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論語》中關於孝親尊師的啟示  成德法師主講  (第三集)  2022/7/30  台灣高雄  檔名:55-238-0003

  成德法師:諸位家人,大家早上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一起學習《論語》中孝親尊師的啟示,因為我們先從尊師重道談起。我們都聽過「半部《論語》治天下」,而治天下一定是從內聖,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下功夫的;外王,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內聖是明明德,外王是親民。明明德是自愛,是自覺;親民是愛人,是覺他;止於至善是自覺覺他圓滿,自愛愛人圓滿。我們最近跟大家常常提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我們的思惟都要習慣從根本去思惟事情。

  自己在二OO三年曾經到一個企業,都是高管,跟他們談管理,首先成德就請教他們,今天我們來談管理,大家想到的首先是管誰?他們連想都沒有想,當然是管員工。我們所認知的、所思惟的都是在根本上還是在枝末上?一個不尊師重道的人能夠治天下嗎?那不可能的。我們要利益眾生、弘揚正法,一定是要先利益自己、成就自己,恢復自己的明德下功夫。地藏菩薩就表這個法,開發心地的寶藏。我們一開始提到尊師重道的重要性,「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我們進一步探討,我們尊師重道具體表現在哪裡?表現在我們怎麼當一個好學生的態度、行為上,尊師重道不能是掛在嘴上的。比方我聽過同修講,我很相信釋迦牟尼佛,可是我不相信自己。他講的時候也是很真切,我相信釋迦牟尼佛,可是我不相信自己。成德就跟他交流,我說你這話的邏輯有點怪,你說你相信釋迦牟尼佛,那你應該相信他說的話。他老人家講的第一句話是「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那你怎麼說你不相信自己?我們都活在自己的邏輯裡面,我很相信釋迦牟尼佛,都是比較偏重情感,激動,而沒有真正勘驗自己。真正相信,那應該對他的話不懷疑,應該依照他的教誨去思惟、去做。而且修學的路上不能輕易相信自己的意思,因為我們還沒有證阿羅漢,要隨順聖賢佛菩薩善知識的教誨,不能隨順自己煩惱習氣。

  可能我們一聽得聽老師的話,會不會有點不是很服氣的心態冒起來?縱使有冒也不敢表現出來。大家有什麼話想說、有什麼心情想表達,大家都不用壓住。大家要相信道是可以切磋的,是可以愈講愈明白的,不需要有太多的罣礙。子路跟孔子在學習的時候,他直心是道場,他心裡想什麼他也會講出來,老師知道他心理的狀況也才好護念他。而真正好的老師也不會說,你們得聽我的。

  孔子給我們表法,他是述而不作,「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這些都是我們要會觀察的。我們看師長老人家講經的時候,有沒有說我覺得怎樣怎樣、我覺得怎樣怎樣?我們很容易聽到自己在跟別人談話的時候,我覺得怎樣怎樣。老人家講一段話結尾,所以《華嚴經》告訴我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他講一段話最後都歸到經典,這我們要觀察。

  孔子在《孝經》裡就給我們表演,大家有看出來沒有?每一段。第一段,「先王有至德要道」,最後「無念爾祖,聿修厥德」,回到《詩經》。「天子章第二」,「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最後,「《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大家有沒有看到孔老夫子在表演「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諸侯章第三」,「在上不驕,高而不危」,最後是「《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我們要觀察到老師才能效法他,沒有觀察到,那要學什麼?觀察老師怎麼做人、怎麼做事,而且不能觀察錯。觀察錯了,起了疑心,慢慢信任就會影響,甚至還受別人的一些說法。人這個疑心,我們說五毒煩惱,會在哪裡起作用?遇緣分就會起作用。會懷疑父母的人,會不會遇到老師都不懷疑?大家覺得會不會這樣?同一個心,它會在一切因緣當中起作用。你說,不會的,我對老師超級信任。我們也見過,依止這個老師,對他死心塌地,最後看到老師有一些問題恨得牙癢癢的,甚至於燒他的書,我都見過。崇拜得不得了,一直買他的書、看他的書,最後這個老師有外遇,受不了了,把他的書在廣場上燒。大家要冷靜,我們跟著一個老師要幹嘛的?要求道的。怎麼可以氣成這樣,那不是火燒功德林嗎?得問問自己,你當時候為什麼喜歡聽、為什麼喜歡看。

  再來,菩提道上,《西遊記》給我們啟示,九九八十一關,在哪一關都可能倒下來。比方說,我們在罵這個人,人家說不定是在七十九關倒的,他前面七十八關還是值得學習的,再來,他倒的那一關也在教我們。總要用正向去面對事情,都是我們的學處。

  孔子說人容易「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這種愛憎的心很強,會表現在五倫關係上,也可能表現在師生關係上。跟老師學要用理智,不能用感情。老師他自己學習的態度我們也要會觀察,跟經典相不相應,依法不依人。師長老人家說,他最佩服孔老夫子的八個字,知道答案的同學就不說了。比方你第一次聽成德這麼問,你有想到師長講的哪一句嗎?大家注意,師長用了什麼詞?「最佩服」,這句話重不重要?聽幾次會記住?應該一次,應該聽完這句話在旁邊畫三條線。我們以前考試的時候畫三條線,畫愈多條的愈重要。

  我們很容易選擇性的學習,聽這一段我喜歡聽,把它記起來;聽這一段不是很舒服,不記了。照理老人家用這個詞語應該是我們一次就記住了,為什麼我們一次記不住?這都是我們要自己觀察自己的。師父領進門,修行要靠個人。「對飲食,勿揀擇」,對師長的教誨也不能自己挑著學。大家想一想,師長的教誨我們挑著學,到底是跟誰學?跟自己的意思在學。首先第一個,師長的東西是我們挑出來的,挑是用自己的分別執著在挑,挑完以後自己學的時候,還會不會用這些分別執著去學?那就有可能愈學愈分別、愈學愈執著。我們跟老師學要不斷看自己的心態,要看清楚。

  孔子、師長都給我們表演一個學習的態度,對老師百分之百的信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師長有提到他三個老師都有人毀謗,他說到我了解我的老師,任何人不能影響他。其實我們現在很容易受影響,疑心很容易起來。師長教學幾十年,曾經感嘆,我沒有學生。諸位同學,你們有沒有聽過老和尚說「我沒有學生」?可能這句你們比較沒聽到。成德當時候初學佛的時候,不止一次聽師長這麼講,當然今天大家也聽到了。成德聽到的時候是二十多年前,二十多年前學生都不好找。

  諸位同學,現在二十多年之後,學生好不好找?更好找還是更難找?不一定,萬法因緣生。假如他是從胎教開始學的,那就很不一樣的因緣。假如都是成年了,或者是七八歲以上,我們說「三歲看大,六歲看老」,我們在學的過程,要對已經形成的這些習氣下很大的功夫。所以從因緣上,諸位同學都是比成德的緣分還要好,你們接觸得早,就要好好珍惜。

  我們昨天一起學習「十年因緣」,師長講這一段,我對三個老師了解,他百分之百信任老師。我們看到「先進第十一」第四句,「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顏回對老師百分之百信心,老師講的他一聽沒有任何懷疑,完全領會,喜悅於心,不再發問。

  我們剛剛念的格言,「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我們從這一個經句,孔子對顏回宣講經教,講了一整天,顏回都沒有提出問題。我們今天在聽師長講經,聽一個小時,我們觀察一下自己的狀態,每一句都入了心,「不違如愚」;還是我們邊聽可能產生「是這樣嗎?」有疑惑,甚至於會不會有不認同,這些心理的狀態只有我們自己知道。不能我們看了顏回這樣的表現,我們就裝一個不違如愚,「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這又是另外一個經句。孔子講話顏回是不違如愚,所以孔子教顏子愈教愈有興趣,師資道合很相應,孔子宣講不覺得疲憊。我們也不能裝個樣子,我們可以往顏回這樣的學習狀態去前進,但是現在我們有疑,就「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

  講到這裡我突然想到一件事,第一,好像上一節課我提早了十來分鐘,非常抱歉,記錯時間了。第二,好像有三位同學舉手,首先是沙同學問了問題,好像後面還有三位同學還沒有問。沙同學這個成德再補充一點,因為她有提到穿衣服的問題。不能刻意去穿名牌,華麗,但是也千萬不要穿得讓人家一看說,「哦喲,那個學傳統文化的人來了」。本來你們家裡地位、財富都算滿不錯的,你是在那個level(級別),那個社交圈。突然一學佛,穿個居士服去參加人家的宴會。不會一下子讓人家覺得鶴立雞群,這個比喻也不好,讓人家感覺好像有點很不一樣。聖賢人教我們要和光同塵,沒有教我們要很不一樣,這也是《論語》講的,無過無不及。我們很容易一學個東西就執著,就會太過,本來從不及就跳到太過;有的從太過一下就到不及,都走極端。比方以前管孩子管太嚴了,一下子,「好,我下決心了」,從管太嚴就啥都不管了。

  我們從這些句子感受到顏回夫子對自己老師的信心。我們舉幾個佛門的例子,鍋漏匠,他對諦閑老法師很有信心,他不識字,沒聽過經,那個信沒有絲毫懷疑,起的力量有多大!大家觀察一下,諦閑老法師拗不過他要出家的,說好,我答應你,可是你得聽我的。鍋漏匠說,我拜你為師,當然聽你的。那好,你出了家就不要在寺院裡了,我找個小廟,你就在那裡修就好了,你就念一句阿彌陀佛。接下來是重點,鍋漏匠有沒有問為什麼要念?鍋漏匠有沒有又說要念多久?我們現在老和尚一說要扎根,「要扎多久?一年可不可以?一年就好了吧?不能超過三年吧?」一大堆想法,也寫問題問老和尚,到底要扎多久?老和尚當時候是九十四歲,老和尚說,我到現在還在扎。大家有沒有觀察鍋漏匠對老師的態度?老師說啥幹啥,沒有其他的想法。老師沒什麼個人目的,就一個目的,快速成就學生。他一去念了三年,站著往生,功夫很高,一站來回三天。

  還有一位,虛雲老法師的弟子具行法師,他也是不識字,都是打苦工的,後來景氣太差,自己就跑到虛雲老和尚的寺院去做工。後來全家人都來了,吃不上飯全家人都來。老和尚慈悲,都留他們在佛寺幫忙。這家人也很可貴,到最後全家幾代人一起出家了,一起在那修行。法師教他念佛,他就一句佛號念到底,最後用自己的三昧真火把自己化掉了,化成灰炭。那念佛的功夫到什麼程度了,連虛雲老法師都讚歎不如他。

  包含六祖惠能大師,真的都是完全信任老師,叫他去舂米,叫他去砍柴,他二話不說。而且這個妙,妙在哪?砍柴是他的老本行,幹最熟的事不起心不動念。海賢老和尚耕田,他也一門深入耕田,在工作當中練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修行。師長老人家一生講經,有提到說「有人說他是愛講經的法師」,師長笑著說。人家這麼批評他,一點都不生氣。老人家說,我是透過講經來調伏自己的妄念。克念作聖,哪個方法最得力,最能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適合自己的修法。當然另外一個層面,師長也是為了效法釋迦牟尼佛教學為先,講經不中斷。孔子也是誨人不倦。

  不知道諸位同學有沒有自己感受感受過,一天不聽經,狀態有沒有比較不一樣?三天假如不聽經,念頭還伏不伏得住?這些都要自己去感悟,你才會更覺得古人講得對,「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師長說,釋迦牟尼佛的僧團假如一段時間不講經也會亂,也會是非人我,不薰習,正念伏不住。團體要六和敬,六和敬要見和同解。怎麼見和同解?每天要一起聽經薰習。

  大家要了解,萬法因緣所生,有沒有一法離開了因緣?沒有。這句話我們都懂,萬法因緣所生,請問我們有沒有用上?用上叫解行相應。比方說,怎麼用上?特別珍惜因緣,因為因緣所生,要聚這麼多緣不容易不容易。今天我們到百貨公司前那一條馬路上,要找到一位發願弘揚漢學的人,你很難找到,結果我們現在聚了七十幾個人在這裡,不容易,而且我們這一聚老中青三代都有,包含可能現在旁聽裡面還有大家的父母,甚至爺爺奶奶都有可能,幾代人。包含我們這個班上有幾位同學,他們是從廬江一直護持傳統文化到現在。他們到廬江的時候比你們年輕,王同學到廬江的時候畢業證好像還沒拿到。王同學,你到廬江的時候畢業證拿到了沒有?

  王同學:報告老師,還沒拿到。

  成德法師:對,我現在五十歲了,有時候不敢講得太絕對,怕自己記錯。他畢業證還沒拿到,他學醫的。我膽子很大,給他扎針,我看他拿著針在抖,應該是我抖,不是他抖。我不能這麼講。我很能理解他為什麼抖,因為我虛名太大,出了點什麼閃失對他來講會壓力比較大。一下子幾年都過去了?十四五年就過去了,很快的。我們班上有很多算是傳統文化的老革命,跟諸位初發心菩薩一起學習,對於我們來講很受刺激,很能回想起自己當初初發心的狀況,我們是互相促進。當然,他們能走下來十幾年也有他們的堅持,也有他們的可貴之處。就是在這樣的因緣,才可以互相相觀而善,所以不容易。

  我們有沒有形成一接觸任何境緣都能觀察到因緣?而且因緣一直在變,二十年前弘法的因緣跟二十年後一不一樣?不一樣。以前弘法,弘法的人要開悟,護法的人是弘法退休下來的人。而且護法是佛,弘法的是菩薩,護法的難度更高。以前弘法的人要開悟,護法的人要很有經驗,是弘法退休的,這樣要弘法都不簡單。現在因緣不同了,弘法的人也不是從小學,甚至習氣還伏不住。當時候李炳南老師請師長去參加弘法培訓班,師長說,我是來學習佛法的,我不學講經,下錯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

  諸位同學,你們膽子很大,下錯一個字轉語都墮五百世野狐身,你們還要弘揚漢學,值得人家尊重。有沒有人聽了這句話之後一直都挺有擔心的?擔心是煩惱,身有所憂患不得其正,有所恐懼不得其正。請問,祖師給我們說下錯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是不是為了要嚇我們?我們聽了之後產生擔憂是不是他們的目的?都不是,他們是來護念成就我們的,結果我們怎麼產生擔憂?所以要善學。

  善知識對我們最大的幫助是什麼?諸位同學,假如你聽到師長說善知識對我們最大的幫助,接下來這句話你會不會忘記?不會。昨天師長有講了這句話,大家還記得下一句嗎?我聽了幾年之後才聽到這一句,所以大家的善根都比我厚,這句最重要的話我居然聽了幾年之後才突然震驚,這麼重要的話我怎麼沒有重視起來?對我們最大的幫助,幫助我們放下憂慮、牽掛、分別、執著,這是善知識對我們最大的幫助。而不是幫助我懂點道理,幫助我解決一些疑惑,幫助我們放下心中的煩惱,我們才能夠恢復自性,才能夠清淨心生智慧,是幫我們放下的。

  所以假如我們聽了師長哪一段教誨之後產生憂慮、恐懼,那是理解錯了老人家的意思。因緣變化那麼多,難度愈來愈高,會不會擔心?師長曾經跟我們說,我們這一代人弘法的難度比他老人家難十倍、百倍都不止。諸位同學,你們聽了之後還敢來報漢學院,真是I服you,我服了你們。你們要動態觀察,諸位同學是成德的下一輩,我虛長你們一輩,你們的父母有可能年紀還比我小,請問你們的難度是幾倍?我好像有一點要嚇人的嫌疑。

  大家要知道,有佛法就有辦法,事事無礙,入華嚴無礙法界,這是我們要跟師長學習的地方。他老人家在什麼時候提升最快?在世間人覺得接受不了的逆境惡緣裡,一般的人是墮落,他是快速提升。境緣無好醜,是我們會不會修。不會修,遇到歌利王火燒功德林,我跟你拼了,我下輩子做鬼也要來找你,火燒功德林。忍辱仙人遇到這個境緣會修行,忍辱波羅蜜成就了,沒有瞋恚;持戒波羅蜜成就了,沒有報復。歌利王幫助他提早成佛,本來是在彌勒佛後面的,結果提早成佛。所以假如我們現在對哪個人、哪個事還有埋怨、還有情緒,要趕快轉,一轉煩惱就變菩提,危機就變轉機。聖狂之分在乎一念,我們一入佛門叫三皈依,要皈依自性覺正淨,念頭要跟覺正淨相應,不能跟迷邪染相應。

  既然有佛法就有辦法,那我們要開出配套措施,內的煩惱比古人多,外的誘惑又不知道多多少倍,再沒有配套措施,那走出去是古來征戰幾人回。弘法配套是什麼?teamwork(團隊合作),不能單打獨鬥,依眾靠眾。你不能一年輕一出來講課就在鮮花掌聲當中,擋不了的。講完課趕快走。人家有問題怎麼辦?問題寫上來,都是配套。你直接去接眾,像師長老人家早年培養的學生,很多打算要一生弘法,最後出去弘法就被度走了,可能去遇到像阿難遇到的那個摩登伽女,跟他七世夫妻,又沒有佛陀用楞嚴咒來給他解圍,沒有那樣的福報因緣。所以配套很重要,要依眾靠眾,而且講經要有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態度,不能急於發揮,要複小座,培養耐性、培養恭敬、培養謙卑。

  護法也很難,護法的配套薰習不能中斷,一不薰習就隨著自己的習慣去做事情,做著做著就陷在事裡面了,做事是為了修行,是為了修行而做事,不是為了做事而做事。我們為了做事而做事,每次都「終於做完了」、「好不容易做完了」。為了修行而做事,事情一做完法喜充滿,經一事長一智,不會常常嘆一口氣,「終於完了」。

  我剛好有跟團隊的人交流,我們怎麼弘怎麼護,在這個時代。結果他一聽回去就安排護法每天都要聽經,工作人員每天聽經,結果他不聽,叫別人聽。所以我現在都不大敢講話,我很怕害了別人,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因為我們跟這個人講了,他的心態假如不對,他去做的時候會造成反效果,他一回去,「對,成德法師說的,就是要薰習,一天都不能停」,然後就逼著他們聽,自己沒到。這些同仁邊聽邊在發牢騷,就叫我們聽,自己也不帶頭。講話不容易,對象的心境到什麼程度、因緣到什麼,你得判斷判斷,什麼時候才是講話的時機點。我也得經一事長一智,不然害了不少人。

  我們再看,上一次也提到了,學習的態度主動請教。子貢表很好的法,「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下我們要回到自己身上,我們有沒有主動請教過?「有,我有」,一次兩次還是心有疑隨札記?不能知少為足,「有有有,我有問過」,那也有不問的時候。就人問,求確義。有時候還會有一個說法,我怕成德法師太忙了。這很善良,都為成德著想,但是有沒有夾雜自己不好問的習慣在裡面?

  我們現在因為教理懂多了,很容易合法掩護非法。比方說,我都是為他好,我都是為了愛護他,這句合不合法?掩護了什麼?掩護了控制的念頭、要求的念頭,最後就搞成愛你沒商量,被你愛的人壓力很大。這不簡單,真的要設身處地,而不是都是以自己的角度看法。比方送人家遠行,自己想那我給他送一些炸的東西,這比較不會壞,這樣帶去比較方便。旅途勞頓的時候腸胃功能比較沒那麼強,你要帶一些好消化的,你不能自己想。假如你送的這個人本身腸胃本來就弱,這些你都要考慮到。照顧人是一門學問,念念為他人著想是世間第一等學問。

  合法掩護非法反而是學愈久的人愈容易犯,因為剛開始學道理還不是懂很多。比方隨緣隨緣,自己想退縮逃避還搬一句這麼高的境界,菩薩才能隨緣妙用,我們那麼容易就隨緣隨緣,想逃避還講得這麼好聽。隨緣是什麼?不攀緣也不逃避叫隨緣,不過。攀緣是過了,逃避是不及,不敢勇於承擔。

  我們有沒有主動發問,有沒有養成一個習慣,一有疑記下來有機會就問,就人問,求確義,不然《弟子規》什麼時候落實?每一句經文都有很多學處,學孔子、學子貢、學相關的人,正面的、反面的都是學處,這樣學一句話不是一個點、不是一個線,學一句話就是一個立體的,怎麼做人、怎麼做事、怎麼求學。要善請教、善問。

  再來,我們看「先進第十一」,二十三句,「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畏」是指被圍困,在匡地被圍困。雖然脫險了,但是子弟都失散了。顏回是最後到的,孔子看到的時候太高興了,脫口而出,我以為你死了。人太高興的時候會剛好講反義,但是他那個表情是很驚喜的。當然孔子也相信顏回不會死的,顏回也知道孔子不會死,因為顏回知道中華文明的道統是要由他老師承傳下去的,他也能感覺到老師的這種使命。孔子,「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遇到幾次生命危險他都不擔憂,上天要把道統傳下去,任何人都傷不了我。顏回很清楚夫子之志,很清楚夫子對於國家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諸位家人,我們清不清楚老人家在我們這個時代的重要性?這句對我們也很有啟示,這句就告訴我們,以師志為己志的弟子在每個當下都跟老師同台演出,刪詩書、定禮樂,闡明易道,誰有沒有在旁邊?顏回有沒有在旁邊?當然有。

  老人家生前我們要跟他同台演出,讓家人朋友在自己身上看到老人家的教法。他老人家圓寂之後,我們的弟子更將他的教法發揚光大,更將他救世的理念弘揚開來。宗教與宗教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種族與種族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一點成德到了歐美很有感觸,一個家庭裡面就存在這些關係,不同宗教。華人嫁給英國人、嫁給加拿大人、嫁給德國人,在她的家庭裡面有沒有宗教跟宗教、種族跟種族、國家跟國家?有;政黨與政黨?有。有一些地區很怕遇到選舉,有沒有?政黨不同,都吵到電視都把它給砸掉了。老人家這些理念對於現在的家庭、團體、國與國、宗教與宗教都是關鍵性的指導方向,要靠我們弟子繼續承傳。

  師長發願學釋迦牟尼佛,大家想一想,佛涅槃之後,他的教法怎麼傳開來的?弟子們去弘傳,成就了至今三千年佛陀教育的教化。沒有弟子配合能傳承嗎?能推展利益更多眾生嗎?我們想一想,印光祖師的教誨現在還不斷在影響著這個時代的人。我們前一二個月還在學習《天下太平之根本》,是印光祖師在《文鈔》當中談到家庭教育的部分。為什麼印祖的教誨還在影響我們?是當時候他身邊的弟子知道老人家是三百年來第一高僧,將他的「文鈔」編成全集,假如弟子沒有做這個動作,那他利益眾生就會受限,甚至會斷。所以我們要接著師長的棒,要還佛教清白,它不是迷信,它不是宗教,它是至善圓滿的教育。包含老人家的願,希望中華文明利益全世界,真是欲明明德於天下者。要學師長首先要能感受到他的心量,我們不跟老人家的心量同頻共振,聽他的話會聽錯,心境差別很大容不容易聽錯話?

  這一句「子在,回何敢死?」顏回跟夫子心心相應,這都是我們的學處。《論語》每一句拉到我們現前來,都跟我們息息相關。

  下一句也是「先進第十一」中的,第十一句,「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顏回去世了,安排他的喪禮,句子前面是講到「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這裡提醒我們,聽老師的話容不容易?不容易。孔子都說不可了,還是厚葬。

  我們往往在一些境界當中,先提起自己習慣的想法或者習慣的感受,不容易提起老師的教誨。聽不聽話不是嘴上講的,要具體看有沒有在境界當中能照著老師的教誨去做。我遇到同修,「我夢到師長好多次」,甚至於拿著他跟師長的照片來給我看。但是我仔細觀察他,真正遇到境界還是隨他的習慣做事情。那都是情感很重,不是真正用理智在學習。

  雖然沒有聽孔子的話,但孔子也沒有強求,他也只能隨緣,他也沒有控制。大家不聽他的他也隨順因緣,恆順眾生。所以才感嘆,顏回視我如父親,但我不能視猶子,因為畢竟顏路才是他的父親,是顏路做主。顏子家貧,又沒有出來當官,厚葬不合禮,所以孔子說不可是愛人以德,要守禮。愛人以德,可是我們感情一起來就會愛人以姑息。為什麼慈母多敗子?慈悲孩子為什麼還出敗家子?感情用事,姑息他,他的一些問題也不給自己的丈夫講,愛他,但是變成溺愛。愛人要以德。曾子要去世了,他的僕人突然發現,夫子,你那個床蓆不符合禮制。好像是季孫氏送的,太高檔了。曾子馬上說,趕快幫我換掉。但是他已經臨終了,他兩個孩子不肯。曾子感嘆,你們還比不上他愛我。君子愛人以德,是成全我的道德;小人愛人以姑息,感情用事。

  還是因為顏路做主,沒有聽孔子的話,因為畢竟不是父子。但是師徒如父子,也是從《論語》來的。而且我們可以感受到,孔子面對這樣的境界他沒有責怪,他還語氣很抱歉,而且責備自己的學生。「春秋筆法」是責備賢人,這都是言語厚道,明明是顏路沒有按照禮制,但是不責備他人,學生是自己人。

  在密宗師徒關係我聽過兩個說法,一個說要互相觀察三年,有一個說法要十二年。其實挺有道理的,因為這個關係是要成就道業的,對於學生來講他要成就道業,對於老師來講他要傳承道統,這樣的因緣不能隨隨便便的。真正拜師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而且老師帶學生不容易。孔子他得注意觀察,子路好像觀察我觀察錯了,以為我是博聞強記,還得點他。有一次師長老人家在講經的時候說,我年紀大了,我想收一下學生來帶,我只能帶五個人。因為時間精力有限,這個關係是可遇不可求。

  接下來我們看善學,善學要掌握綱領,夫子有很多句子都是掌握綱領的。「學而第一」第六句:「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一個聖賢學子必須學的七個綱領,而且一開始就是孝、悌、謹、信、愛眾、親仁、餘力學文。我們假如學習感覺好像遇到境界不知道提起什麼教誨,那很可能我們在學習沒有掌握到綱領,因為綱舉目就張。

  曾子為什麼能以魯鈍的材質最後承傳道統?這我們也要會觀察,因為他掌握綱領。「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旁邊的同學都不是很能理解,「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他掌握了夫子教學的綱領,忠恕。忠恕違道不遠。整個道統學它的目的是什麼?恢復明德、恢復真心。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但怎麼下手?用忠恕的存心跟道就相應了,違道不遠,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我們觀察曾子,「泰伯第八」,好像曾子的句子連續有五句,「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就曾子那種心量胸懷。「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仁以為己任,任何人不能得到我的恩惠,覺得是自己的羞恥,仁以為己任。我們古聖先王都是這樣的心境,伊尹一代賢相,於人民不能得利、不能得到他的恩澤,他都覺得是他的恥辱。我們看堯帝,「存心於天下,加志於窮民」,看到有一個人飢,是我害他挨餓的;有一個人受寒,是我讓他受寒的;有一個人犯罪,是我沒好好把他教好。那個心境,萬方有罪,罪在朕躬,他能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其實這都是真心的流露,我們可不能著在相上說,他是天子,好像跟我沒關係。他是在天子位,他的真心流出來,我們今天在我們的本分角色,比方說當父母、當領導,今天真的視自己的下屬如同手足一樣,下屬一錯人家在指責,你會過去,「對不起對不起,是我沒帶好」,你很自然就出來了。有些人比較自私的,看到自己的下屬被罵,過來跟著人家一起罵自己的下屬,那你下屬的心不都受傷了?視如己出。

  我們看曾子是怎麼受持孔老夫子的教誨的,他臨終的時候把弟子找過來,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因為有一個同修他很愛護我,他說你有一次念錯了,你念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腳,應該是要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不一樣的,為什麼?從腳看再往上看到手代表什麼?神識從上面出去了。假如看看手再看看腳,這神識是往下下去的。我說挺有道理的,作佛是從頂門出去的,墮地獄是從腳跟墮下去的。你最後一口氣在哪裡可能就是你去哪一道。我們看到連要臨終都抓住機會教育,這就是曾子的心境,時時把傳承道統放在心上,時時都在教學。

  然後他談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夫子教導他,「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他落實很徹底,到臨終的時候他把他的心境說出來了,受持每一句教誨警覺性很高,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不能隨順自己的習氣,要隨順孔子的教誨。子路,衛國內亂,他衝進去,結果就被殺害了,臨終前他還把自己的帽子戴好,因為他在臨終的時候還想著冠要正。這些聖哲人這一念心真的是令我們敬佩,在面對生命危險都不願意違背夫子給他的教導。《論語》裡面其實都有曾子的心境,我們都可以去感受。

  再來,善學之外,我們對待老師也要懂得權變。孝順父母要會權變,恭敬老師也要會權變。「衛靈公第十五」第三十六句說,「子曰:當仁不讓於師。」這是屬於特殊狀況,行仁之事很緊急,你不能說等老師來了我再做,這個讓就有點死板。當然這一句也是勉勵我們勇於行仁、行善。這都是懂得權變。

  像曾子,「參也魯」,在權變上還是孔子點化他的。因為曾子有一次幫他父親耕田,不小心把一個瓜的根給刨掉了,他父親很生氣,剛好手上拿著農具,啪就給他打下去,他就昏了。昏過去以後醒過來,怕他父親太擔心還去彈琴。還能彈琴,父親就沒有那麼擔心。結果孔子知道這個事就說,曾子不是我的學生。後來曾子一聽到趕緊請人家去請教,孔子說,忘了我跟你們說過了嗎?舜王,父母要害他的時候他就不見了,父母需要他的時候他就出現了。大杖則走、小杖則受,那麼大的棍子把你打死了,你不是陷父母於不義嗎?學問都有通權達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孝道也要權變的。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這句期許我們要往通權達變不斷提升。但是也要先明理,先共學,共學完適道就是去做出來,做的過程當中會遇到很多境界能夠屹立不搖,能夠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我是不是自己講得太高興了,念了那麼多句子,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雲裡霧裡的。我看大家的表情可能被我講得有點雲裡霧裡的,還是你們已經陷入跟曾子這些聖哲人神交的狀態了?

  對不起,我講到這裡有沒有聽不明白的?李同學有請。

  李同學:老師好。

  成德法師:你好。

  李同學:學生前面聽到您講「春秋筆法」裡面責備賢人,沒太懂,請老師指導。

  成德法師:這就是言語的厚道,隱人家的惡,罵自己的學生,罵自己的人。比方說季康子做錯了,他罵子路。你在人家那裡當官,你怎麼沒有好好勸他?但是又要把錯誤能夠講清楚,這對後世的交代。看師長老人家講經,面對自己這些出家的學生,因為一般常隨是出家眾多。師長說,佛法衰敗就是我們出家人的責任,不能怪別人。這些心境我們都要會去體會。

  李同學,這樣能理解嗎?

  李同學:可以的,老師,感恩老師。

  成德法師:謝謝。鄧同學有請。

  鄧同學:老師好。

  成德法師:你好。

  鄧同學:不好意思老師,應該是學生聽課不認真,您講到孔老夫子責備自己學生這一段之後,講到說我們觀察老師不能觀察錯了。然後您就講到,師長有一次講年紀大了,想收五個學生,講到這裡之後好像就沒講,學生就沒大能體會這個例子它是有一個什麼含義。能不能請您再給學生解釋一下,不知道可不可以?

  成德法師:可以,但是說觀察錯了不是接到這裡來吧。觀察錯了,應該也有,我剛剛有舉觀察錯的例子嗎?

  鄧同學:老師,學生好像聽到您說觀察錯了之後,就是舉收五個學生的例子,學生聽的是這樣,可能是學生聽得不夠仔細。

  成德法師:我自己的印象是說,我講收五個學生就是說師徒的緣是很難得的。密宗裡面有幾個說法,有的說三年,有的說十二年,人的時間精力有限。師長說,跟我十幾年、二十幾年,在財色名利面前過不了關,但那都花了多少心血。

  觀察錯,給大家舉個例子。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你講一個理不講一個例子不行,比較不容易體會。對不起,我補一個例子。有同修要去請教師長問題,要去請教就遇到身邊的人就說,你去見師長做什麼?他說我要去問師長什麼什麼問題。他說你別問了,師長都是好好好、好好好,就叫人家別去問。他觀察得對不對?真的,我看到師父都說好好好,他觀察得太表淺,他沒有深入去觀察師長對哪些人都是好好好。成德去問師父問題,師父從來沒有跟我說好好好。當然我們都是匯報事情,具體現在遇到啥狀況你給他講具體,師父一定指導你。

  舉一個例子,一個二十來歲的女孩父親生重病,癌症,這個女孩在澳洲,去跟師父說,師父我現在情況是這樣。師父直截了當說,妳趕快回去,好好念佛。都有具體指導,趕快回去是什麼?百善孝為先;好好念佛是什麼?念佛消業障力量最大,萬德洪名,能滅眾罪。結果她真依教奉行,她父親的病情就好轉,佛號功德不可思議。

  他沒有觀察深入,師長對哪些人說好好好?就是都是自己的意思假裝去問他的,阻止你你又會不高興的。你真請教,師父沒有不指導的。像李老師拿著企畫案去請教師父,師父哪有說好好好?師父一接過來看了三天,看完之後哪些點要注意什麼寫上去。這是胡小林老師講課的時候說出來的,因為他跟師父住一起,我們還沒看到這一幕。師父真的是禮敬人、事、物,對事情非常恭敬,怎麼會是說好好好而已?這是說你觀察錯了就麻煩。

  一開始,好像腦子裡又有好幾個例子,再舉個例子。這些念頭起來就會對老師懷疑,面對一個這麼好的老師你就當面錯過。起個什麼念頭?師父都不講人。他講這話的時候覺得師父不講人對不對?都是你對,都沒有去觀察師父不講人的考慮在哪,師父真的每一個人都不講嗎?人還是容易相信自己的意思,自己很相信自己的意思,慢慢慢慢對良師益友那個感覺就不一樣。其實不是別人變了,我們自己的心態變了。

  我們要觀察,首先,師父為什麼不輕易講人?因為現在的人講不得,面子很重。大部分在講經的時候講,講經的時候講,不接受的人、不反觀的人沒有得罪他,肯學的人他就受益了。肯學的人,「師父都是講給我聽的」,就點到他了。有時候我們有機會進攝影棚,師長講到哪一段,然後頭轉過來笑著看看我們,這我們還看不懂就太鈍了。

  再來,你真正請教,師父都點。比方我記得我在蘭彼得,有一天我說蘭彼得的天氣不是很好,結果老人家看著我說,相由心生。當面就點我,怎麼會沒有點我?又有一次,師長在極樂寺把我們全部幹部、出家人都招進來,一條龍很重要,給我們講了快一個小時。講完大家在那裡收椅子,我的性格比較容易激動,我就到師長的跟前,我說,師父,弟子願意承擔。師長說,不是你承擔,是佛菩薩祖先承擔,你把心用對就好了。這是不是直接指導?不能往自己臉上貼金,這麼大的事都是佛菩薩祖先來承擔的。不過我聽了這句話之後,我的肩膀比較沒有那麼硬了,壓力沒有那麼大了。而且更輕鬆,為什麼?不複雜,我只要把我的心念管好,用對就好,一點都不複雜。我們會有很多煩惱是把事想太複雜了,自己的心管好,我的家、我的團體是我的依報,就隨著我每一個對的心念慢慢轉變好,依報隨著正報轉。

  好,時間到了,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我每天都有欠人家,上一節課欠三個人,這一節課好像剛剛又有人舉手,我明天一併,明天禮拜天,那還要加一天利息,我們禮拜一再一併來探討清楚。

  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