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五十九集)  2022/11/19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59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看大家的背景都挺有特色,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這些背景都有表法的意義。我們李同學後面是貓跟小雞,這是萬物一體、相親相愛、平等愛護、平等恭敬。我們學儒釋道要學到祖先的這些精神,就像《了凡四訓》裡面說的,「發一言,行一事,全不為自己起念,全是為物立則」,這個背景算行一事。你說為什麼要放這個背景?我很喜歡。為什麼喜歡?反正就是喜歡。應該是它有某種重要的含義。

  我看剛剛有一位同學,沒有看到他了,他背景是一台火車,我想說他是不是要做復興文化的火車頭。還是提醒我們台灣的同仁,萬法因緣所生,我們所成長的環境、背景、傳統文化的薰陶,我們所成長的環境算是全世界Number One(第一),Number One的因緣要做出Number One的貢獻,這樣才對;你Number One的因緣,結果站在後面不敢承擔,這樣就有愧因緣。

  我們還有一位同學,背後是我們老和尚跟醒公在台中桂冠酒店聚會的場景,不知道您這個有沒有深意在裡面,可能是要不忘這兩位大善知識的教導,透過這個背景提醒自己,也供養大眾,因為一個人修學最關鍵的是善知識。《妙法蓮華經》裡面講道:「善知識者是大因緣」,在因緣上面加一個「大」字,這個我們要體會得到,就是因緣裡面最關鍵的,叫大因緣。善知識是我們整個正知正見建立起來的最重要的增上緣,所謂「從明師受戒」,《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開頭講的。「明師」,明白的老師,修行的過來人,這可不簡單。一個人成年開始修行的,比方說二十幾歲學的、三十幾歲學的,四十幾歲開始學的,要把學以前的習氣調伏,這都不是小工程,大工程。所以我們對自己要自知,對他人要知人,現在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一不小心遇到邪師沒有判斷出來,一誤可能就幾年的歲月、幾十年的歲月,就偏掉了。

  《論語》裡面講:「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要會看人,人生有好多的抉擇都跟人有關,擇偶、擇師、擇友、擇合作的夥伴,都在抉擇,這裡面哪一條你疏忽掉了,人生都會出大狀況。所以知人是人生必修科目,就像我們教學的人,你不知人,你怎麼護念他?知其心然後可以救其失,然後可以長其善。「觀其所由」,你要了解他過往的背景。有時候人一遇到談得很愉快、很激動,不夠冷靜、客觀去看待一個人。你一喜歡他,有時候你看他不客觀了,這叫「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我們會被愛憎的心影響。比方說一個人談他,「我改過了,我懺悔」,我們也聽得痛哭流涕的,但大家要冷靜,他什麼時候開始學的?他四十歲、五十歲開始學的,他雖然能看到他的問題,可是理有頓悟,事還要漸修。而且他是五十歲開始學,他五十歲以前那些習染,他懺一次悔全沒有了?我們就一激動,這個老師講的我好感動,我就跟著他學。假如這個老師說「對,你可以跟我學」,那你要冷靜。每一個人都是萬法因緣所生,你們有沒有遇過哪一個人沒有老師教突然開悟了?都沒有因緣,他自己就開悟了,這樣的人你要特別小心,一定是邪師。這不是我講的,六祖惠能大師講的,威音王佛以前有無師自通的,威音王佛以後沒有無師自通了。他一定是有老師慢慢把他過去生的善根給啟發出來,他一定有因有緣,不可能沒有因緣的。可是現在都喜歡很標新立異的,「哇,好厲害」,人就喜歡這種調調,不夠冷靜。

  師長老人家他是從胎教就學起,他的時節因緣很特別,老人家假如生長在上海,他就沒有那樣的家庭、那樣小時候的教育了。這就是緣,因為老人家所生的地方是清朝儒家最重要的桐城派發源地,其他大都市都改成國民小學,念的都是小貓叫、小狗跳,我的書包裡有書也有筆,都是語文教學了,不是傳統的讀四書五經《小兒語》這些基礎經典。所以我們整個民族的中文程度一代比一代降低,這是教出來的。但現在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諸位不要聽我講完隔天去找教育部長理論,我沒有這個意思。這些整個情況都不是一天、兩天造成的,最根源的是什麼?喪失民族自信心。我自己成長的過程,還沒有遇到老和尚以前,哪些人最厲害?留美的、出國留學的,我從沒有聽過哪個人說是讀古書我們很佩服他,我一個都沒遇到。所以我的緣不殊勝,這不殊勝不能怪人,過去生的福報不夠。所以我現在看到這個孩子從胎教開始我很羨慕,但我沒有嫉妒,我也沒有恨。這個方向不對,現在有一句話叫羨慕嫉妒恨,這叫邪說,誤導人。羨慕,接著呢?好好修因,不要空羨慕人家,人家有那個好的果就是修了因。你羨慕他,你還要護念他,因為你沒有這個緣他有。他有,你能幫多少忙你一定要幫他,把人生的遺憾轉成一種動力。我們希望青出於藍勝於藍,每一代都比每一代強,更有德行,我們這個民族才有希望。

  所以我們在面對重要的抉擇都不能激動,不然你看人看不準。學東西要體會深入,比方我們都一起學習過了,李炳南老師跟老法師見面,老法師要拜李炳南老師為師,李炳南老師開三個條件。諸位仁者,你有沒有給人家開三個條件過?「李炳南老師這麼做,我也這麼做。」你不能學到相上去,誰能夠開三個條件?你從相上學,你很容易不自知、不知人。這些事背後的理是什麼、背後的心境是什麼,這個我們領會不到,你只學一個相會學偏掉的。東方的學問它不是背公式,東方的學問是用領悟的。

  比方「萬法因緣生」,這句話在哪裡?一切時一切處。一個人是因緣生,所以你一定要客觀觀察一個人;一件事也是因緣生,所以不能攀緣,緣不具足不能固執,緣具足了不要退縮。這個緣到底考我們什麼?考試卷發下來了,題目都看不懂,你怎麼考?一切皆考驗。諸位仁者,你今天有沒有考試?保證大家,你今天不只寫一張考卷,你今天遇到兩個人就是兩個境界,都要交考卷的。看爾怎麼辦,對境若不識,不知道今天這個境界考我什麼,須再從頭練。今天走進學校辦公室,拿著一包好吃的東西,昨天跟這個同事鬧了彆扭,「哼,今天不給他吃」,拿給其他的人吃,今天考試沒有過關。考試考什麼?考你在一切境界能不能用真心,用不了真心考試就沒過關了。你心上放人家的不是心就不清淨,考不過關了。平常心,平是平等。他對你無禮,那是他的錯;你受他無禮的影響,你也起情緒,那是自己錯,不干他的事。不能打混仗,一碼歸一碼,有修養的人,他面對人家無禮,他不放心上,他能包容。你不能說都是他害的,那是把責任推給別人。

  在境界當中能不能禮敬諸佛?《無量壽經》不是拿來念的,拿來落實的。「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第一個「禮敬諸佛」。請問我們什麼時候禮敬諸佛?一不禮敬諸佛就造輪迴業了,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我們今天受持「德遵普賢」,我得學得像,隨時提醒自己,要禮敬一切人、一切事物,不能在裡面生分別、生執著、生對立,更不要去控制人家,控制裡面就有貪求了,諸苦皆從貪欲起,不知貪欲起於何。

  諸位仁者,今天假如有學生問你,「老師,怎麼歷事練心?」那我們當老師能講出來嗎?這個東西不是用背的。當然多聽一些老和尚的法語,從理上可以供養學生,可是從事上,我們自己假如沒有練過好好在每個境界歷事練心,我們講的時候底氣不夠的;我們能娓娓道來,那鐵定我們自己要下功夫的。所以我們這幾節課一起學習印祖「佛化兒童讀本」,有二十八個德目,德目當中有言教,它是教理,幾句話把這個德目彰顯,但言教有深度、有廣度,言教之外還有一個身教。言教跟身教也是密切相關,我們有身教的時候,我們那個言教你是侃侃而談,很有攝受力,跟我們自己沒有很用心落實,那講出來攝受力是不一樣的。有一句成語叫紙上談兵,他沒有真實去體驗過、落實。其實每一句都有身教、都有言教,甚至於你能夠把這一句變成你家庭的家風、變成你班級的班風,那就更不一樣,你的學生隨時潛移默化都在感受。比方說「知恥」,「老師有這個問題,老師改」,你三個月全改掉了,你的學生感受到了,肅然起敬。其他學生的缺點也在改,你隨著這個機緣讚歎這個學生,讓他們相觀而善,你班級就形成這種知恥的風氣了。

  第十三「盡忠」,同學裡面有做事特別盡心盡力的,這就是《論語》裡面講的「舉善而教不能,則勸」,你把真的做得很好的榜樣立起來。當然你要判斷,這個學生你稱讚他他不會洋洋得意,不然你的稱讚就有流弊。就是很紮紮實實做事的人,你稱讚他他還會不好意思、戰戰兢兢的。所以老師也要很敏銳,因材施教,每個人狀況不一樣。

  我們這一二代人傳統文化的理念薰陶得比較少,我們一上學就是知識的積累、知識的記憶比較多,背很多東西,為什麼?要考試。有時候一天考好幾科,我記得我念國中的時候,有時候一天考五六科都有。你說那種學習狀況是領悟性的嗎?死記硬背,那個對悟性不是很好。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我們也要培養自己慢慢,學習是一種領悟。佛家講你可以正思惟,依照經教去思惟,你的感悟能力可以增強。比方成德跟大家講「萬法因緣生」,你就可以去思考自己的因緣,我今天會變成這個樣子,我家庭的因緣,我求學的因緣,這個時代在大環境給我的影響,都是因緣生法。

  像成德所處的年代,台灣的經濟,「台灣錢,淹跤目」(比喻台灣遍地錢財、容易謀生),是吧?經濟快速發展,錢都淹到膝蓋,錢多多。我們小時候,小學的時候聽到大人講,以後做什麼最好?當醫生,第一醫生、第二賣冰,賣冰的好像錢也滿好賺的。你說我們從小在這樣的環境,我一點功利主義都沒有,哇,That's impossible,不可能,或多或少都受到這種功利的影響。甚至於親戚朋友,「你考上老師!一個月多少!鐵飯碗!」假如我們自己沒有一種很正確的價值觀,每天聽這些東西你不被影響?幸好我當老師是遇到老和尚以後才去當老師的。包含我的因緣假如不是遇到老和尚才去當老師,我這個腦子也會有點混亂。為什麼?因為去讀師範學院,好多教育理論,那麼多專家講的一樣嗎?你要聽誰的?我記得有一個理論叫「行為主義學派」,我一看,他拿狗做實驗、拿老鼠做實驗,最後的結果拿來教誰?教人。大家冷靜冷靜,拿動物的實驗最後拿來教人,會把人教成什麼?在這個時代有些話點到為止,不能再講了。經歷的事愈多愈體會到萬法因緣生,這也急不來。

  一個人首先建立正知正見太重要,你會判斷。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了無可得。我們拿這個理論來教人,不只不是取法乎下。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新的東西都覺得是好的。民國初年,我們有一位同宗的蔡振紳先生,他小時候就是父親每天給他講德育故事,後來他把它整成七百六十多個聖賢人的故事,每一個德目,孝道九十六個故事,剛好八德,七百六十八個,九十六乘以八,七百六十八個。太久沒教數學了,不好意思,所以刀要常常磨才會利。我們要常做法布施思惟才能敏捷,算數也是一樣,常常算比較流利。請了七百多個聖哲人來教這個孩子,蔡振紳先生就是這樣成長起來。他更可貴,這麼好的東西他把它留下來,編了這一套書。

  諸位同仁,「當信佛經語深」,佛法每一句都很深、很廣,就在哪?就在當下。萬法因緣生就在當下。歷事練心在哪?就在當下。大家現在也在歷事練心,練,成德法師講話這麼慢,我都快睡著了,要練不睡著;成德法師這一句我不是很認可,但是不影響聽後面講的,不然聽到這句,嗯,嗯,不認可的感覺開始發酵。我們聽人家講話,有一句不認可,不能一直發酵到後面都不想聽,這都是練自己的心,不能太受感覺影響,太受情緒影響。歷事練心在哪?

  還有一句,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其實我們去經歷人生的事情,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珍惜佛法、珍惜傳統文化。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在哪裡?你注意去觀察,就在當下。一個人要接受別人勸,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尤其成年人,我們的面子會隨著年齡增加,除非我們修行很用功,能把面子一點一點放下來。能夠真的聞過欣,「聞譽恐,聞過欣」這是因,會感什麼果?「直諒士,漸相親。」我們看東方每一句經文,它是不是一種意思而已?它都隨著你人生的閱歷不同,同一句話你的領悟深度、廣度都不一樣,是開發我們的悟性的,不是死記硬背的,這個學習的狀態我們要慢慢把它調整過來。我們自己啟發悟性,我們才懂得怎麼去啟發孩子的悟性,不然我們的教學好心為孩子好,可是反而讓他的悟性愈來愈開發不了。

  所以教學者必學《禮記.學記》這一篇教誨,這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非常完整的一篇教育哲學。我已經在教學了,我要拿這篇文章來對照我自己距離在哪;甚至於假如是背道而馳了,那趕緊調整,跟《禮記.學記》背道而馳,那會斷人慧命。我們看《禮記.學記》講「道而弗牽」,引導,不是硬拉他,不是拉著他的鼻子,「過來,你給我過來,這樣才對!」我們在成長的過程,有沒有不知不覺形成強勢?什麼都要說服人家,都要人家接受。我小時候就有這個習氣,現在輕一點,還有,還得對治,那都不是一年兩年的功夫。我很好勝,比方說我跟一個同學針對一件事看法不同,兩個人辯論,辯論到最後還逼著同班選邊站,你認同他還是認同我。你看習氣很重。

  窮天下之辯者,你要讓人家接受你,接受你的觀點,你可以窮盡天下的辯才,不在辯,在什麼?在訥。老祖宗留這句話很有味道,「窮天下之辯者,不在辯而在訥」,剛毅木訥的訥;「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他懂得臨事而懼,好謀而成,不逞匹夫之勇,這是智者之勇,不是匹夫之勇。而我們成年之後,我們可以感受感受,這都要自己去感受的。當我們感受到我們這個習慣不對,我們才願意去改它;我們感受不到的時候,它這個習慣很強的,習慣用言語說服人,甚至聲調拉高把他壓下去,然後我們覺得我贏了。其實在成人的世界裡,人家不是聽你說什麼,人家是看你做什麼。

  舉一個例子,漢朝有封一個官叫五經博士,等於是《詩》、《書》、《禮》、《易》、《春秋》這五經的專家,那學問都得下一輩子的,這不簡單。有一天皇上,應該是漢光武帝,賞給五經博士每個人一隻羊。結果五經博士面對這一批羊開始議論,「那一隻比較肥,這樣分不公平,這樣好了,我看我們乾脆拿秤來秤吧」,就在那議論半天。有一個五經博士叫甄宇,他一句話沒講,他走向前去牽出那一隻最瘦的羊,牽著走了,大家的爭論沒有了。窮天下之辯者,不在辯在訥。他做這個動作,當然他牽著羊,頭是低著走了。他不能牽著羊瞪著每個人,「嗯、嗯、嗯」,這樣不行,這樣人家更不高興。你牽著走了,人家慚愧心自然起來。後來皇帝很厲害,皇帝封他叫「瘦羊博士」,因為他把最瘦的那隻牽走了。皇帝厲害,藉這個機會點,以他為榜樣,提醒所有的讀書人,你們滿口仁義道德,真正遇到境界了,幾斤幾兩在那裡計較這麼多,還要把羊殺了來秤。

  老祖宗留的這些格言真的是他人生的閱歷,你不能囫圇吞棗,你用心去感受,你會感覺每一句含義很深很廣。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體會得愈深,自己的時光不會浪費,要珍惜提升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珍惜眼前難得的因緣,這都得來不易。

  每一句它是立體的,我們死記硬背東西,那都是一個點、一個線。老祖宗的教誨所形成的一種能力,他一遇到事,他看的是整體、立體。他這些都要培養到,所謂八面玲瓏,這個成語是來自於佛家的。一見到事情,我們之前好像學過「君子有九思」,就是君子在面對事情他是清楚的,他清楚這個緣分的狀況,他也清楚自己的狀態。我們不清楚自己的狀態,會把事給搞砸掉。比方火上來了,你忍不住,這個事被我們搞黃了。

  「色思溫,貌思恭」,對自己的狀態要保持溫和的態度、恭敬的態度。「言思忠,事思敬」,這都是自己的狀態。「視思明,聽思聰」,這是對外面境界的判斷。你對境界判斷不清楚,講話怎麼契合這個機?你講話,跟家長溝通,你了解他的背景,你講話也要契他的機,不然老師跟父母講起來變雞同鴨講,好像對焦不起來了。這不能怪家長,因為他沒有在學經教。學經教的人,別人不理解我我不難過,但我隨時要能理解別人,這叫忠恕之道。別人不理解我我不難過,忠,嚴格要求自己,嚴以律己是忠;寬以待人,我得理解別人。這就是《論語》教我們的,「不患人之不己知」,人家不知道我、不了解我我不難過。可是人很容易因為這件事難過,人往往在抱怨的時候也跟這個有關,誰不理解我,那個苦水就開始吐了。吐苦水對事沒什麼幫助,我們要理智、要冷靜,說的話、做的事對自己、對別人沒好處還有壞處的別做了。我們清淨平等覺,覺就要理智,不能感情用事。

  我們很多的煩惱都是因為沒有對照孔子這句話,「不患人之不己知」,別人不理解我我不難過了。你不難過,你沒有情緒,你就很容易去體會別人。我們只要有情緒在了,那我們就被自己的情緒給掌握住了,我們更不可能去理解別人。把自己愈放愈淡,自己的感受愈來愈少,很容易就體會到孩子、體會到他人的心,因為我們的真心是同體大悲,是能體會到別人的。現在為什麼我們本能沒有起作用?因為我們有障礙,我們起了貪瞋痴,這個能力就大大縮小了。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能生萬法,我們現在把這個障礙去掉就好了。

  我們這個講義,可能有一些參加的同仁,你後面參與的還沒有這一張,我們請工作人員發給大家,「印祖《天下太平之根本》學習綱要初探」。我們整了一個綱領,我們交流到第七「如何落實家庭教育」,我們談到了第二點,「欲子弟成人,須從自己所作所為,有法有則,能為子弟作榜樣始」。榜樣,我們具體哪一些要做榜樣,我們以印祖這二十八個德目來探討。每個德目我們都能三管齊下來教育孩子,身教、言教,還有境教。

  談到盡忠,我就想到我們張同學,你的背景是老和尚跟醒公,他們真的是對人盡忠,對國家民族盡忠,我們看了都是終身難忘。二O二O年,兩年,都快三年了,二O二O年大年初一,老和尚給醒公打電話。這是放出免提的,我們有這個機緣就在旁邊,看著兩位老人家通話,自始至終談的都是國家、民族、下一代的教育,沒有一句是談自己的,自己的家什麼的,沒有,那個心為國家民族、為世界著想,我們在旁邊很受感動。

  慕賢當慕其心,我們跟兩位善知識學什麼?首先學他們的存心,能將他們的存心放在自己的心中,每天處事待人接物都用這樣的心,那我們學得會很快。學習有快有慢,有從事上學者,有從理上學者,有從心上學者。跟改過一樣,有事上改的,有理上改,有心上改。學也是一樣,你能直接從聖賢佛菩薩的心去學,那是最快的,有一點禪宗的味道。你看拈花微笑,佛的心迦葉尊者印了,相應,以心傳心,禪宗就傳給他了。

  禪宗很多公案很值得體會,五祖把衣缽沒有傳給跟他很久的人。誰跟他很久學問又好?神秀大師,可是他心境還不夠,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我們自己也不能被形式給自己騙了,「我學佛很多年了」。有時候年輕人二十多歲,人家宿世善根厚,人家學得很快,我們還得向他學。可是我們可能就那個,「我學很多年了,讓我去跟這年輕人討教,我幹不下去」。你當下歷事練心,就知道自己有傲慢了。孔子的心境,遇到項橐才八歲,「昔仲尼,師項橐」。聖人哪有覺得「我是聖人,我學問很高」,他沒有這種心念,他成為聖人就是他很謙虛。他的謙虛作用在哪?遇到一個八歲的孩子,聖人的謙虛、聖人的真心起用了,這個孩子懂的他不懂,他就很恭敬的跟人家學。這些故事裡都有透出聖人他是怎麼用心的,你聽故事能聽到聖人的心,進而願意去效法他的心,這就是善學的人。

  一個人,像我們能夠遇到老法師,他講得這麼圓滿,他做得這麼圓滿,這不是偶然的,這是我們過去生修的,我們才有這樣的師生緣。可是問題是大家都遇到這個師生緣,每個人的受用不一樣,就看我們的恭敬、珍惜的程度。而這種珍惜也不是嘴上講的,「哎呀,我常常夢到老和尚」,夢到又怎麼樣?夢到,你不善用心,你還會執著,常常把夢到的故事要講給別人聽,那不都變執著了?實質是你落實了老和尚多少教誨。看事情不是感情用事,重實質不重形式。真正的珍惜不是口上講,他會化成行動的,他會好好的去落實它,好好的以師志為己志。

  我們看到這些德目,「盡忠」,想到老和尚的行誼。我都遇過,同修們有一點批評了,「老和尚何苦,都九十幾了,歐洲一年飛那麼多次幹嘛?」大家注意,當我們做學生的不能去理解他老人家的良苦在哪、用心在哪,我們還產生自己的判斷批評,我們對自己老師的恭敬心就會失掉。不是說你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可是你不能這樣講出來,在那有一點抱怨或者一點批評,你還會影響別人。你今天真正尊重你的老師,你是要當面跟他老人家講,「師父,您為什麼一定要這麼做?我是覺得……」你可以把你的想法講出來,沒有問題。你假如講出來,善知識他覺得有道理,他也可能聽你的。善知識就是要展現什麼?從善如流,善知識沒有說全部都得聽我的。這就是我們師生之間怎麼應對,才是我們的心是一個當弟子的心的態度。

  儒家講「人心惟危」,人的心每天都在變化。為什麼老和尚他要說我認識我三個老師?老和尚為什麼要強調這一點?我很清楚我的老師,所以任何人批評不會影響我。但是幾個人聽了批評老師的話自己不受影響?人的心隨著聽的東西都會產生變化的。所以不能談一些批評老師的話給其他的同學聽,你真的有,你當面請教。你說老和尚現在圓寂了,那你可以找跟著老和尚學習很久、特別能體會老人家用心的這些同參道友來探討。

  在這個點上,我是有親自聽老和尚講過的。老和尚有一次跟我們講,「一個人當他有這樣的影響力的時候,其他的人做不了,他得去做」。那是老人家對於他所處的一種威望,他不是覺得這是我的,不是的,他看到這個因緣生法,他有這個威望,又有只有他這個威望可以去做的事情,他再累他都去做,他年紀再大他都不辭勞苦。你說我們學生沒有去觀察、體會他的心,還在批評這一件事,那我們對老師的恭敬心就會這樣一點一點減損掉了。他老人家是給我們展現「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己身求安樂」。

  我自己也遇過,我自己很早以前一起做傳統文化的同仁,他每一次見到我,「老師,你別這麼忙」。大家想一想,我是不是很閒,盡找事情來忙?我很忙,那你來幫忙,每次就你別那麼忙。結果很有意思,有一次我們又聚會了,然後我們在交流的時候,交流到夏蓮居老居士他在閉關當中有一個《自警錄》。《自警錄》都是他修行的感悟,用毛筆這樣寫下來,很短,假如大家有這個檔案可以發到群裡。

  我感覺這些入境界的善知識,他們講出來都是性德流露,哪怕只有三百個字、五百個字,你所有修行的關鍵他都跟你交代了。我舉一個例子就好,印光祖師講了差不多一百個字,修行的重點都在裡面,「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閒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它消滅。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功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這是善財童子,他只是很白話給我們講了,「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普賢行,稱讚如來,隨喜功德,不看壞樣子,因為一看壞樣子,他落在心上,他就不可能禮敬諸佛,你記這個人的不好,你對他就很難恭敬了,「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印光祖師給大家保證,你只要照我這一段話做,你決定往生,不退成佛。入境界的善知識他是圓融的,他短短一段話,他性德流露,很圓滿。所以夏老(《自警錄》)它雖然短短的,你每個階段修學的境界它裡面都有跟你講,你不要小看它短。

  大家假如有去留心淨宗這些祖師,他們都是入境界的,他們講的法都非常的深、非常的圓。蕅益大師他跟誰學?他跟蓮池大師,蓮池大師不在了,他能學成祖師,蓮池大師的法藥在、法語在。老和尚現在一代時教在,我們肯恭敬跟老人家學,絕對學成就。

  我跟這個同仁一起交流,我常常引夏蓮居老居士這些經句、這些法語,結果他跟我說,他說:「《自警錄》,蓮公大師法語我看了六百遍。」那看一遍要不少時間,他看了六百遍,我羨慕死他了,他很多時間,我們是任務在身,所以屬牛的要認命。

  我又有一次在馬來西亞,我們一個幾年不見的老同仁,他跑到馬來西亞找我,很歡喜的跟我說,他去年聽了一遍《大經解演義》,一千二百個小時,那代表一天可以聽好幾個小時,一年才三百六十五天。我聽完之後非常羨慕,然後我就馬上問他一句話,「你這樣聽下來,你有什麼領悟?」他被我這麼一問,想了老半天,答不上來。他們真有福報。

  成德的體會,我們這一二代人不是從小受傳統文化教育,不是在大家庭裡面磨鍊的,大家庭幾百個人跟你住在一起,你能愣頭青嗎?你能不會觀察、不會體會嗎?你啥事都是蒙查查都不知道,一天要被你爸爸敲幾次頭?人情事理就從家庭裡面鍛鍊,常常要去體恤別人,常常講話要看場合,不要愣頭青,囡仔人有耳無喙,他的觀察能力、感受能力從小就培養了。那大家庭裡面你都要服務的,都要有你的責任承擔的,甚至於你要負責家庭裡面的工作、安排,他有鍛鍊,他懂的東西跟做事是很自然在結合。你看我爺爺那一輩不識字,可是人情事理他懂,他看戲劇,他懂;他看大家庭裡面待人接物,他懂。我們現在是讀一大堆書沒有去落實,解行相應人的悟性才能提升。

  「我好喜歡聽經」,你那個好喜歡要注意,你可能執著聽經,沒強調落實,你解中要有行;你在做事,你行中要有解。你在做事的時候,不是我想怎麼幹就怎麼幹,隨著自己的性格。我們是每一次做事,「我這麼做跟三個根相不相應?我這麼思惟、考慮事跟《群書治要》相不相應?」因為這是正確的做人做事。你為了做事而做事而沒重視修行,你會愈做愈多煩惱,愈做以前的習氣會愈來愈現前。但是我們有一個習慣,統統要依照經典,那你考慮事也會依經典,這個話當講不當講依經典。你隨時都在按經典,久了之後你就習慣了。所以《孝經》講,「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最後養成習慣了,「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我們現在可能一不小心都得罪人了,可是古人你看他從小的習慣,「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解行相資相應是章嘉大師教給老和尚非常重要的修學知見,還比喻像兩個輪子相輔相成,解幫助行,行又幫助解得更徹底。

  我們今天論到這裡,那可能我們要問自己,我現在落實了哪些經教?不然剛剛這一段話也是背公式而已,這理我都會講。想一想,老和尚說念念為他人著想,我下功夫沒有?老和尚說放下控制的念頭、放下佔有的念頭,我下功夫沒有?老和尚說學佛首先擴寬心量,我行了沒有?我還有看不順眼的人,那我這句沒有行,我心量不夠大。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這個老師幫不上,得靠自己用老和尚的經教來勘驗自己。

  現在人要聽人家勸真不容易。我們有一個同仁,他好愛《無量壽經》,然後我就跟他講,我說一些基礎你還是要學,你學學《了凡四訓》吧。他雖然叫我老師,他不聽我的。當然我自己也要清楚,我沒有資格做老師,老和尚才有資格做老師,我最多陪著同仁跟著老和尚學,守老和尚三個條件,這個我願意做,我也願意盡力去做,每個人要有自知之明。我給他勸他不聽,假如我生煩惱,那是我的事,不干他的事,所以我們不強求。有一天他跟我說,他說他夢到老和尚,老和尚跟他說:「你要學《了凡四訓》。」那也好,代表他真肯學,有感應,老和尚叫他要學《了凡四訓》。這是自己德行不夠,人微言輕,人家不聽正常的。

  但說實在話,旁觀者清,只要親戚朋友他確實是挺為你好的,他是旁觀者,要多聽旁觀者的提醒,這對我們確實是有幫助的。佛法講不要出現執著點,一執成病。當一個人他好愛《無量壽經》,老和尚在講扎三根很重要、傳統文化很重要,你覺得他能聽懂多少?若心有住,即是非住。老和尚教導他是方方面面的,當你聽他老人家的教導,你非常執著某一個點,你執著的那個點也不一定聽對,然後你會忽略很多重點。老和尚強調你要扎三根,然後再一部《無量壽經》深入。我曾經問過,「老和尚,不扎三根,然後就一部《無量壽經》?」老和尚說這樣時間會比較長。大家要聽懂這個話,今天你沒有做人的基礎,你一下要接到「德遵普賢」菩薩修持,你就要跳到跟極樂世界那些諸上善人的水平一樣,不大容易,所以老和尚說這樣會比較久,這個久還不知道要多久。我記得老和尚九十四歲的時候,有一個問題問,「老和尚,這個扎三根、扎三根到底要扎多久?」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過這一段老和尚的開示,老和尚說什麼?「我到現在還在扎!」萬法因緣生,我們不是從小扎根的,老和尚是應機說法,幾個人肯聽話?聽著聽著就有自己的喜愛,就挑著修了。

  現在老和尚說找一個好老師難,找一個好學生更難,因為現在孝子不好找,忠臣、好學生的基礎是孝子。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所以一個人肯在孝道下功夫,下到他恢復父子有親,他再聽老和尚講的,那不一樣了。師徒如父子,對父母他都不能去理解父母的心,你說他能隨時理解老師的心?不大容易。老和尚這些話真聽懂了,你是傳統文化的單位,你一定把行孝擺在第一位,百善孝為先。可是我們也有聽說、也有遇過,父母生病了,這個負責人,「你不用回去了,你在這裡做功德更大」,那都學迷了。老和尚沒有這麼講,老和尚指導學生的問題,有一個二十歲左右的女孩在澳洲讀書,她父親癌症,在台灣,她去請示老和尚,「老和尚,我爸爸現在這個情況,我還在念書,怎麼辦?」老和尚說:「趕快回去,好好念佛,給妳爸爸迴向。」就兩句話,「趕快回去」指導什麼?什麼都沒有行孝重要;好好念佛,這是幫妳父親最好的方法,萬德洪名,能滅眾罪。年輕人肯問,老和尚都是和盤托出指導他們的。

  今天除非說你有兄弟姐妹照顧,然後你的父母跟兄弟姐妹也說你不用回來,那還另當別論。根本沒有人手,甚至於是先生在傳統文化單位,太太在照顧公公婆婆,實在撐不下去了,「你趕快回來吧」,先生不願意。太太很無奈,打電話給傳統文化負責的老師,「你讓我先生回來吧」。這個老師說,「這我管不了」。我覺得這不妥當,這個團隊是你管教化的,人家家庭狀況你要設身處地,這是多麼好的機會教育點。你在弘揚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老和尚說「一個字,孝」。用一個字來表示整個五千年的文化,就一個字「孝」,你的團體表不出孝道,你還算弘揚傳統文化的團隊嗎?你是名字有,你實質沒有,傳統文化重實質不重形式。

  我們都要照老和尚的教誨去做,不能拿著老和尚的旗幟在那裡搞自己想搞的東西,你會把人引錯,那要負因果責任的。你在世間做事,你還不會有斷人慧命的罪;你今天到了佛門來,到了傳統文化來,可不能任自己的認知,要依照老和尚、依照經典,離經一字便是魔說,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章嘉大師教給老和尚那個都是修行最重要的知見,我們沒有把這些知見好好的領悟,學佛要學進去不容易。今天剛好有個大眾還問我懺悔,章嘉大師有教,「後不再造」,你看這些教導多重要。當然你體會到傷害到別人,你能彌補的當然要去彌補,你能給人家道歉的要趕快去道歉,這才是一個真正懺悔出來的人很自然會去做的行為。你說我好懺悔,但是我不好意思給他說。我感覺這個懺悔還不夠,因為你感覺到你對不起人、你傷害到人,你巴不得趕快表達你的歉意。你有那顆心,你的行為就會跟上;你現在說我有這個心,我行為跟不上,這講不通的。心行一如,做不出來就是心還沒到位。佛家這些話是讓我們檢查自己的,是讓我們不要自欺的。修行這一關就不好過,夏蓮居老居士說,學道的人須打破自欺一關。心行要一如才沒有自欺,始有商量處,才談得上修行。就像俞淨意公四十七歲了,他都騙自己,也騙別人,根本修不上去的。

  「須灼然見得自己滿身過失,功夫始有著手處」,我們每天察覺這句話講不對、那件事做不對,我們才知道從哪裡改。修行兩件事:知過、改過,不是很複雜。修行不要談玄說妙,「我可以接通什麼訊息,唱那個歌都是從佛菩薩那邊來的」,小心小心,佛菩薩不以神通度眾生。這個老和尚講經也都提醒過我們,「五止六觀」。「離緣」,不要攀緣,攀緣你會生煩惱。五止就是持戒,攝住自己的心,不要打煩惱。離緣,「絕欲」,那個欲望要能如斬毒樹,直斷其根,不要讓它繼續發作,不然會一失足成千古恨,要絕欲。還要「法爾」。這一段很精彩,老和尚才講了十來分鐘,這個發給大家多看幾遍。《妄盡還源觀》後面「五止六觀」,老和尚十分鐘可以短講,講得很精彩。法爾就是道法自然,不要搞得神神叨叨、玄玄妙妙的。法爾如是,繩鋸木斷、簷滴石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不要求什麼玄妙,老實念佛,工夫到,滯塞通,想搞玄妙會搞出很多煩惱問題出來。

  第四,「無念」。第五,「非相」,非相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知道都是假的,你就不往心裡放;你把人事物往心裡放,你就生煩惱。無念,無妄念,妄念相續的時候你都止不住,你想愈多牽出來的煩惱心愈多。無念,無妄念,無念不是落入空,非想非非想處天,不是,無念是無妄念。老和尚說怎麼無念?心中只放阿彌陀佛,其他的事都不放,無妄念。能夠這樣,你遇到事,你是真心,你無念而念、無作而作,你沒有妄念干擾你,你都是真心去應、真心去做事。不是不幹事,很積極幹事,但心是清淨的,無妄念,無對人的成見,那叫無念。老和尚這個法藥太可貴。章嘉大師教的這些都是重點,解行要相應。

  剛剛跟大家提到我那個同仁,他聽我在講夏老這些句子延伸出來的開解,他說:「我讀了六百遍,怎麼我沒有體會到你體會到的?」我一遍都沒有看過,因為看一遍最少要兩個小時、三個小時,甚至不止,那本書也應該有一百頁。你只是一直在那裡學啊學,你都沒有在事上去練。所以現在假如給我建議,比方說這個人讀了碩士,直攻博士,假如他人事歷練太少,我看先出來服務服務,人事的鍛鍊,你再去念更多書,那不是讀一個理論的東西,不是讀死書,你會整個理事是圓融的,八面玲瓏。八面是什麼?理、事、因、緣、果、體、相、用。你看事情是一個立體全面的東西,這些都要透過人事的鍛鍊領悟,對這些教理體會得才深。你完全沒有人事歷練,能體會得深,少數,當然也可能有,但這就要判斷,自己判斷或者他的老師幫忙判斷。

  大家不要聽錯了,「成德法師說要忙一點」,我可沒這麼講。不然你今天還把我這段話節出來,然後去告訴下屬,「你看,成德法師叫你多幹一點!」我什麼都沒說。你一個當領導的不是拿著道理去壓他,你要對他充分了解,他要怎麼一個狀態才能修學得力,又有工作、又有薰習,平衡(balance)。不要拖我下水,你們執著了,可別拖我下水。

  我自己也在練、也在修,鍛鍊什麼?不挑境界。這個因緣、這個責任不是我去攀來的,老和尚讓我幹的,再難我都幹,不挑境界,不挑境界才練不分別、不執著。老和尚說什麼是修行?六根接觸六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我們這輩子比較難做到,練不分別、不執著。可是你縱使事情多,你行中要有解,你是用教理在指導你做事的,所以你在做事裡面也是解行相應。你有這個習慣的時候,有一個微妙的發展出來,你在聽經的時候解中有行。你一坐下來,聽個十分鐘,老和尚講的這些真重要,因為你一聽都會跟你負責的事很自然結合起來,我知道怎麼用了。所以有時候我們處理事,想不通,念念佛,念念念念念,老和尚的經教突然就出現。我不是叫大家念的時候老和尚教什麼、老和尚教什麼,不是,你要專注念佛,你念念念妄念少了,有時候佛經或者老和尚的經教自然浮起來了。不是你硬去想的,應無所住就而生其心了,自己的智慧會起用,清淨心生智慧。

  今天時間到了,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