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論語》中關於孝親尊師的啟示  成德法師主講  (第四集)  2022/8/3  台灣高雄  檔名:55-238-0004

  成德法師:諸位同學,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一起學習《論語》當中孝親尊師的啟示,成德想我們把這個單元告一段落,再進入下一個單元。之前我們先談尊師的部分,尊師重道,尊師表現在依教奉行上,表現在以師志為己志上,表現在事死者如事生上面。

  師長有一個墨寶寫到情有三個層次:一個是情欲,一個是情義,一個是情覺。覺悟才能出世間,情義可貴,但是還在世間。就像歷史當中很多對民族很忠心,但是他還罣礙著國家民族,他心上有情在,他出不了六道輪迴。墮落就是情欲,欲望,尤其是貪欲,貪心感餓鬼道。尤其人身難得,正法難聞,真正認知到自己這一生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的緣分,彭際清居士說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我們這一段交流都一直在強調緣,萬法因緣生,真的看懂因緣會很珍惜,當然不會強求,但是會很珍惜,這是中道。

  之前剛好是沙同學提到穿衣服的問題,我們談到了中道,不能過,不能不及。其實中道在哪裡?中道就是真心。心在何處?「達摩祖師傳」裡面有沒有這一段?心在作用,在眼睛是看,它會認真看、恭敬的看,它不會輕視的看,它也不會心不在焉。看用的是真心還是妄心,真心跟中道相應,真心不會攀緣,但是會惜緣。中道大家要好好去體會,《論語》當中說的無過無不及。真心裡面是清淨的、是覺悟的,清淨平等覺。心上有什麼放不下就有執著,就出不了六道。

  世間很多聖哲人我們很敬佩,敬佩他們的情義、忠義,但是他們也提醒我們不能有放不下的事情。世間人他的情欲表現在哪?我要給我自己吃好的、穿好的,欲望。延伸到自己的孩子,我要給他們吃好的、用好的。「有一少一,思欲齊等。適小具有,又憂非常。」這是會墮落的狀態,人身不只保不住,會墮落到三惡道去。

  再來是情義,有道義。就像師長老人家跟瓦希德總統是好朋友,為了去祭拜他,到他墳前祭拜,當時候都八十多歲,舟車勞頓,也要到他墳前致意,這是情義。甚至於我們同修兩代人、三代人都在護持師長老人家的經教,他救世的這些理念、志業,不是一代人護持,三代人。大家有沒有遇過這樣的同修?成德有遇過,非常重情義。但是老人家圓寂了,他們非常難過,那分孝心很強,子欲養親不在。《無量壽經》說,「當孝於佛,常念師恩」,這個孝也延伸到對佛菩薩、對自己的師長。它下一句是什麼?「當令是法,久住不滅。」佛法是學覺,在一切境界當中覺。

  我們來思考一下,假如我們相信老人家是再來人,佛菩薩再來的,再來人是來應化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再來人會不會說我想這樣這樣、我想那樣那樣?他是應機。這一點我們得從教理當中去思惟,不能從自己的感受,感受是什麼?思惑。我很不舒服,我希望他老人家都不要走。有沒有可能?曾經跟大眾也交流過,佛陀住世是慈悲,涅槃呢?我們要觀照自己的心境,我們感情一起作用,我不希望佛陀走,那就不能看懂佛涅槃的慈悲在哪裡。佛的任何一個舉動都是真心流露的,都是慈悲流露的。佛陀如是,入了境界的大善知識亦如是,有可能當下就是在點化我們,讓我們從這一分情義調整到情覺。

  我記得在香港老人家住處,正在散步,老人家回頭看看我們說道,現在求的沒有別的,多帶一些人回西方極樂世界。這話對我們這個時代很重要,現在要靠自己的力量出輪迴幾乎是不可能,這得要想清楚。可不能我們用功,修這個法門修到七十歲,體力也不夠了,然後說我修不成,再來換,怕時間精力不夠。黃念祖老居士,這都是大修行人,他說,在這個時代不管你修哪個法門,你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生要出輪迴,他老人家說不可能。而且他講這話的時候還說,「我斗膽的說」。大家看到這「斗膽」兩個字背後是什麼?慈悲護念眾生,怕眾生修了一輩子最後說不得力,可能他當生就錯過了。所以希望我們這一生都有成就,他老人家頂著可能被人家批評毀謗,他都要說這句話,我斗膽的說,你修任何一個法門,只要不求生極樂世界,這一生要脫離輪迴不可能。

  我們要了解到老人家圓寂不是讓我們傷心的,是我們在當下要體會他老人家在提醒我們什麼,在點化我們什麼。同修都說,我們就是幾代人就為了師長老人家的事業,現在他走了,我已經沒了人生的方向。那請問,師長又為了什麼?有為他自己嗎?我們有時候感情太重,這些問題沒有思考清楚。

  佛法教我們要放下情執,不是情執換對象。世間有情執,它是比較偏情欲的方面,但是我們入了佛門也有可能搞情執。這一點可不簡單,師長常常說,佛法是教我們放下貪、放下情執,而不是讓我們換對象。讀書人貪法的不少,貪多學一點經典,他就雜進,不能精進,這在我們修學的觀念態度上、修學的正知正見上會再呼應一下。修學佛法都不能著在相上,重實質,你不能換對象,是要真正把內在的貪念、內在的情執放下。「諸苦盡從貪欲起」,我們現在身心不安一定跟貪求有關,「不知貪欲起於何,因忘自性彌陀佛」,我們用了妄心、用了情執,貪瞋痴,「異念紛馳總是魔」,情感一上來念念相續,跳不出來。為情所困不一定只有男女關係,世間五倫當中,情執放不下也都會困住我們。

  這一段也不是我一開始要講的,不過已經講到這裡了,很可能也有師長老人家的加持,我現在剛好在老人家曾經講過課的攝影棚裡面跟大家在交流。

  我們要善學、善觀察、善思惟,佛陀也好,大善知識也好,他們的一代時教都要透過弟子們去發揚光大。佛陀涅槃了,他的法運有一萬二千年,請問他的正法時期的一千年誰去發揚推廣?他的弟子們。佛陀如是,大善知識亦如是。老人家是一位跨時代的大善知識,剛好在佛法比較衰敗的底谷,效法釋迦牟尼佛,在中華文明繼絕存亡之際,他老人家寧損生命,也不能讓文化斷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上。再加上看到世界這麼不安定,衝突這麼多,又開出了怎麼讓世界重新走回安定的法藥。宗教與宗教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種族與種族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政黨與政黨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國與國平等對待、和睦相處,而且下手處在宗教與宗教,因為全世界宗教徒佔的比例還是很大。

  一個人不能胸懷天下,請問四書五經讀起來能相應嗎?這是很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們看《大學》開篇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怎樣的人《大學》當機?欲明明德於天下者,這樣的心境跟《大學》這部經典相應。每一部經典都有當機者,包含《無量壽經》,當機者應該是要「受持廣度生死流」,跟這部經相應,「佛說此人真善友」。我們在談尊師重道,師長老人家常常講經的時候說,心同阿彌陀佛,願同阿彌陀佛,行同阿彌陀佛,都是直接從心、願效法佛陀。我們現在師志如己志,也要心同師長、願同師長、行同師長。就像今天格言念的,「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真下這樣的功夫,「遠之則有望」,離我們遠的人知道我們這個人都覺得世界有希望。

  大家相不相信,老人家圓寂,多少人可能會產生「啊!完了!」這個世界老人家走了,他會不會很憂心,會不會很沒信心?誰來讓大家有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傳統文化的信心要立在哪?諸位同學,要立在哪?不知道大家心裡有沒有浮現一句話,要立在哪?立在「我心做起」。真的提起這句話,剛剛那句勵志格言就沒有白念,就是念的時候隨文入觀,我從此刻開始就要奉行這一句話。這是子路給我們的榜樣,好學生的心境,聞教便行,聽到好的教誨馬上納在心中去做,「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夫子也說到了,「子曰:德之不脩,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憂」,我們在為人子女、為人弟子,首先不能讓父母再多操我們的心,也不讓老師多操自己的心。這還談不上去利益眾生,我們假如都不能讓父母老師放心,還要去談利益眾生就有一點好高騖遠。一定是先孝敬父母老師,首先不能讓他們再擔心,每天要想著德要修、學問要講究。「聞義」,義是什麼?宜也,該做的。《中庸》講:「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該做的其中哪一件事很重要?尊重聖賢,甚至於是為團體推薦好的棟梁人材。每一個朝代為什麼興盛?尊重賢德之人,商尊重伊尹,文王尊重姜太公,這個朝代就興盛起來,所以尊賢很重要。聞義,我們有馬上去做它。「不善不能改」,有不善我們要趕緊把它改掉。《太上感應篇》指導我們,不能「知過不改,知善不為」。

  這些教誨跟往生有沒有關係?我們現在修學很危險在我們隨時有自己的分別執著念,又沒有察覺它偏了,比方一講到《論語》的句子都「哎呀,那是世間法」。出世法沒有世間的基礎,連做人都做不成還去做佛?印光祖師有段話很精闢,「念佛之人,必須」,這些遣詞用句我們都不能滑過去,必須「事事常存忠恕」,事事常存忠恕。忠恕也不容易,忠,嚴以律己;恕,寬以待人,事事常存忠恕。「心心隄防過愆」,愆是過錯。要謹慎,不能隨順十惡,心心隄防過愆。「知過必改,見義必為……如是之人,決定往生」,因為他的心跟佛心相應。「若不如是,則與佛相反,決難感通」,要相應。

  而且從大乘來看,極樂世界從哪裡來的?「淨土方顯唯心」,極樂世界也是自己的心變現的,所以尊師表現在依教奉行、聞教便行上。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不聞教便行,會想什麼時候來行?明天再行,明年再行,這個心態對學習來講就是很大的障礙,「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達摩祖師傳」一開始裡面講了,你對你目前的處境都沒有辦法把握,你怎麼能把握你以後會當國王?這句話提醒我們,我們眼前都做不了主,我們還能期望未來嗎?

  我們從《論語》當中來看一下反面的學習態度,首先,學習不主動,還要人家在後面推。諸位家人有沒有聽過哪個聖哲人是被父母、老師在後面推最後道德學問成就了?大家有沒有聽過這樣的例子?一定是態度決定成就、成功,而不是成功以後再來改變態度,有好的態度是因,成功才是果。「衛靈公第十五」章,「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如之何就是該怎麼辦,他遇到事情主動思惟怎麼解決,思惟都能隨順經典,有佛法就有辦法。

  我們相信有佛法就有辦法,大家相不相信?相信。假如相信,我們的臉上就不會有憂愁的痕跡,笑起來一定充滿陽光;假如笑的時候還帶幾分憂鬱,笑得不開懷,心上一定有事,心上有事就是還沒有相信有佛法就有辦法。大家要了解,我們起一個念頭就是種子,一個人樂觀還是悲觀有沒有寫在臉上?有沒有?當然用歲月的滄桑留在大家的臉上好像不是很適合,你們都還很年輕。但是說實在的,在比較忽略傳統文化的社會裡,可能七八歲就有滄桑。

  大家不要小看一個念頭的影響,它真的是一個種子。一個人比方說身體出了問題、心理出了問題,那都是長期負面的能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假如一個人不起負面的念頭,他會不會得憂鬱症?那是決定不可能。有一個統計,十九世紀對人類威脅最大的是心臟病,二十世紀威脅最大的是癌症,現在十個人離開這個世間可能有一半都跟癌症有關,影響很大。現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大家知道影響最大、威脅最大的是什麼?憂鬱症。首先,憂鬱對自己的身體一定很不好,相由心生,而且他心理一有病都會延伸到影響他的家人。憂鬱症再延伸跟自殺率都會相關。

  諸位同學,大家對自己有沒有信心?對自己沒有信心,你這個念頭一直積累、一直積累,成德感覺那是憂鬱症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沒信心。大家有沒有聽過師長講,貪心感水災、瞋心感火災、愚痴感風災、傲慢感地震,還有一個,懷疑,山崩地陷,陷下去。假如一個人對自己沒信心,他會好像陷下去一樣,自己都站不起來。首先明明德,我們是要明明德,更不能落入沒信心,更不能憂鬱。

  再來,現在當下親戚朋友有憂鬱情況的有沒有?未來社會大眾我們能不能以諸法藥救療三苦?大家有沒有聽過親戚朋友的煩惱痛苦?有沒有?有人連頭都沒有點,太不關心親戚朋友了。當你聽完之後,有沒有馬上想到哪些經教可以解決他現在所面對的問題?假如聽完他講的話,我們沒有找到解決的方法,應不應該再去翻翻經典或者跟人家請教?假如我們明明知道親戚朋友的煩惱、痛苦,我們聽完之後,「唉呀,我解決不了」,然後就沒了,這就沒有學到師長處世的態度,好人做到底。

  師長老人家知道中華文化重要,不能斷,印了《四庫全書》一百一十二套、《四庫薈要》三百多套,經典不會亡失。要證明經典有用,在故鄉辦了教育中心。人是可以教得好的,人之初,性本善,證明了。證明了也要有人去教,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既然是人才能弘道,那得要培養弘法的人,所以又辦了英國漢學院。真要把一件事做好,真要徹底利益眾生,都要面對很多挑戰、困難。其實最大的挑戰、困難在哪裡?不在外面,在我們沒有決心、沒有恆心、沒有保持初發心。不然,「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能堅持做下去會感動佛菩薩祖宗聖賢來加持。所以成就自己也好,利益他人也好,要主動、要有恆心、不逃避。

  這裡講「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該怎麼辦、該怎麼突破。我們跟大家交流到師父領進門,修行要靠個人。個人再不主動,孔子來教也沒辦法。這不是我講的,是孔子自己講的,「吾末如之何也已矣」,那我也拿他沒辦法。

  孔子這句話好像有同學提出來,每一句經句很立體,立體的意思就是不是點、不是線、不是一個面而已,他看到的是一個整體。有句成語叫八面玲瓏,八面哪八面?因、緣、果、體、相、用、理、事,這有八面。哪一件事離開了因緣果?從事上不會離開因緣果。從我們的心性,我們有本體、我們有真心,真心起作用會有相。

  就像老人家九十歲那一年飛歐洲、飛各地,飛了那麼多地方,他的相是呈現什麼?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我們在看一個行為的時候,能不能看到它的本體、看到它的真心?有體有相,還有它的作用。老人家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己身求安樂,有弟子看了以後痛哭流涕,我也要效法師長這樣的精神,這就是老人家的真心所產生的作用。作用有自己的受用,也有他人的受用。

  還有理跟事,一個道理它落實一定有很多事相。比方普賢十願「禮敬諸佛」是義理,落實在哪些事?對人禮敬、對事盡忠都是禮敬。我們今天用書本愛惜它也是禮敬,桌椅板凳你把它擦乾淨也是禮敬,有理有事,從這些面去看事情。當然看事的深度廣度是自然積累的,你不要著急的勁又起來,我怎麼都看不到這些面,我太糟糕了!另外一個煩惱又起來,對自己沒信心,喜歡自我否定這種慣性又出來了。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比方成德現在跟你們在分享這一句「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首先我得問我自己,我自己有沒有積極主動,百折不撓?我要觀照我自己。不管在做事上還是修學上遇到瓶頸,我有沒有去突破它,有沒有去找方法?再來,孔子說連他也沒辦法。佛法無邊,不度無緣之人。聖人能力再高,他對於他的學生跟有緣人只是一個助緣而已。萬法因緣所生,每一個人的人生他自己是主、他自己是因,他的父母、他遇到再好的老師都是緣,能對他產生多大的幫助是他決定的。一個人不主動,那孔子也幫不上忙,這我們要想清楚。

  可是我們人很容易有一個慣性,就是把責任推給他人、推給境界,卻不知萬法因緣所生,因在自己身上。就像嬸娘好像跟她先生在吵架,她先生講了一句話。這句話有點不文雅,出家人講這句話我覺得有點怪怪的,就是她不能拉出「米田共」還要怪茅廁。其實大家不要笑,除非我們反省的態度愈來愈強,不然我們或多或少都幹這個事。

  其實修學的路上有一關很難過,叫做「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一見人過,我們的重點都在向外,看別人過、要求別人,「工於論人者,察己必疏」,疏漏,因為人的時間精力有限,都在看別人就拉不回來。我們有時候在跟同修談論佛法,談的時候也很歡喜,對對對,佛這樣講很對,師長這樣講很對,接著就來一句,不過,你看某某人怎麼樣、某某人怎麼樣,他那個比較強的慣性、念頭又出現了。怎麼解決不見人過的問題?師長有教,看到任何人的過就提醒自己,是我做得不夠好,還不能感動他,就不會見他的過。

  我們電影都看完了,小花給我們什麼啟示?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但恐誠心未至。達摩祖師給我們什麼啟示?連強盜頭子能不能感動?他老人家武藝高強,誰都傷不了他,可是這個頭子就一定要傷他。後來達摩祖師怎麼做?恆順眾生,你要就給你。他射了箭,點了火射過來。大家(在影片當中沒有台詞)有沒有看到強盜頭子臉部的表情?一開始很狠,慢慢慢慢看到變化。連達摩祖師他燒了倒下來,都是對著他的方向給他鞠了一躬,後來他手上的弓箭都掉下去了。最後,達摩祖師在那敲木魚,他一看到也跪下來,被他感動了,後來還成為最後傳法四個弟子之一。這幾部電影不能白看。

  《格言別錄》裡面有一段法語也很好,「須要刻刻檢點自家病痛」,就是我們自己的習氣,要刻刻不間斷的反觀,因為「蓋所惡於人許多病痛處」,比方說,我們批評他有這個問題、他有那個毛病,「若真知反己」,真的知道先反省自己,我們在批評的人他身上的毛病我們或多或少都有,「色色有之」。假如我們今天批評他脾氣大,也覺得自己脾氣大,這個時候你那個氣就下去了;氣會愈來愈強,就是覺得就是他這樣,我沒有,愈來愈傲慢瞋恨。

  有一個同修,有一天剛好我們在談話的時候,他就說某某人很懦弱,他可能憋了滿久的,就批評這個人懦弱批評了有一段時間,我的印象中應該有超過十分鐘。後來他講完之後歇了一會,成德就看著他說:「你就不懦弱嗎?」他愣了一下,不知道我的意思。我說:「假如你不懦弱,你現在已經在大雄寶殿給眾生膜拜了。」不懦弱的人菩提道都沒有往後退,早成佛了。我們現在還在六道裡面轉,我們也有懦弱,也有該堅持的時候沒堅持。可是我們為什麼看著別人懦弱那麼生氣,卻看不到自己有懦弱?真知反己,色色有之。

  諸位家人,成德跟你們聊這句「如之何如之何」聊了應該有二十分鐘,這句話不是只有一個點,不是只有一個線。夏老講道:「自助者天助,自救者天救,自棄者天棄」,放棄的棄。自助者天助,六祖大師自助,他要成就自己,他要作佛,感來五祖指導他,是自助者天助。自救者天救,師長老人家自愛愛人,他感得三個老師來指導他。人世間就兩個字「感應」,能感是自己的心,所感是境界。這一句為什麼孔子說「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因為他都不主動提升,還自怨自艾,孔子也幫不上。這是反面的學生心態。

  再來,懷疑善知識也是一個不妥當的心態。當然,你要跟著善知識學習,你自己得要了解清楚,拜師也不能隨便拜,這攸關自己的法身慧命。我們要跟著師長學習,我們對他老人家的教誨要深入,他老人家的行誼要深入,他老人家的志願我們要充分了解。之前還跟大家舉例,在身邊有時候也會看錯,看錯會不會影響自己對老師的信心?比方說,「老和尚都不講人」,他起了這個念頭,對老師的信心會不會影響?或多或少。

  我們看「述而第七」第二十四章,「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二三子就是叫著同學們,孔子對著學生說,同學們,你們覺得我有藏一手嗎?以我為隱乎。孔子為什麼會說這個話?是不是有可能有感覺到學生「夫子是不是多教顏回少教我了?」看學生起了這個念頭,孔子自己講出來,同學們,你們覺得我還有隱瞞嗎?還有藏一手嗎?我沒有藏,我是和盤托出。

  就像師長說的,我講了六十年,夠了,該講的、該表演的都做了。這個世間很怕碰的問題,宗教跟宗教,一不小心搞成戰爭都有,這麼棘手的問題,老人家用《華嚴》,當時候在新加坡講《華嚴經》,不到一年的時間把九個宗教團結起來,而且在千禧年開了那麼多桌,誰來吃飯?鰥寡孤獨廢疾者。「禮運大同篇」的經句在哪?落實在當下。世間人覺得很難解決的,他老人家表演給我們看,但更重要的,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好,好,老和尚太偉大了,好!」到底為什麼能夠成就宗教團結,學到沒有?沒學到怎麼接老人家的棒?

  諸位同學,老人家為什麼能把九大宗教團結?依大家的觀察,關鍵在哪?哪些做法成就的?大家可以討論一下。看哪位同學要先講,你的觀察是哪一點。不好意思,我突然問一個問題。鄧同學有請。

  鄧同學:老師好,大家好。跟老師匯報,學生看到的首先是師長他能夠團結宗教的核心理念還是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他說基督教第一、伊斯蘭教第一、佛教第一,宗教之間沒有高下之分,都平等對待、和睦相處。

  成德法師:謝謝,謝謝鄧同學。個個第一就是《華嚴》理論用在實際的社會,個個第一用出來有大用,平等恭敬就能和睦相處。有請邱同學。

  邱同學:學生想到的是無私無我,都是奉獻給其他的人,哪裡有需要,就會把自己所有的都奉獻給其他的宗教,就是想到這一點。請老師指正,謝謝大家。

  成德法師:謝謝邱同學。老人家當時候幫助其他的宗教被批評得很厲害,老人家也沒有生氣,老人家覺得他們對教理理解得還不夠透,所以這不能怪他們。廣修供養,廣是什麼意思?普賢行,廣是平等的意思,不是多而已,平等。其他宗教都平等禮敬、平等供養。師長也很善巧,讓世間人更聽得懂。孤兒院要不要辦?該辦該辦;醫院要不要辦?該辦。我們現在還沒有辦,我們把錢給他,我們也覺得該辦,我們跟他合夥一起做利益眾生的事。而且主伴圓融,他們這方面做得比較熟練、比較有經驗,他為主我們為伴,哪有說什麼事都得我做,這就有點貪,貪做。

  我們再請李同學。

  李同學:尊敬的老師,尊敬的家人們,大家好。學生體察到可能是師長老人家他能夠抓到一切宗教的核心,就是「愛」字,他也提出眾神一體,宗教一家,世界宗教一家親,也是能夠身體力行的演出來,所以把這個愛字能讓大家都體會到,就受了感動,最後就能夠團結。謝謝大家。

  成德法師:眾神一體,這是老人家提出來很重要的一個理念,眾神一體,宗教一家。這麼棘手的問題沒有無礙的辯才不容易做到,你從理論當中得讓大家心裡接受。師長怎麼跟大家交流?都是恆順眾生,你們相不相信你們的真神有萬德萬能?當然相信。你的真神萬德萬能,他有沒有可能在其他宗教示現?那才叫萬德萬能。從我們佛家的理論,觀音菩薩應以什麼身得度即現什麼身而為說法。你能以他能接受的方式,原來同一個神,他在不同的國度,師父他的辯才,他講話就讓人很容易接受。在那個時代交通不通暢,神愛世人,神那麼仁慈博愛,這個地區眾生有難,他要不要去救度?對,他就有可能在不同的國度去示現。大家認同眾神一體,那就能接受宗教一家。

  所以理論也很重要,理論又讓大家都能接受,在這個時代也很重要,求同存異,都要能體恤人心的接受度,不能強求別人一定要理解我、一定要認同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以他能接受的跟他談。有請陳同學。

  陳同學:尊敬的老師、各位家人們,大家好。學生想到的是師長做到君、親、師,君就是他先用真誠、平等心,先去別的宗教的地方來禮敬他們的神,自己先做,不是先要求別人。親就是用四攝法,譬如布施給他們要建醫院、孤兒院,布施;用愛語來讚歎每個宗教;還利行,他們一起做旅遊,這樣互相溝通。師就是師長毫無保留的把自己的教學經驗、把佛法回歸到教育這個經驗來分享給每個宗教,讓他們也可以回歸到教育。學生的匯報就到這裡,感恩大家。

  成德法師:謝謝陳同學。君、親、師是儒家的三寶,真是法寶。一切的經論可能都在詮釋這三個字,一切的境界只要能做到這三個字,這個境界一定往好的方向走,甚至愈走愈圓滿。這件事會有瓶頸,甚至於會退步,愈來愈糟糕,一定是跟君親師不相應。

  很難得,陳同學從這三個字來觀察老人家在做宗教團結這件事業都是以身作則。他一代高僧到人家的道場去,禮拜人家的神、經典,「敬人者人恆敬之」,「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師長教給我們的榜樣就是禮敬諸佛,「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敬耶穌基督,則基督徒悅;敬默罕默德、敬《古蘭經》,則伊斯蘭教徒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孝經》在哪裡?這經典一做力量都很大,師長帶頭。

  而且這裡面「君」字公心,師長給我們表演先人後己。當時候在澳洲,有其他宗教需要經濟上的支持,弟子來問,我們捐三千好不好?捐五千好不好?師長直接問他,你到底有多少?那人家是欠多少?最後的結果是都先給人家。師長講經的時候說,毫無保留幫助他人。老人家是親自做給我們看的,作之君,以身作則。

  作之親,其他宗教的事也是我的事,當時候在新加坡伊斯蘭教要蓋學校,那個金額不得了,師長帶頭,我們佛弟子去參加園遊會大展身手,募了很多款,最後不止夠了,還多了一些。

  作之師,師長也是在很多機會點,當然前提都是自己以身作則,言教一定建立在身教的基礎上。師長說,你們不用擔心沒有供養,最重要的是教學為先。但師長已經做出來給他們信心,你們做一個榜樣,梵蒂岡來做榜樣,全世界天主教都來這裡取經。師長也有做過,在廬江辦傳統文化中心,都是做到了再來勸別人。

  我們剛剛藉由一個問題的探討,師長為什麼能把最棘手的宗教團結起來,跟大家做討論,不是結束了,不是討論完了,舉一反三。在古代,比方范仲淹先生,他跟他的家族為什麼可以興旺那麼久,原因在哪?我們能不能從他留下來的文章、從宋史裡面觀察清楚?我們不只要觀察師長,每一個歷史人物我們在學習的時候都要善於觀察,進而善於效法他。不能只是讚歎而已,緊接著要效法。假如能從剛剛這個探討形成一個態度,從果推因,那很可能在古今中外的聖哲人身上我們就學到真東西了,不是只是看熱鬧,不是只是在那裡「哎呀好厲害,哎呀好偉大」,接下來沒了。五十三參,古今中外都是參學。

  看老師看不清楚還會懷疑,老師是和盤托出。成德真的遇到,當時候在澳洲淨宗學院,有一個母親看到我就把我拉到沒有人的地方,就我們兩個人而已,然後看看旁邊沒人小心翼翼問我,「老和尚有沒有多教你什麼?」她是幫她兒子問的。我當時候真的感觸頗深,她的兒子跟老和尚的時間比我還長,信心夠不夠?孔子這一句話是二千五百多年前說的,對我們二千五百多年之後啟示更強,因為我們的疑心更重。師長不簡單,他三個老師德行、學問、威望都很高,都有人批評,他老人家說,我了解我的老師,他是老師的知己、知音。

  再來,我們學習的心態不能是記問之學,這段應該之前有提過,「衛靈公第十五」第三句,「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學生把老師看錯老師發現了,主動提醒他,我不是博聞強記,「非也,予一以貫之。」所以觀察老師還要做一個動作,觀察觀察我覺得是怎樣,去確認一下,假如觀察錯自己又覺得很對,就學偏掉了。當然這裡也提醒,老師也要很厲害,當學生觀察錯學偏了,老師要及時提醒。

  再來,我們以後要從事教學,我們要看得準學生的狀況,首先也得看準自己的狀況。欲知人者先自知,欲愛人者先自愛。一個人都不能護念好、愛護好自己,他說他要去愛護人,大家覺得有可能嗎?諸位女同學,找對象婚姻大事,他假如都不自愛他會愛妳?這不大可能。當然也有可能說,說不定我就是他轉變的增上緣。妳可以這麼想,但是還是要注意,自助者天助,自救者天救,不是妳想救他妳就救得了他,還是不能太激動。妳真正要幫助他要看緣成不成熟,不能直接就跳下去。這我都遇過,你假如願意改變,我就當你女朋友,就跳下去了,最後就牽扯不清。幫人要智慧,文殊菩薩表智慧,悲智雙運,妳不要先跳下去,妳應該先把老和尚的經教或者把《弟子規》送給他,看他相不相應,妳要跳下水,也要先試試水溫怎麼樣,不能基於感情,不能感情用事。

  好像扯得有點遠,跟博聞強記延伸到這裡來。是因為從你要看準別人,你首先要看準自己,自己都是博聞強記,怎麼去教導學生有悟性?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

  我們再來看一句,「雍也第六」第五章,「原思為之宰」,原思是孔子的學生,跟著孔子幹,孔子那時候是大司寇,用現在來講叫司法部長,一個國家司法最高領導。原思協助孔夫子工作,孔子要給他糧食九百石,結果原思說,不用了,我不用這麼多。孔子跟他講,你不能拒絕,因為你還有鄰里鄉黨,你現在要回家鄉去,你的親戚朋友鄰里鄉黨你也要考慮到。

  我們注意,當老師要給我們東西的時候,我們是先生起老師的考慮在哪裡還是我想不想要而已?人很容易是先「我不用了,我不用了」,又很固執。我也見過,比方師長說「不拜」,他就要拜,拜了一拜,他要拜第二拜,還要拜第三拜。師長本來要坐下來,看他拜了又站起來,「不拜不拜」,結果要回來坐,又看他拜第二拜又站起來,「不拜不拜」。人固執起來師長的話也不聽。《常禮舉要》為什麼說長者與物不可辭?長者與物一定有長者的考慮,一定有一分長者的心意在裡面。都要善體老師之意,你不能體會,你從中就很難學到老師的考慮在哪。

  這裡原思沒有堅持,就學到老師人情事理,你不帶點東西回去,你的鄉里就傳,跟著孔夫子幹不好,吃都吃不飽。以後傳開來,誰還敢跟著孔子幹?所以學傳統文化不要學得苦哈哈的,穿出去的衣服都是破破爛爛的。就像人家遇到我說,「蔡老師,你們學傳統文化的都跟你一樣瘦嗎?」這就有負面效應產生。

  好,今天時間到了,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