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護人才扎根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二十二集) 2020/11/21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55-164-0022
兩位會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首先也是隨喜諸位同修的孝心,在這段時間也是精進在修行、在念佛,迴向師父上人能夠法體安康、長住世間。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些教誨能讓我們在面對境緣、境界的時候,能提起一個理智,如理如法的去求,不至於變成擔心、害怕。所以我們學佛學理智,不感情用事,這個在境界當中我們自己要清楚。學佛就是學面對境界清楚,這句話老人家在講經的時候也常常講。所以這段時間,相信對每一個同修都有境界上的考試。所謂「一切皆考驗,看爾怎麼辦?對境若不識,須再從頭練」。這個從頭就是我們這一關沒有過,它還會再來,講得再嚴重一點,須再從頭練是又去投胎又來了。
成德大學時代看過一本書,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叫《前世今生》,應該算是魏斯四書裡面其中一部,四書是四本書。他很特別,他是一個天主教徒,可是他從醫的時候,很多病人的病治不好,可是他在偶然的機會讓病人進入了催眠狀態,然後就講出了前世的一些狀況。比方說這個人看到水就害怕得不得了,奇怪了,不知道原因在哪。後來講出,前世是淹死的,所以一看到水就害怕。其實我們學佛就很容易了解,就是阿賴耶識裡面的記憶。我們感受一下,一個人淹死的過程印象深不深?太深刻了,會不會帶到來世來?所以阿賴耶識像個倉庫一樣,我們現在說的database(數據庫),都藏在裡面了,印象最深的它很容易就起來,遇緣它就起現行了。結果告訴他,「那是你前世,已經死了」,讓他釋懷。這也有一點像看破放下,他明白了,那已經過去了,你不要再罣礙了,這個恐懼就沒有了。
印象最深,這本書有一個主角叫凱瑟琳,轉了八十幾世,結果結論是什麼?就是她學一個東西都沒有學成功,繼續來繼續來,就學這個東西。我們假如學習通過了,就不在六道裡面了。所以這個是我們要出輪迴的人,真為生死發菩提心的人,要很重視的問題。因為祖師告訴我們,娑婆有一愛之不輕,臨終被此愛所牽,所以矧多愛乎?「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這些話都很重要。
而我們再來娑婆界,就是因為我們還有放不下的。所以要常常問自己,我還有什麼放不下的、牽掛的、執著的?這個對我們很重要了。而我們比較容易的執著會在什麼狀況現前?其實常常現前,有可能是面對家人的時候會現前,有可能是面對朋友的時候會現前,甚至於有時候是面對善知識、面對我們依止的師父上人也會現前。就像《無量壽經》當中有一句話:「情執深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因為我們情執一上來的時候很難冷靜、很難覺照。我們觀照我們人生的過程,像還沒有學佛以前,有時候遇到家裡人什麼事,整個人都慌了,手足無措,但是我們現在學佛了,不能這樣。
當然,當時候成德接到老人家微恙的消息還是挺擔心的,但是念頭上告訴自己要穩住,因為有一些傳得很嚴重。然後成德自己也是思惟,應該善知識師父上人在這個時節因緣,太多重大的弘法事業都要他老人家護持才行,所以我心理上是很相信,只要我們真幹,老人家一定會護持的。但是這些情況自己也是有受影響,但是就提醒自己不能著急、不能慌,這時候要趕快念佛迴向。
訊息為什麼傳得嚴重?大家要了解,九十四歲的人有發燒情況,負責的人壓力大不大?壓力很大,你到底是送還是不送醫院?那壓力也很大。所以我們在這個時代,處理事情都有原理原則,但不能慌,但是也要守忠恕之道,也要能體恤人家負責的這些人他的壓力還是很大的。在壓力很大的時候,假如每個人都是批評得很厲害,那他身心有時候也扛不住。假如我們在關心的時候都是有一種體恤在,那個時候對這些當事人那是莫大的安慰,被人家理解。等於是主事的人要做出決策來,而他們的決策當中其中有一條,尊重老人家的意思,這一點很重要。我們照顧師父上人,不能照顧、照顧,照顧到只把他老人家當老人,沒有把他老人家當一個大智慧者,那就變成用感情在照顧老人。其實這個也是我們的慣性。
為什麼《禮記》裡面要提醒,你親近君子,你親近但是不能變得不夠恭敬,因為人近了之後,慢慢慢慢就太熟了,熟了之後,這個感情的成分就會一直上來。所以為什麼古代連夫妻相處都要有禮?所謂相敬如賓,大家現在去想想,都有它的道理。我們可能一開始聽了,太麻煩了,可是現在看看現象,離婚率高不高?古人沒聽過離婚的,為什麼現在大都市可以達到四成、五成?而且這個背後的問題非常嚴重,為什麼?父母一離婚了,這個孩子他的家庭教育、他的人格塑造就受影響了。每個人都從家庭出來的,有四成的家庭都不穩定,那你說這些孩子身心發展,之後會不會變成家庭甚至於是社會的情況?所以師父講經的時候說,整個天下亂,亂在夫妻衝突,這是把根本點出來了。你說這麼多專家學者在研究衝突的問題,好像還沒有聽過人家這麼分析的,所以這些專家都聞所未聞,可是又覺得分析得很有道理,就是因為這樣老人家被請到了聯合國。
所以我們看,學無倫外之學,人無倫外之人,學問都用在哪?五倫關係的相處,五倫之間也不可以因為太熟了而輕慢、隨便,要互相尊重。師生關係很特殊,師徒又好像父子一樣;然後常常一直鼓勵、提攜你,又像兄長一樣;教學又相長,又像朋友一樣,所以叫師友師友,所以這個師生關係它在五倫當中好幾個倫常的精神在裡面。
而且師生關係用在我們出世法,那是要幫我們了脫生死的。就像密宗說到的三個根本,第一個是成就的根本是本尊。我們念阿彌陀佛,那阿彌陀佛就是我們成就的根本,念阿彌陀佛要成阿彌陀佛,「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
第二個是事業的根本,就是護法。我們這幾個月大家一起共學,互相促進,善友為依,很有收穫,成德也很感謝跟大家學習的機會。最重要的有兩位會長的護持,整個我們馬來西亞淨宗學會,芙蓉淨宗學會,他們把這整個緣分都安排得很穩妥,我們這個因緣平穩的進行,這個是事業的根本。那天還跟兩位會長通話,提到因為我們這一期大家的共學,弘護人才扎根班是十二月十九號到期。結果兩位會長說,繼續,不用停吧。然後接著會長又說,再開一個班吧。不止不要停,還要再開一個班。我就跟會長說,我說沒辦法,遇到君子了,沒辦法,「捨命陪君子」,你們沒有聽過嗎?兩位會長護法心切,讓我們非常感動。也想到師父上人說的,護法的功德大過弘法,沒有護法這樣大力支持,弘法發揮不了,很容易就起變化了。大家去觀察看看,你看老人家在新加坡二、三年,因緣變了,就得走了。你看老人家遊化,在美國、加拿大這麼多地方走動,假如遇到好的護法,就可以護持長住。
所以李炳南老師他在台中教化將近四十年,那成就的人可多了。他們還有一個社區三十六戶,三十六戶全部都是佛友,那個住宅頂樓大雄寶殿。不知道有沒有同修去參觀過?我看了很感動,他們那個樓梯都是加寬的,到時候要助念什麼、搬都很方便,還有助念室。結果隔壁又建了一棟大樓,就在隔壁,有一個同修包了七十二間房,他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修學環境,後來七十二加三十六,一百零八。我說這麼巧,佛珠一百零八顆,珠不離手,佛就不離口了,一聲接一聲,那往生的人可不少。這個社區還有個素食館,你看多方便,不用煮飯,一句佛號念到底,念累了休息吃飯,休息好了再念。
李老弘化四十年,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其實這個告訴我們什麼?你薰習沒有那麼長的時間,要整個看破放下不簡單。比方說我們很熟悉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老人家也常常在講經的時候引《金剛經》這句話,大家聽懂沒有?懂了,懂了就不用再講了吧?請問大家,般若就是講這個重點,諸法實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真相。假如說只講一次就懂了,那佛為什麼講二十二年就講般若?佛菩薩是徹底覺悟的人,他會不會多事?你講十年就可以了,他會不會講二十年?不會的。但是我們注意,講了二十二年,而且講這個大般若經二十二年,前面還要打基礎,十二年講阿含,八年講方等,接著才入純大乘講般若。可能這段話我們都會背了,一開始講華嚴,但世間的人聽不懂,才講阿含、方等、般若,最後還法華涅槃時。
其實師父一直提醒我們,學佛首先要認識釋迦牟尼佛,這是章嘉大師教給老人家的,老人家也是多次提醒。他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根本的老師,他講的東西,「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它不會因為時空改變的,這是他所講的,還有他所做的,他的做人做事也是超越時空的智慧。我們也得看懂他做的,我們才能學到。三衣一缽,那是什麼?以苦為師,不要追求物質的享樂。當然我們學要學精神,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這四依法很重要。因為不依四依法就是執著了,一執著,佛法都變世間法了。佛法其實不能著這個相,所以般若二十二年都是講不取於相,應無所住。所以沒有世出世法,你有世出世法,不是二法嗎?所以《維摩詰經》都在破我們的執,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六祖壇經》也有同樣這樣的提醒。
所以我們看《維摩詰經》有一句話說:發菩提心,是名真出家。這句話在對治什麼?不要著。出家,要圓頂才叫出家,又著一個相了,所以《維摩詰經》跟我們說,發菩提心是名真出家。《維摩詰經》的示現也在破相,因為維摩詰居士是在家佛,出家人也不能輕慢在家人。一有二了就有分別,就有高下產生了。所以會用功的人,都在自己的念頭處去觀照有沒有分別執著。《無量壽經》上說的:「不起貪瞋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
所以假如我們更細膩的從心源隱微處去觀照,就會體會為什麼金剛般若要講二十二年,因為我們執著太習慣了,一看到什麼,落印象了;一聽到什麼,就產生了一個執著點。所以我記得老人家在「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有說到了,不要愈學愈分別、愈學愈執著,還以為自己是佛弟子,統統都搞錯了,佛不是這樣教導我們的。所以這個時代修行確實不容易。善知識慈悲,他一看到我們有執著,他會指導我們,可是問題是我們沒有在師父上人身邊,那怎麼辦?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老法師說要扎三根,其中《弟子規》說的,「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旁觀者清,可是人家敢不敢跟你講,跟我們的態度有關。我們有時候是當局者,我們有時候是旁觀者。
說到這裡,我們請我們顏居士來分享一下。因為她這個禮拜的領悟可以說明,我們容易執著,不是壞事,連做好事不知不覺也會產生執著,所以修行人很少是在善惡裡面在下功夫。因為我們都要修行,我們還去造惡,不是跟自己過不去嗎?但是容易在修行的時候出現執著點,做好事的時候也會出現執著點。我們請顏居士來分享一下。
顏居士:阿彌陀佛,尊敬的成德法師吉祥,尊敬的兩位會長,還有諸位大德同修吉祥,大家好,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顏居士:這次法師說到這個執著,很執著,就是感受自己很執著,不過就是也感受到一直都是好像佛菩薩在加持。像師父講的剛才說到的,生生世世都是會有一個東西要去破,這個滿有感受。因為可能就是這種執著,然後就一直會有境界來碰撞;如果你沒有這種執著,境界來的時候你也不會有煩惱還是什麼。然後就是因為那天在我們的德國孝親班的第一次班會,就很想辦好這個班會,然後是要頒獎給孩子的,就是照他們的德行、他們讀誦精進這些去頒,就很想把那個獎頒好。然後就跟姐姐討論很久,我們有連續兩天都有一直在討論。討論了過後,已經討論好了,就繼續做、繼續想,到底這樣安排好不好?還有沒有安排得不妥當的地方?就是希望孩子們真的是照著他們的實際情況而去拿這個獎,而不是隨便頒。然後就安排到自己連飯也不吃,時間到了,就還是繼續在安排,就覺得這個是正經事,這個很重要,一定要把它做好,飯先可以不用吃。
然後連續兩天都是這樣,我先生就發現到,他就講,我其實沒有不讓妳教學,但是如果妳教到連飯也不吃,自己也不好好照顧自己,東西也忘記做,他講,妳這樣有盡好一個妻子的本分嗎?我一開始聽到就覺得,我在辦正經事,因為這個東西很重要,這個是扎根班,這個是孩子以後的,就是每個家庭以後的幸福很重要。可是過後他這樣講,反省一下,好像不是很對,因為法師又剛好上個禮拜六有提到,那個是禮拜六之前發生的事,法師就講,真正一個學佛的人,他是在每一個職位上都會當得很如理如法,就是做妻子,好好做妻子;做老師,好好做老師;做孩子,好好做孩子;做學生,好好做學生,每一個都會做到恰到好處,也不會去執著。
所以當下是執著了,有時候你覺得這個是好事,但是如果你做過頭了的時候,然後師父又有分享一個,「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我看到的時候就不明白,「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是什麼意思?然後定下心來想,就好像剛好是講這件事情。也不知道我有沒有領悟到不對的地方,就是要請師父指導,當你有一個念頭一定要精進,其實這個已經是很執著了,就是不要有求,可能要好好的去,該做這個事情的時候做,好好分配時間,該吃飯的時候還是要吃,就是正常的生活還是要過,家裡的人要照顧好。而且有講到,就是你要先照顧好這個家,這個家如果沒有照顧好的話,你其他做什麼都是假的。然後過後我有請教爸爸媽媽,媽媽就講要好好分配時間,然後爸爸就跟我講,家裡還是要溫暖。就是講該陪伴丈夫的時候妳還是要陪伴,該煮飯的時候妳還是要煮飯,而不是為了一件事,雖然這是好事,做是好的,但是妳如果太執著了,自己辛苦,弄到周圍的人也辛苦。最近就是有這種,覺得真的是很執著。
還有這次就是有煩惱,然後也有去聽師父講經,師父上人就有講到一個:「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就發現到原來自己面對很多境界,其實自己的心是一直有在動的,就是面對境界,而不是像師父剛剛開示到就是講,當你其實遇到,譬如說,當你遇到別人對你講不好聽的話,你這個心是接受了嗎?就好像丈夫一開始講的時候,我其實是,「我是在做正事」,但是就證明妳自己已經是看不清楚那個事情的發生了。然後師父上人就講到,我們碰到境界的時候,其實還是反觀自照我們這個內心,外面就算有人,譬如想一件事,師父是提到,譬如講,好像怪你這件事情,你先要反觀你自己是不是真的有這樣的習氣,如果有的話就要好好的去改正;但是如果別人這樣子講,然後你覺得是冤枉,真的沒有,師父講,這樣更好,這樣更消業障。如果你有的話,他也是來幫你消業障;如果沒有的話,他冤枉你,你忍下來的話,讓自己的心平復下來,這個是更大的消業障。
所以聽了那篇的時候,心裡覺得聽經這些很重要,因為你平時自己就是已經很習慣這樣想了,所以生活上面對那些事情,你很不由自主,這習氣出來了,有時候自己都不知道。我很感恩、很感恩,就是感覺到佛菩薩不管發生什麼事情,都像師父講,是來考驗我們到底還有什麼還放不下的,所以講到這個執著。
這次跟姐姐有談到講顏回的學習態度,講子路是忘利,顏回是忘善,然後孔子是忘我。很感恩,姐姐每次也是,就是每次旁邊都有善知識在好像提點這樣,然後自己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要坦然面對,有就是有,有了就要面對它,然後想辦法要怎樣去解決它、放下它,我們這一生可能它不是立刻就會沒有,但是相信佛菩薩一直都在加持,這條路就是堅持下去。感恩師父,有講錯的地方,請師父、父母,還有諸位大德同修批評指正,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好,謝謝顏居士的分享。所以我們這個因緣常常會提到蕅益大師的「淨社銘」,四個重點,其實就包含一切的修學了。祖師他們都是入境界的人,一開口都很圓融。所以我們看修行要「觀心為要」,剛剛顏居士分享的過程,她說要反觀自照,她就感覺到有些習慣很容易就出來了,不知不覺就現前了,她自己察覺到了。一般人家一提醒,可能首先就是要解釋了,或者覺得我做這個是好事,我們很難是先去接受對方他的心意。假如先感覺到對方的心意,很容易就接受了,但是我們先起來的是什麼?是我在做好事,你怎麼可以不理解我?是吧?
所以《了凡四訓》說:煩惱要「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這個毒樹的根是什麼?就是這個我。所以為什麼菩薩離一切苦厄?因為他照見五蘊皆空,色受想行識,色就是我們這個身體,受想行識是我們的精神,一個人假如知道自己這個物質跟自己的精神根本就是不存在的,不能執著有這個我,不能執著有我這個感受。
所以師父上人常說,「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成形就是物質,我們這個身體,我們外在的物質世界;形皆有識,識就是精神。所以物質是我們的念頭變的,近代科學家在研究念力的祕密,人的念頭轉了,病情就慢慢轉變了,因為物質是念頭變的。近代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研究了三、四百年,最近得出結論,根本沒有物質的存在,是念頭相續產生的幻相。我們看我們的念頭有多快?一彈指三百二十兆,當處出生,隨處就滅盡了。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世間什麼都是虛妄的,只有一個是真的,自性是真的。所以要借假修真,藉這些家裡的因緣,把自己的真心恢復。
所以剛剛顏居士說反觀自照,這叫內學。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我們自己學了三十年的佛,還很難反觀,還很難反求諸己,那佛的門還是進不去。所以不是說我學了五十年就進得了門,佛法重的是實質。就好像精進,精進好不好?精進當然好,但是也不能因為精進又產生新的執著。所以我們說難,難在哪?什麼時候自己產生執著不知道。所以為什麼善知識重要,為什麼同參道友很重要。
而且你看顏居士福報很大,先生這麼溫柔,還提醒她。修養不好,馬上就罵她了,人家還看了好一陣子,還很溫柔的提醒她。這個當然我們也不用羨慕,那是她前世修的。修行人不羨慕別人,一切都是因果。
所以剛剛跟大家一開始說,二十二年講般若,假如一句話講完,知道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幹嘛講二十二年?當然今天跟大家探討完了,不能著相,可是也要守住另外一句重點,我們有時候抓著一句,就跟其他的不圓融了。你比方說抓著精進了,精進念佛,精進念佛跟敦倫盡分有沒有衝突?可是有人精進念佛就不煮飯了,他一下就一個精進的詞,就變成他執著的一個緣分,難就難在這裡。所以老法師講經的時候也都提醒了,老法師說,佛是叫你不要貪著,不是讓你換對象。你世間法不貪著了,你貪出世法,還是貪。所以師父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很多人遇到佛法,求知欲來了,求知欲,很想學,可是它是什麼?欲望。我們學習也都有慣性,習慣的一個模式,一直記很多東西,但是內心不一定有領悟。
我那一天跟一群老朋友,很久沒見面了,在現在視訊很方便,一見面,那都有革命感情,雖然沒有同生共死,但是也一起走過很多不容易的歲月。然後聊啊聊,聊了兩個小時。我就跟幾位同修說了,我說成德今天跟你們交流分享了這些,你們也給我一些feedback,回饋一下。結果這個負責教學的人,他很會講課,接過我這個話,開始匯報工作,開始匯報工作了。當然,可能是他覺得這些事很重要,趕快給法師了解一下。可是這樣的應對,我感覺就不是很近人情。我的意思就是說,對方跟你講了兩個小時的話,那你在這兩個小時過程當中有沒有一點觸動,哎呀,你剛剛講那句話我聽了很感動,是吧?你剛剛講那個,我覺得就是什麼情況,我也有,有點feedback吧。結果就是講工作了,成德就感覺,我們有時候一工作就陷在工作裡面了,連在聽經的時候也在想那個工作,所以認真的人也很容易產生執著。
我給大家講一個實際的例子,王居士跟楊居士他們跟著我到英國來了,我也套一句顏居士剛剛說的,佛菩薩會加持,佛菩薩會安排。怎麼說?一月成德回到馬來西亞了,去辦「第二家園」(簽證)。當時候大陸疫情嚴重,英國那時候疫情不嚴重,這個王居士、楊居士他們是在大陸工作,現在很嚴重,不能回去。我說:「你們暫時不能回去,那到英國協助我工作一、二個月吧。」他說那好啊,就跟我飛到英國了。一飛到英國,英國疫情變得很嚴重,他們就回不去了。結果這個王居士、楊居士,他們以前在我們中心,他們是負責信息部的,負責文宣的,所以他們跟我來之後,就幫我架了一個內部學習平台,「薰聞成種」,沒有他們來,這些東西我都幹不了。所以你說這麼巧,也不是我刻意安排的,就突然有這個情況,有那個靈感,他們就跟著來了,一來住了五個多月。
剛好我住的地方前面就是森林路,Forest Road,這個路就叫森林路,每天可以爬山,吸收芬多精。所以大家看我最近有胖一點,這個不是吃來的,吸來的,這個也很補的。然後有一天,我帶他們去散步,他們兩個人工作都不用我催的,但是兩件事需要我催,第一出去運動,第二趕快睡覺。然後我帶他們去散步,然後走走走,突然有一天,我就看到有一塊木頭這麼長、這麼粗,然後就在這個楊居士的面前,她就把它跨過去了。明明那個木頭就在她眼前出現,她就把它跨過去了,她沒有撿起來,因為在路上。然後走了兩步我說等一下,我說妳有看到這塊木頭啊,妳為什麼沒把它撿到旁邊去?因為妳連在散步的時候妳的腦子裡都在想剛剛工作的事情。然後她就說,你怎麼知道?當然我是長期觀察,她一做事就陷在事情裡面,所以連散步她也沒有放鬆。
所以我們說用心要如鏡,你做事做做做,這個事已經做完了,你就要把它放下了,是吧?妳教小朋友教完,這個課一結束,妳一轉頭妳就是當太太了,顏居士就馬上,「我給你煮好吃的」,馬上就接另外一個頻道去了,不能還在上一個頻道流連忘返,不行的,要隨圓就方。所以祖師很慈悲,用了一個詞讓我們去體會,用心如鏡。不然就很容易著在擔心未來的事,然後對過去的事情有懊惱、擔憂,落的印象太深,事情都過去了,常常還掛在心上。我們閩南話講恍神恍神,就是有點恍惚了,都在想以前的事情,現在的事都不能安下心來。所以《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個三心都是妄心,都是妄想分別執著,都要放下,要能安住當下。
當然我剛剛跟大家講,這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知道了,可是這句話可不能跟忠恕之道分開了。比方說,你的親人他在掛心一件事,你不要告訴他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沒有去替他分擔一下,他已經有點遺憾了,你還一句道理啪就給他壓過去。你應該是倒一杯古城的白咖啡,當然你要考慮他會不會睡不著覺,這個你們不要聽執著了,成德法師說一定要是古城的白咖啡,那我沒這麼說。所以聽什麼東西都不能執著,他喜歡喝什麼你趕緊給他泡一下,然後那一杯端過去放在他面前,然後握住他的手,說「你的心情我很能夠體會」,一下他眼淚都掉下來了,這叫調劑人情,接著才是發明事理。那時候要講哪一句?看著辦,不要背公式。「應無所住,而生起心」,背公式那個都不是應無所住了,要真心去互動。
以前有一個先生,他聽我講課說「好話一句,做牛做馬也願意」,他一回到家,他太太在煮菜、煮飯,他就探頭進廚房,說:「太太妳辛苦了!」結果他太太看著他說:「知道辛苦還不進來幫忙?」結果他當下愣在那裡說,蔡老師沒有這麼講。你看他聽一個就著一個,你假如那句「辛苦了」是打從內心說出來的,那能幫忙多好。夫妻一起,這個叫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一次完成,有什麼不好?其實他講那句「太太妳辛苦了」是有目的的,那就不是真心了。
所以古人他用「用心如鏡」讓我們去感受。講到這裡,這個時候就不能不把顏居士請出來,她最近練功夫,就是練用心如鏡。所以我剛剛叫錯了,她這個體會也很可貴。我們今天是表法,叫姐妹同台演出,接下來還要繼續講我們怎麼跟師父上人同台演出。好,來我們有請顏居士。
顏居士:尊敬的成德師父,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請問聽得到學生說話嗎?
成德法師:可以的。
顏居士:學生這會的心在跳得很快、很緊張,因為腦子一片空白,其實也不知道要說什麼。
成德法師:顏居士,這個時候妳要念佛,阿彌陀佛,妳念幾句心定下來就知道了。而且妳已經準備好了,因為妳不是有寫心得嗎?
顏居士:有,有的。寫了心得,可是最近感覺就很慚愧,就說說今天的事情。最近也很感謝因為有教學德國淨宗學會的《弟子規》班,所以感謝有孩子們跟善友們的督促,所以學生每天都盡量努力多念佛、多聽經。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每次多念佛、多聽經的時候會有一個感覺,就是好像特別多的境界會來,然後每天感覺都在跟習氣打架。就這個星期自己有學了顏回的故事,有學到顏回是不會發脾氣、不會發怒,然後也不貳過,就是不會犯同樣的,不會犯第二個過失。就很慚愧,今天早上就跟伴侶出去shopping center(購物中心),去準備,因為明年我們會結婚,所以要去shopping center找禮服,然後就不知道去到第一家shopping center的時候,沒有我要的店,要跑到另外一家廣場。然後我頓時就發脾氣,我就覺得很浪費時間,為什麼不早一點做好準備,這樣子我們不會浪費時間。當下就是很奇怪,就也控制不住,那個脾氣就發出來了,結果當下在車上的時候就自己一直在跟自己的煩惱打架。能夠感覺到當下是很辛苦的發脾氣,都是在怪別人,怪別人為什麼沒有把東西準備好,就是都是在怪別人。結果就馬上想起阿彌陀佛,就一直念佛,念阿彌陀佛,然後腦中就是想阿彌陀佛的那個畫像,慢慢的心也平靜下來。然後就開始看到自己每次在怪罪別人,可是當下也不知道為什麼會發這個脾氣,就覺得很奇怪,這種小事為什麼也會發脾氣?也不知道為什麼。
過後靜下來,下午了,睡了一個午覺,然後來聽經,好像明白了自己,很奇怪的,每次發生事情的時候來聽經,師父就會講到自己的問題。就是像師父所說的,這幾天當在做事的時候,每次自己就會陷得很深,連念佛也是在想教課的事,連煮飯也在想教課的事,連睡覺也在想教課的事,所以很累。像師父所說的,可能就是壓力很大,然後比較放不下。就剛才師父說的,要知道自己最放不下的地方在哪裡。其實就是每一件事,愈來愈體會到其實佛法就是看破跟放下而已。就是師父說的用心如鏡,不管做什麼事,都不要放在心上。就連吃素也好,雖然自己吃素,可是也不能夠因為它是好吃的就去執著,不好吃的就不執著,不能只是換對象,要學習放下。
我在想怎樣去做到,因為真的很難,每次講要放下,可是很難,可能就是因為平常自己沒有定課。我就想說所以很感恩教學相長,每次在教孩子《弟子規》課的時候是一個小時的課程,一個小時我們都會花半個小時到四十分鐘,這樣就念《弟子規》。每次都教小孩子,我們為什麼要念《弟子規》?我們讀誦《弟子規》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的心定下來、心靜下來。
成德法師:對。
顏居士:這跟念佛是一樣的,所以其實念佛就是讓我們的心定下來、靜下來,所以自己更要好好努力。然後聽到妹妹的分享也是很感動,妹妹就是聽了師父一句話,就落實到生活中,妹妹每次常常說,就是這個「念念為別人想,不要為自己想」,我真的是在生活上看到妹妹這樣落實,她連吃飯都是沒有想到自己,都是揀別人不要吃的她就吃;爸爸媽媽每次吃不下了,她也都還要講:「我幫你吃」。通常女生都很怕肥,愛美,妹妹不會,她都是沒有自己,都揀人家不要吃的。然後她也是很精進,她都沒有想到自己,她念念都是為別人想。妹妹也是很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每次有煩惱的時候一去找她,她總是很快的幫你解決問題,說的話也很契入人的心理。我就覺察到自己很自私,很多時候每次都是在為自己想,吃飯也是為自己想,做什麼好像很多都是在為自己想,所以真的很慚愧。
好,學生的分享就到這裡,感謝成德師父、諸位大德同修,有說錯的地方,懇請批評指正。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顏居士,妳不是有提到那個在面對人際相處會生煩惱嗎?那妳自己是怎麼調整過來的?妳說會擔心自己說錯話,有這些擔憂。
顏居士:對,就是學生自己有感覺到,有時候在跟人相處的時候,覺察到自己會有擔心,就是不敢說太多話,害怕自己說錯話,還是會有恐懼,好像比較不自然。過後就聽到了師父教導的,就是心中不要有任何的想法,面對一切事情,跟人去相處的時候。以前我去跟人相處的時候,我有時候都會,好像尤其是跟外國人,我都會設想好要跟他聊什麼話題,可能跟外國人,英文說得比較不好,我就會很緊張,就是很恐懼跟外國人講話,可能自己比較沒有自信講英文,我就會準備要該講什麼話題,就會感覺到會緊張、會擔心,要講英文了,怕講不出來,可能在這裡工作久了就有這個習慣。所以最近有覺察到自己,連跟自己的家人,有時候跟我伴侶的姐姐,跟她說話的時候,為什麼有時候自己跟姐姐講話會有恐懼,會怕自己說錯話,會怕自己說錯話然後弄得別人不高興,跟別人交流完之後自己會去想,我有沒有說錯什麼話?就是怕犯錯。過後就在那裡追憶,還在那裡回想,就放不下。
結果就想到師父的教誨,就是跟人交流用一顆真誠的心、恭敬的心,師父有一個很好的譬喻,就是要像一口鐘一樣,裡面是空的,當別人撞多大聲,你就回應多大聲;當別人撞多小聲,鐘就響小聲。所以就是不要有任何想法,就是空的,以一顆很平平常常的心、很自然的心,做真實的自己,反而跟人相處就變得很自然、很平常,然後也很快樂。交流完之後就不用去想,也不要去回憶還是什麼,就放下,就活在當下。還要努力多學習,希望有收到。感謝師父。
成德法師:謝謝顏居士的分享,她的分享也很真實。修行的過程一定會有很多境界的,所以遇到這些境界,考試沒過關,也不要難過、不要氣餒,一難過了又是落入另外一個煩惱裡面。夏蓮居老居士他有一句法語,他說:「陳白沙詩云」,陳白沙先生的詩裡面有提到,「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無病是堪憂」,就是我們為人處世,當然他提的是用病,其實這個病是指什麼?就是有犯錯、有毛病、有習氣,很多習氣不怕,多病不丟臉;一生無病是堪憂,都沒有毛病,這才是大問題。有沒有可能都沒有毛病?那假如一個修行人說,他每一天都沒啥事,也沒有煩惱,那只有兩種情況,一種他成佛了;一種他看不到自己的問題,他自欺過不了。甚至於是什麼?你發現你的毛病愈來愈多,代表你的觀照力愈來愈強。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說:「須灼然見得自己滿身過失,功夫始有著手處」,這兩句話我們談了不少。
所以顏居士今天也考了不少試了,包含其中有一個考題居然是成德法師出的,突然叫她,她腦子一下子空白了,要在一切境界當中練定。所以夏老又說:「道在平常中,惜君未曉此。」道在哪?平常心是道,很多人不了解、看不懂。所以剛剛顏居士分享,反而她面對事情平常心了,沒有那麼大的得失了,真誠去面對就好。其實我們把事情都搞複雜了,沒那麼複雜,也沒那麼累。所以人家李炳南老師一個人的工作量,三五個人都比不上,因為人沒有煩惱的時候,怎麼來他怎麼應,處理得很妥當。所以這個就是剛剛顏居士說的撞鐘,你叩,叩之大則大鳴,叩之小則小鳴。
我們看師父真的是慈悲,八十五歲以後講《大經解》、《大經科註》,一天講多久?四個小時。我們自己講課的人都可以感覺到,開口神氣散,講話是很耗氣的,而且老人家已經八十五歲,快到九十歲了,還每天講經四個小時,而且還接待客人,這個我們都是親眼看到的,那你說老人家一天講話講多少?我們這個三四十、四五十歲,每天講四個小時都夠累的了,你看他老人家都在給我們表演什麼,我們要看得懂,「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老人家也在給我們表演,佛門為什麼要點蠟燭,都是燃燒自己,「但能光照遠,不惜自焚身」。所以我們都要能體會到老人家在表演的,在給我們提醒什麼。而我們看老人家處理事情,人家請問問題,我從來沒有一次聽到老法師說「你讓我想一下,我再跟你講」,我們親近師父那麼多次,一次都沒有,隨問隨答。你看我們,人家問我們一個問題,「等一下,你給我兩天的時間,我好好想一想」。隨問隨答跟想兩天,請問大家,這個耗的能量差多少?所以我們要往這個目標去走。
但是我這麼講,大家不要又聽執著了,成德法師說,去跟人家談話統統不用想,然後明天老闆派你去見客戶,統統不用想,然後一去講啥?不知道。這個目標是對的,要慢慢慢慢能夠應無所住,然後怎麼來怎麼應,而生其心。但是我們不是一下子達到那個境界的,所以為什麼大乘佛法建立在小乘的基礎?小乘,儒、道,儒家說:「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其實它就是詮釋「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豫就是準備。可是問題是你也要會體會,當你在準備一件事的時候,你可不能夾雜了得失心在裡面,那你這個準備可能會讓你愈緊張。你說考試,考試要不要準備?要。可是你準備到什麼程度?準備到前三天都熬夜熬到三點,請問你真正考試那一天會怎麼樣?頭昏腦脹;平常心的人怎麼樣?平常不浪費時間,考前前三天睡得特別早,然後還出去爬爬山,放鬆心情,反而考試考得好。
所以假如我們平常都不浪費、都用功,就在積累了,一有緣分要跟人交談,很真誠,念念為他想就好了,這樣交談起來就很愉快了。我們隨時都是真誠慈悲的心,一直提醒自己要提起來,那你在面對一切親朋好友都是用這個心。請問大家,你真誠慈悲的時候,不止對方接受到正能量,我們自己有沒有接受到正能量?對,你自己在講的時候你也在接受薰習,有時候講給別人聽自己最受益,教學相長。
所以應該她們姐妹最近這段時間磨鍊,應該最能體會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所以看出來她們都是特別認真,一接上任務,可以廢寢忘食,但是也要悠著點,要悠著點。所以老法師給我們示範,每天不間斷講經說法,但是每天早睡早起,尤其現在冬天。當然我們馬來西亞對冬天比較沒有那麼深刻,像四季分明的地方,這個真的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冬天就要早睡,稍微晚一點起來,它冷,太陽出來的時間也比較晚。所以叫道法自然,人連生活作息也要道法自然。現在的人跟老天爺作對,太陽出來了,他去睡覺了;太陽下去了,他出來晃了,晃了一整夜,再回去睡覺,你說這樣折騰還得了!
剛剛我們顏居士的分享是非常真實,修行的日子,首先她說:「我為什麼很認真念佛聽經,反而考試愈來愈多?」告訴大家,孟子已經給我們答案了,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音增)益其所不能。」這樣才能把你的潛力激發出來!你每天輕輕鬆鬆、悠哉悠哉,時間就這樣被你晃過去了,你的潛力怎麼出來?尤其我們現代的人,年輕輩的,從小沒吃什麼苦,大家有餓過肚子嗎?你們有沒有吃地瓜絲?三餐都吃地瓜絲,三餐都吃地瓜粥,就是吃地瓜。我們台灣有些長輩不吃地瓜了,為什麼?吃太多了,看到了都不想吃了,其實地瓜很好吃,但是因為他苦日子的時候吃太多了。我們都沒有這些經驗,又不是在大家庭裡面,責任心不容易提起來。你看像我父親,我父親是長孫,又是大哥,我爺爺又比較早就沒工作了,所以我們從小看父親就是頂天立地,一肩扛起。我們小時候跟叔叔、姑姑住一起的,所以在那種大家庭裡面,不知不覺都很有責任感。可是我們現在不是大家庭,然後從小不愁吃穿,不曾吃過苦,然後你看那我們年輕人怎麼培養?得鍛鍊、得承擔。
結果我發現一件事,跟你們做供養。我覺得佛菩薩很厲害,他派任務,都是派到把你的潛力激發出來,又不把你壓扁,你看這個沒有智慧控制不好。我記得我當時候開始出來分享傳統文化,我講了兩個小時,我覺得我居然可以分享兩個小時。沒多久,講兩個小時連續講三天,任務出來了。當我把它講下來,我真的可以,連續講五天的就來了。只要你覺得我可以,馬上更重的任務就下來了,七天的就下來了;之後一個月的下來了;再來,給你講半年的下來了;最後還派了兩個菩薩跑到我身邊來了,每天都得講。真的是一切人都是菩薩,都是來護持自己的,不然容易懈怠。結果你看,這真的佛菩薩安排,把你的潛力慢慢激發出來。
所以老法師說要信佛,不要瞎操心,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我們安住在因緣當中,好好觀照自己的心念,歷事去練心。所以恭喜顏居士,妳是佛菩薩老天爺挑中的,所以叫「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不過妳剛剛提到您的祖先顏夫子,他不遷怒、不貳過,這個是值得效法。所以《孝經》開篇就說了:「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這孝道有這麼大的效用。然後它一開始就講:「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這個「大雅」是《詩經》裡面的內容,就是我們要時時念著我們祖先,感恩他,還要效法他,「聿修厥德」就是效法他。所以她們姐妹很難得,現在在效法祖先。
剛剛顏居士還說了,要學子路忘了利,她這個是根據《論語》講的:「盍各言爾志?」孔子問身邊的學生,談談你的志向。子路很仗義,他說:「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他假如有車馬,有很好的衣服,很保暖的,他都會很歡喜的借給朋友用,用舊了、用壞了他也很歡喜,不會捨不得,不會遺憾,這叫忘利。師父也說要布施,從哪裡開始布施?從你最喜歡的東西布施。諸位同修,我們做了沒有?這個事very important(很重要)。
我們跟師父再久,那個只是一個相,不要著這個相,最重要的,他老人家講的我們照做了多少,這個才有真實的受用。佛門萬行,佛門教的這麼多修行,萬行,以布施為先。當然她們去付出,跟好幾個國家的小朋友結緣,這個是用自己的體力、時間去布施,最後能夠身心都獻給正法、獻給眾生,「達者內捨六根,外捨六塵,一切所有,無不捨者」,叫三輪體空,我們都要往這個方向去努力。
第二是顏回夫子說的:「無伐善,無施勞。」他說他做了好事不放在心上,叫忘善,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最後孔子是忘我,因為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其實我們看師父的心境,都是跟孔子、佛陀完全相應。你看師父說辦養老院,因為老人晚年攸關他的生生世世,他晚年能身心安定,然後又能夠修行,有可能就是一尊佛。那我們多少能力做多少事,我們把彌陀村辦好,不用人多,護好每一個老人都能往生,那太殊勝了。「少者懷之」,真正把孩子教成國家、民族、世界的人才,能教成像師父這樣的高僧大德,多好!教得出來的。
給大家舉個例子,前幾天我接到一個同修,他說老法師講的太正確了。我遇到好幾個很仗義的人,他們就覺得老人家有大智慧,老人家說的事情一定要有人做,才能讓人家相信。比方說辦道德講堂,這個太重要了,接引眾生,讓他對傳統文化起信心,要把它辦好,愈辦愈好,就有發這樣心的同修,他道德講堂愈辦愈好。
還有,有一個媽媽,她就是,師父特別強調胎教,她就去求一個孩子,那也是菩薩道,她要證明老和尚說這些教育的方法對。當然你們不要太衝動,商量好,種種因緣,每個人因緣不一樣,你們自己考慮清楚,不要我今天一說完了,你們就衝出去了。每個人因緣不一樣,我只是舉這些例子,大家看看你現在最重要的表法是什麼,因緣要具足,不能攀緣。
結果這個母親就照老人家的教導來做胎教,現在這個孩子兩歲半,已經可以認兩千多個漢字,而且非常有規矩,掃地有模有樣的,很定又很乖。我說妳可不可以把這個孩子讀書、生活的情況把它拍下來,然後我還附帶說,拍的時候不要讓他發現,妳很自然的。不然我看有一些孩子從小讀很多書,結果被推薦去參加節目,一直吹捧、一直吹捧,我看了很著急,孩子根性那麼好,到時候不知不覺染上名聞利養,所有的大人看著他,「哇,你不得了!」讚歎得太過了,得護好。可是為什麼要拍?現在的人你給他講半天,他不一定相信,他說你拿證據來。所以為什麼我們很期許,每一次老和尚一說馬來西亞的淨宗學會有多少間,就笑得特別開心。更重要的,老人家強調的理念,我們要團結起來,都把它做出樣板來。以後要看傳統文化示範點,要看老人家的理念,到哪裡看?我就點到為止,你們看著辦。這師父也都是表演給我們看。
這個時代一定要學師父的功夫,師父是學《華嚴經》的,《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老和尚的興趣是什麼?諸位同修,老和尚的興趣是寫什麼?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所以大家跟親戚朋友相處,一定要練恆順眾生,好、好、好,都好。你一不好,那你們兩個就要開始抬槓。不是什麼大方向,恆順,讓人歡喜就好了,不要太較真,不要太執著。有一些星座完美主義太厲害,有一些星座定性又不夠,思惟快的人有他的優點跟缺點。當然,你們不要聽我講之後,今天又回去研究十二星座,我們只是稍微帶一下,就是人在天地之間必然會受影響。
但是我請教大家,你聽過哪個菩薩有個性嗎,沒有吧?對。所以所有的個性都要磨掉,我們都要外圓內方,外面是圓的,都可以恆順;內方是很有原則,這個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所以我剛剛跟大家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要嚴以律己;可是你對別人要寬以待人,人家著相是正常的,你不要道理壓過去。其實我也做得很不好,我其實一開始就是要跟大家說,「師父現在身體挺平穩的,很好」,這句話咋要下課的時候才講出來,真的有點不近人情。嚴以律己,你要是「要理智,不要擔心、不要擔心」,那是對自己;對別人,要讓人家先放心放心、安心安心,不要操心。所以「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這個忠恕之道就是孔子的心法,「吾道一以貫之」,就是忠恕之道,忠,嚴以律己;恕,寬以待人。
這節課都在談怎麼不執著,怎麼觀照自己的心念有沒有執著,也要看懂佛菩薩、師父在表演什麼。大家記住,善知識給我們最大的幫助是什麼?不是讓你感情有一個寄託而已,而且那也只是先以欲勾牽,最重要什麼?後令入佛智。不能搞情執,你不要換對象,連面對出世的法緣,對老人家我們也搞情執就太可惜了。善知識對我們最大的幫助就是幫助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這就是在我們「十年因緣」,我們討論這個「十年因緣」討論了好多節課了,其中有一段特別重要,就是這句話,最大的幫助。師父是這樣,師父現在示現微恙,要幫助我們什麼?幫助我們擔心嗎?大家要知道,老人家做出的貢獻太大太大了,這都是有願力,他就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他所講的、他所示現的,就是要啟發我們。所以佛陀也有示現涅槃,那是提醒我們什麼?不要覺得因緣都會一直在,你不趕快強健時努力修善,去親近善知識,那佛是會走的。所以我們有一個同學,他說老和尚三年前告訴我們,他希望能陪我們十年,他說我不能聽這句話覺得老人家會等我們十年,他說我應該趕緊提升,能夠為老人家弘法的事業盡力,我不是要去求老人家等我,我得趕快跟上。那他這個就有領悟,他這個領悟從哪裡來的?從老人家這次示疾,啟發他了。很多人念佛不是養成習慣,這段時間百日念佛,知道念佛好,慢慢也養成習慣了。所以我們是要用理智。
尤其剛剛跟大家提到的《維摩詰經》,《維摩詰經》,維摩詰居士示現生病,剛剛跟大家提到的,他的示現都是破我們的執著,你不要產生出家在家的高下見,在家也有佛。可是諸位同修,你不能聽我聽到這裡,你反而對出家人又不恭敬了,那不是我說的。你看講法多難,就一講又怕偏另外那一邊去了。出家畢竟他發出家的心,他住世三寶,我們恭敬三寶,奉事師長。所以你看大乘經都是破執著,發菩提心是名真出家,不要著在相上而已。老和尚又講,出家有四種,身出心也出,身出心不出,心出身不出,心不出身也不出,四種,都在提醒。
所以《維摩詰經》裡面,維摩詰居士說了,佛菩薩是為眾生故入生死。他已經出離生死了,那他為什麼再來世間?為了度脫眾生,他得現同類身才好度我們,所以故入生死。有生死就有病,他入了生死,他一定有生老病死。你說虛雲老和尚活到一百二十歲,那頭髮不也是白的嗎?所以,眾生病所以菩薩病。舉了個例子,就好像一個長著,大富長者,他的獨生的孩子,就這個孩子而已,這孩子生病了,父母因為太擔憂了,累著了,當這個唯一的孩子病好了,父母病就好了。所以我們依教奉行,了脫生死了,佛菩薩歡喜,佛菩薩不擔憂了。
有一個中醫前幾年跟老人家把脈,這個中醫也很直率,說:「師父,你修行這麼好,可是你的脈象怎麼還是有憂慮?」老人家說了:「世間一切我都放下了,我擔憂的就是我們中華儒釋道這麼好的文化不能斷掉了,這是我擔憂的事情。」那師父擔憂的不就是為眾生、為正法嗎?這也是在給我們表法,我們要以師父的志為志。尤其他老人家講經一輩子,六十多年,入了生死,很辛苦,尤其到老年,畢竟九十幾年的機器了,不是那麼方便,那麼勞苦他都不推辭,他七十三歲就可以走了,其實可能是更早,是老人家在講《太上感應篇》就說了,「我隨時可以走,憑什麼?世出世間法都放下了。」可以走,不走,這個世間太辛苦了,也已經留了二十一年護持我們。所以總不能讓老人家一生的辛勞白費,我們不能辜負師父,我們現生要把正法傳承弘揚,來生一定是往生極樂世界,四恩總報,尤其報了他老人家一生的恩。其實哪只有一生,我們一聽他老人家講這麼歡喜,前世就跟他老人家有緣。師父是生生世世隨逐於我,心無暫捨,我們是一投胎忘了前世的事,一定是這樣的。所以師父說我們現在求的沒有別的,多帶一些人回西方極樂世界。
顏會長用印祖的話來勸勉我們,「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我們因為顏會長講的讓我們太法喜了,他引我們一起發願求生,我們已經講好了,一個都不能少,那就要互相護念,有願必成。「勿言一念輕微,勿謂虛願無益;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大眾誠能不棄我語,則菩提眷屬,從此聯姻;蓮社宗盟,自今締好。」當然不用打勾勾。
剛剛我們兩位仁者她們的分享,也可以感覺到強者先牽,就是我們有一些習慣挺強的,它會出現的,但是我們能觀照到,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就像跟大家舉楊居士,她一做事也是都太認真了,這個就是她的習慣。所以就是因為跟她去散步,我看到這個情境,我回來說,來來來,我們坐下來聊一聊,就聊了一個主題,叫做「每個人的罩門不一樣」,就是每個人的執著點不一樣,我們要看清楚自己。當然看清楚別人,也要很設身處地的去護念他,不要去指責他。
我們今天一開始也講到「淨社銘」,淨土為歸,持戒為本,觀心為要,善友為依,而淨土為歸很重要,這是我們的歸宿。海賢老和尚說的,「成佛是大事,其他的啥都是假的」。所以有發了黃念祖老居士就夏蓮老對念佛的開示,他有很精闢的講解,我看大家都學得很認真,我們請李居士來給我們分享一下。
李居士:阿彌陀佛,尊敬的成德師父,尊敬的諸位同修們,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李居士:很緊張。
成德法師:不要緊張,我多叫你們幾次,你們就不緊張了。
李居士:好的,謝謝師父。學生在學習黃念老的這篇文章的時候,有點小小的體會。其實當時在看的時候,剛好也知道師父上人身體出了一點微恙,我當時在網上就聽到了這個消息,第一個念頭就是想到說,要趕緊念佛,念阿彌陀佛迴向給老人家。可是儘管自己念佛功夫不得力,也談不上有什麼功德能夠迴向給老人家,可是學生就想到說,師父上人的教化,就是說這個世間只要多一個人心存善念的話,這個世間的災難就能夠消一些。而善中之善就無過於這一句萬德洪名,因為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它能滅眾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純熟,且可福慧增長」。
所以學生是體會到,師父老人家這一次的微恙,其實也是給與我們末法眾生的種種示現,至於他以身示法,然後示現病苦,其實也是勸勉我們要更加努力的念佛,「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而學生其實也是覺得很慚愧,因為雖然有參與百日念佛共修,也有比以前很努力的去念佛,但是覺得還是不夠精進,而且進步也非常的緩慢。其實之前是有用計數器帶在身上,走到哪裡就念到哪裡,比較屬於是散心念,隨緣念佛。後來因為計數器就壞了剛好,所以就只好用手機來做計數,這樣一來就必須坐下來才能夠計數,所以其他的時間,做事的時候就不計數了。所以修起來的話,就覺得說自己就必須很謹慎的去安排自己的日常工作,所以有空的時候去爭取時間坐下來靜心念佛。而由於這樣的調整,我發現這樣其實也是有好幾個小時是可以念佛的,可以靜下心來念佛的。所以這就發現到,其實是自己之前時間的安排沒有安排妥當,浪費了很多念佛的機會。所以就覺得說自己可能,就是覺得自己最近好像有點精進。
剛好那天就讀到黃念老的這篇文章,他說:「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因為起心即錯,動念即乖。所以還是要效法賢公老和尚說的那句話,「好好念佛,成佛是大事,其他都是假的」,才是真智慧。而且這裡面也有提到說,這句佛號是不廢世法而證佛法,所以念佛不妨礙工作,工作不妨礙念佛。所以顏會長其實之前有提到,他說只要我們以真誠心去做事的話,其實也是在念佛。可是學生發現到自己,其實做事的時候有時還是會有很多的雜心雜念,所以現在有個機會能夠給自己坐下來安下心念佛,其實也是一個好方法。
學生就是因為有這個百日念佛的因緣,所以也是有這樣一句佛號接一句佛號的就去念,然後也沒有怎麼去理會有沒有妄想,所以只要有妄想,自己也發覺比較能夠察覺到,如果有妄想出現的時候,就用這個佛號來轉念,不給它牽著走。所以古大德是告訴我們說,要熟處生,生處熟,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剛好那一天德師父也有發了,師父上人十月十一號出現微恙的時候,德師父有發了一篇文章說,「以諸法藥救療眾苦」的開示。學生當時就有想起廣欽老和尚,其實在他臨終前也有一個公案,當老和尚在臨終前一個星期,就很猛烈的出聲念佛,大眾也輪班隨著大聲念。有弟子就很擔心老和尚因為近月不食,體力很難撐,就告訴廣欽老和尚說,「師父,我們念,您聽就好」。老和尚就瞪大了眼睛,很堅決的說:「各人念各人的,各人生死各人了。」然後繼續大聲的念佛。忽然老和尚又突然很緊急的勸大眾,給大眾說要給他念《大藏經》,可是《大藏經》因為它的分量很大,所以弟子們也不知道要從何誦起,老和尚就說,總誦,你會念什麼經就統統給我念。大眾就翻《大藏經》,一部一部的念,後來老和尚就繼續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點也沒有受到誦經聲的影響。所以從這段公案老和尚的表法,其實就是說在臨終前念念清楚分明,也很懇切的念阿彌陀佛,是真正的總誦《大藏經》。
所以在《淨修捷要》裡面有說:「六字統攝萬法,一門即是普門……廣學原為深入,專修即是總持。」所以當時學生看了這篇文章就起了個念頭,不知道德師父是不是在給我們出考題,他讓我們在這個境界現前的時候,在兩者不能兼施的情況之下,我們能不能夠保證把念佛擺在第一位,第一時間提起這個佛號,我們能不能夠保證自己一生穩住在這個佛號裡面,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一生不拐彎。
所以師父上人也常說要老實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把它當成我們這一生的頭等大事,最重要的一樁事情。黃念老說,在裡面也有說到,不是要求我們把佛法當成唯一的,而是把它當成第一件事。這個要求不是很高,所以學生就體會到,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東土難生,遇到了這個橫超三界、徑登四土、一生成辦的法門,這是我們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一個因緣,所以這一生絕對不能夠再錯過。
所以如果沒有遇到師父上人的教誨,學生覺得自己真的不曉得自己是那麼的愚痴蒙昧,幾十年來身口意這麼多種種的造作都是善少惡多,所以如果沒有遇到佛法,真的這一生的前途是很不堪設想。所以現在知道了,一定要趕緊回頭努力思過、悔過、改過,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像念老裡面說,搶救自己這一期難得的法身慧命。黃念老說要搶救,救一句是一句,只要佛號不斷,在煩惱、苦痛、歡喜中不忘佛號,這就是功夫,只要肯念,成佛一半,做到心中老有這一句,那就是一向專念。
學生也發現到,就因為這樣念佛,發現自己最近對一些以前會很在乎、很執著、看不順眼的一些人事物,現在同樣出現在眼前,突然覺得好像也沒有什麼大不了,心中就也沒什麼事了,不會再那麼容易起情緒,所以就覺得說,繼續念佛就沒事了。而一個很奇妙的事情是,當自己不去理會的時候,也不很在意的時候,它那個境緣有時候反而會自己在轉,所以變得皆大歡喜。所以就體會到確確實實一切法從心想生,心真的能夠轉境界,而靠這個佛號轉。就好像夏老師說的,「境緣無好醜,佛號一掃過」。以前很辛苦很辛苦的要去處理,跟人家結了很多的惡緣,所以也造了很多的口業,真是感覺到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所以很冤枉。黃念老有說,他說佛法時時現前的話,塵勞處處解脫,所以學生體會到確實是有佛法就有辦法。這是學生在學習這一篇文章的一些小小體會,有不妥的地方還請德師父批評指正。謝謝,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好,謝謝李居士。我們從她的分享,首先就是在境界當中要想起善知識的教導。所以三種根本,第三個根本叫加持的根本,就是上師是加持的根本。我們淨土宗是密教顯說,所以老人家就是我們的上師,密教顯說,你在境界當中就提起他的教誨,他就加持你了。所以我們面對這些無常的,剛剛李居士提到的,老法師教導的,你起這個善念,世間只要多一個人心存善念,世間的災難就能免除一些,更何況是這句萬德洪名。所以這樣子對老人家,對你所擔憂的人,對這個世界是最好的,就是念佛,「萬德洪名,能滅眾罪」。而且這個地方有一個真念佛人,這個地方不遭難。
再來,她還分享到一個很重要的點,她用心的來念佛了,一天還是可以騰出不少時間念的。所以俗話講的,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還是很有道理的。我不是跟大家分享,不是有一個同學問我,我現在功課比較多了,我以前念一萬聲,我現在還要不要念?她問我。那你說我是跟她說念還是不念?我有給她解答,上一次有跟大家提到吧?那她是我的善知識,我現在一起床就是計數器在哪,然後就開始念啊念,慢慢慢慢就習慣了,所以真的是只怕有心人。而且對這一句佛號愈有信心,念出來的加持力、功德力就愈大。
還有舉到廣老那個例子,這個就是我們要從這個例子,去體會到善知識真的是幫我們放下分別執著、憂慮牽掛,你得看得懂。你要看不懂,說,老和尚,你叫我們誦《大藏經》,你自己念佛?你還看不懂,那就麻煩了。老人家就是在提醒,你在生死關頭,你還不是當事人,我是當事人,你都已經手忙腳亂了,這個時候你還要翻哪一部,都有點亂掉了。但是這一句阿彌陀佛,一字一句這麼分明,統攝萬法,萬法都在這句佛號,這句佛號包含一切諸佛的名號都在裡面,法界藏身阿彌陀佛。所以我們都要會看。
所以老人家,像成德感觸就很深,去年在老人家寢室裡面,連老人家要休息了,都抓住機會教導我們學生,老人家說:「我講六十年了,夠了,該換你們去講了。」後來我事後想一想,老人家講六十年真講圓滿了,大乘經,包含儒、道,統統講了,甚至其他宗教的他都帶頭,他都講圓滿了。老人家怕我們學生執著,學生都說,有老和尚在講就好了,有老和尚在講就好了,我們都懈怠了。所以真的要看懂老人家在給我們啟發什麼。包含師父說,我講六十年夠了,你們要去講了;我,我主要負責跟這些大使們談話。你要跟大使談話你威德要夠,這個工作又不是其他人隨隨便便可以去做的。你看師父他都很清楚他現在該做什麼,他面對境界是清楚的。我們學生不能跟著這麼好的老師,卻產生了很多執著,甚至是不敢去承擔,那就麻煩了。
這個是淨土為歸,所以黃老這些教誨很重要,我們要搶救,念一句就搶救一句,「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所以我們李居士也學習很認真,這些祖師大德的重點,她都有放在心上,進而去變成自己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
還有持戒為本,持戒當中最重要的孝親尊師,而且尊師又建立在孝親的基礎上。剛好我們何居士這段時間是照顧她母親,我們也啟請她分享一下照顧母親的感悟。有請。
何居士:尊敬的德師父,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何居士:今天因為休息不夠,所以鼻子就是有點阻塞,不知道大家聽得清楚嗎?
成德法師:很清楚很清楚。
何居士:好的。就是在十一月十號的時候,就知道媽媽得了骨癌,就是滿嚴重的,然後就發心說要自己照顧母親,因為哥哥跟弟弟他們不能夠照顧,所以就由學生來照顧母親。在一個星期下來照顧母親,然後就感覺到,就是之前也有問過自己,如何去照顧一個二十四小時不能離床、不能走路的一個老人家,那是非常辛苦的,然後也很不容易的事情。當自己問起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會想起王希海老師如何照顧父親的那個案例,想起王希海老師如何照顧父親,就是給了學生一種力量去照顧自己的母親。
一開始的時候好困難,因為母親得的這個病就是很痛苦很痛苦的,就是很痛的那一種,非常非常的疼痛,尤其是晚上的時候,那種疼痛是非常非常劇烈的。也曾經在老人家出院的那兩晚,就是一直要陪伴母親,因為現在老人家是老了,然後也不能夠用那些化療去治療,醫生就是說要用嗎啡來去控制老人家的那種疼痛而已,就是沒有其他的方法了。所以我們就是說盡量的不要讓老人家受苦,就要讓老人家減輕疼痛的。晚上的時候,當老人家的那種疼痛來的時候,有時是嗎啡給她喝了之後,她還是感覺到非常非常的疼痛,是控制不了的。學生也真的是不知道要做些什麼,有天晚上真的是吃了嗎啡藥後,然後她還是喊疼痛,學生也不知道該怎麼才好,就是在床的旁邊一直在安慰母親,然後一直念佛,一直在念佛、一直在念佛,求佛菩薩加持,讓媽媽不要受這麼大的苦。
前兩晚老人家就是不能夠控制自己,學生也不知道,可能餵藥的方法也許是錯了吧,還是什麼,老人家晚上也睡得不好,一直喊疼痛的那一種。第二天過後,學生有到醫院去辦一些事情,又順便的問醫生,學生之前給藥的那個方法是否正確,幸好這個醫生也給了一些方法,如何去控制母親的疼痛。第三、第四天開始,就看見母親晚上的時候慢慢的緩下來。最近老人家又覺得好像又不太穩定,昨天也是昏迷不醒的,在下午那段時間也是昏迷不醒。學生除了幫她念佛之外,還有就是找一些方法,到底是什麼事情,其中也是有問王師兄,該如何面對老人家的這個狀況。過後學生也是有叫救護車來檢查一下母親到底發生什麼事情,結果昨天晚上老人家比較穩定了,進了醫院,然後比較穩定。
在這個過程當中其實是很不容易,因為老人家就是二十四小時不能離床,照顧母親,要餵她吃、要餵她喝。因為老人家也沒有什麼胃口,就是每天還是要煮粥,還是要熬一些湯,搞一些她喜歡吃的東西來激發她的口味,所以就慢慢的慢慢的給她吃一點、吃一點、吃一點,就好過沒吃。就是一直要出去找一找老人家喜歡的東西,譬如說老人家喜歡吃芒果,你要快快去找芒果,老人家喜歡吃麵粉什麼的,還是什麼飯什麼飯,你還是要快快去找回來給老人家吃。
結果就是因為這樣子,自從母親到學生家裡住的那天開始,學生的生活完全改變了,從早忙到晚,但是在忙的當中當然也是從中要去念佛,就是提醒自己一定要念佛,把自己的身心穩定下來,就是面對一切東西都是以平等心去面對,不會起煩惱。尤其是面對很多這些親朋戚友他們來到學生的家,當然會給很多意見、很多問題,有很多很多理論的那一種,學生還是以平等心去面對這一切,因為要恆順眾生,然後就不會去太執著。一開始的時候念頭可能會有一點執著,就是說你們只是講講而已,然後你們就離開了,到頭來還是自己照顧,還是學生自己照顧母親,開始的時候有一點執著,會有一點抱怨的。過後就念佛,如果有不好的念頭生起的時候,學生就是用念佛的方法把它壓下,就是不要去想這個,當你不要去想的時候,事情就沒有了,就是這樣的,所以每一次都是一有時間就是念佛。
晚上的時候又怕母親悶,她一直在床,又怕母親悶,然後就是一邊念佛,一邊跟媽媽聊天。還要勸媽媽念佛,老人家到現在為止是不肯念佛的,就是還沒有那個因緣能夠接受佛法的。不過因為學生家有二十四小時的念佛機,然後也有晚上的時候就是一直在陪伴母親聊天,然後念佛,然後講一些非常簡單的那種佛理給她聽,就是用故事的方式來去告訴母親佛法到底是怎麼樣的,我們往生了之後又是怎麼樣的,就是慢慢的通過這些故事來去告訴老人家。有時候因為老人家的性格比較剛強,所以我們就是要有些東西不能講得太深,只是點到為止就可以,然後明天又再繼續講一點、講一點、講一點。
今天因為一個星期下來沒有怎麼睡到,晚上還是要陪伴母親,因為母親一疼痛的時候都是會叫學生的,所以學生一向來要看看母親需要什麼,學生一定要去服務的。學生就是覺得因為之前,就是沒有事情的時候,學生睡眠是差不多十點就上床,然後就一直睡到天亮的,都是那種,怎麼說,就是說你有雷聲、什麼鞭炮聲通常都叫不起學生的,可是這一次當母親一叫的時候,學生真的是能起身。學生就問,妳為什麼會這樣?就會想起,學生的兒子小時候都是這樣,小孩子一叫母親的時候,母親叫一聲都能夠起身,就是想到媽媽,母親就是好像一個大嬰兒這樣現在,一叫學生就能夠起身去服務母親的。
雖然這幾天下來都是非常的勞累,也睡得少,可是也會覺得,就是身心也不會說很累很累的那一種。可是昨天晚上當媽媽進了醫院,今天學生起來本來是身心應該是沒有什麼,因為母親不在,在醫院,可是今天就是覺得特別特別的累,才發覺到,原來我這幾天沒有休息好,今天這個身體真的是告訴自己,你一定要去休息,你一定要去不要給自己太勞累,因為媽媽一出院的時候,可能自己還是要去繼續的這樣服務母親的。學生的分享到這裡,謝謝,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何居士的分享,當然我們也念佛為她母親做迴向,我們也隨喜她盡心竭力盡她的孝道。而且真正照顧過二十四小時臥床的親人,就知道確實是不輕鬆的,她今天居然還上線一起參與課程,所以這個也是讓成德很敬佩,對於學習這麼重視。相信我們說,「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佛菩薩一定會加持她。
那當然,面對癌症病苦,我們也不要太被它嚇著了,因為師父有講,癌症一般就是太恐懼了。我們也是安定我們的身心去面對它,只要我們的心用對了,都沒有壞事。我們冷靜去觀察很多學佛的家庭,都是因為比方說家人病了,或者哪一些情況出現,結果轉變成大家學佛的因緣,那這個就要求三寶加持,我們都是用孝心、真心,可能在這個過程,母親也好、兄弟姐妹也好、親人也好,就因為我們依教奉行,他們都結上法緣了。所以真的是境緣無好醜,心用對了,都會往好的地方去發展。
何居士又提到王希海老師,這個也啟發我們,你看他當兒子當得盡心竭力,你看觸動我們的善根。而且可能看過他的行誼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了,所以在兒子這個角色上也可以行菩薩道,尤其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孝道弘揚,要為人演說。所以何居士也是佛菩薩重點栽培的弟子,來讓她歷事練心,那個盡心竭力,都能夠感受到母親的痛,去陪伴她,很柔軟順從,她喜歡吃什麼趕緊讓她吃,再引導她了解生死大事、了解一些佛法,也很柔軟,不能太急,能講多少,循循善誘,多講一些故事。
當然妳也提到了,還是要懂得調適一下,不能在照顧的過程透支太厲害了,那也要拿捏好這個度。然後也要帶動兄弟姐妹、親人一起來盡這個孝,不是要求他們,帶動他們一起來。因為在這種這麼重要的時刻,他們假如沒有盡到力,有可能是他往後人生最大的遺憾,但是透過我們,人之初性本善,去帶動。
我們也感覺人是很有潛能的,你看本來是打雷什麼都醒不過來的,你看現在母親一有聲音,她馬上就起來了。所以你看佛法的教學從孝親尊師扎根,這是地藏王菩薩的表法;接著是觀世音菩薩,把對父母、老師的真誠恭敬心延伸到對一切眾生,這個就是觀世音菩薩的菩薩道了,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像我們莊居士,她們去護持過很多老人,為什麼能把這些老人送得很好?那真的是用對自己父母的心對這些老人家的,老人都很敏銳的,他們感受得到的。
好,今天時間有點過了一些,非常感謝大家的參與,感謝四位仁者的分享。那我們今天就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