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論語講要》上論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主講  (第十六集)  2022/5/8  加拿大溫哥華  檔名:55-229-0016

  謝謝李老師。諸位傳統文化同道,大家吉祥。

  今天首先感謝我們李老師的祝福,希望大家都身心健康,闔家平安,社會、國家愈來愈安定昌盛。尤其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希望中華文明可以光照整個世界,讓所有人類的文明都能夠再上一層樓。因為我們中華文明的特色兼容並蓄,跟其他文明一接觸互相促進、互相提升。佛法是印度的,但是到了神州大地反而讓佛法更大放異彩,尤其是大乘佛法,整個佛法也都融入了中華文明之中。

  而我們在佛誕日、在母親節一起來學習中華文化,意義還是很深遠。尤其師長有講道,學佛就要學釋迦牟尼佛,學道就要學老子,學儒就要學孔子,這句教導相當重要。因為母親(今天是母親節)是能生,她可以化育生命,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母親給我們的。師長這裡提到學佛要學釋迦牟尼佛,他是本師,根本的老師。假如我們不認識他,可能會學錯,學得很認真、很精進,但是愈學愈分別、愈學愈執著。因為佛門的根源是釋迦牟尼佛,他是根本的老師。他又提醒我們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恆河的沙像麵粉一樣細,恆河沙有多少!我們得要了解釋迦牟尼佛在講什麼,他在表演什麼,後世跟他老人家所說所做不相應,這不能跟隨。不然「一盲引眾盲」,自己本來就沒有覺悟,還要好為人師,帶一堆人「相牽入火坑」。佛家講人身難得,正法難聞,這都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因緣,我們得要好好護念好自己的因緣、自己的法身慧命。

  就像我們舉例,釋迦牟尼佛講經不中斷,他以講經來度化眾生,他不以神通度眾生,這一點就很關鍵。在末法,很多人為了名聞利養都會弄一些鬼通,神通不多了,鬼通多,那我們就很容易覺得好驚奇、好厲害。佛在世的時候,就有弟子現神通被佛呵斥。在末法當中這個判斷力是很重要,不然很容易遇到惡緣被誤導。再來,佛菩薩同體大悲,現在很多邪的宗教會威脅你,你不信你就會下地獄,你離開我這個地方你災難就要現前,佛菩薩不會威脅人。再來,都是有師承的,他不會突然開悟。六祖大師講,威音王佛以前有無師自通的,威音王佛以後就沒有了。威音王佛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現在是沒有無師自通的,都要有老師的教導。

  我們現在人太容易標新立異,好奇心很重,好像很special、很特別的我們就被他吸引了。甚至於我們會被邪師吸引是我們的內心裡面有急於求成之心,才會跟他相應,所以我們也不能完全把責任推到邪師上面去。就好像現在詐騙很厲害,有些案例是因為他的善良被欺騙了,但有些很可能我們的內心也有產生貪心,才會讓他得逞。「凡為外所勝者,皆內不足」,我們會被外界境界所干擾、所誘惑、所動心,很可能是我們的內正氣不足,《黃帝內經》有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凡為邪所奪者,皆正不足」,老祖宗留給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還是很有道理的。我們在跟大家交流到修學的觀念和態度,其中有一條「聖教是內學」,要反求諸己我們才能經一事長一智。假如都是推給別人,不只不能長一智,長了很多怨天尤人的態度。

  師長的教誨,成德感覺他老人家輕輕的講,我們要重重的聽,要以根本的老師為標準。我們學儒就要學孔老夫子,所以我們不能不認識孔老夫子所講的,甚至於他給我們所表演的。而大乘佛法是建立在儒家、道家的基礎之上,這三個文明交融在一起。「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沒有基礎。沒有基礎會學成愈學愈分別、愈學愈執著,甚至於沒有辦法被社會大眾所認同,覺得這些人學執著、學迷信了。

  我們冷靜來看看,印光大師,那是三百年來第一高僧,我們觀察一下,他老人家來教化大眾,他是怎麼做的?他老人家提到了,「家庭教育,因果報應,乃現今挽救世道人心之至極要務」,最重要的事情,「若不從此著手,則凡所措置,皆屬枝末」,不從家庭教育、因果報應來教化,向大眾宣講,所有的作為都是捨本逐末。家庭教育忽略了,不信因果了,他假如再學大乘,那會學成什麼樣子?會狂,狂慧都有可能。印祖講,「皆可偽為」,偽是虛,虛偽。你不從這些根本強調起,大經大論、談玄說妙就有可能是為了搞名聞利養。《楞嚴經》有一句很重要的話,「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教化一定是契理還要契機,應機說法,現在的大眾根機是什麼狀況。我們聽印祖的教誨,他老人家講的時候離我們已經九十年了,那時候人的根性受到整個文化影響的基礎都比我們多得多,所以孔子這句「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在我們這個時代非常重要。今天要跟大家談的其中有一點就是重實質不重形式,其中實質就是我們能不能把根本找到,君子務本。

  印祖談道:「天下治亂之本,在於匹夫匹婦之能盡倫盡分與否」。我們每一個佛弟子甚至於社會大眾能不能盡好本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師長老人家是大乘佛法的高僧,弘大乘佛法的高僧,特別在聯合國有一次專題演講,題目定了,「子不教,人心壞了;家不齊,社會亂了」,這兩句話師長很懇切的在聯合國會議發表。我們現在不是學知識背很多,是不是我們所學的每一句我們都能把它放在心上?讀書貴在變化氣質,讀書為什麼能變化氣質?因為書中的道理我們真的有把它放在心上。比方「子不教,人心壞了」,我們真的把這一句放在心上,這個家庭就會把教育孩子排在第一位。至要無如教子,一個家庭最重要的哪一件事?把下一代教好。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無後不是說沒有孩子,是沒有真正有德行的下一代,假如孩子沒德行,那可能幾代的家業都被他敗光。成家猶如針挑土,幾代人省吃儉用才成就的家業,成家猶如針挑土;敗家猶如水推沙,好不容易堆起來一點家業,敗家就像海浪一拍全沒了,瞬間就沒了。

  我那天跟一個企業家在談話,我說三代人積的財富他一夜之間把它賭了,就沒了,甚至還負債。結果這個企業家馬上說,哪個朋友,姓什麼,他們家就是這樣,去了美國賭城就搞成這樣。我們當父母的高瞻遠矚,尤其現在的社會誘惑那是比以前厲害,我們的孩子以後頂不頂得住,最重要現在要把他做人做事根基扎下去。我們閩南話說,「樹頭徛予在,毋驚樹尾做風颱」。大家聽我念閩南話不要排斥,為什麼?因為閩南話是古語,大家念唐詩要懂得古語,古語有平上去入,入聲字是短促急收藏,才能讀出那個韻味出來,現在我們普通話是沒有入聲字的。大家聽我念閩南話有沒有感覺念著念著就會晃起來,搖頭晃腦,它都有押韻的,念快了就像唱歌一樣。所以常常念詩有韻味抒發情緒,搖著搖著不容易得憂鬱症。我們現在憂鬱症那麼多,一百年前很少聽到這個詞,可能那時候那個詞還不見得有。

  現在很多病是結果,我們得把原因搞清楚。現在人太壓抑,有個詞叫「都市叢林」,大家聽過這個詞嗎?你看那高樓大廈,你把窗戶一打開看不到樹,看到的都是一間一間大樓。人跟天地尤其跟地都隔開來了,也沒有踩在黃土地上過,每天又吸收那麼多電子產品電子的能量,又沒有把這些負面的能量放到大地裡面去。現在春天來了,春天主生長,要抒發抒發,帶孩子到大自然去走走,去放電一下,負面的能量把它放掉。我們離開大地母親太久了,大地是母親,能生,給我們很多愛、很多安慰,結果住在都市叢林這些太缺乏了。

  剛剛我們這句閩南話講的,樹根扎得很深,不怕大風來吹,哪怕是颱風來了也不用擔心。當父母的人考慮深遠,要考慮到孩子未來面對哪些環境。我們學傳統文化要君子務本,要看得到什麼是根本。印光祖師講,「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這句話我們把它放在心上,天下的安危根本在哪?根本在我們的修身。尤其是當父母者的修身,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母親的影響更大,胎教、三歲以前的教育,母親最重要。印光祖師強調天下的安危女人家操之一大半,所以教女兒比教兒子更重要。

  我們已經成家的修行人最大的功德就是把孩子教好,他能去愛多少人,他能去成多少事,誰記頭功?他的父母。我們在家修學的人最大的罪過是什麼?沒有把自己的孩子教好,他會傷害很多人,他會壞很多事。況且,最親的父母跟骨肉我們都不能全心去愛他們,說能夠去愛眾生,無有是處。「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成德觀察到,我們走弘法利生的路走不長久,都是名聞利養的心,都是不肯敦倫盡分,沒有很用心的教孩子,喜歡出去講課。所以諸位同道,你們假如是護持一方的教化,你要請一個老師,不能先看他的口才,要看他有沒有敦倫盡分,要看他修身齊家的功夫怎麼樣,這是對一方大眾負責任。你請的老師不務根本,口才很好,所有的大眾跟他學了都受他影響,都只注重口才的鍛鍊,不會注重修身。不注重修身的人會講出修身的重要性也不大可能,言為心聲,他的心就不重視他怎麼講出來?一切法從心想生。

  我們現在看著印祖這些話,我們再不重視他老人家的教誨,這個社會就沒救了,我們現在得趕快珍惜這些聖哲的話,要聽老人言,幸福才會在眼前。而印祖還提醒我們,真佛弟子「於倫常道理,必須格外認真,盡誼盡分」,盡誼,盡我們的道義,盡我們的本分。「倘於倫常有缺欠,便難以感化同人」,一個學聖教的人於倫常有缺欠,沒有辦法感化他人。不只不能感化,流弊出來了,人家說學了變成這個樣子,家庭變成那樣,聖教不能學。祖師這些話不能等閒視之,要重視起來,必須格外認真,盡誼盡分。印祖又講,「家庭日用云為」,這家庭裡面家庭教育、倫常本分,這是做為成聖成賢的基礎。對修行人來講,「正所謂即俗修真」,我們沒有出家,我們就是在家人,在世俗當中能修出真心來,能真正成就道業。即俗修真,「現居士身而說法」,「己立立人,自利利他」。

  阿難尊者做了七個夢,有一部經就是講阿難尊者做了這七個夢。假如有同道你們有這個資料可以發上來,提供大家參考。其中有一個夢,須彌山在阿難尊者的頭頂上,他托起來不覺得重,世尊說是代表佛法要從你傳下來,所以每一部經最前面「如是我聞」這個「我」就是阿難尊者。我們要知道,每一個聖賢佛菩薩都是來表法、來啟發我們後面的學人,我們要看得懂。就像阿難尊者遇到摩登伽女之難,那代表修道人往後必然男女之欲的考驗不可能沒有,假如不高度警覺,會一失足成千古恨。不能我們看著阿難尊者的故事,阿難尊者是阿難尊者,我還是我,那樣沒得到啟發。

  儒釋道都是藝術化的教學,他用藝術,甚至用雕像,甚至這些故事,都是來啟發我們的。我們進佛門首先是天王殿,四大天王都是表法的。東方持國天王,持國也包含持家在裡面,拿的是琵琶,這琵琶不能太鬆,不然彈不出曲來,就像一個家庭裡面沒有家規就亂套了,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可是太緊彈斷了,家規太嚴孩子離家出走,甚至於孩子被壓得抑鬱、沒信心。過與不及都不對,《論語》裡面教導我們「過猶不及」。

  阿難尊者其中一個夢就是白衣說法,在末法時期,在家人講經說法對佛法的弘傳很重要。我講到這裡,怎麼沒有看到你們的眼睛發亮?好像講的還是跟你們沒啥關係。孟子說:「當今之世,舍我其誰?」更重要的,我們要出來弘法利生,「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我們要修好。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包含出來弘法利生的,也是要以修身為本。心正而後身修,怎麼修身?《大學》指導我們,身有所忿懥,不得其正。我們反省一下,昨天有沒有發脾氣?昨天講話有沒有大聲去壓孩子、壓別人?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修不起來了。身有所憂患,不得其正,人假如常常擔憂未來的事,保證你的小孩也很會緊張。什麼時候在影響小孩?潛移默化,隨時,包含在胎教裡面都在影響。

  身有所好樂,不得其正,好樂,諂富驕貧、厭故喜新,孩子都在無形當中受影響,對人的態度不一樣,愛憎心很重,那種喜歡討厭的態度常常都在面對人事物的時候就凸顯出來了。這樣的愛憎心到了團體裡面就麻煩了,他喜歡的人重用,諂媚他的人重用;跟他講真話的,他不高興、排斥,那這個團體就沒有正氣。這不是古代是這樣,現在任何團體只要主事的人有愛憎的心,這個團體鐵定是這個現象,僥倖不得。

  「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我們不能去氣這個一把手、領導人。生氣了,他錯是他的事,我生氣是我錯了,一碼歸一碼,不能混在一起。別人錯了,我們就能在那裡發牢騷、在那裡發脾氣,不對。「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我們沒有錯,我們才能去護念別人改過。今天你的領導錯了,可是你脾氣不好,你去跟你的領導勸他能接受嗎?他鐵定不能接受,你都幹成這個樣子,你還講我?魏徵為什麼勸唐太宗唐太宗接受?因為魏徵的德行讓唐太宗佩服。「君子信而後諫」,《論語》都教我們知所先後,他信任你你才好勸。「未信則以為謗己也」,他還不夠信任你,你都給他挑三揀四的,他覺得你是看他不順眼、毀謗他。這些都是人情事理,我們也要體會得到。

  身有所好樂,不得其正。有所恐懼,不得其正,我們現在對未來有沒有擔憂、恐懼?真的能把自己的孩子教好,是自己的心能定得住、能安詳,這一點比去找一個很好的學校更重要,假如以輕重緩急來講。當然找一個好的學校是重要,可是父母對他的影響是最大的,你把最重要的忽略掉了,其他次重要的也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師長講,家庭教育是根本,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你本都沒有,後面的這些殊勝的緣起的作用就有限。我們現在聽經聽多了,得用心聽,這些東西都不能滑過去,滑過去努力一生效果有限。就好像把水都澆在樹葉上,效果有限,要把水澆在根上,把肥料要下在根上。

  印祖這些話重要,我們跟大家談到,今天把它告一段落。

  我們來觀照一下,前面有十點,自己現在力行得如何?

  第一,隨順聖賢老祖宗教誨,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在哪裡做?在每個念頭,在講每一句話、做每一件事情,我們有沒有力行這一句。

  第二,老實、聽話、真幹。就像我們剛剛學習印祖的教誨,我們就要對敦倫盡分老實、聽話、真幹。家庭是這樣,在團體也是這樣。領導有不妥的,「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我們在盡我們的本分,我們不發牢騷。事實上,一個人在盡忠、盡本分,他福慧都在增長,哪怕他現在的領導不是五倫八德做得很好,但是他盡了本分,很可能他以後的因緣會愈來愈殊勝。「一切福田,不離方寸」,跟你的領導沒有關,跟你所遇到的這些人事都沒有關,真正的福慧都在自己的內心。六祖大師講,「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我們的智慧福報都是從我們的心生出來的。

  第三,真誠恭敬。真誠恭敬不是激動,也是重實質不重形式。我們列的這些觀念態度,它也是相互呼應的,它也不是各自獨立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所以看哪一句還留在我們的心上,這是實質的。

  第四,聖教是內學。不能把責任推到外面去。

  第五,主動。我們每一次探討完,可能提到了一些內容、經句,我們不可能每一句都深入去解釋,可是事後我們有沒有主動去深入?任何儒釋道有所成就的,都是主動深入學習的,不是靠別人推。

  第六,有決心恆心毅力。

  第七,不畫地自限。

  第八,只有自己是學生。

  第九,用心如鏡。

  第十,重視領悟。提升自己的悟性。

  今天第十一,慕賢當慕其心(神交古人)。我們想到文天祥先生在「正氣歌」裡面說的,「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了凡先生說:「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大家有沒有夢到儒釋道的聖賢人?

  這一點很重要,所以鬧鐘響了。我們這邊講課比較早,這邊早上五點半開始,小朋友還在休息。

  經典所說的每一個人都可以證明,所以了凡先生說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至誠感通,孔子常常夢到周公,感通。我們真的能夠體會到哪個聖哲人的心,有可能那一天就會夢到他。我們有個老師,他發心學《常禮舉要》,他就夢到李炳南老師了。《了凡四訓》裡面有一句話講,談到改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其實學習也有從事上學者,有從理上學者,也有從心上學者。直接學佛的真心,那是禪宗,六祖大師不識字,經也沒聽過,直接悟入本性,只聽了半部《金剛經》,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不動搖、能生萬法,這直接契入真心。禪宗的精神其實對我們學習是重要的,但是我們現在的根性不大適合學禪宗。師長有說,他的三個老師都勸他不能學禪宗,禪宗是接上上根人,那是六祖大師講的。一步登天,那一步沒有登上去,摔下來很嚴重的。但是那個精神我們是可以用在我們學的宗派上,要從心上學。

  跟大家舉個例子,在《德育課本》中篇,《德育課本》有四大集,它屬於第二集,每一集又分四個小冊,它是屬於第二大集第二小冊。順序都是依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孝悌第一冊,忠信第二冊。其中有一篇叫做「忠婢覆酖」,酖是毒酒。有一個很忠誠的婢女的故事,成德簡單跟大家說一下。

  有個大夫叫主父,他是衛國人,他到周天子那邊去工作,做了兩年他回到自己的家鄉。結果他的妻子淫亂,對他不忠,跟鄰居私通,就要用毒酒來害他,他的妻子就讓這個婢女拿毒酒給他喝。婢女知道是有毒的,當下考慮怎麼辦,我假如給了,那就把主人給害死了;可是我假如把這個事情說出來,可能我主母(主人的太太)也得死,她都不忍心。人的真心急中生智,她就假裝把酒打翻。主人看到她把酒打翻,這麼小一點事妳都做不好,就拿棍子打她。主母就知道她知道這個事,就想計謀要害死她,要殺她滅口。結果主人的弟弟知道這個情況,趕緊告訴他哥哥,他哥哥就把妻子離異了,然後就要納這個婢女做自己的太太。但是這個婢女堅持拒絕,主人當然也是很感動,就給她找個好人家嫁了。

  呂坤,是個大儒,他就分析了這個婢女的行為,這個婢女在這整個過程當中的心境都是非常可貴、善良的。首先,她不彰自己主母之惡,講人家的惡講不出來,非常厚道,厚也。這一點我在父母、爺爺他們那一輩的都感覺得到,聽到人家在批評,就把話題轉到其他的地方去了。甚至於像我母親,聽到朋友在批評自己的先生,我母親就會說,其實妳先生也有哪裡哪裡挺好的(這是我小時候的記憶),然後她的朋友就「對啊對啊」。不彰人之惡,厚也;不忍心看自己的主人被毒害,忠也;假裝酒翻了,智也,急中生智;打她,主人處罰她,覺得她怎麼這點事都做不好,打她打得要命,終不言,不把這個事講出來,貞,很貞烈;然後要娶她為妻她不肯,她不願意居自己主母的那個位置。就是主人錯了,但是在她的心中他們還是主人,她只是盡她的本分,可是她恭敬心還是在。

  我們看商湯伐夏桀,夏桀搞得民不聊生,商湯是臣子,他昭告天地,沒有辦法了,弔民伐罪。可是推翻夏朝他也沒有傷害夏桀,把他流放了。夏桀也是太誇張了,都已經到這個地步了他也沒有反省。夏桀說,早知道我就把他殺了,還是沒有反省。所以這些聖王他們的存心都是我們的學處。

  包含這個婢女,讓她去做女主人她不肯,禮也,她是真正有對主人的恭敬。主人對我好我才恭敬,主人對我不好我不恭敬,這叫利害關係,講條件,不是義。我們成長的環境都是比較功利主義的,我們有沒有受影響?或多或少。我們有時候做一件事情都是先考慮對我有沒有利益,這都要從心源隱微處才觀察得出來。

  呂坤這位大儒,他說這個婢女的行為可以做我們讀書人的榜樣。連讀聖賢書的人都要以她為榜樣,更何況是一般的女士,也是應該以她為榜樣。況且她是一個女子,都能做出這樣的德行出來。這個例子,我們慕賢當慕其心,她的忠、她的厚道、她的智慧、她的貞潔,還有她的禮敬。

  我們再講另外一個例子。漢朝,西漢有個漢宣帝,漢宣帝的老師,我一下子名字記不起來,是救過漢宣帝的命,丙吉。有時候一緊張記不起來,就像要去領錢信用卡的號碼忘記了,領不出來,這個時候要多念萬德洪名,可能就可以想起來。丙吉,他是宰相,他救了漢宣帝的命他一字不提,這是真正的忠。為什麼一字不提?他覺得那是他應該做的。所以諸位同道,你假如聽到有個人說我挺孝順的,我敢跟你保證他不夠孝順。有個人跟你說我挺謙虛的,我保證他不謙虛。不炫己長,他是在標榜自己。真正的孝子他只覺得他自己做得還不夠,他怎麼可能去說我很孝順?丙吉都覺得那是我應該做的,做完心裡痕跡都不落。就像孝子侍奉父母,他侍奉得很歡喜、很安心,他不會記在心上的,都是用真心。就像父母照顧我們他不會放在心上,有時候跟父母提起來,他說,有這個事嗎?就像左手幫右手,他不會做記錄,二O二二年哪一天我幫你擦過藥,你要知道回報我。同體,他不會去記的。

  丙吉,用現在的話來講,他是國家總理,他出外了,看到有人起衝突可能會傷及生命,結果他看一看沒有去管,走了。過了沒多久看到了一隻牛,結果丙吉趕緊過去充分了解。他旁邊的隨從就說,宰相,人家孔子家裡失火了,孔子知道之後說「傷人乎?」不問馬。首先關心人,沒有去問說我的馬有沒有受傷。可是宰相,人家孔子問人不問馬,你怎麼問牛不問人?這很好,他這個下屬放在心上有問出來,不然放在心裡愈看領導愈怪。君臣之間也是什麼話可以溝通,充分溝通一下。

  丙吉就講,人與人衝突我有判斷,當地的官員已經到場在處理,我就不用再插手。大家想一想,哪個村哪個鎮出了一件事情總理來管,當地的官員會不會嚇壞了?做事也是人情事理在裡面。但是為什麼看到一頭牛要充分了解?這個牛假如得了牛瘟,耕作有問題,百姓吃不上飯,這不是一件小事,我趕緊得去了解清楚。後來是因為這隻牛不乖,被主人追得太厲害在那裡喘氣。這是慕賢當慕其心,人家丙吉學孔子是學得很到位,雖然做出來是問牛不問人,我們都要體會到。

  跟隨師長的學生,沒有用心去觀察他老人家的心境,老人家在修忍辱,他可能覺得老人家懦弱,他就離開,太可惜了。大家要了解,在這個時代,善事常易敗,善人常得謗,要成就一件事不容易。師長老人家就發心學釋迦牟尼佛,結果睡過火車站,多難!兩條路,要不還俗,要不趕經懺。這個時代你做壞事可能還沒人糾正你,做好事挑戰不少。在那麼難的時代,能遇到講義氣的韓館長,願意讓他講經弘法不中斷,這樣已經很難了,你還要去要求韓館長脾氣要小一點,那可能這個緣就不一定保得住。

  所以在這個時代你要抓那個最重要的,你不能要求東、要求西,要求到最後很多不錯的機會就走了。這種情況我見了不少,我所認識弘法的人就沒有體會到老法師這一點,結果就對人家護持的人要求太多,挑三揀四,最後離開了,換了三個地方、四個地方,愈換愈沒福報。都說自己是老法師的弟子,可是有沒有觀察到老人家處世待人怎麼考慮的、怎麼存心的。你看師長老人家感恩韓館長,讓學生每一年都要紀念韓館長,念恩,韓館長脾氣多大對待他心裡痕跡都不落,念恩忘怨。這些地方我們都要能觀察到,進而學習他老人家。一切法得成於忍,忍不住情緒、忍不住脾氣,以前所做可能前功盡棄。

  我們看下一點,第十二,重實質不重形式。

  我們翻到《講要》五百二十四頁。我們這次學習以義理的深入為主,考據的部分,這個字什麼意思可能有好幾家說法,我們就不側重在這裡,我們領會到義理,進而怎麼把它用出來,這是我們這次學習的重點。

  我們看經句:「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詩經過孔子整理有三百多篇,所以講三百是舉其整數。孔子以為,讀了三百多篇詩,應該會辦政治,會辦外交,如果把政事交給他,而他不能通達,派他到國外辦事,在辭令方面(外交辭令),跟人家應對進退,又不能專對,雖然讀的詩很多,又有什麼用?用不出來。有些人讀很多,用出來變紙上談兵。我們都知道,戰國時代秦國跟趙國打仗,結果趙國被坑殺幾十萬士兵,那場戰役非常的慘烈。誰帶兵?趙括。他的父親是大將軍,他讀了很多兵書,趙王重用他,他的母親去勸趙王,你不能用我兒子。知子莫若母,沒辦法,真的是共業,明明母親都勸君王,他還是要用她兒子,結果就真的是敗得很慘,紙上談兵。

  孔子這段話也是我們學真的得學通。其實要學通一定是解幫助行,就像車子的兩個輪子互相配合,行又幫助解。只有解,《弟子規》提醒我們,「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趙括就是紙上談兵,愈來愈傲慢。我相信當時候他幾十萬大軍裡面一定有能人,一定有人勸他,是他不聽,造成這個結果。

  因為《詩經》裡面,在「毛詩序」就說到了,「先王以是經」,這個經,我們說經線緯線,經的本來意思就是,要做一件絲織品的衣服,你織豎線叫經、橫線叫緯,現在有經緯度,是這麼來的。這個經字就是治理。你要讓夫妻關係和樂,每一個人都能「成孝敬」,都有孝親尊師的心,「厚人倫」,五倫關係彼此相處都很厚道,「美教化,移風俗」,《詩經》的這種教育都能達到。

  尤其《漢書.藝文志》裡面,「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以前的天子派采詩之官去了解各地現在唱什麼歌,就了解那個地區人的心,了解到那個地方領導者教化的情況。他唱的歌都很好的,這個地方教化得不錯,唱的歌都是讓人心煩意亂的,那這個地方要調整,可能要派不同的人去治理。

  這些地方的詩歌,《詩》分為風、雅、頌三種不同的類型,風就是國風、風氣、風化,還有一個意思叫諷刺,就是暗中提醒。以前的人很厚道,直接講人家的問題他覺得不舒服,他暗示他。我們看《詩經》第一首「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代表這個鳥牠是重情義的,所以提醒人什麼?不能不如鳥,「可以人而不如鳥乎?」就暗示人要重賢重德,不能重色。「子夏曰:賢賢易色。」這就有「關雎」首重夫妻人倫的意義在裡面。百姓們唱的歌很多時候在提醒從政者,言之者無罪,要讓百姓下屬能把心聲說出來,聽之者足戒,要引以為戒。《詩》裡面都有很多一個為政者應該注意的重點,一個讀書人誦《詩》三百,把一個地方交給你治理你治不好,你這些為政不通達,那就白學了。

  「使於四方」,你代表國家,「季氏篇」裡面孔子說到「不學詩,無以言」,會詩便會言語,用於外交,可以獨自隨機應對,達成使命。「專對」的意義,古註舉莊公十九年《公羊傳》裡面講,「聘禮」,聘禮是諸侯國之間的禮儀,互相拜訪,這是聘禮。國家派了大夫出去,比方齊國的大夫出使楚國,結果楚王就有點炫耀,帶他上了宮殿,進了三重宮殿給他炫耀。齊國的大夫怎麼應對?以前堯帝他辦公的地方只有多高,才幾尺而已,他們就是怕老百姓來建宮殿太辛苦。這麼一講完,楚王馬上就轉話題了。他在那裡炫耀也是有一點要貶低人家齊國,齊國的大夫一舉《詩》裡面這些先王的德行,馬上楚王就不好意思。他能應對進退。在古代記載晏子很厲害,他常常出使,人家要羞辱他,結果他應對得讓別人都下不了台,很會應對進退。我剛剛遣詞用句不對,讓對方生慚愧,不是下不了台。

  以前大夫代表國家出去,不會告訴他具體講什麼話,讓他看著辦。他一出去,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要有這種能力。可能出使之後讓出使的國家更尊重自己的國家,可能還化解了危難,都有可能。像子貢,在歷史當中都有記載,他用外交辭令化解兩國的戰爭,有這種能力。這是這段經文給我們的啟示。

  下一句,「林放問禮之本」,是在九十三頁。「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林放請教孔子禮的根本,孔子先以「大哉問」稱讚他,然後解答。古時候的禮有五種,吉、凶、軍、賓、嘉,像結婚是屬於嘉禮,祭祀是吉禮,喪事是凶禮。孔子略舉禮與喪,為林放解答根本之問。

  接著李炳南老師說,中國一切學問皆重根本,君子務本。例如酒由水造,水是酒之本。又如百川歸海,河為海之本。故祭祀供酒,祭祀就是要慎終追遠不忘本,只供白水,它就有飲水思源的意義。祭海神則先祭河神。

  孔子答覆林放說,禮,與其奢華,寧願節儉。喪,與其和易,寧願哀戚。

  《講要》接著說,禮與喪禮對稱,這個禮應該是指喪禮以外的吉、軍、賓、嘉,就是凶禮以外的都在裡面。現在以祭祀吉禮為例。祭祀注重誠心,祭祀的時候很奢侈就失其誠,從儉就沒有這個過失,是用真誠去祭的,可得其本。喪禮,這個易字我們解釋為和易,和順而有條理。就是說舉行喪禮的時候,如此和易,好像都很有條理,不合情理。為什麼?失去了父母內心哀戚,不能再侍奉父母了。我們看真正孝子,父母離去他飯都想不起來吃,不願意吃了,哀戚之情,這才是很自然的流露,不是造作。「與其易也,寧戚」,哀戚可得其本。這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心情自然流露。

  因為我們現在又有遇到大乘佛法,所以我們清楚沒有死,我們有這一層認識,面對父母親人離去更重要的,死生事大,這個身體總會壞,每一個人不可能不面對死亡,死了之後去哪裡最重要。孔子在《易經》裡面講,「精氣為物,遊魂為變」。靈魂到哪裡去投胎重要,我們有知道這些重點的,我們就會護持親人往更好的地方去,這個時候可能就要一心正念來護持他,積功累德來護持他。

  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不好意思,又沒有講完,下一次最後兩點我們再一起交流。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