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說法甚深  (第四集)  2005/5/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華嚴經第12-017-1383集)  檔名:29-013-0004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第四大段說法甚深,德首菩薩偈頌第三首看起,我們將經文念一遍:

  【亦如火性一,能燒一切物,火燄無分別,諸佛法如是。】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這首偈是以火來做比喻。「火一燒多」,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幾乎每天都能見到的,菩薩用這個比喻來答覆教化無量眾生。佛法裡面常常用『火焰』代表智慧,以般若智慧燒煩惱薪,把煩惱習氣比喻作柴火,遇到火它就會燒盡。所以「火」象徵著光明,象徵著智慧。

  『火性』是『一』。在大火燃燒的時候,我們常常看到火燒山,在南洋就常常可以看到他們的農民種植,他要去除草很辛苦,反正土地多,森林也多,放一把火把整個山都燒掉了。這座山上不但樹木花草,還有許許多多的動物都不能逃過這一劫。這個地方的比喻是說火是一,它所燒的就太多太多!比喻菩薩在前面所問的:佛所悟的是一法,云何能化無量眾生。這個比喻我們如果細心去思惟能通其義,確實能叫我們明白為什麼能教化無量無邊的眾生,像第一句說無量無邊的法門。這個大火燃燒的時候你就看到了,火是一,燒無量無邊不同的樹木花草,也是眾生,眾緣和合而生。這裡面含著有很深的啟示,那就是智慧。由此可知,唯有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能解答一切問題,能化解一切問題。

  現在這個世間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為一切大眾所憂慮的就是衝突,衝突的事情在現在社會每個處所,正所謂是一切處、一切時沒有中斷過!從最小的範圍你去觀察,夫妻衝突、父子衝突、兄弟衝突、鄰里鄉黨衝突;這延伸到社會,種族的衝突、宗教的衝突、文化的衝突,實在是太多太多!所以許許多多志士仁人以及政府都在謀求怎樣化解衝突,衝突太多!很認真的在尋求、找化解衝突的方法。多少人力,多少財力、物力,至少幾十年了,都還找不到有效的方法。所以有很多人懷疑,甚至於中學生都懷疑。

  我在澳洲,有一次有一批中學生到我們學院來訪問,我接見他們的時候,就有一個學生提出來:衝突是不是真的能化解?這世界還會有和平嗎?十幾歲的小朋友對這個事情也憂心忡忡。我們讀這首偈應當有所覺悟,智慧能化解,必須要社會上先是少數人智慧開了,然後多數人智慧開了。怎樣教他開智慧?首先你要肯定,你才會生信心。肯定什麼?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中國儒家講的人性本善,你要肯定這個大前提,然後你才會有信心。孔夫子的教學、釋迦牟尼佛教學能收到很大的效果,就是他有這個信心,他知道人性本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沒有衝突!

  換句話說,本性沒有衝突。衝突從哪裡生的?習性。《三字經》上講的「茍不教,性乃遷」,那是習性,沒有受到好的教育。我們常說染上不良的習慣,這個不善的習慣是後天染污,不是本性,本性是善的。於是我們就知道了,世出世間聖人設教(就是設立教學)目的何在?目的是保持你的本性不受染污,擴充你的性能,提升你自己生活品質,這就是讀書樂!世間什麼最快樂?讀書最快樂,讀佛書尤其快樂。我們契入大乘經教,這是人生真的是最高的享受。我們同學們在此地,每天在這裡學習《華嚴》,說聽都是一種享受!不是享受,我們就不會幹這個事情。這個事情在世法裡面講,無利可圖,絕對不是物質上的利益(利潤),精神生活不斷向上提升,確實幫助我們化解煩惱,化解本性跟習性的衝突、矛盾、對立,從自己本身化解,這裡面得大自在。大自在就是真正的幸福美滿,唯有智慧能夠化解。

  清涼這個地方講「物從火化,不擇薪故」,無需要選擇,也就是無量無邊的眾生不需要選擇對象,上中下三根佛都能夠教化;上根的人幫助他轉凡成聖,中根的人幫助他轉迷為悟,下根的人幫助他種善根,幫助他轉惡為善,「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個道理我們如果真正明白了,好學的願生起來,學習的信心建立了。有很多人天分比較差一點,對自己沒信心,還有一些人年歲大了,覺得學這是年輕的事情,年輕失學,年歲大了就不行。這都是失去信心,不懂、不明白真正的事實真相。學習不分年齡、不分智愚、不分貴賤,只要你好學,沒有不成就的。所以世間法裡頭,諺語裡頭常講「懶死了」,真的,懶的後面就是死,死亡,一事無成,懶惰懈怠;沒有聽到說勤奮死了,沒有。勤勞、勇猛精進,那真的是樂在其中。

  我們今天所看的世間人認為這些嚴重問題,在佛法裡是小問題。佛法裡面說什麼問題是大問題?生死是大問題。我們世間人叫生死,儒跟佛都不是講生死,是講「死生」。生死是一個段落就沒有了,斷滅了,從生到死就沒有了;儒跟佛都不是這樣說法,儒跟佛講死生,這個身體死了,另外一個身體又生了。如果說生跟死,生了死掉,那就沒問題,死生就有問題。說死生,這裡頭意思就是含著輪迴,三世,這一世死了,來世生了,來世死了,後世又生了。

  說死生這個意思,永遠沒有間斷的,一世接著一世,這是真的,絕對不是假的。不需要很深的功夫,小小的定功你就能證明。所以儒家有得定的,道家,道教裡頭得定的人就更多,佛法八萬四千法門,我們知道,修什麼?都是修禪定,戒定慧三學,定就是禪定。佛法的定達到究竟圓滿,比古印度的宗教、比中國的道教要深得多,為什麼?道家跟古印度宗教,佛在經上講他們的修定,這定功到色界天、到無色界天,他就不再往上去了。他認為到那個境界,這是佛家講第二十八層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到那個地方他認為那已經是達到究竟圓滿了。佛知道那不是究竟圓滿,還要向上突破,再向上突破,那就超越六道輪迴了。六道輪迴之外有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一層比一層定功要深。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還是不圓滿,還要向上突破,往上突破就是一真法界。這些理跟事只有佛家的功夫能達到。

  我不學佛,我是用其他方法來修定能不能達到?能。佛法絕對不講專利,佛法說是可能的,不是不可能。達到那個境界,那就是菩薩、那就是佛,境界完全相同。其實那個境界裡頭,我們在《華嚴經》上讀到,那個境界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只要到一真法界,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沒有分別心了。在四聖法界裡面,妄想沒斷,還有很輕的分別,執著決定沒有了。但是分別決定是斷,妄想(起心動念)伏住了,這樣才能夠突破十法界。定的作用就是智慧,定是體,慧是用。它兩個可以互為體用,智是體,定是用;定是體,智是用。我們講智、講慧,這首偈子裡頭用火做比喻,它性是一,所以能化無量眾,能教化無量眾。如果我們懂得這一層深的意思,儒跟佛學習最高的目標是開智慧,佛法講開悟,儒家也講開悟。

  我在抗戰時期念初中,在貴州銅仁,我就聽到我們的老師,他們在休息室裡面聊天,我們從門外走過,這是偶然有那麼一次聽到裡面老師在講話,老師們在那裡討論學生:某個學生有悟性。我聽到之後印象很深,幾十年都不忘記。那個時候老師教學著重悟性,某個學生的悟性很高,某個學生的悟性比較差。所以那個時候的教學跟現在教學真的不一樣,我們念書考試的時候,考試老師出題目最多大概都是五個題目、六個題目。五個題目是全做,一個題目二十分;六個題目是隨便你選擇五個題目,那真的是考悟性;最少的,兩個題目。讓你自由發揮,不一定要按照書本,你能把你悟處寫出來,老師從這裡來評分。跟現在不一樣,現在好像畫加減選擇,那沒有悟性,那個變成機械了。

  不但一般科目,連數學有時候老師都出問答題。確實那個時候的老師比現在老師高明。我們這樣年代的人還有幸遇到這樣的老師,大概現在學校裡頭已經沒有了,沒有這種教學,沒有這種考試方法了,所以儒跟佛都著重悟性。教學,做老師不容易,老師怎樣幫助學生?悟性是你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你現在被煩惱習氣障礙住,如何把它再引導出來,這個方法在佛法裡稱之為善巧方便。誘導學生,這叫教化,你教,他就產生變化。教學,學是模仿,老師是個榜樣,向老師學習,最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當中啟發你的悟性,這個重要!

  所以佛法的教學「戒定慧」,經典雖然多,經典是科目。大乘教裡面,佛說:諸法平等,無有高下。這個諸法我們要知道,不限於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當然八萬四千法門是諸法,除八萬四千法門之外,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統統包括在裡面,這個道理就深了,所以這是說法甚深。你真了解這個甚深,那我們問:基督教《新舊約》,我們依照那個修行能不能成佛?給諸位說,能。我們現在學校裡頭用的那些教科書,要以從前講,譬如我們念的古文、念的四書、念的諸子百家,能不能成菩薩、能不能成佛?告訴你,能。現在教科書,我不知道編的是些什麼東西,你問能不能成佛、能不能成菩薩?我也告訴你,能。你愈聽就愈覺得奇怪,怎麼說能?這裡頭有個道理,很深很深的道理。

  你要懂得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就是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所說的,你學習一定要遵守「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會開智慧。所以不管什麼東西,他都是要定。這四弘誓願裡面講「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就不止八萬四千,全都包括在裡頭了,所以說:佛氏門中,不捨一法。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佛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大乘教裡講的一點也不錯。

  一切法裡頭,你只要懂得運用這個原則,「離言說相」,文字是言說的符號,離言說相當然同時就離文字相,也就說明文字要不要?要,言說也要,可不能執著。不但不能執著,不能分別。「離名字相」,名字是名詞術語,佛家有很多名詞術語,世法裡頭名詞術語更多,不能執著,不能分別。最後一個「離心緣相」,心緣是什麼?你聽了、你看了、你接觸到了,你會想,這就錯了,一想就壞了。離心緣相是我們心裡頭不能把它放在心上,所以它是修定。無論用什麼方法,它統統都是在修定,所以它諸法平等,無有高下。任何一法,譬如吃飯,吃飯也是一法,吃飯的時候,你懂不懂得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你要是懂得用這個方法,吃飯是修戒定慧,喝茶也是修戒定慧,這都在八萬四千法門裡頭!契入之後確實如此,一點都不錯。

  什麼叫大方廣佛華嚴?整個宇宙就是大方廣佛華嚴。整個宇宙就是戒定慧三學,一而三,三而一,戒裡頭有定有慧,定裡頭有戒有慧,慧裡頭有定有戒,是一而三,三而一,絕對不是真的有三個。真的有三個,那文殊菩薩在此地所問的「如來所悟,唯是一法」,那戒定慧不就三法,怎麼是一法?真的是一法,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所以《華嚴》上常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智慧才開。所以無論你遇到什麼問題,你怎麼會不能解答?你不能解答是智慧沒開。智慧開是一切諸法是自性變現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性識所變的,這叫諸法實相。

  你要悟入法性,禪宗叫明心見性,你就一切通達。人家問你的時候,你樣樣通達;不問你的時候,一念不生。沒有人問你的時候,空靈;問你的時候,解答無量無邊,說無量法!經典字字句句無量義,世間一切法裡頭,哪一法不是無量義?法法皆如,法法皆是。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你才曉得持戒修定的重要,為什麼?心性含藏的智慧才能現前。為什麼?自性本具智慧本來現前,現在為什麼不能現前?你的心亂了,你的心染污,你的思想言行與性德相違背,所以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相好不能現前,道理在此地。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佩服佛菩薩這些聖賢他們教學的方法高明,能把我們迷失的找回來,幫助我們破迷開悟、轉凡成聖。這是教化的功德,所以求智慧是比什麼都重要。再看第四首:

  【亦如大海一,波濤千萬異,水無種種殊,諸佛法如是。】

  你看最後這一句統統相同,十首偈末後這一句完全相同,說明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法如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法沒有兩樣。這一首偈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海是一,「波異」,那個波浪不一樣,但是海水是一。「答說無量法」,後面大師說得好,「義海波濤,無窮盡故」。這個「義海」我們今天用這兩個字來比喻佛的教義。

  佛一生所說的,教化眾生的,不要說多,就說世尊當年住世,以我們中國古大德的記載,像虛雲老和尚、圓瑛法師他們都用這個紀年,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三十三年,正好今年是三個三,三0三三;可是西方人一般算是二千五百多年,這裡頭差距很大。佛的紀年到底哪一種確實,誰也不敢斷定。在中國,佛滅度的紀年至少有六、七種的講法,都有根據。中國古來的大德多半都是用佛滅度三千零三十三年這個說法最多,我們看到許多古大德講佛紀都用這個。這是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住世,他老人家示現是三十歲開悟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悟了以後,這就是講經說法教化眾生,七十九歲圓寂,說法四十九年。

  這四十九年所說的,當時並沒有記載,跟孔子完全相同。經典從哪裡來的?經典是佛滅度以後,弟子們紀錄下來的。儒家東西傳下來是這麼傳的,佛法也是這樣傳的。但是佛法的集結經藏是有計畫的,也有規模,一共是有四次的集結。第一次的集結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三個月,這個時間很近。學生們覺得佛所講的教訓非常重要,如果不記錄下來,以後會失傳。當時是迦葉跟阿難兩位大德,他們兩個作上首,召集五百阿羅漢,第一次的集結。所集結的就是現在諸位都知道的小乘藏經,《阿含藏》,「阿含」是梵語,意思就是教學,釋迦牟尼佛的教導。

  以後三次時間是愈來愈遠,但是集結的量也愈來愈多。所以有很多人懷疑這裡頭有沒有錯誤。我們學教也學了半個世紀,這個時間不算短;我學佛到今年五十四年了,我們從佛經裡面所講的理論,從理論依據裡頭來說,我們可以相信。這些集結經藏的人都是古佛再來,應化而來的,不是凡人。連在中國當年翻經的這些法師(這是李老師告訴我的),參加翻譯經典這裡面有出家的法師、有在家居士,還有些宰官,身分並不一樣,裡面很多都是證果的人。李老師給我講,一般都是三果以上!所以才翻得這麼好,不是凡夫。

  可是我們這些話對現在人講,現在人不能接受,他不相信,他說你這是神話,你這是宗教,神話。宗教也就等於神話,跟神話畫了等號,荒誕之詞,不足以為信。所以現在人學佛成就比古人難得太多,為什麼?這一關你必須要突破,你的信心才能建立。「信為道元功德母」,你看《華嚴》清涼大師判大經四分:信、解、行、證。你首先在信上面打了問號,那後面就非常困難。把《華嚴經》當文學作品來看,當小說來看,中國著名的小說《西遊記》,你就把《華嚴經》當作《西遊記》來看,這裡頭真實利益你什麼都得不到,信心太難太難了!

  我們已經受了三皈五戒,甚至於已經出家,乃至於出家都登壇說法,當了大法師,你要問他信不信?還有問題,為什麼?信是都做到了,還沒有做到,縱然信,你信幾成?有問題。現在講這個信,誰能做到?《般若經》上講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做到沒有?如果你做到,你入了境界,身心清淨,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一念不生。那是什麼?那是你真做到了,你真信。你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你還會起心動念,還有分別執著,不信!這是我們拿般若做標準來說的,這個標準太高了,這個標準是法身菩薩的標準。

  標準降下一點行不行?法身菩薩好比我們現在學校裡頭,這是大學標準,大學標準太高了!中學?小學?我們降到小學標準,小學一年級的標準,你行不行?小學一年級的標準,十善業做到了,佛法從這開始,從這個地方起步。十善業你有沒有做到?不殺生,不殺生裡面包含的意思很深很廣,引申的意思是決定沒有傷害眾生的念頭。如果你要叫一個眾生生煩惱了,你這一條善法就不清淨。不偷盜,還要有一點念頭佔別人便宜,佔別人便宜那個念頭是盜心,你這一條善法也不清淨。不容易!這是最低的標準,小學一年級的標準。

  所以諸位想想,佛法的教學不是我們一般人想像的。你真正建立信心,認真學習,必定得好處,這個利益是立刻就得到,當下就得到,你要真學。真正發心,真正嚮往,這就是佛門講的善根;認真努力學習把它落實,這個人有福,善根、福德。善根、福德都是性德,我們都迷失掉,怎麼樣恢復?現在時間到了,這一首偈我們下個鐘點繼續再講。

  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德首菩薩偈頌第四首:

  【亦如大海一,波濤千萬異,水無種種殊,諸佛法如是。】

  我們接著來學習這首偈,前面跟諸位報告過,實在說,不僅是佛法字字句句含無量義,實際上世出世間哪一法不含無量義?為什麼法的含義無量,我們稱它作「義海」?總的來說就是法性,因為一切法是法相。法相從哪來的?法相之體就是法性,法性是無量的、無盡的、無窮的、無數的,它所變現出來的相,德性跟體性決定沒有兩樣,所以法相也是含無量義。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它沒有內外、沒有大小、沒有先後。一一法,哪一法不是包虛空遍法界!我們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個心就是真心,心性包虛空法界。心性所變現的法相,大則是世界,小則是微塵。在心性裡面沒有大小,所以微塵也是包虛空遍法界,這是為什麼它是含無量義,這把理說出來了。你們要懂得,你仔細慢慢去看,愈看意思愈多,愈看愈豐富。像大海的波濤、波瀾,美不勝收,永遠看不厭!而且沒有一個波濤是相同的,我們講千變萬化。

  我們學了大乘教才曉得,確確實實沒有一法完全相同,只有相似,沒有相同。這個道理前面也講了不少。在這裡要學習的,比喻當中,海水是一,波濤不一。一個海水為什麼會變成波濤?現在物理學家有他的說法,有時候跟佛法說的一樣,有時候跟佛法說的不一樣,這裡頭有同有異,為什麼有同異?從識變就有相同的部分,從心現就有相異的部分。識變,上中下根的人能理解,心現就不容易理解,那個道理太深了!這一段經文裡面講「甚深」,說法甚深,其實「菩薩問明品」裡面十種甚深,哪個法不甚深!我們從這個地方要明瞭,明瞭你就不會懷疑,信心才生得起來,最重要的就是要生信心。

  這一大段經文,這是十信位的菩薩,學習終極的目標就是生起信心。那我們在學習這一大段的經文,是不是能夠把信心生起來?雖然這是入了「解分」,可是依然在講信心,顯示出信心的生起、信心的建立多麼困難。我們再看底下一首,第五首:

  【亦如風性一,能吹一切物,風無一異念,諸佛法如是。】

  清涼給我們註解的,「風一吹異,答震無量界,隨物輕重,動有異故」。這個比喻也非常好,「震」是佛法裡常講的六種震動。震動是形容詞,如果你能夠有感受,那就不只是形容了,確實是個動詞,看你有沒有感受。我們一般講契入境界,你就有感受,無動於衷,那就是形容詞。這六種震動我們不必一條一條的說,總而言之,多方面的感受。

  學佛的同學都知道佛門裡常說「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像我們展開經卷,經卷是一,《華嚴經》經卷是一,我們十個人在學習,十個人感受不一樣,確實有淺深廣狹程度上的不齊,什麼原因?因為每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不相同,也就是一般所講的我們十個人根性不相同,有人根利,有人根鈍。利也有等級,鈍還是有等級,所以修學考試那個分數就有高下,不會完全相同,道理就在此地。

  比喻裡面都很好懂,風是一,吹了就不一樣。香港這個地區,每年都有颱風季節,所以講到風吹,我們都有很深的感受。早年我住在美國,美國常常有龍捲風,那個非常可怕,凡是龍捲風所經過的地方,破壞力太強,人畜有傷亡,房屋設施的破壞無法計算。佛說法常講有六種震動,會不會給我們這個世間像真的地震、颶風,那不是給眾生帶來苦難災難了?不是的,佛是用這個做比喻,這我們要曉得,不是真的地震、颶風,不是的。

  佛說法震無量界,我們把範圍縮小來講,這個「界」是什麼意思?界是差別。就像我們的社會有界別,現代人言語有了變化,我在上小學、中學的時候,社會上很流行的「你在哪一界服務」,政界、商界、教育界,都用這個「界」字,好像現在我沒有聽到這個字,很久很久沒聽到了。「無量界」用現在的話就是各行各業,再要是把範圍延伸一點,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那就全包了,這是把人類的社會統統都包括了。

  佛說法震動各界,震動無量界,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受了震動。震動是什麼意思?覺悟了。好像以前昏迷睡大覺,昏迷,佛這一說法一下把你叫醒了。你們想想這個意思,我們睡得很熟的時候,有人大叫把我們叫醒,驚醒,這是震動的意思。確確實實這一切眾生多生多劫淪落在六道輪迴,就像做大夢一樣。永嘉大師把作夢就比喻的六道,「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一驚覺就是震動的意思,從這一方面去理解就容易懂。

  唯有佛說法真的把我們喚醒了,可是我們睡得很熟的時候,人家把我們喊醒,甚至於推我們,我們哼一聲,知道了,可是不到一分鐘又睡著,這種情形我想我們自己可能有。我們觀察,在學校裡同學們在一起住一個宿舍。我們那時候宿舍都是大宿舍,抗戰期間,我們一個宿舍都是住五、六十個人。抗戰之後,我回到南京念書,宿舍比較像樣一點,學校有正規的宿舍,一個宿舍也住十幾個人,上下兩層床鋪。我們看到同學睡覺的那些樣子,看得很多!

  這就說明雖然佛說法六種震動,真正警覺驚醒過來的人並不是很多。大多數的人覺悟了,不久他又墮落了。這個現象我們可以理解,我們看得很多,是自己本身也是如此。為什麼會墮落?煩惱習氣太重。佛教我們修十善業,教我們受持三皈五戒,我們都覺得這個好,我要學,去受了,受了又做不到。原因?習氣太重!內裡頭有貪瞋痴慢,外面有名聞利養的誘惑,多少人講禁不起誘惑,一接受誘惑馬上就墮落,難在這個地方。那要怎樣才能成就?古大德教給我們「長時薰修」,這個方法好。那就是佛法的薰修決定不能中斷,不能夠接受社會的誘惑。社會的誘惑是不善的薰修,佛法是至善的薰修。所以古時候讀書人常常講:三日不讀聖賢書,面目可憎。由此可知,只要三天不接觸,毛病就出來了,你就伏不住你的煩惱習氣,天天要幹!

  尤其是現代的社會,無論是從面上來說,面太廣,誘惑的力量太大,比從前不曉得大多少倍!最普遍的電視、電影、歌舞,你接觸能不動心嗎?辦不到。辦不到怎麼辦?不接觸,這些場地決定不進去,不參與,這叫明哲保身,你才能保得住。所以我學佛之後,我學佛五十四年了,大概總有四十年,我沒有看電視、沒有看報紙;報紙、雜誌,這些電影、戲劇我都不接觸了,才能保持清淨心。如果學佛還是常常接觸這個,非常困難,這個自己一定要能夠克制自己。

  有很多同修說:法師,好像你很多東西都懂得?是的。你不接觸這新聞,你怎麼懂得?有人提供資料,有同學們看到這個社會重要的新聞,他把它節錄下來送給我,所以我也有我資訊的來源。這些資訊是決定不妨礙清淨心,了解現在社會發生的是什麼事情,災難的事情、因果的事情、報應的事情,會有人提供給我。甚至於現在網路資訊非常發達,在網路裡面節錄下來的比較多,這是我們不能不防範。

  要想自己在這一生成就,諸位要曉得,什麼叫成就?成就清淨心!菩提心,我講了五條: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五條你只要抓住一條做功夫,這一條成就了,其他四條都具足了。這個五條,一即是五,五即是一。清淨心裡頭,哪有不真誠?不真誠、虛偽,這個人心還能清淨嗎?你心裡頭還有高下,你心不會清淨;你心裡頭有傲慢,你心不清淨,所以我專修清淨心。這個淨土法門修行就是修清淨心,一心不亂。我們淨土宗稱為淨宗,淨宗的修行就是一心不亂,就是修清淨心。所以古大德說:心淨則佛土淨。清淨心生智慧,智慧能解答一切問題。這個社會上許許多多問題我沒有學過,可是你問我,我還都能答得上,我答的聽的人還覺得很滿意,清淨心生智慧,《金剛經》上說得更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般若。

  凡是會干擾清淨心的,障礙清淨心的,我們懂得遠離,敬而遠之。有人說「染淨一如」,沒錯,那是法身菩薩,阿羅漢也行,但是阿羅漢還有預防,到證得法身,那自在了,那真的是染淨一如,入華嚴境界了。我們自己曉得自己的程度,我們的程度不夠,不夠,那我就有防範。同時這裡面還有一個很深的意義,我們要給學佛的人做好樣子。所以菩薩,縱然法身菩薩到世間來應化,他真的是染淨一如,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但是他還是要嚴持戒律,不犯威儀,為什麼?做給初學的人看。如果初學的人看,看到你這個學佛的人,甚至於是出家法師,你每天還看雜誌、還看電視。初學的人:你可以看,那我當然更可以看了。你不受染污,但是初學的人肯定受染污。為了憐憫一切眾生,要給眾生做最好的榜樣,這是大慈悲心。

  真正到這個境界,什麼不接觸,什麼都明瞭,入了無障礙法界。接觸外面境界感受不一樣,法身菩薩無論接觸什麼境界,十法界依正莊嚴,他的心絕對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所以他依然住他的一真法界。身在十法界裡面,他的受(我們講受想行識)是一真法界。感受是一真法界,絲毫影響都沒有,那是已經成功的人,那不是凡夫。

  我們還會受外面境界的影響,人家讚歎,歡喜;人家毀謗還會生氣,不行,這凡夫,這沒有功夫。沒有功夫,那你就要懂得,你到臨命終時脫離不了六道輪迴,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你一點辦法都沒有。念佛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不具足往生的條件。往生的條件,《無量壽經》上說得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縱然有一向專念,你沒有發菩提心,還是去不了。菩提心是什麼心?清淨心,你心不清淨。如果心地真正清淨了,「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當然往生!所以諸位一定要記住,心淨則佛土淨。在哪裡修?在日常生活當中修,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修,修清淨心。

  修行的方法,淨宗的方法真是妙絕了,怎麼修?心才動,這個地方講動,不管怎麼動法,動善念也好、動惡念也好,不管動什麼念頭,都不行。反正你動了,怎麼叫它不動?阿彌陀佛。一切的感受、一切的念頭歸到這一念,這是我們淨宗修行的方法,以這一念止一切妄念。除這一念之外,最好不要有第二個念頭,二六時中從早到晚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什麼都沒有,你說這能行嗎?這能過日子嗎?能夠跟現在人生活在一起嗎?給諸位說,能!不但是能,給現代人做最好的榜樣。

  果然到一心,這個一心裡頭有理一心、有事一心、有功夫成片。我講的這是功夫成片,是最初級的一心,這個一心就生智慧,這個一心智慧就能夠應付現在這個複雜的社會。可以跟現代人共同生活,會生活得很愉快。功夫成片尚且如是,那到事一心、理一心,那更不必說了;理一心是法身菩薩,事一心是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超越六道了。功夫成片沒超越六道,所以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最低的成就要達到功夫成片。就是認真努力把所有一切妄想雜念放下,念念是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相應,一切時、一切處不要把這個念頭忘掉了。如果忘掉,想起來趕快提起。

  初學佛的時候總是失念多,失念就是忘掉,心裡面想別的東西,古德講「不怕念起」,念是妄念,「只怕覺遲」,這一句佛號就是覺。失念決定有,你要是沒有的話,那你已經到了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不失念,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不會失掉。還有胡思亂想,還有一些妄念,阿彌陀佛常常忘掉,只有早晚課誦的時候會想起來念幾聲;除這個之外,心裡頭阿彌陀佛就沒有了。這不行,這樣不能往生。希望同學們要留意,尤其是發願這一生當中真正想求生極樂世界的,那你就不能不知道。

  這首偈所說的感動。說到受到佛法的感動,我們舉最淺顯的例子,蔡禮旭老師講《弟子規》,他講了不少堂,我也親自聽了幾堂。好像每一堂都有聽眾聽了之後在擦眼淚,感動;甚至於下課的時候到老師面前來懺悔,還有跪到地下的。沒有學《弟子規》,不知道自己做錯事情;學了之後,知道自己過失了,這都是震動。大乘教義甚深甚廣,我們凡夫接觸的是無動於心,哪些人會受感動?菩薩,特別是初學的菩薩,小菩薩。聲聞、緣覺、權教菩薩聽了之後,就像現在一般人聽《弟子規》一樣,會流淚、會懺悔。那我們的學習決定不能中斷,你看雖然受了感動,很深的感動,能持久多長?有人三五天、有人七八天,以後又恢復原狀了。難,太難太難了!真的要想成就,這種薰習可不能中斷,這種感動要保持、要提升,你才能夠有成就。

  經不能不讀,不能不認真的學習。「學而時習之」,我們學了之後要把經義(這裡面的義理)變成是自己的思想見解,把經典裡面的教訓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不亦說乎」,那個樂在其中,法喜充滿,你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古人講讀書樂,方東美先生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有沒有享受到?讀書樂,這種快樂你有沒有得到?得到了。實在說,這是接受聖賢教誨最淺的利益,你只要入門,你就得到這個利益。生歡喜心,常生歡喜心,你才真正體會到世味不如法味濃。像我們吃東西一樣,這個東西好吃,沒有人能夠相比,你真嘗到味道了。

  世間種種樂比不上法樂。如果法裡頭沒有這種樂趣,誰肯來學?這個樂是稱性的,決定不生副作用。世間的五欲六塵之樂,後頭有副作用,副作用是後患無窮,你知道嗎?貪圖五欲之樂,現世的果報,身敗名裂,家破人亡;將來的果報,死墮三途。這是貪圖世間五欲之樂的果報,它有後遺症。法樂沒有後遺症,佛菩薩的樂、孔孟之樂、顏回之樂,沒有後遺症。你要學這個,這才是至高無上的享受。我們再看下面第六首:

  【亦如大雲雷,普雨一切地,雨滴無差別,諸佛法如是。】

  這一首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為我們解釋的「雲雷普雨,答無量音」。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答無量音。「圓音普震,法雨無差故」。圓是圓滿,佛的音聲圓滿。所謂圓滿就是不需要通過翻譯,沒有言語上的障礙。如果佛在此地為我們講經說法,香港人在那裡聽,佛講的是香港話;福建人在這裡聽,佛講的是福建話;英國人在聽,佛講英國話,都聽得懂,都沒有疑惑,不需要通過翻譯,這叫圓音。這很奇怪,可不可能?科學家告訴我們可能,理論上講是可能的,方法上、技術上現在還做不到。但是他們在研究、在開發,希望有一天開發成功,這就是自動的翻譯。無論哪個人上講台說法,你戴上耳機就聽到是自己的語言,這也是不思議的境界。

  眾生無始劫以來業習煩惱不相同,根性不一樣,所以有無量的差別。佛要度一切眾生,要具足圓滿的德能,這個圓滿德能稱性,只要與性德相應,這個事情就解決了。所以像如來這種圓音(圓滿音),什麼人有?法身菩薩就有,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些障礙就破除了,現身說法無不自在。更奇妙的是什麼?佛坐在講台上,中國人看到佛是中國人的面孔,很親切,佛是中國人;印度人坐在這裡聽,看到佛是印度人;英國人坐在那裡,佛是英國人,跟他的面孔相同。

  你看不但音聲相同,色相也相同,那種親切的攝受力,我們問佛用些什麼方法?佛什麼方法都沒用。佛所用的是什麼?離妄想分別執著。為什麼別人看到的時候,他相貌不一樣?佛的音聲色相隨一切眾生心想生,你懂這個道理嗎?我是中國人,看的他是中國人的相,隨我的相,他就變成中國人,隨我的音聲,他就變成我的語言。如果他要有分別執著,他就不能變了,就不能隨眾生念頭來現。這個道理很深。但是這個道理我們現在相信,日本江本勝博士做水實驗。

  水是礦物,它沒有分別,它沒有執著,它沒有妄想,我們用善念對它,在顯微鏡下看水的結晶非常之美;我們以不善的念頭對它,它的反應就很醜陋。這是什麼?這是自性的反應,離妄想分別執著,一一法,法性相同,這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沒有別的。水是一法,它的性是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沒有差別!水都有這種反應,佛要成佛了,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他的身是法性身,隨著一切眾生心想產生變化,在教化時候就顯出這些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看到有差別,明白這個道理,講得通,我們就沒有懷疑了。

  這個比喻很好,『雲雷』,這是形容雨天,今天香港是雨天,法雨沒差別,但是雨水從天空落下來滋潤這些植物有差別,大樹吸收的水分多,小草吸收的水分少,這就好比是「圓音普震」。不但佛的色相,法身菩薩就如是,法身菩薩是真佛不是假佛。隨著眾生心想,面貌不一樣,每個人看到都不相同,一看都很喜歡。每個人聽的音聲都像自己的音聲,還有隨著個人不同程度,聽的法的意思淺深不一樣,程度深的人聽得很深,很有趣味;程度淺的人聽得很淺,也有趣味。換句話說,不論什麼樣的程度,他都聽得懂,都聽得津津有味。說法甚深!色相、音聲、義趣都隨眾生的差別而起差別的效果。現在我們學佛比較容易,因為現在有很多科學來給我們作證明,使我們容易接受。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