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真實慧  (第五集)  2008/10/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華嚴經12-17-1995集)  檔名:29-139-000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經文第八段「西北方真實慧菩薩」。偈頌我們從第三首看起:

  【於法不顛倒。如實而現證。離諸和合相。是名無上覺。】

  在這個之前,前面兩首菩薩告訴我們,「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佛在經教裡面常常告訴我們、提醒我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佛在經上有很多比喻,老同修都能夠熟知。我們略舉一個,佛說失掉人身再得人身的困難,他用須彌穿針做比喻,我們就不要講須彌山,太高了。香港的大樓很多,如果你從七十層樓那麼高,你在這個樓頂上,這個樓下有人拿一根繡花針,你從上面放一條線下來,這個線放下來之後,剛剛好就穿到繡花針的針孔上,你們想想這個機會有多大?佛說我們失掉人身,再得人身,就像這個比喻一樣,那根線剛剛好就穿到針孔裡面,我們曉得太難了。不要說是七十層,一層樓都困難,一層樓你在樓上,樓下放一根繡花針,你去穿穿看,你穿一萬條線,穿十萬條線,看有沒有一根線能穿上?

  那我們知道,佛一生不打妄語,不但一生沒有妄語,生生世世沒有妄語,我們要相信!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個人三世不妄語,一次妄語都沒有,三世不妄語,這個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鼻子。我們試試看,你能不能舔得到?能舔到鼻子是證明三世不妄語。而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的舌頭伸出來,可以把臉蓋起來,這就證明他生生世世沒有說過一句妄語,叫「廣長舌相」。我們凡夫舌頭伸出來,舔不到上面的鼻子,這就說明是生生世世都有妄語,這就業障。所以我們要相信佛所講的話,人身真難得,得人身聞佛法就更難了。你看我們香港六百多萬人,幾個人能夠聽到佛法?這就知道了。不要說香港這個地區,就說我們這棟大樓才十幾層,我們在這個地方講《華嚴經》,幾個人來聽?隔壁他都不來。才曉得聞法的機緣多難,多麼可貴!為什麼佛要說這個話?我們要知道,因為你能夠聽到佛法,你在佛陀教學當中,你就種了善根,善根種在阿賴耶識裡,真正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善根的種子生生世世都跟著你,到下一回你再得人身,又遇到佛法,你就會相信了,你就想來聽,你就想來學,為什麼?你阿賴耶識裡有善根。如果沒有善根,雖然碰到了,也沒有想學習的念頭,真難!縱有善根深厚的人,如果沒有緣,遇不到緣,這一生也空過了。

  我們想想自己,自己肯定有善根,沒有善根怎麼會出家?怎麼會發心認真來學習?當然要善根。可是我們自己細心去回想一下,我是二十六歲遇到方東美先生,跟他老人家學哲學,他給我講一部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是佛經哲學。我們從來沒有接觸過佛教,認為佛教是宗教,佛教是迷信,根本就沒有意思去碰它,這就什麼?沒有緣。方老師給我們做了個緣,用這個方法把佛教介紹給我,我就接受了。他告訴我,「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接受他老人家這樣的教誨,才把過去對佛法種種誤會化解了,知道這裡面有大學問。怎麼學法?老師教我,佛經哲學在經典裡面。經典裡面,經典很多,並不是每部經典裡面都有高等哲學。這就是像學校裡開的這些功課一樣,它開得很多,有淺有深,有各種不同的內容。我們學了五十七年真的才曉得,你看這裡面大的分,有大乘小乘、有宗門教下、有顯教密教。有適合於初學的,倫理、道德、因果為主要內容的經典,這是普及的佛法。向上提升,真的有哲學、有科學,我們在《華嚴經》裡面學得很多,真的提升自己的靈性,了解宇宙的起源,我從哪裡來的?跟我們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跟一切眾生什麼關係?也講得清楚、講得明白。現在我們曉得,我們跟眾生的關係是一體,大乘教佛常講的「三世一切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我們在《華嚴經》前面學過,這個關係多麼密切!

  如果真的搞清楚、搞明白,自性裡面的大德大能自然流出,德能的核心是什麼?核心是慈悲。慈悲就是一般世間人講的愛,佛法不講愛,講慈悲,為什麼不講愛?世間人的愛是感情的,是有差等的,我喜歡我就愛你,不喜歡我就不愛你。佛法跟我們講自性裡面的愛,它沒有分別、它沒有執著。不但分別執著沒有,它連起心動念都沒有,它是自然流露出來的,真正是純真純淨,是我們沒有法子想像,它是平等的。我們學這麼多年,可以說這是自性裡面的第一德。正如日本江本博士做的水實驗,他做了應該有十幾萬次,發現「愛和感恩」,這個意念產生的圖案最美。他告訴我,「這個好像是宇宙的核心」。我跟他講,一點都不錯。從什麼地方可以得到證明?從宗教的教學。你看什麼叫佛教?古大德兩句話就把它說出來,叫「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就是佛法。就是佛法的根本是愛,慈悲是無條件的愛心、平等的愛心、清淨的愛心。從愛自己擴大到愛人、愛家族、愛一切眾生、愛樹木花草、愛山河大地、愛遍法界虛空界,整個法界裡面,我們今天用現在的話說,整個宇宙就是一個愛,佛說的!所以佛教是愛的教育。

  我們看看其他宗教,基督教學習的《新舊約》,其實《新舊約》是三個宗教學習的根本經典。第一個是猶太教,猶太教學的是《舊約》,基督教學的是《新約》,天主教是《新舊約》都學。這部《聖經》裡面最重要的一句話,「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我們跟這些宗教接觸,他們宗教裡面講的神,現在也有新的解釋,他說神沒有身體、沒有形相,神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他這個解釋跟我們佛經講的法性就非常接近,說得好,法性裡面確實它具足大德大能,德能的核心就是愛。所以神愛世人,跟大乘教沒有兩樣!我們再看伊斯蘭教的《古蘭經》,每一大段經文的前面,第一句話說「真主確實是仁慈的」。所以我們細心去觀察這個世間所有宗教,我們肯定它是社會教育,它是愛的教育。所以基本的理念相同,方向、目標相同,宗教可以團結,宗教本來是一家,宗教本來就是社會教育。我們要把宗教的本來面目找回來,才能利益自己、利益社會、利益眾生,能夠幫助世間化解衝突,促進社會安定、世界和平,確實這有理論依據的。

  所以「聞佛名」就太重要,或者是聽到經典,大乘經典的一句一偈,都是種了最殊勝的善根。此地偈頌裡面講「聞佛名」,這個佛名裡頭還有更深的意思。什麼是更深的意思?我們從蕅益大師《要解》裡面看到的,諸佛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叫做諸佛。我們初接觸的時候,看到蕅益大師這種解釋,我們感到寒毛直豎,諸佛不是很多佛嗎?怎麼很多佛叫做阿彌陀佛?很多年後我們才悟出來,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梵文音譯的,要翻出它的意思問題就解決,答案就出來了。「阿」翻成中國意思是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智、翻作覺。無量智、無量覺,哪一尊佛都是無量智、無量覺,真的諸佛就是阿彌陀,阿彌陀就是諸佛。在《華嚴》裡面我們更深入了一層,真的肯定了佛佛道同,後佛如先佛之再來沒有兩樣。所以我們對於這個問題、這個講解,我把它說成一個圓,圓圓滿滿。圓就沒有兩樣,只要是圓,大的圓、小的圓都是三百六十度。圓滿,你在上面不能加一點,你也不能減一點,做到不增不減,那不就完全相同了嗎?

  這樣使我們體會到,孔子在《論語》裡面所說的,他說他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是什麼意思?這是圓的意思。我們稱佛稱圓覺,圓滿的覺悟,圓覺決定是相同的,圓覺決定是平等的。如果達到圓覺的境界,你還有什麼創造?還有什麼發明?有創造、有發明就是加一點、減一點,那就不圓了。圓是加不得一點、減不得一點的,這是述而不作的真實義。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三十成道,也就是三十歲那年他徹底覺悟,覺悟是圓覺,他覺悟跟古時候的佛就沒有兩樣。古時候佛所講的經,讓他來講,也跟古佛講的完全一樣,決定沒有差別。所以他才說,他自己一生所說的一切經完全是依靠古佛,沒有在古佛經典上多加一個字,這就述而不作。我們現在才把這句話搞清楚、搞明白了,很不容易!圓跟圓決定是一樣的,就是說的這麼個道理。這個圓是什麼?這個圓是自性。大經上為我們也是假設一個名詞,要曉得「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這《老子》所說的,名都是假名。佛給它定這個名叫「自性清淨圓明體」,用這個來形容自性。自性是清淨的,是圓滿的、是光明的,是一切萬法的本體。宇宙萬法從哪裡來?我們芸芸眾生從哪裡來的?都是從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是能生、能現、能變,萬法是所生、所現、所變。

  但是這個跟一般哲學上講的意思不一樣,哲學講能所,能不是所,所不是能,能所是兩樁事情。佛法裡面講能所是一樁事情,能就是所,所就是能,能所不二,這是不同於世間哲學的說法。哲學裡面很多問題不能解決的,在大乘佛法都有答案,乃至於科學也不例外。那我們要問,自性從哪裡來的?自性沒有來處。所以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也說出來,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自性是清淨心,決定沒有染污;自性沒有生滅,沒有生滅就沒有始終。自性本自具足,就是樣樣都不缺,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才藝圓滿的,相好圓滿的。相好,就是我們現在一般人講的福報,他的福報是圓滿的,什麼都不缺,所以這才圓,本自具足;它是不動的,本不動搖。它能生萬法,萬法怎麼生的?我們在《妄盡還源觀》裡面,清清楚楚的說明白了,賢首大師為我們解釋,是因為妄念動。可不是心動,心從來不會動的,真心不動,妄心在動,妄心跟真心是一不是二。所以妄動它就出現象,這個動佛法叫無明,無明就是動相,明不動,無明就動,這一動就現相出來。這個現相就是能大師所說的「能生萬法」,萬法就出現,生命出現。

  這裡面還有三個很深的意思,用現在的話來說,相有物質、有精神,物質跟精神同時發生的。彌勒菩薩跟我們說得很明白,「念念成形」,形是物質現象,「形皆有識」,識是精神現象,精神跟物質是一不是二。江本博士的水實驗證明了,水是礦物、是物質,從實驗上證明水有見聞覺知。江本博士在聯合國,他去了三次在那邊做報告,科學家肯定它是科學實驗,它不是迷信。這就是告訴我們,不但水有見聞覺知、有受想行識,乃至於所有一切物質現象,一粒塵沙、一塊泥土、一片樹葉,無論什麼物質皆有見聞覺知。所以《心經》上說得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受想行識是心法,色就是物質,物質裡面有精神,精神裡面有物質,分不開家,同時發生的,沒有辦法分割的。因果也從這個時候發生的,你看起心動念是因,萬法出生是果,這個東西出生之後奇妙無窮。

  它自自然然有三種周遍,第一個它「周遍法界」,不但念頭,因為它念頭周遍法界,所以它物質現象就周遍法界,精神現象也周遍法界,這個道理要懂。你把這個懂了,你就知道現代最新的科學裡面講的,信息的現象。我們看到科學報告,像現在很小的電晶體,比指甲還小的這樣一片,它裡面含藏許多的信息,這個我們現在知道。可是你不曉得,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的,一個微塵,微塵是我們肉眼看不見,最小的物質現在稱為粒子,基本粒子不能再分割,這裡面含藏的訊息是遍法界虛空界。所以說它的含藏是完整的,沒有絲毫欠缺,這讓我們太驚訝!我們今天電晶片那麼大一塊所含的東西,還比不上基本粒子所含的多。這就說明佛經裡頭有高等科學,這在現在科學名詞叫量子力學,佛經裡頭有,講得非常詳細,比現在科學家講得還高明。它這個性質第二個就是「出生無盡」,變化無窮,這個理我們很難體會。所以我們就想到我們小時候玩的萬花筒,與這個說法很相似。萬花筒很簡單,三片玻璃,我這裡還有個萬花筒,三片玻璃,裡面也不過就是幾片不同顏色的碎片,你在裡面去看,變幻無窮,就是出生無盡,沒有一個相同的圖案。我們自性就像萬花筒一樣,而出生這些幻相,就是境界相,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無量無邊,也沒有一個相同。所以從這個簡單的原理,我們能體會到!第三個,那是我們要學習的,「含容空有」,含就包含、容納。含空就是大乘教裡面常講的「心包太虛」,容有就是「量周沙界」。這是說什麼?本性。換句話說,我們本來的心量,本來的度量是這麼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現在很可憐,現在我們的心量變得這麼小,兩個人在一起都要吵架,都不能包容。怎麼會變成那麼小?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迷失了自性,愈迷愈深,愈深就愈小,迷成這樣就可憐!所以起心動念他就造業。《地藏經》上說得好,說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什麼叫罪?分別執著。特別是分別執著的一切不善,感得三途六道的果報,三途六道確實沒有。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講得很清楚,「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覺了之後沒有,在夢中還是沒有,這個東西不是真的。所以《般若經》上佛多次告訴我們,太多次了,提醒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你真的明白,真的肯定,你的生活就快樂、就自在,為什麼?不再執著了。不執著是什麼?得失的心沒有。不像現在你得到,有執著,歡喜;你失掉的時候,你悲哀。你不知道你所得的東西不是真的,你能得的心也不是真的,能所都不可得,你有什麼好歡喜的?你有什麼好悲哀?所以你的心就恢復到平靜,平靜的心是真心,這就回歸自性。

  我們要學習的就是要回歸自性,拓開我們的心量。我們今天的心量受自私自利變小了,所以起心動念它造業。統統不是事實,統統是個幻相,一定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清淨心生智慧,妄想分別執著生煩惱,放下分別執著,你本具的智慧就現前。你自性裡面本具的德能也現前,你要求福、要求慧、要求長壽,自性裡頭統統具足。所以阿彌陀佛是無量壽,那是真的無量,不是假的無量,我們能不能求得?當然能,答案是肯定的。只要你依據佛在經上講的道理、講的方法,你認真去學習,那就是俗話所說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真的不是假的。我在初學佛的時候,五十七年前,章嘉大師教給我,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聽了很疑惑,半信半疑。他老人家看出來了,我沒問他,他看出來了。接著就告訴我,有時候你有求它不應,這是什麼原因?這是你有業障,不是不應,是業障障礙了,它不起感應。那要怎麼辦?要把業障懺除;業障懺除,感應就現前,這把我們的疑問解開。以後朱鏡宙老居士送一本書給我看,《了凡四訓》,有簡單的註解。我看了很有興趣,才真正明瞭什麼叫障礙,怎樣懺悔把這個障礙懺除。了凡先生舉了很多例子,他親身學習懺悔的心得,提供我們做參考。我們能夠如法修行,決定可以得到像他那樣的效果,那就有求必應。沒有功名,他考取功名,命裡的功名就是現在所講的學位,他命裡沒有舉人、沒有進士,只有秀才,他以後考取舉人,也考取進士。命裡有點小財富,以後他得的是大財富;命裡沒有兒子,他求兒子,真的,他得到一個很好的兒子,傳宗接代。壽命只有五十三歲,他沒有求,結果他活到七十四歲才走,多活了二十一年,我們中國人講三個七,延壽!說明如理如法的修行,去求,真的是有求必應。要懂得懺除業障,不是不靈,很靈驗,只要把業障懺除,你所求的沒有一樣不感應。所以這個東西真能解決問題,裡面有非常深的道理在其中,這些道理不是幾句話能說完的。

  第二首偈這給我們說明,因為不聞佛名,所以在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在六道裡頭流轉,搞生死輪迴苦不堪言,原因呢?原因就是「不聞佛名故」,你說這個聞名多麼重要。我們曉得之後,自己念佛,希望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就。這個事情不難,誰發心誰都做得到,為什麼?自性大家相同,各個都圓滿。這個境界是不思議境界,你無法想像,妙極了!我們修學同時也要行菩薩道,菩薩道是什麼?幫助別人學習。所以我們念佛,我們念出聲音讓別人聽到,他就得利益。他一生當中能聽一句,那個功德就不可思議,這是我們幫助別人。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幫助別人方法很多,所謂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太多了。我們最常用的,而幫助的目標,終極的目標只有一個,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眾生根性不相同,下根的人、初學的人幫助他斷惡修善,他能離苦得樂,人天小樂。中等根性的人他有悟性,要幫助他破迷開悟,讓他靈性大幅度的提升。上上根人要幫助他轉凡成聖,也就是幫助他這一生真的成佛去了!方法、手段不一定,要用得恰當,這講應機說法就產生很大的效果。所以聞名非常重要。

  我們無論是出家、在家學佛,出家是方便,因為這個形相,穿的衣服走到街上人家一看,佛,他那個佛的念頭就生起來,他的阿賴耶就種子種下去。所以在家同修你就不太容易分別,但是手上可以戴念珠,人家一看念珠,佛教徒。我們家裡面,客廳裡面供佛像,客人來的時候他眼睛看到佛像,也是「一歷眼根,永為道種」。這一生雖然不能成就,善根種下去了,來生後世就這個緣他就得度。更殊勝的是自己認真修行,為社會大眾做最好的榜樣,譬如你修十善,別人殺生,你不殺生。別人常常有佔人便宜的念頭,你這個念頭沒有了,沒有這個念頭盜心斷了,不偷盜。日常生活我們採取素食,素食健康,不食眾生肉,不跟眾生結冤仇。佛在經教裡面告訴我們,吃牠半斤,來生要還牠八兩,欠命的要還命,欠債的要還錢。我們懂得這個事實真相,就決定不能夠損害一切眾生,知道傷害眾生就是傷害自己。又何況大乘經裡面講得這麼清楚,自他是一體,怎麼可以傷害!所以這個聞名太重要了。現在我們幫助一切眾生學佛的方法非常之多,念佛機是聞名,光碟是聞法,除這個之外還有經典、還有善書。只要我們發心多在那裡累積功德,這個功德是真實的。印光大師一生給我們做最好的典範,我們應當學習。

  在這個世間,現在這個世間疏忽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所以造作一切不善的人多!偽造,佛法也不例外,也有假的,這個不能不注意,你真正發心,可是遇到假佛法你還是不能成就。所以,我們要把佛法認識清楚,不能搞假的。真的佛法在哪裡?釋迦牟尼佛在滅度之前,傳給我們叫四依法,這就是標準,讓我們怎樣辨別。這個四依法第一條叫「依法不依人」,非常重要,法是經典,我們學佛,經典才是我們最重要的依據。不能依人,人他再有高的聲望、有高的地位,他所說的、他所行的跟經典講的不一樣,我們就不能依靠他;他的言行跟經典所說的相符,我們可以跟他學。你看這是佛教導我們的。特別是現在這個時代,我們要找個好老師,老師是什麼?老師是依教奉行的,我們跟他學就沒錯了。

  第二,「依義不依語」,這個也非常重要。你看我們這些知識分子,都有這毛病,佛經是從印度傳過來的,可靠嗎?稍稍有研究的人疑心就愈多。為什麼?從前的經本,不是像現在裝訂一本一本書,是貝葉,樹葉兩頭穿兩個洞用線穿起來,它有沒有穿錯?這個經穿到那個經去,那個經穿到這個經裡,很有可能,都是疑問。第一個是有沒有錯簡,就是頁數搞錯,有沒有脫漏不完整的。到中國之後翻譯,翻譯準不準確?有沒有翻錯?問題可一大堆,能相信嗎?不做深入研究的人,我覺得有福,為什麼?他老實依教奉行。知識分子可就麻煩,分別執著很重,他的疑慮很多,我們在年輕時候都犯了這個毛病,這個毛病是通病。我們向老師請教,老師告訴我們,這種情形確實是有,而且告訴我,玄奘大師到印度去求學,就是為這個問題。他對於古大德所傳來這些經、翻譯的這些經,他懷疑,他必須親自到印度去,去核實,去對一對我們翻譯的經有沒有問題?有沒有搞錯?到印度去了十七年。回來之後,你看他對於所有古人翻譯的經典,沒有一個字的評語,那就說什麼?他完全肯定,沒錯。他去這一趟是很有必要,是很大的功德,給我們印證古時候傳來的經沒有錯,翻譯的經也沒錯。雖然有很多經他重新翻譯,現在都保存在《大藏經》裡。

  而且還一個奇怪的現象,中文經典翻譯出來之後,為什麼梵文的這些經典都失傳,都沒有把它保存下來?我初學的時候就有這個疑問。我向方東美先生請教,他老人家笑著告訴我,古時候中國人跟現在不一樣,現在中國人對於自己傳統文化沒有信心;古時候中國人,他們的信心太強了。翻出來的經典他們感覺得很自豪,為什麼?意思完全沒有翻錯,翻出來的文字比梵文的原本還要華麗;換句話說,學佛讀華文經典就可以,梵文用不著了,有這種豪氣。哪裡像現在中國人?確實是如此。我請教李老師,李老師是專門學佛的,請教他這個問題,老師告訴我,「中國人有福報,古時候翻經的這些大德,無論是出家、在家,確實有很多都是修行證果的人,那才不會翻錯!」而且告訴我,「至少是三果以上的人,主持譯經的這些大德,很多都是佛菩薩再來的,中國人的福報。」我們在這個地方建立對經典的信心。依義不依語,意思完全正確,言語多說幾句、少說幾句沒關係。所以現在同樣一部經,有好幾種的翻譯,本子都在《大藏經》。《金剛經》就有六種譯本,你打開看看不一樣,但是裡面意思呢?意思一樣,那就對了,所以統統保留下來。現在流通最廣的是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他老人家翻譯完全是意譯,很適合中國人的口味。玄奘大師也有《金剛經》的譯本,他老人家是直譯,直譯就照梵文的文字翻出來,我們中國人念起來不太合口味。所以他雖然譯得很好,流通量很小,一般研究《金剛經》,拿它來做參考。這就是譯經的方式不相同,這都沒有關係。

  後面兩種教給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什麼叫了義?我用很淺顯的方式來解釋,什麼叫做了義?合乎我的程度、合乎我的需要,對我講就是了義。如果這經典太深太長,太長我沒有時間學習,太深我不懂,那對我就是不了義。所以適合自己程度、適合自己需要、也適合自己修學的環境,你選經要依這些條件,你學習就沒有障礙。所以挑選經典一定要這幾種條件,不要認為「那是太深,大經大論」,你不一定在那邊得利益。所以這叫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一句古人還有個標準,也說得很好,什麼叫了義?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的,這是了義;如果你學了之後,只能得到來生人天福報,你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叫不了義。這個說法說得好,因為得人身、聞佛法的機會太難了,如果能在這一生永遠擺脫六道輪迴,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真的是究竟圓滿,是真實的了義。你懂這個道理,假如我們自己在現前的環境,工作量很大,時間很少,選擇《阿彌陀經》就對了,真的能幫助你永脫輪迴,究竟了義。第四,佛教給我們「依智不依識」,學佛的人頭腦要清楚,要依理智不要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往往就壞事了,就錯了,所以這個很重要。你看這個四依是告訴我們怎樣選擇經教,好像我們念書一樣,我去選擇哪一種學科我來學習。佛教給我們這四個標準: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

  底下的經文,第三首跟我們講『於法不顛倒,如實而現證,離諸和合相,是名無上覺』。第一句就不容易,「法」是一切法,在一切法裡面你都能夠透徹了解、正確了解,沒有錯誤,這叫「不顛倒」。底下一句,那就是現在人講的科學,科學要講實證,佛法是講實證的,「如實而現證」。所以佛家講修學它講四個次第,信解行證,先決的條件,你對於你所修學的課程,你要有信心;你沒有信心,你就得不到實際的利益。你對老師要有信心,老師,第一個老師是釋迦牟尼佛,你對他要有信心。然後對現前指導你的老師要有信心,你才會有成就;如果對老師懷疑,沒有信心,你就決定不能成就。所以印光大師講得好,我們學生對老師,一分誠敬(真誠恭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如果對老師沒有誠敬,就得不到利益。這個話你要懂,不是老師要求你對他誠敬,如果老師有這個心,這不是個好老師。可是老師教學確實要看學生的誠敬,為什麼?這個學生十分誠敬,老師一定要教他十分才對得起他,如果老師教他九分就對不起學生。如果這個學生只有三分誠敬,老師只需要教他三分,不要教四分,為什麼?教四分,那一分他不能接受,他的器就那麼大,他容納不下。所以老師教學生看學生能接受多少,就從誠敬上看。由此可知,尊師重道是為什麼?為自己,不是為老師!我對老師尊敬確實是重道,老師會傳道給我。

  我們用現在的教學,現在教學跟過去確實不能比,以前教學,學生都能夠專心聽課,確實能得利益。現在學校的學生我看得很多,國內我看得少,我在國外看得很多,學生心浮氣躁,心浮氣躁是什麼都學不到,老師講得再好叫白費力氣,他沒聽進去。所以有很多老師也曉得,乾脆也就敷衍。學生上學目的混文憑,老師上課是為了工資,在外國人講為鐘點費,各有各的目的,只要每個人目的都達到,是皆大歡喜,不像從前那麼認真。現在學校還有個很不好的,這是從前想像不到的一樁事情,學生對老師的評分,學校看學生對這個老師歡不歡迎?下一年要不要聘請他?所以老師要討好學生,希望學生對他的分數打得好一點,那就滿學生的願望。怎麼滿?考試最好把題目都給學生,學生各個都答得很好,學生歡喜,老師的評分高,他年年在這裡教。這種教育怎麼能出人才?學生替老師打分數,尊師重道完全沒有了。真正好老師上不上這個學校?不上這個學校,不教你,只有存心欺騙學生的人才幹這個行業。

  五十七年前,方東美先生就很感慨的跟我說,因為我最初是只想到學校旁聽他的課程,他跟我講,「現在的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你要到學校去聽課,你會大失所望。」我聽誰的課?聽他的課,他都這樣說,他說我們現在這個行業叫誤人子弟的行業,他跟我這麼講法。最後實在講我非常感謝他,一輩子都感謝他,太難得了,他沒有拒絕我的要求,給我星期天的時間,每個星期天到他家裡,他給我上兩個鐘點課。我的哲學是在他家裡小客廳、小圓桌,我們一對一這樣教的,這是我不敢想像的,大概是看到我真想學,我對他老人家真恭敬。這個尊師重道是從小學的,居然就管用,老師真教你,還不要學費,義務的來教我,指出這條道路。他要不教導我,我們永遠不會想到,佛經裡面有這麼好的東西,不知道!

  「如實而現證」,這是科學精神。所以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並不是說我們信了就完了,那是宗教;釋迦不是這麼說法,教導你的地方你要去求證。所以信解行證,頭一個是建立信心,第二個你得要理解,要透徹的理解。理解之後要行,行是什麼?把你所學的東西,理論變成你的思想,方法變成你的生活。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去求證,你在工作、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面去求證,或者是你六根觀察六塵境界裡面去求證,那就是你自己的。如果沒有證得,你是被釋迦牟尼佛牽著鼻子走,你跟他,你沒法子離開他,沒有證得就不能離開老師。如果自己證得就叫畢業,我們中國從前叫出師,你出師、你畢業你可以獨立了,你證得了。像六祖能大師那年輕,二十四歲,他在五祖忍和尚那個地方證得,老師給他印證沒錯,真的明心見性了。所以老師就不留他了,你已經畢業,畢業了就要出去,送他走。所以要證!證有淺深次第不同,在《華嚴經》上為我們所講的,菩薩五十一個等級,一步一步去證,證你就得到,最高的果位叫妙覺,那是第五十二個位次,這個不能不知道。所以佛法的修學確實相當的遙遠,像我們念書一樣,十信位是小學,十住是初中,十行是高中,十迴向是大學,十地是研究所,等覺是博士班,真是這樣子的!你得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向上提升。

  也有不必依照這個次第,一下就爬到最高點,那叫頓超、叫頓證。是什麼人?在印度是釋迦牟尼佛,是頓證,沒有經歷這麼多的次第。如果我們不相信,在中國惠能大師是頓證,沒有次第。這裡頭的祕訣,佛祖都明白的告訴我們,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一次放下,你就頓證。看看你有沒有這個功夫,沒有這個功夫就爬樓梯,一級一級的往上爬。有這個功夫可以頓證,頓證在佛法叫上上根人,他不必經歷這些次第,上中下三根都必須循序漸進。現在學佛真正有成就的,成就德行、成就學問愈來愈少,什麼原因?他修學沒有根,所以他爬不上去。根是什麼?根是戒律。諸位一定要記住,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叫三無漏學,戒定慧不能把次序顛倒。於是我們這就明白,現在在家學佛十善做不到,出家學佛沙彌律儀做不到,那就全變成是假的,不是真的。李老師講的你搞佛學行,為什麼?把佛教當作一門學問去研究,與你自己的心行毫不相干,這就是把佛法變成世間法,我們講學術的佛教,不能解決問題。真正解決問題,那就是「如實而現證」。真能解決問題,你得有根,在家三個根,出家四個根,這是基本的,出家除了落實《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這三個根之外還得落實《沙彌律儀》,真做到你才有修學的本錢,你有根基。然後你選一部經論、一個法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決定成就;如果沒有這三個根,那成就就太難了。所以現在學佛的人多,成就的人不多,原因在哪裡?就在此地,這不能不知道。

  所以有多少人問,學佛從哪裡學起?還有人問為什麼要學《弟子規》?這個問題問得好,因為在佛法典籍裡面,沒有教我們學《弟子規》,而是教我們學小乘。佛說得很好,「佛弟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佛不承認!所以你要從小乘學起。中國從唐朝中葉以後就放棄小乘,這是不是違背佛陀的教誨?並沒有違背,而是用儒代替小乘,用道代替小乘。所以儒釋道就變成一體,這個好,融合成中華傳統文化。儒家的代表就是《弟子規》,道家的代表就是《感應篇》,佛家的代表是《十善業道》,所以這是三個根。你要從這裡扎根,這個根紮下去你就具備聖賢的條件,你就具備佛菩薩的條件,你認真的修學,你才能夠現證果位,沒有這個條件決定不行。現在真的依照這個條件去修學的人少了,太少了,可是我們自己要覺悟,要想真幹就得要從這裡扎根,認真努力。這四樣東西不是背的、不是念的、不是講解的,是要一條一條把它落實的,要真做到,也就是變成自己的生活、言行的標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它都相應,這個根就紮下去了。

  十善業道不能小看它,我們在小乘戒律裡面講的三千威儀,就是十善業道的展開,三千威儀歸納起來就這十條;大乘菩薩八萬四千細行,歸納起來也是這十條。你才曉得這十條是根本,是大小乘戒律的大根大本,沒有十善就不是佛法,那你學習經教那叫佛學。什麼叫佛學?什麼叫學佛?有十善是學佛,沒有十善是佛學,這個解釋就非常清楚。佛學是把佛的經典當作一門哲學來研究,現在許多大學裡面都開這個課程。前年我們到倫敦去訪問,我們看到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大學都有漢學系,漢學系裡面有佛經的課程,我們去參觀過。他們確實可以拿著佛教的經典去寫博士論文,可以拿到學位,也可以將來在漢學系裡面當一名名教授,我說「他一生依舊生活在煩惱跟痛苦的世間」,我說完大家都笑了,你不可能法喜充滿,你也不能像孔子一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種喜悅你沒有,什麼原因?沒有根。要知道儒家的根是禮,佛家的根是戒,十善是根本戒,弟子規是根本的禮。禮要是失掉,儒就沒有;戒要失掉,佛就沒有;《感應篇》要是失掉,道就沒有。道講的是什麼?「清靜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這道家。道家確實他的思想,要用我們一般講法它是出世的;佛是出世之後再入世,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這是佛;儒是入世的,所以儒釋道,佛得其中。古人這個排列是很有意思,儒、釋、道,釋是釋迦牟尼,就是佛教,它擺在中間,一邊是世間,一邊是出世間,你看它這是即世間而出世間,也顯示出這一門學問的重要性。他不講儒道釋,他講儒釋道。

  這個末後兩句,「離諸和合相,是名無上覺」,如果沒有離和合相是阿羅漢、是菩薩,離和合相那就是佛。什麼叫和合相?和合相這個註解裡有,它舉《金剛經》上的一句話,「一合相,相不可得故,故名為離,非唯所覺離合,亦無如外之智與如合也」。這個解釋雖然簡單,解釋得很好。首先我們講什麼叫一合相,這是現在的科學,現在科學研究宇宙、萬事萬物怎麼形成的,它用分析的方法。像我們用人做比喻!人這是一個整體,這是一個形相,把它分析,它是許多不同器官組成的,器官再分析,再分析就變成什麼?許多細胞組成的。細胞再要分析就變成分子,分子再分析就變成原子、變成粒子,現在講到最小的就變成基本粒子,夸克,那都是一樣的。原來這是由基本粒子組成粒子,許多粒子組成原子,由原子組成分子,由分子組成細胞,由細胞組成器官,由器官組成這個人,原來人是一合相。基本粒子不是一樣的嗎?是一合相。再看一切萬事萬物,統統是一合相。既然是一合相,相就不可得,所有一切相是幻相,都是它組合成的。

  這個意思如果諸位還是不能體會,我們再舉一個例子,你看香港高樓大廈很多,每個樓都不一樣,你仔細再觀察,它是什麼組合的?不外乎鋼筋、水泥,統統都是這些建築材料,可是組成之後的相都不一樣。如果從鋼筋、水泥結構來看是一合相,從看到這些地方,這些高樓大廈都是一個相,沒有差別。這叫你看到所有一切萬法的真相,說到真正極處,就是彌勒菩薩跟釋迦牟尼佛的對話,這些物質現象從哪來的?從理上講是自性本自具足,惠能大師說得好,自性本自具足,但是,它怎麼透出來?透出來就是今天科學裡面所講的振動,講波動的現象,這是極其微細的波動。那你要說,為什麼有這個波動?這沒有理由。幾時開始波動的?沒有時間。這叫無明,佛法的名詞叫無明,無明上講無始無明,它沒有開始,所以它不是真的。沒有開始說明什麼?它就在當下,這個道理才是真理,如果當下你一念不動,你就恢復自性。所以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能成佛,為什麼六祖大師能成佛,就是他能夠在一念,把這個一念控制住不動。他一念不動,他這個人身還在,那什麼原因?那是餘習。這是我們學了《華嚴》才知道,那個形相還能存在,那是無始無明習氣還在,是這個原因;無始無明習氣不在,相就沒有了。你一定要曉得,相是幻相,它不是真的。所以離是什麼意思?你不要執著它,離執著、離分別、離起心動念,你就能夠得到正用。正用也是不得已而說的,因為我們想什麼都會起心動念,都有分別執著,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的時候那叫妙,所以妙用!

  你看《妄盡還源觀》裡面講的「隨緣妙用」,我們今天是什麼情形?我們今天是隨緣煩惱用,是造業在用,起作用都是造業,都生煩惱,它不妙。妙的時候他跟我們一樣作用,他不造業,他不生煩惱。我們凡夫講,他只有智慧,沒有煩惱,其實他連智慧這個念頭都沒有;他要有智慧的念頭,他也落到分別執著裡頭去了,所以妙用。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也應當在這裡學習。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待人接物要怎樣?我們從最低的層次來做起,不執著。你能把分別執著淡化,這叫功夫,一定要一年比一年淡,你會在這個生活當中,無論是遇到順境、還是逆境,你肯定是常生歡喜心,你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逆境現前你不會生氣,你不會覺得難過;順境現前,你也不會覺得很歡喜。你能夠永遠保持著平常心,平是平等,常是永遠保持,平等心、清淨心現前了,清淨心是不染污,平等心是沒有高下。你了解宇宙人生真相,你過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決定沒有自私自利,佛菩薩決定沒有我這個執著。我們凡夫有我的執著,有我就有利害、就有得失;沒有我,利害得失都沒有了。佛菩薩這個形相活在這個世間幹什麼?一個是對自己講提升境界,對別人講,用現在的話說,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服務絕對沒有名利在其中。

  如果說為什麼?我說為名、我說為利,世間人不外乎這兩個字,他很努力的在工作。佛菩薩不是的,佛菩薩你說他為什麼在這個地方名利都不要,那麼樣努力精進的在工作?佛菩薩會答覆你,「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為什麼?整個宇宙跟我是一體,你說我該不該做?我的左手痛癢,右手要不要去幫它搔搔癢,這還要談條件嗎?還有名有利嗎?沒有。為什麼?同體,沒有條件的,這不學大乘佛法你就不懂!所以一般人覺得,你這麼認真努力跟人服務,總是懷疑他到底圖什麼?他什麼都不圖。如果有企圖的話,這是凡夫,不是佛菩薩;佛菩薩決定沒有企圖,決定沒有利害,做得比別人認真,做得比別人踏實,真正在做利益眾生的工作。利益眾生裡頭最重要的,不外乎幫助眾生斷疑生信,這太重要了,這頭一步,然後再進一步幫助你斷惡修善,你不墮三途。三途六道從哪裡來的?是你自己造的,不是別人造的,是你不善的念頭造的。

  我們舉個比喻你就能懂,譬如人做惡夢,他為什麼做惡夢?他是惡的念頭變成惡夢。所以地獄、餓鬼是你惡的念頭、惡的行為變現出來的,這就是永嘉大師講「夢裡明明有六趣」,有六道、有三途,「覺後空空無大千」,你作夢,那個惡夢你真受,夢裡頭嚇得半死,醒過來還心有餘悸,不就這樣的嗎?所以你墮三惡道的時候就像做惡夢一樣,這不是假的是真的,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懂得。所以一個人的心地清淨,一生沒有一個惡念,他怎麼會有惡夢?沒有惡夢他就決定沒有三途,道理在此地。天天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他決定到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也是自己造的,不是別人造了請你去的,不是,十法界依正莊嚴不離自心。所以佛在大乘教裡面跟我們講「心造萬法」,一切萬法心現識變。所以要明白這個道理,要提升自己的境界,佛經上所講的句句真實,沒有一句假話。《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佛證得法身之後給我們做的報告,希望我們也能證得。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