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十波羅蜜  (第二集)  2006/11/1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華嚴經12-017-1661集)  檔名:29-061-000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十地位第三小段只有兩首偈,我們把後面這首念一遍:

  【若獲功德法性身。以法威力現世間。則獲十地十自在。修行諸度勝解脫。】

  『十自在』介紹過了。『修行諸度』,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我們介紹了前面五條,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現在我們看第六般若。般若是智,是智慧,「善觀諸法,得實相印,普入智門」。大乘佛法最重要的是教我們要求得般若,就是智慧。前面我們看過,如果是智慧為先導,那就是成佛之道。智慧落實在哪裡?落實在前面五度。怎麼落實法?能夠不著相,三輪體空,認真的修學,那就是般若。著相就變成修福,就不是菩薩道。菩薩道跟世間人修點福報在形式上是差不了多少,幾乎完全相同,而實質上就是一個著相,一個不著相,不著相是真智慧。

  《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問布施是不是相?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是相,如何能夠不著相的修布施?那就是菩薩。菩薩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為什麼還要修?前面我們講過,是給沒有開悟的人、還不能放下的這些眾生做樣子,要做得很認真,希望這一切眾生能向菩薩學習,能效法菩薩。雖然他著相,也好,他修三善道,他不墮三惡道,這就是般若的起用處。也是菩薩在九法界裡面現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但是無論現的是什麼身,他都是菩薩不是凡夫。現身不是自己想現什麼身就現什麼身,如果自己還有想,又著了相、又起了妄想分別,不是的!現什麼身是眾生的感,眾生有感,感裡面有妄想分別執著,佛菩薩就有應,應裡面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很奇怪,沒有分別執著、沒有起心動念,怎麼會應?

  那我要問你,你家裡頭有沒有鏡子?有,現在家家人都有鏡子。早晨洗臉照一照,晚上睡覺之前也去照一照,你去照鏡子,你去照是有心要去照一下,鏡子裡面的反應現相,它有沒有起心動念?它有沒有分別執著?它是不是你來照一下,趕快現個影像給你看?沒有。鏡子確實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所以古人說「胡來現胡,漢來現漢」,胡是外國人,漢是中國人,中國人照,鏡子裡面現的是中國人;外國人照,現的是外國人面孔,它沒有分別。所以佛菩薩用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雖然應化在十法界,依舊是乾淨,依舊是不染著,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無論現什麼身。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所說的三十二應,所謂應以什麼身得度,你要知道那個應不是應該的應,要講成應該用什麼身得度,那就錯了,那就起心動念了。這個應是感應,什麼樣的眾生心裡面有感,菩薩隨時就應。這個字是個關鍵的字眼,不能大意。所以這是真實智慧,真實的受用。

  這裡有個簡單的解說,「善觀諸法,得實相印,普入智門」。第一句最重要的一個字是「善」,觀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叫諸法。觀是看,這個字是代表,就是六根接觸外面的六塵境界,眼見色叫觀,耳聞聲也叫觀,鼻嗅香,舌嘗味,身體接觸,就用這一個字,用觀。我們凡夫用得不善,怎麼說不善?著相,這一著相就麻煩,就把真相迷失掉。著的那個相,相沒有變,我們自己智慧失掉了,智慧失掉是智慧變了,起了化學作用,它產生變化,變成什麼?變成煩惱。諸位常常看到經教裡面講「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生死、涅槃是一樁事情,煩惱、菩提(菩提是智慧)也是一樁事情。覺的時候叫智慧,迷的時候叫煩惱,所以它產生變化。變化怎麼產生的?迷悟。一念不覺,迷了,把你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變成無明、塵沙、見思,變得好快,那個時間之短,我們沒法子想像。通常講剎那,剎那太長了,絕對不是我們想像得到,一念不覺,於是就產生什麼?產生憎愛,厭惡、貪愛就從這裡起來,這就是根本煩惱。厭惡屬於瞋,貪愛屬於貪,貪瞋痴立刻就起來。

  唯識經論裡面講的四大煩惱常相隨,這講第七識,末那識。這一念迷,那個相就是我見,跟著我見同時起來的我愛,我愛是貪,我痴是愚痴,我慢,慢是傲慢、是瞋恚。《唯識論》裡面講四種煩惱,「我見,我愛,我痴,我慢」,一定是立刻就跟著起來,它就起作用。讓你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就有貪愛,就有厭惡;跟一切眾生往來,自然就有傲慢的習氣,總覺得我比別人強,別人不如我,這個煩惱叫俱生煩惱,不是學來的。是不是過去生中帶來的?也不是。俱生,就是一念不覺的時候就生了。

  這個東西就是我們一般講的佛性。佛性是什麼?佛性是自性裡面本有的般若智慧,這本來有的。般若智慧不是學來,自己有的。現在麻煩的就是因為你有東西把它障礙住,它不能現前,變了,變質了。你只要能把障礙除掉,障礙就是煩惱,《華嚴經》講得好,妄想、分別、執著就這種障礙,你能把這三樣東西放下,你自性本具的般若就現前。這一現前沒有一樣不明瞭,那就叫善觀諸法,這才叫善。我們九法界的眾生用心不善,觀諸法就是用心,用心不善;諸佛菩薩用心善,善就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那個一切法是什麼?是一切法性。這就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話說得容易,做起來可不容易。

  我們在凡聖示意圖裡面,用最簡單的方法讓諸位同學省悟過來。這三大類的煩惱,每一類無量無邊,沒有頭數,分為這三大類。無明煩惱就是妄想,就是起心動念,就是一念不覺,那叫無明,《華嚴經》上叫妄想。從無明就生起分別,分別是塵沙煩惱;由分別又生起執著,執著是見思煩惱,是最嚴重的,最粗、最重。我們現在是帶著這三種染污,三類的煩惱看一切諸法,一切諸法的真相看不到了。

  我們看這個世間確實有不少志士仁人,很聰明,不能說他沒有智慧,但是這個智慧是世間智慧。他也能看問題看得很深,看得相當遠,而且他還有史學的經驗。他對歷史常識知道很多,許多的事情他都能夠正確的判斷出,不能不叫人佩服,可是問題依然不能解決。什麼原因?他所看到的問題沒有看得圓滿,他認為的真理還是有欠缺。現在的科學家、哲學家都已經證明,許多學術界所依據的理論在今天動搖了,這是什麼原因?原因就是他沒有把煩惱放下。他跟我們一般凡人一樣,他還起心動念,他還有分別,他還有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比我們一般人稍微輕一點,還是不行,所以佛說世間人的智慧叫世智辯聰,他屬於這一類的。在佛法裡不承認他有智慧,承認他很聰明。佛法講的智慧不是從外面學來的,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就有。你怎樣把煩惱恢復成智慧?煩惱就是智慧,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除掉就是智慧。你想想這個道理對不對?佛教給我們的有沒有道理?

  放下執著,你的真智慧就透出來少分,那少分很可觀。你對大千世界,我們今天講的,一般人所關心的,宇宙從哪裡來的?萬物從哪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人到這個世間來,究竟是為什麼?為什麼要來?人死了以後到哪裡去?為什麼要來、要去?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價值?這都是大問題,世智辯聰沒法子解決,唯有真智慧,阿羅漢就能答覆這些問題,而且答覆得很正確。為什麼?因為他善觀諸法。可是怎麼樣?他還沒有得實相印,因為他的自性般若智慧轉變只轉變少分,還要努力,還要放下,再把分別放下,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分別了。

  所以諸位要曉得,宗門常講的參究,這個字用得好。我們世間人講研究,研究不行,為什麼?你用心意識。我再想想看這個事怎麼,研究,研究絕對不能把真理研究出來,你研究得再好是相似的,不是真的,要真智慧才能夠得到真理。參是什麼意思?參是有疑情不研究,一研究就落心意識,你就變成世智辯聰。所以古人講這個參,你看看,離心意識參,你有沒有離心意識?心是什麼?阿賴耶,阿賴耶識是無明,起心動念,你沒有起心動念;離意識,意識是分別;離末那,末那是執著。換句話說,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才叫做參。試問問今天參禪的,幾個人會參?你就知道那不是簡單的事情。

  參禪真正開悟,在歷史上找不到幾個人。早年,這是十多年前了,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新中國成立以來,半個世紀了,參禪開悟一個都沒有,他說的話對,跟三十幾年前倓虛老法師在香港講的一樣。倓老講過,他一生當中遇到禪宗的學人,他說得定的他見過,就是參禪得定,開悟的一個都沒有,不但沒有見過,都沒有聽說過,你就知道不容易。所以幾個人真正能夠把煩惱習氣放下?

  淨宗的修學,這是方便,方便在哪裡?就是不要斷煩惱,但是要能把煩惱控制住,那就比斷煩惱要容易得多了。可是你要懂得、要善學,善學的人就是會學。讀經、聽教、念佛,古人說得好,經教上教給我們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的,這是念佛的祕訣。祖師大德教給我們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其實祖師所說的跟大勢至菩薩所講的完全相同。

  淨念相繼,有夾雜、有懷疑就不是淨念,有間斷就不是相續,這是念佛的祕訣。念佛如是,我們學教也如是,讀誦也如是。讀誦,我在講席裡面講過多次,怎麼樣讀經?用真誠、清淨心。《無量壽經》經題上說得好,「清淨平等覺」,用這個心。經本展開就如同對著佛菩薩,聽佛菩薩的教誨,恭恭敬敬的聽,不能分別,不能想這句什麼意思?這個字怎麼講法?你一起這個念頭,功夫全就破壞掉,變成什麼?世間人讀書。佛弟子跟世間人不一樣,佛弟子讀書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世間人讀書裡頭沒有戒定慧三學,所以叫世智辯聰。佛教給我們讀書是戒定慧三學統統在裡頭,你看守住佛的這個教誡,這就是持戒。佛教你用虔誠、恭敬、清淨平等覺心,你就用這個,這是持戒。念的時候恭恭敬敬,一心專注,沒有一個雜念,從頭念到尾沒有一個雜念,就是不起一個念頭,那是定;這部經念完之後,從頭到尾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慧。這是什麼智慧?這叫根本智。

  根本智,《般若經》上所說的「般若無知」,根本智是無知,就是清淨心,可是清淨心起作用,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叫實相印,真智慧。你這樣念經不起一念,你念完之後人家來請教你,你講給他聽,你講得頭頭是道。可不能研究,一研究就不是經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研究不得。所以不可思議,思是想,想不得,思不得,別人來請教的時候對答如流,絕對沒有去考慮的,沒有去想一想的,想一想錯了。你看,《壇經》上記五祖傳法,叫大家作偈,作偈可不能夠思想,一落到思惟就錯了。真正開悟的偈子是隨口而出的,怎麼能去想?所以神秀大師做一首偈,想了好幾天,偈子做出來之後心還不安,那就是不善用心,沒有得法。得實相就是得法,實相就是真相。

  真相,佛經裡面的名詞叫法性、叫法相,法性跟法相是一不是二,叫實相。什麼叫法相?什麼叫法性?法性是心、是識,能現能變;法相是現相,宇宙萬有無量無邊的色相。「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能變的是性識,所變的是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還包括一真法界,這是大經給我們講得太清楚了,我們都很能夠耳熟。但是我們看到相還是著相,還是不知道相就是性、性就是相,著相就不見性,你就生煩惱。所以經上講「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法是什麼?法性、法相。離相,不執著、不分別就離了。只要能做到不執著、不分別,你就見到法性,你就見到法相。不過這個見到是相似的,不是真實的,見得不清楚,迷迷糊糊的,很不錯了,還戴著一副眼鏡,最後這副眼鏡拿掉,你就見到真相。最後那副是起心動念。

  不起心、不動念,法性、法相都在面前,這個時候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就是真的得實相印,實相就是《般若經》上常講的諸法實相。見到諸法實相的人,就是得實相印的人,在佛法裡面講他成佛了。你看禪宗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得實相印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這個佛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一分法身就是實相。在《華嚴經》裡面這種佛,明心見性的佛有多少?四十二位都是明心見性,都是成佛了,四十二位。這四十二位就是經上告訴我們,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

  統統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為什麼還有這四十二個位次?破無明沒錯,無明是破掉了,無明破掉當然見思、塵沙全沒有了,可是無明的習氣沒斷。這四十二個階級就是從無明習氣多少,或者是厚薄而說,不是說其他。這個習氣礙不礙事?不礙事。你想它怎麼會礙事?他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善觀諸法,他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還礙什麼事?所以他普入智門,普是普遍,一法都不漏掉,圓圓滿滿。你就曉得初住菩薩,這法身大士,這證得法身的人,法身大士,跟究竟佛果有沒有差別?我們不能說有差別,不能說沒有差別。為什麼不能說有差別?法身、般若、解脫平等,破一品的人跟四十一品破盡的人沒有兩樣。我們講他的智慧,他的德相,他在遍法界虛空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是絲毫差別都沒有。

  你看初住菩薩,觀世音菩薩在楞嚴會上所示現的,《楞嚴》所示現的是初住菩薩,初住觀世音菩薩;《法華經》裡面的「普門品」是等覺菩薩,等覺觀音菩薩;《華嚴經》裡面善財童子去參訪的觀音菩薩是第七迴向菩薩,等級不一樣,可是你看統統都說的有三十二應。從三十二應來說,初住菩薩就可以現佛身,應以佛身而得度他就能現佛身,《大佛頂首楞嚴經》上說得很清楚。所以說智慧、德能一點都沒有差別,所以你不能說他是有差別,但是你不能說他沒有差別,為什麼?他習氣厚薄不一樣。初住菩薩的習氣就很重,第七迴向的習氣就很輕,到等覺那只有一點點,到妙覺就沒有了。由此可知,在華藏世界、一真法界裡面的菩薩,也可以說諸佛,也能說法身菩薩,法身菩薩就是諸佛,諸佛就是法身菩薩,沒有一絲毫差別。

  不但菩薩沒有差別,菩薩看我們也沒差別,我們在《華嚴經》上讀到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哪來的差別?你本來是佛,不過現在你是帶著妄想分別執著的佛,這就講清楚了。華藏世界的諸佛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的佛,就這麼回事情。你一定要肯定妄想分別執著是假的不是真的,可是你要是不覺,它起作用,它的作用障礙你的智慧德相。你本來現的是什麼相?本來現的相是法身。大乘教裡面講法身,佛的相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那是本來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示現的,眾生心裡面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所以諸佛如來應化,他自然就現這個相。《楞嚴經》上講得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你就曉得,佛與法身菩薩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

  我們今天怎麼樣學法?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淡化,這就是你的功夫。如果說是一年比一年淡,你的功夫是年年在進步。這個你自己要好好想想,如果我的妄想分別執著,今年跟去年是一樣的,沒進步,甚至今年比去年還要嚴重,那你已經退步。真正的功夫,所以我非常感激章嘉大師,他老人家第一天見面就教我,真正的功夫就是放下。你看看菩薩修行,菩薩,連十信位是五十二個階級,修什麼?還不就是放下嗎?你放下才能往上提升,你不放下怎麼能提升?入門,這個可重要了,入大乘之門,入小乘之門,入佛門,條件是什麼?放下三界八十八品見惑,你才能入得了門,《華嚴經》上初信位的菩薩。這一入門也不簡單,入門就是聖人不是凡夫,三不退裡面你就證得位不退,就是聖人的地位不會退轉,不會再退轉做凡夫。

  見惑是什麼?八十八品,佛把它歸為五大類,你想想這五大類你有沒有?第一個是身見,你會不會把身看作是我?你有身,你就有生死,你就有煩惱,這頭一個。身是假的,身不是我,所以無我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是真的放下了,這才能入門,大小乘都是這個條件入門。第二個是邊見,第三個見取見,第四個戒取見,邪見,這五大類,非常重要。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繼續再來研究。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般若是觀慧,就是善觀諸法。首先你要放下見思煩惱,就是執著,放下見思煩惱證阿羅漢果,在華嚴會上是七信位的菩薩。好像念書一樣,七年級,總共是五十一年級,你現在念七年級。我們現在連一年級都還沒混上,所以這問題相當嚴重。一年級放下多少?是放下見惑,見思惑放下見惑,這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要認真努力在這上下功夫,這一生能夠得到個初信位就真有成就。初信位的菩薩念佛往生,跟諸位說,不是生凡聖同居土,生極樂世界是方便有餘土,你看四土裡面你就提升一等,這是無比的殊勝。

  這五大類的煩惱,我們總要想方法淡化。第一個身見,決定要明瞭身不是我,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是我所,不是我。就像衣服一樣,衣服是不是我?不是,衣服是我所有的。我們執著身是我,什麼時候(哪一天)你想通了,你真正智慧開了,身不是我,是我所有的,我所有的就很容易離開,再心愛的衣服送給人也無所謂,身有什麼好值得貪戀的?當然你也不應該故意把它糟蹋掉,那也是錯誤,順其自然就好。所以頭一個把身見破掉。

  第二邊見,邊見我在講經常常講,尤其這幾年參與世界和平工作,我勸大家放下,從內心深處把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對立的這一念放下,就是不再有對立的念頭。對立的念頭,給諸位說,就是基本的邊見。邊是兩邊,兩邊放下不對立了。只要有對立的觀念,身心不能夠調和,所以你身體很容易生病,身心不和。在這裡面當然產生矛盾,我們在人與人之間產生誤會、產生執著。所以你頭一個把這個放下,不再跟人對立,不再跟事對立,也不再跟萬物對立。學什麼?一切萬物跟我是一體,這個對立就沒有了,所以矛盾、衝突統統都化解掉了。從事於化解衝突,促進社會安定和平的人,不在這個地方下功夫,你本身的矛盾衝突都不能解決,你怎麼能幫助社會解決問題?

  所以過去湯恩比說,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需要中國儒家跟大乘佛法,這很有道理。尤其是大乘佛法徹底給你解決,絕對沒有矛盾,絕對沒有對立,哪來衝突?我們對於一切人要平等觀、慈悲觀。你從哪個地方下手?從你看不順眼、討厭的,從這裡下手。能夠你很討厭的人,你看到不討厭,你那個功夫就有點得力,能把他看成跟你所尊重的人,你所佩服的人,一體同觀,這就好。那就是《普賢行願品》裡面第一條「禮敬諸佛」,對待什麼人都是平等的,決定沒有差別。你不從這上面下手,初信位你永遠不能證得,換句話說,生生世世學佛都在門外,沒有入門。

  下面還有戒取見、見取見,這兩條可以合起來講,為什麼?因果。戒取見是因上的成見,見取見是果上的成見。我們常講某人成見很深,成見是什麼?執著,不肯捨棄他的想法、他的看法,一定要照他那個樣子。在因上的就叫戒取見,在果上的叫見取見。佛經上有個比喻,譬如持戒,持戒是因,將來一定得果。佛就舉例子,印度古時候宗教裡頭有很多迷信,那是錯誤的。有很多人持牛戒,他為什麼持牛戒?這個修行人修定,在禪定裡面看到那隻牛生天,牛死了以後生天。他說牛能夠生天,人不能生天,牛為什麼能生天?牛吃草,牛替人耕田。他就學牛,認為我學牛持牛戒,將來我就會生天,這錯了。殊不知牛生天不是牠那一生做牛的因,牠生天是果報,果報必然是過去生中修五戒十善,上品的十善。這一生做牛,墮落在畜生道,畜生道是愚痴這個因墮落的。但畜生道,牠能夠在這一生報盡的時候,過去生中的善根現前,引業現前,就是上品五戒十善引導他生天,是這個因,他沒搞清楚,搞錯了。所以這就是叫非因計因,不是這個因,他看錯了。牛生天絕對不是吃草、耕田,不是這個因,執著這個因,這種叫戒取見。見取見是果上講的,非果計果,都是錯誤的見解。

  生天,多少人希望生天,修各種修行的方法能不能生天?不能。生天的因是上品十善,他錯了,修錯了,希望想得到這個果報。修行真正的果在哪裡?果是大涅槃。印度在古時候很多宗教誤會了,把四禪天、四空天當作涅槃,他們修禪定。修禪定不錯,修禪定是伏煩惱不是斷煩惱,只是伏住,沒有真的放下,縱然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天,比不上須陀洹,比不上《華嚴經》上初信位的菩薩。那不是果,不是涅槃的果,誤會了。大涅槃是不生不滅。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長,定功深,佛在經上講的,他們的定功能支持八萬大劫。八萬大劫還得了,多長的時間?世界成住壞空是一個大劫;換句話說,這個世界成住壞空八萬次,你說他壽命多長!

  我們要問,這世界成住壞空,成沒有問題,住沒有問題,壞空他到哪裡去了?他到別的世界去了。色界、無色界的天人跟地獄裡頭眾生一樣的。地獄是受苦,這個世界壞了,他苦還沒有受完,報還沒報盡,怎麼辦?到他方世界地獄去,還是要照樣受苦,不在這個世間,別的世界去,麻煩大!所以這兩個要懂。我們的目標純正,就一個目標,求生淨土,決定不錯。西方世界真有,你不能懷疑,懷疑就去不了。你也得真正把煩惱伏住,特別是見煩惱,就是這五種,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還有是邪見。

  邪見是什麼?除了上面四種錯誤見解之外,其他一切錯誤的見解統統歸納在邪見,邪知邪見。我們是凡夫,很多人講的我們都相信,所講的似是而非,為什麼?我們對佛沒有信心。譬如今天科學所講的,哲學所講的,這個世間真正大家都認為是有學問、有德行人所講的,怎麼辦?科學有科學的證明,哲學也有理論上的證明,我們要碰到怎麼樣,會不會動搖?遇到這些境界現前不能不信,為什麼?隨順世俗;不能全信,為什麼?說這些話的人沒證阿羅漢果,也就是他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那我就不能全信。佛在經上教我們,你幾時證得阿羅漢,你才能相信你自己的意思。什麼意思?就是相信你自己所看的、所聽的沒錯,那就是你已經有少分的善觀。你要是沒有放下,那個善字完全沒有。你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你想想要不要放下?

  如果真的沒有放下,念佛能往生,說老實話,你的運氣好,臨終最後一念你還能記住阿彌陀佛,但是臨終最後一念你要放下,你放不下就去不了。帶業是帶舊業,不能帶新業,臨終還放不下,決定帶不去,你就去不了。我們就想想,臨終時候要放下才能往生,我現在放下多痛快!我就不擔心了,我就沒有疑惑了;現在我要不放下,往生沒把握,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勸同修,我們現在不要從高處,高太高了,真的不容易做到。我平常教人十六個字,那十六個字比這個還高。我教念佛同修真正求往生的人,第一個要放下自私自利,要放下名聞利養,要放下五欲六塵,這個可以說都是屬於見惑裡面的;後面一條是思惑,要放下貪瞋痴慢,這很不容易。

  所以現在至少我們見惑要放,為什麼?我們才能夠真正入佛門,真正在大乘裡面上了一年級。否則的話,你經念得再好,學得再多,也能講得天花亂墜,不能往生。那是什麼?過去老師教給我,福報,人天福報。這就提醒你了,你去看《高僧傳》,中國歷代不少的高僧沒有往生,來生又回到人間來了。因為過去世修的有福、有慧,這來了之後都是做大官、大富長者,前生修行的這生享福。那你就知道現在這個世界上達官貴人、大富長者,過去生中大半都是高僧大德,要不然他哪有這麼大的福報!可是一享福就迷了,縱然學佛,沒有從前那麼認真,那你要曉得他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總而言之一句話,煩惱習氣沒有放下就變成這個樣子。

  我曾經聽到北京黃念祖老居士跟他的學生說,對我的批評,他學生轉告給我,他說他們老師講「淨空法師要不往生,來生的福報不得了」,修來生福了。這是不是一句好話?這是一句警告的話。要曉得一享福決定就退轉,那個退轉是一世不如一世。一世的修行確實可以享好幾世的福報,但是福報是慢慢往下降,不是往上升,一定是往下降,這要懂得。真正的成就是決定往生,不能幹這些事情。《華嚴經》常常提醒我們,前面我們還讀過,「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饒自樂大名稱」,這都是世間一般人很羨慕的榮華富貴。我們修的目的是想成佛作祖,究竟解脫,怎麼能換個人間富貴?這就錯了。所以他們傳話來給我,我說不錯,這是黃老提醒我,決定不能有這個念頭,那就回過頭來要認真、要檢討,最低限度要把這五種的見惑要放下。

  當然放下也不是一下就徹底放下,漸修,總希望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月少,希望能用五年、十年的功夫,真的斷掉了。這一斷掉你就證到初果,你就證到,《華嚴》、大乘的話就是初信位菩薩,雖然不出六道輪迴,決不墮三惡道,而且怎麼樣?不會迷惑。如果還在這個世間,你來生修行會更進步,不會墮落,不會去做官,不會去發財,為什麼?因為你已經證得位不退。是有隔陰之迷,一投胎是有隔陰之迷,但是不要緊,有佛菩薩會照顧你,他會來引導你,你迷了他就會來找你、來提醒你。像《金剛經》上「護念諸菩薩」,大菩薩要護念這些初發心的小菩薩,要好好去照顧他,諸佛菩薩都有這個義務照顧這樣的人。

  這是逐步向上提升,我們前面講過,以小乘來說,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從《華嚴經》上我們讀的,從初信位到七信位,跟小乘的歷程完全相似。初果見惑斷了,但是有見惑的習氣,那就在二信位的菩薩;見惑的習氣斷了,他就升到三信位;三信位斷思惑,思惑斷六品,思惑總共有八十一品。從《華嚴經》上講的三信位、四信位、五信位、六信位,七信位思惑斷盡,思惑斷盡還有習氣沒斷,他再提升到八信位,習氣斷掉了。八信位是緣覺,九信位是菩薩,十信位是佛。阿羅漢習氣沒有斷,在緣覺斷阿羅漢的習氣,他就能升到菩薩。菩薩,阿羅漢的習氣沒有了,菩薩破塵沙,就是要斷《華嚴經》講的分別,分別沒有了;分別的習氣斷掉,這就再提升,十法界最高的佛。佛要斷菩薩的習氣,斷乾淨之後再破一品無明,他就超越十法界。一品無明破了才得實相印;無明沒有破,諸法實相你沒有見到。由此可知,十信菩薩就在十法界,六凡四聖,剛剛好跟十信位菩薩排得那麼樣整齊,但是斷煩惱的功夫是相同,智慧、德能大不一樣。小乘跟大乘不能相比,大乘初信位菩薩的智慧可能就都超過阿羅漢,不一樣。

  大乘確實所知障輕,煩惱障重,所以是不容易;小乘人正是所知障重,煩惱障輕,所以他入門比較容易,開智慧很困難。大乘恰好是不一樣,因為他接觸大乘教理,長時間的薰修,他的智慧開得快,可是怎麼樣?他放不下,那就麻煩。放不下就不能提升,升不上去,所升上去的也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真智慧。那個智慧從見聞當中來的,或者從禪定當中來的,出不了六道輪迴。定生慧,但是世間禪定,四禪八定不能說沒有智慧,也有神通,神通、智慧都具足,煩惱習氣沒有真的放下,統統是壓著、伏著的。伏煩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全在凡聖同居土,這要知道。即使你修禪的功夫到四禪天,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是在凡聖同居土,比不上須陀洹,比不上初信位的菩薩。為什麼?初信位的菩薩把見惑斷了,他是斷煩惱,他不是伏煩惱,所以他生極樂世界生方便有餘土,不一樣。

  所以我們要懂得這些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才知道這非放下不可。這個不放下是大害,無量劫來,我們的修學決不止這一生。如果是從這一生當中我們才開始學佛的,你就不可能在講堂裡面坐上兩個小時這樣專心來聽經,不可能。你看看香港外面的人多少?不要說香港灣,說我們這棟大樓,你看上上下下多少人?我們講經是公開的,又不收門票,幾個人願意進來?所以佛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生西方如是,在這裡聽一次經也如是。你恭恭敬敬在這邊聽兩個小時,過去生中必定是多善根、多福德,今天遇到這是緣。所以明白人、覺悟的人非常珍惜,勝緣難得,一定要把它抓住。今天我們在這個世間,聞到大乘,聞到淨土,這個緣希有難逢,應當知道特別的珍惜;換句話說,這一生決定要取淨土。決定取淨土就決定要萬緣放下,不要有絲毫累贅,背了包袱可不行,身心有壓力不能往生。

  最後一句是「普入智門」,這講世出世間一切法,你接觸到之後,你有智慧,你能夠解決一切問題,自行化他。從哪些地方表現?後面的四種,方便、願、力、智都是從般若波羅蜜裡面開出來的。第七方便,善巧方便,方便是權智,般若是實智,般若也叫做根本智,權智也叫做後得智,這都是佛學名詞。通常講六波羅蜜,這後面四條都在般若波羅蜜裡面,就是講般若有權、有實,就都包括在裡頭。所以六跟十沒有兩樣,真的叫不增不減,十沒有多,六也沒有少,這個要懂。因為《華嚴》都是用十表法,無論講什麼法它都講十條。方便是「教化眾生,隨其心樂,現身說法,三十二應等」。由此可知,善巧方便,方便在佛經上通常都加一個善巧。善巧,你就曉得必然是有善觀,善觀諸法,這是看破。方便,方是方法,我們幫助眾生要有方法,便是便宜,便宜是什麼意思?就是方法很好、很適合、很恰當。這種方法不是定法,隨著時間不同,處所不同,對象不同,千變萬化,你沒有智慧做不到。

  尤其眾生,菩薩度眾生對象很多,我們看不到,菩薩看到,這個法會裡面有天龍鬼神、有妖魔鬼怪、有神仙、有精靈。菩薩跟佛一樣,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種能力從哪來的?給諸位說,從看破、放下來的。你放下得愈多,這個能力愈強愈大;你放下得愈少,你這個能力也是愈小,你沒有放下就沒有這個能力。所以看破是智,放下是德,這兩種相輔相成,看破幫助你放下。

  像我們今天如果不曉得這事實真相,放下的念頭你就生不起來。從哪個地方下手?這我常說的,說得多,慢慢就會提醒你,從內心深處化解對一切人事物的對立,你從這裡做起。老實說,把身見看破還相當不容易,你能夠把對立化解,矛盾化解,衝突化解,這都不是在外面,內心。起作用的時候,對人不會起衝突,即使這個人無緣無故毀謗我、侮辱我、陷害我,也若無其事,為什麼?這時候你想想這身不是我。有沒有人能害我?不能,沒有人。

  這個道理,從前儒家讀書人都知道。魏叔子有幾句話說得很好,「能知足者,天不能貧」,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人要能知足,知足就常樂,知足最富。什麼人最貧?不知足的人貧,他縱然擁有億萬財產,他還不滿足,他貧。那個人知足了,雖然三餐飯吃不飽,他富,他富足,知足常樂。「能無求者,天不能賤」,賤是什麼?沒有地位,就像經上告訴我們不求王位、不求名稱,這個名稱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知名度,那他真的是富貴,真的是前面講的知足是富,無求是貴。「能外形骸者」,不把身體看得那麼重要,這身體無所謂,「天不能病」。富貴人多病,你就懂得是什麼道理,他對身體照顧太周到,保養太周到了,那個保養、補品全都是疾病的因素。所以貧窮人身體反而健康,他無所謂,不重視,我們講的是他也不會故意糟蹋,也不需要刻意的去保養,一切隨順自然就對了。

  「能不貪生者,天不能死」。沒有生死,這個道理現在西方人懂得也多了。西方在近半個世紀,有很多心理醫生,當然西方人心病也愈來愈多,這都是什麼?壓力造成的,身心壓力太重。天天要競爭,天天要跟人鬥爭,壓力很重,所以長時間的壓力,精神負擔不了,就找心理醫生。心理醫生現在有這個風氣,風氣開了,用催眠的手段讓他回溯到過去,回溯到再過去,看他過去生中生活狀況,遭遇什麼打擊,遭遇些什麼困難。那種因素會影響到這一生。真把他的因找到之後,因為他問答的時候,他自己雖然不曉得,有錄音,錄下來之後他自己聽聽,了解了,他的心病就解開了,身體恢復得就很快,非常有效。從催眠當中證實人沒有死,生死是你的軀殼,身有生死,就承認人真的有靈魂,靈魂不死。身體捨掉之後,靈魂就上升,也是他們現在相信善惡的業報,善人一定到好地方去,惡人還要受苦。所以他們現在肯定、相信殺人要償命,欠債要還錢,決定逃不了,除非你殺的人,他原諒你,他不記仇恨。如果他要記仇,對你有怨恨,你還是要受報。所以人不貪生,對生死無所謂,天不能死。

  「能隨遇而安者,天不能困」,困通常跟窮合在一起,窮困,或者是遭遇、處境非常不好,但是怎麼樣?他能隨遇而安。順境很好,逆境也很好,善緣好,惡緣也好,他永遠生活在自在裡頭,不受外面環境的影響。更難得的,「能造就人才者」,這就不重視自己,自己的精神、自己的智慧、自己的能力奉獻給社會,培養人才,這是「天不能孤」,一般人想孤立他,做不到。「能以身任天下後世者,天不能絕」,這就是果報,善有善報。能以身任天下後世,這是聖人,這不是凡人,能造就人才的是賢人。後面兩句是聖賢,天不能孤,天不能絕,儒家都能見到,何況是佛法!所以這都是屬於方便、權智。這方便、權智的意思還沒講完,時間到了,我們明天再繼續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