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發大誓願第六 我若證得無上菩提……不取正覺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集)  1996/7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WD02-001-0007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各位同修,請大家掀開經本第二十三頁第三行,二十三頁第三行:

  【發大誓願第六】

  今天我們從這一章看起。『發大誓願』這一章就是法藏比丘向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佛,報告他修學成就的全文,這是有名的四十八願。淨宗修學所依據的根本就是這一章經,經中之經。這一章經是阿彌陀佛自己說出來的,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說,轉告我們的,轉告就如同阿彌陀佛自己說的沒有兩樣。所以這一部《無量壽經》是兩尊佛說法,這一章完全是阿彌陀佛所講的。這四十八願,實在說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建國的大綱,就像我們世間每一個國家都有它的憲法,跟這個意思一樣,我們從這一段經文就可以了解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

  這一段的經文很長,夏老居士會集的時候,他是用二十四願做綱,四十八願做目。所以這個文是二十四段,很清楚。我們看這個經本四十八願,總共分成二十四段,每一段下面用較小的字註明,註明這一段是第幾願,那個小字就是在註明四十八願的第幾願。所以我們從上面綱領看是二十四段(二十四願),從小字來看是四十八願。因為古時候的原譯本,這個願文,現在五種譯本裡,有兩種是四十八願,有兩種是二十四願,還有一種是三十六願。所以這五種譯本都不一樣,從這裡古人就判斷,判斷《無量壽經》的梵文本至少有三種不一樣的原本,否則的話,這個翻譯不可能是這樣翻譯的,這個差別不會差這麼多,沒有這麼大的出入,一定是原本不同。證明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無量壽經》是多次宣說,不是只講一次,所以它的原本很多種。我們看經文:

  【我若證得無上菩提。成正覺已。所居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

  這一段是總說,下面才一條一條分別跟我們說。這一條是總綱。『我』是法藏自稱,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說他如果成佛,他現在成佛了,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到現在已經十劫了。『所居佛剎』,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無量不可思議莊嚴。下面就是詳細跟我們講「功德莊嚴」的狀況,是如何莊嚴。第一願裡面說:

  【無有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

  這是第一願,沒有三惡道,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他把這一願擺在第一個,大概法藏比丘去十方世界參觀,十方世界都有六道,六道裡面三惡道是最痛苦,阿彌陀佛一看,這三惡道太苦、太可憐了,決定不能有,所以他就擺在第一願了。西方世界沒有三惡道。

  【所有一切眾生。以及焰摩羅界。三惡道中。來生我剎。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更墮惡趣。】

  這是第二願。後面是總結:

  【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不取無上正覺。】

  這個第二願就是說從三惡道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將來絕對不會再墮落到三惡道。當然西方極樂世界那裡沒有三惡道(第一願就說到了),去到那裡當然不會墮落。可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天可以說都到十方世界去參學,他方世界就有三惡道,去到他方世界是不是會墮落三惡道?不會墮落,永遠不會墮落三惡道。即使有三惡道的業因,他也不會墮落,有阿彌陀佛神力的加持,他不會迷惑、不會顛倒。由此可見,阿彌陀佛的本懷,念念願一切眾生完成佛道。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我作佛時。十方世界。所有眾生。令生我剎。皆具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種。大丈夫相。端正淨潔。悉同一類。若形貌差別。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這段(第二段)包括四十八願的三願,諸位如果看小字就知道了。在這裡要跟諸位說的,就是法藏菩薩在參學的時候,看到十方世界一切眾生都不平等,面貌都不一樣。相貌較端嚴、身體較強壯的人,往往就有驕慢的心理;相貌如果比較醜,身體沒有十分健康,常常就會生起自卑感,總是覺得自己都不如別人、都比不上人家,這個自卑感就生起來了。自卑感起來,這就是煩惱,心就不平,不平就有煩惱,「為什麼別人長得那麼莊嚴,我長得這麼醜?」這就會不平了,不平就是煩惱。所以阿彌陀佛他發這一個大願,他那個世界平等的。這點我們就要注意,這也是超過十方諸佛剎土,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所沒有的,西方極樂世界都有。

  西方世界所有眾生,諸位看這個經文,『十方世界,所有眾生,令生我剎』。這是不例外的,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他的身相都跟阿彌陀佛一樣,完全一樣,阿彌陀佛長得怎樣,你就是跟他一樣;阿彌陀佛有多高,你也跟他一樣高;阿彌陀佛身金色,你往生到那裡你也是身金色,沒有兩樣,都一樣。所以我們現在看到有一些人畫西方變相圖,佛像(就是阿彌陀佛)畫在當中,畫得比較大尊,觀世音菩薩就比較小一點,去往生的人就更小了,畫這種圖跟這部經講的不相應、不一樣。要是照這個經典,應該是完全一樣才對,凡是每一個往生的人跟阿彌陀佛都完全一樣,一樣高、一樣大,沒有差別,這才跟經典有相應,沒有第二種相貌的。

  『端正淨潔,悉同一類』,沒有形貌的差別,也沒有好,也沒有醜,沒有說有的較好、有的較醜,都沒有。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絕對不會有我慢心,也不會有自卑感,大家相好光明都完全相同,沒有差別,這個平等是一切眾生的願望。因為十方世界的眾生業力不相同,所以果報也就不相等,各人造的業不一樣,當然所受的果報就不同。西方世界,十方眾生去往生的,統統一樣造一個業,就是信願行,因同,果也同,修因一樣,果報也平等,所以這是真正平等世界。請再看下面經文: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自知無量劫時宿命。所作善惡。皆能洞視。徹聽。知十方去來現在之事。不得是願。不取正覺。】

  西方世界只要去往生的,只要往生到那裡,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這個品位最低的去到那裡,他的智慧、神通、道力,可以說跟阿彌陀佛差不多了,這是不可思議,絕對不是十方世界所有的。譬如佛在經上跟我們說,以娑婆世界來說,小乘阿羅漢(這四果羅漢)見思煩惱斷了,他的天眼可以看到一個小千世界,有這麼大的能力。阿羅漢裡面,天眼最特殊的就是阿[少/兔]樓馱尊者,他的天眼在阿羅漢裡面算是最大的,他可以看多大的世界?可以看到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所以阿羅漢最大的能力能夠看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這是說最大的。西方世界往生的人,他們所得的天眼,他們所看到的世界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個世界他看不到的,所有一切世界統統能夠看到。不是只有一個小千世界、大千世界,無量無邊恆沙世界他都見得到。

  『洞視,徹聽』,「洞視」就是看得很清楚,不是說只有看到而已,看得很清楚。這個六通的能力,可以說跟等覺菩薩完全相彷彿。所以這部經,學教的人不容易相信,學教的人對於三藏經典念很多了,所以一切經上沒有這種說法,也沒有這個道理,你說一往生就有這麼大的能力,憑什麼?所以教下這些法師們不容易相信這個法門,真正是難信之法,原因就是它太特殊了,絕對不是我們凡夫的智慧能力所能夠想像得到的。在這裡要注意的幾樁事情,第一個是「宿命通」,生到西方世界之後,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的事情,你統統明瞭了。你過去生,哪一生在做什麼事情、出生在哪一個世界,每一生的事情你都記得、都知道,這就是宿命通。剛才說的洞視,那是天眼通。「徹聽」是天耳通,十方世界所有的音聲,你都聽得到,聽得很清楚。

  宿命通,現在外國人用催眠術對一個人催眠,這個人進入催眠的狀態之後,他會說出他前世再前世的事情。有的可以說出好幾世的事情、好幾生的事情,說他前生是在哪一個國家再來這裡投胎的;有的人說他前生是從畜生道來投胎的,他可以說出好幾世前的事情。這是現在在國外有很多用催眠術證實這個事情,也證實佛經所說的六道輪迴是確確實實的,這是事實。西方極樂世界有宿命通,他不用藉任何的方法,無量劫以來的事情全部都知道,所作善惡統統知道。天眼洞視,天耳徹聽。『知十方去來現在之事』,「去」就是說過去,「來」是未來,「現在」。現在、過去、未來統統知道,統統見到,統統聽到。再看下面經文: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

  諸位要記得這個經文,『所有眾生,生我國者』。十方無量無邊恆沙世界,上從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如果論品位,上從上上品,下至下下品,統統一樣,沒有例外的,這是平等法。

  【皆得他心智通。】

  這就是說所有往生的人,不管你是什麼樣的品位,往生到那裡都可以得到『他心智通』。這個「他心智通」,就是別人心裡在想什麼事情,你都知道;別人心裡的起心動念,你知道。

  【若不悉知億那由他百千佛剎。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所以我們在這裡,在這個娑婆世界,在這個地球上,我們在這裡起心動念,你心裡在想什麼,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統統知道。所以我們就要時時刻刻注意,我們的心念。我們起心動念,中國古人說「舉頭三尺有神明」,所以不能做虧心事。這是古人勸善的一句話,你如果做虧心事、做壞事情,舉頭三尺就有神明,神明知道。一般鬼神、神明的神通能力是很有限的,並沒有很大。阿羅漢有他心通(我們剛才說證到四果阿羅漢),但是阿羅漢的他心通,他要入定才會知道,沒有入定他就不知道。我們去看《地藏經》,《地藏經》裡面說到光目女遇到一個阿羅漢,她就問這個阿羅漢,她的母親死後是投胎在哪一道?你看阿羅漢他要入定,打坐入定這樣他才看得到、才會知道,他如果沒有入定就不知道。入定就是要作意,我們現在說注意,注意去看,他才知道;他如果沒有入定,沒有注意去看,就不知道。這是阿羅漢他要入定。但是西方世界這些人,他們神通的能力,剛才跟諸位說過了,相當於等覺菩薩,他不用入定、不需要作意就知道,就像平常這樣,不管什麼時候他都知道。所以我們讀到這個經文,我們一身的過失、一身的罪業,以為別人不知道,哪裡知道西方世界的人,人人都知道。請再看下面經文: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羅蜜多。於一念頃。不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遍巡歷。供養諸佛者。不取正覺。】

  這一願是說「神足通願」。神足通就是會變化,神足通也叫做如意通,隨著你自己的心意變化,這就是我們俗話說的飛行變化、千變萬化。我們中國人看小說,諸位要是有看過《西遊記》,《西遊記》裡面說孫悟空有七十二變,那個七十二變就叫做神足通,屬於神足通。但是孫悟空他的神通很小,才七十二變而已,第七十三變他就變不出來了。西方世界這些菩薩,他的變化是無量無邊,這就不是孫悟空可以比的。

  這裡舉一個例子來跟我們說他們神通的能力。『念頃』,這是時間很短。在很短的時間,一念之間他就可以『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遍巡歷,供養諸佛』。這給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舉出一條來跟我們說,就是說一念之間(在這麼短的時間)他就可以去到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他是怎麼去的?不但有快速的神力,他心裡一想,人就到那裡了。十方諸佛剎土無量無邊,他分身去的,同時每尊佛那裡都有他的身在,他都可以現身,都可以供養佛,都可以聞法度化眾生。這種能力在一般的經論上講,最少要修到圓教初地以上的菩薩,才有這個能力。所以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確實經上不斷跟我們說,皆得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什麼地位?圓教七地以上的菩薩,圓證三不退!這樣的利益,這要去哪裡找?要是靠自己修行,修到這個地位,真的修三大阿僧祇劫,都還不能修到這個地位。

  這個法門,說老實話,一生成就,決定成就,這個不可思議。所以這個法門是真正平等成佛的法門。一生要是遇不到,那是沒有因緣,沒有這個福分。遇到了,是你有福,你有這個福報,是你有這個緣分。你可以依照這一部經典的理論方法去修行,這一生就成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果報,就像此地所說的。這一段的經文,完全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請再看下面: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遠離分別。諸根寂靜。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正覺。】

  這一願就是阿彌陀佛開給我們成佛的保證書,等於說給我們保證,生到西方保證你成佛。什麼樣的人到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眾生,生我國者』,這個我們每一個人都包括在內,他沒有說要開出什麼條件,所有眾生沒有條件,我們統統在內,就是所有的眾生。『遠離分別,諸根寂靜』,「遠離分別」是戒共定,「諸根寂靜」是定共戒,當然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戒定慧三學圓滿成就了。我們現在還沒去,但是在這裡提示的這些話,我們要留意、要注意,要去學習。「遠離分別,諸根寂靜」,我們現在就要學。我們現在這一句佛號念不好,為什麼念不好?一天到晚分別妄想。我們現在在台灣、在國外提倡一天的念佛,就是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時念阿彌陀佛。這種念佛的方法,就符合這兩句經文,二十四小時當中只有一句佛號,都沒有其他的,這當中沒有一個妄念,遠離分別;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諸根寂靜,這種功夫要是用得愈長愈好。所以我們念佛的人要學無事,沒有事情最好。別人如果有問題來問你,你答覆他;沒人來問的時候,我們就老實念佛。我們自己沒有問題去問別人,為什麼?沒事了,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還有什麼事!沒事,這樣才可以做到六根清淨。諸根寂靜就是六根清淨。第七段是:

  【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于日月之明。千萬億倍。若有眾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段裡面是第十三「光明無量願」,第十四「觸光安樂願」。佛的光明,不但是佛有光明,菩薩也有光明,聲聞、緣覺也有光明,乃至於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光明。我們現在這個心太粗了,念頭太多了,所以光明我們看不到。現在在國內外有很多人練氣功,有的去學一些氣功,他就可以看到別人身體的氣,看一個人的光彩,這個光每一個人的色澤不一樣,有的人身體放的光,有的是白色的,白色的跟黃色的這都算好的,那個光要是黑色的就較差了。所以每一個人的色彩不一樣,光明的大小也不一樣,可以從這個氣裡面看到一個人身體健康的狀況。在我們佛教裡面的顯教就沒有修氣功,不講究氣功。在密教裡面都有修氣功,像西藏喇嘛他們就都有學氣功,密教比較講究這一點。他修氣功,修到一個階段都有這個能力,可以看一個人的身體是不是健康,一個人身體發出來的光明是什麼樣的色澤、什麼樣的色彩。諸佛光明大小不一樣,這就是每一尊佛在因地的時候發心不同,每一尊佛菩薩都有發願,那個願不一樣,所以到了成佛,在果地上自然所放出來的光明也不相同。在理論上說「佛佛道同」,成佛都是一樣、都是平等。這是在理論上講,但是在相上講不相同。像釋迦牟尼佛的教區就一個娑婆世界,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教區是盡虛空遍法界,這是佛當年在因地上發心不相同。

  阿彌陀佛的光明絕勝諸佛,我們在這裡看到『普照十方,絕勝諸佛』,當然超過『日月之明』。這是比喻我們這個世界光明最大的,我們看太陽,太陽如果出來,我們外面就不用點燈了,就很亮了;晚上如果有月亮,也很亮。這是我們這個世界,光明最大的是日月。佛光超過日月,這是光明無量,所以阿彌陀佛也翻作無量光佛。佛的光明對眾生有很大的利益,若有眾生見到佛的光明,佛光『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我們知道阿彌陀佛的光明是遍照的,他的光明不是只有照一個地區而已,是所有的法界統統照到。照到,為什麼我們看不到?我們現在沒有看到阿彌陀佛的佛光注照我們。看不到是我們自己業障重,我們本身有障礙,不是說佛光沒有照我們。就像白天太陽出來,太陽出來,太陽光很大,你如果拿一隻雨傘,太陽光當然照不到,那個障礙是自己造成的。不是說這個光明不照你,自己有障礙,所以看不到。不是佛光有障礙,是自己有障礙,這個障礙就叫做業障,我們有業障,我們的業障較重,看不到佛光。如果我們把自己的業障消除了,佛的光明你就看到了,這是事實。

  如果我們要是再把這個意思說得廣一點,經典所在之處就是佛光普照之處。我們現在大家都看到這部《無量壽經》,這本《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的佛光,這本就是他的光明。我們將經典打開每讀一遍,我們讀一遍就是彌陀佛光給我們照一遍(照一次),讀一遍、二遍、八遍、十遍,佛光給我們照一、二遍、幾十遍,但是我們還是不能得到安樂,「慈心作善」,還是得不到,為什麼是這種情形?這就是我們業障很重,就是業習太重。大概一般的人,這部經你有耐心念五百遍,恭恭敬敬這樣讀,讀五百遍,你讀上五百遍,確實跟這部經就有相應,你自己就會感覺出來,你就會感覺到安樂,這個安樂你會很明顯的感覺出來,你會感覺心裡的煩惱減輕了,身心很安穩、很舒適、很快樂,這就是佛光給你注照,你就會顯露出慈心作善,你就有堅定的信心,知道自己決定可以往生西方。這是對於我們業障較深重的人,就要用這種方法才能夠得到效果。所以不是說念一、二遍,念十遍、八遍,這樣就有感覺。業障比較輕的人,當然他念幾遍就有這個感受,有這樣的效果。但是如果業障比較重,念這樣不夠。所以過去家師都要求同修,勸我們大眾這部經最少要讀三千遍,這是最起碼的一個要求,最少要讀三千遍。有很多同修(在台灣、在外國都有,在我們新加坡這裡也有),就有人真的這樣去讀,讀上三個月、半年以後,他真正得到效果。現在這部經有的同修讀五千遍,有的讀一萬遍,有很多人讀這麼多遍。所以經讀久了,你的心定下來,心就得到清淨,清淨就生智慧,智慧若生,業障就消除,這是事實,這一點也不假。

  所以家師過去勸我們同修說,你如果真正要修行,報紙不要看,也不要聽廣播、不要看電視,盡量保持自己心地清淨。為什麼?你事情知道愈多煩惱愈多,你不知道就好了,知道愈多煩惱愈多,妨礙我們的清淨心。所以家師一再勸我們同修,這些都不要看,這樣我們讀經才能達到清淨心,時間很短就可以得到。所以我們心還沒清淨以前,這是有需要的,有必要的,這些不要看是比較好。你的心如果清淨到一個程度,就像《楞嚴經》說的「淨極光通達」,你清淨到極處,你的光明就通達,智慧就顯露。有的人不知道這個道理,說電視、報紙都不要看,我們好像又回到古時候那個時代,跟現在這個現實的社會脫節了。有的人這樣想,他不知道心如果清淨之後,光明通達,前面經文我們都看過,你就能夠知道過去、現在、未來的事情。你不用去看報紙,比那些看報紙的還要清楚,還要了解,不需要去接觸這個社會,社會上什麼事情你都知道,沒有一樣不知道。所以我們要真正用功,這是從我們自己內心去求,這是我們修行的一個重點、一個關鍵,我們自己都可以去實驗。再看下面第八段:

  【我作佛時。壽命無量。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若能知其量數者。不取正覺。】

  這一段裡面是第十五願「壽命無量」、第十六願「聲聞無數」。這一願說實在的,西方稱為極樂,極樂的根本就是在壽命,無量壽。如果我們要是說西方極樂世界怎麼好又怎麼好,但是沒有壽命,沒有那個歲數,這一切的美好就都落空了,好是好,就享受不到,有就等於沒有,所以這個壽命是最主要的一條。所有一切的無量裡面,以無量壽最為主要,我們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翻成中文就叫做無量壽佛,佛的壽命無量無邊。這個經文說的無量,到底是真的無量,還是有量的無量?因為這個無量是印度數目字十大數其中的一種,印度的數目十大數其中的一種就是無量。我們前面說的阿僧祇,阿僧祇也是十大數之一,這個無量也是十大數之一。但是十大數裡面的無量,它是有限量的,它還是有一個數目字,只是它的名稱叫無量。所以有人有疑問,這部經典說的無量,是不是印度十大數那個有量的無量,還是真正的無量?但是如果說有量的無量,這也很難說。我們就把它算作有量的無量,縱然是有量的無量,這個數量也太大太大了,大到怎樣?你算不出來,所以這真正是無量,因為算不出來。所以這不是印度十大數裡面那個無量,連聲聞、緣覺都算不出來,這是我們在這裡看出來的,後面本師還會跟我們詳細說明,經文裡頭有說明的。

  『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它這裡只有說這兩類,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前面看過了,完全是菩薩的世界,西方世界裡頭沒有「聲聞天人」,聲聞天人這個名稱是假設的。所以經上說得很清楚,講聲聞天人有兩個意思,一個意思就是他還沒有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前的身分。像我們去往生,我們是人,就叫人;欲界天、色界天去往生的,這叫天,合起來就叫天人。從初果到四果,回小向大,念佛往生的,叫聲聞。這是說還沒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前的身分。這樣說起來,這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一部分的人,不是全體,一部分。另外一個意思,就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以後,像我們現在凡夫,煩惱一品都沒有斷,帶業往生。見思煩惱沒斷這樣的菩薩,雖然煩惱沒斷,往生到西方還是菩薩,在圓教裡面說,就是從初信位到六信位這個階段的菩薩,見思煩惱還沒有斷。見思煩惱還沒斷,往生到西方,就等於他方世界的天人;到了第七信位,圓教的第七信,見思煩惱斷了,等於他方世界的聲聞緣覺,第七信、第八信、第九信見思煩惱斷了,等於辟支佛、阿羅漢;十信心滿,那就是法身大士,證到圓教初住的菩薩。這是兩個意思,一個說還沒往生以前的身分,一個是說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斷煩惱的程度,這樣來分的。所以諸位要知道,雖然經上說聲聞天人,這是假設,不是真的說那裡還有聲聞天人。凡是往生到那裡統統是菩薩,只可以說位次較低的菩薩。

  『壽命亦皆無量』,這是淨土第一德。淨土殊勝的功德,這是第一。佛壽無量,所有一切往生的人壽命跟佛完全相同,也是無量。這個「無量」下面就舉例來說了。『假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這是假設的,不是真的。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多,太多太多了,沒辦法計算。『悉成緣覺』,這是假設這些眾生統統成了辟支佛,辟支佛比阿羅漢的智慧神通還要高。『於百千劫』,「百千劫」是時間,百千劫這麼長的時間。『悉共計校』,「計」是計算,「校」是比較,大家統統來計算。算多久?算百千劫,算這麼久。算這麼久,都沒辦法算出西方極樂世界聲聞天人的數量,那裡多少人算不出來,你就知道西方世界的人有多少。這些人還沒說到全體,只說一部分,就算不出來。換句話說,五十一位菩薩,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五十一個階級,這裡只說七、八個階級而已,後面統統沒說。前面七、八個階級的人就這麼多了,沒人算得清楚,你說西方世界人有多少?

  所以我們在這裡真正修淨土,嚮往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心裡就不能起一個惡念,不能做壞事,起一個惡念、做壞事,這麼多人都看到、都知道。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一萬個人念佛,難得有三、五個人往生,為什麼比例這麼低?什麼原因?就是嘴上在念佛,心裡還是打妄想,還是張家長李家短,這個世間是非很多。嘴上是說要去西方,心裡不是真正想要去西方,當然這樣的念頭,阿彌陀佛知道得很清楚,這就不能往生。往生最重要的就是心要相應,心清淨了,身、語就清淨。我們的心清淨,我們這個身體、我們的言語就清淨;我們的心不清淨,這個身跟語也不會清淨。最重要的是心清淨,這個最要緊。我們讀這些經文,這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說他的世界這個狀況,換句話說,連我們往生的條件也都給我們說出來了,所以一定要身心清淨,心淨則土淨,當然往生。下面一段是:

  【我作佛時。十方世界無量剎中。無數諸佛。若不共稱歎我名。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

  這一願是「諸佛稱歎」,也非常非常的重要。如果沒有「諸佛稱歎」這一願,我們就不知道有一個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再好、再方便究竟,好是好,沒人知道,我們如果想要去也去不了,也沒辦法去,因為沒有人知道。所以這一願就是十方無量無邊一切諸佛,都跟一切眾生介紹阿彌陀佛的淨土,每一尊佛都會介紹,介紹阿彌陀佛這個西方淨土,所以諸佛讚歎。我們娑婆世界,本師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這部經,給我們講這個法門,不但淨土三經是專門介紹西方淨土。除了三經之外,佛在通常講大乘經論的時候都有附帶介紹。我們所知道的,《大藏經》裡面附帶介紹西方淨土的就有兩百多種(二百四十多種),還有我們不知道的,可能還有。你看《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行願品」裡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附帶說的,《華嚴經》裡頭附帶說的;《法華經.藥王品》裡面也有說到;《楞嚴經》裡面「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都是佛說這些大經附帶所說的,這是諸佛稱讚的一個例子。因為一切諸佛都稱讚、都讚揚,所以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眾生才有機會聽到這個法門,才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殊勝莊嚴,發願往生。如果沒有這些諸佛介紹,眾生當生成就的機緣就沒有了。當生成就只有這一個法門,沒有第二個法門,這是諸位一定要知道的。

  所以,古德也說「如來之所以出興於世」,示現到這個世間來作佛,目的何在?就是宣揚這一部經典,勸眾生念佛求生淨土,就是為這一樁事情。由此可知,一切諸佛示現在眾生界裡面,主要就是為了這一樁事情,其他一切經論,可以說都是附帶說的。為什麼?因為你不相信,尤其這個法門,我們剛聽介紹西方極樂世界,哪有這個事情!這好像在講神話、講小說,好像在講故事,就有很多人不相信。不但我們世間人誤會,不相信,也有很多大法師,連講經說法的法師都有這個誤會,看到這個經都搖頭,怎麼有這種事情?都不能接受。連講經的法師都不能接受,何況一般的人?所以這個法門,佛跟我們說「難信之法」,真的難信。

  難信,我們今天聽到了能夠相信。不相信,你就不可能每天來聽,你每天會來,這證明你相信,總是有一點信心。佛在經上跟我們說,信心是從哪裡來的?是無量劫當中,多生多劫薰修,是你自己本身有這個善根,過去生中有學過這個法門。有學,為什麼沒有往生?為什麼過去生沒有往生?沒有專修。我們這一生如果還不專修的話,這一生又遇到,這一生又薰習一遍,還是不能往生,在阿賴耶識裡頭有善根,這是一個親因緣。第二個增上緣,是十方諸佛威神冥冥當中加持你,這是增上緣。你本身有善根,又再得到諸佛的加持,要是沒有三寶加持,這部經聽不懂,聽也不能產生信心。如果你成佛機緣真的熟了,這一生成熟了,這樣你的信心就特別的堅強。為什麼?聽了這個法門之後,你其他的統統放下,從今以後一門專修,那這樣你是決定往生,你這一生就注定成佛了,十方諸佛歡喜讚歎!這真是稀有,眼看著你成佛,從凡夫一下就成佛,所以這是第一等有福報的人,第一等人。所以我們從今以後修行,依什麼?只依一部《無量壽經》,其他統統放下,這是第一等的人,決定成就。

  下面這一段是這個大願的中心了,也是四十八願裡面最重要的一願,我們對於諸佛如來佩服得五體投地,就是在這一願。請看經文: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毀謗正法。】

  這一願是第十八願。十八願是四十八願裡面最重要的一願。什麼願?「十念必生」。念十念必定往生,你看這個法門多簡單,簡單容易到了極處。這裡說的『十念』,是臨終十念。這個「十念」有兩種說法,一個就是臨終十念,他到臨命終的時候才念佛;另外一個是平常時候,每天修十念法,有這兩種說法。

  臨終十念往生,我們在《往生傳》裡面也有看到,唐朝張善和他就是臨終十念往生的。張善和生前是殺牛的,古時候殺牛罪最重。古時候殺牛,不像現在的肉牛,像養的豬沒有工作,現在的牛很多像養的豬一樣。古時候的牛都是在耕田、在犁田,替人工作。這隻牛如果比較老了,沒有體力了,就把牠殺來吃。所以這個罪很重,古時候殺牛的罪很重。張善和就是一輩子專門在殺牛,當然這個殺業不得了。到臨命終的時候,地獄相現前,看到一些牛頭人要來跟他討命。張善和看到這些牛頭人來,大聲喊救命,恰好有一個法師從他家門口經過,聽到裡面有人在喊救命,就進去看看。進去一看,張善和就跟這個法師講,他看到很多牛頭人要來捉他,要來跟他討命。法師當時就趕緊燒一把香給他,說你趕緊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香點了拿過來,張善和接過香馬上就趕緊念阿彌陀佛,念十聲就跟法師說,那些牛頭人已經不見了,他看到阿彌陀佛來了,他要跟阿彌陀佛去了,這就是臨終十念。所以這個公案證明這一願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是說臨終十念。

  經上講得非常好,這一願非常重要,我們把經文仔細看。『十方眾生,聞我名號』,「十方眾生」包括我們在內,他沒有說娑婆世界之外,沒說這個,娑婆世界也是在內,我們統統在裡面。「聞我名號」,這個條件我們都有,我們統統讀到《無量壽經》,也都有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個條件我們都有了,都聽聞到了。再看下面這個條件是不是足夠?『至心信樂』,這個條件我們有沒有?「至心信樂」,信就是真信,樂就是愛好、歡喜的意思,對於這個法門,對於這部經典,真正相信,真正歡喜。我們剛才說的張善和,這一條他做到了,雖然時間很短,他這個條件有了。那個法師跟他說西方極樂世界,勸他趕緊念阿彌陀佛求往生,他就歡喜,馬上就接受,這個條件他有了。『所有善根,心心回向』。「善根」是什麼?念佛的善根,念佛就是第一善根,不是指其他的善根,就是指這個。純一至心,心心迴向,『願生我國』。念多少?『乃至十念』。當然,你平常如果有時間是念愈多愈好。

  聽經聽到這裡,就怕大家發生誤會,為什麼?聽說這臨終十念就能往生,現在有沒有念就不要緊了,到臨命終的時候再來念也還不遲。這在理論上講是沒有錯,像張善和確實就是臨終十念往生的,這《往生傳》確確實實也有這樣記載。確實有人臨終十念往生的,但是臨終十念要有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就是到臨終的時候頭腦很清楚。像張善和的頭腦很清楚,雖然地獄相現前,但是他的心還沒有顛倒,頭腦很清醒。這第一個條件就不簡單,這要有很大的福報。你去診所、醫院看病很重的人,到臨命終的時候,有幾個人頭腦很清楚?我們看大多數到臨終的時候都糊裡糊塗、迷惑顛倒,連自己的親戚朋友都不認得,哪有辦法!你要幫他助念也沒辦法,他本身就顛倒、頭腦不清楚。所以第一個條件,頭腦要清楚。第二個條件就是剛好這個時候有人來提醒他,遇到善知識勸他念佛。如果頭腦很清楚,但這個時候沒有人來提醒他,他也不懂得要念佛,或者將念佛忘記了,忘記了,這一生又空過了。第三個條件就是頭腦也清楚,善知識也遇到了,善知識跟他說,他是不是肯接受,他是不是歡喜接受?他如果不接受也是沒有用。所以這是一般說的有這三個條件,這個臨終十念要具足這三個條件才有辦法往生。我們自己想想看,我們有沒有把握到臨命終時,我們這三個條件都能夠具足?這就很難說了。

  所以我們現在已經聞到這個法門,我們就不能抱著這樣的心態。像張善和他是一生都沒有遇到佛法,他如果有遇到佛法,他學佛,他一定不會去殺牛,這我們已經知道。他就是沒有遇到佛法,一生沒有聞到佛法,到了臨命終那個時候才遇到善知識勸他念佛,所以這個情形不一樣。他雖然是臨命終遇到,時間很短,他這個十念,從第一念到第十念都沒有中斷,沒有中斷就是淨念相繼,他符合「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標準。我們今天已經聽到這個經文,已經聽到名號了,換句話說,我們就不能抱著那種投機的心理。如果抱著投機的心理,是決定不能往生,你的心不真,不是真正想要往生。這是我們諸位同修一定要記得的。

  「十念」,我們剛才有說過臨終十念,第二種十念就是說早晚十念法。早晚十念法,在過去說,十念法是一口氣,盡一口氣叫做一念,總共念十口氣,這叫十念。這是早上起來洗臉刷牙完畢之後,如果有佛像,在佛像面前念,合掌念十念;如果沒有佛像,面向西方,向西邊太陽下山那個方向念十念。晚上要睡覺之前也是這樣念。這是平常的十念法。十念法,就是念六字也可以,念四字也可以。四字譬如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念快或慢都沒關係,就是看你的中氣念,看你的中氣長短。你的中氣比較長,你一念可以念十幾聲,這樣一口氣算一念;有的中氣比較短,念三、五聲,這樣也是算一念。這就是十念法。

  大概二、三年前,家師到馬來西亞淨宗學會去講《彌陀經要解》大意,他提倡一天念九次,這個九次可能我們同修都有聽過,那個念法也可以算是十念,這個也是早上和晚上。那個十念,不是念十口氣,是念十句、念十聲,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都念十句,這樣的十念法。早上起來,一起床念十句,晚上要躺下去睡,合掌念十句,再躺下去睡。要開始上班的時候念十句,早上上班念十句,要午休的時候再念十句,中午開始上班再念十句,下午下班再念十句,這樣總共有六遍了。再加上三餐,你吃飯的時候,我們現在吃飯合掌念十句阿彌陀佛,這樣加起來總共一天念九遍。固定一天就有九遍,這也是屬於十念法,這是家師最近提倡的一種念法。這種念法很方便,不管你在做什麼工作都可以念,不管是什麼場所,譬如說我們聚餐,大家一起吃飯,還是開會,做什麼都可以念。你出外去旅行、去玩也可以念,這很方便,一天念九遍。這是簡單跟諸位介紹十念法。

  這個十念法,雖然時間很短,但是以最短的時間來攝這個心,它就有那個效果。譬如我們昨天跟諸位介紹的咒,比較長的咒我們念,比較會打妄想,愈短的咒愈不會打妄想。我們念佛念十念、念十句,這個短時間我們不要打妄想比較簡單,比較做得到,你每天保持九次,這九次的時間都不會打妄想,這樣你一天下來效果就很好,有很多同修這樣念,聽說效果很好。這個我們都可以去實驗,這個方法很方便。主要就是說每天都要念,不可以斷掉,不可以說想到再念,沒想到就不念,每天都要念。每天都念,念到你臨命終那一天,這也符合一向專念,淨念相繼,每天都沒有間斷。雖然是十念,但是每天都沒有間斷,這也決定往生。其他如果有時間,是念愈多愈好。

  前面所說的條件「至心信樂」,就是信願。蕅益大師說過,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看你是不是真正相信,真正願意往生西方),這是往生主要的條件;品位高低那是持名功夫的淺深,你念佛功夫的淺和深。他說功夫淺深,沒有說佛號念多少,沒有說這個,他是說功夫。功夫是什麼?這個佛號真正念到心清淨。如果心不清淨,佛號念得再多也不能算有功夫,所以古人說的「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念佛主要是在心清淨。嘴上念佛,心裡打妄想,這就沒有功夫。當我們心裡有妄想起來的時候,一句阿彌陀佛就把它壓下去,這就叫功夫。不管什麼念頭起來,只要念頭一起來,馬上就想到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換成阿彌陀佛,這才叫功夫,這個才叫念佛,一定要念到心清淨。

  末後兩句說『唯除五逆,毀謗正法』,這不能往生。「五逆」是重罪,殺父親、殺母親、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五種重罪,這一切諸佛都沒辦法救,決定墮地獄。如果只有犯五逆罪,《觀經》裡面有講到,這個五逆罪,只要回心轉意、真心懺悔,念佛還是可以往生。可是如果有後面這一條就不能往生了,為什麼?他不信,「毀謗正法」是他不相信,你跟他說,他不相信,那就沒有辦法。所以只有五逆,沒有毀謗正法,他還有往生的可能。所以修淨宗的法門,通常我們說往生是分兩大類,一類是積功累德,就是這裡說的「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這一類的,我們現在都是屬於這一類的;第二類的就是造重罪,五逆十惡,臨終懺悔往生,這是另外一類。像張善和是屬於臨終懺悔往生,他是這一類的。

  臨終懺悔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低也很難講,不一定說他臨終懺悔往生就一定下品下生(那是最低的),這也不一定,那就要看他臨終懺悔的力量。他要是真正懺悔,痛改前非,往往他的品位就很高。我們在《觀經》裡面看到阿闍世王,他跟提婆達多兩個勾結起來,一個要殺父親、殺母親,一個要將佛害死,兩個人合起來造五逆重罪,所以五逆十惡他們兩個都造透了、都具足了,這個罪是必定要墮地獄。可是阿闍世王到臨終那時候才知道自己這樣做錯了,真正懺悔,念佛往生。在《大藏經》裡面有一部經叫做《阿闍世王經》,專門在說阿闍世王他一生的事情,他到臨終念佛往生,在這部經裡面跟我們說,他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什麼品位?我們實在想不到,上品中生。你看臨終懺悔一往生就上品中生。所以我們也不可以輕視造罪業的人,不一定他臨終懺悔往生那個品位比我們還高。所以我們念佛的人對一切人要存恭敬心,不可以看不起人家。

  所以,往生是兩種方式。一個臨終懺悔,懺悔功德不可思議,我們中國人所講的「浪子回頭金不換」,這個浪子如果可以回頭,他就是真正的好人,好人當中選不出的好人,這是真正回頭了。我們佛法裡面也是這樣,真正懺悔回頭,往往品位突然就提升了。所以這一願是說十念往生,四十八願裡面最重要的一願,最殊勝的一願。十方一切諸佛都不能比的就是這一願。下面第十九願也非常重要,十九願是「發菩提心」,十八願是「十念必生」,所以古人說這兩願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第一個因素,最重要的因素。我們看經文: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

  這就是第十九願「聞名發心願」。『菩提心』是什麼?在《觀經》裡面說「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跟我們說的「直心、深心、大悲心」。這個如果要詳細講也很難,縱然講了,大家聽也聽不清楚。什麼叫做直心、深心、大悲心?什麼是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說不清楚。

  我們往往看到一些往生的人,在《往生傳》我們也看到。譬如倓虛老法師他在《念佛論》裡面有說三個往生的事蹟,這是他自己親眼看到的,他不是聽人家說的,他自己看到的。這三個人都是不識字、做苦工的,你如果問他什麼是至誠心,什麼是深心,什麼是迴向發願心,他不知道。但是不知道,他竟然往生了,而且是佛親自來迎接。《念佛論》裡面他有舉了三個例,第一個是修無師。修無師是出家人,他雖然出家(中年才出家),不識字,在家是做土水、做水泥工,做苦工。出家之後他自己也很認分,自己不識字,什麼都不懂,常住如果有什麼苦工,他發心來做。他就是只有念一句阿彌陀佛,他什麼都不會,他竟然在極樂寺往生的時候坐著走的,預知時至。你看《念佛論》後面說得很清楚。還有另外一個女居士,女眾,在山東青島湛山寺,這也是老法師的道場。她的先生在幫人拉車,生活過得很艱苦。湛山寺每個星期都有念佛會,一星期念一次,她每個星期日都到這個寺院裡面,去廚房幫忙洗碗、幫忙挑菜,發心做這些工作。她也是一天到晚就是念阿彌陀佛,知道這個世間很痛苦,一心一意求生西方。她也是預知時至,坐著往生的,坐著走的,她也不懂什麼叫做菩提心。

  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把這個祕密跟我們說出來,跟我們說破了,他老人家說,什麼是「菩提心」?真正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個說法,我們看修無師跟那個女居士,原來他們都是發無上菩提心。蕅益大師這個說法,經論裡頭,古人都沒有說過。我們想他這個說法很有道理,因為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就不退成佛了,佛是圓滿的菩提心,可見發願求生西方這個心就是圓滿的菩提心。你只要發心要求往生西方,這就是無上菩提心。所以蕅益大師這個說法,我們一聽就明瞭了,很清楚,大家都聽得懂。如果跟我們說,像《大乘起信論》說的「直心、深心、大悲心」,我們搞半天也不知道,不知道什麼叫做菩提心。所以蕅益大師這個說法最簡單、最清楚。

  『修諸功德』,在淨宗裡面,這個「功德」就是一心念佛,一心念佛就是功德,以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去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六字,念四字都可以。你念阿(ㄚ)彌陀佛也可以,還有人念阿(ㄛ)彌陀佛也沒關係,這個阿彌陀佛都聽得懂。不用擔心發音如果不標準,阿彌陀佛聽不懂,到時不來接我,這不用煩惱。阿彌陀佛神通無量無邊,他絕對聽得懂,所以這個不用去計較。過去也有很多人說一定要念ㄚ,有的說一定要念ㄛ,在這裡計較,這都是業障、障礙,這沒有關係。看你習慣念什麼,你念ㄚ就念ㄚ,念ㄛ你就念ㄛ,只要你念到心清淨,都可以往生,阿彌陀佛都會來接引,這個比較要緊。真心去念,念到心清淨跟佛就感應,所以不用去管這些。你去計較這些,都是妄念,都是障礙。看你怎樣念習慣,你就怎麼念。所以有很多人往生的例子我們都有看到,就沒必要去計較那些音調。這些音調你也很難去調整,每一位腔調不同,你怎麼有辦法要求到都一樣?所以不用去計較音調。

  最重要的,念到心歡喜,念到心清淨,心裡都沒有妄想,也沒有憂慮,都不會煩惱,沒有牽掛,這個比較重要。甚至經文懂不懂都沒關係,聽了之後你了解這個意思,信心生起來,這就是功德無量了,幫助大家增長信心,幫助大家發願求生淨土。除非你是發心要講經,要講這部經,要懂經義。實在說,經義也是從清淨心來的,從清淨心所產生出來的經義,才是真正懂。如果不是從清淨心所產生的,也沒用處,都是死的。所以要緊是讀誦經文,我們中國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個經書你讀一千遍,那個意思你自然就明瞭了。我們根性比較差、業障比較重,可能我們讀一千遍還不知道,這也沒關係,我們就讀一萬遍,念到心清淨為目的。心清淨,這個意思完全就顯露出來。為什麼會顯露出來?心清淨你的心就跟阿彌陀佛的心一樣,就相應了。阿彌陀佛心裡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跟你自性流露出來的無二無別,這就成功了,就成就了。所以要真正「發菩提心,修諸功德」,修諸功德就是念佛。

  『奉行六波羅密,堅固不退』。這個「六波羅密」是菩薩處事待人接物的一個原則,就是六度。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般若就是智慧。布施是什麼意思?要放下,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你的心就清淨了,就沒事情了。所以六袓大師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無一物,統統放下,布施是放下,生死輪迴也放下,只取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布施。不是叫你每天去找一些錢來道場捐錢,到外面去布施,這就不對了,這是種一些人天福報,不是菩薩六度裡面布施真正的意思,這個我們要知道。所以布施是放下。

  持戒是守法。我們現在還在這個社會,雖然我們心清淨、一塵不染,但是跟大眾相處,社會不亂,它有規定,它有法律。我們中國古時候有禮法,這我們都要遵守。入境隨俗,必須要遵守這個地區的法令規章,要遵守這個地方的風俗人情習慣,統統要遵守。這樣我們住在這個地方,才能夠跟這個地區的眾生和睦相處,大家才能夠互相合作、互相尊重。現在由於交通便捷,我們常常會去很多國家,每一個國家的風俗習慣都不一樣,道德觀念也不同,所以到每一個地方,去到他們那裡,就要跟他們打成一片,這樣佛法才能夠弘揚,才能夠讓當地的人所接受、所歡喜,這個我們就要注意,注意這些事情。所以持戒我們不能把它看作很死板,看到持戒就是五戒、十戒、八關齋戒,這些戒是自利。這個戒包括我們剛才說的這些,風俗習慣、道德觀念、每一個國家地區的法令規章(就是它的法律),這都要遵守,都在戒這一條裡面,所以戒不是死的。戒律的精神,主要就是教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凡是壞的、惡的我們都不要做,凡是善的我們盡量去做。我們剛才說了,善惡的標準,每一個地區也不一樣,每一個國家民族不一樣,每一個時代也不一樣,我們統統要知道、要遵守。

  忍辱就是要有耐心。處事待人接物、自己修行、幫助別人都要有耐心,沒有耐心不能成就。譬如教我們念這部經念三千遍,這要有耐心,你沒有耐心,沒辦法。有耐心之後才有禪定,忍辱是禪定的前方便,就是禪定的基礎。一個人沒有耐心,他怎麼可能得定?禪定就是一心不亂,就是功夫成片。念佛的人不能成就功夫成片,參禪的人得不到禪定,學教的人沒辦法得到止觀,原因在哪裡?沒有耐心。所以古來大德訓練學生,首先就是訓練他的耐心,用種種的方法去折磨他、考驗他,成就他的耐力。有耐力,慢慢增長他的定力,然後才能夠說到精進。

  忍辱之後就是精進,進是進步,精是精純,一門深入,這叫精進,不是教你學很多。所以我們有很多同修,這是佛法裡面有很多很難的地方,你看四弘誓願裡面說「法門無量誓願學」,有很多人看到這一願就想要學很多法門。所以家師在講經當中特別強調要「一門深入」,有的人想說四弘誓願佛明明教我們「法門無量誓願學」,法師怎麼只教我們學一種?佛跟我們說的是沒有錯,但是要看我們自己的程度。你剛開始學要一門深入,到了你得禪定之後,那個時候才「法門無量誓願學」。要先學什麼?學「煩惱無盡誓願斷」,這個「煩惱無盡誓願斷」是在「法門無量誓願學」前面。第一願是教你先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你發這個願要怎麼樣?要自己先斷煩惱。煩惱斷了以後再去學法門,學法門之後才成佛道,成佛道回來就是要度眾生,它是有順序的。所以我們現在的人就是不知道這個順序學錯了,這就錯誤了。所以一門深入主要就是要讓你斷煩惱,是教你得清淨心的。等到你煩惱斷了,清淨心現前了,第二個階段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是說精進。

  我們要知道怎麼修,絕對不能出差錯,不能修錯。有精進才有禪定,有禪定才會開智慧,般若就是智慧,這些我們都要知道。我們再看下面這一願,下面這願是說果報,有因必有果。

  【復以善根迴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

  這個果報大家要特別注意。所以念佛在這裡跟我們說了,要『一心念我,晝夜不斷』,這就是說一心專念,心不能有其他的念頭,這叫事一心。所以要一心專念,要晝夜不斷,日夜都不能斷。我們在初學的時候總是會間斷,間斷我們就要時時提醒,我們自己要提醒。古人念佛有念佛堂,這個念佛堂是日夜念佛都沒有斷的。古時候是怎麼念?大家輪班念,四個人一班,一班念兩個小時,兩個小時念完再換一班,所以念佛堂的佛號日夜都不中斷。輪到班的人,一定要去念。沒有輪到班的人,你如果有精神、有體力,也可以繼續跟著人家念。人數當然是愈多愈好,最低限度四個人當值,四個人叫做一眾,這是以前。所以進去念佛堂有一個好處,就是日夜有佛號提醒你,慢慢一直薰習,薰習到不斷。念到我們不刻意去念,自然佛號一直起來,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到不間斷。這是說古時候。

  我們這個時代要找這種念佛堂,沒得找了。但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科學發達也有一個好處,現在台灣發明念佛機也很方便,以前用錄音帶你還要換面,A面和B面換面佛號還會中斷,現在念佛機都不會中斷,除非沒電或是故障,要不然它二十四小時一直念。現在也有做小型的,放在口袋很方便,時時可以提醒我們念佛。以後要是再發明更小的,那就更方便,放在口袋、放在皮包,時時刻刻都可以提醒我們念佛,這就太方便了。

  這裡說『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的菩薩。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帶業往生的,前面說我們還是人天的身分,煩惱一品都沒有斷,一品沒斷去到那裡,怎麼一下子就變成「阿惟越致」?你去到那邊,所有一切神通道力、種種的享受,就跟阿惟越致的菩薩一樣,他有天眼通,你也有;他有天耳通,你也有;他有他心通,你也有,都一樣。不一樣在哪裡?不一樣的就是我們煩惱沒有斷,人家他煩惱斷了。我們見思煩惱還有,他見思煩惱斷了;我們塵沙煩惱還有,他塵沙煩惱也斷了,就是這一點不一樣。我們雖然沒有斷,沒斷去到那裡也等於斷了,為什麼等於斷?不會起作用了。因為煩惱是因,必須要有緣才會起作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惡緣,所以去到那裡不會起煩惱。

  我們世間人貪財,貪心是因,財寶是緣。西方極樂世界的財寶,你想要什麼就有什麼,怎麼會貪?就不需要貪,他不需要貪,沒有這個緣。像我們這個世間最重要的是什麼?不是黃金、美鈔,那個沒了,我們還可以活下去,最重要就是空氣,我們如果一下子沒有空氣,我們就死了,人就不能活了。這麼重要的東西,為什麼沒有人去貪,沒有人帶一些空氣回家保存起來?因為太多了,不需要貪。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所有都是無量無邊的,你去到那裡就沒有這個緣,不會讓你起煩惱,這個緣斷掉了,所以去到那裡,煩惱沒有斷就等於斷了。我們把這段文念下去: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發菩提心。堅固不退。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極樂。無不遂者。】

  這一段是加強我們的信心,只要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滿願!『遂』是遂願、滿願,個個往生。要緊的就是『繫念我國』,「繫念」就是我們一般人說的掛念,我們心裡不要掛念別的,掛念西方極樂世界、掛念阿彌陀佛就對了,決定這一生永脫輪迴、超越三界,這比什麼都要緊。

  【若有宿惡。聞我名字。即自悔過。為道作善。便持經戒。願生我剎。命終不復更三惡道。即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願裡頭「悔過得生」,縱然有造惡業。『宿惡』是兩個說法,一個是生生世世所造的惡業,一個是這一生當中,在我們聞佛法以前所造的惡業,這都可以稱為「宿惡」、舊業。知道之後,就要發真心懺悔。怎麼叫懺悔?跟諸位說,一心念佛就是懺悔。懺悔的意思就是後不再造,他一心念佛,心裡只有佛號了,一切惡念都沒有了,這是真正懺悔。所以一個真正懺悔惡業的人,什麼樣的惡業都可以懺除,你只要一心念佛就圓滿了。不用再去拜懺,那就不必了,那個實在是懺不完,沒有很大的效果。一心念佛,心裡沒有惡念,業障就懺除了。

  『命終不復更三惡道』。就是造三惡道的罪業,他也必定不會墮落到三惡道,這一生決定往生。這一願可以說,佛給我們業障深重這一類的眾生做了保證,這一生當中只要一心一意念佛,決定得生。千萬不要常常想到,我的罪業很重,我怎麼能夠往生?你如果這樣想,那就決定不能往生,為什麼?你不信,那就沒有辦法。要知道五逆十惡,只要相信、只要發願就都可以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統統是阿惟越致菩薩。要緊的是要建立堅定清淨的信心。所以把一切妄念都丟掉,你有什麼問題也不用問了,問題都是妄念,念阿彌陀佛就好了,還有什麼好問的?什麼問題都沒有。一切的問題都是妄念,統統是業障,我們要認識清楚。把這些業障統統把它丟掉,都不要了,一心一意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堅持下去,決定消業障、開智慧。

  好,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向諸位報告到這裡,下面明晚再繼續向諸位報告。我們來念佛迴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