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論語》中關於孝親尊師的啟示  成德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22/7/23  加拿大溫哥華  檔名:55-238-0001

  諸位家人,大家吉祥。

  很高興有這個機會跟諸位家人一起學習《論語》中有關孝親尊師的啟示。俗話說,有緣千里來相會,我們諸位同學大家都算來自不同的地區,像朱同學是在加拿大,我們可能跨了好幾個洲,大家相聚在線上的這個平台。傳統文化是心法,就是要用真心就能有很深的體會。我們都知道佛經是佛之言,佛從真心流出來的教誨。怎樣才能聽懂佛的教誨?用真心去聽就相感應,用妄心去聽可能會聽偏、聽錯解。印光祖師勉勵我們,「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去觀察一個班級,我們從小學習一個班級,同時上一個老師的課,大家的收穫一不一樣?不一樣。大家從小有沒有在觀察?

  師長老人家有一個專題叫「善學佛法與傳統文化」,善字很重要,老人家是應機說法,假如大家都很善學,他老人家會不會講這個主題?那不是多話了嗎?善知識、佛菩薩、聖賢人走的是中道,不過也不不及,我們要去體會。佛陀講金剛般若講了多久?二十二年。大家想想,假如講兩節課能夠解決的事,佛要不要講二十二年?

  大家注意,學習是要用心領悟的,不是記憶式的學習,這也是一種轉變。我記得從小讀書都是記什麼一八九五年發生中日戰爭,就是記這些,記得腦神經都有點受損,挺痛苦,所以上了大學就不是很想讀書。大家要了解,上了大學更要讀書,不久之後就要入社會,做人做事再不學會吃大虧的。最需要學習的時候結果不想學,這很值得我們思考,也值得當父母、當老師的人考慮,總不能只考慮到把他推進大學之門,他後面的人生還很長。

  我們都已經成人,要懂得愛護自己,要懂得每一天不空過,要懂得提升自己的境界,所以要善學,不能學錯了。學錯了就好像路走相反,這不是開玩笑的。《禮記.學記》告訴我們,「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死記硬背能不能做人師?這個學習方向對不對?這句話已經在提醒我們。「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那代表什麼?學習是提升悟性。聽同樣一句師長教誨,領悟更深更廣。讀《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每一次讀感受不同。首先,我們學習的慣性假如是記憶性的,要把它轉到用心去領悟。我也轉很久,到現在還沒轉過來,只是跟大家共勉,讀書讀了十幾年都是死記硬背的。

  剛剛跟大家提到了,佛陀講《大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代表得講那麼久。我們有沒有進一步想一下,佛三千多年前的人要講二十二年才能聽進去,那我們三千多年之後佛要講多久?不簡單。這二十二年到底在講啥?在提醒我們什麼?遇到好老師,人生的大福報。《妙法蓮華經》裡面講,「善知識者是大因緣」,大家注意,因緣兩個字就包含人生一切境界,但在因緣當中用一個大就是最關鍵的,緣是條件,大因緣就代表我們這一生能不能成聖成賢、當生成就善知識是關鍵。「所謂化導令得見佛」,見佛就是恢復明德、恢復本性。因為善知識教導我們會讓我們掌握綱領,提綱挈領。不然諸位同學想一想,現在在你的面前有一套《大藏經》,大家配合一下,你們現在眼前有沒有《大藏經》,這樣才有臨場感,請問你會怎麼做?會不會有點頭暈?經典浩如煙海,你要從哪裡讀?善知識是過來人,他會把綱領幫你抓到。甚至於二十二年的《大般若經》給你總結一句話,《大般若經》講了好多遍,「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實在講,現在量子力學也證明,成德記得我高中的時候好像有讀過量子力學的理念,說了一句話,根本沒有物質的存在,是念頭相續產生的幻相。那就告訴我們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是假的。你去執著它,人一著相就想要佔有它、想要控制它、想要留住它。什麼東西留得住?你看我們的身體隨時在新陳代謝,能留住它?尤其看到大家我更感嘆,想當年我出來跟大家分享的時候,都比我大,現在我看到大家比我小一輩。想一想剛出來的那個情境,講話還有點發抖,好像昨天一樣,十九年過去了,快不快。

  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普賢菩薩說,「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頭著火了不會想去做其他的事,趕緊念萬德洪名。海賢老和尚說成佛念佛是大事,其他的啥都是假的,這句話裡面有沒有大般若的精神?用心去聽就聽出來了,這些大善知識講話真的都是無上法藥,重點是我們要珍惜,不然都當面錯過了。

  印光大師有一段法語可能同學們都有聽過,「無論在家出家」,可能我們接著就朗朗上口,「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忍了嗎?「行人所不能行」,行了嗎?「代人之勞」,還佔便宜嗎?「成人之美」,還會嫉妒嗎?「行住坐臥,穿衣吃飯」,有沒有念佛?大家想一想,這段話短短一百個字左右,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在裡面。大家覺得恢復自性好不好?看祖師他們見性的人講出來的話,一聽就是痛快,我們能遇到這些法都要珍惜。《論語》裡有一句話講,「朝聞道,夕死可矣」,聞道,開人的法眼、慧眼。

  在佛陀那個時代有一個商人,生意做得不小,他聽人家說有智慧福德圓滿福慧二足尊的佛陀,釋迦牟尼佛。他一聽很激動,他就把錢不賺了,放下,以最快的速度要去找佛陀。當然皇天不負苦心人,他找到了,看到佛陀就跪下來,「佛陀,請你幫我開示宇宙人生的真相」。剛好佛要去托缽,旁邊的弟子說:「等佛陀托缽用齋完,再給你開示。」他說:「佛陀,請接受我的請求,可不可以現在就幫我開示?」結果佛陀感受到他的真心,佛也是恆順眾生,佛有沒有起一個念頭,我要吃飯了,別吵,會不會?佛假如起一個我要吃飯了,那他就不是佛陀。《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金剛經》這句話也是重點。《金剛經》是大般若的精華,二十二年濃縮在這一部《金剛經》裡面;《金剛經》再濃縮,二百六十個字,《心經》;《心經》再濃縮,三個字,「觀自在」,觀自己的自性在不在,觀自己的真心在不在。觀自在跟儒家講的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跟《尚書》講的聖罔念則作狂,狂克念則作聖,就是一念之間。

  師長講經說,學佛就是用真心,這句法語很精彩。什麼是真心?師長都把綱領給我們抓出來了,從經教裡面開解又怕我們聽不懂,又把它轉換成我們容易領會的詞,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觀照自己的心念是不是都跟這五心相應,這就是用真心。真心就是走在大學之道上,妄心就是輪迴心造輪迴業。什麼是妄心?跟真心相反,應付,就不真誠。

  比方說,哎呀,怎麼又要自我介紹,真是煩死了,這叫應付自我介紹,有應付的念頭就不真心。我是在說我,我不是說大家。要想一想,有這個機會跟幾十個人,不要說幾十個人,諸位同學,現在旁聽的人可能比你們還要多兩倍。老法師講,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這是《普賢行願品》的話,大家聽過沒有?聽過。聽過你還不想自我介紹?求之不得。

  當然講這句我還有一點點底氣,為什麼?我當時去讀師範學院,大學畢業要再補一年教育學分,那還得考試的,幸好都有佛菩薩加持,我本來國文最差,都考得不錯。有一次上課,上教育哲學,老師定了十二個題目,四個人一組,分組討論上台報告。老師就把這十二個題目宣布了一下,其中有個題目叫「色即是空,空得了嗎?」諸位同學,我那時候才二十六歲,「色即是空,空得了嗎?」我一看我們老師沒學佛,這個題目他也講不了,這個時候怎麼辦?可以跟大家講佛法,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結果我們老師就「好,一號到四號」,抽題目,就抽起來某某題目。我是五號,坐我旁邊女同學六號,我就轉過頭跟她說,我們一定會抽到「色即是空,空得了嗎?」我跟她一講完,老師抽起來,第二組「色即是空,空得了嗎?」我那同學嘴巴都張得大大的,被我嚇了一大跳。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自己不去體會,說實在話,有求必應你相信嗎?信也有one percent(百分之一)還是ten percent(百分之十),不一樣的,還是百分之百,每個人自己的領會。信很重要,信為道元功德母,真信切願,決定往生,信字不是開玩笑的。

  你要給大眾做法供養,哪有佛菩薩不滿你的願的道理?今天我們看到經文,《普賢行願品》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你有利眾的心,你就會提醒自己,我哪怕不好意思說話,我都要突破這個不好意思,突破叫格物。大家有聽過哪個聖賢佛菩薩不好意思講話的嗎?沒有。我們學傳統文化要隨順經典,不能隨順自己的意思,還沒有證阿羅漢以前不能輕易相信自己的意思,都要照經典。有沒有人說,我的個性就是不喜歡講話。該講話不講話那也不對,有一個人被誤會了,你親眼所見,你都不講話替他洗去冤屈,這太不仗義了。有願,四弘誓願修學次第,你發了願,「眾生無邊誓願度」。

  再來,「煩惱無盡誓願斷」,要調伏自己的性格、習氣。大家有沒有聽過哪一尊菩薩很有性格?沒有。我們現在要行大學之道、行菩薩道,性格會刺傷別人。有一些人很有性格都長得比較酷,我們的家風叫「常常以微笑迎人」,就是先把這個酷要調掉。五百羅漢個個都慈眉善目,你有看過五百羅漢哪一個很酷的嗎?菩薩就更不用講了。知恥近乎勇,我們要以佛菩薩為standard,以他們為標準。我順便給大家複習一下英文,對不起,對不起,我在這裡有點班門弄斧,我們朱同學在這裡,我看我還是收斂一點。術業有專攻,人還是要看清楚局面,不能關公面前耍大刀。

  老法師說,修行就是面對境界要清楚,學佛是用真心。老人家這些法語太珍貴了,你隨時提得起來,你隨時就在道中,隨時在積功累德,隨時法喜充滿。剛剛講到的,真誠就是不能應付。

  清淨,不能染著,不能貪瞋痴慢。我們朱同學跟大家分享,大家這次學習不要太在意能不能通過,這個提醒挺重要的,為什麼?你有求通過就不清淨,你的心上就不夠放鬆。人就是身心一放鬆,經典、師長這些法語就進來了。假如我們不放鬆,還要擠一個微笑出來,聽課一聽下來其實沒記住啥。你要放輕鬆,法水就會流進你的心田,叫「探理宜柔」,你要深入義理,身心要柔軟,「優游涵泳,始可以自得」,心有所感悟、有所得。真心一法不立,「我這次一定要通過」,把這個念頭都放下,真心一法不立。這是清淨。

  平等,平等恭敬。在哪裡平等恭敬?聽每一個家人的分享,平等心。比方說,我們聽這個家人在講,他長得我有點看不順眼,他講話怎麼這麼慢?他講話怎麼這麼快?這對人家不禮敬。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馬上「這不是真心」,要恭敬人家。不以人廢言,他雖然講得快,可是裡面有好東西。不平等、不恭敬,傲慢心就會增長。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願,禮敬諸佛。儒家《曲禮》開始就「毋不敬」,才是「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開頭就是這三個字「毋不敬」,跟普賢行完全相應,這叫英雄所見大略相同。

  傳統文化是心法,大家要用心領悟,有時候一句話真體會可能就解脫了。佛法不是學得多,《金剛經》都提醒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連法都不能貪。周利槃陀伽很愚痴,什麼東西背不起來,但是最後佛就教他一句偈他好好受持,他就證阿羅漢了。法不在學得多,而在學一句做一句,就有很大的受用。印光祖師說,真龍得一滴水,可以遍雨世界;泥龍終日泡水中,牠得的水好多,最後不免喪身之禍,把牠泡爛掉了,沒了。我們有沒有感覺腦子裡裝了一大堆的經句,最後遇到一件事也不知道用哪一句來處理。一句也用不上會長浮華,背了很多都不會處理事情,但又覺得自己懂很多,會「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要護念好自己的心,不能解行相應,慢心會不知不覺增長。學如逆水行舟,沒有護念好他就會往後退。

  跟大家交流的下一個主題是建立修學正確的觀念態度。修行首重要建立正知正見,我們有了正知正見,我們就能善思惟,都是隨順經典的教誨來思惟、來判斷,這樣言行就是符合經教,不會造業。遇到事情知道怎麼做人、怎麼做事,這才是建立了知見。學了傳統文化不會處理事,那學了變紙上談兵。知行合一。孔子提醒,「誦詩三百……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你背了三百首詩,派你出去做外交工作也都不會應對進退,你都沒用出來,背那麼多也沒用。學以致用。

  成德記得《格言聯璧》,弘一大師特別強調這部書,這部書對我們很重要,而且弘一大師真的是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他怕我們現代人太忙,他還從裡面把精華挑出來,編成《格言別錄》。我們能體會到這些大善知識的苦心嗎?你能體會到他的苦心,你就會珍惜他的因緣。你風簷展書讀,那就古道照顏色,他們的加持就現前,神交古人。《格言別錄》裡面有一句,「竭忠盡孝謂之人」,兩撇大字的人,頂天立地,天地人三才。怎樣才算是天地人三才?忠孝,竭忠盡孝謂之人,這是人格。《太上感應篇彙編》對《太上感應篇》註解,光是「忠孝」就佔了一大部分,幾乎都快五分之一了,就這兩個字。我們諸位同學學習不是學一個點,不是學一個線,也不是學一個面,能用心的人接觸一個事物是立體的,用心去感受一個整體,他是這樣去學的。

  我也曾經跟大家共勉,你參加扎根班假如定一個目標,我參加完以後我要來辦一個扎根班,我保證你學的東西一定比一般的同學多多了。你什麼時候在學?放一首歌曲你都在學。你沒有這個心境,放一首歌曲,好聽不好聽、想聽不想聽,人家的考慮在哪你都感受不到。你心量愈大,你吸收的東西愈多;你心量愈小,反正報考就一定要應付這個扎根班,不來也得來,那你的收穫就有限。佛法裡面有個比喻,好像是《法華經》還是哪一部經,上天下雨了,老天爺有沒有說我比較喜歡樟樹,我給樟樹多下一點雨,我喜歡福州的榕樹。不會吧?不會。可是大家想一想,同樣一場雨,每一種植物吸收的一不一樣?完全看它的根,它的根愈深、愈廣,它吸收的水分營養一定多。心量愈大吸收愈多。

  我們能用心去感覺,我們開學典禮什麼精神貫穿在裡面,我們有去體會嗎?忠,升旗典禮,愛國。我們黃同學要為國奉獻,他現在的背景。上報四重(音崇)恩、四重(音眾)恩都可以。重(音眾),最重要的;重(音崇),恩德重重無盡。國家恩裡面還包含各行各業成就我們一天的生活,「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會去感受恩德的人他會不會說,今天好煩躁,今天好無聊。我想不會,感受恩德的人他就是想要回報,知恩報恩。他每一天都覺得有動力,要報恩,每一天覺得時間不夠用。包含我們祭三教聖人,這是孝道,也是師道,拜我們的祖先,拜我們的聖人,我們不忘根本。竭忠盡孝謂之人。

  「治國經邦謂之學」,諸位同學注意這一句,什麼叫學問?你們不要去讀了漢學院,什麼是學問?口試、論文。我先跟大家打個基礎,你們不要進了學術界之後被淹掉,我先打預防針。去到大專院校是什麼?和光同塵,拿個學位。尤其要對西方社會弘法,我們得恆順眾生。我有一次想去德國,結果當地的同修就說,法師,你可不可以先去弄一個什麼榮譽教授?他說我們德國人就吃這一套,你沒有這些頭銜,你才是個大學生,他不是很想聽你講話。恆順眾生,這都是學處。老法師當時候在澳洲,格里菲斯大學、昆士蘭大學要頒榮譽教授給他,老法師說,我們出家人不用這個。四大皆空,不用這個。老人家不執著,他不要這個東西是表法,他要這個東西也是表法。《論語》裡面講,「無可無不可」,「義之與比」,用義去衡量,「義者宜也」,適宜,情理法。因為學校跟他講,我們覺得您講的這些理論方法很可能可以給聯合國一個新的方向,可是聯合國不邀請出家人,聯合國邀請學者,所以請您要接受我們這個榮譽教授。師長一聽,好。法供養,上哪個平台?聯合國的平台。諸位同學,老人家把聯合國的平台打通了,接下來誰去接棒?我看你們的眼神好像不關你們的事情。

  有一次在台南極樂寺,因為我們在成大也有辦碩士班、博士班,所有碩博的人來跟老法師吃飯,我剛好在一起陪同,老人家送了他們三樣東西。大家有臨場感一點,現在師長要送你們三樣東西,你們不要當故事聽,要拉回來,這樣才有受用處。第一個,老人家親自寫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第一個禮物;第二個禮物,《九十年譜》,老法師弘法一生,從他出生到他九十歲的記錄,《九十年譜》;第三就是老法師跟這些各國大使談話的記錄,《愛與和平》這本書。就三個東西。

  照慣例都是老人家飯後散步,大家跟著在後面散步。散步也要懂得感悟,走在老人家的後面要亦步亦趨。「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不踐跡,你要跟著老師的腳步,你才能夠登堂入室。結果,大家起來了,老法師說,你帶著他們走,老法師就進屋去了,就變成我帶他們飯後散步。走啊走啊,走到放《四庫全書》、放《大藏經》的地方,我就停下來,我說:「同學們,老法師送你們三樣東西,你們知不知道這三樣東西的意涵是什麼?」

  我說第一,橫渠四句就是讓我們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心。印光大師講,菩提心是修行的主帥,沒有發菩提心仗打不了,自己人打自己人都有。省庵大師,淨宗十一祖,引《華嚴經》的教誨彰顯了菩提心的重要。《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這句話夠分量吧?不是沒有發,是忘了,發了忘了。人一發心很猛,初發心成佛有餘,但是得保持它,不能忘失,一忘失可能就是我們本來的習慣習氣做主。橫渠四句,老人家提醒我們要先發真心、發菩提心。剛剛講的,真誠、清淨、平等,再來正覺,覺悟了、理智了,不感情用事,這才是真心。你激於意氣、牽於感情就是妄心做主、煩惱做主,掌握情緒才能掌握未來。上課有點煩躁,提醒自己,「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現在還沒有造次,也還沒顛沛。慈悲,正覺、慈悲,慈悲就是不能自私,要念念為他人著想。這是第一個,送了橫渠四句,要發菩提心。

  第二,《九十年譜》,那代表老人家一生弘法,這一部書是我們的教戰手冊。我們以前去學校教書是教師手冊,你心裡很安,有這個手冊我知道怎麼教。當然你不能依賴教師手冊,你一依賴變執著,那是一個參考,你還要活學活用。而且你要去體會師長這個《九十年譜》,他在那樣的背景、那樣的條件,他是怎麼做的,他所遵循的做人做事的原理原則在哪,你可不能死搬硬套。舉個例子,老法師收到大眾的供養都是印經書,好,我也統統印經書。印到太多人家都要拿去丟了,你還一直印經書,你不是執著?佛在《金剛經》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就怕我們一著著在相上。學貴心悟,要用心去感悟。師長那時候沒有法寶,趕快印法寶。法寶很多了怎麼辦?培養弘法人才,人能弘道。

  萬法是因緣,你要去觀察因緣。諸位同學,我們要觀察因緣、要感受因緣不容易,人真的感覺不容易他自然就珍惜。就像剛剛跟大家舉的這位印度的商人,他一知道有徹底覺悟的聖哲,他知道法的尊貴,這樣的聖人不容易遇,他什麼都放下,去到佛陀的面前求佛陀教導。佛陀感受到他的心,佛陀也沒有執著,「我現在吃飯時間,待會再說吧」,佛陀也沒執著,給他說法,他證阿羅漢果,證阿羅漢果就了脫生死了。輪迴沒有出去,問題沒解決。他證果了,佛繼續托缽。他離開佛陀之後沒有多久,被牛給撞死了,他的業報現前。大家注意,假如他沒有堅持佛陀給他說法,他就輪迴去了,但是他已經證果了,他不輪迴了。「朝聞道,夕死可矣」,他很珍惜遇聖哲的機會。

  大家想一想,我們這次大家一起學習,第一個,師長老人家的因緣,就是無量的因緣讓老人家能給我們說法。老人家有什麼?有他父母的家教,有他的姑媽大家庭的環境。老人家為什麼這麼強調家文化?那是他親身體驗過來的。甚至於老人家三個老師缺一個都不行,大家有去觀察嗎?沒有方東美教授,很難扭轉老人家對佛法的誤解。老人家當時候的社會覺得佛法迷信,甚至於他還有同學是伊斯蘭教的,他還覺得人家伊斯蘭教還講經才拜一個神,你看很多都到處拜,佛教那麼多神,泛神教是低級宗教。可是他最佩服的大哲學家跟他說,你不懂,釋迦牟尼佛是最偉大的哲學家,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沒有這個緣老人家怎麼進佛門?進了佛門,四大活佛之一章嘉大師給老人家扎基礎。老人家說,我的佛法的基礎是章嘉大師幫我扎下去的。後來再遇到李炳南老師,親近十年。

  還不是到這裡就完了,老人家出家弘法十年的時間,還睡過火車站。有十五個人聯合起來每個人一個月出十塊錢,一百五十塊錢讓老人家做生活費,整整十年,物價指數都變了不少,師長還是一百五十塊。我們會用心體會的,老人家以苦為師,很節儉的,我們都要用心去感受。現在我們一些同修很好心,說要找人來照顧我,我都嚇死了,李炳南老師九十五歲才有侍者,我們德行那是差太遠了,還要人家來照顧,福報已經不多了,就花光了。

  老人家都有無量的因緣他才能跟我們說法,多難!我們每一個同學他能走來參加這個班,我告訴大家,叫奇蹟,他的父母要頂多大的壓力,他還自己要願意。經歷很多親戚朋友的不諒解、冷嘲熱諷,甚至於還輾轉好多地方,天下父母心。我們在座好幾位同學遠赴澳洲留學,到澳洲淨宗學院,很多法師、老師的護念,一個同學有無量的因緣。我曾經跟一位父親談話,他也是從小就護持他的孩子走這條路,他長得很壯,我沒有看過他流眼淚,很剛強的一個父親。談到陪伴他女兒走這條路,我看他潸然淚下,給我很深的印象。所以我現在看到我們漢學院同學們的父母,我都對他們肅然起敬,事非經過不知難。能感受到這些部分,我們就會很珍惜,我們超過五十三個人,比善財童子的人數還多,五十三參。

  大家要注意,佛法是藝術化的教學,我們得用心去感受它的表法。比方說五十三參是什麼意思?五十三,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甚至於五十三參就是一切時一切處統統在學習,見人善,即思齊,見人惡,即內省,統統是菩薩學處。隨時都在學,他就隨時在提升。善財童子表的是什麼?當生成就。期許自己要當生成就,這個人就是善財。當然還要學到善財童子的心境,他為什麼能參一個善知識就向上提升?因為他的心態只有他自己一個人是學生,其他的統統是老師。假如我們有同學,可能那個心就不夠恭敬,同學,跟我差不多,可能向人家學的心就比較不夠。而且他這個心境能產生什麼受用就在他的法號裡面,善是善根,財是福德。只有自己是學生,其他的都是老師,我就恭敬學習,他的心念就讓他的善根福德增長。他見人善即思齊、見人惡即內省,都是善心。

  人能不能當下就不退轉?我們能體會到善財的心境就不退轉了。一個人每一天見的人,人家的優點提醒自己效法,人家的缺點提醒自己不能犯。甚至於還有一種使命感,人家的缺點我當作一種增上緣,我做得更好,感動他。我遇到他就是一個緣分,就是我一個責任,他不對,我見義勇為,我提升自己。他不孝,我做孝給他看;他不悌,我做悌給他看;他不守信,我守信給他看。人之初,性本善,我們真能做出榜樣,一定能感動他,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但恐誠心未至。

  我們有珍惜因緣的心,再來回想這幾天有哪些情境印在我的心上。祭祖的過程,諸位同學,《群書治要》你接過去了沒有?「好像是某某同學接的」,我們沒接?那個意識我們就是身歷其境。一個人讀經怎麼受用?聽經怎麼受用的?就是他的心態覺得佛陀就是講給我聽的,師長就是講給我聽的,我是當機者,他就隨文入觀。我們有這個心態,整個開學典禮我就是當機者。非常難得,同學有的看了自己起來行禮,自己融入了這個因緣當中。

  包含我們看了「源遠流長,任重道遠」,在影片當中談到了不少聖哲人,有幾個在看的時候有泛著淚水?我們有沒有姓李的同學?應該有不少,影片當中有沒有看到你們的老祖宗老子?有沒有看到唐太宗先生?照片最明顯的是什麼?度量很大有沒有?我在看這些片子的時候,聽「重回漢唐」,一看到蔡倫我也有點激動,那也是我們的祖先。這些聖哲人我當時候看就覺得,他們就是給我們展現「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他們都是用他們的風範智慧在照亮後世的人,還有他們當時的人。

  李炳南老師說:「警眾太殷勤,曾無間寸陰,幾人長夜醒,不負轉輪心。」善知識們都是在開我們的慧眼、法眼,我們要珍惜。一個片子裡面,做這個片子都很用心的,包含習主席的談話,諸位同學,我們第一顆紐扣扣好了沒有?我們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胸懷有沒有隨著看這個片子提起來?士先器識而後文藝,讀書人首先要有器,器就是器量,要先天下之憂而憂。識是見識,要有見識,要看得深、要看得遠,不能很膚淺,到時候人家說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就很遺憾。我們這一期的學習就要先打開心量。

  諸位同學,假如人家問你們,你為什麼要參加扎根班?我們說漢學院要求的,昏倒了。我有一次上課就問同學,我們漢學院的課程,我說:「諸位同學,我們為什麼要上《太上感應篇》的課程?」有一個同學馬上回答,因為漢學院安排的,聽起來還有點無奈。我們要了解安排這個的考慮在哪裡、用意在哪,扎根。我們也是依據老人家他對這個時代洞察怎麼修行的智慧,要扎三根,是這樣來編漢學院的課程。一個人面對一個緣分的心境其實就決定了他的收穫,心生種種法生,我們是用什麼心來面對這個緣。

  師長講經有說,六祖大師到黃梅,進了五祖的道場,五祖問他,「你來做什麼?」諸位同學,聽故事要有臨場感,現在五祖問你,你來做什麼?你會怎麼回答?我來做做義工,我來掃掃地。你看六祖的氣概,「我來求作佛!」這就是器量。這個故事我相信不少人都聽過,這樣的氣概要在哪裡提起來?要在面對每一個因緣的時候提起來,每一個因緣都是讓我們歷事練心,離佛愈來愈近,離真心愈來愈近。每一天我們用心很多學處,「位卑未敢忘憂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

  其實,我們為什麼要辦扎根班?根深蒂固才能枝繁葉茂,我們得感謝班主任趙老師,難為他了,還得念一句閩南話,「樹頭徛予在,毋驚樹尾做風颱」,這是扎根。而且我們注意,以史為鏡,歷史當中所有在朝廷當中的官員都是讀聖賢書的,但是有沒有出現貪污腐敗的人、陷害忠良的人?他是從小讀聖賢書,可是他假如根基不牢,那就在財色名利面前過不了關,其實這樣的人特別可憐,他很有福報,但是卻造下無量無邊的罪業。我們再拉到最近的這一百年,不用講太遠,強調全盤西化、否定老祖宗文言文的人有沒有讀過古書?保證都讀過,不然他不會有那麼高的學術地位,這我們要引以為戒,我們要護念自己。像成德已經五十歲了,我也有責任護念你們,我也要以這個為借鑑,這離我們不遠,假如培養到最後變成過河拆橋,那我就對師長、對祖師沒法交代了。

  尤其師長九十歲上下多次提到,那是人生的感慨跟閱歷,老人家說,跟我十幾年、二十幾年,在財色名利面前過不了關,跟了十幾年、二十幾年,不能怪他們,因為他們不是從小扎根的。我們在聽老人家這段話的時候,你能感受到他的心,你就能從心上去效法他老人家,這叫慕賢當慕其心。首先第一個,老人家的恕道,不能怪他們,都是寬容,沒有責怪。第二,一個老師花了十幾年、二十幾年,結果學生染污了、退心了,對一個老師來講也是刻苦銘心。但老人家把它轉成什麼?轉成一種願力,盡他的全力在辦一條龍。這是學處,我們人生很可能經歷了一個逆境惡緣,最後變得沮喪、退縮。老人家經歷這些統統讓他願力更強,這是我們的學處,假如我們能學到這一念存心,那我們就沒有逆境惡緣了,統統都是增上緣,都是讓自己提升的因緣。化悲憤為力量,轉煩惱為菩提。諸位同學假如體會到,今天你還有煩惱你就可以轉,不管你是哪一個煩惱,你只要用法一轉,不只不會影響你的心情、影響你的身心,還會讓你有願力。

  我曾經看到一位年輕人,他上台去自我介紹,結果講到了他曾經在讀書的時候他的老師對他差別對待,因為他父母沒有送禮,所以他就被差別對待到得轉學,他講的時候手還在抖。那種恐懼還在不在?陰霾還在不在?在。其實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我們把剎那生滅的幻相當真了,然後一直放在心上,其實它是假的,在哪?沒了,剎那聚散。後來成德就跟他共勉,說你轉煩惱為菩提。這個老師給我們上了一課,我提醒我自己,我以後一定要做一個無私奉獻的老師。他給我的啟示我終身難忘,這一課也上得有價值,你隨時鞭策自己,而且你已經學佛,眾生跟我們是一體,於諸眾生視若自己。你這個老師沒有轉過來、沒有懺悔,那不得了,他要墮惡道的。所以你回去放假的時候,一定要拿禮物去送你這個老師。人都是有良心的,他那時候做過來,他可能事後想一想他自己的心也不安,可是當你還這樣去對待他,你會震撼他、會感動他,有可能你就是你老師轉變他當老師心境的一個增上緣。我們能這麼做,是真正給佛菩薩臉上貼金,把惡緣轉成法緣。

  師長這些心境是我們的學處,改過有從心上改、有從理上改、有從事上改,學習也是一樣,有從事上學,有從理上學,最直接的人從心上學,這就是禪宗以心傳心,拈花微笑。你看懂師長在做什麼,師徒之間相視一笑。

  《論語》裡面,師徒失散了,最後回來的是顏回,孔子一看到顏回,我以為你死了,「吾以女為死矣」。顏回說什麼?「子在,回何敢死?」那個心境完全理解老師對於文化承傳的使命、角色,他知道我要怎麼配合好。可能有同學下一個念頭說,可是顏回早死。又著相了,當下那個心境我們要體會到,大家不要用感情去看待事情,有時候聖賢佛菩薩演戲他考慮得更深遠。大家想一個問題,假如是顏回傳道統,像我,我就有點沒信心,不貳過的人才能傳道統,壓力很大;曾子傳道統,「參也魯」,孔子說曾子的根性是有點魯鈍,那我還有點希望。

  有時候不能用我們的感情去看待事,你要慢慢去觀察。老和尚要離開台灣,台灣很多人一定傷心得都哭得半死。但是站在更高的高度,去了新加坡法寶才更好的流到祖國大陸去,在台灣不方便。怎麼新加坡三年又得走?不到澳洲去,上不了聯合國的平台。佛菩薩自有安排,我們得好好去參、去體會,看看佛菩薩是怎麼考慮的。回首來時路,好好看看。《九十年譜》,我們不用操心,老人家一生的教導跟行誼是我們走這條路的榜樣,我們遇到什麼情況翻一翻就知道怎麼做。

  第三,《愛與和平》,跟大使的談話。送這本書,我告訴同學們,是叫你們到聯合國接棒。Are you ready?(你準備好了嗎?)《群書治要》接好了嗎?「《群書治要》是觀世音菩薩,《無量壽經》是阿彌陀佛」,這句話很有味道。《群書治要》是觀世音菩薩,救急,怎麼修身?怎麼齊家?怎麼治國?身安才能道隆,現在身心、家庭都處理不好,你說他要做大乘菩薩,咋做?《群書治要》救急,觀世音菩薩。大家參加完開學典禮不要就沒了,要問問自己《群書治要》接了沒有。戒尺拿出去沒有?假如你們沒有拿出去,我們也不敢太過嚴格。當然,嚴格要有嚴格的本錢,自己還學不好,還跟人家嚴格,那就墮落得很快。

  今天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