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說法甚深  (第三集)  2005/5/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華嚴經第12-017-1382集)  檔名:29-013-0003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第四大段說法甚深。

  今天我們還接著看德首菩薩的答意。我們把清涼大師《疏》文念一遍,「答有二意,一云所證雖一,隨機現多,多在物情,佛常無念」,這一段我們學習過了。再看第二,「二者所悟一法,即無礙法界,即事之理,全在多中,所現乃即理之事,全居一內。以即多之一是所悟,即一之多是所說,既無障礙,何有相違」。這一段前面我們都學習過了,末後這兩句我們接著來學習。

  「即一之多是所說,即多之一是所悟」,這一句非常重要。你不悟,你怎麼能說?必定是悟入之後,你才能說。說法如是,聽法也不例外。必須悟入即多之一,佛菩薩說法我們才聽得懂,聽了津津有味,法喜充滿。如果自己絲毫都沒有悟入,那我們聽佛菩薩說法會格格不入,覺得佛菩薩說法有問題,甚至於說佛菩薩說法不通人情。所以悟入關係太重要!我們不要說佛菩薩這麼甚深的大法,我們講世間小法,其實小法也不小。

  這些年來,我們在許許多多國家地區推動《弟子規》的教育,有許多人聽了之後很感動、很歡喜;確實還有一部分人講,這個東西不適合現在潮流,對它打了很多問號,學這個有用嗎?《弟子規》的修學,在大乘教裡面,這是小法。雖是小法,能夠幫助我們世間化解一切衝突,真正能夠落實世界的安定和平。這樣說起來,這個法不小!對的,跟大乘教比,它是小法;如果就世間法來說,它不是小法,它是聖賢教學的根本法。你說這個多麼重要!完全在認知,認知是你要有所悟。除這個法門之外,那你告訴我還有什麼方法能夠化解衝突?我們接受!

  聖賢的教誨,我們現在必須要知道,現代的科技發達,資訊發達,交通便捷,不是像古時候老死不相往來,我們生活空間很小,範圍不大。現在試問問,有幾個人沒有出國去觀光旅遊?這一放假都到外國去觀光旅遊。有多少人做過多次的環球旅遊?地球變成一個村,多少人講地球村。這個村中之事,你可不能不知道。為什麼?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地球既然變成一個村,地球上每個國家地區的事情我們都要知道。現在我們在電視、在網路,確實世界上任何一個地區發生一點小事都報導出來,幾乎我們同時都知道。

  由此可知,住在地球上的先人,古聖先賢他們的教誨就不屬於一個國家地區,屬於全世界、屬於全人類;全人類的智慧財產,全人類的生活經驗。我們要不要學習?不能說「這是某個國家、某個地區的」,你這個心量太小。心量太小,怎麼能解決問題?特別是從事於和平工作的人,更要有「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雅量,你才能把這個工作做好。以真實、慈悲對待虛空法界,對待剎土眾生,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只要是好的、是善的。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善的?標準在哪裡?這標準就是道德。

  「道德」兩個字不好懂,如果你懂得了,你的心量就拓開,你就契入。「道」這個字,古人講得很多,不講,好像聽起來還很容易懂;這一說,愈說愈不懂,說到最後變成玄學,高深莫測。實在講,道德兩個字是非常淺顯簡易的,簡單容易。所謂道就是自然的法則,像植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的運行,自然的規律,自然的法則,這是道。道在我們人倫方面,就是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中國先人所講的「五倫」,這個五倫是道,是自然的結合。遵守這種自然的運作、自然的法則,就叫做「德」。所以「父子有親」,那個「親」就是德,親是親愛,這是道德裡面的第一德,也是最根本的大德,親愛,父子的親愛。這個親愛向外擴張,就是「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德!隨順大自然的法則就是德。

  違背大自然法則,問題就出來。什麼問題?我們今天講的天災人禍。不是人為的,我們就天然災害,實際上哪有天然災害?天然災害還是人為的,這佛法裡頭講得清楚。我們最常聽的,火災、水災,洪水;火山的爆發、火燒森林,這是大的火災;風災,香港這個地區每年都有颱風季節,風災;地震,我們今天說之為天然災害。可是佛法裡頭不是這麼說法,佛法說這些災害是果報,都有原因。水災,貪欲是因,果報是水災;瞋恚是因,果報是火災;愚痴是因,果報是風災;傲慢、不平等是因,果報是地震。所以佛法裡頭沒有說是沒有原因的災害,沒有。

  天災人禍與人的思想行為密切相關,這是大乘經上佛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心地善良,所有災害都沒有,這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不是迷信,這裡頭有很深很深的道理。沒有契入這個道理,聽到這個話,「這話是神話,哪有這種事情?不符合科學」,一句話就把你否定,還加上一個「迷信」的帽子給你戴。什麼時候覺悟的人多,這就明白了。古時候真有覺悟的人,比現在多,現在的人愈來愈迷惑,迷到哪裡去?迷到科學裡面去。科學是不是真理?科學是不是萬能?現在連科學家也不敢講。但是古聖先賢不是不符合科學,實在說,他那是高級的科學。我們今天科學還沒有達到這個程度,所以不相信、不肯接受。這些事實,我們有沒有多去想一想?所以這「所悟」非常重要。所悟是什麼?即多之一。這前面講得很詳細,多是法相,一是法性;多是所現所變,一是能現能變。能變能現的性識是一,所現所變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多。多實在沒有離開一,一沒有離開多,一多不二,這個道理很深。但是不能不覺悟,一下悟不過來,慢慢來!

  古人教我們的方法好極了,這祕訣,「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最明顯的例子,《壇經》裡面法達禪師誦《法華經》三千部,就是三千遍。《法華經》的分量很長,在我們想像當中,大概他一天念一部,七卷《法華經》,每一卷分量都很長。三千遍需要多少時間?十年。一年三百六十日,十年三千六百日。他講三千遍是講整數,這三千多遍,十年。十年這心用在一部經上,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十年功夫用在一部經上,他的心是定的。妄想分別執著少,這肯定的。所以遇到六祖,法達這十年讀的《法華經》並沒有開悟,得定,有定還沒有悟。

  見六祖,六祖給他一說,六祖不認識字,也沒有念過這個經,六祖叫他:你念給我聽。《法華經》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念到第二品,六祖說:可以了,不要念了,我都知道。把《法華經》的大意給他一說,法達禪師就大徹大悟。他悟的是什麼?悟的就是這個,明心見性。那我們讀《法華經》、聽《法華經》,為什麼不悟?遍數不夠。古人講的「口念彌陀心散亂」,換句話說,你是口誦《法華》心散亂,你怎麼會開悟?總而言之一句話,你只要念到一心不亂,開悟的機緣就到了,不定是一個什麼緣觸動就豁然大悟。要到一心,一心是定。

  「唯是一法」,悟!悟了之後才曉得整個宇宙是一體,這就是《般若經》上所說的「諸法實相」。你真正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你的心永遠是定的。這個真心本來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相好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福報,無量的福報。為什麼不用這功夫?你看看前人法達用十年功夫,我們也發個狠心,他用十年,我們用二十年、用三十年,能不能達到這個境界?能!可是你沒有「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就不具足這個條件。

  究竟從哪一門入?門門都能入,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門門都能入。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只要你專注。我念《弟子規》能不能悟?能,它也是一個法門。門門平等,那就沒有例外。你要是專注在《弟子規》上,你用個十年、二十年,《大方廣佛華嚴經》你會講。為什麼?悟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那個「一」是任一,不是獨一。任何一個法門都能夠悟入諸法實相,就是要得定、要開慧。講總的綱領,戒定慧三學。

  前面文殊菩薩問,「如來所悟,唯是一法」,為什麼說得這麼多?這答案出來了,「即一之多是所說」。十法界森羅萬象,多!這是一心一性所現所變,這是如來所說的。一不礙多,多也不礙一。所以說「既無障礙,何有相違」,沒有相違背。確確實實無障礙法,《華嚴》清涼給我們講了四種無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道!

  為什麼今天我們會有這麼多障礙?障礙都生自妄想。你這個念頭起來,障礙就現前。所以所有一切障礙從妄想分別執著生,包括我們身體。身體的容貌,健康的狀況,壽命的長短,這裡頭都有障礙。尤其在生病,遇到苦難的時候,這從哪來的?妄想分別執著來的。由此可知,妄想分別執著愈少,障礙就少;分別執著愈多,障礙就多。

  說到這個地方,我們自自然然會想到李老師所說的「信佛」,好難,不是容易事情。學佛多年,結果還是相信妄想分別執著,不相信佛的教誨。譬如有病,我們要去求醫,這是非常正常的,決定沒錯的。有病,可不可以不求醫?可以。從念頭上就能調整你身體狀況,這太高明,所以諸佛菩薩沒生病的。但是眾生沒有這種功夫,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斷不了。斷不了,怎麼辦?那就勸他找醫生,你的分別執著沒斷,你沒有能力自己調整。這是在修學過程當中,必然遭遇的。

  可是真正相信佛的人,我們對於醫生藥物的依賴,必須逐漸逐漸的減少,逐漸逐漸的遠離。對於佛在此地所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切法從心想生」、「心現識變」,這些道理是接受的愈來愈多。這是從我們心想調整了整個身體。所以祖師大德教導我們,叫雙管齊下。我用生病做比喻,你可以去找醫生,但是依賴醫生的少分,依靠自己心地來轉境界要多分。這個道理被日本江本勝博士證明了,我看到他那個報告,我非常歡喜。為什麼?佛說的這個方法,居然有科學證明,這好事情!所以我到日本去訪問過兩次,我們變成了好朋友。

  他給我講,他肯定境隨心轉。所以他做實驗,很著名、很顯著的實驗,日本的琵琶湖。日本琵琶湖很大,琵琶湖有個小灣,這個灣裡面的水不乾淨,這個灣的水流不出去,死水,水的氣味很難聞,臭水溝一樣的。他約了五、六十個同道,請了一位法師,大家到湖邊上去發願、去祈禱,念什麼?很簡單,每個人都念「湖水乾淨了,湖水我很愛你,我喜歡你,你乾淨了」,念了十幾、二十分鐘,這麼簡單,就是我們的心念希望它乾淨了。

  到了第三天,這個湖水果然乾淨了,風平浪靜。湖邊的山色倒映在裡面,像在鏡子一樣。他拿了這個照片給我看,三天前,他們祈禱的時候的照片,你看那個湖水;三天之後,你再去看那個湖水,有感應!這是說明,山河大地外面物質環境,所有一切物質,用今天的話來說,有機的,活的,它不是死的,它懂得人的意思。人的善念,它就變得非常美好;人的念頭不善、行為不善,它就變得很醜陋。山河大地隨著人心在變,所以人有貪心、有瞋恚、有愚痴,就變成什麼?就變成水災、火災、風災、地震。人如果心要是善,心善、行善,思想善、言行善,這個災難統統都沒有!

  現在的科學家對這個說法,他不相信。但是江本勝做這種實驗,他們覺得這是奇蹟,這是不可思議的。他信不信?半信半疑,甚至於完全不能相信,不符合科學,真的是這個現象。所以我們懂得這個原理,我們身上有毛病,我們也像江本勝那個念法,「病趕快好,病好了」,它就會好。你如果想,我這個病很嚴重,一直就想到死了。想死,自然就死了,想病,他就病了。所以我們正確的觀念,要常常想我們身體每個細胞各自在本位上做好自己本位的工作,與其他的細胞、器官互助合作,這你身體就健康。這是從自己內心裡面,堅定的信心,一絲毫疑慮都沒有,這個身體任何器官,無論在任何的時候自己統統可以用意念來調整。現在這種說法也愈來愈多,甚至於我還聽說,有醫生醫療的時候用心理,這都漸漸與佛所講的這些理論相接近。

  在大乘教裡頭,這些道理很多,我們要細心去讀。讀了之後,信解行證就得手了。所以對於聖教不能懷疑。對聖教懷疑,那個「疑」是六個根本煩惱之一。學佛同學都知道,根本煩惱:貪、瞋、痴、慢、疑。那個疑不是對於普通的疑惑,是對聖人教誨的疑惑,叫根本煩惱,障道!他障礙你信心,障礙你正確的理解,障礙你修行,障礙你證果,你說麻煩大不大?對於聖人教誨沒有疑心,這種人叫善根,善根深厚,雖然不懂,他也不懷疑,他對聖人尊敬,他覺得聖人絕對不會騙我,不會騙人,聖人的話一定有道理,我慢慢來學習。一接觸就不能夠接受,甚至於還有批評,這就顯示出善根淺薄,沒有善根。

  我們再看下面所問,「豈唯不違,亦由得一,方能廣現。由多現故,方令悟一」。這幾句話說得非常好。說明宇宙之間萬事萬物,佛門裡術語說十法界依正莊嚴,正如同我們身體,外面眼耳鼻舌身,五官,內裡面五臟六腑,這不就是多!它有沒有相違背?沒有。不但不相違背,「亦由得一,方能廣現」,這個「一」是什麼?所說的全是物質、全是法相,一是精神,一是一心。因為有精神、有一心,這個五官、五臟六腑它就起作用,這個人就是活人。如果我們那個一要是離開了,離開這個人就變成軀殼,我們叫死屍。中國人叫這個「一」叫靈魂,佛法叫神識。

  我們這個身有生滅,靈性不生滅,這是佛的經教裡頭講得非常透徹,靈性不生滅。所以確確實實有三世,三世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過去還有過去,過去無始;未來還有未來,未來無終,生命不是一世。懂得這個道理,我們人就應當為來生後世著想。我們希望一世比一世生活美好殊勝,那你一定要記得「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一生在人間,來生可能生到天堂。

  外國的宗教講天堂,只講一個,佛法裡面講天堂不止一個,很多,也很複雜,層次很多,佛法講二十八層天,你是到哪一層去?每一層天裡面的境界也各各不相同。就像我們到這個人道,我們人道就生在這個地球上。我們看到太空當中許許多多的星球,這許多星球裡面有不少都有人住。那我們住在地球上這麼多人,每個人生活環境不一樣;在這個地球上,寒帶跟熱帶不相同,大陸跟島嶼不相同。人間如是,天上也有這種情形。凡事都離不開因緣果報的道理,這一定要懂,這絕對不是迷信。

  所以這裡說是「由得一,方能廣現;由多現,方能悟一」。從多裡面,你恍然大悟,你悟到一,悟到能現能變的,我們今天在哲學的名詞說「本體」。「多」是現象,從現象裡面認識到本體,從本體裡頭明瞭現象,所以相輔相成,成就我們的智慧。因此世出世間做學問,必須博學多聞,而後能悟入,悟入萬法歸一。這個境界就是此地所講的「一法」,這個一法就是法性。你悟入法性,我們一般叫明心見性,見性了,見性就是在一切法裡頭見到一。這個還是我們前面所講的比喻,古大德所說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從這個比喻上我們就明白。

  博學多聞,四弘誓願裡面所說的「法門無量誓願學」,你才能夠悟入法性。可是現在我們所提倡的是「一門深入」,老師教導我們不可以同時學兩門,是不是跟此地所講的相違背?這怎麼解釋?給諸位說,確實不相違背。廣學多聞它有次第,像現在我們學校教學,你從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現在學校教育只有灌輸知識而疏忽了悟性,啟發悟性這個教學的方式疏忽了,只著重在灌輸知識。這個問題很嚴重,這也不是我說的,民國初年,梁啟超、唐大圓他們說的。你看看唐大圓唯識註疏,他註了不少種。他談到現在這個學校教學的方法破壞了根本智。根本智被破壞,哪來的後得智?所以這些人主張,還是中國從前古老的教學有道理。

  中國從前私塾教學,學童入學,孩童,教他們就是一門深入,起步。年紀小小的,培養什麼?培養他的根本智。什麼叫根本智?《般若經》上所說的「般若無知」,無知之知是根本智,不能讓他知道太多。知道太多,他煩惱就生起來,他生妄想分別執著,這就壞了。所以一定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至少要修十年。十年之後,他有定了,換句話說,他有戒、他有定。儒家講,他懂禮。這個十年學什麼?學《弟子規》,他懂禮。其他聖人這些經論,經論你只要去背誦,不要去研究,還是一門深入,一部一部的去背,十年也背得不少。你看看這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這方法妙絕了。

  十年之後,你的戒定有相當的基礎,接著再到最後一個階段,慧學,幫助你開智慧,老師給你講解,你聽了會開悟。為什麼會開悟?因為你得了一。現在人,古聖先賢這些經論講給你聽,你不會開悟,你有很多疑問,這都是必然的現象,為什麼?你沒有定。我們再換句話說,說「定」這個佛學名詞,大家還是難懂。你的心不清淨,定是什麼?定是清淨心。經通過十年,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訓練,他心定,純淨了,清淨心能開悟!他煩惱少,就是說他妄想分別執著少,心地清淨,心地真誠。這就具足了悟性,老師給他講解,研究討論,他就悟入。在以前背過的這些經書,他都通達,一通一切通。所以說一聞千悟,道理在此地。

  現在我們學習的方法、程序錯了。中國古人的教學,我常常講五千年的歷史。如果不是真正好東西,怎麼能傳五千年?現在我們不相信,我們不要了,要學新的一套。新的一套變成什麼?真的變成了無知,變成什麼都不是。對於傳統這些教學的儀規方式畫上多少問號,不能接受。叫自找苦吃!那廣學多聞是在你悟了以後,大徹大悟以後,這才廣學多聞。所以四弘誓願是很好的指導原則,你看第一「眾生無邊誓願度」,叫你發願;第二「煩惱無盡誓願斷」,根本智就是斷煩惱;煩惱都斷了,妄想分別執著不起,再廣學多聞,「法門無量誓願學」。你還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就不能廣學多聞,廣學多聞有害,沒有益。如果真的妄想分別執著斷了,廣學多聞契入法性,那就正確。通過廣學多聞,後面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答意,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同學們,請看經文,德首菩薩偈頌第一首:

  【時德首菩薩以頌答曰:佛子所問義,甚深難可了,智者能知此,常樂佛功德。】

  這首偈,這是第一首,讚歎文殊菩薩所問的利益。清涼大師在《疏》裡面為我們所說的「偈中分二」,十首偈分為兩大段,第一段就是這一首,第一段就是一首。這一首「歎問利益」,這第一首。「上半歎深,但言一理,深而非甚。今即多是一,故曰甚深」。這些甚深的義理,我們在前面問答義趣裡頭都說過。清涼大師這個地方說得很好,如果只說一個理論,理是深,但是不能講甚深。現在都把這個看作為哲學,這個也確實不為過,它真的是很深的哲學。

  方老師當年把佛經哲學介紹給我,給我講這個單元,告訴我,佛經哲學是世界上哲學最高深的一部分;然後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被他這一句話引進佛門。我們不講佛學,我們講佛門。因為佛學,把它純粹當作哲學來學習,得不到受用,要入門。要入門,那就不是佛學,而是學佛。所以學佛跟佛學是兩樁事,不是一樁事。這個我們同學必須要辨別清楚,學佛才得受用,搞佛學不得受用,那是搞學問。換句話說,這裡頭差別在哪裡?學佛一定要按照程序,發心、斷煩惱、求智慧,然後契入境界。做學問,他不斷煩惱,依舊用他的妄想分別執著來學習,這就變成世間學問,普通的一種學問。這是我們不能不注意的。

  偈頌裡面前面兩句,『佛子所問義』,這個地方稱的「佛子」,是德首菩薩所稱的。德首菩薩稱佛子,就是稱文殊師利菩薩。菩薩是佛子,真正的佛子,繼承如來的教法。你所問的意義,『甚深難可了』,真的甚深,不容易明瞭。明瞭尚且不容易,要把它說清楚,那就更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清涼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解釋,如果說一個道理,我們講宇宙之間的真理,一個道理,很深!雖深,還不能講甚深。怎麼講甚深?今天講「即多是一」,那就甚深。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一,要用我們現代的話說,宇宙萬有森羅萬象,過去未來,一切種種是一,這個道理就太深,這甚深。

  下面一句就顯得那更難明瞭,「即一之多」,一為什麼現這麼多的現象?法性是一,為什麼現這麼多的現象?這個事情你要搞清楚,那就更難!所以大師講「不可但以一多知故」,一多是事實真相,為什麼會產生這個現象?確實是甚深,真的是難了。這甚深之法能不能說?給諸位說,不能說。不能說而說,這是不得已。誰能聽得懂?具足根本智的人,行!他能聽得懂。

  所以《華嚴經》佛不是在人間講的,為什麼?人間聽不懂,他在定中講的。這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經裡頭第一部。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入定,經裡頭有說「二七日中」,二七是十四天,也有經中講「三七日中」。究竟是二七、三七,我們不必去執著;總而言之,他是定中講的。三七就是二十一天,二七是十四天,定中宣講的。那就是什麼人能夠入釋迦牟尼佛定中去聽法,這個我們凡夫做不到。所以他的對象,這聽眾的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你就可想而知,四十一位是從圓教初住菩薩,他才有能力,難了他能了,十信菩薩都沒有資格。

  在這個地方我們所看到的,《華嚴經》上也講到人天大眾。這個經上現在所講的,這是四信位的菩薩,十信,四信位的菩薩。為什麼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還從幼稚園教起?這個法門是完整的,不能有欠缺的,法身大士也必須把這些初學的課程,也要好好溫習一遍,然後才能跟大法接上。當機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龍樹菩薩他也是在定中參訪大龍菩薩,在大龍菩薩龍宮裡面見到《大方廣佛華嚴經》,把這個經帶到人間,這就傳開來。於是人間才知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入定,原來是在那裡開華嚴法會,講《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這才知道。

  他出了定之後,知道這樣的法,閻浮提眾生沒有人能接受。為了適合我們這個世間眾生的根機,佛講什麼?佛講小乘,講阿含。阿含是佛教的小學,阿含裡面講什麼?給諸位說,講十善業道,講三皈五戒。所以佛在《戒經》裡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教導我們,學佛如果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世尊說「非佛弟子」,你不是佛的好學生。佛的好學生,依教奉行。

  我們淨宗同學大家都知道,我們遵守學習最高的指導原則是「淨業三福」。我們始終這幾十年沒有離開「淨業三福」,它是我們的綱領,是我們的方向。「淨業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有沒有做到?「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看第一福、第二福,那就是阿含。佛說阿含十二年,十二年奠定這個基礎,然後才到方等。方等是大乘的開始,從小乘入大乘,十二年的基礎修學。

  但是佛教傳到中國,小乘經翻得非常完整,跟現在巴利文的經典比較,他們比我們漢文經典只多五十部,經典總共將近差不多三千部。你看三千部只差五十部,可見得我們翻得相當完整,《大藏經》裡面的《四阿含》。很可惜這經典翻出來之後,只是在隋唐盛行一陣子,時間不長,唐朝中葉就衰了。這十個宗派裡頭,俱舍宗、成實宗這兩宗是小乘,唐中葉以後沒有了,這什麼緣故?我們不能不知道。

  那中國人學佛,他沒有從小乘,他直接就學大乘。那不是違背了佛的教義嗎?沒有違背。中國人是用儒、道做基礎代替小乘,這就對了!儒、道裡面所說的跟小乘教相彷彿,但是在心量、知見上比小乘還要高一等,所以契入大乘更容易,於是中國佛教出家、在家的都不學小乘教。沒有不讀儒書的,沒有不看道經的,所以他能夠契入大乘,在大乘上都能夠有不可思議的成就。

  但是現在我們佛門衰了,不學小乘也不學儒、也不學道,直接來搞大乘,搞了一輩子,一無所成。這樣怎麼樣?這樣把佛教形象破壞了,你看,這個人這麼用功搞了一輩子,一無所成,這佛法有問題。不知道這個問題是出在他學習的程序、方法錯誤,不是佛法本身有問題。佛法本身有問題,在歷代這麼多年為什麼成就這麼多的聖人、祖師大德?是學習的方法錯誤。即使是近代的,我們知道這些高僧,禪宗像虛雲老和尚;教下像諦閑法師,諦閑法師的學生,寶靜法師;另外像民國初年興慈法師、圓瑛法師。哪一個沒有念過儒書?儒、釋、道都通,他才能成為一代祖師。可是現代出家人沒有儒的基礎。沒有儒的基礎,沒有道的基礎,大乘怎麼能契入?這個道理我們不但要懂,而且要重視,不可以疏忽。

  所以我們今天從哪裡學起?還是要用儒做基礎。用儒做基礎,我總覺得比小乘好。但是我學佛是從小乘學起的,從儒、從小乘。李老師在台中教導我們,教我們從《論語》,四書裡面,我們讀了三部,《大學》、《中庸》、《論語》;我們讀了三百篇《古文觀止》;小乘經裡面,他老人家給我們選了有十幾部。小乘經分量都不多,像《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尸迦羅越六方禮經》,這些小乘經,我們從這打基礎。

  在行門方面,老師沒有講,但是叫我們自己去看、自己去學《五種遺規》,前清陳弘謀所編輯的。我們現在把《五種遺規》重新做版來翻印流通。重新做版,就沒有版權了。過去我們用的底本是中華書局《四庫薈要》裡面的本子,字比較小,現在我們印字比較大,很醒目,重新做版。我們把它分為五冊,《五種遺規》五種,每一種一冊。從前中華書局印的,它是上下兩冊。從這裡面,我們就學到做人的方法。中國古聖先賢傳統教育的綱領,《五種遺規》裡頭第一篇,就是朱子《白鹿洞書院揭示》,言簡意賅。我讀這篇東西,對朱夫子佩服得五體投地,那就是儒學的承傳的綱要。從堯舜,堯舜距離我們現在四千五百年,我們相信那絕對不是堯舜那個時候他們自己編寫出來,他們也是承傳前代的,往上推至少五千年了。中國這個民族非常重視教育,這個根太好。所以有這麼好的根基,這佛法一入中國來就跟這個接上,所以佛法在中國才能夠真正茁壯,開花結果。不但不輸世尊當年在印度的成就,甚至超過了印度。

  佛法之衰弱,也不過是最近一百年到一百五十年的樣子,衰了!衰了是我們疏忽了基礎的教學,特別是最近六十年大幅度的衰退,真叫一落千丈,我們看到非常寒心。所以今天要挽救、要拯救,從哪裡做起?從《弟子規》做起。如果我們不學《弟子規》、不學《十善業道》,那你根就沒有,你基礎就沒有,你學什麼都不能成就。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承認的。為什麼我們這麼重視?為什麼我不勸諸位來學《華嚴》?你看《華嚴》字字句句無量義,聽的時候很好聽,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你沒有基礎。你如果有《弟子規》、《十善業道》的基礎,你聽《華嚴經》有受用。那個受用最低限度,像《論語》裡面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會得法喜充滿,你會常生歡喜心,這是最低限度的受用你能得到。今天聽了這個得不到受用,原因是沒有根。所以這個根比什麼都重要,決定不容懷疑,決定不可以疏忽。如果懷疑、疏忽,我們這一生就沒救。這個道理與事實希望我們同學們要特別留意。

  《疏》文裡頭說「下半知益」,益是利益。「知此甚深,方知愛樂」。這個「樂」就是愛好,你才喜歡,你才會愛好它。所以『智者能知此』,這個「智者」就是具足根本智的人,他行,他聽了能懂,能理解、能相信。『常樂佛功德』,「樂」是愛好,這個字念去聲,好樂,喜歡佛的甚深功德。「功」是他修行的功夫,「德」,那就是無量的智慧德能相好。功夫是什麼?功夫是離妄想分別執著。換句話說,也就是斷見思煩惱、斷塵沙煩惱、斷無明煩惱,自性本具的功德就現前。智慧不是學來的,德能、相好都不是學來的,自性本來具足,無量無盡。由此可知,佛法的教學沒有別的,開發我們的性德,恢復我們自己的佛功德。佛是覺悟,覺悟的功德。

  這是第一首,德首菩薩的偈頌答覆文殊師利,答覆菩薩。「後九喻答」,從第二首到第十首,這十首都是用比喻來答覆。「皆三句喻況」,這個偈頌一首偈是四句,前面三句是比喻,末後一句是「法合」。「喻中」,比喻裡面。這後面九首都是這樣的,「皆上二句,即體之用」,體是性體,用是現象,就是種種,用是多,體是一。「二三兩句,即用之寂」,二三兩句就是後半偈,是即用之寂,用是多,寂是一;換句話說,即多之一。前面兩句即體之用是即一之多。你在這裡面才能夠真正悟入一多不二!入一多不二,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才曉得生佛不二,生是眾生,佛是如來;自他不二,他是佛,自是我,我跟佛不二。心現識變,為什麼會這樣變?這道理就太深了。

  後面當然有說「又初二句,以一成多,次句不礙常一,故不相違。然此九喻,別答九種無量,總顯境界無量」。別說裡面一共有九句,這個文殊菩薩問的。他問的是「云何乃說無量諸法,現無量剎,化無量眾」,這個比喻一首一首來答。第一首我們剛才讀過了,這一看就曉得答第一句,別說的裡頭第一句,「云何乃說無量諸法」。偈頌第二首:

  【譬如地性一。】

  這是用大地來做比喻,我們現在這個地球,這一個地球。

  【眾生各別住,地無一異念。】

  地沒有分別。

  【諸佛法如是。】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得很好,「剎依住勝劣,地無異故」,地沒有兩樣。這一首我們一看就知道,答別的第二句「現無量剎」。我們也從比喻上來說,用我們現前居住的地球,地球是一個。

  『眾生各別住』,清涼大師這註解裡面給我們講的,地是一個。那居住的,居住就是房屋,這就是剎,居住的房屋就太多了,這是答什麼?無量剎,現無量剎。佛剎,我們現在一般稱道場,確實不要說別的地方,在過去講中國這個地區,因為佛教的承傳將近兩千年。這兩千年來,各個地方所建大大小小的廟宇不計其數。我上一次到浙江,杭州佛協的俞會長就給我說,浙江省大大小小的佛教寺廟庵堂就有三千多個。有許多沒落了,現在恢復的也不在少數。重點的道場,他希望我都能送一套《大藏經》。他心目當中重點的道場,應該也有幾十個,好事情!

  這麼多道場,如果我們再把這範圍擴大,除佛教之外,還有其他宗教。這世界上到底有多少宗教?我是聽別人講,大概總有兩千多,很多小的宗教我們都不知道。我們今天知道的是,在世界上擁有信徒眾多的,影響力很大的,大宗教。在中國承認五個宗教,我們香港承認六個宗教,香港把儒也算作宗教,香港有儒教,新加坡有九個宗教,澳洲昆士蘭有十二個宗教,都是比較規模大的。宗教最多、最複雜的是美國,美國真的是宗教自由,至少有幾百個。每個宗教它都有道場,這道場等於我們經上講的佛剎,都建立在這個地球上。眾生各別住。

  『地無一異念』,土地它有沒有分別?沒有分別,平等的。『諸佛法如是』,諸佛法就像地性一一樣,你看一,眾生各別住,多。一多,地都沒有分別。一裡頭有多,一個大地裡面許許多多的佛剎林立,道場林立。注意後頭這一句「諸佛法如是」,不是只有釋迦牟尼佛的法如是,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這裡面告訴我們一樁事情,這現象雖然多,心是一個,真心!真心是一個,妄心無量無邊。因為種種法從心想生,心想無量無邊。那個心不想呢?不想,法就是一,一真法界。不想,是不是這個法都沒有?不是,法有。為什麼還這麼多?不礙,《華嚴經》上這個境界你就契入,一不礙多,多不礙一,一多不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才是事實真相。

  眾生裡面有迷有悟,迷的是凡夫,悟的是菩薩。諸佛如來在這裡頭普度眾生,度而無度,無度而度,妙!愈說愈深,愈說愈不好懂。他為什麼要現身說法?沒有理由,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就是我們今天講無條件,佛菩薩應現在這個世間幫助一切苦難眾生,沒有任何條件,沒有任何理由,叫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樣的。如果有條件,你就有分別、就有執著、就有妄想。這是我們凡夫跟佛菩薩不一樣的地方。

  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確確實實跟這個大地一樣,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妄想、沒有執著。但是他在隨順的時候,他會隨緣,我們有妄想,他也表現好像有妄想;我們有分別、有執著,好像他也表現著有分別、有執著。這是什麼?和光同塵。如果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他示現的在我們面前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那我們跟他就談不上來,這跟我不一樣。他示現的跟我一樣,那很談得來。這是什麼?教化眾生的手段、方法,這就是所謂「法門」。

  法門無量無邊,目的是一個,什麼目的?幫助眾生覺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就是一切諸佛教化眾生唯一的目標,來引導你,來誘導你,幫你覺悟!悟的是什麼?你所悟的決定就是大方廣佛華嚴。大方廣佛華嚴不是這個經本,這個經本是個說明書,真正大方廣佛華嚴是什麼?是宇宙,是人生,是我們自己以及我們生活的環境,這是真正的大方廣佛華嚴!諸位想一想,哪一個人離開大方廣佛華嚴?沒離開。覺悟的人他知道,這個地方就是一真法界,這個地方就是極樂世界;迷的人不知道,迷的人把一真、把極樂變成了六道三途。這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

  佛在世間,我們凡夫常講苦口婆心,總是以我們的分別去測度佛菩薩,我們不知道佛菩薩境界,佛沒有分別,佛沒有苦;有苦有樂是六道凡夫,聲聞、緣覺已經沒有。所以這五種受,身苦樂,心憂喜,當你沒有憂喜、沒有苦樂的時候,叫捨,那是暫時的,捨受很短暫。所以受不超過這五大類:苦、樂、憂、喜、捨。這五類不是正常的。佛經上常講「正受」,那個正受是正常的,正受是遠離苦樂憂喜捨,那叫正受。所以正受也翻作禪定,在梵語裡面稱為三昧,三昧翻作正受、翻作禪定。也就是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正受。正受是一,就像此地講的「地性一」、「地無一異念」,沒有一的念頭,也沒有多的念頭。我們今天講即一之多,即多之一,實在講在自性裡頭,這個念頭沒有,講一講多是我們凡夫。

  多,從哪裡來?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生出來的。妄想分別執著本身就是虛妄的,就是了不可得,它生出來的東西還真有嗎?所以佛法叫妙有,非有而有,有而非有,叫妙有。你懂得這個道理,然後你想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個道理想通了,整個宇宙同一個道理。這樁事情在我們講座裡頭已經講過多次,就像《般若經》上總結的說法,這個總結是我學《般若經》的心得報告。世尊說了二十二年般若,總結是什麼?「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要能夠契入這個境界,此地講「地無一異念,諸佛法如是」,這兩句話你就能體驗,你就能懂得這裡頭意思。你不入這個境界,這兩句話就是前面所講的「甚深難可了」,很不容易明瞭。

  所以這兩句後面講「然此九喻,別答九種無量,總顯境界無量」。這是別答裡頭第一首,就是答覆前面所說的現無量剎。佛說「無量諸法,現無量剎」,這個無量諸法就是諸佛法如是。九句,九首偈每偈後面最後的一句都是「諸佛法如是」,這個諸佛法如是就緊扣文殊所問的「說無量諸法」,就扣這一句。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