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群書治要》中修齊治平的智慧(第二回)—回歸性德的教育  成德法師主講  (第四集)  2022/11/25  馬來西亞馬六甲  檔名:55-226-0004

  諸位傳統文化的同道,大家吉祥!我們一起學習《群書治要中修齊治平的智慧》這個題目,今天是第四節課。我們首先要建立一些很重要的觀念、心態,世間也說態度決定成就、成功,而不是成功之後才來改變態度。世間一切事沒有離開因果兩個字,好的態度是因,學習有很好的成果這是果,所謂善因善果,這個是絕對不差的。所以佛門有說法器,器是器皿,這是一個比喻,能不能把傳統文化的正法納受,那就要像一個器皿能承接物品,這個器皿它不能是破洞的、會漏的,那就變成漏器了。就好像我們聽課的心態是直下承擔,這個心態就很重要了,這一句是古聖先賢為我講的,他把它承擔起來,納受了。假如心態是覺得這個是講別人,不是講我的,甚至於就像冉求的表法,冉求是孔子十大弟子之一,他們都是來配合孔老夫子的教化,這樣才能啟發我們後世的弟子。佛門有說「一佛出世,千佛擁戴」,佛門如是,孔門亦如是,這個得我們用心去體會。

  東方的學問重在領悟,隨著學習,人的智慧、悟性愈來愈高。現代的學習我們要冷靜自己去觀察,因為我們這一生人身難得,正法難聞,是我們大好的時機。可是假如我們的學習方式不對,學習的內容不對,要成就自己不容易,要成就下一代也不容易。《無量壽經》裡有說到「惑道者眾,悟道者少」,這句話說的是什麼時候的狀態?我相信這一句話在我們末法時期是非常凸顯的,假如學習的理念、方法、內容對了,人會愈學愈有智慧。但是我們看看我們人的靈性、悟性,是隨著年齡增加還是減少?這個我們得冷靜自己觀察。

  工業革命之後人類起了很大的改變,我們以前是啟發悟性,叫「道而弗牽」,引導,不是硬拉著他的鼻子走。「強而弗抑」,強是鼓勵他,這個前提是什麼?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一個教學者是從這裡出發的。現在語文、數學不行,差生,就把他否定掉了。所以師長說,《三字經》前面八句很重要,教育的理念在裡面,教育的方法在裡面。「人之初,性本善」,這是最重要的理念,聖教就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佛門,佛陀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就是他老人家開悟的第一句話的註解,四十九年都在註解這一句話,四十九年的法都從這一句流出來,又回歸到這一句。「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從這一句流出來了,「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我們不得不佩服我們的祖先,當時候佛法還沒有到中國來,跟《三字經》講的一樣,「人之初,性本善」,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接下來「教之道,貴以專」,不專不能開發性德,學得太雜,變成學知識了。

  佛法走的路是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發慧。戒,攝心為戒。攝心,身口意能夠清淨,攝心為戒,因戒得定,因定發慧,發慧是開發本有的智慧。所以東方的學問,它的目標是智慧,不是知識很多。我們看海賢老和尚不識字,但是他什麼都知道,他有智慧,他一句佛號念到底,他戒定慧三學圓滿了。所以孔子有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所以東方不是填滿很多知識,不是死記硬背。這些教育的理念,我們自己也要清楚。清楚,從自己學起,從自己學得愈來愈有智慧,表法,不要首先要去說服別人,人家在我們身上也看不到殊勝的學習效果,講話就沒有力氣,沒有力道了。所以是「道而弗牽」,引導不是硬拉的,硬灌輸的;「強而弗抑」,鼓勵,自始至終相信他。弗抑,抑是什麼?否定他。當父母、當老師的人,不能講那個否定學生的語言出來,「你假如能怎麼樣,太陽都從西邊出來了」,不要去否定學生。我們有時候情緒一來,這種否定的語言就出去了。

  強者先牽,請問「強者先牽」這一句話在哪裡?在我們面對境界的時候,我們哪一個習慣強、哪一個念頭強,就被它拉過去了。這個只有自己常常觀心為要,觀照自己的心念、狀態,才看得出來我挺強勢的,我這個否定的語言很常出來,甚至還有威脅的語言。大家有沒有看過佛經哪一句話是威脅的?有沒有看到《論語》哪句話用威脅的?所以我們現在學傳統文化,學儒要學孔子,以他老人家為標準;學佛要學釋迦摩尼佛,以他為標準,不會學偏了,更不會學邪了。這個都是師長教導我們的,師長給我們的表法,他老人家說到最佩服孔老夫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非常相信老祖宗的教誨、佛菩薩的教誨。所以依法不依人,要從經典來判斷是非善惡,判斷我們教學的理念、方式對不對?理念、方法不對,怎麼可能把孩子教成材?「天下有真教術,斯有真人才」,你理念方法得對,才能出人才。所以「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開是啟發他,而不是一股腦一堆道理統統告訴他,要灌輸他一樣,他就習慣只是聽而已,他不習慣去正思惟,不習慣去領悟。

  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當今的教學法也是從心想生。誰的心想生?我們經典裡面是從古聖先賢的自性當中流出來的,所以它的教導是「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現在我們中華兒女喪失民族自信心,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甚至於在民國時期還有喊出全盤西化的情況,我們這個不是責怪任何人,我們在學習東西,你得要有宏觀。現在這個時代怎麼發展成這個樣子的?我怎麼從我做起,慢慢把它帶回正確的方向?我們自己都搞不清楚何為正確,那我們怎麼去影響信任我們的人?工業革命是生產產品,這樣的一個概念有沒有延伸到教育方面來?你要經過我的生產線,你要符合哪一些?就好像這個生產線要數學、要語文,你不符合這個,你是次級品,淘汰掉了。我讀書的時候,放牛班,我們叫特優班,真的特優嗎?特優就是會考試。大家要知道,特優班得失心特別重。誰在關注心?都是關注分數。關注分數叫教育嗎?叫知識記憶。「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者,養子使作善也」,一個人變成考試機器,他是個善人嗎?有沒有看到,我們現在教育有沒有做到本?「養子始作善也」。所以你理念不對了,能教出善人嗎?能教出孝子嗎?我們用結果說話,我父親那一代孝子不少,到我們這一代少得可以了,再到下一代呢?

  我們這一代真的是要好好總結這一百年左右,甚至是兩百年走過來的路,從清末衰敗了,衰不是衰在中華文化,衰是衰在不遵守中華文化。這個總結總結錯了,那我們這個民族的浩劫就來了。以前整個社會亂,什麼時候亂?朝代更替的時候。現在亂到哪?亂到家庭,父子衝突,兄弟衝突,上法院去了。子不教,家不齊,家庭都亂了,你說人能夠快樂嗎?不大可能了。所以先覺覺後覺,我們自己得先覺悟過來,跟我們有緣的親戚朋友,我們才護念得到。我們看一切法從心想生,最近我常常問大家,「萬法因緣生」,這句話在哪?這不是拿來背的,要拿來體會的。我也有了解到,有些學傳統文化怎麼考試?填充題。還是在背,像以前小學初中、高中一樣。傳統文化重在領悟!其實有時候放牛班的孩子,以後的成就有時候不輸給特優班的,他不怎麼被灌輸,他的思惟很靈活,可能以後是個企業家也說不定。我看到我們在座有企業家來聽課的,我看他也不是那種體制內很會讀書的人。

  成德提出來,一切法從心想生,在哪裡?這樣的設問,是讓大家去體會,強者先牽在哪?一切法是什麼意思?就包含一切人事物,從心想生。一個人的相貌,在一切法裡面,從心想生。所以知道這句話,不會去整容,這個是從症狀解的,不是從根本解的。你從症狀解,整完之後會有流弊,為什麼?破壞自然景觀。破壞自然景觀會怎麼樣?會有泥石流。你破壞身體這個自然景觀,會有問題的,傷筋動骨,怎麼不會有流弊?大家有沒有傷筋動骨的經驗?像成德年輕的時候,為了趕,要看一個電視劇,結果騎摩托車就掉到水溝裡面去,把左手給摔斷了。結果摔斷之後,可能天氣要變化不好了,骨頭酸酸的,不舒服,它會有副作用的。我們看現在生產的農產品,用什麼東西當肥料?用氮、磷,都是用這些化肥。大家想一想,現在生產這個農產品,跟我們學校裡面教學生相不相似?數學語文、數學語文。農產品,化肥,氮、磷,就加這些不自然的東西。你要隨順性德,今天教語文,你用性德去教,每一篇文章啟發孩子的善根,你把它當知識灌輸教,給我背起來,背不起來,錯一分打一下,你這是一直灌他。所以老師理念對不對,教出來的孩子很不一樣。老師教語文,「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老師教數學,邏輯思考,理念都正確。對於成德來講,我印象很深刻,我小學沒有補過習,我們有的同學四年級、五年級就開始補習了。補習老師可能有點著急了,一直灌,到補習班去做題目,這些同學的成績我們差不多。上了初中,我沒補習,他們有補習,他們的成績慢慢就落到我們後面了,因為他的領悟力在四年級、五年級就開始一直灌題目,比較弱;我們不是被灌出來的,悟性折損沒有那麼厲害,所以學東西,領悟東西快,這個明顯的差別就出來了。都是靠補習班這樣一直灌的,這個到頭來成績都不可能太好。

  所以我們還是要回歸性德的教育,包含我們的農業,也要回歸自然,不能用這些不自然的東西產生連鎖的副作用。你都用化肥,到最後這一片土地會板結,之後不能種東西,再繼續發展下去就是糧食危機,能種的愈來愈少了。一切法從心想生,人急功近利,都要求快、求立竿見影,在教育是揠苗助長,在農業就是用不自然的方式,把它吹得好大,看起來長那麼大、都沒有蟲咬。諸位仁者,你們去買菜都喜歡買看起來很好看的,那要小心,它好看背後是什麼?它噴很多農藥。你看人聰不聰明?噴農藥聰不聰明?「出乎爾者,反乎爾者」,所以農藥最後也是被我們人吃了。為什麼現在慢性病、癌症愈來愈多?病從口入。人類也需要覺醒過來,要總結這一百多年來走過來的路。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也不能著急,得順勢而為,從自己做起。和諧社會從我心做起,首先守一個忠恕之道。我們現在慢慢透過老祖宗的教導,比較明理了,守住忠恕之道,嚴以律己,這些道理是嚴格要求自己,寬以待人。這個心態不能不守住,不然傳統文化這個增上緣,變成我們嚴以律人、寬以待己的增上緣,那就學顛倒了。

  所以這幾節課跟大家溝通,學習的心態、觀念,我們的目標是開發智慧,不是死記硬背,要用心去領悟。能用心領悟,可以舉一反三,聞一以知十。我們半年前大家一起學習《論語》,我們沒有先進入經文,我們一起學習了學《論語》應有的觀念與態度。學《論語》需要先建立觀念跟態度,學《群書治要》呢?一樣是那樣的觀念、態度要建立起來。而且雖然我們前面在建立觀念、態度,可是我們有的經句都是《論語》的居多,所以即使《論語》,也都是在教我們要建立正確的觀念、態度。

  剛剛跟大家有提到,我們要去領悟、去體會、去觀察,要善學。佛門說一佛出世,千佛擁戴,儒家呢?在佛經當中有一本經叫《起世界經》,經文就提到了釋迦摩尼佛遣二大菩薩於震旦方向教化。這是永明延壽禪師(阿彌陀佛再來,淨宗第六祖),他有一本教誨叫《萬善同歸集》,裡面就引了《起世界經》這段經文。我當時一看,非常感動,你看釋迦摩尼佛考慮得真周到,知道東土有大乘氣象,趕快派兩個菩薩來給我們打基礎。這兩大菩薩我想大家都知道,孔子跟老子。孔子要教化,要有學生配合,這些學生都不是普通人,我們都要珍惜他們給我們的啟示。我們能珍惜,你菩提道上少走很多彎路。阿難尊者在提醒我們什麼?不要依賴,要承擔。依賴的心,要把法學通不容易。你看孟子說「當今之世,捨我其誰?」孟子為什麼能把孔子的教誨學得那麼好?跟他學的心態有關,他是直下承擔。你看孟子引顏回的話,「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代表對自己有信心。顏子學得好,跟這個有關。「信為道元功德母」,孟子為什麼要引這句話?他也是跟這個心態相應。冉求在提醒我們什麼?不要畫地自限,不要邊學孔子的教誨,自己的心念覺得我不行、我不能,就被自己的念頭障礙住了。

  《論語》裡面提到,冉求說「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我不是不仰慕、歡喜夫子之道,我力量不夠。孔子說「力不足者,中道而廢」,力不足是走到一半沒有力氣,走不下去了。你現在還沒開始走,「今女畫」,自己被自己限制住了,畫地自限。我們剛剛說不能去否定學生,首先要不否定自己,我們要先自度、自覺、自愛。一個人能夠自度、自愛,他就有度人、愛人的善巧方便。因為你懂得護念自己,就會有很多領悟,怎麼在念頭上護念自己,怎麼在一言一行當中護念自己?你自愛了,你自強了,你把自己的身心都調整得很好了,那要去護念別人的身心不難。

  所以佛陀的弟子、孔子的弟子,他表法的正面、反面,我們都要懂得去領悟。包含成德一開始以印光祖師的兩段話跟大家探討,「當今之世,縱是已成正覺之古佛示現,絕不另於敦倫盡分,及注重淨土法門外,別有所提倡也」,成德的用意,我們已經聞佛法了,「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百千萬劫難遭遇。所以學《群書治要》,跟當生了脫是一不是二,學《群書治要》懂得修齊治平,我們每天的生活就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叫助修,我們持名念佛是正修,正助雙修,這很重要!有些人執著了,我就念佛就好了,不敦倫盡分、不幫助別人,他的家人不能認同他了,怎麼學了佛這麼自私?表錯法了。所以佛門說正助雙修,很重要。師長有說過,你這一生往生,生生世世都能弘揚傳統文化;你這一生不能往生,你傳統文化只能做這一世。這段話是在提醒我們,不能忘了死生事大,輪迴路險。所以學傳統文化跟當生成就是相輔相成的,這個觀念認知我們要清楚。不然做傳統文化,做著就陷到事情裡面去了,產生煩惱了,愈做愈強勢,這不對了,佛愈念愈少了。要愈念愈多,不能愈念愈少,心淨佛土淨,心要愈來愈清淨,事可以多,心不能亂,這樣才叫歷事練心。你說事情真的太多,那是什麼意思?那是幾種情況,不是單一情況而已,可能是考我們遇到事多,首先心不要煩、不要躁,有可能是考這個試。大家有沒有遇過,今天突然多了二、三件事,然後就生氣了,這被境界轉了。修行就修一件事,不被境界轉,不是很複雜,就修這件事。「若能轉物,則同如來」,你是真心你才不被境界轉,妄心剎那變化,怎麼不被轉?你用真心,又不被境界轉的話,境界就被你轉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你真誠心都沒有變,別人就被你感動了。

  佛經語深,佛法我們今天已經舉了好幾句了,這些教誨都在當下,其深無底,其廣無邊,佛法無邊。「若能轉物,則同如來」,這句話在哪?隨時不能被物轉,保持自己的真心。所以剛剛跟大家探討,事情多了,你得清楚這個境界在考我什麼?歷事練心。每天在考試,大家都有考試的經驗,你題目都看不懂,你怎麼做題?現在這個境界到底考我什麼,要看得懂。「一切皆考驗,看爾怎麼辦?對境若不識,須再從頭練」。大家有沒有遇到境界很煩惱?到底在考我什麼?這個得自己觀照自己的心念,還有什麼?觀照事情為什麼會變到今天這個情況?是不是因為我沒有慎於始?有可能這件事在提醒我,我沒有慎於始。有可能事情多了,是因為我「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我自己太輕易「好!沒問題」,就答應人家了,最後才搞得事情太多了。那你不能怪別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假如我們不是茍輕諾了,突然事情來很多,那可能就考我們不要被事情多生煩惱,定得住,一件一件來。「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你真的事情很多,實在做不完,這個時候該去溝通要溝通,我真的事情太多了,對不起,可不可以給我幾天?對方知道了,反而能體諒你的狀況。有些性格悶葫蘆,不主動溝通,然後都壓壓壓,壓到生病了。然後「你怎麼病了?對不起、對不起,派太多工作給你了」,搞得親戚、朋友也都很難過,因為我們沒有適時溝通。有的是考這個,溝通是修行必考科目,不願意溝通,不善溝通,這個都要突破的。

  所以成德以印祖這兩段話,也是跟大家一起共勉,也是要有警覺性,就是我們當生要了脫的,不能忽略了這件事。學這個跟往生是一不是二,而且《群書治要》不學好,不能往生,為什麼?不懂得修齊治平,每天處事待人接物就不能積功累德,就不能正助雙修了。不止不能正助雙修,還會怎麼樣?每天處事待人接物造業了,輪迴心造輪迴業。業,看不到,它存在。一個人心念用不對,他用不對三個月、用不對六個月,他臉上的肌肉狀況都不一樣了,可能臉部就有好幾道痕。當然這個痕也有不一樣,你們不要聽完之後,你有痕。這個痕,有的是算計來的,有的是憂國憂民來的,看事不能看表面,看事要入木三分,要看得深入。

  所以身口意造的業,它慢慢凝聚起來,它會障礙我們的身心。算命的說印堂發黑,那個都有業力在作用。做什麼事都不順,有沒有業力在其中?做什麼事都很順,左右逢源,那個是你的善根,做的善業在產生作用。所以我們第二句裡面講到的,成德引這個句子,就是讓我們知道學《群書治要》跟往生息息相關,印祖說「念佛之人,必須事事常存忠恕」,《群書治要》哪一句不是在教忠恕?「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我們不舉別的,就舉其中一句就好了,《論語》裡面講「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人之不己知」就是不苛刻要求別人,要要求自己,人家不理解我,我不難過,嚴於律己,忠。「患不知人也」,要去體恤別人,理解別人,這恕道。我們一天當中有不少煩惱來自於什麼?希望別人理解自己,別人一不理解,煩惱就來了,緊接著還有抱怨跟著來。這個念念相續,從念頭就轉成言行,就造口業了。「患不知人也」,我們把念頭都用在去體恤別人,自私自利、貪瞋痴慢就降下來了。我們太在意自己的感受,太希求別人要了解我,其實說實在的,這樣很辛苦,做什麼事都要別人能看得到,那多難過,拖個地還要先生看到沒有?學佛要學自在!

  儒家這些教誨都教我們「常存忠恕,心心隄防過愆」,我們要隨順經典才不會有過愆。用經典對照自己的心念,老和尚慈悲,他把綱領給我們抓起來了。儒家,「仁義忠恕」,我每個心念跟仁義忠恕相不相應?佛家,「真誠慈悲」,我這個心真不真誠、慈不慈悲?八個字是總綱領,很好觀照。「心心隄防過愆」,知過必改,《群書治要》每一句都可以讓我們知過,我跟它不夠相應的心行要努力,所以「知過必改,見義必為」,義者,宜也,義就是應該做的,敦倫盡分就是應該做的。我們要知道,我們能得人身是五戒,就是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義在裡面。所以,不能見義必為,下一輩子人身都不一定保得住,不要說去作佛了。該做的,多難我們都扛過去,為什麼?這樣良心才安。親戚朋友有難,我們袖手旁觀,這件事經過之後會有作用,會有良心不安的感覺。事情過了是過了,可是我們沒有盡到我們的力,心會不安。我們盡到力了,「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心是安的。所以「見義必為,方與佛合」,這樣的心跟佛心相應相合。學佛,是心去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心作佛;我今天用仁愛的心去待人,是心作佛;我用真誠的心去待人,是心作佛。

  所以「如是之人,決定往生」,印光祖師的話不含糊,斬釘截鐵,「如是之人,決定往生。若不如是,則與佛相反」。我們沒有這些心境,跟佛心相反,決難感通。印光祖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攝受我們娑婆界要往生的人,怎麼攝受?這一段話就在攝受我們,我們真聽他這一段話,依教奉行,決定往生。所以佛菩薩對我們最大的幫助就是把道理給我們講清楚,他不能幫我們修。佛菩薩同體大悲,他能幫我們修,我們個個早成佛了。他對我們最重要的就是給我們講經說法,讓我們明理,我們依教奉行,就決定往生。所以透過這兩段教誨,讓我們建立一個很重要的心態,就是學《群書治要》跟當生成就是一不是二。我得跟大家講清楚,不然到時候大家學完《群書治要》沒往生,到閻羅王那邊告我一狀。這個太多人抱怨我,這是有力量的,這是有業力,我就會頭暈暈的,或者耳朵很癢。

  我們接下來,下個禮拜花一節課我們來討論,這個是老和尚手把手帶我們怎麼學《群書治要》。在第一頁《群書治要》序,這個是老人家為《群書36O》寫的序,這段話裡面就建議我們修學《群書治要》的心態、觀念在其中。所以我的習氣又上來了,給大家派點家庭作業,小學老師的習氣,大家這篇序文看個三、五遍,我們再一起來探討。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