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 (第一集) 1990/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9-002-0001
諸位同修,今天是我們七十九年佛學講座的第一天,這一次我們選講的是《了凡四訓》。首先要跟大家報告的,這個小冊子雖然不是佛經,我們要把它當作佛經一樣的尊重看待。記得在民國初年,我們淨土宗當代的祖師印光大師,在一生當中,對於這本書極力的提倡。他老人家所辦的弘化社,印送這本書總在百萬冊以上,由此可知,印祖對這部書的重視,不僅如此,而且還不斷的提倡我們研修、講說。
在過去,我們在大專講座裡面曾經開了這個課程,有一位法師不明究理,他來向我質問,他說你是一個出家人,長年講經,你佛經不講,怎麼講外道的經典?我聽了很詫異,我說我沒有講過外道的經典!他說這《了凡四訓》不是外道的嗎?這不是佛經。我才曉得,他對於我在大專講座開這一門課很不滿意。我就向他請教,我說佛陀的法印,你應該懂得。他說什麼法印?我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佛教的法印。他聽了以後他臉就紅了,掉頭就去了,一句話也不說。佛法是講原則的、是講道理的。
所以佛經有五種人說,並不完全是佛說,除佛之外,其餘四種人所說的,只要跟佛的意思一樣,不違背佛的原則,佛都承認它,這是佛經,這就是我說的。這個原則就是剛才講的四句偈。我們看看這本書裡面的內容,是不是講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都講的這個。這樣子一看它的內容,釋迦牟尼佛就點頭,這是我講的。可見得佛法裡頭真正是講理,並不是只有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這個叫經,他人所說的一律排斥,不是這樣的。這是佛教值得人尊敬,值得人讚歎的。因此我們把符合佛陀教誨的原理原則都應該看成經典。尤其是這本書,經過祖師證明,一再提倡,它是我們學佛的根基,學佛真正的基礎。不但是學佛的基礎,也是我們一般人在這個社會上安身立命的根本,我們今天一般人講改造命運。
現在社會富裕了,凡是富裕了的,看相、算命、看風水的就多了,為什麼?錢多了沒事情幹,總想知道自己命運,如何去改造自己命運,想自己富有了更富有,富有了還得長生不老,像秦始皇一樣,做個夢,希望他不死,長生不死,這能做得到嗎?我們想想台灣,三十年前這些事情在社會上很少,現在非常之普遍,這是大眾心理上的因素所造成的,也就是貪欲增長,貪心增長。如果不貪圖名聞利養,不貪圖富貴,不貪圖壽命,還要算什麼命?還要看什麼相?這都不需要了。可見得這些東西在社會上形成風氣,就是整個社會貪欲增長。可是世人確實聽騙的是多數,聽勸的是少數,被人欺騙了、被人蒙蔽了,自己還不知道,這是真正的愚痴。剛才講了,貪瞋痴增長,怎麼痴增長?被人騙了還不曉得,這就是愚痴增長。實在講,改造命運,創造命運,是有一套學問的,是有理論、有方法的,這個學問、這個理論與方法就在這本書上,這本書的分量很少,但是對於這方面確確實實掌握到綱領,真正抓到了。所以,我們要想創造命運,要想改造命運,乃至於講學佛真正有成就,都要以這個為基礎,可見得這個小冊子對於我們修學是何等的重要。
現在大家把經本翻開,看第一面。這本書一共分為四章,第一章是「立命之學」。這一章的文相當長,我們還是一段一段的來跟諸位介紹。它這個頁序在旁邊,所以不太好找,前面是序文,頁序在旁邊,在這個地方,大家看到「立命之學」。
【余童年喪父。老母命棄舉業學醫。謂可以養生。可以濟人。且習一藝以成名。爾父夙心也。】
這是第一個小段。這個四章的文章都是袁了凡先生對他兒子說的,所以這個裡面的語氣,我們要知道,他不是對別人講的,是勉勵他的兒子,告訴他自己一生的命運是怎樣改變過來的,希望他的子孫都能夠依教奉行,所以是家庭四訓。他自己敘說,他很小的時候父親過世了,母親就叫他放棄舉業,舉業就是讀書求學,叫他把讀書求學放棄,去學醫去。因為在中國過去舊社會裡,讀書的目的就是從政,放棄讀書也就是放棄從政這一個行業,我們講從政也是職業的一種,放棄這個,學醫。為什麼?學醫可以養生,自己有一技之長,將來可以憑行醫謀生活,能夠養家,能夠謀生。這個地方的養生,生就是生活,從事於這個行業。同時又可以救人。所以這個行業是一個非常善好的行業,對我們一生從事於職業應當要選擇,醫是一個好的行業,可以謀生,也可以救人。
所以從前的醫生,沒有說是定出價錢來收費的,不像現在學醫,現在為什麼大家學醫?學醫很賺錢,都是從自己利益這方面來考量的。從前不是的,從前一個是醫生,一個是教書的,絕對不會問人要錢的,教書的先生也是如此,學生跟他求學,接受他的教學,沒有說定學費有多少,沒有的,是隨便送的。你家裡面富裕,多送一點;家裡面貧窮,少送一點,表示一點意思就可以了。決定沒有說定出學費一個學期要多少錢,一個月要多少錢,沒有這個,那會被人笑話。醫生也是如此,給你看病,盡心盡力給你看病,報酬是隨你的意思,他是以救人為目的。所以,古老的舊社會裡面,教師跟醫生是普遍受到社會的尊重,它的道理就在此地。『且習一藝以成名』,這個藝就是技藝,這底下有註解,技藝如果是專精,成為一代的名醫,這是成名了。母親並且告訴他,這是你父親的願望。當然他就把念書的念頭放下來,學醫。
再看第二段:
【後余在慈雲寺。遇一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余敬禮之。語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進學。何不讀書。余告以故。並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雲南人也。得邵子皇極數正傳。數該傳汝。余引之歸。告母。母曰。善待之。試其數。纖悉皆驗。】
這一段可以說是他一生改變命運的一個緣分、機緣。『後』是以後,有這麼一天,他在慈雲寺遇到一個老人,這個老人『修髯偉貌』,髯是鬍鬚,髯是從兩鬢,兩鬢下來的叫髯,下巴這個地方的叫鬚,從兩鬢,很長,人的相貌非常莊嚴,個子也很高大,看起來不是一個凡人,『飄飄若仙』,他對於這個老人非常敬重,其貌不凡。這個老人就告訴他,老人一看到他就說你是『仕路中人』,你是將來要從政的,『明年即進學』,這個老人可以看相,你明年趕快進學,你是個做官的人,仕路之中人,為什麼不念書?『余告以故』,他就把他母親跟他講的老父的遺志,叫他學醫,把這個緣故告訴老人。並且請教老人姓名、住所,這個『里居』也包括了籍貫與住處。這個老人就告訴他,他說我姓孔,孔先生,雲南人。『得邵子皇極數正傳』,邵子就是宋朝的邵康節先生,這個人也是非常聰明的一個人,底下小註有一個簡單的介紹,諸位自己可以去看。
皇極數也就是《皇極經世書》,這本書也有相當的分量,收在《四庫全書》裡面。現在我們台灣《四庫備要》裡頭有這本書,我不曉得有沒有單行本賣,可能有。這個書我過去看過,精裝本這麼厚,兩冊,這個分量跟我們現在所講的《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差不多,有這麼大的分量。它的內容完全是根據《易經》的理論來推算命運的,它推算命運非常之廣泛,整個世界國家的轉變都可以能夠論定,朝代的興亡,個人的吉凶。它這個是完全從數理上推斷的,所以這是一部非常高深的學問,這個的確是有根據的,相當科學。譬如我們現在天文當中,太陽系裡面有一些星球的發現,都是從數理上先推知的,說在哪一個軌道,哪個星與哪個星的軌道當中應該要有星球,然後再去找,結果果然找到了。所以說是數理,大的能夠推斷到星際的運行,它比現在我們科學家這個數理還要來得高深,能夠推斷世界的興亡。
所以,一個人,每一個人,甚至於每一樁事,都有定數,這是我們佛法裡面講的因緣果報,只要你有心,你就有數。如果你要是沒有心了,那你就超越數之外,數量之外。所以修行人超越了,為什麼?他入了定,入了定他的心不起作用,沒有念頭,沒有念頭就不落在數裡頭。只要你有念,你一定落在數裡頭;換句話說,你的命運遇到高明的人就能夠把你推斷得清清楚楚。所以凡夫統統有數。唯獨超越三界,阿羅漢以上,那他超越命運了。即使是我們三界之內的色界、無色界的天人,無色界天人他修成四禪八定,能不能逃過數?的確,他在定中,數對他失掉了作用,這個失掉作用是暫時的,不是永遠失掉。為什麼?他幾時那個定一失掉的時候,他念頭又起了,好了,又掉到數裡頭去了,就是想逃沒有逃出,在那個邊緣上,心一動,又掉下來了,這就是他為什麼永遠不能脫離六道輪迴。如果定功再進一步,再進一步這個定功是永遠保持,不會有退轉了,他超越了,他才能超越六道輪迴。所以這個我們佛法裡稱為聖人。
我們懂得這個原理,所以這個世間一切都是有定數的。既有定數了,我們就要用一個平常心來看這個世界,好的,不必喜歡,看到不好的也不要悲傷,為什麼?統統是定了的。實在講,對於這個世間,就像我們在電影院看電影一樣,要用理性去看,不要用感情,電影裡頭流眼淚你也流眼淚,他笑你也笑,你的心被他轉,這就錯了。所以要用很理性的,曉得那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我們這個世間法也是如此,統統是有定數。所以這本書的確是很好,但是這個書很難懂。我那個時候看到這部書,買回來去念,念了好幾遍都念不懂,算了,不念了,確實難懂,因為它是非常高深的數理,不僅僅是哲理,是數理,所以沒有很高深的數理的基礎,這個書沒法子看。
這個孔先生是邵康節的傳人,這也是代代相傳,這都是有師承的,一代傳一代。他是精通《皇極經》,所以他一看到袁了凡就把他看得很清楚。而且告訴他,他說數該傳汝,你與我有緣分,我這一套學問應該傳給你,孔老先生也找到一個傳人了。『余引之歸』,這個袁了凡先生很孝順,他就請他到家裡面去坐坐,告訴他的母親,他的母親告訴他,好好的接待孔先生,而且告訴他,試試看,你叫他給你算算,試試看,看看靈不靈,試試看。這個實在講也是處世待人的良好態度,禮貌很周到,你所講的究竟是真的、是假的,我們要經過試驗才行,絕對不是貿然就接受了,所以試試看。這一試,真的,大小事情他的推算都非常的靈驗,都很靈驗,這樣子他的信心就生了,就對於孔先生的建議相信了。
【余遂起讀書之念。】
再去進學念書這個念頭就生起來了。
【謀之表兄沈稱。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開館。我送汝寄學甚便。余遂禮郁為師。】
這樣他讀書進學,將來往從政這一條道路的念頭生起來了。讀書在過去並不是像現在有很多學校,不是的,清朝之前都是私塾教學,沒有學校。國家只有大學,沒有中學、小學,都沒有,只有大學,入大學必須從私塾裡頭念得很好,才有機會入大學,那個時候叫太學,明、清都叫做國子監,國子監就是太學,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大學,是國家辦的。這就是找一個地方去讀書,有個私塾,就是私人辦的小規模的學校。實在講,學校不像我們現在的規模,老師只有一個人,學生十幾二十幾個,多的三十個、四十個,大概四十個以上就很少了,一個老師教不了那麼多,通常是二、三十個人。正好他的表兄有一個朋友,現在在沈友夫家裡開館。沈友夫大概是一個地方上相當富有的一戶人家,因為家裡要沒有錢請不起老師,請一個老師,家裡還要有場地,總得有幾間空房子做一個教室,請老師在家裡面教自己的子弟,親戚朋友的子弟也可以到這邊來上學。所以他說,郁海谷先生正好這個時候在沈友夫家裡開館,在他家裡開私塾教學,說我送你到那邊去很方便,大概郁老師跟沈先生、跟他表兄都還不錯,我送你去很方便。他就拜郁海谷做老師,這就說他進學了。
【孔為余起數。】
孔先生給他算命,給他起數,算命。
【縣考童生當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處名數皆合。】
孔先生給他算,算了告訴他,他說你明年去考,『童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秀才,他也要經過好幾次的考試,要經過縣考。縣上面有府,這是明清的政治制度,不像我們現在省下面就是縣。因為省很大,台灣這個地區很小,在大陸上通常一個省,少的都有五、六十個縣,大的有一百多個縣,太多了。因此在省與縣當中又設了一個機構叫府,一個府大概管七、八個縣,叫知府,它是在縣之上,省之下。民國就把府廢除掉了,改成行政專員,所以一個行政專員也是管好幾個縣的。像我們經國先生,他在抗戰期間他在江西就是行政專員,就相當於知府這樣的一個行政長官。經過府考,府考第七十一名。『提學考』,這個提學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省政府教育廳,管一個省的教育的,稱之為提學。要經過地方上的考試,能考多少名,命裡頭都確定了,考得取考不取,考第幾名,命裡頭都決定了。所以到第二年去參加考試,果然沒有錯,統統符合。
【復為卜終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補廩。某年當貢。貢後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歸。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當終於正寢。惜無子。余備錄而謹記之。】
我們看這一段文不是看袁了凡先生,是看自己,哪一月哪一天哪一個時辰死都定了,怎麼死法也定了,還搞什麼?全都是命裡注定的,你怎麼胡思亂想也逃不過命定,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誰都沒有法子逃過。因為孔先生給他算,算得這麼靈,所以就叫他算終身,一生的命運,叫『終身休咎』,休咎就是吉凶。他的確把他流年,現在算命排流年,一直排到死,什麼時候死亡,統統給他排定了,歷年的考試能考取多少名,統統給他註出來,寫出來。『某年當補廩』,「廩」是廩生,貢是貢生,補是補缺。這個就相當於我們現在所講的公費學生,雖然是學生,但是得到公家的津貼,每個月生活費用由公家來補貼。但是每一個縣都有一定的名額,必須名額有缺你才能夠遞補上去,它有一定的名額,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公費生,就是這個意思。
『某年當貢』,貢是貢生,廩生、貢生都是明清學生程度上而設的,不是學位,相當於我們現在講的中學生、大學生,但是這是受到國家照顧的,他的生活費用每個月國家發給他,國家發給他生活費用。從前發給生活費用都是發米,這是你一個月可以向公家領取多少米,米多的吃不完的可以賣錢,它是用這種方式,都是實物的給予。不像現在我們可以用貨幣來代替實物,那是方便多了,從前都是用實物。至於像秀才、進士、舉人,那是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學位,好比是現在的學士、碩士、博士,進士相當於博士,最高的學位,讀書最高的學位。
貢後某一年,他去做官了,『四川一大尹』,大尹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縣長,是一個縣的行政首長。還有二尹、三尹,二尹相當於我們現在的主任祕書,三尹相當於現在講的科長。我們在古書裡面看到有這個說法,你就曉得他是什麼一個地位。『在任三年半』,你做三年半的縣長,你就得要辭職,就叫他要辭職,『即宜告歸』。為什麼?壽命到了,你五十三歲,壽命也不很長,『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這個時候你壽終正寢,這還是得到一個好死。可惜你命裡頭沒有兒子,『惜無子』。了凡先生把這些事情恭恭敬敬的記下來,給自己做一個參考。
【自此以後。凡遇考校。其名數先後。皆不出孔公所懸定者。】
孔先生算的的確是很厲害,算得很靈,往後每年的考試,完全跟孔先生算的符合,真是一點差錯都沒有。
【獨算余食廩米。】
這就是廩生所得的俸祿。
【九十一石五斗當出貢。】
這個地方不念「石」,念「但」,這是個破音字,一石,十斗就是一石。他說你這個俸錄,當然是每個月給他的,你自己記住,你俸錄領滿了九十一石五斗你就出貢了,就升級了,你從廩生就升到貢生了。一升到貢生這個廩米就不給了,這個缺就讓別人來補,所以它有一定的名額。
【及食米七十餘石。】
距離九十一石還差了不少,七十多石的時候。
【屠宗師即批准補貢。余竊疑之。】
怎麽孔先生算的不靈了,七十多石?『屠宗師』,宗師就是當時的提學,也就相當於現在的省政府裡面的教育廳長,大概看到他的學問、德行還不錯,想提拔他,建議提拔他出貢,就批准了,補貢了,從廩生就補貢生的缺了,這升級了。『余竊疑之』,他就懷疑了,孔先生這一次沒有算對,其餘都算得很對,這次沒算對。
【後果為署印楊公所駁。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師見余場中備卷。歎曰。五策即五篇奏議也。豈可使博洽淹貫之儒。老於窗下乎。遂依縣申文准貢。連前食米計之。實九十一石五斗也。】
他在領俸祿領到七十多石的時候,屠先生,就是提學屠先生,就批准他補貢了。可能屠先生批准之後,他也許就另外升官高遷了,也許是調職了,把他調走了,調走,底下有一個楊公,『署印』,署印是代理,這個教育廳長大概被調走了,現在有個代理教育廳長,這個教育廳長不同意,把他駁回去,就是不准他補貢,還繼續去當他的秀才,當廩生,廩生、貢生都是秀才。一直到丁卯年,『殷秋溟宗師』,丁卯年這個時候提學就是殷秋溟,他看到『場中備卷』,這個備卷就是考卷,這些考卷就是落第的,沒有考取的,沒有考取的卷子還保存。有些時候主管的官員會把這些沒有考取的卷子拿來看一看,重新看看,希望發現有漏掉的人才,真正人才他們是要提拔的,怕一時差錯遺漏的。殷秋溟就看到袁了凡的這個卷子,這個卷子有五篇,五策,策就是策略,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論文,五篇論文。殷先生看到非常滿意,非常的讚歎,他說這個五篇論文就是五篇奏議,奏議是臣子對皇帝的建議,國家施政應興應革,他們都可以提出意見,貢獻給朝廷,由朝廷來取捨,他說這個確確實實就是五篇奏議。對國家興革的建議都是大臣的事情,不是小秀才,像我們現在所講的政務委員、國策顧問,是他們的這些文章,袁了凡的文章居然能夠與他們相提並論,可見得他的確是有學問。
『豈可使博洽淹貫之儒,老於窗下』。「博」是講他見聞廣博,博學多聞,「洽」是講他說的理非常清晰通達,「淹貫」,「淹」是透徹,「貫」是文章無論是理路,無論是章法結構,都是有條不紊。這四個字的評語,那是上乘的文章,無論在思想理論、文字的結構,都是屬於上乘的。這是真正有學問的,「儒」是有學問的人。說不能叫他終老於窗下,一生做個秀才,可惜掉了,應當要把他選出來替國家服務。『遂依縣申文准貢』,就是交代當地的縣政府,這個人應當要提拔。『連前食米計之,實九十一石五斗』。
從這個地方來看,屠宗師是很了不起的人,看到他的卷子馬上就想提拔他,這個代理人楊先生把他駁回去了,這就是兩個人的看法不一樣,他的確是有才。這一段裡面告訴我們,有才還得要有命,沒有命不行,從一段能看得出來。應當屠宗師提拔,他那時候就夠格了,一直還得要拖延,拖到丁卯年,不曉得拖了幾年。這個楊先生走了以後,遇到殷秋溟,殷秋溟不知道怎麼樣發個心,把這個舊的廢棄的卷子再重看一遍,才把他找出來。所以這是命,有才要得有命。所以實在講,人的一生命運主宰了一切。命、時,時節因緣,統統有定數,這個裡面講的,才、命、時,時機,一定要遇到殷秋溟他的因緣才成熟,這些我們都應當要明瞭。
【余因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無求矣。】
從此以後袁了凡先生真的覺悟了,真的明白了,一個人一生際遇,吉凶禍福、貧富貴賤,都有命,都有時節因緣,不是人所能夠強求的。命裡面沒有,怎麼樣動腦筋,你也求不到的;命裡面有的,什麼念頭不想,到時候自己來了。他明瞭了,明瞭了從此以後沒有求的,無求,無得無失,心平靜下來了,真正平靜下來了。所以我讀《了凡四訓》,學了佛以後,我稱他叫標準凡夫,他是標準的凡夫。我們這些凡夫都不夠標準,為什麼?心不清淨,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他的妄念沒有了,對於一生的終身休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