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二十九集) 2022/1/7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29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尊敬的陳校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陳校長: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首先恭祝大家二O二二年新年吉祥如意!這是我們新的一年第一次跟大家在我們這個學習平台一起共學。一年不算短,對於中年人來講一年不少了,所以我在想我還有多少一年,真的是是年已過,警覺性要很高。
我們看到孔夫子他說道:「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夫子擔憂學生德行沒有很好的修正、提升;學問沒有好好的講究、沒有好好的深入;聞義,做人應該做的,義者宜也,聞到義不能好好照著做、照著效法;不善不能改過。這是夫子擔憂學生,我想我們從事教育工作,應該也是會擔憂這些點。而事實上夫子他自身鐵定是自我鞭策,德要修、學要講,聞義要徙,不善要改。他老人家是聖人,他是「聞善必躬親行之,然後道之」。這些他是做到了,他去護持學生。
當我們站在當學生的立場,我們假如體會到老師在擔憂我這些,我們一定要期勉自己趕快努力,不要讓老師多擔心我,不要讓父母多擔心我們。父母、老師對我們的恩德很大,我們知恩,進一步報恩,報恩具體首先不讓父母老師再擔憂自己。縱使我們已經修學多年,也要問問自己,父母、老師還有沒有擔憂我什麼事情。首先得要讓我最親的人不擔憂我,這是最重要的基礎,還談不上說去愛人,不要有人因我而擔憂、因我而生煩惱,這就很重要了。
就像李炳南老師他教授《常禮舉要》,我們學禮首先做一個不讓人討厭的人。我們雖然有高遠的志向,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也得從不讓人擔心、不惱害他人開始下功夫。尤其假如我們是在團隊裡面,每個人來自不同的成長背景,性情都不一樣,在一起工作,甚至是在一起生活,那境界可多了,光是你在一起生活,關門關太大聲了就惱害眾生;在一起生活,用了東西沒有給人家歸還原位,下面的人找不到,惱害眾生。我們要能處處替人想才不會惱害眾生。我們有利眾的心,但是下手處都要在這些生活的事情上。
修行沒有小事,有個大小我們就容易忽略小事。修行很重要的修平等心,平等恭敬。我們總不能看到一個長者很恭敬,看到一個小朋友就輕慢,這樣修我看也很難修得成。修行就是恢復真心,真心是清淨的,真心是平等恭敬的。
有一次送老人家回六和小院,當時候停了車還有羊腸小道要走,那個車子開不進了。我們跟在後面,看到前面幾個小朋友在玩耍,看到師長很高興,跟師長打招呼。師長笑著跟他們說:「好乖,明天給你們糖吃。」結果就繼續走了,一進門師長馬上交代了,趕緊給我準備糖,我明天要拿給小朋友吃的。對一個小朋友,答應的事情都是非常恭敬的對待,不輕小孩,不輕後學,都在這裡練平等恭敬。
在佛門有一個公案,有一個國王他很有善根,恭敬三寶,只要看到出家人他就禮拜。國王不簡單,一國之尊,他真的這麼做了。突然有一天看到一個小沙彌,看到一個小朋友,但是他已經出家了,他就有點彆扭,我給小沙彌磕頭,他有點猶豫了。小沙彌已經證阿羅漢果了,有他心通,馬上就看到他的心念。結果小沙彌就馬上鑽到一個小瓶子裡面去,然後又鑽出來,國王看了馬上就禮拜。小沙彌也不簡單,抓住機會教育點,跟國王說,有幾個事你不能輕慢:第一,對於小小的火苗不能輕慢,不能輕忽了,不然它會燒了一整片,一個城市都燒掉了;面對小王子不可以輕慢,他以後要當國王的;面對一個小沙彌不可以輕慢,他是要做法王的。
尤其我們經典裡面教誨,四大煩惱常相隨,這不用教的,與生帶來的,其中有一個就是我慢。慢很容易起來,頭髮比人家黑就甩兩下,要展現給人家看;成績考得比較好,我沒怎麼讀書就考這麼高,這都有對人的傲慢。
我們看孔子問學生的志向,我們看到子路特別仗義,「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他很慷慨,好東西朋友拿去用,用壞了他也一點都不難過。這樣的朋友很難得,但是你不要佔他便宜,要很珍惜這樣的朋友。接著是顏回說了,「願無伐善,無施勞」。伐善就是自我誇耀,這慢心起作用了。就像《太上感應篇》也講「不衒己長」,不要去炫耀自己的長處。心態很微妙,我們容易講自己的長處,不知不覺慢心就流出來了。滿招損,謙受益,所以好都是什麼?好要別人講,不能自己講。我們在修學,別人提醒我們,我們就有點忍不住了,我比之前已經好很多了。這還是別人一批評心裡難受,忍不住了,一定要給自己解圍一下,不讓對方再講了。當我們那一句話說我已經比以前好很多了,人家就不好繼續講了。這都是很無形的,自己的心理反應。所以說觀心為要,時時能察覺我們心念有沒有在道中,心念沒有錯,言行就不會偏,心行一如;可是心念偏了自己沒有察覺,錯誤的言行可能就出去了。所以我們很可能還是聽好話比較習慣、比較舒服,聽建議就比較難受了。
古人有說,有兩件事很難,「樂知其惡者難」,就是別人提醒我們的不足或者錯誤,他很歡喜接受,這個難得;再來是「以惡告人者難」,就是要去提醒對方的問題,有時候又怕講得太重對方接受不了,就在那拿捏拿捏,所以勸人其實不容易。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驗,要去勸一個很親近的人,還得深呼吸好幾口,在那琢磨一下,在講的時候還要看著他的眼神,看著他的接受度。假如我們發現今天你的親戚朋友跟你談話他手都在發抖,你就要體諒他挺難的,這個時候你要很珍惜有這樣的良師益友。
一個領導者,《論語》裡面說「為臣不易」。一個下屬要勸諫領導,那要考慮再三的,伴君如伴虎,皇上權力那麼大,講得不好到時候連家裡的人都有問題了,他得很謹慎,戰戰兢兢。事實上我們換位思考,不要落在自己的感受當中。我們換位思考,親戚朋友要勸我,他要提起勇氣挺難的,我們就會很珍惜了。假如是自我感受了,一聽勸我的不舒服,情緒就接著上來了。「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我們下功夫首先要下在調伏見思煩惱,見惑主要就是自我的主見太強了,都覺得自己是對的。但是不是說不要沒有主見,這個主見首先我們的態度不是我認為,而是什麼?我是依照經典、依照真理來思惟,經典裡面有很多做人做事的準繩,首先我得確定我是依照這個來思惟的。
大家要冷靜看,包含我看自己,還沒學佛以前,還沒有好好改過以前,自己講話十句裡面可能有二三句都是我覺得怎樣怎樣、我覺得怎樣怎樣,自己沒察覺。修學,我們說不善要改,首先還得知道錯在哪,往往習氣使然,渾然不知,不覺得有。《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他就是在除夕夜遇到灶神爺的,他新的一年就不一樣了。我們看俞淨意公得到灶神爺的加持、護持,釋迦如來慈悲,他是圓滿覺悟的老師,也是我們根本的老師。我們學儒學孔子,孔子怎麼用功的?不斷提醒自己德要修、學要講究、聞義要徙、不善要改。他們的言教、身教都值得我們用心去體會、去觀察。其實假如我們覺得我要教書,我不知道怎麼做,不能講這句話,講這句話古聖先賢就覺得很無辜,我都講那麼多了,我都表演那麼多,怎麼你覺得不知道怎麼做?
我們看李炳南老師、師長他們都在展現怎麼學、怎麼教給我們,所以我們下一個要學習的就是,老人家將他跟李炳南老師學習十年,他是用什麼心境、什麼態度跟老師學的。他和盤托出指導我們,包含後面他是怎麼弘法的,雖然短短不到一個小時,非常精闢,可謂老人家教與學的心法。
老人家還講了一個專題,「善學佛法與傳統文化」。我們要善學,我們要善觀察,善體會,不能體會錯了。比方說老人家有講到,有一位長者約他到功德林吃飯,那老人家很緊張,現在那麼多人在破和合的僧團,造的都是阿鼻地獄的業。結果老人家問他,你走了那麼多地方,你看看你有看過僧團嗎?我們聽了這個公案,我們是不是說不可能的、不可能的,所以我也不做了,這就不善體會了。
事實擺在我們面前,我們要有志氣,雖然我們所面對的是什麼?面對的是鬥諍堅固的共業。佛在世的時候就有講了,他滅度之後五個五百年,首先持戒堅固;再來禪定堅固;再來多聞堅固;第四個塔廟堅固,蓋了不少寺院;再接著第五個五百年,鬥諍堅固。我們現在所面對的共業如此,但共業當中有別業。我們冷靜想想去年,或者我們走過的人生,最耗精力的不是做事,都是人事的問題。新的一年又開始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不陷入共業當中,這得很冷靜,這得警覺性很高,是非到我為止。聖賢人教我們事事是好事,首先我們遇到人事的問題,自己的情緒不能陷進去,要保持安定冷靜。順著這個人事問題隨緣妙用,只要我是覺悟的,我是冷靜的。沒有人喜歡衝突的,沒有人喜歡對立的,只是在人事問題當中,有人能夠很冷靜的去提醒每個人,可能他的善根就起來了。看起來是一個人事糾紛,可是我們隨這個緣,妙妙在哪?妙在首先我們不被轉,不起情緒,妙在大公無私,妙在能體恤每一個人的立場、每一個人心理的狀態,然後情理法兼顧的去提醒、去護念,每一個人都從這一件事當中得到啟發,對,我們遇到這個事儒釋道的教誨應該怎麼用,不能情緒化。
有時候發生一件人事問題,你把它跳脫出來,可能這一件事它是在提醒所有的人。比方說一個家庭,比方說太太提出來離婚,或者先生提出來離婚,可能我們的感受假如很強,就會覺得晴天霹靂。所以不要被境界轉,首先要伏得住見思煩惱。這個時候假如都是我覺得怎樣、我的看法怎樣,那鐵定這個事情就愈鬧愈糟了;我的感受,我都付出那麼多了,不然你要我怎樣?就麻煩了。這些都能伏得住,雖然我確實有付出,可是我先什麼?我先不要求對方;我先什麼?理解對方。其實事情一點都不複雜,最難的就是我們能把心用對,不情緒化。
師長給我們這句法語,什麼事情佛菩薩祖先承擔。我們家裡發生事情祖先保不保佑?鐵定保佑。「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他就是作夢夢到他爺爺來提醒他。你可不能起一個念頭,竇燕山他的爺爺比較好。不可能,我們當中華兒女福報很大的,祖先,我們離去的父母祖先真愛子女,冥冥中都在等機會點化我們。要相信,信為道元功德母。
成德是很相信,不知道有沒有跟你們說過?比方說我們英國漢學院,我們廚房的大廚一個姓陳、一個姓蔡,你看不是祖先派來的嗎?陳蔡絕糧,現在趕快來幫忙培養弘揚傳統文化四書五經的人。中華民族有兩萬多個姓氏,這麼巧,三個大廚一個姓陳、一個姓蔡,還有一個姓文,文天祥的後代,我說這個飯吃下去都是要留取丹心照汗青,不能白吃。對,他後代在效法他的精神,所以炒菜的時候都會受到他們這個家族磁場的影響。細細去想太妙了,我們漢學院主要的幹部就是趙錢孫李、周吳鄭王,才八個姓,主要幹部都在裡面,你說這不是祖宗安排?為什麼?因為湯恩比教授說他最佩服的是宋朝,宋朝編了《百家姓》,宋朝是趙匡胤創的,所以趙排第一。老人家被邀請到英國是趙氏公會去促成的,帶著休斯校長去見老人家的就是一位趙教授,你說這是偶然嗎?
成德是以前聽老人家一直說,都是佛菩薩加持、祖宗安排,就當一句話聽而已;自己經歷過來了,真實不虛。這都是老人家人生的閱歷,我們不能滑過去。祖宗的保佑不容懷疑,佛菩薩加持那更肯定了。為什麼?佛菩薩同體大悲,你真正為家庭有責任,你真正為團體有使命,哪有佛菩薩不加持、祖宗不保佑?信心很重要,你一相信,他們無形的力量就來了。成德也觀察自己、觀察他人,自己回頭看看,二十多年,還沒遇傳統文化以前好多險象環生,可能一步沒踏好就滑下去了,怎麼都過來了?那個沒有祖宗保佑不可能。我們所處的年代經濟也快速發展,五欲六塵的誘惑可不少可不少。
老人家在六和敬的會議,辦了兩天,香港佛陀教育協會主辦,各地的同參道友會聚香港,五大洲都來了。記得那時候老人家說,現在歸「二狼神」管,一個是財狼、一個是色狼,都把人給控制住了。沒有聖教的薰陶很難不被「二狼神」管,我們自身包含後面學生他們的處境,真的我們要好好護持他們把根基扎穩。
佛菩薩祖先保佑加持,只要我們念頭對了,會感覺到特別有力量。而老人家說的,佛菩薩祖先承擔,我們不要壓力太大,最重要的要把心用對。這一句話對成德受用很大,不然我本來也覺得壓力挺大的,這句話聽進去以後覺得事情不要搞複雜,修行也要愈修愈簡單,簡單到就是把自己的念頭護好。念頭對了,一切的言行不會偏;言行對了,對一切人的影響都是正向的。
剛剛提到了,我們在處理家庭的問題、團體的問題,這個念頭要觀照到,不要起見思煩惱,我覺得怎樣怎樣,我很不舒服。要相信因果,不要索求,我們要別人理解我,首先我先理解別人。假如我們還是要求的慣性比較強,我們一個要求的念頭一起來,對方會交感,我們要求,他呢?他也要求。我們還不是聖賢人,一定會有做得不足的地方,我們一要求對方就把對方要求的心調動起來,人與人之間互相影響。不管對方的情緒多大,我首先不受影響。我們會起煩惱是因為我們把我擺在前面,我很不舒服,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煩惱就來了。假如我們專注點在對方,當對方很激動的時候,你會怕傷了他的身體。就是我們念頭放在哪的問題,事情並不複雜。
事事是好事在什麼時候?我們的感受太強了,所以對事情形成對立。比方說我們看到一些報導,有一本書叫做《人體使用手冊》,這好像是台灣出版的。這個企業界的人他事業做得很大,突然身體檢查非常糟糕,請問這是好事還是壞事?煩惱即菩提,危機即轉機,看我們會不會轉。其實就是看我們會不會善用心,假如不善用心,「上天怎麼對我這麼不公平?」麻煩,念頭繼續造業。「我怎麼會落到現在這個樣子?我好好反省冷靜一下。」結果不只是他的轉機,他把自己怎麼把身體又調健康分享給大眾,這本書還滿暢銷的。你說有壞事嗎?他用對心了,不只造福了自己,還造福了那麼多的人。
我們現在冷靜看看,現在離婚率有些大都市都超過五成了,現在能夠把夫妻和合表演出來功德無量,太缺這個榜樣了。這幾天聽到一位同仁她說,她是一位女同仁,她說:「我很想學柔順,《太上感應篇》說『男不忠良,女不柔順』,我得好好扎根。」結果她說:「我看看上一輩、上兩輩,再看看左右,找不到柔順的榜樣。」我說實在太慘烈了。老法師說傳統文化斷了好幾代了,這是他的感嘆。
說到這裡,有沒有覺得我們印祖智慧很高?在將近八十年前,甚至是差不多一百年了,他老人家都教誨什麼?天下的安危女人家操之一大半。女人柔順教出來的孩子人格安定,我們看現在憂鬱症的比例愈來愈高,女子把她的最重要的工作不是很願意做了,這是天下安危女人的功勞最大。
成德聽說在日本,比方說一個女子,她在職場上工作表現挺好,結果她提出辭職,因為她懷孕了,她要回去做家庭主婦,公司裡的人都很祝福她、很尊重她,我聽了也挺感動的。我們想想假如這個事情發生在我們的周圍,反應會怎麼樣?妳怎麼這麼傻,有錢不賺,以後沒機會了,講得當事人都很緊張。不要亂摻和,講話是要負責任的,會造口業的。該是你的跑都跑不掉。
我們看現在不是富不過三代,富不過一代了。要冷靜,不能隨波逐流,要有自己的判斷,孰輕孰重,輕重緩急。我們都知道乾卦,「元亨利貞」,利是什麼?祖先的智慧展現得讓我們很敬佩,利跟什麼有關?義之和也。什麼才是真正的利?什麼才是長久的大利?我們的心行要符合道義。我們不知道看過多少家庭,夫妻忙著賺錢,忽略家庭裡最重要的事,至要莫若教子。他們兩個那麼努力拼命,最後孩子不懂事,你說他們賺的錢會去哪裡?不只是錢可能留不住,要操多少心。能夠在那最關鍵的三五年把孩子德行扎好,後面你就放心了,你就曲跤撚喙鬚。不是,這是男的,妳就悠哉悠哉,不用擔心了,人生的取捨。
有一次坐飛機,好像是澳洲航空,我看了很感動,感動什麼?那個服務小姐看起來就是當過媽媽的人。為什麼很感動?她為家庭付出了,之後家庭責任告一段落她再出來工作。有時候有一句話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真正要形成一個社會很好的循環、風氣,得大家一起來,不然女性也壓力很大,我不工作沒機會了。假如有企業界專門用這些很在家裡盡職,盡了幾年,把孩子都教得很好,又出來工作的,這樣的女子鐵定很有責任感的。其實用人最根源的就是他有沒有責任感,他的能力再好,只要他沒有責任感,你會累死,你找他來做祕書就會做成顛倒了,變成你是祕書他是董事長,你得常常追他。
分析這麼多,想到了孫中山先生的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靠我們每一個真的把人生想清楚了,從我心做起。我們也有信心,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堅持對的,慢慢慢慢會有更多的人認同。儒釋道聖人這些教誨我們真的不能懷疑,事事是好事,我們得善於去體會這句話背後我們該怎麼用心。能夠反省、能夠反求諸己,沒有壞事,一些我們忽略掉的事情,它一凸顯起來了,我們正好趕緊去處理。就像我們發現一些身體的疾病,它也是在提醒我們,我們沒有善待身體太久了,所以這個病症也是像一個爭臣一樣、一個忠臣一樣在提醒我們。我們善於觀察儒釋道聖人,不只他講的,還有他表演的。就像剛剛跟大家舉的,老人家講到六和團體太難了。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才是真供養。
我們念「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念給誰聽的?念給自己聽,反聞聞自性,這也是觀音菩薩給我們的啟示。儒釋道是內學,不能念著念著都是要寄望別人去做,自己不做。統理大眾,讓大眾安心。我們的家庭就是讓所有的家人安心的地方,人心一安他就會善根增長,心不安會煩惱增長。這個安字,一個寶蓋,底下有個溫柔的女子。假如媽媽像母老虎一樣那麻煩了,連進家門都撲通撲通心臟跳得很快。同樣的,我們在團體裡面,能不能讓所有的人在這個因緣當中安下心來做事、安下心來成長。
人與人聚在一起可是難得的緣分。有一首歌叫做「不放棄」,裡面有講「一群人、一條心、一輩子、一件事」。老法師說要把復興文化當作這一生唯一的一件大事,大家聽要善聽。復興文化唯一的一件大事,你馬上說:「那我不用顧孩子了嗎?」顧孩子就是復興文化,我們得先以身作則,我們不能一聽又把它分割開來,喀喀切成好幾塊。復興文化,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都在裡面,不能是我要在團體裡付出才叫復興文化。尤其沒有前面的基礎,要復興文化不可能。比方說我現在要弘揚儒釋道,結果夫妻鬧離婚,你說這怎麼弘揚?人家一聽,你講得再好,他心裡毛毛的,你修得那麼認真還鬧離婚,人家敢修嗎?所以次第不能亂。
其實真的沒有練事法,只有練心法,歷事練心。我們見過不少很熱衷於傳統文化的工作,可是很不願面對夫妻的溝通。這都是明明傳統文化是讓我們積功累德的增上緣,我們把這個增上緣弄成什麼?逃避的增上緣,不願面對的增上緣。我們都遇過,很想出家,為什麼?逃避。我就問他,「你出家的目的是什麼?」他說弘法利生。「你要弘法利生,你以後遇到的是出家人多還是在家人多?」他說在家人多。我說:「在家人會請教你什麼?」「夫妻怎麼相處。」「那你現在不好好練?」真發心,佛菩薩安排,真的不是假的。還是不相信,我們還是容易相信自己的感受,容易順著自己的感受。老人家很相信,師長很相信,他都沒有去攀緣,人家九次來找他,推都推不掉。當然他還去問老師,這麼重大的事情,很尊重老師、請示老師。我們不能當故事聽,這跟我們當下都有關係的。
不要攀緣,不要在好事當中增長什麼?愛憎的心,喜歡做的就拼命做,不願意面對的就逃避。有些你不願意面對的是你最重要的本分。真的人不能只是掉入自己的感受,要跳出來,要為自己的骨肉想想。其實哪有什麼多痛苦的事,就是念頭不願意轉出來而已。念頭轉出來了,你真為孩子了,你馬上變得很有力量。真的一念之間差別很大,我們落在自己的感受、情緒,愈想愈沮喪、愈頹廢;轉個念頭,孩子每天都在這個氛圍裡面受影響,你就振作起來了。你說對方假如不改呢?你看未來煩惱又來了。你先做好自己,今天對方都不改,你完全只求自己,你會變聖人。妳當媽的人變聖人了,妳的孩子會差嗎?孩子將來面對的又不是人人是好人的世界,他還要面對各式各樣的人,妳現在就表演給他看,怎樣去包容別人,怎樣只要求自己,不要去要求別人,不然就捲入鬥諍堅固。
老法師在澳洲的時候講的,天下為什麼衝突那麼多?夫妻不和。每個孩子他成長過程看到的就是不和,他沒學到和的方法,他出來也很無奈。舜王給我們做榜樣,家裡人對他這麼不好,他沒有責怪別人,還負罪引慝,還是我做得不夠好,最後全家就轉了。顏回夫子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我們學傳統文化就是一個目的,心能轉物、心能轉境,不要被境轉。自己定得下來,用理智護好自己的心,我的心不被境轉,慢慢慢慢身邊的親戚朋友就因為我的心調動了他們的善根。日久見人心,路遙知馬力,還是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
佛陀給我們在新年來臨的時候做表法,他老人家在新的一年開始,面對弟子們就說了,「我今欲受新歲」,這段話後來就錄在《受新歲經》裡面,「我無過咎於眾人乎?又不犯身口意耶?」我們看到釋迦如來帶頭反省,第一,我這一年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過咎、有沒有過失、有沒有對不起人的地方?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第二,我有沒有犯身口意、有沒有造作十惡?釋迦如來他表演出天天這樣反省,在新年這樣的日子特別提醒自己,他都已經是究竟圓滿的聖哲了,所以他這個身教讓我們特別感佩。
釋迦如來都得天天反省、天天檢討,那更何況是我們凡夫,就一定要反思,就像曾子「吾日三省吾身」。我們能這樣反省,那就諸惡莫作,歲歲平安;又能眾善奉行,年年如意。什麼事都離不開因果,我們不種因只求果那就變成做白日夢了。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真的世間好話聖賢佛菩薩說盡了,講得很圓滿,而且還表演給我們看,我們真肯學,他們在夢中都會來加持我們。「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這是了凡先生講的,我相信他鐵定有這樣的體悟、這樣的經歷。
我們看夫子他擔憂學生這些點,我們首先也用身教來帶動學生,德要修、學要講、義要徙、不善要改。就像我們的聖王湯王說的,我們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苟日新這個「苟」字蕅益大師解得好,覺得他們入境界的人,光是一個字他就能看到那種境界。就是「斬然背塵合覺」,斬然就是下定決心,我這一生要成聖賢,這就是苟日新。我要裝身於千古聖賢的行列,不願做隨波逐浪之人,下這個決心。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其實修學的路上任何人障礙不了我們,善用心的人任何境緣都是增上緣。這個師長已經給我們表演了,釋迦如來也給我們表演了,遇到忍辱仙人境界快速提升,忍辱波羅蜜成就了,持戒波羅蜜成就了。沒有瞋恨,忍辱波羅蜜成就了;沒有報復的心,持戒波羅蜜成就了。除非自己放棄,不然任何境界都是來成就我們,這也是要靠我們善用心。
日日新,每一天都要進步,這就是不能知少為足,不能我今天不錯了,就自得自滿,那就停住了。就像孔夫子問學生志向,子路很道義。顏回他很重視自己內在的修為,「無伐善」,不標榜自己,不然就傲慢;「無施勞」,這就是自己曾經付出的不會放在心上。人付出放在心上,心就不是真心的狀態了,真心一法不立。我們看當母親的人,妳為孩子付出,妳開始在那裡算,我為你煮的早餐幾餐,我為你煮的中餐幾餐,那個愈幹狀態都不一樣了。無求的付出,做完心上都沒有,同體,不分。我們看,今天我們在團體裡面做了我們放在心上了,別人一提醒我們我們不高興,「我都做那麼多了,你還批評我?」無施勞不簡單,真的能守住「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做了都是應該的,義所當為,他就不會放在心上了。放在心上會跟人家要人情,會邀功。
我們冷靜去看,不少朝代為什麼會有殺功臣?以史為鏡。當然這也要從幾個角度看,有時候可能是上面的人覺得他權力欲很強,他怕被人家威脅,這是他為君者的一個角度。但是從為臣者來講,假如我們有貢獻了放在心上,會怎麼樣?居功自傲。所以有時候很有貢獻的人最後會變成這個團體最頭大的人,因為他前面有貢獻。可能後來這個皇帝實在沒辦法,整個朝政要被這幾個功臣給攪亂了。
而我們要很冷靜,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歷史當中所發生的事件,很可能都會在我們的團體裡面或多或少都有,除非我們警覺性很高,能夠防微杜漸,不然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的修養不見得比兩千年前的人好,不見得比三百年前的人好。好像英文裡面有一句話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的事,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對不起,我最近得要學英文。真的不要以為說我發生的事很特別,以前都沒發生過,在歷史當中都有,肯以史為鏡的人他人生會少犯很多錯。
人不能要道,不能要情。要道就是要求別人先做,你怎麼可以這樣?你都學那麼久了,怎麼沒做到?這都變要道了。「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不能要情,要情就是討情分,我以前對你多好,我為這個家付出多少了,都談這些就很情緒化了。心平氣和才能言,才能講話。事情不難,難在伏得住自己的心念,伏得住自己的自我中心,伏得住自私,這才是最重要的,外面不難,事事無礙,怎麼會難?
曾經也跟大家交流到,我們有一個學生,挺優秀的,她二十多歲了,突然有一天有個感受上來了,媽媽不要我了。她自己都莫名其妙,打電話給她媽媽講,跟母親都沒有隔閡的,想什麼就跟媽媽講。媽媽說妳這傻孩子,我怎麼會不要妳?這個電話掛了,母親自己回想,當時候懷孕打算拿掉,被她外婆攔住了,所以她特別感恩她外婆。母親起個念頭是個種子,什麼時候發芽?二十多年之後起作用,就只是個念頭它就產生作用,更何況是我們父母在那裡衝突的時候,每一句話落在孩子的心裡,兩個都是他最愛的人,你說他有多掙扎,慢慢慢慢他的天真不見了,慢慢慢慢他心裡很多的這些負面情緒,他也不願意跟人家講,壓在那裡。
假如我們能把念頭都擺在孩子的成長上、孩子的內心上,我們會願意來努力、來調整,為父則強,為母則強,因為這是我們的天性,父子有親是天性。我們的祖先很偉大,他們發現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開發人的明德,恢復他圓滿的智慧。明是智慧,德是德能、福報。用什麼方法?用孝道。我們上次跟大家交流的就是老人家在祭祖法會的開示,「孝親尊師是圓滿成佛之根本」。祖先不只用講的,他表演給我們看,「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在孝道當中做得徹底,德行恢復了,明德恢復了,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福報也現前,「宗廟饗之,子孫保之」,還護佑到後代,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這個發現可謂全人類最重要的事情,不然人身難得不知道怎麼開發。我們很敬佩師長,一百多年前英國、法國用大炮打我們;一百多年之後,師長用我們中華文明最好的法寶供養,在法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祭祖,在英國倫敦、在威爾士大學祭祖,還有祭孔。中華文明最大的兩個法寶:孝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還有尊師重道。這也是有把祖先的胸懷領納了,成德覺得師長是真正標準的中華兒女,老祖先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他就接受了,這一生不為自己想,為眾生想。這是我們要效法老人家的地方,唯有這麼效法才能聽得懂他講的教誨。假如跟老師的心不相應,有時候聽他講的話會聽錯、聽偏了。
老人家講現在和合僧團很難,但老人家也帶頭,二O一O年七月二十四號跟大家教導如何修六和敬。有六和敬的團體出現能化解災難,能把正法弘傳到全世界。有了正法人才會調整錯誤的思想觀念,不然人不學不知道、不知義。新的一年,當然這不能勉強,我們共同發願成就和合的團體。我們難得跟整個世界的眾生結這個緣,我們也不能白來一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尤其我們所從事的行業從古至今都受人家尊重,我們不能辜負了這分尊重,我們要盡我們的一分力,我們來振興師道、來建立和合的團隊。從哪裡下手?從孝道下手,我們自身先來做落實孝道的榜樣,相信我們談出來的話一定會觸動孩子的心靈。
老人家在那個開示裡面首先也是引導我們認祖歸宗,我們的文字來之不易,我們的文明都是這幾千年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文明的這些內容,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很好記,這也是祖先善巧,不能弄得太複雜,怕我們記不住。接著,萬善萬德之根本——孝親尊師。這一段老人家首先提了,孝是中華文化根,敬是中華文化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我們從事教育絕對不能變成捨本逐末。
這兩段不知道諸位同道、諸位仁者,我們聽了老人家講的有沒有覺得特別觸動的地方?或者是聽了之後我有觸動的地方,我去落實、我去實踐,我實踐了很有體會、很有收穫,也可以跟大家做交流。有沒有哪一位仁者就這兩段跟大家做一個分享?大家是在考我的定功,是吧?按理來講,這兩段文有一句話落在我們的心上,我們就變了。這句話落在心上、放在心上,處事待人接物感覺不一樣,你再把它用出來,體會更不同。我們有請劉老師。
劉老師:阿彌陀佛,各位同修、法師、各位大德,大家好。記得我第一次在看那個文章、在看那個逐字稿的時候,比較意外的是講到二十四孝舜的故事的時候。那時候聽到故事還沒有想到他是非常的善巧方便,看到師長講到說這是大舜的善巧方便,不僅多次避免了殺身之禍,還在其中恆順,表現出一種深遠的智慧孝德,又提到是「極高明而道中庸」。那時候聽完之後就有一種,哦,原來他在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一種恆順。他們還是這樣做出來,但是他自己每次都能夠逃過,也是一種中庸之道,讓我產生一種滿大的意外和震撼,就是這種極高明的中庸,就像是剛剛法師所講的隨緣妙用一樣。這是那時候我真是滿意外和滿有感觸的一段。阿彌陀佛,大概這樣。
成德法師:謝謝劉老師。我們剛剛跟大家提到,我們在學習要善體會。首先我們要觀察舜王,剛剛劉老師提到這是老人家觀察舜王他體會到的,舜王真的是悲智雙運,他能循中庸之道。大家想想,假如父親、後母要害他,他情緒一起來了,算了吧,給你們殺吧,那麻煩了,一家的悲劇就產生了,要有智慧。父母需要的時候出現了,父母有惡心的時候找不到他,這是有智慧,不讓對方做不義的事情。其實我們的真心都有這些能力,只要我們不讓煩惱做主就用得出來。我們有效法舜王的心境,孺慕號泣,孺慕就是父母怎麼對他他不放在心上,還是像小孩依戀父母一樣的心境,然後負罪引慝,還是我做得不夠好。我們能效法這些心境,家庭的這些問題會被我們的真誠慢慢轉變。
假如我們實際上有遇到家庭的問題、人事的問題,我們可以進一步再探討。大家不要擔心,你不要寫名字就好了,就把問題寫過來,我們到時候可以一起探討一下。大家相聚就是有緣,您的問題會有兩百多個人一起來切磋,來支持你,四海之內皆兄弟。
謝謝劉老師,也可以感覺劉老師很用心,她讀的時候都會有所感悟。學貴心悟,學東西最重要要有感悟。比方說我們看啊看啊,我們說隨文入觀,老人家講了,我們和一切眾生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我們相信嗎?相信了,這句話放在心上,於諸眾生視若自己。這句話一放著,我們的心會不會不一樣?我們跟人互動會不會不一樣?會。讀書貴在變化氣質,一句話能放心上,人心境就開始變了。顏回夫子,孔子讚歎顏回,「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他得到一個好的教誨放在心上,不會再忘了,這是我們的學處。我們今天看到師長他能點出舜王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也很有福報,老人家不點出來我們不知道這些學處,極高明而道中庸,不然我們可能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個很深刻,我們放在心上,願意去效法,我們在面對事的時候就不會感情用事,就有受用了。我們真的去落實,一天當中一定有不要感情用事的時候,哪怕你是回一個短信都不能意氣用事,不然回過去了你後悔三天都有可能,我們都有感受。
尤其又點出來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是《觀經》給我們的啟示,也是提醒我們一定要從根本來下功夫。尤其又舉了另一個現代的例子,古今中外都要舉,不然你舉個古的,他說古代有現在沒有。我們看到老人家舉了賢公的榜樣,他雖然出家了,但是還是把孝道擺第一,這是真聽釋迦如來的話,釋迦如來教導的大根大本淨業三福第一個就是孝養父母,侍奉達二十七年。我們德比於上效法賢公,你真的立了這個志,人的精神頭都不一樣。
第二段,敬是中華文化本。這段很讓人感動,因為老人家提到了他的校長、校長夫人,他們夫妻對學生無微不至的照顧。老人家講經的時候還說,校長夫婦對他們的影響超過自己的父母,你看那個感動有多深。我們當老師的人看完這段,我們也要立個志,要效法周邦道校長,這樣就是從我們身上在振興師道。我們去感受感受,周校長有多少個學生?師長只是他學生之一,有沒有其他的學生同樣這麼感動?一定有很多的。成德曾經參與了,老人家很念舊,每一次回到台灣就把當時候這些讀書的同學找來。我記得我參加的那一次最年輕的八十八歲,還有比老人家大的,都很有成就。真的當老師太有意義了,真的是培養民族的棟梁。
師長這裡說到,校長夫妻確確實實做到身行言教。那個時代的老師有道德、有品性、有使命感,對學生視如己出,希望下一代都能夠成材,給國家和社會帶來安定和諧。我們想想在這個時代假如教出一位范仲淹一樣胸懷的人,多少人得利,「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無難事,我們老師立這個志絕對做得到。
還有提到李老師辦的「內典研究班」,八個學生,六個老師。李炳南老師我們覺得有點可惜的,當時候沒有錄像,不然我們可以想像那種給人的感動。李老為了長這八個學生的善根,他代表家長。我們為人父母的也要透過自己把尊師重道種在自己小孩的心田,他會受用一生。人生就是因果、就是感應,一個人有尊師重道的心,他就會感得他生命中的好老師。好像也跟大家有分享過,成德讀書過程也遇到老師打得很凶,打得手幾個瘀青的包,父母都沒有批評老師。所以我們的內心裡面沒有對老師有埋怨,假如有埋怨,可能我就遇不到師長了。
而這裡我們也真正體會到老祖先教育的智慧,看他用的方法,一個拜師的過程短短十幾分鐘,可是卻讓在場的學生受用終身。當然拜完以後老師戰戰兢兢,把學生視如己出,他在行禮過程所產生的恭敬心就在老師的慈愛當中不斷增長。我們看以前讀書人以後有成就了,都不忘老師,都照顧老師的後代。我們以前讀過的《左忠毅公逸事》,史可法先生老師不在了,他只要回到家鄉一定去看師母、看老師的後代,盡心竭力照顧。這一點我們也有幸看到師長老人家就是這麼做的,終身難忘。想盡辦法要請方東美教授的孩子到香港來住,替老師照顧他的後代。包含我們周故院長一到漢學院,老人家真是照顧得無微不至,噓寒問暖,交代弟子生活要注意哪一些哪一些,都要到位,甚至都交代要去買衣服,這裡天氣比較寒冷。
我們珍惜聖賢佛菩薩給我們的表演,怎麼珍惜?效法他們。而且師長是親自演給我們看,也是我們的因緣,也是我們的福報。宏琳法師還有他的團隊非常用心,編了一本書,《老和尚的身教》,透過我們弟子們回憶,跟老人家親近過程實際發生的事情給他的觸動。還有同修很用心,居然把老人家的身教跟《弟子規》一百一十三件事結合起來。那等於《弟子規》每一句老人家都在處世待人給我們表演出來,我們再去學習的時候很具體,每一句經句活靈活現呈現在我們面前。
再來第三,華嚴表法。這一段也是引了不少經典,不知道這一段有沒有哪一位仁者你有一些感悟願意跟大家分享的。好,有請陳校長。
陳校長:尊敬的上成下德法師,還有尊敬的學長、同修們,剛剛師父有提到說我們和眾生是一體的,剛好這個禮拜跟同事在聊天就聊到這個話題。就感受到說,我們《弟子規》裡面寫的「見人善,即思齊」,「見人惡,即內省」,類似這樣的感覺,這一陣子這樣聽老師上課,就感覺看到別人的善,就好像看到過去生自己我們都跟人家結了很多善緣;看到人家的善,感覺好像也把我們過去生中的善緣、善性提升出來了;感覺別人在起心動念的時候,好像也是看到自己,不管是過去生中還是這一生中,自己的習氣大概也是如此。這樣我們跟眾生是一體的,不要說廣大的眾生,光是看我們周遭的親朋好友同事,也常常可以看到自己,就感覺自己跟別人真的還是一體的。這種感覺,就有一點感受,敬請老師指導。感恩法師,感恩大眾,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陳校長。確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弟子規》這一句話也是依照經典的出處,「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這跟我們《華嚴經》五十三參的心境完全相應,能夠用這樣來面對一切人,自己的受用就非常大了,見人善不嫉妒,隨喜。不嫉妒也不簡單,我們成長過程,在升學主義之下很好勝,很喜歡跟人家比,不喜歡第二只喜歡第一,不知不覺看到人家好酸酸的。《弟子規》每一句也不簡單,得要放下我們這個習氣,這一句話才落實得了。
我們見賢思齊,「見人惡,即內省」,不能見人惡即批評、即對立、即指責,那我們就陷入煩惱,還會跟人家衝突,造業了。所以能內省,有則改,無加警,那就變成每一個人都是來成就自己的,我們就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面。我們自己的一點一滴成長都離不開這些人事境緣的成就,我們的身上有很多人的恩德,分不開的。我們怎麼報恩?愛人如己。陳校長分享到,能用這樣的心,視人如己,親如一家。我們說道心、菩提心,其實就是感恩的心不中斷,這就是覺心、菩提心。而且只要菩提心不失就在道中,菩提心一失就不在道中了。《華嚴》也提醒我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所以感恩的心、菩提心不可須臾離也。
我們用這樣的心態來提醒自己、來觀照自己,警覺性就愈來愈高了。而且我們不斷的提醒自己用感恩心,我們一有情緒很容易就察覺了,就能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因為我們時時提醒自己感恩心,心是很平的、很真誠的,突然有情緒了,就好像清淨的湖面起了一個波浪,很容易就發現了,趕緊用正念把它伏住,正念現前邪念就污染不上。
好,我們謝謝陳校長。儒家、佛家的教誨都是相應的,尤其傳統文化是師道,我們怎麼事奉老師,儒家講,這是子張問善人之道,善人怎麼修道。善人不一定是君子,他只是願意行善,可是他還有一些習氣也不願意對治,可是君子肯,君子求諸己,君子和而不同,他會這樣提醒自己。還有賢、還有聖,境界要不斷往上提升。
子張問善人怎麼修大學之道、怎麼明明德,孔子說「不踐跡,亦不入於室」,要跟著老師的腳步才能夠登堂入室。從這一段話,等於是我們跟著自己最信任的師長、善知識,我們要老實、聽話、真幹,就可以登堂入室了。而且我們想想,父母老師要成就孩子、成就學生,他一定希望他少走彎路。按照邏輯來講,青出於藍勝於藍是正常的,這必然的,因為父母老師一定不願意你走他的彎路。所以真的肯老實聽話真幹,成就很快。
用什麼態度?經文裡面就指導我們,「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這裡有個真,他要是明師才行,我們這麼大一個法身慧命的事,可不能感情用事隨便就交出去了。經文又提到了,我們面對明師受戒,「勿生疲懈,勿生厭足,都應隨順,弗見過失」,要隨順老師的教導,不能見老師的過。可能我們會誤會了,當然在我們這個時代是很特殊的,以前他成就了,人家主動來跟他求道,我們說閉關,閉關的意思就是我修成了誰來請教,以前的閉關是這樣的,不好意思走出去說我學成了,這說不出口,閉關。但畢竟我們這二三代人傳統文化都不是從小學的,所以法得要契合當時代老師的情況、學生的心理,這都不能執著的,這也要我們自己善去體會。我們從小沒有學,成年以後才學的,突然我們有不妥當的行為出來了,學生看到了生煩惱,我們說弗見過失,那不是變成拿道理壓人家了嗎?我們的用心也可能有待商榷了。
我們明天有時間再來交流。剛剛請大家發言,大家都非常剛毅木訥,訥是言語遲鈍,所以諸位都是近仁。我後來想想可能是因為我們太久沒見了,一年沒見了,我們上一次見是二O二一年,這一次一見二O二二年,一年沒見了,沒見有個熟悉的過程。好,我們一年沒見了,今天我們熟悉,明天再請大家可以踴躍發言,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