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了凡四訓  (第十四集)  1990/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9-002-0014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頁的後面,第二行,最後兩個字看起:

  【何謂勸人為善。生為人類。孰無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沒溺。凡與人相處。當方便提撕。開其迷惑。譬猶長夜大夢。而令之一覺。譬猶久陷煩惱。而拔之清涼。為惠最溥。】

  這一段是說勸人。人沒有不向善的,可以說再惡的人,他口裡也說要修善,要行善。由此可知,善心善行是人之天性,也就是佛法裡面所講的性德,所以善心善行是性德自然的流露。他為什麼會做惡?我們仔細去研究,它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內裡面的煩惱習氣,就是內有煩惱;第二個是外有惡緣,裡面煩惱自己不能控制,外面的惡緣誘惑,人才會造惡。雖造惡,說實在話,我們常講,如果不被良心譴責的人很少,做惡,他知道,知道這個事情不對,受他的良心責備。很可惜的他沒有善友提醒他、幫助他回頭,於是愈迷愈深,愈陷愈重,這種情形往往有之。了凡先生在此地說得也很清楚,『世路役役,最易沒溺』,這個就是說的環境,在世間營生,為了生活、為了家庭,或者是為了事業,都會受環境的影響。尤其是一個不好的社會風氣,像我們現前的台灣,賭博的風氣太盛,絕對不是一個好現象,多少年輕人迷溺在這一道上。所以這個對於長遠來講,對於國家、對於社會非常的不利,有識之士都能夠覺察。可是時勢所趨,很難挽回。這個不好的風氣,實際上逐漸會遍布到全世界,尤其是大眾傳播工具的發達,所以受影響的面就大了,受影響的時間就長了。

  我們遇到親戚朋友,要能夠善於開導他,尤其是這一部《了凡四訓》,所說的全是真理。做股票是很容易發財,那個財發了,命裡有的,命裡要是沒有,即使這個錢財在你手上過一過,實在講你能得到什麼?仔細想一想,還是一無所有。因為你不可能帶在身上,帶在身上是又怕被偷又怕被搶,放在銀行裡面,銀行裡面鈔票很多,去看看跟自己的有什麼兩樣!實在講沒有兩樣,無非是增長貪瞋痴慢而已,一點好處都沒有。你就擁有的再多,實在講,古人講得好,也不過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你還能有別的嗎?不可能的事情。如其說這個福報一時享盡,不如把這個福報慢慢的去享來得好。所以真正能夠如理如法的開導他,使他能夠覺悟過來,不做投機取巧的這種營生,這個才是正道,長遠之道。

  所以,『凡與人相處,當方便提撕』,這個佛法裡面講的善巧方便,使對方歡喜,樂於接受,真正達到警覺的目的,『開其迷惑』。下面這是用比喻來說,像『長夜大夢』,忽然醒覺過來了,我們佛門裡面叫開悟,悟後這就是修。又好比『久陷煩惱』,我們能把煩惱拔除,使他得到清涼自在,這個心清涼就是智慧,煩惱就是迷惑。這個為惠是最普及的、最大的了,惠就是幫助別人,這是最有利益,最大的幫助。

  【韓愈云。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

  這是講善巧方便法,『一時』是當時,我們分析這個事理,勸導別人,令他覺悟,這個是口說,這是有利於當時。如果我們要想勸導廣大的群眾,乃至於後來之人,最好的工具就是文字。現在雖然是有錄音、錄影,但是依然不如文字能夠保存得久遠。這是勸我們善言善行應當把它記錄下來,流傳久遠。像了凡先生這四篇文章,原先他也沒有想到會流傳這麼廣,他不過是給他兒子做警惕而已,並不是流傳到後世普遍勸導大眾,沒有這個意思,只是給他兒子的教訓而已。今天流傳得這樣廣,他這個德澤可以說是這樣廣大普遍,是他沒有想到的,雖然無心,可是做了大善。後世依照這部經修學,改造命運、離苦得樂的人非常之多,這都是受了凡先生之惠,了凡先生這個小冊子就是勸人為善的典型。這個是他一生,可以說是改過自新的心得,給他的子孫,希望他們記住,理解而效法,這是積善裡面可以說是最有效、最顯著、最深廣的大善。實在講,這樁事我們人人可行。你說我沒有文學的基礎,我不能寫作,這就不能為了。其實不然,我們每天所見的,耳朵所聽的,能夠把它一天記個一、二條,你能把它記錄下來之後,跟這個教訓也相差無幾。

  往年我在南部講了幾年經,那是每個月去五天到一個星期,大概講了有三、四年。當時南部有一位黃老太太,年歲也很大,她每一次都來聽,聽完之後都會記個一、二條,她記得不多,有的時候只記一句,最多也不過四句、五句。我下了講台,她都來找我,要我看看她記得對不對,她說我到這來聽,我能聽懂一句、聽二句,她就覺得很滿意了。三年累積下來,她出了一本書,沈家楨居士給她作一篇序,居然印了幾萬本流通,這個是很難得很難得的。她那個聽經筆記比劉承符是要差一點,劉承符記得詳細,記得多,他的文學基礎好。她這個不好的也能記,雖然記得少,可是很有受用。為什麼?她程度淺,她所聽到的正是她能夠受用的,所以這本筆記實實在在是非常之難得。由此可知,這個事情人人可以做。這是講的勸人以口,勸世以書,不是難事情,只要真正肯發心。像這位黃老太太,我就很佩服她。

  【較之與人為善。】

  這是前面講的,與大家,這在佛門講叫同事攝,跟他相處在一起,以身教去影響他,像舜王在那一群打魚的人當中。

  【雖有形跡。然對證發藥。時有奇效。不可廢也。】

  佛教給我們有四攝法,佛教化眾生用這四個原則,也教給我們,叫攝受眾生。攝受,拿現在的話,有感化的意思,有誘導的意思,攝受就是感化、誘導。第一個是布施,布施是給他結緣,於他有恩,所以彼此先結個善緣,說話辦事他才能夠相信,他才能夠喜歡參與。第二個是愛語,這個愛語不是說完全說他喜歡聽的話,那就錯了,愛語一定要善巧方便。前面中峰禪師就說了,真正愛人,打他罵他也是善,不是惡。所以這個愛語裡頭,也包括打他罵他,都在裡面,這個都是愛,真正愛護他。所以不是一昧的善言好語,不是這個意思,不可以錯會了。但是就是在責備他的時候,一定要顧及他能夠承受,不能承受,過分的責備,這是不可以的,一定考慮他能夠承受。凡是責備人,最好不要在第三人之前,這個他會非常之感激,人都顧全面子,如果有其他人在的時候,他這個面子下不去,他會起反感,這個都是善巧方便。另外就是利行、同事,利行,我們所作所為必定與他有利益,同事就像舜王在漁人隊裡面,這個就屬於同事,與他共同來做一樁事情,在這個裡面以身教去感化。佛度一切眾生不外乎這四個原則,這四個可以說是手段。這個地方是言教,勸人為善是言教,前面與人為善是身教,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

  【失言失人。當反吾智。】

  什麼叫失言、什麼叫失人?這個註子裡頭講得很清楚,「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這個人可以教,是個可教之材,你不去教導他,這個失人;不是這個材料,你偏偏去教導他,教不成的,他不能理解、不能接受,這叫失言。這是我們自己要用智慧去反省,使我們在一生當中不失人也不失言。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頭對於這樁事情也說得很好,可以接受的應當要給他說法,不可接受的,合掌令歡喜,彼此也不得罪人。

  【何謂救人危急。患難顛沛。人所時有。偶一遇之。當如痌瘝之在身。速為解救。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濟其顛連。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蓋仁人之言哉。】

  這個人一生當中,往往有不幸的事情遭遇到,尤其是戰亂。我們現前在台灣這四十年來,確確實實過的是太平的日子,但是在這個世界上,戰爭幾乎就沒有中斷過,遭受戰亂之苦,這些人很多,值得同情,值得憐憫。我們自己,年長的人在大陸上,遭受過八年的抗戰,顛沛流離之苦。在戰亂當中,誰都不能保證明天生活怎麼樣,誰都不能保證,家庭能不能團聚也不能保證。所以我們在小時候,我從十歲開始,家裡就訓練自己能夠照顧自己生活。為什麼?如果一旦離了,你還能活得下去,還有自己一個人能夠在山林當中要有求生的本能,到那個時候誰照顧你?所以在苦難當中生長的年輕人,多半要受過這些訓練,要知道,一旦離開家庭、離開父母,沒有人照顧,你怎麼能活得下去?現在是太平盛世,大家把這一點疏忽掉,尤其是現代的兒童,父母溺愛,我不知道將來他們怎麼辦?世界會不會永遠像這樣安定、這樣和平下去?在我想誰都不敢講,如果深入研究世界這個情勢,前途實在講並不樂觀。

  這種患難顛沛,如果在中年,尤其是晚年遇到,那非常不幸。如果我們遇到了,就要像病痛在自己身上一樣,『當如痌瘝之在身』,這是比喻,所謂是切膚之痛,一定要伸出援手去幫助他。我們能夠幫助別人,為別人解除痛苦,這種布施就是無畏布施。我們常講的財布施、法布施容易懂,無畏布施究竟是什麼?就是這一類的,他有苦難、有恐怖的時候去幫助他,『速為解救』,快速。或者是以一言伸其屈抑,抑就是今天講他受壓迫,他有冤枉,這個是他的苦難。『或以多方濟其顛連』,顛沛流離,這要多方去設法去救濟他,以個人的力量或者是以大眾的力量,如果這個災難很大,自己的力量不夠,我們自己要發起、倡導,以大眾的力量來救災、來救援。古人說,這個『崔子』就是古人所講的,『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這是個仁者,在我們佛法裡講是真正慈悲長者之言,恩惠不在大,要救急,救急不救貧,那個貧困要救助他是長期的,這是急難。貧困的要幫助他有謀生能力,這是最大的恩惠;貧困的人常常以財物救濟他,讓他來依賴你,這不是辦法,應當要幫助他能夠獨立。

  現在有許多國家,譬如從前美國二次大戰之後,以經濟援助許許多多的國家,凡是被援助的沒有一個不恨美國的。為什麼原因?因為要依賴他,依賴他就得要聽他的話,就得被他控制,所以大家不服。真正仁者要救助別人,我把技術告訴你,使你國家經濟自己能夠獨立、能夠發展,這才叫真正仁慈。如果每一個超級強國都有這樣的心,天下太平了,整個世界富裕了。所以這些人幫助別人是私心,我幫助你實際上都是有條件,我要控制你,你的政治經濟都要操在我手上,實在講這是什麼心?侵略之心。

  所以我有一次遇到日本人,日本人有今天,他們日本人是相當傲慢,我對他很不客氣,我說你們之有今天,是我們老總統給你的。二次大戰之後,英國、蘇聯都想瓜分日本,那時候四強,把日本土地分成四塊,我們一個人一塊,日本亡國了,沒有了,哪有日本?這個提議我們老總統不同意,大家就沒法子,因為我們對日本作戰我們受害最大,所以說話也有力量,有分量,不同意,保存了日本。日本人要想報中國之恩,不是今天拿一點金錢來,實在講,我們連賠償都沒要,最具體的做法是先進科技的轉移,這是真正報恩。把東西賣給我們或者送給我們,這都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真心。所以從因果報應上來說,他的前途並不樂觀,如果真的再有一次三次大戰,恐怕日本會滅亡,他沒有存在的理由。為什麼?這個國家沒有積善,他所積的是惡業不是善業。美國扶持他,他今天去侵略美國,說個實在不好聽的,恩將仇報,我們中國過去是報怨以德,他今天是反其道而行之,這個在因果報應上是決定將來有惡報的,他現在實在講是利令智昏,迷惑顛倒,迷信在科技上。底下一段。

  【何謂興建大利。小而一鄉之內。大而一邑之中。】

  邑就是城市,鄉是鄉鎮,小為一鄉謀幸福,大為一縣為一市,這些就是我們現代所講的社會福利事業,政府應該要做,每一個老百姓有力量的都應當要做,造福鄉里。

  【凡有利益。最宜興建。】

  利益一個地方的,這些事情我們見到了、想到了,都應該努力去做。諸位一定要有個觀念,大家有福,我們自己才有福;大家沒有福,說一個人有福,大概那個災難也就免不了。我們中國俗話說,「一家飽暖千家怨」。如果我把我們自己的福分給大家去享,這個社會就安定,天下太平,這是真正的福報。譬如說在我們一個地方有個大富,為富不仁,鄉里有什麼好事他不願意做,別人有苦難他不能幫助,如果這家不幸失火了,旁邊鄰居決定不會幫助他救火,一定在旁邊看,燒得好、燒得好;如果遇盜賊去偷他、去搶他,大家也不會去報警,也不會去幫助,一定站在那裡看,搶得好、搶得好,這是一定的道理。如果自己有這個能力,常常能夠周濟鄉里,能夠幫助別人,他家裡發生什麼事情,每個人都去保護。為什麼?有恩於他人,這是個很淺顯的道理。真正有福報是要與大眾共享,這是大智慧、大福德之相。這個底下舉了幾個比喻。

  【或開渠導水。】

  這就是水利,中國過去是以農立國,農田灌溉,水利是最重要的。

  【或築隄防患。】

  低窪的地方築堤以防水災。

  【或修橋樑。以便行旅。或施茶飯。以濟饑渴。隨緣勸導。協力興修。勿避嫌疑。勿辭勞怨。】

  前面也曾經說過,好事多磨,但是不怕,這樁事情不為自己,是為公眾,為地方造福,縱然有一些挫折也不能夠障礙自己的善行,就是不為一些阻礙受挫折,這樣子才好,善事才能夠真正圓滿。有一些事情,當初做的時候有很多人不知道,不免有一些反對的意見,做成功之後大家才深受利益,才知道好處,後來才感激,這種事情是往往有之。所以眼光要遠大,要有毅力,這個善事才能夠成就。所謂善,前面講過的標準,是利他則是善,利益眾生是善,如果是自利就是不善,中峰禪師所說善惡標準在此地。

  【何謂捨財作福。】

  這個就是修福。

  【釋門萬行。以布施為先。】

  這是說到佛法,釋門就是佛教,佛教裡面修行的方法很多,所以叫萬行。無量無邊的行門,佛法常講的法門無量,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修行的方法門徑無量無邊,如果把這些方法把它歸納,可以歸納成六大類,這就叫六度,我們常講六度萬行,歸納起來是六大類。這六大類再要把它歸納,實在講就是一個布施。布施裡面講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布施可以分為這三大類。六度都不出布施,怎麼說?像持戒、忍辱可以配在無畏布施裡面,就是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是法布施,財布施在布施裡面。所以這三種布施把整個佛法的修行全都包括了,行門再多都不出布施這個範圍。所以布施是修福。菩薩修的什麼?菩薩真正在修福,六度統統是修福。福裡面包括智慧,慧也是福。所以法布施,法布施得的是聰明智慧,也屬於福;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也是福;財布施得的是財富。我們中國人講五福,第一個是福壽,有福、有壽;第二個是富貴,大富大貴;第三個是康寧,健康、快樂;第四個是好德,這個裡面就包括智慧了;第五是考終,考終就是好死,好死決定好生。

  你說這個念佛往生,我們在這一年當中,看到的、聽到的,完全是真的。昨天晚上我們《無量壽經》圓滿,很難得華盛頓DC有一個同修來參加,他一到此地來就告訴我周廣大居士往生的事情,他也在,他說真正難得,念佛就三天,那麼好的瑞相,見到西方三聖來接引。所以他們那邊現在同修念佛的信心大增,沒有懷疑了。像新加坡三個往生,這半年當中,見到佛光,聽到天樂,聞到異香,這是助念的人,這決定往生,往生的人預知時至,這是很可靠的。最近我們所聽說的,有一個老居士,我們這邊同修去助念的,有一位是坐著走的。沒幾天前,也是我們這裡的老同修,連太太的養母,我們的同修有不少去助念的,這個也是真正往生。七年前她害一場病幾乎要死了,醫生放棄治療,看看就要死了,連太太來找我,來問我怎麼辦?我說最好不要死在醫院,死在醫院很苦,她一斷氣馬上就給你送太平間去。我說在這種情形之下,最好把她抬回去。臨終之後這八小時的助念非常重要,她得的病很重,身上腐爛,奇臭無比,一般人都不願意接近,抬她回去了。抬回去之後,慢慢的叫她念佛,她念佛念好了,身體好了,活了七年,不容易,這個七年當中,連太太告訴我,她每天念幾萬聲佛號。你看她這一次走的時候,不到一分鐘,而且走的時候她這個念頭是念佛,因為她起來念佛的時候這樣倒下去的,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決定往生,實在是難得。

  連太太雖然這些年生意上不太如意,但是她確確實實是修了福。她修了福就是《了凡四訓》裡面講的它不純,她修的是一半的福,不是圓滿的福,如果是圓滿的福,她這個前途不一樣的。這個就是理沒有真正了解,沒有真正的明瞭,所以事情做得不清淨,有摻雜,修福裡面有夾雜,不純。因此我們自己真正想改變自己的命運,使自己一生都能夠得到幸福、得到自在,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殊勝,命運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上,完全是自己一手創造的,這就是自己命中的定數完全轉變成變數,你能夠依照這本書去做,決定不錯。凡是做,做得不圓滿的,也就是這個教訓只做了幾分之幾而已,並沒有完全把它做到。世間法裡面我們這一生得圓滿自在,這本書足夠了;出世間法裡面這一部《無量壽經》,足夠了,真正依照這兩本書去修行,世出世間你就得大自在。所以這裡勸我們要修福,以布施為先。

  【所謂布施者。只是捨之一字耳。】

  布施就是放下,就是捨,愈捨愈自在。

  【達者。】

  達是真正通達的人,真正有智慧的那些菩薩們。

  【內捨六根,外捨六塵。】

  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塵是外面境界色聲香味觸法,諸位同修想一想,這怎麼能捨得掉?所以諸位要知道,大乘佛法裡面講的捨不是在事上捨,事上這個肉身怎麼能捨得掉?肉身不要了,不能解決問題。所以看到這一句,我要學菩薩道,內捨六根,怎麼捨法?自殺去,不自殺捨不掉。殊不知佛法裡面是決定不能講死,為什麼?佛告訴我們,死了就不得了,這問題就嚴重了,不能死。佛法教給我們修的是不死的法門,過去生生世世迷惑顛倒,有生死,從這一生起不再有生死了。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明明看見阿彌陀佛來接引,我跟他去的,我這一口氣並沒有斷,我跟他去的,活著去的,是去了才死的,不是死了以後才去的,這個觀念一定要搞清楚。如果死了以後再去,說老實話,超度還真有效。所以超度沒效,超度不能超度到西方,超度只能說使神識減少痛苦。像寶誌公是觀世音菩薩化身,超度梁武帝的妃子也只能夠把她超度到忉利天,夜摩天都沒辦法,觀音菩薩的力量幫助她,最高只能到忉利天。這是什麼?福可以給人,功德沒辦法,要自己修的。

  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是自己修的,這個諸位千萬要記住,不能聽信一般人所說的那些話,超度還有中陰得度,度是可以度,就是最高只能度他到忉利天,不可能度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雖然每次超度都希望他願生西方淨土中,是我們的心願,我們願意他去,實際上他去不了,他不能去,一定要知道事實的真相。所以自己身體健康的時候要認真的修學,這句阿彌陀佛要認真去念。所以這個捨是從心地上捨,就是心不牽掛五欲六塵,也不牽掛自己的身體,身心都不牽掛,這叫做捨。凡夫妄想執著很重,說是我們真的身心世界都不牽掛了,這個很難,確實是難,妄想會常常起來。我們修淨宗這個方法,就是叫你去牽掛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一轉,就捨掉了,這個身心世界捨掉了,專門去念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這就對了,這是真正的菩薩行。

  【一切所有。無不捨者。】

  統統要捨掉,心裡頭都不要掛念它。

  【茍非能然。】

  如果我們做不到?

  【先從財上布施。】

  捨財,不為財物所轉了,我們的心不會為財物所動,不會為財物所轉。

  【世人以衣食為命。故財為最重。吾從而捨之。內以破吾之慳。外以濟人之急。始而勉強。終則泰然。最可以蕩滌私情。袪除執吝。】

  這個是確確實實是這個現象,當初捨的時候總是有點勉強,捨了很難過,捨了之後還後悔,慢慢的就養成習慣,就自然了,這個確確實實是這個道理,每一個人在修學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到最後煩惱決定是輕,貪吝逐漸逐漸就淡掉了,而對於一切財物受用沒有把它放在心裡,心就自在了,心得自在,身也自在了。為什麼?到這個境界,自己一切物質上的受用不會缺乏的,為什麼?這個性德逐漸逐漸透露出來,會得大自在。尤其這個因果定律,世出世間法都不會變更的,你財布施的愈多,你那個財富也愈多,財從哪裡來的,甚至於你自己都不曉得。有很多富有的人,錢財天天來,從哪裡來的,你問他,他真的不知道,捨得愈多來得愈多。法布施愈多,聰明智慧愈增長。所以不要吝財、不要吝法,吝財,佛經上告訴我們,得貧窮的果報,吝法得愚痴的果報,不肯修無畏布施的,得的是病苦、短命的果報。所以這個富貴,這五福,可以說統統都是布施得來的,布施是因,我們要想得好的果報就要修因,有因才有果,不肯修因,想得果報,沒有這個道理。底下一段是:

  【何謂護持正法。】

  『正法』,底下小註上說就是指的佛法。

  【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參贊天地。何以裁成萬物。何以脫塵離縛。何以經世出世。】

  這是先把護持正法的重要性說出來。但是諸位要知道,今天如果大家只講在護持佛法上,佛法能不能建立起來?給諸位說,決定不能。了凡先生那個時候說這個是決定正確沒有錯誤的,今天不行了。諸位要知道,佛法在中國的基礎是儒家與道家,不是道教,是道家,也就是建立在孔孟老莊的基礎上,今天我們護持佛法,孔孟老莊不要了,好像蓋大樓,拼命蓋,底下沒有地基,一晃就倒掉了,所以這個佛法永遠扶不起來,原因在此地。所以今天我們講護持正法,首先要護持孔孟老莊,特別是孔孟,不在這上打基礎,佛法沒有根。袁了凡這個時候沒有問題,這是明朝,明清哪一個念書人不讀孔子書?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可以說都有相當的基礎。我們今天佛法衰敗到這個地步,要曉得原因在哪裡,這個才是根本之根本。儒家教我們做人,人都做不好,還能做菩薩、還能成佛嗎?沒有這個道理,佛菩薩是建立在人道的基礎上。因此《四書》裡面縱然不能完全讀,《大學》、《中庸》、《論語》是非讀不可的,《大學》、《中庸》、《論語》。這個只有整個《四書》分量的一半而已,其實全部的《四書》不過六萬多字,現在要從字數看是小冊子,除掉《孟子》之外,要單單講《論語》跟《大學》、《中庸》,也不過三萬字而已。應當要熟讀,我們才知道怎麼樣做人,這個是佛法的基本,根本的根本。

  所以我們圖書館過去曾經提倡印過《四書》,外面這個《四書》都是「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我們無可奈何,沒法子,我們也沒有時間重新去編一部註解。實在有時間真的是可以編一部註解,古今註解裡面好的我們把它會集起來,會集起來就不是他的版權了,我們的內容跟它不一樣,我們的確可以做一個新的註解,普遍的來流通。所以我們過去印的本子是從前大陸上石印的本子,這個本子沒有版權的,是朱熹註的,朱子的集註,《四書集註》。這個是應當要提倡,從我們自己本身去做。所以學佛的人一定要念《四書》。實在講,能夠念《四書》,能夠懂得中國的一點歷史,愛國家、愛民族這個心才能真正生得起來。現在人國家民族忘掉了,說老實話,這是教育的失策,也是教育的失敗,現在只著重於科技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忘掉了。科技再發達,不知道做人的教育,古人說,「人之與禽獸相去者幾希」,人也是動物之一,如果真正不知道道德仁義,人跟禽獸差不了好多,一切動物裡面最壞的動物,最殘忍的動物。所以要救度一切眾生先要救人,因為他最壞,先要救他,他要能夠轉過來,一切眾生都有幸福,才能夠各得其所。所以今天我們講到護持正法,這個裡頭要包涵的有儒家的道統在裡頭,這個真正是萬世生靈之眼目。

  『不有正法,何以參贊天地』,天地有養育萬法之功德,天生之,地養之,天地有養育萬物之恩。人如果能夠明白這個道理,今天我們講自然生態,不但不會破壞自然生態,而且幫助它,協助這個自然生態,使它更為圓滿,一切眾生都能夠各得其所。這個就是參贊天地,參是參與,贊是贊助,天地功德多大,這個真正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可以參與贊助。世間大聖大賢、諸佛菩薩,我們佛門裡面講的,「若能轉物,則同如來」,經裡面也跟諸位細說了,轉物實在講是轉變自己的觀念,自己的念頭,能夠與天地日月合其光明,這是自己修持上的真實功夫。然後可以能夠幫助一切眾生,就是底下一句,『裁成萬物』,像諸佛菩薩弘法利生,真正利益眾生,叫陶鑄群倫,群倫是指九法界的眾生,陶是陶冶,鑄是鑄造,能夠成就一切萬物,這個功德就大了,跟天地造化實在講沒有兩樣。『脫塵離縛』,這就是斷煩惱、開智慧,轉迷成覺。

  『經世出世』,經世是講這個世間,經有如經典,什麼叫經典?拿現代的話來說,超時間、超空間,他所說的話,他的行為、他的思想、他的言論,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地域,都是決定正確的,沒有錯誤,這叫經世,實在是這樣的。佛經裡面所說的話超越了時間,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這樣教導當時的人,三千年後的今天,我們展開經典,覺得佛所講的句句都有道理,應當依教奉行;佛當年說法在印度這個地區,傳到中國來,中國跟印度不一樣,適合印度也適合中國,現在我們把它搬到歐洲、美洲,統統都適合,這叫經世。同樣的,孔孟的思想,譬如說這一部《四書》,在中國,這是中國的文化結晶,孔孟是二千五百年以前的人,他所講的東西,對於國家、對於社會、對於家庭、對於個人,有決定的利益;二千五百年之後在今天,還是有決定的利益。你要說那個過時了,錯了,它超越時間,決定不過時;這個東西拿到外國,跟外國人講講,外國人聽了也都點頭,也都認為是對的,超越空間了。所以孔孟老莊也是超時間、超空間,所以叫經典,真正的經典之作,這是經世之學。

  當然經世之學多,古今中外都有,但是我們仔細比較一下,最精彩的無過於孔孟、佛菩薩。佛教裡頭的經典最精華的、最殊勝的,實在講無過於《無量壽經》,是佛法裡頭登峰造極的一部經典。在我們中國固有道統裡面,那個精華確確實實是《四書》。所以朱子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議,很難得,我想他編這個四書,因為我講《華嚴經》講了很多年,是不是得到《華嚴經》的啟示?因為它那個裡面的內容很像《華嚴》。《華嚴》裡面有理論、有方法、還有表演,也就是把這個理論方法做出來給人看。《四書》編的就是這個編法,《中庸》是理論,《大學》是方法,《論語》跟《孟子》是孔老夫子一生所做的,孟夫子一生所做的,就把這個理論方法應用在生活上,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做出來給我們看。所以《論語》跟《孟子》就像《華嚴經》的五十三參一樣,做一個榜樣給我們看,理論與方法是《大學》、《中庸》兩篇。所以它裡面的架構跟《華嚴》完全相同。朱子是一個學佛的人,佛學造詣很深,是不是受《華嚴經》的啟示編成這個教材就不可得知了,但是它確確實實像《華嚴》。好,我們就休息幾分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