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法甚深 (第二集) 2005/5/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華嚴經12-017-1381集) 檔名:29-013-0002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第四大段說法甚深。
前面我們學習過文殊菩薩的發問,現在我們接著看德首菩薩的解答,科是先問二答。清涼大師告訴我們,他說「答有二意」,這就是說它有兩個意思。「一云所證雖一,隨機現多,多在物情,佛常無念」,這是第一個意思。「一」是真的,為什麼會有種種?這個種種是隨機現多,這個「機」是講十法界的眾生,這個地方諸位一定要搞清楚,十法界。十法界裡面有佛法界,所以我們通常講佛,實際上佛有四種,這很多人就不清楚,佛有四種;有法身佛、有報身佛、有應身佛,這都是真佛,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那不是應身,這要懂得,不是應身。是菩薩修行到一定的地位,跟佛很接近,天台家稱為「相似即佛」,很像佛,但並不是佛,還是算凡夫。
一般大乘教裡面講「凡夫」有兩種:一種叫內凡,一種叫外凡。內外依什麼說?依六道。沒有出六道的叫內凡,六道以內的凡夫;出了六道之外,不在六道之中,叫外凡,他還沒成聖。哪些是外凡?外凡裡面有四種,有羅漢(這聲聞)、有辟支佛、有菩薩、有佛。所以外凡裡面最高的位子是佛,他跟真佛做鄰居,往上再一級,他就是真佛,他不是假佛。真佛裡頭,《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諸位都很熟悉,《金剛經》裡面講的「諸佛如來」,諸位看看江味農居士的《講義》,這就恍然大悟。「諸佛」不是一般講很多很多諸佛,當然這個說法也能講得通,真正的意思,諸佛是講多,哪些呢?四十二種佛都是真佛。佛有四十二個階位,《華嚴經》上講的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這四十二個位次都是真佛。
十法界裡面那個佛不是真佛,相似即佛,為什麼?無明煩惱沒斷。諸位要知道,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煩惱伏住,並沒有斷,這個地位也稱為佛。天台講的四教,「藏教佛、通教佛」就是屬於這一類的;「別教佛」,那就是真佛不是假佛。別教在一真法界不在十法界。所以相似即佛,他沒有出十法界,這我們要搞清楚、要搞明白。賢首講五教,五教講「小教、始教、終教、圓教、頓教」,小、始、終、頓、圓。這裡面也是前面小教的佛跟始教的佛都沒有出十法界,跟天台家所講的藏佛、通佛地位是平等的。
佛有很多種,所以一般講成佛,你是成的什麼佛?哪一個階程的佛?這就不能夠含糊籠統而論,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這裡面,我們就明瞭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同樣道理,煩惱沒有斷,但是真正能把煩惱克服住,伏煩惱而不是斷煩惱,真能夠把煩惱伏住。我們平常用功,功夫要在這個地方用,這真功夫!怎麼個用法?六根對六塵境界,或者我們換句話說,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起心動念,這是凡夫,這就造業。起心動念造什麼業?輪迴業,造六道輪迴。
《地藏經》上說得好,「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起什麼念頭?這我講經常說,常常提醒同學,「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我講這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你不能夠放下,佛門進不去;不是進高級的佛門,進最初級的,小教、藏教,天台的藏教、賢首的小教。這十六個字要放下,放下之後你就得果位,也轉凡成聖,小聖。什麼位次?菩薩五十一個階級裡頭,你第一個階級得到了,也就是一年級,十信位的初信菩薩。初信菩薩等於小乘教裡面的須陀洹,你能拿到這個地位。拿到這個地位,給諸位說,我們念佛求生淨土,不生凡聖同居土,生到哪裡去?生到方便有餘土。
方便有餘土下輩往生,須陀洹,斯陀含是二果,在我們《華嚴經》裡面講,初信、二信是在這個地位。三信、四信,這不一定,大概是到七信等於阿羅漢,這十信位的菩薩都是生在方便土。如果入住,「十信心滿」就是初住菩薩,初住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這還不算殊勝,我們看《無量壽經》、看《觀無量壽佛經》,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什麼地位?作阿惟越致菩薩,這不可思議!阿惟越致菩薩是七地以上,所以這個法門殊勝。
遇到這樣殊勝的法門,你這一生空過了,真的是遺憾!明明在這一生當中可以成真佛,不是成假佛,不是十法界的佛,不是藏教裡面的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不是!別教佛雖然在一真法界、在華藏世界,還沒有達到阿惟越致。為什麼?別教的佛在《華嚴經》位次上面,他是二行位的菩薩;十住等於別教的十地,初行等於等覺,二行就是別教的佛。別教上面,二行位上面,十行上面還有十迴向,還有十地。十地從初地,他到七地,七地以上。我在講《無量壽經》、講《彌陀經》講得很清楚,真的是希有難逢,為什麼我們這樣粗心大意把它疏忽了,不肯認真幹?我也是想了很久,細心觀察,為什麼你不能幹?是因為你沒有「善男子、善女人」的條件。你看經本一打開「善男子、善女人」,你不是!怎樣才是善男子、善女人?你能把《十善業道》、把《弟子規》學好,你就是善男子、善女人,你這一生決定得生淨土。
所以諸位《彌陀經》上這一句話不能夠疏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你是有了,你要沒有善根,你這一生遇不到這個佛法,所以善根沒有問題,你有了。福德沒有,你沒有修福,所以你遇不到殊勝的法緣。所以你真的要修福,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那就保證你這一生成就。這個機會到哪裡去找?開經偈上講「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老居士說「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我們今天遇到了,你說你多幸運。多少大菩薩想得到這麼個機緣,無量劫中都遇不到,我們今天遇到了,怎麼能不珍惜?要珍惜。那就把所有一切的惡緣、惡業要放下,很認真的去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
什麼是錯誤行為?我們面對一切人事物起不善的心、造不善的業。不善的心是貪瞋痴,叫三毒;還有一個不善的心,傲慢,貪瞋痴慢。六個根本煩惱是不善的心,貪瞋痴慢這四個,接著疑,疑是對於聖教的懷疑。特別是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法門,如果對這個法門生起懷疑,不能夠深信,可惜!我們有沒有疑?有疑。為什麼說有疑?如果你不疑,你就照做了,你就統統做到。你今天還做不到,做不到就是你有疑,你並不是真正懂得,並沒有真正搞清楚。斷疑生信,學經聽教用意就是破疑生信。信心建立了,底下就是行。信,他才會幹;不信,他就不幹。所以不幹,他就不信,你搞清楚了嗎?由此可知,信心相當不容易。
李老師教我,教我「信佛」這兩個字。用的方法很特殊,讓我一生永遠不會忘記。他老人家教我這兩個字的時候,永遠不會忘記!我是出家兩年之後才受戒,出家就教佛學院,教了兩年,這才受戒。受了戒,回來之後,當然第一個要去看看老師,感謝老師教誨的恩德。我到台中去,在慈光圖書館,我還沒進門,他老人家在裡面看到我,就指著我「你要信佛,你要信佛」,說了好幾聲。聲音很洪亮,你要信佛!我走到裡面去,他叫我坐下。
我感到很茫然,我要不信佛,怎麼會出家?我要不信佛,怎麼會去受戒?現在受了戒回來,老師叫我信佛,我就茫然,不懂得這什麼意思。他坐下來,告訴我:別說你這受戒不信佛,有多少老和尚八十、九十到死都不信佛。他愈說我愈不懂。然後告訴我,什麼叫信佛?佛所講的你統統都做到了,叫信佛。我這才恍然大悟。對!這是有道理。佛教我們不殺生,我做到了沒有?不殺生的意思很廣,知不知道?包括什麼?包括傷害一切眾生,難為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身心不愉快,都包括在這條戒裡頭。沒做到!不殺是做到,但是細行做不到,所以這條戒不乾淨。不偷盜有沒有做到?不邪淫有沒有做到?十善沒有一條做到的,你怎麼能說信佛?不是容易事!
但是老師教導我,我知道我們學習有一個正確的方向,有個目標。只要方向、目標正確,努力!天天反省自己的過失,這叫修懺悔法門,天天找自己毛病,天天改正自己毛病。譬如,別人對我不好,我心裡頭還會不會難過?如果會難過,那是凡夫,這是毛病,你沒有改掉。別人毀謗我、別人侮辱我、別人難為我、別人陷害我,在這個境界裡修行。那些人他們沒有過失,他等於出了題目,提供境界讓我學習,我在這裡頭修忍辱波羅蜜、修持戒波羅蜜、修精進波羅蜜、修禪定波羅蜜、修般若波羅蜜。菩薩六度在哪裡修?離開境界,沒地方修。逆境、惡緣不生瞋恚,六度都往上提升;順境、善緣不起貪痴,沒有貪念,不愚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清清楚楚,沒有留戀!你看煩惱輕,智慧長,這叫修行,這叫信佛,可見得信佛不容易。
如果學佛,心裡頭還是造業,心裡面沒有離貪瞋痴。人家讚歎,得意忘形;別人毀謗,那個瞋恨要幾天才能消掉,這怎麼行?這不信佛,念佛也不能往生。你才明瞭念佛的人多,為什麼那麼多人不能往生。李老師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二、三個。為什麼不能往生?境界沒轉過來,李老師的話就是「不信佛」。不信佛,念佛不能說沒用,跟阿彌陀佛結個善緣。那我們過去生中就跟這些人一樣,一流的人物,所以生生世世修行都沒有能往生,原因在哪裡?那個修行是口在修,身、意沒有。前面我們講三業,我們只有「口念彌陀心散亂」,這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我們幹的是這個事!真正有善知識點醒我們,我們就得真幹,不是做表面工作,真幹!章嘉大師教我「看破、放下」,真的幹。看破是明瞭,了解事實真相,修福修慧,利益一切眾生。這個與佛的願心就相應,才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
所以此地講的「機」是十法界。十法界的眾生都稱眾生,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稱為眾生。所以眾生不但是指有情的,無情也稱眾生。所有一切現象,你想想看哪一樣不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所以眾生的意思太廣太多!諸佛菩薩,這個地方「菩薩」多半是講法身大士。但是十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佛也度眾生,也能夠示現,這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小菩薩。
大菩薩(這是指法身菩薩)常常都照顧這些小菩薩。小菩薩在六道裡頭,他有慈悲心,慈悲心一發,他等級提高,雖提高,沒有出十法界。從阿羅漢提升成菩薩、成佛了,一定得佛加持,得法身菩薩的加持,示現在六道裡面,他不會墮落。會不會迷?有時候也會迷。但是他迷了之後,時節因緣到了,一定有大菩薩來護念這些小菩薩。《金剛經》上常說的「護念諸菩薩」,佛囑咐大菩薩要護念這些小菩薩們。小菩薩容易度,他善根深厚,已經證到阿羅漢果,雖有隔陰之迷,一點就通。這在中國祖師大德裡面為我們示現的很多,那個榜樣我們要學習。不但要明瞭,要學習。經過一點就通,那個一點就是中國「教」的意思,一教你就悟了;不但悟,而且能契入。
這是說所證雖然是一,一真法界,「隨機現多」,這十法界一切眾生,這個眾生包括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聲聞、緣覺、六道眾生。我們偏重在有情眾生上說,隨機現多,才有種種。「多在物情」,這個物,他不說人,要說人情,這十法界裡只有一法界,人法界,其他九法界就不包括在裡面,說物好!說物,十法界統統包括在裡頭。多從哪裡來的?多是十法界眾生心,情就是心。十法界眾生的思想不一樣,「一切法從心想生」,他思想不一樣。這個道理我們能夠體會到。
不要說現在這個世界上這麼多人,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就是我們自己早晨跟晚上想法也不一樣。那最明顯的,我們寫篇文章,早晨寫了,下午看看不滿意,又把它改一改,這不就是不一樣!改了之後,過一、二天,還不妥當,再修改。我的李老師,他是詩人,他的詩是真正做得好。他自己跟我說,在別人面前他不會說的,他說他的詩可以能夠上追隋唐,這是他老人家很自負,他的詩能夠達到盛唐詩人的境界;可是一首詩,有時候告訴我,改幾十年。每一年都從頭到尾細細讀一讀,再去改幾個字,這就說明什麼?這是說明前後思想不一樣。一個人的思想都如此,何況世間這麼多芸芸眾生,變現的依報正報形形色色種種無量。
後面這一句說得好,「佛常無念」。所以佛住一真法界,佛證的確確實實唯是一法。這個佛,諸位要記住,法身菩薩就是佛,也是我們《華嚴經》上初住菩薩以上。所以《華嚴》常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證得初住菩薩,念就沒有!這個念是什麼?我們通常這經上講三大類:妄想、分別、執著。法身菩薩最低的是圓教初住菩薩,天台家講分證佛,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他用真心,他不用妄心。妄心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十法界裡面的佛,執著他放下,沒有了,分別也沒有了,他有妄想,這個沒有斷。
斷妄想很難,妄想是什麼?起心動念。我這樣說法,大家就好懂,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不中斷的,前念滅,後念就生。你晚上睡覺,人真的是不分別、不執著,妄想沒斷,你還會在作夢。夢境當中,不但你妄想在那裡作祟,分別執著也起來,在夢境裡頭還分別執著,可見得這個東西麻煩。到什麼時候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初住菩薩,叫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無明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不是完全沒有了,他有定功、有智慧把它伏住了,好像石頭壓草,根在,但是它不起作用,這就行了,這就跟諸佛菩薩差不多,用真心不用妄心,所以他是一法。如來所悟,如來所證,一法,一真!佛常無念。
中國的佛教很特殊,有頓教,有漸教。頓教是講頓悟,專講禪宗。禪宗從哪裡入門?從無念入門,太高了,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禪宗的人,真正能成就,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但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暸暸,慧!不起心、不動念是定,大定!不是小定。所以他即身成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在一生當中所證得的,超越《華嚴經》上講的十信位,他直接就證得初住位,那就是超越十法界。從前有這種人,不多,現在沒有!這個沒有不是我說的,倓虛老法師講的。
我跟老法師沒見過面,總算是很有緣分,一九七七年我在他老人家的道場,我們九龍界限街的中華佛教圖書館,講過兩個月的《楞嚴經》。我聽老法師的錄音帶,這佛七開示的錄音帶他老人家說的。他一生當中,他是天台宗的祖師,一生提倡念佛法門,他說學禪,學禪得禪定的是有,已經是不多;學禪開悟明心見性的,他一生當中,不但一個沒有見到,聽都沒有聽說過。能得禪定也算不錯,得禪定,將來往生四禪天。看他禪定的功夫,他生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如果是未到定,達不到初禪這個程度,那麼他還是離不開欲界。欲界上面四層天,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自在天,這都是修禪定而不及格的。禪定真正是及格,那就到初禪,色界天去了,不在欲界,不容易!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
所以「無念」。中國禪宗說「無念為宗,無住為本」,跟我們教下學的不一樣,他那個境界太高。所以我學佛,我的老師就警告我,不能學禪,不能學密。為什麼?我們不夠條件。想想真的,我們能夠不起心不動念嗎?不可能。不起心不動念也就不會作夢,心是清淨的,做不到。密,密太高!密跟禪沒有兩樣,在六塵境界裡頭,也是不起心、不動念,他才修清淨心;起心動念,你清淨心就沒有。太高!所以方東美先生勸我學教,宗門教下,他要我走教下,學教。遇到李老師之後,勸我念佛。他勸我念佛,非常不容易,所以我對老師特別感激,真是非常用心來誘導我。我對於淨宗總算是不排斥、不輕視,沒有真正修這個法門。為什麼?對這個法門了解不夠透徹。所以現在許多年輕同學對這個有懷疑,我能理解,我是過來人。
我怎樣走向淨宗法門?給諸位說,得力於講《楞嚴經》,我在台中是學《楞嚴》的。《楞嚴經》過去好像講過七遍,七遍裡面,只有兩遍是講圓滿的,其他的有五遍沒有講圓滿,講到一半。像一九七七年在香港,也是沒有講圓滿,大概是講到三分之一,好像第三卷講圓滿,第四卷就沒有講到,講了四個月。有這個基礎,有《楞嚴》的基礎,然後在台北講《華嚴經》。那個時候講《華嚴》沒有這麼詳細,真的是照本宣科,但是也用了很長很長的時間。《八十》講一半,《四十》大概也講一半,從這個地方豁然覺悟。覺悟什麼?覺悟淨宗法門不可思議,這對於淨土法門才五體投地。所以我入淨宗法門是《楞嚴》、《華嚴》接引的。
《華嚴》講一半,突然有一天想起來,文殊、普賢修什麼法門?善財童子修什麼法門?這是《華嚴經》上三位最關鍵的人物,仔細把經去念一遍,文殊、普賢都是發願求生淨土。善財是文殊得意的門生,入室的弟子,學生哪有不跟老師學習的?老師既然修這個法門,學生還會例外嗎?所以我把「五十三參」細細看幾遍,善財童子第一位參訪的德雲比丘,《四十華嚴》裡面稱吉祥雲比丘,修般舟三昧,就是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最後一位,第五十三位善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個意思就很深,一個「始」是念佛求生淨土,最後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這才恍然大悟,當中這五十一參是濃縮無量法門;換句話說,無量法門都離不開念佛法門,才知道念佛法門無比的殊勝。
以後這漸漸入境界了,才曉得,道理明白了。什麼道理?佛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念佛法門是直接想佛,想什麼就成什麼,天天想佛,他怎麼不成佛?想菩薩成菩薩,想羅漢成羅漢。現在人想什麼?現在人想五欲六塵,增長貪瞋痴慢。果報在哪裡?果報在三途地獄,他想什麼變什麼。
我向諸位報告過,台灣江逸子先生畫了一幅地獄變相圖。這一幅圖,我深深相信它能夠永垂不朽。他的參考大多數是取自於《玉曆寶鈔》,少分參考佛教經典,大多數是從《玉曆寶鈔》。這一幅圖我看了之後非常歡喜,跟我的緣很深。由於這一樁事情,使我想到佛在經典上,對於地獄這樁事情究竟講了多少?我派了三個學生去查經,查了兩個多星期,來給我報告。《大藏經》裡面,佛講到地獄的狀況一共有二十五部經典。這個內容太豐富!我就讓他們把這二十五部經論,佛講地獄的經文都把它會集起來,我們做一個會集本。因為二十五部經不容易找,很多沒有單行本的。我們把它印出來,經題就叫《諸經佛說地獄集要》,我用這個名稱。現在這本書已經印成,大概很快就出版。這是佛當年在世細說地獄的狀況,那比道教裡面精采多、豐富多了。讀了之後,常常讀誦,看看我們自己起心動念,日常生活當中言語造作,點點滴滴,有沒有造地獄業?我們現在自己造了,不知道。這部書就是一面鏡子。
所以我還有這麼一個願望,將來再有後繼的畫家,能夠依照佛經所說的,重新再畫一幅地獄變相圖,那我相信更精采,更能夠啟發人,幫助大家回頭是岸。佛對地獄為什麼說得這麼詳細?地獄太苦!造地獄罪業容易,墮落下去之後,出來太難太難。所以最可怕、最痛苦的,佛就說得特別詳細。你看《楞嚴經》裡面,佛講「七趣」,那一段經文很長,但是講地獄佔一半,這是佛的慈悲流露,我們看得很清楚、很明白,非常感恩。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就曉得十法界依正莊嚴,無量無邊的種種是眾生心想生。佛應化在這裡面,佛常無念,常是恆常,永遠不會起心動念。換句話說,佛雖然示現在十法界,實際上他沒有離開一真法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佛的境界。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德首菩薩答的第二個意思,「二者所悟一法,即無礙法界,即事之理,全在多中,所現乃即理之事,全居一內。以即多之一是所悟,即一之多是所說,既無障礙,何有相違」。答得非常之好,這個意思更深了。我們只有在大經大論裡面才能讀到世尊這些開示,而《華嚴》確實如方東美先生所說,大乘佛法的概論,包括了全部的佛法。所以中國古大德稱這部經叫根本法輪,一切經都是《華嚴》眷屬。我們用個樹來做比喻,諸位好懂。樹有根有本,《華嚴》就像這一棵大樹的根本一樣,那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教,就好像這一棵大樹的樹幹、樹枝、樹梢、樹葉、花果,《華嚴》是根本。所以一切經教不離《華嚴》,《華嚴》展開是無量無邊的經教。也顯示出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所以從樹木,你仔細去觀察樹木會開悟,那個樹也在說法,讓我們悟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明白事實真相。
「如來所悟唯是一法」,這一法就是《華嚴》裡面所講的「無礙法界」,無礙就是一,就沒有障礙。「即事之理,全在多中」,事離不開理,總有理為所依,才有事相,如果沒有理,哪來的事?理是什麼?理是能現、能生、能變,事相是所生、所現、所變,能所是一不是二。能現、能生、能變之理,《華嚴經》上說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現在講宇宙萬有,一切眾生從哪裡來?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能現、能生的是心現,真心本性,它是一。能變,能變是識,識是什麼?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它能變。起心動念是心性的作用,有沒有離開真心?沒有離開。真心它起作用,能現一切境界。
心性,它不是物質,不但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什麼都說不上,但是它存在,它不是空無。這個道理深,大乘教裡頭說得透徹,說得圓滿。我們現在講「心」,講唯心或者講唯物,唯物,物從哪來的?唯心,心從哪來的?講到唯心、唯物。好像我們看這個大樹一樣,看到什麼?幹,根本沒有看到。再往下去深一層看,你才看到心是一個幹,物也是個幹,同一個根。好像我們心是右手,物是左手,左右兩個手,手都是從身上生的,不是根本。大乘教裡面法相唯識說得明白,《華嚴經》是法相唯識的根本經典。法相唯識宗它有六經十一論,《華嚴》是六經之一,這他們學的。
法相家說,講真心、講本性,不得已說出這個名詞,你可不能執著。你要執著哪裡有個真心,那你就迷了。佛法也很能迷人,這是事實。所以佛說經,不得已。馬鳴菩薩那是覺悟的人,真正契入境界,明白人,他教導我們聽經學教、研究經典,要記住三個原則:第一個不執著「言說相」,你可以聽,不能夠執著言語。換句話說,文字是言語的符號,你研究佛的經典,你可不能夠執著文字相上。所以不可以死在字裡行間,那你就錯了,你就變成書呆子;李老師講,學佛就變成佛呆子。為什麼?佛說得很清楚,「佛無有定法可說」,不但他說四十九年說的法沒有定法,無法可說,這講得透徹,無有法可說。
為什麼無有法可說?六祖給我們透出消息(這惠能大師),「本來無一物」。你說什麼?你有什麼可說的?「如來所悟唯是一法」,這一法是什麼?本來無一物,你怎麼個說法?因此,無論是說法也好、示現也好,統統是方便!這才講「方便是門」,你可以從這個地方入門,可以從這個地方開悟。也跟諸佛、法身菩薩一樣悟入,這是悟入的一個門徑,你一執著就錯了。譬如我們現在走路都有指路的牌子,你在高速公路上你都看到,到某個地方有指路牌子。我們如果要到北京,在高速公路上看到北京那個牌子,以為那就是北京,那不就錯了嗎?佛所說的一切經教是指路牌,你不能把指路牌就當作這東西就是的,那就錯了!你要循著它的方向,要把它捨掉,叫不執著言說相,不要執著那個牌子。牌子箭頭往哪裡指,你繼續往那邊去,牌子不要,捨掉它,不要去理它,那就對了!
我們今天學教很多都是執著在文字上。經典從梵文翻譯的,同樣一部經往往有好多個版本。版本不同,彼此還要執著,還分別執著,這就麻煩!叫你不要執著,偏偏你要執著,你怎麼能悟入?你學佛生的是什麼?不生智慧,生煩惱。什麼叫煩惱?分別執著就是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不學佛還沒事,學佛增長塵沙、見思煩惱,這錯了!學佛是叫你斷煩惱的,你怎麼會增長煩惱?這是錯誤。所以教我們不要執著言說相。
第二不要執著「名字相」。經上講有佛、有菩薩、有聲聞、有緣覺,你以為真的是有?你要執著就錯了,佛為什麼要說?為了幫助你悟入方便起見,不得已而說。本來無一物,哪裡有什麼佛菩薩、阿羅漢,還有這麼多東西!這些話,諸位要細細的去聽,不能粗心大意。粗心大意,你就聽迷惑,你就聽糊塗,那你真的就墮入惡取空,這就大錯特錯了。還不如一個迷信的人,執著真有佛、真有法,他念念不忘,慢慢他還能入這個境界。那個理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佛用這些方法誘導你,教你怎麼個想法。到最後把這個「想」放下,你就入門、就進去了。
諸佛菩薩在一切法裡頭最善,跟性德,就是心性最接近。你天天想這個,一天天就靠近,好事!不是壞事,真正叫善巧方便,真正叫高度的智慧。所以你細細去觀察、去思惟,你才知道這教學方法的高明,世法裡頭確實沒有法子跟它相比的。不能執著名字,我們現在講專有的名詞,都是為了說法方便假設的。
第三點「離心緣相」,這個更難懂。心緣相是什麼?我們聽就直接的聽,不要去想,不要去思惟。聽懂,你就懂了;聽不懂,就算了。聽不懂,再聽第二遍,再聽第三遍,古人所說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如果我們真的用馬鳴菩薩這個方法來聽經,聽經離心意識。離心意識叫參學,心就是起心動念,意就是執著,識就是分別;換句話說,我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專心來聽,聽上一千遍,真的會開悟,不是假的。你說為什麼他會開悟?這一千遍,你就入定!所以聽經這個方法能入定。你把妄想放下,把分別、執著放下,你專心在聽,這是修定。而且聽經也是在修慧,慧沒有開,因為你定沒有得到,所以慧不開。聽上一千遍、二千遍、三千遍,心定,定得到了,慧就開了。這個方法妙!
因為戒定慧三學是性德,是我們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得到的,本來就有的,這是戒定慧三學。現在三學為什麼沒有?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迷了。迷了自性,起了煩惱,煩惱把性德障礙住了,所以你自性裡頭無量智慧不能現前,無量智慧變成無量煩惱;無量的德能不能現前,變成了無能;無量的相好不能現前,變成醜陋。總的原因,迷失自性。佛法教學沒有別的,幫助你覺悟。到你真正有一天恍然大悟的時候,佛就告訴你,「佛不度眾生」,是你自己悟的,你自己契入的。
佛自始至終對我們都是一個增上緣,佛講四緣生法,四種緣。「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都屬於自己本身的,只有「增上緣」是外面人家幫助我們,外力幫助是增上。諸佛如來幫助一切眾生、教化一切眾生都是給一切眾生做增上緣。能成就不能成就,那關鍵就在你自己本身三種緣具不具足。親因緣那不必說,是一切眾生個個具足,統統都有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是親因緣。所以你會成佛,因為你有佛性。儒家講「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善,你怎麼不是善人?你是世間大好人,你本來是好人。你現在為什麼變成不好?你迷了,迷失了你自性。你要把你的本性找回來,世出世間大聖大賢為我們現身說法,目的就在此地。
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只要我們破迷開悟,智慧、德能、相好自然就現前。破迷開悟的最初方便是什麼?也就是說我們很想學,從哪裡下手?我初學佛的時候就向章嘉大師請教,從哪裡下手?章嘉大師教我兩個字「布施」。布施是什麼?放下。真的,菩薩修行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修什麼?就是修放下,不斷的要放下。果然統統都放下,連放下也放下了,你就成佛,究竟圓滿佛,真正是妙不可言。
老師教我,簡單明瞭。從哪裡學起?從名聞利養學起,先把這個東西放下,先把貪心放下。沒學佛的時候,貪財、貪名、貪色,沒有一樣不貪,放下!這放下也不是說放下就放下的,那是再來人,那就不是普通人。我們是普通人,慢慢的放,也就是對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要一天比一天看得淡。開頭一年比一年淡,只會減少不會增長,這就有進步。從這個基礎上再往上提升,那進步速度就更快,月月不一樣!
我現在是說天天不一樣,我做不到,我不敢跟諸位打妄語,但是我現在的進步,已經到一個星期、一個星期。一個星期跟一個星期不一樣,這個事情,我想你們只要用一點心,你會看出來。從哪裡看?從我講經裡看。你們常常聽《華嚴經》,你從頭聽到現在,你看看我是不是前面講的跟後頭不一樣?很明顯的看出來,去年境界跟今年不一樣,上一個月的境界跟這個月不一樣。甚至於說,你再能夠細心的觀察,上一個星期跟這個星期不一樣。人怎麼會不歡喜?這就是方老師把佛法介紹給我,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在這裡。不是有地位,不是有財富,不是你的物質生活很豐富,不是!是你的境界在提升,最高的享受,快樂!《論語》頭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佛家講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確確實實每個星期不一樣。
我自己看《華嚴經》遍遍不一樣,《華嚴》我讀了不少年,我每天讀誦的不多,《華嚴經疏鈔》、《合論》、《纂要》,我每天讀誦的大概不超過十頁,我不貪多。經文字字句句含無量義,就是這個地方所說的「即事之理,全在多中」。這個多,經文很多,尤其再加上清涼大師的註解《疏鈔》,加上李長者的《合論》,道霈禪師很不容易,把《疏鈔》跟《合論》能夠會集在一起,《纂要》。
理就是能現的真心、能變的性識,在哪裡?字字句句都是,字字句句都圓滿,不是講某一個部分,局部,字字句句都圓滿。全在其中!所現的,所現這事相,我們以經做比喻,這個經文這是所現的,「即理之事」。我們如果把這兩個字換兩個字來代替,意思就更容易懂。古人講「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用「金」跟「器」把這兩個字換過來,我用這個來念,「即器之金,全在器中」,那個多是器,所現的乃「即金之器,全居一內」,這樣念我想諸位更容易懂這個道理。我們把金代替理這個字,把器代事這個字。
如果諸位有這種機會,香港金鋪很多,我每天坐車走來走去,看兩旁邊金鋪很多。實實在在講金鋪裡面所有的金器還不夠多。我過去看我們有個陳居士他做這個生意,做珠寶生意。我參觀他的展覽室,那真正是我們古來祖師大德常常用這個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你到他那個展覽室一看,這兩句話就明白。金在哪裡?金在器裡頭。那麼多器,器在哪裡?器沒離開金,金跟器是一不是二。金不礙器,器不礙金,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顯示出無障礙的法界。
我們再看下面文,「以即多之一是所悟」,多是器,一是金。你看那幾萬種這些金器琳瑯滿目,是什麼?是金,都是黃金。這是你悟了。黃金是一,多就是一。花樣再多,純金所造的,這是你所悟。諸佛所悟,悟唯是一。整個宇宙十法界依正莊嚴,今天講這個宇宙之間森羅萬象,無量無邊,這就好比是器。你什麼時候恍然大悟,悟什麼?它是一,一是金,金是什麼?法性。十法界依正莊嚴,宇宙之間一切萬事萬象是什麼?是器,是法相。法相無量無邊,法性是一;法相千變萬化,法性如如不動。
這個比喻如果還不好懂,那我們眼前面對著螢光幕,電視的螢光幕,我們用這個來做說明,我相信更好懂。螢光幕是一片空白,能現,能現這個色相,色相在螢光幕裡頭千變萬化。我們把千變萬化的色相比喻法相,把這個螢幕比喻作法性。然後你再想想這段經文所講的,一跟多的關係,我相信你一定有悟處。特別是諸位看電視,因為你看我們講經,我們講經畫面是一個,電視的畫面就變化太大。我們講經跟一般電視節目,你很明顯能覺察到,講經是定的,變化很少,你的心是定的;看電視,你的心是動的,你會跟著畫面動。你的妄想分別執著隨著畫面非常不穩定,跟聽經不一樣。聽經聽兩個小時,心很清淨,很定,很得意,很有受用。不就是這個道理嗎?
色相無邊,螢光幕如如不動,它絲毫沒有染著,它能現。這裡面的現相,變化無窮,那是法相,那是事。那個不變的螢光幕就好比是理,你只要把理跟事搞清楚,你看理妨不妨礙事?事妨不妨礙理?不妨礙。乾乾淨淨的螢幕不妨礙森羅萬象種種差別,不妨礙,而森羅萬象種種差別確確實實沒有絲毫染污到螢幕。螢幕代表真性,真性沒有染污。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沒有別的,他就是把這個道理搞清楚。
我們把這個比喻再把它落實到我們實際生活上,佛菩薩示現在世間,我們一切眾生哪一個不是示現在世間?不過人家是覺悟的示現,我們是迷惑顛倒的示現。人家那個示現是願力,乘願再來的,應機示現;我們是造作善惡業,業力示現,一點都不自在,隨業流轉。諸佛菩薩不是隨業流轉,他是隨緣變現,隨緣,他不隨業。差別就在此地,除此之外,絲毫差別都沒有。他的示現於自性完全沒有染污,我們的示現於自性有沒有染污?沒有,也沒有。所以講到法性完全相同,就是講到螢幕完全相同,生佛不二。究竟圓滿佛跟阿鼻地獄沒有兩樣,而且是一不是二,一法,一法性!十法界依正莊嚴,法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性在哪裡?性就在相中。如果你相不要了,相不要性也沒有。性相是一不是二,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原來就是。
為什麼要執著?我們無始劫以來流轉在六道裡頭,就是執著,不能不放下,對自己一點好處都沒有。執著要不放下,我們學佛這一生肯定不能成就,跟佛法結個法緣,做了一點善事,來生還是搞六道輪迴。不過什麼?有一點福報,無論你在哪一道,無論得什麼身,有福報。你的好處利益就這一點,記住,不能往生。往生的事大!所以一定要學隨緣而不攀緣,隨順眾生的執著,隨順眾生的分別,自己絕對不能有這個一念。有一念,那你就吃虧、你就上當,你的清淨心就得不到。
心清淨,這我們常說,經教裡面,心清淨,身就清淨。外面感染的這些風寒的東西,那是小事,我們用清淨心、用慈悲心就能化解,是真能化解。藥物不見得會有效果,尤其現在。現在這個世間人沒有倫理道德到什麼程度?到現在的假藥充斥在市面,別的東西做假的還情有可原,藥用假的,害人!那賣假藥的,真的是謀財害命。所以現在藥能不能吃?不敢吃。真的少,假的多,什麼都是假的。你說這個世間多麼可怕!所以現在在這個世間,當然最好的不生病,能不能做到?能,問題你有沒有信心。為什麼要這麼說法?佛講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我們還是不信佛,李老師講這個「信佛」,真難!這對於經教沒有參透,參透心是定的,禪定。
清淨心裡面能化解一切障難,能改善我們身體的體質。這個道理,我們在日本參觀江本勝博士的實驗室,我看得很歡喜,科學做了證明。他告訴我,人的身體百分之七十是水分,所以水分要是吸乾,那人就會縮小。這個我們也看到很多祖師大德的肉身相都變成像小孩一樣,水分沒有了,百分之七十是水分。他做水實驗,念頭善,心行善,這個水的結晶非常之美,美是健康;心行不善、念頭不善、言行不善,那個結晶非常難看。那個難看就是病源,你的身體不健康。佛在經上講的,三千年前說的,今天科學家能夠用科學的方法把它證明出來,這是一樁大喜事。使我們對於佛經上所講的這個道理,得到科學證明,得到科學證據。
所以心裡不高興,發五分鐘的脾氣,這對你整個身體的傷害,要三天時間才能恢復。也就是說三天心平氣和,你那個傷害那個傷才能夠養過來、恢復過來。天天發脾氣還得了?這個人叫什麼?叫自殺。情緒不好、不高興都傷身體。世出世間做學問的人,修養道德的人,心平氣和。古人常講「學問深時意氣平」。沒有心浮氣躁的。心浮氣躁是病態不是常態,常態是和言悅色。你們念《弟子規》,不就都知道!
《弟子規》裡面所說的,正常的,《十善業道》裡面講的,正常的。尤其《十善業道》,佛講的這一句話,當時我看了之後,我講《十善業道經》跟大家說得很明白,我的感觸太深。「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惡道苦」,這句話還得了!能離一切惡道苦。什麼法?「常念善法」,心善;「思惟善法」,念頭善,心想善;「觀察善法」,言行善。一切惡道苦裡頭包括病苦,什麼病你都不會生。為什麼不修這個方法,讓我們自己恢復到正常、恢復到健康?那個健康就是如來果地上金剛不壞身,在我們這個世間人所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可以修得,不要藉一切這些藥物,藥物都有副作用。
一定要相信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切法從心想生。心能生一切法,心能變一切法,能變就成了變化,不善的念頭就變三途惡道,就變成許許多多的苦難,包括身體的病苦。如果修到純淨純善,自自然然就調整,回歸自然,自然是最健康的,自然是最殊勝的。所以佛的相,「紫磨真金色身」,金剛不壞身,那是自然的相。我們本來也是這樣,本來是個佛身,現在變成這樣的身,怎麼變的?佛講一念不覺而起無明。從無明,這生三細相,從三細相生六粗相,愈變愈複雜,愈陷愈深,愈墮愈苦。把一真法界變成了六道輪迴、變成了三途惡報,不是別人的事情,自己的事情;不是佛菩薩給我們安排的,與上帝、與閻王毫不相關,統統是自己念頭裡面變現出來的。無量劫來墮落在這個裡頭,完全不知道事實真相,現在佛給我們說了,這才搞清楚、搞明白。清楚明白之後,最重要的要回頭。
這一段這幾句還沒講完,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這一句是講到「一是所悟」,「即一之多是所說」這句我們還沒有說,我們現在講的是所悟。明天我們接著講「即一之多是所說」,來說如來所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