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2005年幸福人生講座-精彩人生從《弟子規》開始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六集)  2005/6/1  巴黎粵海酒店  檔名:52-130-0006

  諸位朋友,大家好。對大家致上極高的敬意,一天要上六個小時也很不容易,大家坐得也挺辛苦,還要保持體力,還有明後兩天十二個小時。學十八個小時要用多久?這樣就能解行相應。我們從很多聖哲的行持當中也可以深刻感覺到,他們面對這些教誨都不打折扣,都盡心盡力去落實。范仲淹一生其實就是「禮運大同篇」最好的註解,當然范仲淹也是從自己的孝道開始做起。他在很小的時候父親就過世了,母親為了要能夠扶養他長大,不得已之下另外改嫁。范仲淹在十多歲的時候就跟他的母親提到,他要主動到京城附近的寺廟讀書,好好成長考功名,所以十多歲就離鄉背井。他的內心一直告訴自己,改天有所成就要把母親接出來自己奉養。

  范仲淹在佛寺讀書過程非常的清苦,在史書上寫到他是饘粥糊口。他煮一鍋粥很粘稠,之後就結成了膏狀,他把它切開來,切成四塊,一餐吃一塊。他的朋友看了很不忍心,就特別準備了一個豐盛的酒席要請他吃。范仲淹對著他的朋友說:假如我吃了你的飯菜,往後我的粥就吃不下去了,因為會產生貪心。所以范仲淹克制自己的欲望做得相當紮實,而當一個人的精神層面不斷發展,其實他對物質的追求自然而然就下降。

  我在海口工作的時候,哪還有時間在那裡吃飯吃半天,我每天從早忙到晚,但是一開始飯還是要自己做。所以人要接受歷練,很多能力就出來了,當你太多的工作都幫孩子做好,你就把他成長的機會斷送掉了。所以那段期間我特別會煮麵,因為麵特別快,二十分鐘就好了,把一些菜,紅蘿蔔、芹菜切一切,然後全部放下去,煮起來再拿一勺芝麻醬拌下去,很香。真的對吃的欲望沒有很刻意,自自然然就減少。所以一個人的快樂,其實物質的影響面相當有限。你不要說范仲淹吃那個一定很痛苦,我們不要以自己的心境去衡量聖哲人的存心。後來范仲淹也順利考上進士,他馬上把媽媽迎接過來。一般在繼父的家庭裡沒有很高的地位,甚至於很可能會被這個家族所輕視,在這樣的環境裡,孩子的心理難免都會有一些偏頗,會有一些怨恨,但是范仲淹完全沒有,只是時時想著如何進一步讓母親有好的日子過。范仲淹在母親去世的時候他也辭掉所有的官職,盡心盡力守喪三年。

  而在范仲淹守喪的過程,他也是深入民間體察人民的需要,而且還講學,讓更多的學子能夠跟他學習,能夠提拔他們,所以范仲淹也在落實選賢舉能。然後他又把他的薪水拿出來辦義田、辦義莊,把這些土地都給予他這些親朋鄉黨比較困苦的人,提供他們耕作,這是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范仲淹當初在興義學的過程,在江蘇當知府,請了一個學者叫安定先生胡瑗,結果這個胡瑗先生相當嚴格,有很多的學子起反彈,不高興,就有很多不平的聲音一直影響著學校。范仲淹並沒有去責備這些學子,他把他的大兒子范純佑接到這個學堂來讀書,然後對老師所有的吩咐統統都做到,對老師畢恭畢敬。其他的學子看到,連知府的孩子,范仲淹的孩子都對老師這麼恭敬,整個學子受感動,都轉成尊敬師長的態度,所以范仲淹對於以身作則這個態度做得相當紮實。

  他還觀察到很多的學子經濟困難,其中有個學子叫孫明復,他當時候因為常常缺課,范仲淹就問他,你怎麼不好好讀書?他接著就說因為我家裡太窮,必須工作。范仲淹就額外資助他,讓他能安安心心學習,後來這位孫先生道德學問有所成就,國家還找他去講學,他被封叫泰山先生。結果在學堂裡面跟范仲淹相見的時候,范仲淹才回想起曾經幫過這位泰山先生。所以幫助別人是他的本分,有沒有放在心上?沒有。

  其中還有一位也是我們宋朝相當著名的理學家,張載(張橫渠先生),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誨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先生當時遇到范仲淹十八歲左右,他一身武功,只想著要三軍可奪帥,只知想要在軍人當中能夠帶兵打仗,假如他往這條路去走,一生走下來有多大價值?諸位朋友,你還記得多少武將?而一將功成萬骨枯,一生所造的殺業不知道有多少,而且對於人心的教化也相當有限。所以范仲淹就勸他應該棄武從學,好好念書,就送給他一本《中庸》,張載接了這本書以後發憤讀書,後來也成為宋朝相當著名的學問家,這是提拔後進。而這分心就是有為天下人民,所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范仲淹除了文的方面,學問方面有所專精之外,他還能夠帶兵打仗。當范仲淹在對西羌作戰的時候,剛到軍隊,了解到為什麼軍隊每次打仗都輸,因為軍隊打仗的時候是依照官階排列,官愈大在後面,結果軍心渙散,誰都不願意往前衝。《論語》說「其身正,不令而行」,你要做榜樣給人家看,怎麼可以貪生怕死?所以范仲淹馬上調整,讓這些將士要衝鋒陷陣,身先士卒。又把軍隊分成三份,其中兩份休息,一份打仗,然後輪流作戰,這樣讓士兵不會體力透支。當取得勝利以後,范仲淹就在當地開始開荒田,很多歸順的這些敵軍軍隊,他也都讓他們能夠安居樂業,有田地可以耕作,所以確實那分存心都是愛護一切人。《論語》裡面有提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我們用一種德化,連敵軍都能感動,「既來之則安之」,應該進一步給他們好的生活。所以當范仲淹去世的時候,這個消息傳到了軍隊,很多歸附的這些將士當場都痛哭流涕,范仲淹確實身體力行,我們也應該要起而效法他。

  學問實踐以後我們會有很多的感受跟體認。我記得我到海口過了一、二個月左右,我跟一些台灣的朋友有聯繫,這些朋友因為一、二個月沒有我的消息,接到電話第一句話就說:你過得好嗎?我就跟他們說道:我用三句話來回答你,第一句話是「德不孤,必有鄰」,第二句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確實這是我們深刻感覺,因為我一開始去都是自己煮飯,自己打理很多事情,在買菜的過程我們也是很恭敬去跟這些攤販結緣,我也送給他們《弟子規》,然後他每次看我去買水果,除了買的水果以外,他還會額外說這個也不錯,那個也不錯,幫我放在袋子裡面。但是後來差不多過了一個多月,我就再也沒有買過水果,也沒有買過菜了。因為上完課大家都走了,我們走進廚房,這裡怎麼一包水果,那裡怎麼又一包菜。我突然體會許哲女士她的冰箱裡面為什麼菜都是滿的,而且還不知道是誰送的。為什麼送的人不願意讓她知道?因為施與,因為許哲女士是不求回饋的付出,他們也不願意讓你知道名字,而增加你心理的負擔。

  像我們去送禮的時候,送給朋友禮物還要告訴他這是我送的,背後的意思說「拿人家手軟,吃人家嘴軟」,我拜託你的事就好好做,所以接受這樣的禮,彼此都有負擔。當我們的付出都是不求回饋,那種人與人的情誼就會非常的暢快。許哲女士她確實印證了經典裡面說的「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許哲女士每次走到這些她關懷的老人處所,我們看到電視裡面的情節,好像看到她的至親一樣的歡喜。許哲女士又說她從來不買衣服,衣服都是從哪裡來的?從垃圾桶撿的。而新加坡垃圾桶撿的衣服也都沒有破洞,因為物質很豐沛,很多時候退流行的衣服就扔了。所以許哲女士去撿衣服,一來是勤儉,愛惜衣物,愛惜物品,所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唯艱」,所以智者做事都有教育的意義存在。

  後來我又理解到第二層意義,因為她撿了這些衣服,跟她所幫助的人群穿的衣服差不多,所以走到他們的家裡他們覺得倍感親切,沒有距離感。假如今天許哲女士穿著絲綢的旗袍去,你看很多高官的太太要去巡視這些貧窮的人家,這邊還戴耳環,穿得漂漂亮亮,一走進去,這些人民都很害怕跟她在一起,深怕把她的衣服弄髒了,所以體貼入微,讓接受者沒有壓力。因為她這一分存心,自然就感得相當多人對她的支持跟愛護。

  所以我們用一分無求的心在海口扎根,也贏得當地人民對我們非常多的支持。我記得剛去的時候因為沒有場地,我們就去跟一位汕頭的女士談到,能不能把她家裡有一層樓給我們來使用,它有四百平方米,跟我們現在的場地差不多。結果我才跟她談了一次話,她就說:好,免費給你用。汕頭人有一個特色,非常重視孝道,所以一跟她談我們要弘揚文化,要推廣孝道,她馬上就生歡喜。我們也從這些過程體會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得道者多助」,一定會有很多助力隨著你的一種真誠心,慢慢就會感應而來。

  我們在海口七月份辦第一場課程,在辦課程過程,很多朋友第一次接觸我們都會問一句話,哪句話諸位朋友知不知道?你們錢從哪裡來?從這個反應,一般的人覺得要把一件事情做好,第一個要件是什麼?這個認知對不對?事情的成敗不在於錢,事情的成敗在德行,所以《大學》裡面說「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所以「德者本也,財者末也」。結果現在人重視的是本還是末?末,金錢能留住真正的人才嗎?德行才能留住真正的人才,你因為金錢而留下的人,改天也會因為金錢而離開。

  所以我們辦了五天的課,結束以後要去結帳。當初要辦這五天以前,我剛好要回台灣一趟,那時候天氣很熱,我們中心場地這麼大,但是沒有冷氣,海口的七月溫度差不多三十七、八度,所以我一直在那裡傷腦筋,到時候講課的時候每個人拿一個扇子在那裡搧,不知道情況會是怎麼樣。才想著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剛好隔天要回台灣,有個餐廳的老闆剛好請我們吃飯,過程我就跟他提到我在講《朱子治家格言》。他聽了之後很高興,他說我會背,然後接著說你下次回來講《朱子治家格言》一定要找我來聽,聊得很歡喜,他當場就說:蔡老師,今天晚上我送你回去,明天我送你去機場。他這麼熱情,我們也接受了。

  結果在路上這位老闆就說:蔡老師,孔老夫子弘揚文化沒有後顧之憂,是因為他有一個學生叫子貢,子貢很有錢,所以就可以支持他。這個企業家講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你要聽得明白,很推崇中國文化。這位企業家他講了這段話我們也明白在心裡,但是不要強求。結果他突然又提到,他說:我們餐廳的三樓有一個會議室,特別適合講課,裡面的冷氣剛裝好,特別涼爽。我馬上說:可不可以借給我們?他說:沒有問題。所以我們那五天課坐的都是高級的椅子,木頭做的,而且還有穿著旗袍的工作人員來幫我們倒茶。

  結果五天下來,因為是很高檔的餐廳,我們就要去付錢,結果我一到櫃台,他們就說:五天的錢已經付清了。我很驚訝,怎麼會付清?他說我們老闆娘每天都來結帳。他們老闆娘每天都在後面聽課,老闆娘說她每天都掉眼淚,她說:這麼好的教誨,我的孩子沒有接受到,她希望海口有更多的孩子能夠學習得到。你看她這分善心發出來,所以確確實實事情的成敗在我們的真心,我們的德行,而不是有多少錢,很多的助力是由我們這分存心而感召得來的。所以你要去印證這些道理,你的信心就會愈來愈堅固。

  好,那學習也要注意次序,學習的次序要依據誰的標準?在這個時代,您要切記不能聽誰講,要依法不依人,要依經典裡面的教誨來做才對。因為現在的人的智慧絕不可能超過幾千年的聖哲人,而且聖哲人的心比現在的人清澈,不止清澈,還要慈悲,還要公正。好,我們依據《三字經》上面的教誨,為學者學習的次序,「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所以第一本是什麼書?是這一本《小學》。這個《小學》不是念一年級到六年級,這個《小學》是宋朝朱熹朱夫子編的一本書,完全教孩子灑掃應對進退,以及對長輩的一種禮節態度,都是教這些生活教育。因為生活教育紮實了,他的言語行為就跟聖哲人的態度相應,所以再讀經典才能受益。

  林則徐先生對於人生有十個提醒相當得好,叫做「十無益」。當我們的人生本末倒置了,那你所做的努力一點用處都沒有,其中第一個就提到「父母不孝,奉神無益」,連父母都不孝順,拜一大堆神有沒有用?沒有用,因為所有這些神聖的教誨,首重孝養父母。接著他又說「存心不善,風水無益」,一個人存心都不善良了,給你住在龍穴有沒有用?住了龍穴三個月,龍穴變什麼?可能就變老鼠洞。所以中國人說「福地福人居」,不好的地方福人、貴人一住,馬上磁場就轉掉了,所以存心才是風水的根源所在。其中有兩句是針對讀書的提醒,「行止不端,讀書無益;心高氣傲,博學無益」。一個人自視甚高,很傲慢,書讀得愈多愈驕傲。所以我們看到現在離婚率最高的是高學歷的,因為起了什麼心?傲慢的心。讓你跟一個傲慢的人住在一起好不好?很不舒服。

  所以一個孩子他的言語、行為都不端正,讀書沒益處。有一個孩子讀經,背了一、二年,有一天他媽媽批評他的錯誤,他就對他媽媽講:母親,你有沒有做到孔老夫子的溫良恭儉讓?假如你沒有做到,你也沒有資格說我。你看,讀得愈多還可以用經教來教訓父母。剛好有一次我一個阿姨的外孫女跟我阿姨到了我們家來,一進門我阿姨就說:來來來,背英文給這些長輩聽。現在有很多長者很喜歡拉著孩子到處表演,有沒有?這樣做不大理想。《弟子規》說「對尊長,勿見能」,到處這樣炫耀,很容易長孩子的傲氣。我的阿姨接著就說:來,蘋果怎麼講?她說apple。雨傘怎麼講?umbrella(我的英文不大標準)。講了好幾個都對答如流,突然這個小女孩就回了她外婆一句話:外婆,書本怎麼講?她外婆說:我怎麼知道。小女孩說:外婆,你怎麼這麼白痴。我在那個當下看看我爸爸、媽媽,真的,你不會教孩子一定教錯。

  所以德為根本,德要先教,知識、技能在後。你教出一個孩子有德有才,他是上品,有德無才次一等,次品,無德無才是廢品,但是無德有才是毒品、是危險品,對家庭、社會後患無窮。你看現在高科技犯罪愈來愈多。我們也回想一下幾千年的歷史,能夠禍國殃民者有沒有不識字的?大多都是讀很多書的,但是有沒有讀進去?沒讀進去,空有才華而沒有德行,到最後就會禍患產生。好,所以這個次序不可顛倒。

  我們有了這些學習的態度,接著就要進入經典的教誨,中國文化講得比較提綱挈領,兩個字就解決了,叫道德。什麼是道?什麼是德?超越時空的大自然法則叫道;我們能隨順這個自然的法則,不踰越的去落實、去做人,那你所流露出來的行為就是德。什麼是大自然的法則?在人與人的關係當中,就是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個關係是不是誰規定的?不是,都是很自然形成,所以我們不要誤解中國這些教誨是孔夫子發明的、是孟夫子發明的,這不對。孔子也在《論語》裡面有提到,他是述而不作,他只是把古聖先賢的教誨傳下來,不是他的意思。那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有沒有意思?他們依然是隨順自然去做人處事,而這個自然其實就是跟我們本性的善良相應。

  這個道就是倫常大道,不只人要遵循正道走,天地萬物也有它的正常軌跡在運作。你看我們宇宙間的行星運轉都有它的軌跡在,能不能今天這樣轉,明天換這樣轉?那不行。假如它不依循著自然的軌跡轉,今天比方說天王星它要轉九十度,它很叛逆,它說它要轉九十度,很有可能過沒幾天太陽系會怎麼樣?會有星球碰撞衝突。所以不依循軌跡,星球跟星球會發生撞擊摩擦。相同的,人與人不依循倫常的大道,必然也會發生衝突跟摩擦。現在有沒有衝突?衝突還相當嚴重,所以我們要省思一下,我們偏離了這個倫常大道有多遠?當我們遵循父子之道,不踰越去做人,父子就會有親,這個親就是德行;君臣有義,義是德;夫婦有別,別是德,這個別最重要的就是對下一代、對家庭負責任;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個序跟信就是德。

  我們來思考一下,父子有親確實不是誰規定的。我們看到父母見到他剛出生的孩子,內心都很喜悅,腦子裡想的是什麼?都希望能給孩子健康的成長跟呵護。所以他對孩子這種愛護之心很自然就流露出來,有沒有哪個家長一看到孩子剛生出來,馬上腦子裡就想以後會不會給我大房子住?會不會給我大車子開?應該不至於會這樣。孩子對父母也是依然那種純然的依戀之情,你看孩子一二歲、二三歲,你打他,他會更往你的懷裡鑽進來,捨不得離開。今天假如孩子他交給另外一個奶媽帶,從一開始就是奶媽幫他哺乳,這種依戀之情會發生在誰身上?會發生在奶媽身上,因為孩子可以感受到奶媽對他全然的照顧。所以人與人的互動,只要你是真誠的關懷,都一定可以接受得到。你對孩子有愈多的關懷照顧,自然而然父母跟子女之間就愈親密,所以父子有親。

  要落實父子有親,也要做到父慈子孝,父有慈,孩子才懂得孝心。這個慈要懂得悲智雙運,要有慈愛,也要有理智才行,不然愛之足以害之。去年十月十九號深圳特區報報了一則新聞,有一對父母他到報社去要求報社能夠登一篇文章。而這篇文章是寫到,希望年輕的父母不要驕寵孩子,因為他們的孩子被他驕寵完以後,行為非常的偏差。這對夫妻回想到當初孩子小時候,因為他們是高齡產子,所以老來得子很高興,對他是百依百順。到幼兒園去念書,幼兒園的老師都已經提到孩子有些生活習慣、有些對人態度偏差了,這對父母還替他的孩子說話。結果等到孩子上大學了,交了女朋友,回來跟他的父母講,你們兩個搬出去,房子給我住,我等著娶老婆。遇到這樣的情境,父母也是百般無奈,但是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所以現在慈愛孩子絕對不能驕寵,這個「寵」字有無窮的害處在裡面。

  我在教書的過程很喜歡教俚語,台灣俚語,因為俚語都是幾百年、幾千年留下來的智慧,常常都是一句話就把人生的哲理點透了。有一句話是這麼講道,「寵豬舉灶,寵子不孝,寵妻吵鬧,寵先生半夜就要爬起來哭,寵女兒難入別人的家教」。這個「寵」就是寵的意思,驕寵。寵豬舉灶,連豬都不能寵,連畜生都不能寵,你把豬寵壞了,牠到你的廚房把你的灶火都掀掉。你看現在人類養的寵物寵壞了,跳到床上去,你在那裡氣得半死:你趕快給我下來。牠甩都不甩你,所以動物不能寵。

  兒子不能寵,所以寵子不孝,寵兒子就不孝。汕頭有一對父母他生了六個孩子,然後很努力賺錢,買了六棟房子,一個人一棟,然後幫他們都娶好老婆,結果他們的下場是沒有地方住。結果大兒子可能怕人家說話,找了一個在豬舍旁邊的空地,建了一個木屋給他們住,旁邊的鄰居看不下去說告你六個兒子。諸位朋友,要不要告?要告?「居家戒諍訟」,家裡面只要告上法庭,凶兆已現,絕對不會有好下場。真的法院判決六個孩子要奉養父母,剛好一年十二個月,每個人分兩個月。本來這對老夫老妻還可能活幾十年,結果這麼個給六個兒子媳婦奉養,每天給他們的東西丟過去:趕快吃,等下我要收了。每天過得很緊張,所以本來可以活很久,這麼一緊張,三、五年就得癌症,命都折掉了。所以教孩子還是要從小教正確,孩子不能寵,寵子不孝。

  妻子也不能寵,妻子寵壞了,一遇到事情就一哭,二鬧,三上吊。你怎麼這麼有經驗?這個時候男人真是腹背受敵,事業能不能做好?他可能在辦公室的時候都很怕電話一響,會不會又是我老婆打來的,心神不寧,所以老婆不能寵。再來,寵先生半夜爬起來哭,你把你先生寵壞了,他在外面流連忘返,你在家裡孤枕難眠,獨自哭泣,所以丈夫也不能寵。最後女兒不能寵,教女兒是大學問,因為一個女兒教好了,她以後是賢婦、賢母。有賢婦,先生的事業才做得好,有賢母,國家才有好的人才,好的下一代,所以天下的致亂根源,在教好你的女兒,使命很重。女兒沒有教好,她一嫁到夫家裡,三天兩頭就鬧情緒,我不幹了,就回家了。這個時候你應該怎麼面對女兒?能不能說:來,回來,爸爸給你靠?那把女兒都毀掉了。她應該學習的人生課題,如何當太太、當媳婦,進一步當母親,都需要學習,都需要懂得忍耐。她沒有學到,這一生就空來了,所以女兒不能寵。

  我記得小時候,我的外公、外婆到我們家來的次數很少,幾乎十個手指頭算得出來。每次我外婆一走進我們家,就牽著我奶奶的手對她說:我的女兒嘴巴不甜,我的女兒動作又慢,我女兒有很多缺點。就一直數落我的母親,我在旁邊都聽得莫名其妙。兩個老人家一路走過來,然後坐了下來,接著就變我奶奶在講話了,我奶奶說:這個媳婦好,一下班回來就開始做家事,就開始稱讚我母親的優點。現在我長大了,突然明白到我的外婆有很高的智慧,自己女兒的壞要自己講,留好給婆婆講,所以「人情練達皆文章,世事洞明皆學問」。

  所以父慈的過程裡面我們也要理解到不能寵愛,所謂慈悲多禍害,方便反而出下流。所以寵出來的孩子,很可能會讓父母還有家庭都遭到很大的劫難。怎麼樣教孩子才能夠理智、才能夠教得正確,這也要依據經典的教誨來教,我們明天就針對父慈子孝來做一個探討。今天的課我們就先上到這邊,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