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群書治要36O》之教化篇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五集)  2013/4/20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91-0005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我們接著看二百一十五句,我們一起念一下: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這個是在《孝經》當中的一段很重要的教誨。首先提到,教導百姓相親相愛沒有比弘揚孝道更好的方法了。因為孝是愛的原點。而所有的民族,以至於所有的宗教,他們的教育其實都是愛的教育。人要學習愛人,他找到了愛的原點,他這個愛心才能真正從根發出來。我們冷靜看這個時代,不管哪一個國家,誰沒有教愛人?我們從小到大,教科書裡面,這個「愛」出了多少次?其他民族也有。可是愛的原點有沒有重視,有沒有扎了這個根?沒有孝的愛那是沒有根的愛。看起來很好看,事實上他那個愛不是真正恆常不變的愛。比方我們跟人相處,相處個三天、五天,挺替對方設想的,但是時間一久,慢慢看對方的不是了,嫌棄對方了。真愛是不變的。我們真正在與人相處,那個愛為什麼不能持久?那個愛還不是從孝根當中真正發出來的真愛。所以必須從原點、從根下手,這個教育才是真正把人的德行完全能夠成就起來。現在這個時代,大家沒有受孝道教育,想自己比較多,比較自私。而西方都受宗教教育的影響,像伊斯蘭教重視孝道,「天國在母親的腳下」,他對母親孝順他才能夠到天國去;耶穌基督,包含摩西的教誨,都是強調孝敬父母。他們都是強調博愛,但一定是從孝根做起。所以從孝的根教起的教育,他會愛父母,進而他懂得愛一切的人。像「忠臣出於孝子之門」,好的官員、好的父母官,一定是從孝心當中延伸出來對一切人的愛。

  第二,『教民禮順,莫善於悌』,教導百姓遵循禮節,順從長上,沒有比弘揚悌道更好的。我們看到在《常禮舉要》當中,其實《常禮舉要》的教誨一定都是從我們幾千年像《禮記》、《周禮》這些教誨當中把它節錄出來的。《常禮舉要》裡面提到,「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在一個小動作當中都做到恭恭敬敬,他從小就是這個態度,哪有長大以後會輕視、傲慢別人的道理?包含「長者立不可坐,長者來必起立」,在每一個處世的這些應對進退當中都時時提起對長輩的恭敬態度。

  而父母官都非常重視孝悌的教化。在清河有一個百姓叫乙普明,他們兄弟因為爭田地爭了十多年,然後又分家了。結果他們就一起去找太守蘇瓊,就是告上法院,就為了這個田地。結果蘇瓊非常誠懇的引導他們,就是教他們悌道,說到,「天下難得者,兄弟」。因為跟我們相處,在這一生最長久的應該是兄弟。因為父母大我們一輩,在絕大部分的人生當中應該是比我們先離開,兄弟跟我們的年齡差不多,可能陪伴我們七、八十年的人生歲月,都有可能。所以天下難得者兄弟。「易求者,田地」,容易得到的是田地。假如得了田地,兄弟從此情義就破滅掉了,那這不是人生最遺憾的事情嗎?所以蘇瓊這麼講,突然提起兄弟之間這一分情義,然後互相看一看,說「待我們商量一下」,兩兄弟出去就和好了,就不告了,就一起回家去了。所以父母官假如時時以孝悌來引導人民,那不知道造福多少的家庭。像唐山有一個地方官,夫妻已經離婚,後來這個父母官曉以大義,夫妻又和好了,這個父母官親自把結婚證書頒給他們,這都是好官。

  接著,孝悌的教化之外,還有『移風易俗,莫善於樂』,改善整個社會風俗沒有比良善的音樂所產生陶冶教化的力量更大的了。我們處在這個時代,可以感覺到不好的音樂對人心的影響。假如人從小聽的是不好的音樂,首先他不理智,遇到情感問題可能就把他的人生搞得亂七八糟。我也常聽說,讀大學,都是二十歲左右的人,談感情問題,女孩子不理他了,書都讀不下去,辦休學回來了。這個可能是從小情歌聽太多了,所以很不理智,一遇到這個情感就好像整個人就不行了。甚至更嚴重的,還輕生的都有。所以這不好的音樂真的對身心的危害太大。

  我記得台灣應該差不多三十年前,很多校園音樂,它比較積極向上的,讓人有一種責任感、使命感,對家庭、對國家這些,這還好,好多了。所以真正愛護孩子、愛護學生、愛護廣大的百姓,一定要重視音樂的教化。我們中心很多同仁的下一代,包含現在這些小班的孩子,四歲開始學,都要給他們好的音樂。以後最好每個人都能彈古琴,中正之樂,要有使命感,這麼好的東西不能斷在我們的手上。「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所以《禮記》上講,「樂者,天地之和;禮者,天地之序」。好的音樂奏下去不只人感動,連動物都感動,你那個音樂的造化很高,孔雀統統都飛過來了。所以音樂是會感人情,「樂正則心正,樂淫則心淫」,音樂是淫亂的音樂,人心就偏頗得非常厲害。

  接著提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安穩君上、君長,就是一個團體裡面的領導者,治理人民或者下屬,使上下各守本分,上有上的職責,下有下的本分,各盡自己的本分,敦倫盡分,團體就安定了,「安上治民,莫善於禮」,沒有比禮教更好的。而這個禮教就是教倫常,家庭裡面,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兄友弟恭;出社會,朋友有信、君臣有義。

  接著講到,『禮者,敬而已矣』,禮的精神、禮的含義歸根結柢就是一個「敬」字。「誠於中,形於外」,內心誠敬,表現出來一言一行都恭敬。像《常禮舉要》裡面講,「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內心對長輩有恭敬的人,他很自然就會做出來。比方說照相,他恭敬長輩,他就不會自己坐在中間、站在中間來照相了。一個人恭敬長輩的心內化以後,都在這些細節當中可以看得出來。包含吃飯,長輩還沒到,不開動。現在年輕人都自己趕快先吃了,哪還等父母、長輩?因為他內心的恭敬心沒有建立起來。甚至有好吃的都留給長輩吃。所以這裡,孝悌來教之,教他做人;禮樂來化之,來感化、教化他。經文提到,人能夠恭敬,而這一分恭敬心,首先提升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道業,都是從敬來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而且,這個恭敬再推演到對他人,他人歡喜,你尊敬他,他一定歡喜。

  而且你『敬其父則子悅』,你尊敬他的父親或者是他的母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他的兒子會非常的高興。這一段也是教我們人際關係,「敬其父則子悅」。而且當我們看到自己朋友的父母,確實非常恭敬他們,因為這個朋友就是有父母拉拔他長大、教育他,他才能成材,所以尊重他的父母。『敬其兄則弟悅』,尊重別人的哥哥,他的弟弟會非常歡喜。『敬其君則臣悅』,尊重別人的領導、君王,他的臣子就會很快樂。『敬一人而千萬人悅』,你尊敬一個人而千千萬萬的人感到高興。比方你尊敬耶穌基督,基督徒都悅;你尊敬釋迦牟尼佛,所有的佛弟子都歡喜;你尊敬阿拉,一切穆斯林都歡喜。我們師長他非常恭敬一切的聖教以及他們的經典,所以他到不同的宗教禮拜他們的神,這個宗教徒都非常歡喜。包含還尊重他們的經典,還向他們的經典學習。曾經到伊斯蘭教講《古蘭經》,到天主教講《玫瑰經》,大家可以了解到,他們的這些宗教徒都非常歡喜,而且會更珍惜自己的經教、自己的經典。『所敬者寡』,所尊敬的雖然只有少數人,而『悅者眾』,而感到高興的卻是許許多多的人。『此之謂要道也』,這就是把推行孝道稱為「要道」的意義。

  我們看人這一個「孝」,孝自己父母,內化之後看到別人的父母,那種恭敬心就上來了,自然能夠敬人家的父母。尊重自己的兄長,一遇到別人的兄長、姐姐,那個很自然的尊重就提起來了。「移孝作忠」,對領導者他是君父,也像父親一樣尊重國家的領導人。你尊重國家領導人,包含別的國家的領導人,他所有的老百姓都非常歡喜。那這個孝的精神、恭敬的精神,很快的就影響開來了。像師長這次到我們馬來西亞來,親自拜訪首相的媽媽,那他是尊重了首相的父母,因為有父母養育才能夠培養出首相。尊重了一個國家領導人的母親,也是尊重國家領導人,那當然整個國家的人民都很歡喜。同時也教育了我們所有的學生,師長確實處世當中很有德行,我們這些學生們要善學,每一個動作都是把經典表演出來。

  我們接著看二百一十六句,我們念一下:

  【孔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老氏稱。法令滋章。盜賊多有。】

  孔子在「為政」當中提出來,『導之以政,齊之以刑』,用政治來教化人民,用刑罰來管理人民,這樣的效果是呈現什麼情況?『民免而無恥』。人民只想到如何免於刑罰,但是不一定會想這樣的行為符不符合道德,是不是很羞恥,他不考慮這個,他只考慮不犯法就好了,那這個羞恥心就不一定能夠生起來。而羞恥心是人的靈性提升還是墮落的一個關鍵。孟子對這一點詮釋得非常清楚,所以「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能時時念著這個行為符不符合道德,絕對不可以做出無恥的行為,人時時有這種羞恥心,那他的行為就非常約束,就能「德日進,過日少」。

  從這一段,我們小到家庭來看,父母管得很嚴,但是沒有啟發他的善心,深植他倫理道德的觀念,那他可能最後的結果是在父母面前是一個樣,在父母背後又是一個樣,就變成陽奉陰違。現在這個現象太多了。我們冷靜想一想,去讀大學,幾個人德行是提升的?是看墮落的速度快慢而已。真正在大學裡面德行能提升的,決定是有孝道的人,決定是有羞恥心。不能夠糟蹋這四年,要趕緊提升自己回報父母,回報國家、社會,要有這種心態的人才能提升。為什麼?現在外面誘惑的力量太大了,財、色、名、食這些誘惑。所以往往去到大學以後頹廢,玩人喪德、玩物喪志,這些都是陽奉陰違,離開父母,行為就變形了。「民免」,就是在父母面前避開父母的責罰,那個乖是假的,羞恥心沒有起來,一離開父母,脫韁的野馬。

  同樣的,假如這樣來教,人民犯法罰得很高,都不敢犯法,可是沒有羞恥心,警察不在的時候就犯法了,因為他只想著,「反正警察不在,不罰錢就好了」,他沒有羞恥了。我聽說,有一個國家罰得非常的嚴格,可是離開他的國家到別人的國家去,很不守規矩,那他那個守規矩也是假的。我們都教出言行不一致的人,這樣的教化有什麼意義?這樣的國家、人性只有墮落的分,哪有提升?其實坦白講,更讓人瞧不起,好像犯罪率不高,事實上一離開國家什麼事都幹出來了,那終究國際間不會認同這樣國家的治理的。管仲講,「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你沒有禮義廉恥,這個國家也很不穩定。

  接著講到,『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用道德來教化人民,用禮義來管理人民,人民不但守法知恥,「且格」,這個格有正的意思,就是還懂得把錯誤改正;這個格還有另外一個說法是「來」,就是其他的國家都誠心來歸附在這個國家。因為「德之所在,天下歸之」,大家都知道在這個國家能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誰不願意來?當時候我們在廬江的時候,當地政府支持推展倫理道德教化,很多幾百里甚至幾千里外的人民,帶著孩子住在這裡,接受這些傳統文化的教育,那確實是這個誠心都聚到這一方來了。所以哪一個地方的父母官把倫理道德教化辦好了,人都聚來了,這裡一定興旺。

  在舜那個時代,剛好有苗氏很無理、很悖逆。當時候大禹就建議要討伐有苗氏,因為有苗氏南邊是文山,北邊是殿山,左邊是洞庭湖,右邊是鄱陽湖,他有這麼好的天險他就更囂張了。舜王沒有答應,舜王重視教化,結果反而沒多久有苗氏自己來歸附了。所以《論語》裡面講,「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確實德行的感化力量非常大,你發兵打他,可能還有嚴重的死傷,用德化。這些歷史給人很好的啟示。所以現在哪個團體不服我們,或者你身邊哪個人不服你,重要的是提升自己,正己化人,就對了。

  老子也說到,『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法律政令愈詳細、愈繁瑣,反而走法律漏洞的盜賊愈來愈多。因為我們了解,我們把精神全部用在這些制定法令,在內心裡面就是要罰老百姓。法令滋章的地方是不是相信人性本善?這個值得我們去思考。這是不同的,東西方文化還是有差異。西方的思維是,你證明你是好人給我看,那是首先懷疑;東方幾千年自始至終相信人性本善,連對盜賊都相信他本善,只要你有德,可以感化盜賊。那當一個國家領導者他制定法律都是在懷疑人本善,他懷疑人的行為,這個念頭感應來的結果也不會是太好的。你上面的人一直想著怎麼治下面的人,上有政策,下不就有對策嗎?

  所以我們看看這個世界法律定得最詳細的國家,很可能犯罪率非常高。兩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經提醒了,你把精神都用在要懷疑、要對治老百姓,老百姓,你有感他不就有應嗎?就跟你在那裡玩法律了。所以西方有一些了解孔子、老子思想的人感嘆,說西方現在犯罪率這麼高,你們的聖人早就講過了,你們還要來學習這些方法,不是很奇怪嗎?我們當時候在湯池,政府大力支持,犯罪率、離婚率快速下降。所以治理一個地區還是要「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才正確。不能只是症狀在那裡防堵,而讓人民都不知道修養道德,都沒有羞恥心,就不理想了。

  接著,二百一十七句,提到三個歷史人物,他們治理地方,他們當父母官所呈現出來的治理效果。我們念一下:

  【子產治鄭。民不能欺。子賤治單父。人不忍欺。西門豹治鄴。人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誰最賢哉。辨治者當能別之。】

  這是春秋時代的三個官員,他們治理地方呈現出來的效果。當時子產是在鄭國,他治理鄭國,百姓不能欺騙他,因為他的能力很高。那他的能力這麼高,假如下一個能力沒有他高,那很可能這整個政治的穩定就會變化了。這個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那能力要非常非常強,而且一定要培養後面的接班人,跟他有同樣的智慧跟能力。像管仲他後續無人,最後落得齊桓公死無葬身之地。

  子賤治單縣,宓子賤是孔子的學生,他治理單父的時候,做到百姓不忍心欺騙他。因為他治理單父三年,孔子讓他的學生巫馬期到單縣去了解一下自己學生宓子賤治理的情況。剛好到的時候是晚上,結果有個漁夫在捕魚,把魚捕起來之後又把魚放了。巫馬期覺得很好奇,就去了解。結果這個漁夫講到說,「我們宓大人教育我們,假如捕上來的魚是幼小的魚,應該讓他繼續生長,不應該把他捕起來,所以我把魚都放掉了」。結果把這個情況回去轉達給孔子,孔子聽了很歡喜,百姓在夜晚沒人在的情況,都依照宓大人的教導去做,不忍心違背他的教導。《淮南子》裡面就有記載這一段。孔子提到,一定是宓子賤「誠於此者形於彼」,他內心非常真誠去愛護百姓,去教化百姓,百姓感受到他這一分真誠心,也真誠回應他,不忍心欺騙他。這是《淮南子》上的記載。

  在《韓詩外傳》當中還有一段提到宓子賤的一些具體的做法,這段記載也是強調他怎麼治理單縣。孔子問他,他回答,開倉賑糧,幫助這些窮困的人,然後補他們的不足。孔子說,你這麼做,一般的百姓會歸附你。接著他又說,他賞有能力的人,招募賢才,斥退這些沒有道德的人。孔子說,你這麼做,讀書人會支持你,但是還沒有到可以治理得非常好。最後他又說,他在當地,對當地有三個老人像父母一樣的侍奉;當地有五個人,像兄弟一樣的尊重他;當地有十二個人,他把他當知心的朋友;而且還有一個人,他把他當老師一樣的尊重、請教。孔子聽到這裡說,太好了,這麼做難怪能夠治理得這麼好。這個才是重點。

  因為我們從這一段話看出來,他是以身作則。孔子講到,「所父事者三人」,他就帶頭把孝道落實了,「足以教孝矣」;「所兄事者五人,足以教悌矣」,教人民尊重兄長;「所友者十有二人」,這推心置腹、無話不談的朋友有十二個人,那他就可以「祛壅蔽」,等於是老百姓的情況他完全清楚,下情可以上達,他就可以適時的調整他的政策,不能不好的政策去傷害到百姓;而且「所師者」還有一人,你看有益友又有良師,他的思慮不會偏差,他所做的每一件事不會失敗,所以「慮無失策,舉無敗功」。這個是《韓詩外傳》裡面具體講到他怎麼治理的。我們看到其實這個都是依據夫子,教化要以孝悌為本,身為一個領導者,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指導、勸諫,所以能夠成就這樣的功業。

  接著經文講到是另一個管理者,『西門豹治鄴,人不敢欺』,他的刑罰非常嚴格,人民很怕觸犯法律得到嚴重的處罰,這是「不敢欺」。而這三位官員他們的治理才能誰最高明?『辨治者當能別之』,明察治理的這些道理者應該能夠分辨得出來哪一個領導者的能力比較高。我們可以理解到,這個「民不忍欺」是最有價值的,而且這一定是靠教化。那個不忍,不只是在宓子賤大人前面,離開他也是這樣,甚至於宓子賤以後離開這個地方,人心接受那個教化,他還是感念宓子賤的恩德。這樣的情況,在離我們最近的皇朝清朝,陳弘謀先生是個好官,他在江西任官注重教化,老百姓非常懷念他。像他們這種官員,做到什麼程度?很可能他在世的時候老百姓感他的德,都幫他立祠祭拜他。當陳弘謀先生離開那個地方,經過了一百多年,另外一個官員到那裡去治理,非常的讚歎說,「陳弘謀大人一百多年前治理的教化力量,到現在都還深深影響那個地方」。所以這個不忍欺是我們每個人從事管理工作應該可以效法的一個目標。

  我們接著看二百一十八句,這句好像之前有跟大家交流過。我們一起念一下:

  【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法能殺不孝者。而不能使人為孔曾之行。法能刑竊盜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孔子養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

  經文當中一開始就講到,『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人民不懂得禮義,國家有了法律也很難實行得好。因為人不懂禮義,他不知做人的準繩在哪裡,他就會隨順自己的習性去做事。而沒有禮義的人,他就沒有廉恥之心;懂禮懂義的人,他鐵定有廉恥之心,他不願意違背禮義這個做人的標準。沒有廉恥,這個法律就很難實行得好。所以這個時代忽略了倫理道德教育,在整個社會當中呈現出來,法律很難貫徹得好。甚至於有地位、有錢的人都鑽法律的漏洞,學歷高的人很多也鑽法律漏洞。所以沒有德行教育,出現這些種種亂象,實在是讓人會憂心。包含交通路口警察不在的時候闖紅燈的人很多,這沒有羞恥心了。

  而法令,『法能殺不孝者,而不能使人有孔曾之行』,法律能將不孝的人處死,卻不能使人擁有孔子、曾子那樣的德行。所以法律是症狀解,它能扼止,但是那個扼止也是暫時的。我們想一想,有死刑的國家死刑犯減少了嗎?反而更多。我沒聽說過哪個國家因為制定死刑之後,死刑犯愈來愈少。它那個扼止作用,假如人的道德愈來愈差,根本就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那都是做完才後悔,還是犯罪率不會減少的。就像我們今天治病都治症狀解,也不能夠真正把健康的身體找回來。

  而且真正法令在行使的時候,當事人真的會回頭嗎?這是很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今天假如監獄裡再不注重倫理道德教化,那小盜進去出來變大盜,他在裡面接觸那些人,又沒有改過自新,那進去之後不是近墨者黑嗎?所以監獄裡面還是要回歸到教化。海南省監獄系統重視倫理道德教育,很多服刑人員出獄之後,都還繼續到傳統文化的單位去學習,那他就真的是有回頭。而且當一個人犯罪被判刑的時候,他的親人都是痛苦的,等到這個時候才來想解決問題,其實都已經太晚了。用倫理道德把他教好,也不會有人受害,也不會有人會被判罪,被判罪的人跟被傷害的人的家人也不會這麼痛心,所以教化太重要了!人生的不幸很難是用法律來扼制掉的,都是要靠教化,就是能夠禁亂於未然,根本就不讓他有犯罪作亂的情況出現。

  『法能刑竊盜者』,法令能對竊盜的人判刑處罰,『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卻不能使人像伯夷那樣的清廉。伯夷、叔齊是商朝的百姓,後來武王伐紂,他們兩個不願意吃周朝的糧食,餓死在首陽山,這是很有清廉的風骨。那竊盜者被處罰,他也不可能像伯夷這樣的清廉。所以必然要有德行教化,才能有孔曾之行,才能有伯夷之廉。

  接下來舉了一個具體的例子,『孔子養徒三千,皆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看到這一段,那也要效法孔子,孔子培養了學生三千人,這些弟子們都懂得在家恪盡孝道,出外恭敬長上,而且他們有德行,落實在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當中。「言為文章」,說出來的話成為人家依循的規矩。《中庸》講,「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行為儀表」,他的行為成為人們的表率。「教之所成也」,這些都是透過孔子教化的力量成就了國家這麼多的棟梁。而且因為這些棟梁,又產生了對整個社會非常大的教化力量。所以這個儀表重要。我們接受了傳統文化教育,我們也應該時時期許自己,「言為文章,行為儀表」,讓大家從我們自身的言行能對傳統文化生起一分信心。

  而這段話對於我們從事教育工作非常有啟示,就是假如我們在學校從事教育不重視倫理道德的教育,那很可能我們的學生往後就有可能做出違反道德,甚至更嚴重的違反法律的行為,那我們就沒有盡我們為人師的本分,這樣就愧對孔老夫子給我們這麼好的榜樣。所以從事教育工作都要發大願,尤其在我們整個中華文化好幾代人忽略的情況之下,在這個危急存亡之際,都應該效法孔子發大願心,盡己所能,承傳聖教。我們有這樣的存心,相信這一生走教育的路應該會是非常充實、非常有意義的人生。

  像孔子一生教化,他離開的時候,他的學生在他的墓旁心喪三年,都感老人家的恩德。子貢守了六年。子貢是商人,他接受孔子教化,您看那種念師恩的心這麼深切,好像當時候子貢拿著一根拐杖趕回來,非常悲痛夫子的離去,那根拐杖插在地上,後來長成一棵樹,您看他那個尊師之心感天動地,而且他本來是做生意的人。所以孔子有德,確實他的學生都覺得如沐春風。那他當老師的人就享受這個桃李芬芳、桃李滿天下的喜悅。孟子講的,「得天下英才而教之」。

  那這個師道確實是傳統文化非常重要的精神。師道要能承傳,文化也才能夠承傳;沒有尊師之道,這個法脈道統就傳不下去。西方在幾十年前就有發生過,哈佛商學院的一個學生叫韓德森,就告他的老師,告上法庭,說他依照他老師教的管理財務的方法去工作,結果失敗了,他要求他老師給他賠償。這個事情假如發生在我們中國社會、華人的社會,就覺得非常遺憾。但這個也讓我們想到,師者是「傳道、授業、解惑」,而且真的教導孩子經營事業也是要回到倫理道德,不然那鐵定是會有偏頗。「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樣引導才是對的。所以老師要回到傳道、授業,不然師生關係愈來愈薄了,那這不是我們希望見到的情況。整個師道的振興,所有從事教育的人都應該有這一分時代的使命感。

  我們看二百一十九句:

  【文子問德仁義禮。老子曰。德者民之所貴也。仁者人之所懷也。義者民之所畏也。禮者民之所敬也。此四者聖人之所以御萬物也。】

  文子請教關於『德仁義禮』的學問。老子回答道,德是百姓所尊尚、尊重的,『民之所貴』,人民非常崇尚德行。就像范公治理的地方百姓都幫他立祠祭祀。而這個德表現在哪?表現在起心動念都是善,都是為人民著想,「先天下之憂而憂」,所以「民之所貴也」,當時候的人民天天都在關心范公有哪些教誨,他們家發生哪些事,都要效法他。『仁者人之所懷』,仁是百姓所仰慕嚮往的。這個地方的領導者非常仁慈,可能很多人都移民到那個地方去了。這不只是一個地區,也包含一個公司都是這樣,一個學校都是這樣。呂杰校長重視這個《弟子規》傳統文化,他希望給孩子一生幸福奠基,這是仁,仁慈,結果他學校的學生每一年快速增長,這是「人之所懷」。包含吳念博董事長,他有一個員工就推薦了一百多個同鄉到他們公司去了,這確實是人之所懷。

  『義者民之所畏也』,有道義的人、道義的地方,百姓是最佩服、尊重的。稻盛和夫當時候出面,那是鳩山由紀夫首相請他出來,他到日本航空不拿一分錢,就為了讓這麼多的員工能夠過日子。光是這一點就凝聚了所有人的心,沒有人不打從內心尊重、佩服他。所以「義者民之所畏也」,非常敬畏他。

  接著,『禮者民之所敬也』,禮是百姓所恭敬、端肅的。在齊桓公那個時代,剛好山戎氏作亂,桓公派兵討伐,結果走的過程經過了燕國。經過燕國的時候,燕國國君親自來迎接他,因為畢竟是為了整個民族的安危。結果燕國的國君迎接他的時候,走出了燕國,走到了齊國。結果齊桓公就問,「一個國君走出他的國度來迎接,這個是什麼禮?」結果他的大臣說是迎接天子。那他就覺得,這樣不是讓燕君違禮了嗎?他這麼尊重他,但是燕君已經違禮,這個禮已經過了,他不是天子。所以他感受到別人對他尊重,但是不願意看到別人違禮,他馬上把燕君走過的地方統統給了燕國。這個修養很可貴!他體會到人家尊重他,又不願意人家失禮,就把那些土地統統給了燕君。反而整個中國的諸侯對齊桓公非常尊重,都來朝見他。所以守禮的人,桓公這一分禮敬的心,不只百姓尊重他,連諸侯都表達對他的敬意。

  我們接著看二百二十句:

  【顯賢表德。聖王所重。舉善而教。仲尼所美。】

  這一句之前也跟大家交流過,表彰賢德之人,這『顯賢表德』,這是聖明帝王所重視的。像漢朝表揚黃香溫席,趙孝、趙禮的友愛,那對整個當時候國家的風氣影響就非常大,是『聖王所重』。像我們中國大陸表彰吳菊萍女士,一個孩子從十幾樓掉下來,她以最快的速度救了那個孩子一命。這麼一表揚,杭州一帶的百姓都很佩服,甚至在一個大廣場立起了她那個接孩子的手的雕像。所以能夠表彰賢德之人,這是非常好的政策。『舉善而教,仲尼所美』,提倡善行,讓老百姓能夠見賢思齊,這是夫子非常稱道、讚歎的做法。這個「舉善而教」,是夫子在回答季大夫的時候講的,「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百姓互相規勸要去行善,要去體恤這些能力差的弱勢的人,這民心就歸厚了。

  而我當時候看道德模範當中有一位劉金國先生,他是公安部的副部長,五十六歲。當時候東北有油田爆炸,眼看可能會波及廣大老百姓的安全,結果他走到最前線,自己站在火焰附近親自指揮,很多下屬勸他離開,他都身先士卒,我們看到那個都為之動容。後來以很快的速度把火撲滅,這個在全世界都造成震動,覺得很不可思議,能有這麼好的效果把火快速撲滅。他說他當時候趕到現場就沒想要活著回去。所以能夠讓他底下的人這麼振奮,萬眾一心救火,也是他的誠心感召的。結果他得到非常高的讚譽。看他接受訪問的時候非常平靜,我想應該也是他覺得那本來就是他應該做的。他說到只想趁著自己往後的人生(他已經五十六歲了),把應該做的事繼續做得更好。這個舉善而教,都是我們聖人孔子最稱道的。

  我們再看二百二十一句:

  【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如果做一年的規畫、打算,沒有比種五穀重要的,因為民以食為天;如果做十年的規畫,沒有比種樹木更重要的了,所以「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而在我們這個時代對這一句話就很有體會了,種樹對人健康的重要性,對於整個環境的重要性。包含現在很多國家土石流問題非常嚴重,人民都有生存的危險。其實那個都是不重視種樹,都濫於砍伐產生嚴重的後果。台灣有一個企業家非常愛護大自然,所以他花了非常大的金額種了一片樹林,好像是幾十萬棵樹,就為了希望留給後世的人有一個這麼好的環境。當然他那個精神我相信也會感動很多人,也會有很多人效法。

  接著講,『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做終身的打算,最好、最重要的是培養人才。其實這點我們看,對一個家庭來講確實如此。當父母的不以教育孩子為重,他老年就有很多煩惱,孩子不聽話。所以至要莫如教子,對家庭來講,「莫如樹人」,對整個國家社會來講也是這樣。我們馬來西亞的沈慕羽老先生他就說到,當老師是最重要的行業,文化要靠老師來承傳。所以他是我們教育界最好的榜樣。因為教育界的人要為國家、為民族培養好的下一代,國家民族才有未來。所以從事教育的人體會到樹人的重要性,我相信他會很有使命感,會很堅持的走他教學的路。而且實實在在講,一個人真正無私去奉獻,他會知道受益最大的還是自己,因為教學相長。

  我們接著看二百二十二句,我們念一下: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孔子說到君子有三件是很敬畏的事,『畏』就是恐懼,不敢違背。第一是敬畏『天命』。這個天命也是自然的規律,就是因果報應的真相。這個教誨在經典當中都有提到,比方《尚書》講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而且人深刻去體會天命這個自然法則,他會細到任何一件事都有因果,任何一個念頭都有因果,他就懂得敬畏了。

  可以具體舉一些例子讓人去體會。像宋朝衛仲達先生,他起個念頭為全國百姓著想,他這個善的力量超過了他一輩子的惡行。人知道了,怎麼會不慎重自己的念頭?另外古代有一個李生,他要去考進士,結果遇到那個客棧的老闆。客棧老闆說他作夢有人說到,明天會有今年的一個考上進士的官人會來你這裡住,你好好接待他。結果他到的時候,這老闆非常的殷勤,他也很納悶怎麼對他這麼好。就告訴他,他今年會考上。他很高興,終於這麼多年的苦讀有結果了。但是當天晚上就想著,我考上進士要當大官了,我這個太太是還很貧窮不發達前娶的,嫌妻子不夠美麗,看不上自己的妻子了,就動了這個念頭,想說考上以後要換太太。結果後來他去考試,這個客棧的老闆又夢到人家告訴他,這個考生還沒考上就想著換太太,這一念把他的福報折掉了,他考不上了。果然回來的時候沒考上。老闆告訴這個讀書人,這個讀書人羞愧到也不敢住了,就走了。一念就把自己這麼大的福給折掉了,因為對不起自己的糟糠之妻,太太跟自己同甘共苦,一富貴了就想要換掉,這是薄福之人。這是「畏天命」。所以當老師跟當父母的,教導孩子敬畏因果報應是非常重要的,他才不敢作惡。我們要多讀點故事才好,隨時可以藉一些機緣引導他,決定不可以起惡念,更不能做惡的行為。

  『畏大人』是敬畏有德或者是處在高位的人。第三是『畏聖人之言』,敬畏聖人的教誨。而有德之人,或者是處高位的人,以至於是聖人的教誨,一定都是跟天命、跟因果報應這些教誨是相應的。一個人不敬畏有德的人、高位的人,那他就會愈來愈傲慢囂張了。所以君子這個三畏,畏天命、畏大人,他尊重國家的領導人,以至於配合國家領導人把老百姓教化好;接著敬畏聖人的教誨,他終生不敢忘記聖人給他的這些教導。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小人不知道因果報應而肆無忌憚的放縱習氣。這個在我們當前社會看得非常明顯,人有錢或者有權勢的,幹的事情真是讓人髮指,讓人真的是連說都不忍心說,那行為可能比畜生還不如。所以因果教育重要。小人不學就不知這些道理,尤其他不相信有來生,他覺得反正做完也沒人可以治他。所以老子說「天網恢恢」,上天是有天律的,「疏而不漏」,包含孔子講「遊魂為變」,你造了那麼多惡,這個靈性、靈魂一定是墮落的分,還要受到很慘的報應。

  「狎大人」,輕慢的對待居高位的人,現在很多社會風氣對高位者還是不夠尊重。當然高位者還是要期許自己用德行來以身作則,來感化百姓。但下位者,哪怕在位者無德,我們也不應該去輕慢他們,因為我們一輕慢他們,我們自己的行為也錯了。所以這個時代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自己要做對。父母不對,領導不對,老師不對,你不輕慢他們,反而做好來影響他們,那每個人都有羞恥心,還是會被感動的。所以面對這個時代,不要指責任何人,也不要輕慢任何人,從自身做好最重要。小人不懂得尊重,居然還戲侮,拿聖人的教誨開玩笑,「侮聖人之言」。在宋朝有一個讀書人拿孔子開玩笑,當地的父母官李存仁在南昌蓋孔廟,把舊的那個孔子像要移開,很多人搬不動。他在旁邊輕慢聖人,說聖人字仲尼,他就開玩笑說這個很重,所以搬不起來。李存仁對他非常嚴肅,斥責他。結果他當天回去,夢中就被杖打二十,最後就變得愚痴,很多字都看不懂了。所以不能侮辱聖人,也不能侮辱他的教誨。

  好,那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