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了凡四訓  (第五集)  1990/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9-002-0005

  請看經本第六頁,第一行的最後兩個字開始:

  【余初號學海。是日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從此而後。終日兢兢。便覺與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戰兢惕厲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毀我。自能怡然容受。】

  這一段是說明他改過自新的決心以及行持。首先他把別號改了,以前他的別號叫學海,從這以後就改成了凡,了是明瞭,凡是凡俗,現在對於世俗之間的事情他統統明瞭了,這也就是覺悟的意思。真正曉得命運是自己造的,自己可以改造,這個道理方法他都懂得了,從此以後不會再走宿命論這條道路了,命不是定的。決心改過之後,氣象就不相同了,也就是日常生活當中的感觸不一樣了。他說從此終日能夠提高警覺,這個『兢兢』就是警覺的狀態,不像從前迷惑顛倒,就跟以前不一樣了。他說想想以前是『悠悠放任』,這個悠悠放任是很隨便的意思,這個意思就是我們今天講過一天算一天。日子怎麼過的?不曉得,糊裡糊塗的過一天算一天,也就是沒有一個理想、沒有一個方向,我們俗話講的醉生夢死。這樣決定是被命運拘束,一個人不能夠創造他的前途。改過之後,他說,『到此自有戰兢惕厲景象』,這個日常生活,我們現在的話講,意識形態不一樣了,也就是說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他轉變過來了,從前的看法是命定了,還有什麼轉變的?沒有法子,現在曉得,命可以自己改造,這個觀念轉過來了。所以比以前顯示的更積極、更發憤、更樂觀,這是這種景象現前了。

  『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這一句是非常的重要,一般人所以不能改過自新就是不曉得這個事實。為什麼?《無量壽經》要是念多了,真正體會了,這種情形比袁了凡還要來得謹慎,你念多了之後曉得了,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數決定沒有法子計算,拿我們今天全世界的電腦集合來計算,也算不出來。每一個人神通道力都像阿彌陀佛一樣,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我們一舉一動,心裡面起個念頭,統統知道,不要說你做壞事了,起個惡念,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西方世界的大眾沒有一個不曉得,你能瞞過誰?這是講,獨居無侶,人目所不見處,他也規規矩矩,謹謹慎慎,不起一個惡念,這才是真正做到了克己功夫。我們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想成就自己的德行,如果還是自己在欺騙自己,那怎麼能成就?孔老夫子說,君子慎獨,慎是謹慎,獨是什麼?獨自一個人,沒有人見到的時候,這個時候要謹慎,決定不放逸,這叫真正做功夫。可是一般人懈怠放任的習氣太重,就是隨便慣了,在大眾之下比較上謹慎收斂一點,人見不到的地方他就放逸了。

  所以為什麼從前寺院叢林的修行一定要住廣單,不可以一個人住一個房間,一個人住一個房間他這個習氣很難改。所以說個實在話,一個人一間寮房是不可能有成就的,一個人住一間寮房能夠成就,像袁了凡,那已經是聖賢之人,不是普通人。所以睡廣單是什麼?叫依眾靠眾,十幾個人睡在一個房間裡,我們今天講睡通舖。睡覺的時候也不能隨便亂動,為什麼?大家都看到你。用這個方式,叫依眾靠眾,不可以有一絲毫放縱,這樣的來歷練自己。現在的社會跟從前社會不一樣,每一個人都不願意受約束,自己一定要享受舒服。不錯,這一生可以好好的享受,來生到三途裡讓你慢慢再去享受,不能成就。

  寺院裡面能夠有一個單獨的房間,什麼?老修行人,他的行動一切不方便,不是說給他有放逸的機會,他沒有,他是行動不方便,大家在一起過團體生活行動都要一致,要有秩序,年老的人、體力衰弱的人不方便,這才給他一間寮房。在寺廟裡面身分地位比較高的,他瑣碎的事情多,像住持、當家師,什麼事情他都要過問,事情瑣碎,所以他要單獨一個房間,便利於辦事。一個寢室住十幾個人,一會這個來問事,一會那個,擾亂別人,別人搞得不安寧,這個他單獨弄一個房間,讓別人去麻煩他去,是這個意思。

  所以真正修行,六和敬裡面身和同住,絕對不是一個人一個房間。如果說是二、三個人住一個房間不方便,我不願意跟他住,有這種念頭,這種人念佛,功夫成片決定得不到。為什麼?心不平等,心不清淨,還有嫌棄,這怎麼能成就?所以修行在哪裡修?就在這個地方修,在這個極不平的環境裡面修我們自己的清淨心、修平等心,這叫修行。不願意跟人相處,這個就是過失,就是毛病。毛病,你看了凡居士他發現他自己的毛病,就要痛改前非,把毛病改過來。我們現在有這個毛病,不但不改,還要繼續去培養,這怎麼能成功?所以僧團裡面首先就是修六和敬,六和敬就是大眾在一塊共修基本的戒條,個人所遵守的是五戒十善,在從前寺院叢林裡面是以沙彌律儀做基礎,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現在我們不要要求那麼樣苛刻了,我們只要求五戒十善就夠了,出家、在家都應當是如此,這個不能夠再降低。團體生活就要求六和敬,把我們的毛病習氣統統修正過來,不討厭別人,不怨憎別人。

  所以,『遇人憎我毀我』,毀是毀謗,不會跟他計較了,不會把它放在心上了,『自能恬然容受』,恬是安然。由此可知,他的心相當的平靜,不像從前,他的毛病,心浮氣躁,一點點委曲受不得,現在可以受委曲了。這就是看到他修行功夫在增長,這個就是效果。所以一個修道的人,一個真正學佛的人,要能夠學著跟任何人都能相處,跟佛菩薩能相處,跟妖魔鬼怪也能相處,在任何境界裡都是怡然自得。你們看《六祖壇經》,你看六祖大師,六祖在黃梅,他證的果位我們不曉得,但是最低限度他總是圓教初住菩薩,不能比這個更低,只有比這個更高,不會比這個更低,明心見性,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這還得了!他去侍候那個打獵的人,打獵天天殺生,造惡,天天在那裡殺生,他眼睛看到,耳朵聽到,還要替那些獵人燒飯,侍候這些獵人。獵人是他的主人,他是獵人隊裡的僕人,還要去殺生,獵人要吃肉,他要燒飯,他要去給他煮,不是短時間,十五年,你們能忍受得了嗎?他在那個環境裡頭怡然自得,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人家那個功夫。所以十五年是六祖真正的修行,黃梅是開悟了,悟後起修,他在一切順境、逆境裡面修清淨心、平等心、大慈悲心,沒有別的,就是修這三樣,這叫真正修行。

  我們今天與人相處,是不是在順逆境界裡面,物質環境、人事環境裡,修清淨心?如果不是修清淨心,就沒有修行,於自己一點利益都得不到。那不是學佛,那是搞佛學,每天在文字上、故紙堆裡面去鑽。也能說得天花亂墜,煩惱天天增加,將來的前途是往生三惡道,搞這個,這就錯了。真正修行人絕不執著文字,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他求的什麼?心地清淨,心地平等,清淨心、平等心就是真心,就是本性,他所求的,求的是明心見性。我們念佛人也是這個目標,我們求功夫成片,成片就是心地清淨、平等,平等就是一片,清淨也是一片,裡面沒有界限。換句話說,還有分別執著,就不能成片,他有界限,畫的有界限,不能成片,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功夫才可以成片,這叫真正修行。他有了這樣的功夫,這個功夫並不是很深,淺淺,稍稍可以說上軌道了,他感應就來了。

  【到明年。禮部考科舉。】

  明清以前這個時代,禮部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教育部,這個是國家舉辦的考試,相當於我們現在所講的高考普考這一類的。但是現在我們的高普考是考試院負責的,從前考試跟教育統統是禮部,禮部的職權是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跟考選部兩個部,他的職權是辦這個事情的。

  【孔先生算該第三。忽考第一。】

  他命裡頭注定的是第三名,你看他現在跟命裡頭就不一樣,這是他行善積德,他的名位從第三名提到第一名,他考到第一。

  【其言不驗。】

  這就跟定命不一樣了,這就是變數。他嘗到了,確實有變數,而不是定數,不拘於定數,它有變數了。

  【而秋闈中式矣。】

  古時候大考都定在秋天,闈是闈場、考場,他考中了。這個地方講中式,就是考中了舉人,了凡先生的命裡頭只有中舉人的分,因為命裡面講他沒有科第,他只有中舉人的分,科第最高的是進士,後面他發願求中進士,也被他求到了,那是命裡沒有的,他求到的。

  【然行義未純。檢身多誤。或見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或醒時操持而醉後放逸。以過折功。日常虛度。】

  這一段他所敘述的幾樁事情都值得我們參考,值得我們去效法。第一句說『行義未純』,義是道義,或者我們說得更淺一點,就是義務,義務是幫助別人不要求報酬的,這是義務。儒家教給我們的五倫十義,由此可知,行義是性德。父母對於兒女的愛護,這是義務,兒女對於父母的孝順也是義務,兄友弟恭,乃至於朋友有信,與朋友信實,這是義務。所謂義務就是應當這樣做的,應該做的,這是義務。人與人之間應該要互愛,應該要互敬。了凡居士懂得,雖然是做,做得不純,不純就是裡面還有摻雜,沒有真正盡心盡力的去做。何以說不純?裡面摻雜有個人利害,我去幫助他,這對我自己不利,這一考慮就不純了,也不能夠盡心盡力去幫助別人。這個是自己反省,雖然做,做得不夠。『檢身多誤』,檢是檢點、反省,自己的毛病過失還是很多。

  哪些毛病呢?下面舉幾個例子,或者『見善而行之不勇』,儒家所講,成人之美,美就是善,別人的好事我們遇到了,要幫助他,成就他。為什麼?一個善事對於整個社會、對於鄉里都有好處。譬如道路壞了,這個人發起他在修路,我們見到了,就要盡心盡力的幫助他,希望這個善事做好,便利於大眾。類似這種,只要於社會、於大眾有利益的事情,這都是善事。他也能夠隨喜去做,但是做得不夠勇猛,也就是說沒有盡心盡力,稍稍的隨喜一點,沒有盡心盡力,反省的時候這是過失。『或救人而心常自疑』,別人有苦難,到我幫助他,我應不應該幫助他?如果在今天的社會,求幫助的人很多,我們常常遇到,而且求幫助的人當中常常是來欺騙的,是來騙錢的,騙了之後他到外面去搞吃喝嫖賭,那就有罪過了。所以行善的確不容易,行善真正要有智慧、要有慈悲,智慧能夠明察、能夠判斷我應不應該做,慈悲那是真正的一個動力。確實他有苦難需要幫助,我們要盡心盡力幫助他。他用欺騙的手段,我們一眼看穿,我們要教導他。如果他並不是很衰老,也並不是有病,身體健康強壯,應該勸導他從事正當的行業,不要用這種方式來生活,應該勸導他、教導他。

  『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所以改過自新不是蹴然就成就,是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不斷去改,初期這是決定免不了的,身雖然善,能夠合於禮法,但是口裡面言語還會有過失,口不擇言。言語,自古以來,所謂是禍福之門,言語不能不謹慎。孔老夫子教學,四科,第一科是德行,德行是做人的根本,我們今天講教育,德育,現在這個社會德育沒有了,大家不講求了。第二個科目就是言語,你想想孔老夫子多麼著重言語,就是說話要有分寸,說話不能傷人。言語傷人是不知不覺的,人家懷恨在心,將來的報復是你沒有辦法預料的。往往許許多多的怨仇、誤會,從哪來的?言語不謹慎,說的人無心,聽的人有意,這個事情麻煩大了,所以不可以不謹慎。少言就寡過,過失就少了,何必多說話?人家不會把你當啞巴。尤其修行人,求心地清淨,自行化他,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人家給我們講再多的話,我們一句也不要答覆他,阿彌陀佛,他再講,阿彌陀佛,聽個幾句念一句阿彌陀佛,聽完了之後,他講什麼我不曉得。與我們沒有關係的,無關緊要的,隨他講,講了我們就念阿彌陀佛。我們把這句阿彌陀佛都給他,他講的那些東西我沒聽進去,這樣好!所以言語少好,袁了凡是言語多,喜歡說話,前面講了,毛病。

  『或醒時操持』,就是清醒的時候他能夠注意自己的言行,能夠很守規矩,很如法,他喜歡喝酒,酒一喝醉了,就有放逸了,毛病出來了。酒是佛法的大戒,五戒裡頭有酒戒。但是諸位要曉得,佛為什麼要戒酒?就是酒後亂性,醉後亂性,如果你飲酒不至於醉,酒有開緣的,這個可以喝的,決定不能喝醉,佛戒酒就防止你喝醉。但是那個戒律講得很嚴格,說滴酒不沾,為什麼?怕你止不住,你感情用事,沒有理智,一杯接著一杯,那個麻煩大了,那決定是破戒了。所以從前我在台中,李老師給我們講《禮記》,《禮記》的註解是鄭康成註的,鄭玄。鄭玄在東漢是大儒,他是馬融的學生,馬融在當時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位大學問家。但是馬融的心量不大,學生超過他,他心裡很不是味道。他的學生很多,馬融教學,上課的時候,他這個後面拉著一個布幔,布縵拉起來,後面什麼?後面有,他家裡有樂隊,都是女孩子,在那裡演奏唱歌,他一面在欣賞音樂,一面在上課,他搞這一套,他喜歡這一套。女孩子在那邊唱歌,當然學生總會偷偷去看一看,這是免不了的事情。唯獨鄭玄,在他門下三年,從來沒有向布幔裡看過一眼。

  所以馬融知道,馬融說,我的學問就是鄭玄一個人得去了,只有他一個人得去了。果然沒有錯,鄭玄的成就超過老師,青出於藍。老師不甘心,想派刺客把他殺死。所以他離別去的時候,馬融帶著學生到十里長亭去送行,送行實在講就不懷好意,同學之間每一個人敬酒敬鄭玄三杯,同學他大概找了總有幾十人,將近一百人的樣子,所以鄭玄在那裡喝酒喝了三百杯,三百杯的典故就是從這裡來的,希望把他灌醉,在路上好下手。哪裡曉得鄭康成酒量很大,三百杯喝下去,小小的禮節都不失。李老師說,如果人人都像鄭康成,釋迦牟尼佛這條戒就不用制定了,不需要了,需要幹什麼?小小的禮節都不失。而且鄭玄很聰明,知道老師的企圖,人家問他從哪裡走?我從哪一條路走。人家路上已經埋好了人,他從另外一條小路溜掉了,保全了,聰明,真正是有智慧!所以自古以來也有老師嫉妒學生的,這是歷史上很著名的一樁事情。

  所以這個酒戒,要知道,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制定的,你要了解這個意義。因此我們學佛的同修,如果在烹飪烹調的時候用酒做料酒,這個不會醉的,調味是可以的,這是可以的。如果年歲大,體力衰,他血液循環緩慢,酒可以幫助血液循環,你在每一餐飯喝一杯酒,也可以的,這個知道有開緣。我在初學佛的時候,對這些事情不甚了解,看到一個很奇怪的事情,有一個老法師,也是很有名的一個老法師,我們對他比較上接近,他每一餐飯都喝一杯酒。我們那時候看到很奇怪,不飲酒是根本戒,老和尚每一餐喝一杯酒。到以後才知道,他那個時候已經七十多歲了,他那一杯酒是幫助血液循環,有助於身體健康,這是有開緣的。所以在佛門裡面,年老體衰、藥用,這個就是屬於藥用,絕對他不是喝醉的,因為他桌子上只有一杯,沒有酒瓶,沒有酒壺,只有那麼一杯,這個是對的。所以這個要曉得,不要看到,這個老和尚破戒,那就是我們的過失了。

  同樣一個道理,同樣你了解這個道理,佛門忌五辛,五辛裡面尤其是大蒜,五辛是大蒜、蔥、蕎頭,蕎頭我們大陸叫小蒜,叫蕎頭,都是一類的,韭菜、洋蔥,興渠就是洋蔥。這些東西佛為什麼要禁止我們去吃?《楞嚴經》上說得很好,修行頂重要的是清淨心,生理對於心理會有影響,你的功夫不到家,功夫到家了事事無礙,沒有障礙了,功夫不到家的話,生理會影響心理。功夫到了家,是心理當了家,做了主宰,境隨心轉,那個就沒有障礙了。如果還心隨境轉,這個有障礙,對於外境就要注意,就要選擇。這個五樣東西,佛跟我們說了,生吃助長肝火,容易發脾氣;熟吃是增長荷爾蒙,也就是容易引起性衝動,是為了這個原因。所以佛制定都有道理的。換句話說,不管生吃、熟吃,它都增長煩惱,所以禁止。

  有些在家的同修說,五辛不能吃,那我們就不要吃素了,為什麼?炒菜配一點在裡面很香,連這個都不能吃,我們對吃素興趣就沒有了。諸位要知道,這五樣東西拿去做配菜、做作料,不起這個作用,就跟酒一樣,你少少的喝一杯半杯,不起作用,一樣的道理。所以你要明理,你才曉得佛法是活用的,不是死呆板的。你炒一盤菜,裡面放一個大蒜、二個大蒜,決定起不了作用。吃五辛蔥蒜這一類東西,你要到大陸去看山東人,那個起作用。我們今天說老實話,你一餐就是吃個一瓣算什麼,不起作用的。山東人吃那個東西我們吃不下的,為什麼?他拿去當飯吃,當點心吃,生的大蒜一撥,他可以用碗裝吃個一、二碗,我們能吃得下去嗎?我們吃一瓣都很勉強,吃個幾瓣辣得不得了。他們習慣了,所以他們那樣吃是整盤大量的吃。佛是禁忌這個,你這個一瓣、二瓣配在菜裡做作料,那個蔥切一根、二根調味,這就跟那個料酒調味是一樣的意思。所以諸位一定要明白佛制定這條戒他真正用意在哪裡。寺院裡面是怕人說閒話,你們這個廟裡怎麼吃五辛,怕人說閒話。你們家庭裡面就不必拘束了,家庭吃素的時候,你就曉得,少量做為作料、做為香料來用的話,這個決定沒有妨礙。所以要明理,佛法是很講道理的,合情、合理、合法,通人情、通道理的,不是不講理的。所以這是講到醉後放逸,所以決定不能夠飲酒,不能夠喝醉。

  我們自己學佛了,受了五戒了,如果有應酬,尤其是過年來了,家親眷屬過年吃飯總是有酒,我受了五戒,好,你一定要持戒,那些人看到,咱們不要學佛,你看看學佛這一點享受都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他就不學佛了。如果在應酬裡頭,你也可以跟他喝一杯,你不是受了戒嗎?是!我受了戒,然後跟他講這個。那這樣我也可以受戒。你還度了多少人。我有三杯的酒量我喝一杯,我也歡歡喜喜的跟你們在一起。他們也不會逼迫著一定把你灌醉,那是他們的錯誤,我們也不會接受。我陪你們一塊,我也喝個一杯、二杯,這是正常的。所以在某一個場合裡,通權達變,要利用機會教育,他們很難得聞佛法,我們在飲食之間就把佛法的大道理說給他聽,他聽聽他也種了善根,所以這是機會教育。『以過折功,日常虛度』,這個功與過兩個一比較,還是每一天的過多功少,沒進步。再看底下:

  【自己巳歲發願。直至己卯歲。】

  整整十年。

  【歷十餘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你看他從前許的願,許求取科第之願,要行三千善事,三千善事十年才完成。

  【時方從李漸庵入關。未及回向。】

  這是因為他在外面服務,曾經一度他在軍隊當中辦事,他是軍隊裡面像參謀一類的地位,跟著軍隊到處行軍,沒有機會迴向。

  【庚辰南還。】

  第二年才有這個機會。

  【始請性空慧空諸上人。就東塔禪堂回向。】

  這就是他所許的願,第一樁圓滿了,真正做到了,到最後迴向。因為他許願的時候,曾經自己寫了疏文,表示他要認真改過自新,積功累德,現在他積的功德圓滿了,三千善事做圓滿了,迴向報恩,他的願求也果然得到了。第二,他再去發一個願:

  【遂起求子願。亦許行三千善事。】

  他命裡頭沒有兒子,沒有兒子要得兒子,那這真正是他修來的,這是他求來的,求有益於得也,真正有益於得。

  【辛巳生汝天啟。】

  他許這個願,行三千善事,三千善事還沒有圓滿,他就生兒子了。因為他發這個願,到第二年他就生了兒子,天啟是他的大兒子。所以真正發願,一發願馬上就有感應。當然三千善事他一定會兌現的,還沒有修完,兒子已經得到了,跟前面一樣,前面他禮部考試,你看他三千善事也是沒有圓滿的時候,他居然考中第一名,命裡面第三名,他考中第一名。所以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余行一事。隨以筆記。汝母不能書。每行一事。輒用鵝毛管。印一硃圈於曆日之上。】

  每一天行善,三千善事,做一樁好事情他就把它記下來。夫妻兩個都行善,他太太不認識字,所以不能記,她就用一根鵝毛管蘸著印泥,家裡用的日曆的本子,每一天,做一樁好事就印一個圈。

  【或施食貧人。】

  這是好事。

  【或買放生命。】

  這就是放生。這個放生,要記住,現在我們這個寺院裡面放生有很多不是放生,是受騙了。發心放生的人很多,現在大家有錢,大規模一次到什麼鳥獸公司去買,他專門抓來給你放生的,你不放生他就不抓了,你愈放得多,他拼命去抓,你說這個不是放生,是害生。這個是錯誤的,決定錯誤的,放生不是這個放生法,把放生的意義搞錯了,不但沒有功德,有過失,確實是有罪過。我記得我有一次在台中慈光圖書館,不知道什麼地方有個人送來一隻海龜,很大的一隻大海龜,擺在圖書館,李老師講經,放在大門口。人家告訴老師,老師說那就把牠買下來,買去放生,海龜,不少錢,那時候價錢很高,就買來了。第二天的時候,同修們有幾個人一起把牠送到海裡面去放生,到清水那邊去放生。過了一個星期又來一隻,李老師說決定不要買,你要買,他不斷的會抓來,每個星期天講經都會給你送一、二隻來,這個不叫放生,叫害生。他說他要殺了,隨他殺去。所以以後就不來了。這個要有智慧,不要鼓勵那些人去抓鳥獸,那叫造罪業,他沒有銷路,賣不掉,他就不會去抓了。就是他要打獵,他要吃,他也有限,他吃不了那麼多。所以你買的人愈多,他就拼命去抓,這個叫害眾生,你不放生,牠生命還能保全;你這一放生,牠的命就保不住了,這個是一定要知道的。

  所以佛教講放生,是在你日常生活當中,你每天到市場買菜,在美國這個機會沒有了,美國的超級市場沒有活東西賣,所以沒有這個機會,所以真正放生還是在台灣、在香港這些地區。你去買菜,偶然看見了,也不要故意去找,故意去找這都是攀緣,偶然之間發現了,發現這個動物活活潑潑,你判斷牠,我買下來放牠生,牠決定能夠活得了,這就把牠放生。看到雖然是活的,買去之後牠也活不成,那就不必了,不如拿這個錢另外做其他的功德。所以一定要有智慧,不可以感情用事。我們宣揚吃素,勸人不殺生,勸人愛護動物,都是放生修學的意義,不一定說真正買動物拿去放那才叫放生,那你就搞錯了。像豐子愷畫的《護生畫集》,你能夠多印多流通,《畫集》裡頭畫也畫得很好,裡面題的詞內容也非常之好,但是它裡面題詞多半是用文言文的,如果你能發心把它改寫成白話文,再把畫面改成為彩色,白話文通俗、簡單,再加以注音符號,多印這些東西送給中小學生,讓他們從小培養愛護動物的觀念,這個就真正能收到放生的效果。所以要多方面去著眼,廣泛的去修學,不要死在一句話裡面,這個錯了。

  【一日有多至十餘圈者。】

  斷惡修善顯然比過去進步多了,在過去有的時候一天難得做一樁好事,好幾天才做一樁,所以三千善事十年才完成。一年三百六十天,十年三千六百天,可見得一天做一樁善事,還有六百天沒有做善事。現在一天居然做了十幾樁善事,比從前是大有進步了。你就想,改過自新,斷惡修善,真正不容易,你看了凡夫婦他的確有毅力、有耐心。看他們這個情形,你就曉得真正修行不容易,毛病習氣要是沒有毅力、沒有決心,不容易斷除。這個就是講菩提道上進得少,退得多,就是這麼道理。

  【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數已滿。】

  他發願的時候是庚辰,從庚辰到癸未,四年,四年他這個三千善就圓滿了。前面三千善事十多年才圓滿,這第二次發的這個願,四年就圓滿了。

  【復請性空輩。就家庭回向。】

  請他到自己家裡面的佛堂來迴向。

  【九月十三日。復起求進士願。許行善事一萬條。】

  他命裡頭沒有進士,他命裡頭只有舉人,命裡頭沒有進士,現在他要求中進士。命裡面沒有兒子,他得了兒子,這是他自己這一生當中求得來的,這是變數;命裡頭沒有進士的學位,這次他能得到的時候,這也是一個變數。雲谷禪師教給他的完全兌現了,有了靈驗。他許願行善事一萬條。

  【丙戌登第。】

  從癸未年的九月十三日,他發願的,到『丙戌』,只有三年,三年之後他果然中了進士。『登第』就是進士及第,這命裡沒有的,他得到了。

  【授寶坻知縣。】

  中了進士之後,朝廷分發他去做官,寶坻縣的知縣。這個也是他命裡沒有的,他命裡講的,四川選一個縣做縣長,大尹,沒有說在京城附近,寶坻是京畿附近。當時的首都是在北京,寶坻縣距離北京很近,在北京的東南方,現在屬於河北省,靠近山東,北京的東南方,他在這個地方做知縣。由此可知,這也是他命裡沒有的,他命裡沒有進士,也沒有在京畿附近,就是首都附近做知縣,這都是他命裡所沒有的。

  【余置空格一冊。名曰治心篇。晨起坐堂。家人攜付門役。置案上。所行善惡。纖悉必記。夜則設桌於庭。效趙閱道焚香告帝。】

  你看這是他做了官之後,他用什麼樣的態度來處理公務,替百姓造福。縣市長是朝廷選的,不是老百姓選舉的,朝廷選擇的。這個縣市長好,他確實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從做了縣長,他每天準備一個冊子,空白的一個本子,這個本子叫『治心篇』,對治心裡面一些毛病。『晨起坐堂』,坐堂是處理公務,審問案子。因為從前那個時候叫知縣,就相當於現在的縣長,不但要管這個縣的行政,而且還要管這個縣的司法,也就是這個縣裡面最高的司法官。所以許多案件都要他來審查。不像現在,行政跟司法分開了,司法有法院、有法官處理了,從前縣市長還要管司法,還要管審案子,這叫坐堂。『家人』,就是家裡面的傭人,這個冊子隨身攜帶,『門役』是縣政府裡面當差的,就交給他,擺在他辦公的桌上。他每天做了善事,或者做了惡事,統統都記,因為他許願要做一萬條善事,所以小善大善統統要記,看看到什麼時候這一萬條善事才能做得圓滿。晚上他還要設案桌,就是在庭院裡面擺一個香案,把今天一天所做的事情向天帝鬼神報告,不敢隱瞞在心裡面。『仿效趙閱道焚香告帝』,古人有這個做法,他知道,仿效古人的做法,使得自己真正懺悔,身心清淨,一絲毫不敢隱瞞,這是我們佛家所講的發露懺悔。

  【汝母見所行不多。輒顰蹙曰。我前在家。相助為善。故三千之數得完。今許一萬。衙中無事可行。何時得圓滿乎。】

  從前沒有做官,做老百姓,所以太太幫助做善事容易,現在做了官,住在官府裡面,等於我們現在講是公家的宿舍,從前做官的跟外面老百姓不接觸的,尤其是眷屬,對外面不接觸的,與外面不接觸就沒有辦法幫助行善。所以想一想,這一萬條善事要到哪一年才能圓滿?這個事叫他的太太發愁了,擔憂了。

  【夜間偶夢見一神人。余言善事難完之故。神曰。只減糧一節。萬行俱完矣。】

  所以他白天有這個念頭,他晚上就有感應,晚上作夢,夢見一個神人,他就給這個神明說,我許的一萬條善事,現在在公務當中,修積善事反而不及從前,這一萬條善事很難圓滿。這個神就告訴他,你在政務裡面所做的減糧這一樁事情,你的一萬條善事統統做圓滿了。這個很奇怪。底下他就述說了,他確實做了這麼一樁好事。

  【蓋寶坻之田。】

  這就是田租,他做了縣長之後把田租減少了。

  【每畝二分三釐七毫。】

  這是從前,前一任知縣的時候,收租是按照這個數字來收的,一畝田收二分三釐七毫。

  【余為區處。減至一分四釐六毫。委有此事。心頗驚疑。】

  神他怎麼曉得我減租?想想,真的有這一樁事情。他減的幅度減得很大,所以全縣的農民都得到他的好處,這一個縣不止一萬人得他的好處,那這一萬樁好事不就做圓滿了嗎?所以他自己也懷疑,懷疑兩樁事情,一個,我做事情神怎麼會知道?第二樁事情,做這一樁事情會有這麼大的功德嗎?所以諸位要曉得,俗話常講,公門好積德,一般人修大福德沒有機會,袁了凡要沒有做縣長的機會,他想做一萬條善事,他要做多少年?今天他有這個機會,能夠利益萬民,一樁善事就抵一萬樁善事。可是公門裡頭積德是容易,造罪也容易,一個政策不便利於老百姓,於老百姓有損害的,一樁事是一萬條的罪過,禍福的確是一念之間。地位愈高,禍福造作也愈為廣泛。一個國家的領導人,他這一個政策,一個善行,利益全國老百姓,那就行了千千萬萬條的善事;一個政策有害於老百姓的,那他就做了億萬條的惡事。一般人沒有這個機緣,不在位,你行善造惡都很小,都不太大。得到這個地位,有這個機會,造惡、造善不能不謹慎。行善前途決定光明,造惡必墮三途,為什麼?他這個機會、這個造作都比一般人來得深廣,這個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