阿羅漢要兩萬劫,時間用劫做單位。一個大劫是怎麼回事情?這個世界,我們不講大世界,講小世界,單位世界,這大家容易懂。單位世界,黃念祖居士講是這一個銀河系,銀河系是一個單位世界。銀河系有沒有成住壞空?有,現在天文學家給我們做出證明,宇宙之間確實有星系,就是指銀河,星系,爆炸了,消失掉,那就是毀滅。這叫天翻地覆,這個話不是形容詞,是真的,古人不造謠生事。整個宇宙爆炸不就天翻了嗎?星球毀滅不就地覆了嗎?這樣的災難一次,一個成住壞空,一個大劫。這樣子銀河系的成住壞空一萬次,這麼長的時間,辟支佛覺悟了,迴小向大,阿羅漢要兩萬次,你說這時間多長!所以佛不願意叫人學小乘,道理在此地。小乘雖然學成功,向上提升要耽誤兩萬大劫,這麼長的時間他不能提升,沒有進步。
菩薩聰明,菩薩有慈悲心,能夠捨己為人,實際上菩薩來到世間沒有別的,就是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幫助眾生的同時提升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靈性,天天在幹,不疲不厭,真正用心在幹。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無論是個人、是家庭、是事業、公司行號,都可以做為社會大眾的好榜樣。前天有個同修介紹我,這次在唐山辦的講座,有個企業家姓劉,劉總,他的報告非常精彩。唐山這次論壇的報告,光碟還沒出來,可是同修們很熱心,燒了兩片先送給我看,我昨天才看到。其中有一片是劉總的,另外一片是胡小林跟蔡老師的,這兩片先送來看,講得真好!確實這個劉總能夠承當得起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家庭的祖父、企業的老闆都能像他這樣,國家沒有不興旺的道理,世界肯定和平,天災人禍都可以消除。這個世間還有這樣的人,真想不到!從這地方看我們就真正能夠理解,眾生在有大苦難的時候,佛菩薩示現在人間,應以什麼身示現就用什麼身,應用什麼方法來幫助世人他就用什麼方法,活活潑潑。這兩片光碟我們希望能夠把它燒成一片,多多的流通,把它當作課程來學習。學習,一定要記住老祖宗的話,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才真的學到;看個一遍、兩遍、三遍,這個東西我學過了,沒用處。我們每個人自己可以想想,你從小,從上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你也學了二十幾年,今天在生活上、在工作上,你能用上幾分之幾?百分之九十九所學非所用,我們的時間、我們的精力浪費了,白費了。為什麼古大德他學了就管用?沒有別的,他學得少,一個科目,同時不准學兩個科目,這是我們中國老祖宗幾千年的教學方法,一門學會了再學第二門。一門要怎樣才叫學會?務必要學到變成你自己的思想、見解,變成你自己的言論、行為,這叫學會了,你全用上了,你才可以學第二門。有些同學要跟我學,我說我沒有別的方法,我也沒有法子教你,但是古聖先賢、我的老師教導我的方法我可以傳給你,你可以如法炮製,會有成就,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學一樣東西,我的標準是三十遍,認真學三十遍我得利益,得什麼利益?我在生活上用上了。
基本的課程不多,按照印光法師的順序,《感應篇》、《了凡四訓》擺在第一,德行教育。有這個基礎,你再學《弟子規》、再學四維八德,非常有受用。這些年來,我們深深的檢討、觀察,現代人苦難從哪裡來的?為什麼過得這麼苦?為什麼有這麼多災難?確實祖師大德早就一語道破,第一個不相信因果,第二個是不懂教育,把因說出來了。再回過頭來看看古代,古代的社會真的重視因果,重視家庭教育,國家重視社會教育。古時候沒有近代的科學技術,縱然在文藝教化,做得也非常有限,雖然有限它能收到很大的效果,所以給社會帶來長治久安,它有道理。如果中國傳統文化配上現代化的這種科學技術,用網路、用電視來傳播,我相信教學的效果至少要超過古人十倍。古人能做到長治久安,小康的局面,今天要是好好利用這個,可以做到大同,可以做到像極樂世界一樣,比古聖先賢超越十倍、幾十倍都不止,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古人懂得,沒有這些工具,今天人有這些工具,不懂得教育,但是他還是在教,他教什麼?教暴力、教色情、教殺盜淫妄,他教這個。教這個,世界的前途就趨向於毀滅,人與人之間,起心動念無不是損人利己。而且他迷了,迷惑了,以為損人利己這個行為是正常的,捨己為人那是不正常的,這問題嚴重。所以招來的天災人禍,感召來的,災難現前怨天尤人,不知道是自己業力感召,還去怪別人,那怎麼樣?罪上加罪,後果是後面會有更大的災難發生,發生到最後地球毀滅了。地球雖然不毀滅,來一個地球板塊移動就不得了,那不是小的地震,整個大陸沉到海裡面去,沒有了,這種現象在地球上過去演變了好多次。外國科學報導裡面說,地球五萬年前,這世界上有個科技非常發達的國家,叫大西國。那時候人也是不相信因果,不孝順父母、不敬祖先、不相信宗教,惹來的災難,整個大陸沉到海裡面去。這個地方現在叫大西洋,本來那是一塊大陸,沉到海裡去了,眾生的業感。
誰來主宰這個?沒有,自己主宰。為什麼?佛法講得清楚,中國老祖宗典籍裡面也有講到,沒有佛講得那麼明顯。佛法講的,一切萬法,虛空世界,「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華嚴經》上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善,沒有一樣不善,心想的不善,那就沒有一樣是善的,佛講出來了。現在科學證明了,證明什麼?證明樹木花草有見聞覺知,山河大地也有見聞覺知。山河大地是礦物,佛經上講的一微塵,正報一毛端,依報上一粒微塵,統統有見聞覺知,我們人在想什麼它知道。我們人想的都是善的,你全身都善,身體健康,你不會有病;人想的都是惡的,都是貪瞋痴慢,全身就生病。從心想生,這是真因,山河大地都是跟著你念頭在變,境隨心轉,這還得了嗎?我心一不善,山河大地馬上就不善,它一不善,災難就來了,風不調雨不順,災難就來了,居住在地球上眾生念頭感應的。
我們在最近十年,從一九九九年開始,我們在做這個實驗,很成功,我們跟動、植物做實驗。蚊蟲螞蟻我們尊重牠,我們看到跟牠合掌,「蚊蟲菩薩、螞蟻菩薩」。首先我們要尊重牠,牠知道,牠很歡喜,牠很感激,然後我們對牠要求,牠就能配合。我們居住的環境裡面,跟牠講清楚,這是我們居住的環境,你們居住環境在房子外面,非必要不要進到裡面來,我們互相尊重,互相照顧。你們到房子裡面找吃的東西,我們把你所要的東西都放在院子裡面,供養你們,房子牠就不來,連蟑螂都不來。很聽話,跟動物相處比人好,方便!我們種菜園,做實驗,沒有農藥、沒有化肥。我們跟小蟲訂約,蟲吃菜,我們的菜園一定畫一個小區,有界限的,這個小區供養你們,希望你們都到那裡吃,我們對這個小區也照顧。牠就在那裡吃,隔一條田埂牠就不吃,十幾年來靈得很。樹木,我們種了很多果木樹,在澳洲院子大,種了差不多有將近二十棵果木樹。我們跟鳥約定,指定幾棵供養你們,你們要吃到那邊去吃,不是指定的,你要留給我們。我們也不要把這些水果用東西包起來,用不著,牠就不會去吃。有靈性,這動物,小鳥、小蟲有靈性,可以和睦相處,互助合作。植物,我們種的蔬菜、我們種的樹木花草有靈性,我們對它有愛心,種的樹木花草非常茂盛,花的顏色好看,花很香,它回饋,它供養你,果就特別甜,花草有靈性。我們對花草樹木我們放佛號供養它,我們以講經的光盤放出來讓它們聽經,供養它,感應不可思議!
江本博士實驗帶給我們一個證明,證實礦物也有見聞覺知,有靈性。泥沙、石塊我們都會起尊敬的心,都不敢輕慢。我們的居住環境,隨著我們的善心、善行、善念統統都變善,偶爾有一點小災難,四周圍有,我這個地區沒有,四周圍地區乾旱、缺水,我這個地方常常下一點雨。所以聖人教我們,佛菩薩教我們,我們現在也體會到,化解這些自然災害用什麼方法?善心、善念、善言、善行,就化解了。在過去認為這是神話,這是宗教所說的,現在有科學證明,江本博士做的這個科學證明,西方有不少心理學家用催眠術證明。這些都是現在人可以承認的,你要不相信,找個催眠師試驗試驗,看看你有沒有過去世。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你自然放下,真正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自性裡沒有的趕快放下,自性裡頭有的你要能覺悟,你要能隨順。自性裡面有的是性德,我們中國老祖宗教給我們,很簡單,五常,仁義禮智信,這是性德,四維,禮義廉恥,八德,孝悌忠信仁愛和平,這是性德,要隨順。隨順性德,你會得到你沒有辦法形容的法喜,快樂!這個樂不是從外頭來的,是自性裡面往外流露出來的。修行人有,孔子也有,你看《論語》第一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悅就是佛家講的法喜。喜樂從哪裡來的?喜樂從學習裡頭來的,學而時習之,習是什麼?把我所學的統統落實到生活,變成生活,變成自己的思想行為,這個快樂。所以佛說菩薩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他快樂,這個快樂不是從外頭刺激來的。這種樂,我們中國老祖宗說為悅,悅是喜悅、喜樂,喜悅是從內往外發的,像泉水一樣,不斷的往外流。樂呢?樂是外面的刺激,享受五欲六塵之樂。所以樂,外面的緣沒有了樂也就沒有了,所以樂是假的,悅是真的,它不受外面影響。悅是真實受用,樂是有聚有散、有生有滅。所以孔子也舉個例子,「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好朋友從遠方到這個地方來看你,老朋友聚會非常快樂,那是從外來的,不是從內發的,講得很清楚!
明白道理、了解事實真相,就很容易放下。五欲能不能捨?能捨。佛教菩薩捨這四樣,五欲、王位、富饒、自樂,後頭還有一個名稱,名稱是我們現在講的知名度。你的聲望很高,社會上提到沒有人不知道,這是名,也要遠離。自己真正有道德、有學問,澤及一方,稱讚的人多了,那不是你求來的,這叫做實至名歸。孔老夫子的聲望,釋迦牟尼佛的聲望,不是他自己造成的,後世自自然然受他教誨的人感他的恩德,稱讚他的。這個可以,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用我們中國話來說,佛講這五樁事情,中國人用兩個字就包括了,名利。修行人一定要遠離名利,沾不得。要知道,做再好的好事,裡頭夾雜著名利,就是假的,就不是真的,醍醐裡面有毒藥。能夠矇騙群眾於一時,不能長久,決定不能夠欺騙天地鬼神,他知道。佛菩薩更不必說,你是真的你是假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為自己錯了,我常講,為自己,好事也錯了。為自己做好事怎麼樣錯了?增長我執。學佛頭一個是破我執,你為名為利,沒有離開我執,增長我執,錯了;沒有自己,起心動念為一切苦難眾生,這是大善,這是真善。
佛菩薩苦口婆心,時時刻刻在教導我們,我們要能體會。怎麼樣才能把對佛菩薩的信心生起來,恭敬心生起來,仰慕的心生起來?有很多人跟我說,非常想,生不起來。為什麼?佛法裡說業障太重,習氣太深,障礙著你,你生不起來。中國老祖宗說那怎麼辦?克念作聖,念是妄念,你能把妄念克服,你就是聖人。克念的功夫從哪裡下手?《大學》裡面講的就是克念的辦法,從哪裡下手?從格物、從致知,你看有層次的。物,物就是物欲,就是釋迦牟尼佛教菩薩頭一條不求五欲,你要把五欲克服住。格是什麼?格除,從內心裡面把貪求五欲六塵享受的念頭格除。釋迦牟尼佛在世,一生為我們所示現的,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三衣一缽,這是把物質上的欲望完全放下。所以他沒有障礙,智慧現前,這是致知。智慧自然現前,這一現前,他的思想、言行流露出來的都是性德,倫常八德,在佛法裡面就是戒律、定慧。從他身上、從他日常生活流露出是什麼?戒定慧三學。接觸大眾你細心去觀察,那是十波羅蜜、六波羅蜜,行為上看出來;意念上是十大願王。大聖大賢教化眾生的原理原則絕不複雜,就這簡簡單單的幾句,不但是一生一世受用無窮,生生世世無量劫你都受用不盡,這真妙!
在《攝大乘論》裡面有一段經文很簡單,教給我們「轉五蘊成三德」,大乘法裡面講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為涅槃。為什麼?大乘法裡知道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這是事實真相,叫諸法實相,所以要轉。這一段文,我們先說五蘊,五蘊是色受想行識,色是物質,受想行識都是心理的行為現象。受是感受,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凡夫怎麼樣?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他就覺得很快樂,跟他自己煩惱習氣,煩惱習氣是什麼?貪瞋痴慢、自私自利,與這個相應,他就有樂受,與這個不相應,他就生煩惱,就有苦受。所以這心理的作用,第一個是感受。第二個是想,想是妄想,就是分別、執著,想的事情太多了,歸納起來總不外乎兩大類。第三個行,行是什麼?它停不住,止不住,這叫行。前念滅了後念就生,接著就生,這事情很麻煩。停住就好了,停住就是入定。甚至於一分鐘都停不住,諸位試一試就知道。識是阿賴耶識,我們現在的話說是印象。我們做過的這些事情,心裡落了個印象,這個心就是阿賴耶,阿賴耶像個資料庫一樣,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統統都有完整的資料在裡面。有時候自己忘掉了,到你煩惱習氣稍微輕一點,你就會又想起來,如果能更輕,不但能想到這一生的,前世也想起來。這個倉庫大,太大了,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你所有造作資料全部都有,科學技術還沒有發展到這個程度。阿賴耶識不是物質,沒有形相,佛舉個比喻說,如果要有形相的話,形相再小,一樁事情像一粒微塵,佛說遍法界虛空界都容納不下。好在它不是物質,像電腦一樣,你隨時能把它搜索出來。可是這個東西也不是真的,為什麼?自性清淨心裡沒有,它是自性清淨心裡頭變現出來的。所以精神方面分為四個,受想行識。
轉五蘊為三德,三德是法身、般若、解脫。法身是講自性體相作用,這是什麼?這是真正的自己,真我,這不是假的。法身是真如自性的理體,哲學裡面講的本體,般若是智慧,解脫是大自在。《華嚴經》上講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才叫自在。圓滿的證得,這個人我們就稱他作佛陀,稱他作法身菩薩,他證得。迷失了則稱為凡夫,迷失不是沒有,記住,迷了,他有障礙,障礙除掉,三德就現前。迷了就是五蘊,覺了就是三德,五蘊跟三德是一不是二。轉五蘊成三德,轉煩惱成菩提,轉凡成聖,問題你得會轉,轉的祕訣,把虛妄的放下,把真實的提起來。我們要知道,倫理、道德、因果是真的,不能不認真學習,我執、對立、成見、自私自利、貪瞋痴慢這假的,自性裡沒有的。沒有,一定可以放下,性德裡面本有的決定能現前。
我們現在簡單看《論》裡面所說的,第一個「轉色蘊成法身,色即質礙之義」,質是物質,它有障礙,物質有障礙。「謂佛身相好,無邊音聲,無見頂相,悉由轉色蘊而成。」佛也現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我們人間所示現的身相。我們世俗間看相,這人有貴相、有福相,這真的,這不是假的。為什麼?相由心生,福由心造,這個人心地善良,造福,他的相貌就是福相。所以佛的相是個福相,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在我們這個世間。佛又告訴我們,如果在諸佛剎土,像在極樂世界、在華藏世界,現的相好我們無法想像,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為什麼?自性圓滿的福報現前。這種相好身在我們這個世界示現就不恰當,為什麼?我們這個世間人沒那麼大的福報,雖示現,見不到。必須用劣應身,我們世間人能看見,看見的時候羨慕、讚歎。音聲,無邊的音聲,我們知道佛的音聲周遍法界,我們的音聲現在藉無線電波傳到虛空,有沒有界限?有,他收聽的時候,聲音強弱不一樣,距離發射點近就清楚,距離太遠,愈遠就愈模糊,但是確實也是周遍法界。誰能聽得見?我們根據佛經上所講的,八地菩薩能見到一切眾生極其微細的波動。我們同樣就能想到,八地菩薩應該能聽到所有一切眾生的音聲,音聲周遍法界,我們凡夫聽不到。無見頂相是說如來頭頂有一個特別的相,頂頭這邊有個圓圓的會放光。為什麼叫無見頂?天人他有神通,他飛到佛的頭頂上看看佛的頂相,看不到,為什麼?他放光,光刺他眼睛,看不見,所以叫無見頂相。三十二相之一,佛頂放光。這都是屬於色法轉變成的法身,屬於色法,色蘊而成,是由轉色蘊而成。
第二「轉受蘊成解脫」,解脫是自在,「受即領受之義」,領納,我們今天講接受、感受,就是這個意思。這裡說「謂佛無量廣大自在法樂,悉由轉受蘊而成」,他能轉。怎麼轉法?把我們現在所受的統統放下,就轉了。我們現在所受的,苦樂憂喜捨,違背自己的意思,這不稱心、不如意,殊不知道我們的心、我們的意,我們的心是什麼?是分別心、是妄想心,我們的意是執著,這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所以順不順統統起煩惱,順自己心意的生什麼?生喜樂,七情五欲。七情裡頭第一個是歡喜,喜、怒、哀(悲哀)、樂、愛、惡(惡是討厭),最後是欲望,這叫七情,五欲是財色名食睡。六道凡夫,欲界他離不開這個東西,這個東西一離開,他在六道,他不在欲界,他到色界去了,比欲界高,高很多。欲界裡七情五欲這種困擾,色界天人沒有,他擺脫掉了,他放下了。這不是好東西,我們要能覺悟,把這些東西淡薄處之,愈淡薄愈好,到最後統統放下,這個障礙就沒有了,你就得自在。解脫叫大自在,佛法用解脫兩個字,解是解開,把你的分別執著解開。脫,脫什麼?脫苦,永遠不再受七情五欲煩惱之苦,這都沒有,脫離了。所以大乘教裡講轉好。迷了什麼?迷就是把自性裡面的解脫轉變成受蘊,你要受七情五欲的干擾,要受七情五欲的苦報。
第三,「轉想蘊成解脫」,法身、般若、解脫,解脫有三個,受、想、行變成大自在。「想即想念之義,謂如來以無礙智辯,說一切諸法之相無不自在。」大自在從哪裡來的?是由轉想蘊而成的。我們的想、我們的念是什麼?是自性裡面的智慧迷了,迷失自性,把自性裡面的智慧變成想蘊,給諸位說,就是第六識。前面講的受蘊是第七識,這就是迷失自性,把自性裡面的德能變成阿賴耶,阿賴耶的三細相。我們現在的智慧失掉了,其實智慧變成妄想,我們能把妄想放下,智慧就現前,真的轉八識成四智,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於是我們能體會到,佛菩薩教人修行的綱領,八萬四千法門,我們用一個字來說,到底他修什麼?就是修定,八萬四千種方法統統修禪定。所以般若經上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方法不一樣,它的方向一樣,目標一個,所以它是平等的。無論你用什麼方法,最後達到的目標都相同,目標是什麼?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一個方向,就是修禪定,就是戒定慧。你依照這個規矩去做,規矩就是法門,做久了你就得定,定久了就開智慧,智慧一開,目的達到了。
我們今天淨土宗用的什麼方法?用持名念佛,就是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用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把什麼都放下,什麼都不要想,什麼都不要念,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一個。果然真的放下,真的所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念上個三年五載得定了,這個定叫念佛三昧,你是用念佛方法得到的,三昧就是禪定。定到一定的程度,豁然大悟,就開智慧,智慧一開就一切通達明瞭,就是這個地方講的,說一切諸法之相無不自在,智慧開了。無論你是學過還是沒有學過,有人來問你,有人來請教你,你沒有一樣答不出的。學過的當然,沒有學過的也答得頭頭是道,也答得圓圓滿滿,這不容易,這是智慧現前。這個能力從哪來的?能力是本有的。佛在《華嚴經》上常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慧擺第一個;換句話說,我們自性的智慧跟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智慧是平等的,是一樣的。我們今天迷了,造作罪業,墮落在六道輪迴,有沒有妨礙我們自性?沒有。自性清淨沒有受到一點染污,自性平等沒有受到一點波動。妄念、妄心、煩惱、習氣、業障,它障的是什麼?障的是緣,它障的不是因,是緣。因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永遠失不掉的,這是真,那才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真東西也得要有緣它才能夠出現,像植物一樣,種子是因,它不變的,但是沒有緣它不能結果。緣是什麼?土壤是緣,水分是緣,肥料是緣,人工去栽培它也是緣。因緣具足它就長成一棵樹,它會開花,它會結果,所以它要緣具足。我們有佛菩薩的因,沒有佛菩薩的緣。什麼是佛菩薩的緣?八萬四千法門是緣,我們只要取一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花果自然就現前,如來智慧德相就會現前。佛又很慈悲告訴我們,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最殊勝的緣就是念佛法門。這個緣是阿彌陀佛前頭,我們跟著他走,決定不錯,這個道理要曉得,這個心不能變,心要真。真,真心念,效果非常顯著。什麼叫真心念?佛說了,放下身心世界,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頭一個還是要放下,為什麼?那是障礙,你要不放下,你雖然念佛,你障礙沒有排除,跟阿彌陀佛結個善緣,這一生當中不能往生,它障礙你。
放下身心世界我還能幹事嗎?這樣一說起來,凡是有工作的人都沒法子往生了。我們要把佛的話聽清楚、搞明白,佛不是這個意思,佛教我們放下是心裡不能執著,放下心裡、心上對身心世界的分別執著,這個東西放下,不礙事。你生活在這個世間,事上事事無礙,理事無礙,最怕的是你心裡真的執著有,那個麻煩就大了。心上有礙,事上就有礙,心上沒有礙,事上就沒有障礙。這個道理很深,這是真理,不能不知道。心地要乾乾淨淨,事情來了?事情來是智慧應付,你會應付得非常圓滿,不需要起心動念,想一想我要怎樣做,想一想就錯了,想一想是意識心在做主:你不想,不想是你自性智慧在做主,自然流露。釋迦牟尼佛在世,四十九年所表演的,你看多少人去請法,釋迦牟尼佛有沒有一次跟他講,好,你停停,讓我想想再答覆你,有沒有這個?沒有。世尊幾乎都是隨問隨答,從來沒有加上考慮、思索,沒有。為什麼?自性智慧反應,他不需要想一想,不需要去研究研究。想一想,研究一下,落在意識,意識是妄心,妄心的作用是很有範圍的,有限制的,它不是圓滿的。所以妄心裡面,我常講它是知識,不是智慧,知識辦事情也還不錯,但是有後遺症,不圓滿,智慧辦事沒後遺症,是圓滿的。東方的老人,中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印度一些諸佛菩薩,他們全是用智慧,他不是知識,這一點我們要懂。求智慧跟求知識的方法不一樣,智慧是道,知識是屬於術,不相同,把知識誤會為智慧那就大錯特錯,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佛法講轉識成智,識就是知識,把知識轉變成智慧,這就對了;如果是把智慧轉變成知識,就錯了,那就把佛法轉變成世間法,迷了。
下面第四,「轉行蘊成解脫」,行是什麼?「遷流生滅」,「謂如來神通變現,以清淨法攝化眾生令得自在,悉由轉行蘊而成」。如來是講自性,自性裡面的神通。你看「神」這個字如果寫成篆字,那個意思一看你就能體會到。它的左邊,左是我們對面,這是左手,左面,這邊是右面。左邊是個「示」字,顯示的示,要用篆字來寫,這是兩橫,上面一橫短,下面一橫長,在篆字裡頭這叫上,上字,上是什麼?上天。下面有三條,畫成三條,這個三條的意思是上天的垂象,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自然現象,這個代表自然現象。右面是個「申」,申要寫成篆字的話,你還能看得很明顯,通達沒有障礙。當中是有三個關口,三個關,當中像一把寶劍一樣穿下來,通達了。這個意思是對於自然現象通達明瞭而沒有障礙,這個人就叫神。所以神不是鬼神的神,神是人,是一個聰明有智慧能夠通達大自然現象的,在佛法裡面講通達諸法實相,這個人就叫神。所以,神跟通意思相彷彿,相接近,把它連接成一個名詞,叫神通,沒有障礙。變現是講他起作用,教化眾生,眾生是什麼樣的根性,他就用什麼樣方法來教導。所以教導沒有定法,佛教化眾生沒有一定的方法,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因時而異,千變萬化。就跟大夫治病一樣,大夫給一切眾生治病,沒有一定的法子,他從望、聞、把脈了解病況之後,隨著你的病處方,才開藥方給你,藥到病除,你照這個方子一服,病就好了。你的方子不能給第二個人用,兩個人得同樣的病,輕重不一樣,得病原因不一樣,所以處方用藥也不一樣。佛教化眾生亦復如是,這種能力、本事是從自性本具德能上來的。總的來說,佛以清淨法攝化眾生,那你就知道,所有一切法術,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教眾生恢復清淨心。講到最後,就是《無量壽經》經題上面五個字「清淨平等覺」,就這五個字,這是總路線、總方向,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總目標。法門無量無邊,八萬四千不是隨便說的,確有其數,這在經典諸位都能查到,真有這個數。佛說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佛說我有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煩惱,讓你恢復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就是佛,你要是恢復清淨平等覺,你就得大自在,你的神通、道力就不會比佛差,可以說平等了。
末後一段,「轉識蘊成般若,識即了別之義」,了是明瞭,別是分別。但是了別不是分別,分別你是用思考,了別不用思考,就是一接觸他就明瞭,沒有通過分別執著他就明瞭,這叫了別。所以了別是真的,正知正見,分別就變成邪知邪見。不能用分別心,不能用執著心,了別也是我們現在人所講直覺,決定沒有思考。佛給我們說,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第一念是了別,我們眼見色,第一念,還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嗎?這是了別。第二念就分別了,這是某人,那是某人,就分別,第二念就分別了。祖師大德常常教我們,如果我們能保持第一念就成佛了,永遠保持第一念,不要落到第二念,就成佛了。細心從這個地方去觀察、去體會,生佛在一念之間。了別是覺,分別是不覺,永遠保持覺這就是佛菩薩,那個菩薩不是普通菩薩,叫法身菩薩。
我們看他底下說的,「謂如來大圓鏡智」,這是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這是轉末那識,「妙觀察智」,這是轉第六意識,「成所作智」,這是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無不自在」,這就是「由轉識蘊而成,故云轉識蘊成般若也」,般若是自性本具的智慧。這怎麼轉法?佛菩薩教我們,祖師大德甚至給我們做示範,而佛門當中非常重視這種修學。中國在唐宋的時代,非常盛行轉識成智,他教導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用妄心,不用八識。你看交光大師《楞嚴經》的註解就非常強調,古大德註《楞嚴經》沒有離心意識,這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意思,把釋迦牟尼佛的意思解錯了。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上特別強調轉識成智,你沒有轉。怎麼轉?不用六識,用什麼?用六根根性,六根根性是了別,這厲害,不是分別。像鏡子照外面東西一樣,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分別心,不起心、不動念,用這個辦法。在哪裡修?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修。盡量不要去用分別心,分別心是第六意識,執著心是第七意識,落印象是第八識;換句話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學習,眼耳鼻舌身對著外面色聲香味觸,不分別,那你就是不用第六識;不執著,我不用第七識;不落印象,我不用第八識。那你用的什麼?你用的是四智,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你前五根的作用為成所作智,這叫轉識成智。講得好!確實是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的本意,誰做得到?沒有人能做到。知道,理論曉得,方法也曉得,就是用不上。為什麼用不上?放不下。所以,歸根結柢一個問題,放下就行;放不下,方法你明瞭也做不到。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