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弘護人才扎根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八集)  2020/8/8  英國蘭彼得  檔名:55-164-0008

  兩位會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今天是觀音成道日,所以我們看成道日一起共學,就代表我們這一生一定要成道、一定要成就,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台中蓮社參學過,應該有看一段當時候李炳老給大眾的開示,不知道有沒有印象?老人家那時候應該都是九十五歲以上了,聲音非常宏亮。老人家說:「你學佛就得作佛。」那個聲音像洪鐘一樣,聽過一次不會忘記。所以印光祖師他的墨寶當中有兩句也讓我們印象很深刻,「人皆可以為堯舜,人皆可以作佛」。我們看到這個墨寶背後就是印祖對我們的勉勵,甚至是對我們的護念。觀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印光祖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所以整部文鈔我們都可以感覺到老人家的苦口婆心,殷殷勸勉。那個文字背後的良苦用心,真的靜下來去感受,就覺得不聽他老人家的話太對不起他了,文鈔真的給我們弟子們這樣的感受。

  同樣的,我們現在學習師父上人教誨,像《太上感應篇》,短短半個小時開示,都可以感覺到,用我們俗話講的掏心掏肺,把他一生修學的智慧都是和盤托出,就希望我們能受用,我們能真正了脫生死,真正解決問題。所以師父上人也好、祖師也好,真的都讓我們感覺到《無量壽經》上說的:「我哀汝等,甚於父母念子」。這些話不僅在《無量壽經》上,善於觀察的人,就可以在師父上人身上,可以在李炳老,可以在印祖的《文鈔》,甚至是蕅益大師、蓮池大師他們的著作當中可以感受到。感受到他們的心,就不願意辜負他們。

  這一段時間大家應該有念《勸發菩提心文》,這段時間有念吧?你看那個開頭,我們感受到祖師的心沒有?「不肖愚下凡夫僧實賢」,你看祖師謙卑到極處,那都是已經成就的聖人,「泣血稽顙,哀告現前大眾,及當世淨信男女等」。你看「哀告」,等於如同師父上人在提到李炳南老師告訴他,我們這一代是跪著把佛法接過來,到你們這一代,要跪著把佛法送出去。所以這一段文,省庵大師那種苦口婆心我們要體會到。「惟願慈悲,少加聽察」,你們就聽我一句吧!

  其實這個跟父母的心完全一樣,就像我們在迷途的時候,真的父母有時候眼看我們可能一步就踏錯了,甚至要到深淵裡去了,真的感覺都快跪著給我們講話了,可是那時候可能我們還不聽,那是多傷父母、多傷佛菩薩的心!我們還在輪迴,這樣的事我們不知道幹了多少次了,這一生不能再幹了,這一生一定要成道。今天剛好又是父親節,所以不能再辜負父母了,不能再辜負阿彌陀佛十劫以前發的四十八大願。彌陀是我們十法界眾生的大慈父,我們一定要聽大慈父的話。「便就今朝成佛去,樂邦化主已嫌遲」,我們今天就往生,阿彌陀佛這個大慈父見到我們,第一句話就說:「傻孩子,你怎麼現在才回來?」所以有不忍心再糟蹋佛菩薩的這個心,不忍心再糟蹋歷代祖師傳法的苦心,我們有不忍心糟蹋師父六十年弘法的苦心的話,那我們這個願力就不會消退了,就會勇猛精進來自我提升。

  所以我們跟大家交流,今天是第八節課了。修行,我們說到的首重發菩提心。我們一起討論,我們跟阿彌陀佛學到什麼?最核心的就要學到他老人家的大慈大悲,「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我們要做他的第一弟子,要發這樣的願,這樣就是同名妙音如來。最妙的就是這個六字洪名,能滅眾罪,統攝萬法。「如是妙法幸聽聞」,這個六字洪名的妙法、妙音要傳給眾生,「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末法時期就得靠淨土法門,「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所以我們要記住,我們顏會長在那一堂課最後分享,給我們總結了《無量壽經》裡面教導的重點,更重要的勸我們心同阿彌陀佛、願同阿彌陀佛、行同阿彌陀佛,這是我們這個班要學習的第一個重點就要發願。這幾節課我們也共同探討修學應該有的觀念、態度。因為發菩提心是修行的主帥,你打仗不能沒有元帥,不然就亂成一團。所以印光祖師說發菩提心是主帥,接著就要建立正知正見,把修學的觀念態度要建立起來。

  所以我們看今天是觀音成道日,觀音也是勸我們發心。大乘佛法以慈悲為本,所以菩薩表修德,佛表性德。所以誰是觀世音菩薩?自己要效法觀音菩薩。我們遇到觀音菩薩聖誕,觀音菩薩辰誕,買榴蓮、買水果去供養觀世音菩薩。這個也是很好,但是佛法更重視什麼?如說修行供養。所以供養觀世音菩薩最好是什麼?做到觀世音菩薩的聞聲救苦、千手千眼。不是說我們要變成一千隻手、一千個眼,佛門它是藝術化教學,表法的,要看懂他的表法。所以聞聲救苦就是教我們要以眾生的苦難為念,人飢己飢,人溺己溺,而且還要三十二應身,你去救苦的時候,還要應以什麼身得度即現什麼身而為說法。

  我們看觀音菩薩像大部分是女像,女性表慈悲,女性表柔軟,不柔軟怎麼三十二應身?隨圓就方,以柔克剛。不知道我講這一段,諸位女同胞有沒有回憶起,妳要出嫁的時候,妳媽媽有沒有跟妳講這段話?假如有,妳是有大福報的人,妳母親、妳的家庭都有傳統文化的傳承。有傳承,人生就是站在幾千年的智慧去經營;沒有傳承,那就是自己的想法、看法在那裡摸索,甚至撞得一個包、二個包、很多包都有,甚至頭破血流,還搞不清楚問題出在哪。所以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就在眼前。所以尋聲救苦,要時時長養自己的慈悲心。

  我們有學長他很用心,他觀照自己的慈悲心能不能時時保持,這個就是把蕅益大師教導的觀心為要用出來了。老法師有一句法語特別重要,這是修學得不得力的關鍵,老人家常說:「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這句話聽到的頻率高不高?非常非常高。我們剛剛說慈悲為本,學觀世音菩薩,什麼時候開始學?right now(馬上),anytime anywhere(隨時隨地)。所以儒家有一句話講得好,「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太上感應篇》也教我們:「是道則進,非道則退。」我們的心一失慈悲心了,習氣一做主,就不在道中,就在造業之中,這個我們得慎重對待。所以印光大師說:「聖狂之分,在乎一念。」孔子教導顏回夫子也是這麼指導,「克念作聖」,就這一念要保持在真心。一跟真心不相應了,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趕快轉成阿彌陀佛,趕快把自私自利轉成為他人想、轉成慈悲心。

  我們現在請林居士分享一下,我剛剛講這麼一段就是讓他先準備一下。

  林居士:謝謝法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請。

  林居士:因為之前有聽到法師提到蕅益大師的法語:「持戒為本,淨土為歸,觀心為要,善友為依」,學生就覺得上了這七個星期的課後,應該要回歸到最根本的。最根本就是常常聽到法師、我們導師所說的,心就是我們的根本,凡事要從這個心開始。所以這個星期學生就特別注意自己的心,怎麼樣去學習觀察到底自己的心境是怎麼樣的?

  所體會到的一點,譬如說自己的過錯在什麼地方?其實關鍵是自己在守戒方面功夫還不夠,而且慈悲心也不夠強。學生就跟大家分享幾個例子,譬如說第一個例子是關於螞蟻的故事。現在天氣很炎熱,家裡有時書桌上會出現一二隻螞蟻。學生就觀照自己,怎麼樣去處理這些螞蟻?要不要放牠一條生路?還在猶豫不決。學生就開始問自己,到底我是不是有慈悲心?所以就覺得以往這個就是我們的習氣,可能說是習氣在,學生本身還好立刻明白了,就立刻拿紙巾,然後放點水弄濕了,輕輕的把那隻螞蟻放在紙巾上,然後送到安全的後院去。其實整個過程學生學到就是這一點是滿重要,因為當有在猶豫不決的時候,是說你自己的修行功夫還不夠,理是明白了,但是遇到這個境界的時候,學生應該怎麼樣去處理,這是學生學到的地方。

  第二件事就關於到家裡岳母一起住,年紀大了,八十多歲,她就喜歡看電視劇,剛好有一天電腦和電視的開關就不能操作了,她就講一次。但是學生剛好說星期天,就沒有放在心上,甚至認為等明天吧,等電器店開了,去買個開關回來。但是到了晚上,我們的老菩薩又說:「我很想看電視劇。」學生立刻就知道又錯了,為什麼?原來在我們附近有一間電腦店,學生記得其實它就有賣開關的。所以學生立刻就跑去,晚上差不多八點多了,跑去電器店就把開關買回來,然後才能夠讓她安心的看。所以看這一點就是說,這老人家的心,已經是她們上了年紀,她們也沒什麼大要求,就想娛樂一下,不知道做什麼好,我們這些後輩的自己的心還不在她那邊。所以這點學生就覺得要好好再去修一修。

  再舉個例子,孩子本身,他本身就是晚上去打羽球,一般像學生晚上十一點就關門、關窗,就要睡覺了。那天晚上就忘記了孩子去打羽球還沒回來,就把大門關上。看看自己,我的師兄就說:「你的心好像不在你的兒子那邊」。對,想想,原來是自己忽略了很多東西,在家裡,所以都是需要學習的地方。所以就把這些事情要慢慢去修正自己。

  另外一件事就關於非禮勿視,學生覺得應該講一下這段。非禮勿視就是學生有一天去晨練的時候,晨練的時候有些婦女,有些她們的穿著可能簡單了一點,就出現在我們的眼前,可以說是不該看的也看到了。學生是在心得報告有向老師問一問,我們是否有個建議讓我們去避免這種所謂的非禮勿視再發生。

  學生另外一點就是說,跟成德法師學的,關於講話要順人心。這是非常重要,因為有一次,早上就看到有兩位長輩在晨練的時候,因為附近沒有公共廁所,他們就跑去那個草叢裡面小解。剛好學生遇到他們,他們一出來,學生其實是想問他們,本來想問:「剛才你們做什麼?」學生講了兩個字,「剛才」,這個長輩就看著學生一眼,學生就想講錯話了,就立刻把那個話題一轉,問他:「剛才你們幾點來這邊晨練?」這就化解了這種,觀心又幫助了自己化解這些尷尬的情況。

  學生覺得在生活中這些小小的細節,學生真的太多太多了,真的每天都有,不是在家。現在是MCO(疫情期間行動管制令)時期,很少出外,但是還是會有出外,在家裡還有做到不妥的地方,都是有,每天都有,應該如果注意的話,最少是二三件。觀心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就覺得把這個心觀好,太重要了。謝謝老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林居士分享。聽完他的分享,成德首先想到的,老法師說:「發現自己的過失叫開悟。」老法師又說:「修行沒有別的,就兩件事,知過跟改過。」但是知過就不容易了,孔老夫子說:「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夫子說他沒有見過可以見自己過又悔自己過的人。所以每天能發覺自己很多過失,這可是非常好的現象。我們不要說發現了過失然後沒信心了,這個又是另外一個習氣現前。發現過失不是壞事,因為它是妄心,妄的就不是真的,肯放下,它就障礙不了我們。

  我們回想夏蓮居老居士說的,修行要先打破兩關,第一是自欺;第二關,要灼然見得自己滿身過失,功夫始有著手處。這個著手就是我們知道這裡有問題,然後去對治。這對治很重要!發現有貪心了,怎麼對治?布施;發現有瞋心了,怎麼對治?忍辱;發現散亂了,要禪定對治它;發現懈怠,要用精進去對治。所以剛剛等於是林居士分享他都在對治,他現在的狀態是夏蓮居老居士說的這兩關他在突破;這兩關不破,大乘經典能講都沒用,那等於是門都還沒入。

  所以這句法語其實非常非常重要。假如我們現在一天過來了,發覺不到自己有問題,那這就是最大的問題了。今天哪句話說錯了、哪個念頭不對、哪個事情處理得不妥,都不知道,那就是有一關還沒過,這一關其實也不好過,就是習氣使然,渾然不知,已經太習慣這個習氣了,自己不覺得有問題。

  就像我們上一次跟大家在探討,我們在念頭當中是義還是利?當我們很習慣自私自利的時候,起這個念頭都覺得本來就應該這樣,不覺得有問題。到團體裡來應該有道義,問的是我能為團體做什麼,應該不是團體應該為我或者團體應該給我什麼。現在社會風氣,我們自己警覺性不高,不知不覺就隨波逐流了。現在整個社會風氣,權利、義務,請問都在談權利還是義務?大家有沒有曾經遇到在街上遊行,「我們要盡什麼義務,我們要盡什麼義務」,有沒有?大家有沒有跟親戚朋友聚餐,圍在一桌的時候,「我們今天來談一談,我們對國家應該盡什麼義務?我們對家庭應該盡什麼義務?」可能一談就是我能有什麼好處,都是談這些內容比較多。所以都習以為常,這就變成習氣使然,渾然不知。

  所以這幾個關卡我們都得下大決心突破過去,不能渾然不知,不能自欺,不能因循,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問題,然後痛改它。老法師說:「發現自己過失,立刻就要痛改。改正自己的過失,叫真修行。」老人家說:「你每天念那麼多佛號、磕那麼多大頭,處事待人接物不能夠落實,這樣佛是白修了!這樣的成就很有限,佛不是這樣教導我們的。」

  像剛剛提的第一點,當然很可貴的,我們要看到林居士的態度,他聞教便行,聽到好的教誨,我得照做,持戒為本,觀心為要。沒有這個態度,學著學著會變老油條,經句很會講,但不往心裡去,變口頭禪。所以我們也要提醒自己,君子之學,「入乎耳,著乎心」,放在心上,然後馬上去做,「布乎四體,形乎動靜」,不能學成「入乎耳,出乎口」,變成口頭禪了。這個態度可貴。

  接著提到,看到螞蟻第一個反應很煩。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所以大家不要覺得五戒很好持,五戒得要痛下決心,為什麼?我們在輪迴裡面最常造的就是這些業。第一不殺生,你看一看到螞蟻,這些很麻煩。惱害眾生就是殺業,其實這個很容易的,一不能體恤別人了,很可能那個言語就衝,就會刺傷到別人。所以持戒為本,首先不惱害眾生。

  不偷盜。不偷盜,「我不可能偷盜」,其實看得更深一點,有佔人家便宜就是盜心。今天這個任務不是很想做,就動個小聰明推給別人了,這佔人家便宜也是。

  不邪淫,這個再延伸開來,不放縱。這個淫就是沉溺了,吃什麼東西止不住想吃,做什麼事情沒有掌握一個度,就一直……比方說看個連續劇,韓流來了,受不了了,一看看到一二點,「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句話say goodbye,提都提不起來了。假如大家說,聽《無量壽經》聽到欲罷不能不睡覺,這個還可以另當別論。你看師父上人年輕學習,讀經讀到忘了時間了,「啊,天亮了!」那個都是在法喜當中。看連續劇看到通宵達旦,那個都是欲望在作祟,這個不能混在一起談說:「那老法師也看書看到天亮」。這個淫字是沉溺,自己做不了主,這世間的欲,都像吸毒一樣,你有個癮了,你就被它給控制住了。所以像祖師,對於嗜好也是要謹慎的。就像廬山慧遠大師,當時候結社一百二十三人,大家都是精進修行,一心求生淨土。你假如裡面有個人,看個山上的景象,「我賦詩一首」,就開始寫詩了,然後其他的人就跟著,「我也來一首吧」,那一向專念就破掉了。所以同參道友不能勉強,印光祖師說不能超過二十個人。那個是印祖那個時代,我們想一想現在的人,最好不超過多少人?大家看著辦吧,我就不多說了。當然強調的一點,不要攀緣,不要強求,志同道合就好。所以我們馬來西亞有個問候語特別好,「諸位同道,大家好」,這個同道就是同道中人。

  所以我們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這個不妄語也不簡單。從小習慣了,有時候不經意就說出來了,事後也反省、也懺悔,但是有時候它太快了,忍不住,所以這些都是要下功夫對治。大家有沒有聽過老和尚說的,三世不妄語,舌頭可以舔到鼻尖。所以相是修出來的。不知道大家聽完這一段,回去有沒有照一下鏡子,怎麼差這麼遠?那提醒自己。相貌都是修出來的,不用去羨慕別人,更不能嫉妒,但是這個得勘驗自己,都可以勘驗到過去生的習氣。所以每句佛法都有受用處,我們都要用當機者去領納。

  林居士他講到這個螞蟻,我們現在不止不能傷害這些小動物,你不要看牠小,牠跟我們一樣很怕死,牠跟我們一樣有倫理,牠的倫理組織也不輸給我們。我們看那個Discovery(紀錄片),這個我以前看的,就是拍那個螞蟻,你看牠們分工合作,現在人類的分工合作我看要比牠們強也困難。人家也有倫理,牠們有蟻王,牠們是不亂的。你不要說牠們傻,牠也有牠的親人,你傷害牠了,那牠的親人也會痛苦。

  那一天看到有個同修傳來一個短訊,遭大水了,結果那個老鼠,母親要救牠的孩子,就衝進去水裡面,牠整個住的地方全部被水淹了,一進去好久,終於出來了,把一個孩子救出來。水愈淹愈高,撲通牠又進去了,連續好像是四次還是五次。大家看到牠是奮不顧身,牠根本就沒想到自己的生命,就是想到孩子。所以為母則強,不是人類而已,眾生都是這樣。所以我們不能去破壞牠的家庭,也不能去傷害牠的生命。尤其佛法又告訴我們真相,一切眾生可能是我們的過去父母。所以《勸發菩提心文》說:「菩薩觀於螻蟻,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常思利益,念報其恩。」祖師把這個真相告訴我們,我們應該下一次看到螞蟻,這句經文會不會起來?應該會起來,「菩薩觀於螻蟻」,更不可能去想傷害牠,過去父母,要利益牠。所以在《菩薩戒經》裡面就有提到,你面對畜生道,都可以勸牠修行,勸牠:「汝是畜生,當發菩提心」,都跟這些眾生結法緣。

  剛剛也提到,明白這些道理了,可是在境界當中想要時時保持,不是那麼簡單,所以理有頓悟,事還要漸修,還要不斷鞭策自己去貫徹這些教誨。又有提到岳母,提到自己的孩子,我們今天在這個觀音成道日,大家一起探討,觀音菩薩是慈悲,都把眾生擺在第一位,而不是把自己想不想、方不方便擺在第一位。所以做個轉變,佛法從根本修,根本就是念頭,做個轉變,把自我放後面,更好的是不要有自我。上一次跟大家說的,我們佛門問候語不一樣了,「你的水泡破了沒有?」水泡破了沒有?水泡一破就變大海了。「大家饅頭吃了沒有?」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這麼大的福報遇到這個萬德洪名,不好好爭分奪秒念,那真是糟蹋自己的福報、糟蹋自己的因緣。

  所以蕅益大師有一段開示告訴我們,「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痴,即大持戒」,你一聲接一聲,貪瞋痴根本不會現前,出不來了,伏住了;「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你一句接一句,多清淨、多歡喜,不會去起這些是非人我了;「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功夫沒有間斷,精進;「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不會再順著自己的念頭,一個接一個,拉不回來,我們說心猿意馬,不會這樣了,拉回來,不再做孫悟空了,拉回來,「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不會被其他法門、其他的修學方法,又引起你的好奇,又把你引到其他的路去了,很堅定的,死盡偷心,一心一意就念這句佛了,不換題目了,哪怕是古佛再來勸我們,我們也不動了,這個是真正真信切願了,這個是大智慧。所以一句佛號,六度萬行都在裡面了。

  結果蕅益大師在這段開示又說,我們要怎麼用功?或三萬,或五萬,或七萬。大家聽懂蕅益大師的意思沒有?從多少起跳?三萬。我當時候看到這一句,很有道理,為什麼?《三時繫念》說:「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多多益善,不念就打妄想,不念可能就輪迴心造輪迴業了。

  大家聽到這裡,可能就有人下一個決定,「好,我從今天開始就三萬了」。有這個決心很可貴,好好努力。但是不要因為你要念這個三萬,工作也不認真做了,然後家裡有什麼要你去幫忙的,你說「我三萬還沒念完呢,成德法師說的」。我什麼都沒說,我所強調的就是,你只要不念佛就打妄想了。所以大家都要善於去體會,祖師他這麼教導的用意在哪,真的是要分秒必爭,甚至是見縫插針,多念佛、多精進。

  老法師還講了一段話,說他這一生見過一個人時時都在定中,大家有沒有印象?老人家指的是章嘉大師,是吧?「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都在禪定中。諸位同修,我們要不要時時在禪定中?我們不在禪定中就在散亂中。只要不在定中,散亂了,沒有不講錯話的,沒有不做錯事的,沒有不妄想紛飛的。所以我們得很勉強自己,時時要練心不能散亂,不能妄想相續。所以不是章嘉大師做到了,我們得往那個方向努力才行。師父又說了,章嘉大師怎麼做的?他跟人談話很專注,談話一結束,就開始持咒了,金剛持。所以這個就代表我們談話的時候、工作的時候很真誠用心。

  所以老法師的教導非常圓融,老法師說:「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應酬是念佛,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念佛。」這段話在「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的開示。念佛,我們看這個「念」字,今心,代表心上真有佛。就是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去處事待人接物,那這樣應酬也是念佛。這些開示不容易聽到,我們遇到的是明師,他給我們開解的佛法是圓融的。大家要了解,圓解的人,佛法你解得圓,修一天,勝過沒有圓解的人修一劫。一劫大家知不知道多長?黃念祖老居士有個比喻,有一個幾十里的大石頭,是吧?天上的天女穿著很薄的紗,幾百年下來一次,然後對著那個石頭飄一下蹭一下,然後就回去了,再幾百年再下來再蹭一下,把那塊石頭蹭沒了叫一劫,那有多長?說圓解的人修一天,勝過沒有圓解的人修一劫。所以《法華經》這個話重要,「善知識者是大因緣」,善知識對於我們修行是重大的緣分,「所謂化導令得見佛」,透過他的引導,我們這一生能修學成就,見佛,明心見性。「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得有善知識指路。

  但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態度,有緣還要有因,它才能結果,因就是我們的恭敬心。大家聽師父的「十年因緣」聽出門道了,老人家為什麼可以修學這麼有成就?因為他對老師非常的恭敬。恭敬是因,善知識是緣,我們願意聽,就少走很多的彎路。所以要「如貧得寶,改往修來,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輒得」。真正依教奉行了,命運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家庭也會變化,所願輒得。

  剛剛提到師父這段開示。所以我們有事的時候,不管是在家庭還是在工作,我們就是「敦倫盡分」,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是念佛,敦倫盡分,「閑邪存誠」,這句就提醒我們,一切皆從真實心中做,用真心、用念佛心去做,做完了佛號馬上提起來,不能做完了那個事一直在腦子裡繞。所以要「過去勿留滯」,過去的盡心盡力做完了,不要得失,不要罣礙,不要懊惱,更不要埋怨;「未來勿將迎」,未來的事還沒到,不要一直在那亂操心。這樣這個佛號才念得住,不然這個佛號裡面,要不是過去煩惱,要不是未來煩惱,要不又是現在煩惱。

  所以我們都要體會到蕅益大師、師父上人這些教誨,包含章嘉大師給我們的示範。所以從今天開始,除了處事待人工作,在因緣當中之外,其他的時間我們要照印光祖師教的:「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叫它消滅。」學佛,尤其念佛也得下功夫,就像海賢老和尚說的,這個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念得力的。所以祖師都勸我們:「珠不離手,佛不離口。」當然也別著相,你嘴巴一直在那裡動,你家裡的人生煩惱。反正這個法門是事事無礙的,誰也障礙不了我們,我們默念金剛持,誰都障礙不了。

  大家有沒有經驗,拿到了一個計數器,下定決心每天念多少,持續了三個月,慢慢的也say goodbye了。誰送我們一個佛珠,這個佛珠很好,他也是一番心意,好好念,念一段時間,佛珠也不見了。所以發心容易恆心難。我們「建立正知正見」裡面說的,要有恆心、要有毅力、要有決心才行。所以都得要做鈍功夫,老老實實念佛、老老實實扎根。我們最重要的根,孝親尊師,這是大根大本。所以我們面對父母,面對公公婆婆、岳父岳母,這個都是我們最莊嚴的道場,我們得真練功、真依教奉行。

  再來還提到非禮勿視的問題。所以這個時代能修行得力太不簡單了,這個時代能修學得力,這個祖師古聖先賢都讚歎你。因為這個時代內在的煩惱不知道比一百年前多多少,還有外在的誘惑,像剛剛林居士提到的這個困擾,一百年前沒這個困擾。我們回想起我們的奶奶,你看她們的穿著怎麼樣?很整齊,這個紐扣都扣到上面,讓人一見到她們就非常莊重。所以女子的穿著影響整個社會的風氣。所以我們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兒女都有一個態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一舉一動不能給下一代帶壞了,不能給社會風氣帶壞了。結果現在這個時代,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樣事情就嚴重了。這個風氣偏頗之後,要再扭轉不簡單,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這個時代我們得有一個態度,不要去苛責任何人,「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但是要從自己做起,和諧社會從我心做起。

  為什麼孔子教顏回:「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四句精闢。《無量壽經》說「賢護等十六正士」,這個賢護就是很會護持自己的道業,護持自己的清淨心。一切行門,所有的修行目的是什麼?淨心為要,就是要恢復清淨心。只要所接觸,六根接觸六塵會影響我們清淨心的,那我們就不要接觸。實在沒辦法會遇上,專注力在佛號上。我們看菩薩的眼睛都怎麼樣?他是低垂的。對這些誘惑你的眼神要放低下來,然後心裡都是默念佛號,那這樣這些誘惑境界影響很小。怕的是什麼?你去看,看了事情過了還去想,這個就特別擾亂清淨的心。所以事在人為。當然在進退當中,一來護念好自己的清淨心,再來不要搞得很尷尬,善巧方便去提醒人。

  還有提到出言順人心,話還沒出去,剛好覺得不是很妥了,馬上拉回來。這個是話到口邊留半句,事臨頭上要用三思,三思而行,謹言慎行。尤其這個時代,我們要懂得應對進退,《了凡四訓》有一段話,對我們這個時代特別契機:「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但「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捨己而從之」。所以他錯誤,你講了他會不高興的,那我們就不去張揚他的惡。但是就像舜在雷澤,你去肯定那些對的,它風氣慢慢就轉過來了。看到那個穿著特別莊嚴的,我們就讚歎他莊嚴;看到很守規矩的,都會找到廁所才上的,我們就讚歎他,我們不去批評那個錯的,讓氣氛很尷尬。「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心對了,其實那些言語行為不難。我們有時候會覺得那學起來好難,那是從事上學。所以改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學習也是一樣,有從事上學的人,有從理上學的人,厲害的人直接從心上去學,他一從心上學,他舉一反三、聞一知十。

  我們這個班幾個共學的重點:發菩提心,發心立願,還有建立正知正見,然後扎孝親尊師的大根大本,還有因果教育。所以問大家「饅頭吃了沒有」也是因果教育,「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託彼依正,顯我自心,始本不離,直趨覺路」,「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是心是佛,是心可以作佛。

  那我們跟大家有發老法師一段開示,「孝親尊師是圓滿成佛之根本」。很多同修也都有談到學習這個的心得,我們也很感謝這幾次不少位同修分享他們侍奉父母的這些真實案例,也觸動我們很多善根。而我們看老人家他特別會掌握機會教育點。我們護念自己、護念別人,都要掌握機會教育點。就像今天是觀音成道日,會護念自己的人,就會觀照自己,我有沒有效法觀音菩薩?我有沒有具體落實他的大慈大悲?這叫自我教育。有沒有回想觀音菩薩聞聲救苦?其實我們的人生好多苦難,誰幫我們解決的?父親、母親。所以今天特別好,父親節,剛好又是觀音成道日,讓我們也想想父母為我們解了多少苦難,甚至不是過去,現在還是。我看到我們班上這些年輕的學子,他們都是一路他們的父母把他們護持好,那麼小就可以學佛、學聖人的教誨,真有福報。其實他們的父母都不知道幫他們擋了多少誘惑,擋了多少這些災難。

  我就跟大家舉個例子,成德有一次開車開到睡著了,高速公路。所以我當初聽到黃念祖老居士說,「謹防業力發動」。大家聽過這句法語沒有?黃念老說,「要善根發動」。就像我們在聽哪一位同修講他怎麼孝父母,我們流下眼淚,那善根發動。剛剛林居士他在生活當中一直在反觀,察覺到自己的錯誤,這是善根發動。那會慚愧、那會奮發、那會改過,這是好現象。怕的是什麼?業力發動。夏蓮居老居士說的,「悠忽」,恍恍惚惚,不知道一天在幹啥、忙啥;「昏惰」,昏昏沉沉的,很懶散,沒什麼動力;「自欺」,自己欺騙自己;「飾非」,掩飾自己的過失,這樣會「天奪其魄」。道家說三魂七魄,你看一個人這樣恍恍惚惚,這危險,他的業力要現前。一般看相的人說你印堂發黑,這都有徵兆的。那個業力一發動,自己做不了主。

  成德自己是二十九歲那一年特別明顯,明明只有二十九歲,精神很不好,開車一直提醒自己不能睡覺,還睡著了。幸好是載我母親,我母親說:「你是不是睡著了?」我又醒過來了。幸好是載我母親,沒有載人就麻煩了。福報可以共享,所以成德很多劫難,可能是剛好我父母在,這個劫難化掉了。所以今天這個節日,成德也是百感交集,佛菩薩無形當中不知道救了我們多少次了,父母也是這樣。

  我們剛剛講學菩薩的聞聲救苦,那要利益眾生要有緣分,緣分來了我們盡心盡力,緣分沒有到,我們也讓這顆要利眾的心是圓滿的。所以我們念佛就是為一切苦難眾生念的,我們每天晚上迴向:「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要有這樣的心,這樣才是跟阿彌陀佛同心。「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無邊苦眾生」,「一切皆成佛」,這個心我們隨著讀《無量壽經》自然發出來了。而當我們雖然沒有因緣去幫助眾生,可是你看現在疫情這麼嚴重,我們都是至誠心、慈悲心念這句佛,給整個地球的眾生迴向。這顆心真,你相不相信,未來全世界很多人會到馬來西亞去學佛、學傳統文化。你們臉上沒什麼表情,你們要點點頭,不然我話都說不下去了。虛空非大,心王為大,心的力量很大的。

  有一個出家人,他經教都通達了,可是他講經沒人聽,很可惜。結果他旁邊有一個道友就跟他說:「你身上還有什麼可以賣錢的東西?」他說我還有衣服什麼,就拿出來去當掉。然後拿那個錢買一些穀類、豆子,他這個朋友幫他買的。然後就走到森林裡撒在青草地上,然後就很多蟲子、鳥都來吃。他這個朋友就對他說:「你二十年之後再出來弘法。」結果二十年他真的法緣殊勝,來聽的都是十幾歲的,二十來歲的年輕人來聽他講。念頭,透過那個豆子、那個五穀就跟這個眾生結緣了。所以我們也發這個願,不管是往生的,我們希望他投生善業、善道,好好修行,你這個念頭一發,二十年之後他就去找你了,感應不可思議。我們二十年之後,今天這個八八節算一下,我們二O四O年來看看,我們馬來西亞法運怎麼樣,就知道我們的心真不真。這個叫自我勘驗,檢查一下自己的發心。

  觀音菩薩這個大慈大悲是從哪裡發出來?從地藏菩薩的孝親尊師延伸出來的。所以四大菩薩表修德,開發心地寶藏,孝親尊師;再以孝親尊師的心來對一切眾生,就是觀音菩薩的表法;在利益眾生的時候,又用智慧、用理智,悲智雙運,這就是文殊菩薩的表法;然後最後普賢王菩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就圓成佛道。這四大菩薩是修德,四大菩薩就是自己。

  我們首先地藏王菩薩具體教導,《地藏經》是具體教導,老法師這一段開示是教導。老人家就掌握了二O一六年清明法會,給我們這段精闢的開示,就掌握機會點,護持自己、護持眾生。這個是珍惜眾生跟他老人家的緣分,大家感受到沒有?

  你看「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老人家一開頭說了:「今天有來自北京的同修、來自吉林的同修」。你們可能不一定很了解這個背後的考慮。大家要知道,這是一九九九年,二十一年前,我們大陸的同修能飛到新加坡,請問他花的錢是他多久的積蓄?來不容易,所以老人家很能感受大家那個求法心切,做了調整,「我們今天《感應篇》、《華嚴》暫停一次,為這些同修談談念佛法門」。掌握機會點,用了兩個小時,非常精闢。怎麼用心能往生?怎麼去修行?依據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心依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樣去修行,一定可以高品位往生。

  老人家珍惜眾生跟他的緣,我們要不要珍惜一切親戚朋友的緣分?「不欣世語,樂在正論。」當然,我們不要一開口就好像在教訓人,要很自然的順勢而為,把大家聊的這個話自自然然引到怎麼去追求真正的快樂人生,怎麼樣更有財富、更有智慧、更健康長壽,就很自然的去引到佛法的這些教誨。怎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怎麼把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把它念通?你這個都要善巧方便、順勢而為。

  所以《淨修捷要》最後一拜:「一心代為生生世世,及現在生中父母、師長、六親眷屬、冤親等眾」,都把他們放在我們心上,我們就會珍惜緣。你一珍惜緣,你就會鞭策自己我每一天要好好提升,真的有機會我才供養得了他們。我得充電才行,見到他們才能放電,不然有時候一講話卡住了,法力不足、道力不足,書到用時方恨少。所以,「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所以我們能跟這些小朋友分享課程,能跟大眾分享,福氣啦,是我們的福報,他讓我們成長、讓我們鍛鍊,讓我們修福修慧,都是恩德。這些能體悟,就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念眾生恩,沒有眾緣和合,哪有我的成長?

  大家現在手上或者電腦螢幕上能調出這篇教誨嗎?「孝親尊師是圓滿成佛之根本。」沒有也沒關係,安住當下。不管有還是沒有,都看著我就好。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我們看第一段,「文化同源:中華民族是一家」。這一段學過了,我們看到這一段,我們的內心裡有沒有生起怎樣的心境?你現在不要看那個字,現在看那個字叫背標準答案,那就沒有意義了。這段學過了,不只學一遍,留在心裡面的是什麼?你說,黃帝任命契為司徒,那在考歷史考卷。你假如說黃帝太偉大了,他這樣當領導人真有智慧,他用對人,他用對了教育部長(這個司徒是教育部長),就利益了後代子孫,我以後當領導也要像他一樣用對人,這就學到東西了。

  我們以前考試,甲午戰爭是西元幾年?一八九五年。你說考這個跟我們人生有什麼關係?就是考你的記憶力。「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所以我們現在花了那麼多錢,花了那麼多時間、精力在教育孩子,不管是父母還是老師,可是教出來的孩子跟我們一百年前比,不好說了,這個投資報酬率不成正比。

  所以老法師常常感慨說,我們這個教育的理念、教育的內容方法傳了幾千年沒有改,哪怕是元朝入主中國、女真清朝入主中國都沒有動它。不能隨便動,一動問題就出來了。努力有結果,花那麼多時間、精力,不一定有好結果。理念方法不對,徒勞無功都有可能,甚至於搞成什麼?本末倒置的教育了。知識技能是才能,是末,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所以受工業革命影響太大了,工業革命的思惟是幹什麼?製造產品,你在這個生產線上,第一個給它什麼,第二個給它什麼,出來就是產品。這個思惟用在教育人,撲通語文,撲通數學,然後灌一灌,撲通出來就是人才。人才那麼好培養?人才還要因材施教。走你這個生產線,不照你的程序,然後就給他貼了一個「劣品」、「廢品」、「不能用」,多少孩子被貼這個,都給埋沒掉了。

  我們以前在學校教書,台灣叫什麼班?放牛班。大家要知道,孔老夫子也放過牛。當然,孔夫子在放牛的時候心裡面在讀書。當時候就有一個說法,我們老師們都說,放牛班的孩子都很聰明!很聰明,沒人啟發他。所以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很重要。

  所以我們現在每學一段話,問問自己有沒有領悟,就可以勘驗出來,我們是還在知識性的學習,還是已經是用心去領悟東西了。人的悟性會在哪裡起作用?在一切時候都會起作用。你在吃飯,當下你就可以感覺到那個氛圍,菜應該先夾給誰吃;一坐下來,好像誰的筷子沒有。面對境界是清楚,那就悟性起作用。

  所以老法師常說,面對境界清楚,學佛是什麼樣子?就是這個樣子;到哪都要人家照顧,那是面對境界不清楚了。每一個當下不被境轉,「若能轉物,則同如來」,這個就是學佛。本來大家的氣氛都是在那裡財色名利,你沒有被它影響,慢慢慢慢還給它轉到一起討論怎麼教育小孩,他們興趣還很高,那這就若能轉物。

  所以我們勘驗重要。我們讀這一段,馬上對祖先肅然起敬,大家算一算,四千五百年了,傳了多少代?一百多代,這裡面只要有一代不傳了,我們就學不到了。可是我們現在剛好遇到傳承的危機了,大家不要看現在經典還在,可是喪失民族自信心。你看多少華人地方氛圍是什麼?外國的月亮比較圓,什麼都是功利,什麼都是西方的好。所以,「江河若斷流,我輩何以對子孫?」這個環境現在那麼糟了,你看以後我們的孫子是什麼環境?孩子是什麼環境?我們有責任要把環境搞好,我們有信心,「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我們真的把儒釋道的教誨做出來,慢慢會改善。「文化若失傳」,一個是江河若斷流,我輩何以對子孫;「文化若失傳,我輩何以見祖先?」沒臉去見祖先了。所以老人家對祖先那真是一片赤誠的孝心,這個我們要學他老人家的心。他老人家說:「我犧牲生命都要把中華文化傳承下去。」感祖先的恩,承先啟後、繼往開來,就是我這一生決定要盡的責任!

  其實說到這裡也很隨喜我們馬來西亞的同修,尤其年長的,他們在年輕的時候賺錢,都會拿出一部分來護持華教。這個華教在馬來西亞也算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奇跡,一個非常亮麗的風景線,海峽兩岸三地以外唯一一個華教傳承這麼完整的。我站到了歐洲大陸,一間華小都沒有,你們今天有一千二百多所,現在歐洲要做一條龍才剛開始。所以真的,林連玉老先生、沈老功德很大!雖然那個時候他們真的是很難。所以我們也都要傳承他們的精神,讓華教繼續在馬來西亞這片土地更發揚光大。不能知少為足,一定要有更多林老先生、沈老先生這樣的人才出來,知少為足就會退步了。

  我們也以祖宗之心為心,天下無不和之族人。所以我們有緣接觸到全球的華人,只要接觸到了,我們就用祖宗之心來接待他們、來供養他們,老祖宗在天之靈就很欣慰了;然後再推展,凡是人,皆須愛;凡是物,皆須愛。

  而這一段老人家也是提綱挈領,把中華文化的精髓都給我們開解了,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你說那這個跟我有什麼關係?很有關係。這麼短的之內把五倫都講清楚了、五常講清楚了,這個功夫要不要練?這才二分鐘、三分鐘,背也要把它背下來,一有機會供養給親戚朋友。當然,你不要一開口就像背書一樣,你要把它消化吸收娓娓道來。你一像背書一樣,當下氣氛他就回到小時候上課很嚴肅;你假如娓娓道來,甚至開解到你怎麼用在做事業、怎麼用在教育你的孩子,他聽得津津有味。都是真感情,好文章,你真的去體悟了,真的去解行相應了,談出來都很有味道。

  第二段,孝親尊師是萬善萬德之根本。這一段提到的,孝道和師道是中華文化的大根大本。我們因為從事教育工作,所以我們對於教育的目標就非常清楚,不然有時候做著做著,目標忘記了,瞎忙。所以有時候忙忙,不要忙到方向、目標都忘記了。努力有結果,不一定會有好結果,因為有時候努力到最後跟目標是背道而馳了。我們冷靜看現在這個時代,辛勤工作的人他的目標在哪?以後家庭有幸福的生活。可是他很忙忙,忙到孩子不聽他話了,夫妻溝通兩句就吵起來了,身體也不好了,你看他忙忙,忙得那個目標模糊掉了。而且這個忙也要注意目標,還有這個目標的次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能跳過修身、跳過齊家,就要去利益華教、就要去利益佛法,這個就會沒有基礎,「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我們自己在台灣都有這些公案,做公益事業做很多,結果孩子進了監獄。大眾就譁然了,做這麼多好事,結果連自己孩子都沒有用心教,就產生負面影響了。

  所以兩綱八目這個次第也非常重要,格致誠正是內聖,先要把自己提升起來;修齊治平是外王,能夠去利益到自己身心、家庭、社會、國家、世界。我們從事教育,老人家總結得很好,第一個目標,父子有親的天性終身保持。誰要先恢復?父子有親誰要先恢復?教學的人,父母要先恢復、當老師的自己要先恢復、當領導的自己要先恢復,我們才能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其實不難,那是我們的天性,那是本有的,把障礙放下。障礙是什麼?障礙是把一些不愉快放心上了,念怨了,這恩就提不起來了。尤其我們這幾代人要冷靜反思,為什麼老人家一直提「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沒人教他。

  我們這個民族這一百多年,第一個受到列強欺負,搞得生活都困難,吃不上飯。我們可能爺爺奶奶那一輩都這麼辛苦過來,他就為了讓我們這個生命能延續,也沒有學到文化很多這些教誨。他們也很努力了,甚至於還遇到一些衝擊,像在大陸還有文革的衝擊,對他們的身心影響非常大。所以他們在那樣的時節因緣還能夠學佛,那已經不是一般的善根;還能夠不反對我們學佛,還支持我們學佛,還支持我們從事教育工作,沒有每天催著你,「你給我多賺點錢」,那我們的父母、爺爺奶奶已經很有善根了。所以能夠不去苛責,又能夠念他們的不容易跟恩,這個父子有親可以恢復的。

  其實實實在在講,真是人之初性本善。父母可能在我們成長過程中,他也有他的無奈,他也覺得他有做得不妥當的地方,他良心也是有負擔。可是當我們做子女的只念他的恩,從來不去責怪,你看真的把他心上那個負擔就解掉了,他就放下那一塊了。又感覺到你純淨的孝心,可能你的父母他這個善根因為你的孝心就不斷流露出來了。你說我們盡心盡力盡孝了,還給他懺悔,他一定很感動;一感動了,「爸也有不對的地方、媽也有不對的地方」。你看那個不是在電視劇看,我們的真心流露的時候,這些人生的好戲都會在我們的家庭上演。所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往佛化家庭去走,給眾生一個好的家庭表法。人生不可能每一步棋都是順境、都是好走的,但是你每一步都走得有聲有色,這個才是可貴的地方。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的,我們用對心去面對了,都是好事,轉煩惱為菩提,化危機為轉機,化悲憤為力量。這是中國教育第一個目標,恢復父子有親。

  第二個目標,把這個父子有親的天性延伸到對兄弟姐妹、對家族,再來對鄰里鄉黨。我們馬來西亞華人的鄰里鄉黨意義可不一般,不同種族、不同宗教,哪怕是晨練,那一聲selamat pagi(早安),就開始促進社會和諧了。再有機會,稍微了解一下他信什麼教,把老和尚的《世界宗教是一家》好好看一下,然後拿個中國茶送給他,在他家坐一會,「哎呀,你的宗教裡面有提到那一句,真是對這個社會太重要了」。他一聽,「你怎麼比我清楚?」他自己就去用功了。所以老和尚教的教誨,或者是這些利益社會國家的理念,當下都可以做的,不會離開我們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的。所以延伸到鄰里鄉黨;再延伸到凡是人皆須愛,凡是物皆須愛;再延伸到菩薩觀於螻蟻,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那這個就時時都在行菩薩道了。

  這一段也提醒我們一定要有根。而且老人家從孝道延伸到佛法的倫理。佛法的倫理是什麼?是一體,不是一家而已,一體,同體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既然是一體,那就不談條件了,毫無保留去利益眾生。所以師父說的,「我們效法佛菩薩的大德,孝順一切眾生,尊敬一切眾生,愛護一切眾生,關懷一切眾生,這就是暢佛本懷的大乘人的心行」。暢佛本懷,就是我們就這樣去處事待人接物,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說:「好,給你點讚」,這個叫暢佛本懷。

  又舉了很好的榜樣,舜王的榜樣給我們。其實他的心境也就是念恩忘怨。而且他是很至誠,極高明道中庸,中庸之道。父母需要他,他就出現了;父母要害他,他就不見了,這很厲害。父母的心願是符合性德的,全心全意成就父母的心願;父母的心願跟性德不相應了,不應,善巧勸諫。這個都是我們的學處。

  師父還把這個教誨延伸到,你看所有的宗教其實都是建立在孝親尊師,我們也都要尊重他們的宗教文化。而且還提到對我們特別重要的,李炳南老師說,一萬個念佛人二三個往生而已,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師父說了:原因就是我們沒有從根本修,如同樹木沒有根,它的生命必然不能長久。我們看到這個不能長久有沒有觸動?比方說成德讀到不能長久,「難怪我自己的願力進進退退,因為沒有根,根才能夠吸收水分營養,難怪自己常常這樣退」。假如這個孝親尊師時時不離自己的存心,那就有根了,那不只不會退,願力會增長。

  所以師父這一段話,也是慈悲要護念我們這一生可不能空過,可不能當九千九百九十八個沒往生的人,一定要當這二三個人才行。而且要增長我們的信心跟願心,還把海賢老法師的榜樣介紹給我們。賢公接母親在寺院裡奉養,達到二十七年之久。所以像這個對我們出家人都是很大的教導、勸勉。

  再來,師父上人講到「敬是中華文化本」。這個也是我們接下來,可能用一二節課的時間,一起來探討師父在李炳老圓寂三十週年紀念的法會,用了一個多小時,老人家教導的,很精闢的一段開示,談到他整個跟李炳南老師學習的過程。可以讓我們體會該怎麼當學生;甚至於會體會的人,也會體會到該怎麼當老師;再延伸到該怎麼在這個時代把正法弘傳開來,都有教。

  在我們剛剛一起討論的這一篇教誨,師父特別提到,佛法是師道,可是師道卻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所以印光祖師說,世間要有大儒,才會有高僧。我們冷靜去觀察,印祖、蕅益大師、蓮池大師,他們都是從小有儒家孝道的教育、五倫八德的教育。就像師父提的淨業三福,首先基礎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孝養父母等於是根本之根本。老人家是以他自己人生的回憶提到尊師重道,尤其是他的父親帶他去私塾,老人家常常會談到這個拜師禮,也讓我們感覺到老祖宗教育的智慧。你說短短那個拜師,十幾分鐘,不可能太長的,對當事人影響一生,旁邊觀禮的人看一次又受教育一次。所以老祖宗這些好的教育智慧我們要傳承。

  你看老人家這一段也讓我們體會到他那個時代成長的背景,也讓我們感覺老人家的不容易,那麼小就遇到八年抗戰,逃亡那麼多年,流離失所。然後老人家又一生這麼努力,吃了那麼多苦,又那麼努力,最後把法傳給我們,我們不能讓老人家這一生的苦心白費掉。

  而且又舉到周邦道校長。成德有時候聽老人家這些回憶,突然會有一個念頭,說因緣太難了。第一個,老法師假如不是在桐城派出生,他不可能能接受這麼好的傳統教育,你在中國其他地方,沒這個機會了,因為清朝最興盛的就是桐城派,就是廬江、舒城、桐城,就這三個縣城而已。再來,老人家沒有投胎在他父母的家庭裡面,有那麼好的父母教育,也不可能。然後老人家三歲,那麼小的年齡,又到了他姑媽家,他姑媽家又是大家族,有那個大家族的洗禮、體悟。然後七八歲又有父親帶去私塾。然後逃亡的時候又遇到周邦道校長,這麼好的老師,觸動他的心靈深處。你看他老人家說,這些老師對我們這些學生的影響超過父母。大家聽過這一句沒有?你看周校長這些老師們的德行,真的是功德無量。

  那這一段話我們聽了,對我們有沒有啟發?我們要效法周邦道校長,這樣我們師道就振興起來了。師道振興太重要了,這個世間假如對醫生沒信心、對老師沒信心,那就麻煩了,那人生活多痛苦。但是這個信心就要靠我們振興起來,不管現在是什麼狀況,當今之世,捨我其誰?我們說女德很重要,從哪裡復興?從我自己身上。你說我是男的,那你可以大力弘揚印祖教的,你可以去弘揚印祖那一本《天下太平之根本》,這個男眾來講也可以的。最重要你有沒有心,太多事需要做了。

  所以你看老人家說的,那時候的老師對學生視如己出,希望下一代都能夠成材,給國家和社會帶來安定和和諧。所以那時候的老師看到每一個學生是什麼?就是民族的棟梁,我一定要把他們培養成棟梁。所以這個也要隨喜我們馬淨宗、芙蓉淨宗,很多我們淨宗學會,現在這些傳統文化課,有很多是十幾年前的孩子,現在回來服務了,回來教了。這個都是民族棟梁,甚至是要傳承儒釋道的人才。我們用這樣的心境來從事教學工作。

  後面你看師父上人還提到,李炳南老師那時候還辦了內典研究班,八個學生、六個老師,八個學生都很有成就。所以不是要教很多,盡力教,個個都有成就。而且這裡面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到,老人家是善護重要的法緣。有六個老師,其中有老師是老人家去勸請的。本來同學不敢出來,老人家去勸:「你學了多少年了?」「不少年了。」然後就跟同學們講:「現在他們才剛學。」就像大專佛學講座,還有這些重要因緣,老人家都是勸很多同學出來承擔,這幕後功臣。這個我們都要看得懂,他是李炳南老師的知己,李炳南老師的左右膀,重要的因緣都是竭盡全力去護持成就。所以老人家這些心境、這些智慧行誼,我們也都要學到,內行人看門道,我們不能只是看熱鬧而已。

  跟大家交流這個孝道的部分告一段落,我們下一節課進入師道的內容。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最後也祝大家觀音成道日吉祥;還有爸爸節,這裡有很多父親,也隨喜你們當父親的功德、用心。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