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群書治要36O》之教化篇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集)  2013/4/13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91-0002

  諸位校長同道,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早上我們陳真老師,她課程最後放了一段卡通,我相信大家都很有印象。那個第二名的同學他幫助了第一名的同學,因為那個同學病得很重。看了這個卡通,對我人生很有觸動,體會到人的一生總在遇到的緣分不一樣,所以他人生的發展差異會很大。怎麼說?我在求學的過程當中,在整個升學主義之下,就很容易跟人家比較,跟人家競爭,然後就形成嫉妒心。看別人考得比我好,心裡就想,「有什麼了不起,運氣好而已」;考得比人家好就很高興,還去炫耀一下,「沒怎麼讀書就考得比你還好」。您看,這樣的心理不健康。而且福田靠什麼?靠心耕,這個嫉妒的心,見不得人好的心,不知已經給自己折了多少福報。假如有像陳老師一引導,每一個人都是成人之美,他的孩子以後人生都很有福報。所以今天大家知不知道我為什麼長得這麼瘦?因為沒有福報,二十幾年前這個價值觀錯誤,折掉。現在接受聖賢教誨,慢慢積福,就能改造命運。

  所以諸位校長、諸位學長,我們學了傳統文化都擁有改變他人人生命運的智慧,你可以成為你的孩子、你的學生人生的貴人。價值觀偏頗了,「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而我人生這麼走過來,今年也四十歲了,感覺到好像這個社會走得太快了,好像心都太急了,都還看不清楚方向對不對,我已經四十歲了。我還有一個朋友,我記得這個是他七、八年前跟我講的話,他有一天醒過來,他說他四十歲了。那一年他剛好四十歲,他嚇一大跳,「我已經四十了!想起初中時代還歷歷在目,怎麼已經四十歲了?」當時我看他一臉恐慌,現在想起來,我今年剛好也四十歲了。所以人生踏出的腳步大小不是最重要,方向最重要,不能踏錯了。不然,操之過急,欲速不達,適得其反。而且我們又是當父母的,又是當校長、當老師,又是當領導,後面跟著孩子,跟著下一代,我們的步伐走錯了,不是帶偏了一堆人嗎?難到我們當爸爸、當媽媽,四、五十歲的時候回頭看著孩子,「孩子,告訴你一件不幸的事情,我的人生走錯了,你別跟我一樣」。你孩子說,「我也二十幾了」。

  所以我們想起在古代,這個現在在一些純樸的地方都還看得到,在一個家庭的廳堂,正廳,有祭祀祖宗的牌位,上面都擺著一個牌位叫「天地君親師」,這五個代表在整個中華文化是最尊貴的五個角色。天地化育萬物,代表我們的祖先不忘天地萬物的化育之恩,這個都可以感覺到老祖宗不忘本。包含佛家的教誨從印度傳過來,在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結果蓋了一個佛寺,讓這些高僧可以講學,那個寺廟就叫白馬寺。為什麼叫白馬寺?因為把那些經書運回來的是白馬,最後累死了,感白馬的恩。這個就是我們中國人,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叫「知恩報恩」。所以不忘天地之恩。再來君親師,君是國家領導者,親是父母,師是老師。這五個角色對整個社會影響最大。具體的君親師,天子帶領全國人民,父母帶領整個家族的後代,老師帶領他成百上千的學子,所以對整個社會的貢獻非常大。

  我們要冷靜想想,我們為人君、為人親、為人師,我們清不清楚人生怎麼走才正確?我們從事教育工作,「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以我來講,我從事教育工作,我在小學教書。真的,去師範學院念了四年就知道怎麼當老師了嗎?假如四年不知道怎麼當老師,那整個教育部,還有學校的校長、領導,應該要讓每一個新進的老師清楚如何當老師,如何傳道、授業、解惑。不然他糊裡糊塗的,可能今年就四十歲了,他都還搞不清楚怎麼教孩子。甚至於他的觀念、態度不對,他會誤導小孩的人生觀,他會墮十九層地獄,這是那個故事說的,他影響的面太大了。所以當老師是個因緣,有福氣的人才當得了老師,當老師是鐵飯碗,是很有福報的。很多人沒福報,有一頓沒一頓的,我們是國家照顧。但國家信任我們老師,我們領的是納稅人的錢,我們也要為整個國家、人民負責任,要為國家培養下一代的人才。

  我曾經聽我們一個同仁講,他年輕的時候不願意當老師,因為教他的老師說,「你們什麼都沒得做的時候才做老師」。這是真的,他的老師就這麼跟他講。為什麼?他那個老師覺得教書賺太少錢。我很慶幸我遇到了一個很好的長者,他是大家都非常佩服的沈慕羽老先生。那時沈老九十五歲,身體非常硬朗,我們去馬六甲拜見他老人家。他老人家知道我是教書的,他說,「教書是最沒有錢途的行業」,大家聽好,不要聽錯了,是最沒有「錢」途的行業;「但是卻是最重要的行業」,因為它承傳文化。因為人沒有了文化,他就沒有了靈魂。一個人沒有靈魂,他活著是什麼?行屍走肉,都不知道每天在忙什麼,每天就享受欲望,很空虛。欲又是深淵,愈走愈茫然。

  曾經想起香港有一個華裔寫了一篇文章說,「全世界擁有最悠久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為什麼變成全世界最短視的民族?短視到為了幾百塊錢可以殺害自己的父母」。他非常感嘆,為什麼這個民族擁有全世界最高的智慧,現在變這樣?因為我們沒有傳下來。再想起沈老這句話,老人家這一段話意義多麼的深遠。沒有這樣的長者高度的眼光、智慧,馬來西亞的華校能這麼興旺嗎?整個東南亞國家這麼多,為什麼馬來西亞可以把它承傳得這麼完整?其他國家岌岌可危,都快斷了,很多國家會講華文的都六、七十歲以上,印尼斷了三十多年。這個都不是偶然的,慎終追遠,對馬來西亞這些為華教奮鬥的長者,我們要感他的恩!

  所以老人家見到我們好像遇到知己,很歡喜,親自彈風琴,我們跟著老人家唱了好幾首抗日愛國歌曲。諸位校長、學長,雖然現在沒有戰爭,但是要記住孫中山先生說的,「革命尚未成功」。什麼革命?復興文化的重責大任。我們現在是處在什麼?被整個功利主義席捲的時代,整個道德仁義現在是岌岌可危。所以現在再讀起「出師表」,感覺不一樣,「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這個中國文化是存是亡,就看我們這一代努不努力了。這個不是開玩笑的話,確確實實是客觀狀況。遇到這個大時代,很重要的,我們得自己先成為一個明白人。就像《大學》開始講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我們自己真的有智慧、有德能,才能「親民」,把下一代教明白,把我們所領導的老師們帶明白。我自己走了幾年在學校教書的路,就很希望教育部的長官和學校的校長、領導,對每一個新進老師,能夠告訴他們最重要、最關鍵的教育觀念,教育的態度。他觀念錯了,他怎麼可能去成就學生?他心態錯了,可能會傷了很多孩子的人格。

  我們這一次幾十個學長,他們來參加我們中心一年的傳統文化共學班,他們以後努力的方向就是復興中華文化,他們要努力來弘揚漢學,知道我們馬來西亞已經成立漢學院。所以來自我們中國大陸、台灣不同地區的幾十個人,匯集在一起。才二十多個人當中,我就聽到二、三個人,就是因為他的老師都收禮物,然後因為他父母不懂得送,老師就對他「特別待遇」,最後嚇得他轉學。你看一個老師對一個人的影響,我看他在講話的時候還有一點恐懼感。下來的時候我跟他交流到,我說人生種種際遇,不要去責怪任何人,因為他們也不懂。但是你要轉煩惱為智慧,你要化危機為轉機,你要把你這個人生際遇轉成你的願力,你以後當老師一定當讓孩子最信任、最有德行的老師,而不是這樣子的老師。你要把心中的陰影化掉,變成你人生的動力。

  諸位校長、諸位學長,你們人生有沒有曾經受傷過?會不會療傷?我剛剛已經把療傷的方法跟大家交流了,你們怎麼無辜的看著我?你們還繼續在受傷嗎?孔子說「舉一反三」,是不是?你說我的身體就是被一個沒有醫德的醫生醫壞的。那你就期許自己,「好,我要教出我的學生成為好醫生!」你的病就治好了,你所有的不幸都轉成人生不竭的動力,就對了。這也是孔子教的,叫「見義勇為」。你見到不義的事,是提醒我們,人生這些不義的事存在是因為沒有人把義做出來,這也是我的責任。這個時候你看到社會這麼亂,你心平氣和,你只想著怎麼樣做好榜樣給他們看,你只想著這些錯誤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趕緊從根本原因去改善。尤其我們從事教育工作,所有社會、家庭的問題都離不開人心的問題,而人心只要接受了教化,所有的問題都能解決。

  所以現在家庭、社會所呈現的問題,坦白講絕大部分只有教育能解決。我請問大家離婚率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對,是教育。你說離婚率錢可以解決嗎?離婚率法律可以解決嗎?外交可以解決嗎?政治可以解決嗎?都不行,只有教育才能根本解決。所以「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假如所有要進學校教書的人都清楚到,現在要救這個社會,救這個國家、民族,只有教育,您看他踏進這個門的時候他會覺得很神聖,他不是只是來好像把這個時間熬過去,然後領個薪水走了。所以教書是志業,非常高尚的志業才對。

  我們一起交流到《群書治要36O.為政》裡面第五個重要的綱領,「教化」,怎麼來辦教育。二百零八句,這第一句就是最重要的教育觀念,這個觀念有建立起來,對一個人從事教育工作那絕對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出來。二百零八句: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我們從事教育工作,可能有人聽了我這句話會有分別、執著,說前面的校長是從事教育工作,我不是。錯矣,誰不是從事教育工作?你當父母不是從事教育工作?「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您看我們校長多有責任,講得這麼大聲。他們都是承擔責任,來,我們掌聲送給我們的校長們。又有人想了,我還沒結婚,所以我還沒從事教育工作。你現在就要把基礎扎好,還等你當父母的時候,就來不及了。真的,很多人真的上崗以後,真當父親了,他都不清楚這些觀念跟方法,他用不出來。有一個父親最恨他爸爸毒打他,結果他結婚以後生了孩子。有一天他非常痛苦,流著眼淚說到,「怎麼我也在打我的兒子?」他不願意打,可是他沒有好的教育方法,他也用不出來。所以假如這些錯誤的觀念跟態度沒有轉變,他會一直這樣傳下去。所以我們是教育界的前輩,要把對的傳下去。

  而從事教育工作一定要肯定「人之初,性本善」。這個肯定,對自己有非常非常大的影響。首先第一點對自己,你不會懷疑自己了,不懷疑自己才能自愛。常常對自己懷疑的人,對自己內心的傷害非常大,往往遇到很多境界都自己退縮、逃避,甚至消極、沮喪、指責自己,這樣錯誤的念頭不知耗了自己多少時間跟精力。往往很多事會失敗,最重要的一個關鍵是自己否定掉自己,不然「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所以中華民族教什麼?愛的教育,就教一個愛字。但是這個愛字,首先愛誰?愛自己。連自己都不自愛,怎麼去愛別人?我們有什麼智慧、有什麼方法去愛別人?自己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亂七八糟,怎麼可能給別人幸福的人生?

  聖人他明白這個真相,他知道「人之初,性本善」,自愛了。當我們堅信這個人生的真理,我們對每一個人都有愛心,都有耐心,因為他真有本善。你面對學校的老師、學校的孩子,以至於自己的家人、朋友,你知道他都有本善,你那一分信任不會變。人只要那種愛不變就是真愛,愛會變不是真愛。愛會變那是情愛,情很容易變化。你對他好三天,他沒什麼反應,「算了,不理他了」,那個是情感,那個不是真愛。真愛要像基督教教誨裡面「愛的真諦」講的,「愛是永不止息」的,都不會變的那才是真愛,「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

  您這一生有沒有遇過一個自始至終完全信任你的人,你有沒有遇過?大家冷靜冷靜,有時候我們很容易把好的忘記了,不好的都記著,《弟子規》說「恩欲報,怨欲忘」。我相信有。我的生命當中,我的父母的眼神當中完全從來都是相信我,從來沒有打擊過我,所以我覺得我是世上最富有的人,因為我有滿滿的愛。我們三個姐弟一聊起來,因為我們家是公務員子弟,沒什麼錢,餓不到肚子倒是真的,什麼開BMW那個沒有,但是我們坐過那個已經開了十年的二手車。我爸爸攢了好久才買了一台車,而且人家已經開了十年,後座是斜的,所以我們姐弟坐著……但是特別溫暖,比BMW還要溫暖,就可以覺得父親是竭盡所能的愛我們。那個車子開著,我記得在台南關子嶺開到一個坡,太高了,車子往後退,嚇死我們。你看現在記憶深刻,那是全家一輩子的回憶,全家下來推車。所以我感覺幸福不是錢多,幸福是父母完全的奉獻你感覺到了,你就覺得你是世間最有福的人,一點都不會自卑。

  我記得我每一次考試考不好,其實人都有良心,聽到我爸爸的摩托車聲,我就站在樓梯口,準備懺悔。結果看我爸爸走上來就等不及,「爸,這一次又考不好」。我爸都笑著看著我,「加油,加油」。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基礎,父母很喜歡讀書,他們不看連續劇,吃完飯休息一下就看書,所以家裡有形成喜歡讀書的氛圍。我的善根最薄,所以最慢進入狀況。我姐姐從小學、初中、高中都是考第一名,所以我跟我二姐同一個學校壓力很大。每次頒獎,我頭就這樣,我很怕同學說,你姐姐又上去了。雖然善根薄,素質又不好,可是父母始終信任我,慢慢慢慢那個很有力量,最後會覺得,再不努力實在對不起父母,真是這樣,這個聲音是自己出來的。

  我在一到四年級成績不好,我媽媽跟我同一個學校。人家其他的老師,孩子在學校比得死去活來的。假如那個孩子考第二名,那個老師臉很臭,「人家考第一名」。我考二十幾名我媽媽還是笑笑的,真不簡單。這是什麼?我媽不跟人家攀比,所以我就沒有那麼大的壓力。所以一個人喜歡攀比,麻煩了,他的下一代、他的另一半很苦。我們聽過一個大學教授跳樓自殺,因為他太太一直跟他講,人家那個教授分的房子多大了,現在薪水多少了。他是國家少數的專家,最後還是跳樓自殺,壓力太大了。所以攀比會壓死自己,也會壓死身邊的人。待會《群書治要》就有講,這個路、這個人生價值觀錯了。所以慢慢的,確實那個信任我們的力量就成為我們人生不竭的動力了。當孩子真正覺得再不好對不起你,你是這樣的父母跟校長、老師,你就成功了。他不忍讓你傷心,《群書治要》裡面也有,待會兒會講到。所以您看,老祖宗都把這些智慧在經典裡面教導我們。

  我們就看到,一個真理體會到了,對自己有多大的幫助,以至於對於我們所有有緣的人,我們的態度會給予他人生很大的啟發。而且我們會信任自己,我們會很有耐性,我們也會很有恆心,來走這個教育的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不能操之過急。因為雖然他有本善的心,但下一句提醒我們,『習相遠也』,性相近,習相遠。因為他雖然有本善,但因為他成長過程當中習染不同,他染上了一些不好的習性,要慢慢的陪伴讓他改過來,所以習相遠,人的差異就很大了。

  我跟很多教育界的前輩,因為我從小接觸很多老師。我父母都是師範學院畢業的,我二叔是初中老師,我二嬸是小學老師,我三嬸也是師範學院畢業的,我的姑姑是小學老師,我的姑丈是大學老師,我的二姐是大學老師,我的大堂弟夫婦也是小學老師。所以我善根很薄,到二十多歲才明白我這一生非做老師不可,才回頭老老實實走這一條路。所以人這一生該幹什麼是注定的,得老實幹。該洗多少碗,要老老實實的洗。不然該我們幹的事,我從小沒幹什麼家活,飛到澳洲跟我師長學習傳統文化,才開始洗碗。我們七、八十個人住在一起,輪流洗碗,這麼大的鍋子我也洗過。所以該幹的活,這輩子得幹完才能走,歡歡喜喜的幹。孔子講要知天命,知道這一生來最重要的使命是什麼。

  而這些教育界的長輩常常都會講一句話,「以前的孩子好乖,好管,現在的孩子真不聽話」。我記得我剛好有一年我到台東,台灣的東部很漂亮,我到那裡靜下來思考,因為我的人生方向錯了。我大學剛畢業,做生意做了幾年,大家看得出來我做生意嗎?你們看不出來?我幹了好幾行,都是top sales,我都是我們公司業績最高的,但是後來我都離開。為什麼?比方說,我曾經銷售一些激勵課程,那課程挺貴的,幾天要幾千塊錢。我是銷售成績最好的,可是我看那些上完課的人,過了一、二個禮拜又回來了,然後還有新的煩惱,因為他刷卡去聽課,還要還錢。我說這個錢我領不下去了。可是上天,「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我們覺得這個錢領不下去,還有一點善根,沒有過多久我就遇到經典。後來我就非常感嘆,我說那麼貴的課程也教不到根本,沒辦法讓人家覺悟,它激勵你,有時候還把你的欲望給激勵起來,離得更遠。可是我們儒道釋的聖人教的都是徹底覺悟的智慧,又不要你的錢,連書都有善心人士印給你。不用錢的不去拿,這麼貴的,刷了卡,痛苦半天也要去上。你說現在的人還挺沒有福的,聽騙不聽勸,認假不認真。至聖先師孔子,沒人去聽他講;那個要你那麼多錢的,你還排隊去上課。所以人要開慧眼,要讀經,能開慧眼。

  而這些長輩們,他們在感嘆。我記得那時候,也是坦白講我祖先很庇蔭我,我本身是短命的人,後來走到傳統文化,這個壽命才得以延長。所以我覺得是祖先冥冥當中知道我短命,安排我到台東去遇到一個代課兩個月的機會。當時候剛好一個老師生產,能代課兩個月。所以大家讀那些古代的故事是真的不是假的。「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竇燕山為什麼改變命運?因為他的祖父在夢中告訴他,「你快要沒命了,又沒有孩子,因為你的德太薄了、福太薄了,你要趕快積功累德」。他夢醒以後就盡全力積功累德,然後還辦了很多學校,培養了上千的學子。最後改變命運,五個孩子都非常有成就,最後他自己八十幾歲無疾而終。要斷氣以前齋戒沐浴,然後跟大家有說有笑,好像跟大家say goodbye,講完沒多久,坐著就坐化了。這是中國人講的「五福」,五福當中最大的是什麼?善終,無疾而終。現在一百個人裡面要找一個無疾而終的不容易找。

  所以我到學校去教書才啟發我走這條路,這個也是祖宗保佑我。我要去教書,我媽媽知道了,坐了幾百公里的路趕到台東。我們家住高雄,高雄在西部,台東在東部。我媽媽真疼我。她說:「你沒有教過書,我來教給你。」我媽媽已經退休好多年了,她的寶刀再度出鞘,就來教。我媽先了解情況,你帶小學一年級幾個學生?七個。她說:「想當年我帶六十幾個。」我媽媽胸有成竹陪我到了學校,教第一天給我看。教教教,當天回去,我媽媽非常嚴肅的對我說:「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難教,怎麼七個比六十幾個還難教?」我媽媽因為已經好多年沒有教書,她忘記去做民意調查,不了解現在的孩子因為沒有家教,沒有這些傳統文化教育,退得比較快。所以現在很多老師都在感嘆,十多年前教的孩子比較好教。但諸位校長,我們要了解,我們在那裡感嘆孩子難教,這個苦不是孩子造成的。

  禪宗有一個公案。剛好有一天風吹了,這個幡動了,第一個人說,幡動了;第二個人說,風動了。突然有一個修行很高的人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你的心動了。大家開悟了沒有?大家沒開悟是因為我也沒開悟,沒辦法給大家講明白。其實「風」跟「幡」就象徵著人生遇到的每一個境界,我們會生煩惱,不是風的問題也不是幡的問題,是我們心的問題。

  我遇到一個校長,她給我的啟示非常大,她是教初中,而且她的學校我調查過,所有的學生初中生最難教,他在那個年齡層最難教。結果那個女校長她們學校,輟學生,中輟生,零。哪怕不願意讀書,校長都把他找回來教他技能,不願意他在外面。為什麼?外面太危險了,那個污染誘惑嚇死人了。所以這個校長我非常佩服她,尤其她上台去給我們勉勵的前兩句話,這輩子都不會忘。她說:「社會愈亂,我們愈應該要站出來。沒有難不難做的事,只有該不該做的事。」大家想想它這個味道,「難不難」是我們心上產生的分別執著,因為有難易,容易的就快樂,難的就痛苦。所以這個痛苦不是境界造成的,是我們心裡面的分別執著造成的。可是對這個女校長來講,反而世間人覺得難的,愈讓她提起使命感,她的態度跟我們不一樣。所以她覺得是「該不該做的事」。

  其實大家再冷靜觀察社會的現象,我們上一代的老人他們維持家庭比較難還是這個時代?大家冷靜想一下。他們那個時代生六個、生八個叫正常,生十二個叫本事,是吧?一個父親微薄的薪水養八個孩子,還要上有爺爺、奶奶,下還有叔叔、姑姑,一分薪水,母親操持整個家,他扛過來了,而且孩子還很有成就。現在不養父母,也沒有小叔小姑,還生一個、二個,然後那個媽媽每天,「命苦,命苦」。上一代的人養八個孩子從沒講過苦,孩子在她臉上從沒看到過抱怨。我請問大家是真正環境的問題嗎?是心態的問題。因為四、五十年前的女人她有責任感,她覺得孩子生了就要把他教好。現在的女子假如沒有道義,生出來,「拖油瓶來了」,她還嫌棄孩子,所以她才有那些苦產生。人一覺得是應該做的,你就不覺得苦了。你又知道那個意義,你在享受教學,你在享受你的工作跟生活。

  所以很多在學校教書的人,還沒遇到傳統文化以前都想辭職,因為他覺得學生不好教。他學了以後,每天很早到學校去讀經,他的孩子效法他,進步得很快,他很有成就感。他覺得孟子講得對,「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他看孩子成長了他很高興,那種高興是錢買不到的。所以其實我們轉個念頭,苦就沒有了。坦白講,孩子愈難教,真正會有苦難的人是誰?是這些我們教的孩子。現在他的行為這麼偏頗,假如小學還不能夠導正他,他以後是什麼人生?無法想像。我昨天跟大家舉的例子,一個大學生,大學女孩,進大學去,進去壯壯的,出來瘦骨如柴,光知道的就已經墮了四個,不知道的還不清楚,你說她的人生以後怎麼經營?她還能為人母親嗎?假如這些倫理道德沒有趕快深植在我們小學的孩子的心目當中,他的人生不堪設想。所以真正的苦難是他們,不是我們。

  在醫學界有一些從醫的聖人,在古代就講,你當醫生要像佛的慈悲一樣。同樣的,我們從事教育工作,要像耶穌的精神仁慈博愛,回教安拉的仁慈,這些精神我們要效法他們。其實所有宗教的聖人他們都是最好的教育家,都是誨人不倦。耶穌教四年被人害死了,穆罕穆德教了二十七年,釋迦牟尼佛教了四十九年,孔子終其一生也都盡心在教學上。

  客觀來講,現在的孩子,他的基礎比不上以前的孩子。所以等於是說我們了解這個情況,對他們應該更有耐性。就好像今天農民去耕一畝田,這一畝田已經荒耕十年了,請問這個農夫會不會想半年、一年之後我要豐收?不會。因為他很有經驗,他一定是改善土壤,三年能豐收他已經是高明的農夫了。那換個角度看,我們教育界的老前輩看到一個孩子,馬上,這個還要再調三年、還要再調五年,是吧?有沒有可能看到一個孩子,我們就想明天就把他變好?不可能。所以往往父母、老師那個急、那個苦來自哪?太急於要立竿見影,最後又看不到效果,自己著急,就苦了。所以教育急不來。

  我們老祖先創字,這個是高度的智慧。這是「教」的古字,左邊兩個叉,下邊一個小孩。第一個叉是父母、老師、長輩畫的,第二個叉是孩子潛移默化效法、學習的,所以這兩個叉就表什麼?上行下效。教育的精神就出來,身教。右邊一個手拿著一支樹枝,叫耳提面命。哪有一個孩子教一次就會了,他又不是顏回轉世,是不是?都要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醒。而且坦白講,人要如何厚道不難,想想自己,然後再推己及人。請問我們的父母,我們身邊的貴人,提醒我們多少次了?也無數次了吧!對,很多壞習慣我們還沒改過來,那怎麼可能去要求我們的孩子馬上改過來?所以人真正知道教育自己不容易,他再教育別人就不會苛刻了。所以能有恕道的人,他一定自己走過來了,要改變習慣、習性不容易。所以這個就代表必須不厭其煩的提醒他,右邊就代表耐性。其實一個字就把教育最重要的核心精神講出來了。今天我們從事教育工作,不管你是教自己的孩子還是教學生,只要有煩惱,馬上用這個字反省,鐵定做得不夠。第一,孩子這個不好的行為我有沒有身教?第二,我的身教都做得到位了,也要有耐心陪伴他。這兩個真的完全到位,這種至誠一定可以把孩子感動。

  好,我們看兩百一十一句,這就是身教了,我們一起把經句讀一下。

  【上為下效。然後謂之教。】

  這個也是在《群書治要》裡面的教誨,在上者怎麼做,在下者起而效法,這就叫教化。而且這個教化再加個什麼?德行的教化,德化,他用德行去感化。而這個『上』,君、親、師都是「上」。而現在的現象,領導說下屬不好帶,父母說孩子不聽話,老師說孩子不好教,這個現象很多。那我們下一次遇到大家再感嘆這個事情怎麼辦?你們要跟他講一個故事,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你看我們現在的煩惱都是被這個境界障礙住了,在境界當中不如我們意我們就生煩惱。所以要換個角度。其實當他們不聽話的時候,反而他們在折自己的福報,所以應該是要憐憫不對的人才對。而我們中華文化它不是學知識,它是學智慧、學德行。智慧從哪裡來?從自我反省來,叫「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才有智慧。假如我們指責環境、指責他人,就是習氣跟瞋恨、情緒做主了,怎麼可能會有智慧?我們想一想,一個人脾氣起來有沒有智慧?鐵定把事給搞砸了。那如何能夠不情緒化,不發脾氣?唯有反省才辦得到,不然很容易就被境界牽著走了。

  傳統文化叫內聖外王,如何把自己的內心提升到聖人的境界。在孔子那個時代有個故事,孔子問他的三個學生,子路、子貢,還有顏回。夫子問他什麼是仁者,什麼是智者?子路回答,「仁者使人愛己,知者使人知己」;子貢回答,「仁者愛人,知者知人」;顏回的回答是,「仁者自愛,知者自知」。所以叫「自知之明」。老子也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個人要能看得清楚自己,才有可能看得清楚別人。因為我們跟自己二十四小時在一起都看不清楚,我們真的能看清楚別人嗎?所以很多經典都讓我們什麼?反思。曾子說的,「吾日三省吾身」。

  我們在君、親、師當中怎麼反思?我的師長講了一段話,他說到,一個人,比方說當父母的人要把父母當好,不只要扮演親的角色,還要君跟師,扮演父母的角色只有三分之一。君是什麼?以身作則,你要帶領他,你要做好榜樣給他看,這是君,你不能只有愛護他、照顧他而已。師,你還要教導好他、引導他,藉由很多機會教育點把他的觀念導正。所以要當好的媽媽,君親師都要做。同樣的,我是當老師的,在學校盡力教他了,那是師,三分之一。其他,君呢?老師所講的,自己帶頭做,還要像父母一樣的來愛學生,他就信任我們。所以君、親、師的精神都要做到位。領導者他只想著我是領導,他做君,但他沒有像父母一樣愛員工,他也沒有在很多做人做事當中適時的去引導他的員工,當然就帶不好了。

  而這個君親師很妙,扮演任何一個角色都可以做君親師。我們老祖宗的智慧它是心性之學,它不是像知識,好像填一個標準答案。它是什麼?放諸四海皆準。我現在是基層員工,我也可以做君親師?可以。你盡你的本分,你是所有同仁的榜樣,君。別人都遲到早退,你從來沒有,你幹什麼事情認認真真,不懂的就去請教,所有的人慢慢都被你感動,君;你對所有的同仁統統像親人一樣愛護,親;你自己懂的別人不懂,你告訴他,師。是,你可能是基層員工,每天笑呵呵的,你的總經理有一天趁沒人的時候說,「你的人生好像過得不錯,怎麼笑得這麼開心?來來來,給我分享一下」,你不就是師嗎?對。所以老祖宗這些智慧,學一句有一句的受用。這個君親師的精神我們期許自己做到位,這個就是『上為』,自然有『下效』,『然後謂之教』。

  我們興華華小,我們廖校長,我在廖校長身上學到不少好的德行,我對他非常尊重。因為他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在台上講到他的父親臨終時候給他的交代,「一定要為這個國家、社會做事情,要奉獻」。當時候講的時候,我的腦海裡浮現,「忠臣出於孝子之門」。你看老祖先這些智慧很高。所以真正政治界,包含所有的團體,要找忠臣要去做家庭訪談。包含你的女兒要出嫁了,不是,不能等出嫁了,那時候快來不及了。一有什麼風吹草動,就要趕快派出人去調查清楚了,不然在劫難逃。到你的女兒已經陷進去了,那時候誰勸都勸不聽了,為時已晚,都要先去了解的。而廖校長他們學校的這些家長也都非常支持他。為什麼?人在做,天在看,所有的人都在看,覺得校長這麼奉獻,而且都是要把孩子引向五千年的智慧。現在學校老師也很感動,聽說都有一、二十個都是主動除了教學以外,還要出來承擔傳統文化的一些任務。人生坦白講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都是有因有果、有感有應。校長這一分教育的責任是感,應是什麼?家長跟老師的支持。

  所以人生其實並不是很複雜,而且坦白講,諸位校長,有時候你不清楚,你的每一個愛心、每一個德行很可能就影響你的學生一輩子。可能你們現在聽我這個話會覺得真的還是假的?我跟大家講,真實的。我的初中校長,蔡振麟校長,我很佩服他。有一次我到學校去運動,一走進校門看到校長的身影,他沒有看到我,他在巡視學校,邊走邊撿垃圾。我看了非常感動。我的校長他後來退休以後沒有休息,到現在都在弘揚中華文化。後來知道我也到大陸去做傳統文化的傳播,我那校長很歡喜,約我到他家給我勉勵。所以校長他這個動作就影響我一輩子,我怎麼可能再去破壞自己校園跟環境?以至於那個身影就會變成我人生的榜樣。

  而我們冷靜想想,我們的父母什麼時候把孝教給我們?什麼時候把廉潔、把對社會國家的忠誠教給我們?把對人的禮敬、對親人的道義教給我們?大家可以冷靜去思考這個問題。有沒有哪一天妳爸爸說,「女兒,來,過來,我今天講八德給你聽,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有沒有?沒有。我的印象當中我爸爸把我叫過來,就是我太調皮了,欠打的時候才把我叫過來。那我也是乖乖的,「對對對,錯了錯了」,叫識時務者為俊傑,你要認錯,父親才不會覺得你不受教,所以我爸爸沒有打過我。因為每一次教訓我,我態度還不錯,因為棍子擺在旁邊。確實我爸爸教育我都是講得義正辭嚴。

  因為剛好我到大陸去跟大眾交流傳統文化,後來有一天我爸爸跟我媽就突然說了一句話,「奇怪了,我們兩個又不大會講話,怎麼這個兒子這麼會吹牛?」後來我就非常慎重看著我爸爸,我說:「爸,你雖然平常不怎麼講話,可是你在教訓我的時候可謂辯才無礙,講話如行雲流水一般,所以那個時候我學到了。」這個是講實在話,我爸爸在教訓我的時候從來沒有打逗號的,很順。結果我講這個的時候,我媽媽她說,「每次你爸教訓你」,我媽都沒有插過一句話,所以我媽媽也非常懂教育,她從來不插嘴、不袒護我,都在旁邊一句話都沒講,我媽就說,「你爸跟你講你都聽懂啊?」因為我媽覺得說你爸講那些大道理,到底兒子是懂還是不懂?我說真懂,尤其我爸爸最常講的一句話,「要自愛」,這句話對我的印象特別深。人最可悲的就是不自愛,自己糟蹋自己,這個就很可憐。那這句話印象深了,慢慢的做什麼事,「有沒有自愛?」

  而所有最重要的做人道理都不是叫過來講道理給你聽,完全是父母、長者他的身教,自自然然你就覺得應該這樣。所以這個身教太無形了,就「上為下效,然後謂之教」。諸位校長,你們能當到校長,你們的祖先,包含你們的父母、你們的長上,都很懂得德行,才有可能你們現在做校長。所以他們的身教,我相信你們的人生也應該會很有體會。好,這是身教的重要。

  回到兩百零八句,「習相遠也」,所以人很受環境的影響。孟母三遷,包含現在我們聽說印度教還有我們伊斯蘭教的馬來同胞,現在都把孩子,好像有七、八萬人,送到華校,有沒有?他們的父母不簡單,他們知道華人教育辦得好,要送到這樣的環境。所以父母是孩子很重要的人生的護法,保護他,讓他接近好的東西。當然中華文化不是只有屬於華人的,我們的老祖宗心量很大,希望全世界都能夠學,造福全世界人。而且湯恩比教授又說,「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湯恩比教授講這句話就是,唯一可以救世界的法寶就是中華文化,這句話簡單一點講就是這樣。諸位校長、學長,我們手上有救世的法寶,我們是不是已經知道這一輩子來投胎要幹什麼的?知天命,知道了。

  所以創造一個好的環境讓孩子扎下德行的根,造福千千萬萬的學子。而且還有人是特別懂,主動的去親近好的環境,就像《弟子規》上講的「親仁」,那是主動去親近有德行的人。在東漢時期,有一個孩子叫魏昭,童子而已,這麼小的年齡,他就懂得去親近當時候的一個大儒叫郭泰。郭泰看一個小孩來了,他就說:「你回去好好思惟這些經教就好了,何必到我這裡來?」這些有德行的人有時候問一些話試探,看他的態度是什麼。一個小孩子怎麼講?他說,「經師易遇,人師難遭」,會教經典的老師、學有所專的老師很多,但是真正有學問以外又真有德行的老師是很難遇到的。在《韓詩外傳》當中有一段話,對人師有一個很好的詮釋,「智如泉源」,他智慧就像泉源一樣一直湧出來,而且「行可以為儀表者,人之師也」。智慧好像泉源一樣,源源不絕,你問什麼,他一定幫你解答,而且你沒有考慮到的方方面面還幫你設想,智如泉源。行為可以當表率的,儀表者,人之師也。一個好老師要又有德行又有智慧,才能傳道、授業、解惑。這位魏昭講了這句名言,接著就說,學生是以我很素白的絲(本來吐出來的絲很白),要來親近染料煮染,其實就是希望老師給他調教。

  而我們看我的師長,他也是二十多歲主動的去親近當時候台灣在哲學領域最有名望的方東美教授,後來又親近佛門高僧章嘉大師,最後還有第三個親近的老師,是我們台灣台中蓮社的李炳南老師。李炳南老師對於整個儒釋道傳統文化在台灣的承傳,他的貢獻太大太大,他在台中聽他教誨的人超過五十萬人。所以全台灣最好的,其中三位最好的老師,都被我師長遇上了,那也是感應。有這一分好學,還有對於文化承傳的使命感,是感,才能應到他人生有這麼好的老師出現。看到這些榜樣,我們也期許自己要護念好自己的善心,要主動去親近經典、親近聖賢、親近好的善知識。因為任何一個學問有成就的人都是主動學習的,沒有被動的。

  孔子您看他學習,「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他十五歲就立志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學問了。「三十而立」,立就是面對任何誘惑境界不為動搖,他很有定功了。「四十而不惑」,孔子這一生修學的整個過程也是我們學習的一個目標、榜樣,四十而不惑。所以我們華人講,「我已到不惑之年了」,那個人四十歲了;「我到耳順之年了」,那個人六十歲了。這個不惑它是什麼情況?面對任何事情他都不只不疑惑,他還會通權達變。因為我們有時候覺得好像這樣做也對,這樣做也對,到底要怎麼樣?那他能權變的人他就知道怎麼做是最好、最圓滿,他可以通權達變,四十歲。「五十而知天命」,他知道這一生的使命是承傳中華道統,所以他面對幾次生命危險他毫無恐懼。他說,上天要把這個道統傳下來,任何人都傷不了我。不只知天命,內心是什麼?絕對不辜負老天對他的期許,絕對不辜負曾經成就過他的這些前輩們。就像我們學傳統文化的人,我們要不辜負師長對我們的教誨。「六十而耳順」,聽人家講話,耳順就是一聽心裡就明白,了解那個人的心,懂得怎麼去安慰他,怎麼去成就他,怎麼去引導他。「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的念頭、一言一行全部都合乎大道,他性德完全恢復,本善完全恢復了。

  所以,十五歲、三十歲、四十歲以前叫修境,要靠自己的用心去修養自己;五十歲是悟境,體悟到了。修是四十歲以前,修境,五十歲是悟境。這個「悟」字對我們從事教育工作很重要,傳統文化它的學習是開智慧,不是學知識,開智慧的人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可是我們假如只是教知識、教技能,壓壓壓,壓到最後,孩子變什麼?考試機器,做人做事都不懂,那個悟性會愈來愈差。大家現在冷靜想一想,人的悟性是愈來愈好還是愈來愈差?那這個跟教育的目標好像有點不一樣,是不是?

  大家留心,以前的教育,十八歲可以當縣長、二十歲可以當縣長,請問大家現在十八歲能幹什麼?縣長,治縣,所有人家裡面發生的什麼事情要來找他化解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你教他煮飯,「治大國,如烹小鮮」,你教他煮飯,他可以從那個道理當中學會怎麼做宰相;你教他寫書法、寫文章,他知道怎麼辦事情。為什麼?間架結構。因為是心性之學,他可以從一件事當中領悟到那些做人做事不變的原理原則,所以他會觸類旁通。可是我們假如學知識就是考試,最後就是考到最後人家問他問題都很害怕,因為「標準答案是什麼?標準答案是什麼?」其實好多問題根本不是只有一個答案,同一個問題你十五歲是這個想法,二十歲這個想法,三十歲、五十歲都是不同想法,有深有廣。所以有時候學知識技能到最後都學得把人的悟性給障礙住了。我到小學去看那個小孩子,眼睛好亮,「叔叔好」。去看大學生走路都是這樣,很茫然。然後邊走,「這次考試能不能過關?」大四的時候,「出去找不找得到工作?」所以真的學傳統文化一定可以成為棟梁之才,還怕什麼找不找得到工作,是吧?

  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都是已經證入境界了。我們的聖賢他教我們的都是什麼?他是過來人,每個人都能做到,只要你老實聽他的話,依教奉行,每一個人都達得到。這些話都不容易講出來,諸位朋友您容易講出來,你說,「來,我告訴你一個真理,性相近也」,大家講得出來嗎?講不出來,那要契入那個境界的人才敢這麼講,不然你講錯了把人都引錯了,不行。你看孟子怎麼講?「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他沒有契入這個境界他敢這麼講嗎?他講的是只要任何一個人有心要成聖賢,鍥而不捨,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他沒有契入他怎麼知道?

  你看很多民主的想法,還把人分好幾個階級,那他怎麼相信那個奴隸可以成聖賢,是不是?他就沒有契入那個境界。真的,佛陀在印度的時代,他們就分四個階級。有一個是專門在給人家理頭髮的,叫優波離,他就覺得他從小的教育就是他很低賤,就是給人家使喚的。可是他看到佛陀很感動,他想要跟他學習。最後跟著佛陀學習,也成為聖人。所以你沒有契入這些話怎麼講得出來?聖人契入這個境界了,那肯聽的人,你的人生就有大福報了,你走的人生境界一定跟沒有學的人不一樣。

  我們以孔子為榜樣,就是親近他;每天讀他老人家教誨,就跟他沒有分開。孟子學得特別好,孟子學的時候孔子不在了,可是他學得最好,他成為亞聖。所以一個人的至誠心,那個力量太大了。所以諸位校長、諸位學長,兩千五百多年之後,我們的至誠心也可以成為孔子第七十三個學生,七十二賢再加一個。不是三千弟子而已,是列入賢德的位置,那是七十三賢。我們相信孔子在天之靈很欣慰,在文化危急存亡之秋,在馬來西亞的吉隆坡,還是雪蘭莪,還是各州,還是從我們瀋陽來的校長們,大家發這個至誠心感通,老祖先、聖賢都會保佑大家。不只保佑你,你學校的孩子都會受保佑。

  接著我們看兩百零九句,這一句也非常重要。第一句,我們已經了解到人生的一個真相,「性相近」,每個人都有本善的心,那怎麼來啟發這個本善的心?我們念一下。

  【先王知人有好善尚德之性。而又貪榮而重利。故貴其所尚。而抑其所貪。貴其所尚。故禮讓興。抑其所貪。故廉恥存。】

  好,這一句讓我們了解到,古聖先王他們已經入了聖人的境界,他是過來人,他知道人有樂善好德的天性,也了解到有習染到,後天習染,『貪榮而重利』,貪慕虛榮、重視私利。『故貴其所尚』,提倡這個美德。而這個「貴」當中,很重要的一點,先王把教育擺在第一位。所有的部,禮部尚書他的地位算最高,宰相不能視事,一定是禮部尚書來替宰相位。代表什麼?其他所有的部門都是為了配合教育在做的。這個很有味道。坦白講,其他任何一個部門會離開教育嗎?請問內政部會離開教育嗎?所有內政問題都是人心問題,怎麼會離開?所以任何部門是把道德在他們所有這些服務人民當中演出來,它也不能離開教育。他們這些高官、公務員都要表演倫理道德,他們也有教育老百姓的責任,他們也是國家跟人民最重要的橋梁。你說外交部能不能離開教育?不行。我們中華民族強盛的時候,外交都是把好的文化送到海外去,包含鄭和下西洋,你看多少人在懷念他?所以這個「貴其所尚」就是重視教育。

  《禮記.學記》是我們文化當中很精闢的一篇教育哲學,裡面就提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三字經》是「不知義」。所以你要教他,他慢慢的那個本善就能彰顯,所以貴其所尚。《禮記.學記》又講,「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也」,教育最重要的兩個工作講出來了,長善。這些教誨,我在去教書以前讀過,那對我的心理建設就很重要,我不會迷惘,知道教育的重點在哪裡,長他的善心,救他的過失。慢慢他德行增長了,這些過失,尤其這些不好的習性去除掉了,煩惱輕,他智慧、福報就長了。

  好,這一段長善救失,我們待會兒再接著跟大家分享,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