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 (第二集) 1990/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9-002-0002
請掀開經本第二頁第六行。
【貢入燕都。留京一年。終日靜坐。不閱文字。】
他出了貢之後就到北京去了,燕都就是現在的北京,也就是首都所在地,元、明、清三朝首都都是在北京。『留京一年』,他在北京住了一年。『終日靜坐,不閱文字』,每天就靜坐。從這個地方可以能夠看到,他的心地多麼的清淨,心地清淨。諸位要知道,心清淨了,自然就生智慧,一般人智慧不能現前是心不清淨,他得到了心地清淨。他之所以能夠靜得下來,就是他對於自己的命運完全知道,想也沒用處,所以什麼都不想了,心定下來了。
【己巳歸。游南雍。未入監。先訪雲谷會禪師。於棲霞山中。對坐一室。凡三晝夜不暝目。】
根據上面這個文義,他在北京住了一年,己巳這一年他回來,『游南雍』,雍就是辟雍,辟雍是皇帝所辦的大學,就是國子監。當時在國家只有兩所,一個是在北京,一個在南京,北京的稱為北雍,南京的稱為南雍,就是國家辦的兩所大學。『未入監』,「未入監」就是沒入學,在沒有入學之前,先去拜訪雲谷禪師,雲谷會禪師,會是他的法名,雲谷禪師的法名叫法會,這是很有名的一位大善知識,他到他那邊去參訪,去拜見他,在南京棲霞山。『對坐一室』,在禪堂裡面打坐,三天三夜不瞑目,沒有疲倦、沒有倦容。為什麼沒有倦容?沒有妄想、沒有雜念。
【雲谷問曰。】
雲谷禪師看到他這麼年輕,很難得,有這樣好的功夫,不容易。問他:
【凡人所以不得作聖者。只為妄念相纏耳。汝坐三日。不見起一妄念。何也。】
大凡的凡夫之所以不能夠成為聖人,聖人是指阿羅漢以上,不能夠作聖,原因在哪裡?妄想太多了,《華嚴》上講的,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夠明心見性成佛,病根就是在妄想,『妄念相纏』。他說你坐在這裡坐了三天三夜,我沒有看到你起一個妄念,這是為什麼?
【余曰。】
了凡先生就說了。
【吾為孔先生算定。榮辱死生。皆有定數。即要妄想。亦無可妄想。】
我這三天三夜不起個妄念什麼原因?是我這個命被孔先生算定了,一生的吉凶禍福統統都注定了,還有什麼想頭?想也沒有用處,所以乾脆就不想了,想也沒有用處,知道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就要走了。所以生死是一定的,哪一月哪一日哪一天哪一個時辰人家都給你算定了,還有什麼話說?沒有話講的,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他就不打妄想。
【雲谷笑曰。我待汝是豪傑。原來只是凡夫。】
如果一個人功夫到這個境界,那是很了不起,能夠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念頭,那是功夫。他不是功夫,他是命給人算定了。所以雲谷禪師就笑起來,我以為你功夫不錯,原來你還是個凡夫,這不是功夫。
【問其故。】
了凡先生就問,就問雲谷禪師,這什麼緣故?
【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
這就說明這個道理了,人為什麼會有命運、為什麼會落在數裡面。所以真正看相算命高明的人,大概一般高明的人不輕易給人算,凡是江湖上算命的,那是騙人的成分多,那個一點不難,你去買幾本看相算命的書,只要研究三個月,就可以到外面去騙錢,可以騙人了,那是江湖術士。真正高明的人不輕易給人算,如果跟他沒有相當的關係,他不會告訴你的,這個叫洩漏天機,沒什麼好處的。所以人如果真正到無心了,無心就是沒有念頭了,就超越這個數了。袁了凡先生有沒有到無心?沒有,他要真正到無心,那他超越了。他只是什麼都不想了,為什麼?我想了也沒用,所以都不想了,他還有一個妄念,妄念我什麼都不要想了,還有這麼一個妄念,這個妄念還是一念在,所以還是有心,並不是無心。所以他常常心裡有個念頭,我一生都被算定了,一生我自己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他並沒有到真正的無心。既然沒有到無心,決定為『陰陽所縛』,這個陰陽我們所謂叫氣數,怎麼會沒有數?數就是數量,以數學的原理決定可以能夠推演得出來,過去、現在、未來。
所以我們看到古今中外的預言,預言它是根據兩個道理,一個就是數理,像邵康節的《皇極經》,它是根據數理。數理所推演的有時候也不準,為什麼?它裡頭有加減乘除,有變化,變化的幅度不大,決定準確;變化的幅度要是大了,就不準確了。另外一種依據是禪定,這個禪定不是一般世間人所有的,像佛門裡面黃檗祖師他也有預言,他那個預言不是數理推的,他是定中所見的境界。因為在禪定的時候時空突破了,時空破了之後,過去、現在、未來成一片,全部他都看到,這個預言那是決定真實,一點都不會差錯。為什麼?未來的事情他看到了,不是他推算的,他看到了,這是要相當功夫才行。所以靠數理來推論,我們世間凡夫做得到;這是現量境界現前,就不是世間凡夫所能做到的。所以這個是至少,在佛門裡面講,三果以上,三果阿那含,阿那含以上,他們定功是有甚深的禪定,能夠見到過去、未來,這是不會有錯的。
【但惟凡人有數。】
說普通凡夫他有命運,他落在數裡頭。
【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動一毫。豈非是凡夫。】
這就叫標準凡夫,你從遇到孔先生,被他算命算定之後,距離現在二十年,二十是個整數,可能是二十多一點,這二十年來,你這個命運一點都沒有改變,完全照著他給你定下來的走,你這是凡夫。為什麼?他這個命運裡頭每一年每一月沒有加減乘除,這是真標準,這是標準凡夫。所以一個大善之人,大善之人命有沒有?有,但是變了,改變了,大惡之人也改變了,不會照原定的這個樣子去走了。由此可知,他這個二十年來,沒有行善,也沒有作惡,所以他這個命運完全照著孔先生所算定的,這叫做標準凡夫。
【余問曰。然則數可逃乎。】
了凡先生就問雲谷禪師,他說難道這個命運可以改變嗎?逃就是改變,可以改變嗎?逃就是不準,就是不是定數,裡面有變數。所以孔先生給他算的是個定數,變數掌握在自己手上,這是孔先生不曉得的,這其中有變數!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我教典中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夫妄語乃釋迦大戒。諸佛菩薩。豈誑語欺人。】
這是雲谷禪師教導他改造命運,也就是跟他講定數裡頭有變數,這是袁了凡原本不知道的。雲谷禪師承不承認有定數?承認,前面講過,人未能無心,安得無數,這就是對於世俗所講的命運,雲谷禪師完全肯定、承認確實有命運。但是命運自己可以改變,自己可以創造。所以佛家不是宿命論,佛家是創命論,自己創造自己美好的前途。但是立命要靠自己,任何一個人幫不上忙,沒有人能夠代替你改造命運,命運決定要靠自己覺醒,要靠自己改造。他是個讀書人,就先用詩書裡面所說的開導他,『命由我作,福自己求』,這是儒家所講的,《詩經》、《書經》裡面所稱的,雲谷禪師懂得,他說這是的的確確、明明白白的教訓,這是事實。轉過頭來再看佛所講的,『我教典中說』,雲谷禪師是佛門的大德,我教就是佛教所說的,佛教經典當中所講的,『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這就是求,他命裡頭沒有兒子,你要求可以,可以有兒子的,『求長壽得長壽』,因為他命短,只有五十三歲,這就是告訴你,你求什麼得什麼,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
我那個時候剛剛學佛,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但是章嘉大師底下有解釋,有些人在佛門當中求,求不得,那是什麼原因?那是不如理、不如法,求要懂理論、要懂方法,如理如法的求,有求必應。如理如法的求還得不到的時候,這是你自己有業障,必須要把業障消除,那是有障礙,障礙消除了,沒有不感應的。這是章嘉大師當年給我講的,沒有求不到的。從根本的原理上來講,我們信心就更為堅固,因為世出世間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一切的希求,就是求作佛也能成佛,都是根據這個原理,萬法唯心,《華嚴》上說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我們這個求,基本的原理就是真如本性,方法,最圓滿、最恰當的就是佛陀的教誡,依據佛法的理論與教訓去求。
我們求不老,我們求不病,我們求不死,能不能求得到?決定求得到。世間多少人夢寐所希求的求不到,他不知道這個東西確確實實求得到,統統在佛門之中。雲谷傳給了凡那只是極小的一部分,因為了凡的志不大,只求世間的功名富貴,只求這個,雲谷禪師只教他這部分。如果他真正要求長壽,極長壽,永恆的長壽,那雲谷禪師會給他講另外一套。可惜他沒有想到這個問題,這就是他的眼光看得並不很遠。雲谷禪師滿他的願望,你想求得功名富貴,我只告訴你求的方法。特別告訴他,『妄語乃釋迦大戒』,戒律裡面有四根本戒,這四根本戒就是殺盜淫妄,所以妄語是佛家的根本大戒,佛怎麼會妄語?怎麼會騙人?換句話說,告訴你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這是事實,決定可以得到的。
【余進曰。】
這是進一步再向禪師請教,說:
【孟子言。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
《孟子》上有這麼一句話。但是在他的想法:
【道德仁義。可以力求。】
這是我本身的事情,我希望能夠成聖成賢,這是本身的事情,這個在理上講還能講得通的,道德仁義可以。
【功名富貴。如何求得。】
『功名富貴』,這是身外之物,這也能求得到嗎?我沒有功名,能求得功名嗎?我沒有富貴,能求得富貴嗎?似乎講這是命裡頭注定的,命裡頭沒有,哪裡能求得到?命裡有的才求得到,命裡沒有的,到哪裡去求?這就是一般的宿命論,也就是命裡面的一個常數,常數是你前生的造作,這一生得的果報,這是個常數。殊不知,這個常數裡頭有變數,加上變數就不一樣,那的確是我們可以求得到的。
【雲谷曰。孟子之言不錯。】
孟老夫子說的話沒錯,你自己錯會了意思,你並沒有真正理解孟子所說的。
【汝自錯解了。】
你那個解釋只對了一半,還有一半你不曉得,你對的一半是德行上,除德行之外還有事相上,也可以求得到的。
【汝不見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這個話出在《六祖壇經》上。《六祖壇經》、《金剛經》、《楞嚴經》,大概這三種經在從前,不是學佛的人,凡是讀書的人都會念,為什麼?這經典的文章太好了。尤其《楞嚴經》,大家公認的,媲美於《莊子》,在文學上講是第一等的作品。第一等的作品在中國文學上,自古以來大家公認的只有幾部,《楞嚴經》算是一部,最好的,上乘的文學作品。所以從前念書的人沒有不讀《楞嚴經》的。《金剛經》是名氣太大,總得要去看一下,涉獵一下,一切經典它的知名度第一。《壇經》是中國人寫的,所以對於中國人有特別一分感情在裡面,也實在寫得真好,它是整個佛法的綱要,我們不能把它單單看成禪宗的經典,實在講是整個佛法的綱要,也可以說是六祖大師修學的心得報告。這是六祖講的,『一切福田不離方寸』,方寸就是心地,『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到哪裡求?從心地裡面去求。
【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
這一段教訓非常的重要,內外的求到哪裡求?統統要從內心求,不要向外面求,向外面求錯了。所以佛法裡面講求什麼得什麼,統統是從內心求,不是叫你從外面求,外面求決定得不到。為什麼?外面是個常數,外面不會變,心地是個變數,不是常數。袁了凡二十年,他心算是清淨,沒有妄想,他這個心變成常數,它不是個變數,所以他這個二十年中,那個命運跟孔先生算的一成不變,連每一年考幾名,他都不會提前一名,不會落後一名,你看糟糕不糟糕。他不懂這個原理!
雲谷禪師教給他這個道理,『求在我』,在自己,道德仁義是內德行的修養,功名富貴是生活上的享受,內外統統都得,這個求才真正叫有益於得。究竟圓滿的享受,《華嚴經》上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是究竟圓滿的享受,內外圓滿的得到了,真是我們所說的事事如意,沒有一樣不是稱心自在如意的。如果沒有這樣殊勝的果報,就不會有人學佛了。學佛,說老實話,不是消極,是非常現實的,現在人講現實,現實沒有比學佛更現實的,這是實實在在的話,你看這個你就曉得了。你們講現實,未必能夠得到現實,佛法裡面講現實,他真正得到。所以佛法教育之好,實實在在講世間人誤解了,錯會了這個意思,不知道它的好處。能夠真正體認了,才曉得佛陀的教育是世出世間最圓滿、最殊勝一個良好的教育,古今中外的確是找不到的,尤其是大乘佛法。底下這一段非常的重要。
【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這一段就是指現在這個社會大家所追求的,你能不能求得到?求不到,你所求的縱然得到了,那是你命裡頭有的。命裡面沒有的得到,這才叫求得;命裡面有的你求得,那算什麼求得,不算求得,因為你不求也得到。譬如今天,我們舉個例子,搞股票賺錢的,有人搞股票一年賺了幾千萬,命裡頭有的,他得到了,命裡頭沒有的,你看多少搞股票賠錢的,不是每個人都賺錢,每個人都賺錢,股票誰賠錢?賭博贏來的錢還是命裡有的,你說冤枉不冤枉!甚至於做強盜、做小偷偷得來的,還是命裡有的,命裡沒有偷都偷不來。所以古人明白這個道理,他曉得,他才說,「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為什麼?沒有逃過命定,沒有逃過常數。所以人要是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人都會安於本分,安於本分自己日子過得好,社會也安定,天下太平,沒有爭執了,都不會爭了。所以佛法教我們求什麼?我們命裡頭沒有的,就是常數裡面沒有的,我們求能夠得到,這是屬於變數。怎麼求?要向內心裡面求。
所以我們看看今天的社會,就是這一段所說的,他不能夠『反躬內省』,這個字不念「省」,念「醒」,反省,內裡面去覺悟,向內心裡面去求,他不懂這個道理,而只向外面去求,每天動腦筋向外去求。這種求法『是求之有道』,縱然你有方法,你有手段,你有計謀,可是怎麼樣?『得之有命』,你沒有這個命得不到,你得到的都是你命裡面的常數,命裡有的,你說這個冤枉不冤枉!袁了凡懂得常數,所以他不操心,不再去用種種非法手段去求,他曉得有命,打什麼樣的妄想,用什麼樣的手段,命裡沒有決定得不到。『內外雙失』,內什麼?心不清淨,外面所求得不到。了凡居士這二十年,可以說,內他沒有失,外面失掉了,因為他不想了,什麼都不想了,他什麼也不求了,內算是保持到心地的清淨平和,但是外面一切都是命運所安排的,比一般人好一點。一般人是拼命向外來馳求,比了凡比不上,人家自然得到一個心安理得,一般人求的心不安,得到的還是命裡注定的,這是內外雙失。『故無益』,沒有益就是損,他有損無益。這一段開示的確把世出世間的現象完全道破了。我們明白了,應該有所選擇。
【因問。孔公算汝終身若何。余以實告。】
雲谷禪師就再問他,孔先生給你算的終身流年休咎算得怎麼樣?他就老老實實告訴他孔先生所算的。
【雲谷曰。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
雲谷禪師反問他一句,這個就是叫他反省,找出惡痛的根源,揣是揣量,就是自己認真的去反省一下,應不應該得科第?科第在古時候就叫做功名,拿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學位,應不應該得到?這個在前面跟諸位說過,古時候的科第功名的目的是從政,在行業當中他是從政的。『應生子否』,你應不應該有兒子?你好好的反省反省,應不應該?當然雲谷禪師跟他談話不會就這麼兩句,但是這兩樁在了凡來講是他最重要的,最關切的,所以提出這個兩條大的關心的事情,其餘的就可以不必提了。
【余追省良久。】
他想了很久,雲谷禪師這一問,他想了很久。
【曰。不應也。】
不應該,他想了很久,答覆雲谷禪師說不應該。這是他自己真正知道他的病根,老老實實回答。這個小註裡面幾句話很重要,這是他老實,「老實乃進德之基,凡飾非掩過之人,前途有何希望?」誠實,遇到善知識,他才會愛護你,他才會指出你一條明路,你要是傲慢自大、不誠實,真正遇到高人,人家對你笑笑就完了,不會告訴你的。下面他就把他自己的缺點,這一反省都知道了。
【科第中人。類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
從政的人要有福,如果沒有福,老百姓就要遭難;一個人有福,確實社會、全國的人民都有福了。這是現在民主社會裡頭不講求了。所以現在一些人有不少確實觀念上的錯誤,但是普遍都錯誤,所以積非成是,必須要遭受很大的痛苦,然後大家才會醒過來,才會覺悟,這個做法想法是錯誤的。今天講民主自由,大家都認為這是真理,這是時代的潮流,任何一個人不能夠抵擋。這個潮流到底是好還是壞?必須再看下面的結果才能夠論斷。在我看起來,民主自由不是一個好的潮流,為什麼?民主自由的社會必定有競爭。你看選舉,競選,這個競就是競爭,爭裡面就有鬥,鬥裡面就有苦,就有冤仇,這個後果怎麼可能會好?
你看看古時候這種社會制度,裡面沒有爭的,做皇帝的人有的時候非常開明。我們讀唐太宗的《貞觀政要》,唐太宗那個心胸之開明,真叫人佩服。他給別人說,做皇帝有什麼好處,負這麼大的責任,做那麼多事情,你想要做我讓給你做,有這樣大的心胸。他做皇帝並不是在那裡享福,作威作福,不是的,是替老百姓做事,是替全國老百姓謀幸福,為國家選拔人才,這些人才是為人民、為社會服務的。那個選拔不是競爭,不是競選,採取什麼?訪賢,去打聽、去訪問。賢人的標準,愈是賢人愈謙虛,愈是有能力的說我沒有能力。聰明人都知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事不如無事,聰明人!誰願意去勞心勞力幹這個事情?大家來求你,一定要你去,這是當仁不讓,應該要去;沒有人找你去,絕對自己不會自動去搞這個事情的,不會的。諸葛亮有能力,劉備要請三次,一次、二次不答應,為什麼?真正是犧牲奉獻。不做事,有學問、有道德,天天遊山玩水,找幾個朋友作作詩、喝喝酒,這個生活多愉快,多快樂,何必去操那些心!實在有人賞識你了,請你出來了,這是當仁不讓,應當要出來為國家、為人民來服務。從前人是這種心態,絕對不會去爭一個位置。所以賢人國家要去請,要去求他,哪有像現在去拜託群眾投我一票,古時候人絕想不到,作夢都夢不到這種事,哪有這種事情的!
所以現在的社會真的顛倒了,一百八十度的顛倒。過去這種制度能夠綿延到幾千年,我們看看現在民主制度在這個世界能夠行多少年?我的觀察,民主制度就算從美國開始,這是地區性的設施,美國到今年兩百年,美國有它特殊的歷史背景,它跟其他國家不一樣,現在這個制度逐漸普遍到全世界了。普遍到全世界,在我的想法,民主的壽命不過一、二百年而已,不可能有一、二千年,不可能,頂多一、二百年,民主制度會結束,為什麼?決定是一個動亂的社會。我剛才跟諸位說,美國是特殊,跟其他國家不一樣,美國的建國沒有歷史的淵源、沒有道統,它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歐洲許許多多不同的國家民族移民到那裡去的;換句話說,在那裡沒有根,沒有歷史的淵源,沒有根。像一個商場一樣,每個人去買一個攤位,大家在那裡做生意,所以地位都是平等的,都沒有歷史淵源的關係,沒有這個關係。這種場合當然只有用民主,我們大家推選一個人來做總經理、來做總管,這是對的。其他的國家建國都是幾百年、幾千年,代代相傳,有它深厚的文化基礎,有它的歷史背景,這個不一樣的。這就好像開店,它是個老店,代代相傳,從老祖宗一代一代相傳的,大家長的制度,家裡面人都服從一個家長。現在要把家長推翻,要叫兄弟姐妹大家來爭權奪權,這成什麼家?這個可憐,結果是悲慘、悲哀。所以說,就好像這兩種店的型式,一個是子子孫孫相傳的老店,一個是大家合夥湊集起來臨時擺攤,它怎麼可能一樣?所以在中國實行像美國式的民主,那真是要了中國人的命。
大家長講民主,這是我們中國人的老觀念,孔老夫子都提出來,在一個國家裡頭,民為重,君為輕,君是一個家長,家長要顧慮全家人口,要聽大家的意見。所以儒家也說,「國之將興聽於民」,國家興旺,大家長聽誰的?聽老百姓的意見,順老百姓的需要去施政,國家就興旺了。「國之將亡聽於神」,滿清慈禧太后就喜歡聽神的,不聽民的,聽於神,天天駕乩扶鸞,扶鸞那個鸞壇上都是妖魔鬼怪,用妖魔鬼怪的意見來施政,這個國家怎麼會不亡?如果當年孫中山先生提出改革,她要是開明的話,把孫先生請去做國務總理,也沒有國民黨,也沒有國民革命,今天還是大清帝國。她不聽民,甚至於不請他做國務總理,因為孫先生沒有做官的意念,他真正是想做大事,不是做大官。李鴻章那時候是國務總理,是首相,請他做一個高級顧問,請他提供意見,能夠完全都照做,國民黨也沒有了。她不肯聽於民,天天駕乩扶鸞,聽於神。這是從前章嘉大師給我講的,我問他扶鸞這個事情,他就告訴我,清朝亡國,亡國在鸞壇上。慈禧太后非常相信這個東西,因為太后相信,所以清朝的王宮大臣幾乎每個人家裡都有鸞壇,這是亡國的第一個因素。
以前國家選賢舉能是地方官吏的事情,什麼樣人才把他選拔出來,將來從政,來管理老百姓的事?它有兩個標準,孝、廉,舉孝廉,舉是選舉,孝順父母的人,廉潔的人,廉潔就是不貪財,不要錢的人。我們想想,他能夠孝順父母,他就能夠盡忠於國家;他能夠不要錢,他就是個好官吏,不是貪官污吏。所以以前選拔人才是這兩個標準,只要他孝、廉潔,國家把他找出來,培養他,他家境清寒沒關係,國家來養育他,來教育他。再反過來看我們今天的選舉,今天你孝廉有什麼用,誰會選你?今天選舉要鈔票,今天沒有鈔票怎麼選舉法?沒有法子選舉。從前選舉的標準是孝廉,今天選舉的標準是財勢,有財有勢這才能出人頭地。所以從標準上來看,這個民主是有問題的。
我在二十多年前,民國五十六年,我從台中接受慧忍法師的邀請,到台北來弘法,住在溝子口,他那個廟現在也沒有了。那時候趙恆惕老居士就住在埤腹路,距離我們那很近,他是一個老佛教徒,有閒的時候他就跑到我們這個小道場來坐坐。有一天我送他回家,我跟慧忍法師兩個人陪他散步回家,他在路上給我們說了一句真心話,他說他很後悔年輕搞革命,搞錯了。我們聽了也很奇怪,革命怎麼革錯了?他嘆息的說,民主制度底下沒有人才,很痛心的說出這句話。以後我們想想的確有道理。為什麼?真正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才不會參加競選,不可能的事情。而且真正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也不會被選出來的人運用,譬如說,他做了縣市長,他會不會用這個人?他不會用這個人,這就是志趣不相同。所以民主制度底下沒有人才,趙恆惕老居士說的,這是他懺悔的一句話。他年輕的時候無知,搞革命,錯了。
所以我在有一次跟市黨部主任委員王主委談話的時候,我也曾經提醒他,孫中山先生當年建立革命黨,搞革命的時候,孫先生並沒有想到會有二個黨、三個黨一塊來競選,沒有想到這個問題。他搞革命黨是一回什麼事情?是拿黨代替王室,因為從前皇室是一家人,家族來統治國家,他的構想是全國的精英人才團結起來,來管理這個國家,還是一黨專政,並不可能是由兩黨來競選,他想的是這個路子,這個想法是正確的。非常可惜他夀命太短,死得太早,如果孫先生能夠長夀,活到八十歲,我們國家命運不是如此。他的理想是正確的,他中國書念得多,他對於全世界每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文化道統他有深刻的了解,的確是民國初年的第一人,這個人值得我們敬佩的。可惜他死了以後他的大志沒有能夠完全的實現,就是三民主義並沒有能夠完全實現。
我也向王先生、黨部裡高級人物我向他們提示過,三民主義的確是拯救我們國家唯一的一個法寶,但是現在沒有人認識它,沒有人懂得,為什麼沒有人懂?如果對於中國歷史文化道統沒有相當的修養,你不可能了解三民主義,因為三民主義是中國固有文化道統的現代化,它是花果,你要不認識這棵樹的根本,你怎麼會懂得它的花果?今天我們不念古書了,不要歷史了,你怎麼會認識三民主義?孫先生當年講解三民主義,多少知識分子拋頭顱,灑熱血,跟他去參加革命,今天上三民主義課,人家認為是教條,每個人都不願意,都跑掉了,我說孫先生如果當年像這樣的時候,他老命早就沒有了,他還革什麼命?所以,這本書是實實在在了不起的書,但是必須要對於中國固有文化道統有相當深刻的基礎你才會認識它,才會了解它,不要看它是白話文,很難懂,句句話裡面都有大道理。
所以從政的人的確都是有福相的。『余福薄』,他想想,我的福太薄,沒福,沒福又不能修福,能修福還不錯。『又不能積功累行』,不肯修福。『以基厚福』,基就是培植,基是基礎,培植。又不肯培福,不肯修福,沒福,不像是個做官的樣子,不足以領導老百姓。
【兼不耐煩劇。不能容人。】
這個毛病就更大了,性情急躁,這個就是沒福的相。前面是等於是說一個綱領,底下再給你細細的分析,前面是總說,後面這一樁一樁來分析。確實沒福,不耐煩,性情急躁,『不能容人』,心量太小,心量窄小,「不能容人」,不能容人當然就不能用人,不能夠服人,這是一定道理的。
【時或以才智蓋人。直心直行。】
這個『直心直行』是當作任意、縱情,當這個解釋,也就是我們常講的使性子,他高興怎麼做就怎麼做法,這個也是別人不能夠承受的。
【輕言妄談。】
言語、言論不謹慎,隨便說話,不負責任。
【凡此皆薄福之相也。】
這是薄福,真正有福的人渾厚老成,心胸廣闊能容人,言語動作緩慢,緩顯得穩重。孔老夫子說,「不重則不威」,他的威德才能夠服人,才能夠處世。了凡先生年輕的時候不夠穩重。這是他自己說的,說出他自己沒福,不應該中科第。底下一段則說他還不應該有兒女,下面就說了。這個反省是答覆他第一個不應得科第,下面就是不應該有兒子。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
這是舉兩個俗話來說,那個地下不乾淨它會長東西,它會生五穀雜糧,水要是太清了沒有魚,為什麼?魚在清水裡游,人家一看見,會被人家抓去,所以牠不會在清水裡面去游的。也可以說,地裡頭要是很乾淨沒有穢物的話,這個地不會生東西。
【余好潔。宜無子者一。】
袁了凡是個潔癖,好潔是個好事情,整齊清潔,但是過分的清潔也變成了毛病,一點髒東西都不能忍受的,這個也不行,所以這是無子現象之一。
【和氣能育萬物。余善怒。宜無子者二。】
和氣能興家,我們俗話常說,和氣生財。袁了凡沒有財富,與這個也有關係,並不富有,家境清寒。他喜歡發怒,常常發脾氣,看不慣的,看不順眼的,他就要發作,不能容忍,這是沒福,這是宜無子者第二。
【愛為生生之本。忍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節。常不能捨己救人。宜無子者三。】
愛是仁愛,能夠推己及人,他說這個道理他曉得,但是他自己做不到,為什麼?他為人太殘忍了,我們講刻薄寡恩,他是一個很刻薄的人,忍就是刻薄;換句話說,不肯幫助別人,愛惜自己的名節,不願意幫助別人,這個也是無子的一個原因。底下又說:
【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
前面是從存心上說,這個底下從生理上說,他說了六條,前面三條是從心地上講不應該有兒子,後面是從生理上來說。他喜歡說話,喜歡批評人,喜歡論是非,所以說言語上常常要強出人頭,這傷氣,生理上的,傷氣,這是宜無子者四。
【喜飲鑠精。宜無子者五。】
不但喜歡高談闊論,還喜歡喝酒,大概酒量也不錯。飲酒過度傷神,精是精神,傷精神,這個對於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妨害。末後一條:
【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無子者六。】
他晚上不睡覺,晚上不睡覺一定就是找些朋友聊天,喝酒作樂,這個是不知道保養身體。這是個書生,我們想像袁了凡的身體相當虛弱,不知道保養身體。這一段註解裡面註得很好,也註得相當詳細,諸位可以做參考,我們在此地不必要細說。
【其餘過惡尚多。不能悉數。】
他說想想我一生過失毛病作惡太多太多了,數也數不盡。這個人真正誠實,這叫做懺悔,發露懺悔,把自己身心毛病都能對人說出來,坦誠的說出來,毫無隱瞞。所以諸位要知道,佛門裡面講懺除業障,這樣才能真正把自己的業障懺悔掉。自己能夠發現自己種種的弊病,給諸位說,這叫開悟,他覺悟了;能把這些毛病改過來,這叫做修行。我們今天一般人講修行,修什麼行?自己有什麼毛病不知道,他從哪裡修起?修是修正,行是錯誤的行為,把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行為把它改過來,這叫修行,修正行為。所以修正行為第一個要緊的,就是你要自己知道你自己的過失,你才能辦得到。了凡先生很了不起,雲谷禪師一追問,他就認真的反省,他就把自己心行的毛病一樁一樁的找出來,這是後來他能夠改造他的命運的根本。他憑什麼能改造命運,我們為什麼不能改造?我們對於自己的毛病是一無所知,從哪裡改起?人家一反省,一檢討,統統明明白白的擺在面前,他就一樁一樁的把它改掉。所以內裡面求德行,外求富貴、求兒女,他樣樣都得到,他不從外頭求的。
你看他求兒女,沒有在送子觀音那裡天天燒香拜拜,觀音菩薩你送我一個兒子,他不是這樣求法的;他求功名富貴也不是在佛菩薩面前去禱告去求的,不是這個求法的。我們今天人去拜神去求神,全都錯了,那哪裡能求得到?那個恩主宮、關帝廟香火鼎盛,一天到晚不知道多少人去求財,得來的是命裡有的,你不求也得來。你到那裡求神求得來的還是命裡有的,命裡有的不曉得,還以為是神賜給他的,神對他特別有恩惠,這冤枉不冤枉?實在是冤枉!所以學佛的人一定要明理,如理如法的去求,就是雲谷禪師所講的,內外雙得,沒有得不到的。好,下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