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亦如過去……發大誓願第六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集)  1996/7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WD02-001-0006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各位同修,請大家掀開經本第十六頁,從第三行看起,我先將這段文來念一遍:

  【亦如過去無量佛。為彼群生大導師。能救一切諸世間。生老病死眾苦惱。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

  到這裡是一小段。這是繼續看法藏比丘,在他的老師(就是世間自在王如來)面前所發的大願。前面我們讀過,前面是法藏比丘「自利」的弘願,也就是他自己修學;六句當中以「智慧」為首,以「定慧」總持做為總結,這裡面含有很深的意思,值得我們深思,去學習。

  今天這個願文很明顯的看出來是「利他」的德用,所以第一句就說『亦如過去無量佛』,跟過去無量無邊諸佛一樣。『為彼群生大導師』,「群生」是指一切眾生,「導」是引導,引導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是因,離苦得樂是果。可是苦樂跟迷悟有很多層,不一樣,這就說到有究竟、有的不究竟了。究竟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是一定要幫助眾生成佛,所以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破,還不能算是究竟的果位。要如何才能夠幫助眾生得究竟的果位?在無量法門裡面,唯獨念佛往生不退的法門,只有這個法門是究竟方便,這是其他法門裡面所沒有的。

  因此在佛門裡面,這個「大導師」就是大師,中國人喜歡簡單,把當中這個「導」字省略了,簡稱稱為「大師」,大導師稱為大師。大師是對佛的稱呼,菩薩都不稱大師。你看我們稱觀音菩薩、文殊、普賢,這都是我們佛門裡面很了不起的大菩薩,等覺菩薩,我們只稱他作大士,不稱大師。所以這一點是佛學普通的常識,我們總是要有,總是要知道。在一般社會裡面,這個出家人無論他有多大的德行,也不能稱大師,不能叫做大師,這是過分恭敬了,恭敬過頭了。稱大師,那是已經成佛。所以菩薩稱大士、稱開士,我們經上前面念過「十六正士」,稱作正士,「正」就是正覺之士,正等正覺之士,是這個意思。我們對於出家法師的稱呼不能太過分,好像我們稱他作大師,這是我們對他的恭敬,其實這是錯誤的,這個尊敬過頭了,超過了,這是不應該的。

  所以在以前,皇帝的老師稱為國師,他是一個國家的老師。對於某一宗有特別的成就,譬如說他在禪宗裡面,他有很高的成就,就稱他作禪師;他在律宗有很高的成就,弘揚戒律,稱為律師;弘揚經教的,講經說法的法師,那是稱作法師。所以法師就是專門研究經教,講經說法的,才叫做法師。法師,最高的是三藏法師,你看我們有的經典,翻譯的人那個人題都是叫做三藏法師,不稱大師,這一點我們要知道。所以我們對一般出家人恭敬,不能叫他大師,叫大師這是超過了。大師是對佛的稱呼才可以。我們一般對出家人稱他法師,這樣就可以了,這就不失禮了。稱法師,一般這是我們現在通常對出家人最普遍的一個稱呼。

  可是有一點我們要知道,唯獨淨土宗的祖師可以稱大師。像我們淨土宗十三代的祖師,每一代的祖師我們都稱大師,那是什麼原因?我們想想看,諸佛教一切眾生成佛,他是怎麼教眾生一生成佛?就是教眾生念佛求生淨土的方法,這是方便究竟;淨土宗的祖師大德,他也是教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我們想想看,他跟諸佛如來有什麼差別?無二無別。諸佛如來用這個方法教眾生一生當中成佛,淨土宗這些祖師大德也是用這個方法教一切眾生一生當中成佛,所教的方法跟諸佛如來完全一樣。因此,我們對淨土宗的祖師尊稱為大師,這是教導眾生的方法完全相同,因同果也同。

  可是淨土宗的祖師,我們也要知道,他不是一個傳給一個,淨土宗不承傳。不是像其他的宗派有第幾代傳到第幾代,淨土宗不是像其他的宗派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淨土宗多半是這位法師他在世的時候,對淨土修學有成就,對淨土的弘揚有貢獻,他往生之後,後來的人大家公認他是這一代淨土宗的祖師,所以淨土宗的祖師是這樣來的。它不是像其他的宗派一代傳一代,不是這樣傳的,是大家公認的。所以淨土宗從東晉,我們中國東晉慧遠大師他是初祖,一直到了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只有十三代,所以它不是一個傳給一個。這是淨宗跟其他的宗派不一樣,這是很特別。在我們中國十大宗裡面,唯獨淨土宗特別,可以說它的祖師是大家選出來的,大家公認的。

  這是法藏在這裡發這樣的願,等同諸佛如來在惡世普度眾生,導歸極樂。『能救一切諸世間』,這個「一切諸世間」,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九法界有情。九界有情,六字洪名就普度了,一句「阿彌陀佛」統統普度了。『生老病死眾苦惱』,這是說一切眾生的果報,每一個眾生都有生老病死這些無量無邊的苦惱。『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這兩句就是菩薩行的綱領,六度法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菩薩教化眾生,離不開這六個綱領,就是這六個原則。

  『未度有情令得度』,「未度」就是說初機的,我們現在說一般剛剛接觸佛法,初學的。所謂八萬四千法門是度「未度」的,還沒得度的,跟他結緣,來勸勉他,勸他入佛門來學佛。『已度之者使成佛』,「已度」就是說他真正覺悟了,真正覺悟就不說其他的法門,專門講解念佛法門。念佛法門是成佛的法門,「念佛成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成佛。就是「已度之者使成佛」,已經覺悟的,使他趕快成佛。如果眾生還不能接受、不能相信,不能相信就是說對於念佛法門他還不相信、還不接受,佛就跟他說其他的法門。總歸一句,佛法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總是使一切眾生聽到佛法都可以法喜充滿,佛跟他說他所需要的法。

  『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這兩句話希望我們同修要記住。這裡說的「聖」,是說「佛」。假使你供養恆河沙數的諸佛菩薩,這個福報很大,但是還不如以堅固的心,勇猛精進,念佛求生淨土。為什麼?你供養恆河沙數那麼多的諸佛菩薩,你還是要六道輪迴,六道還不能出去,菩薩有退轉,菩薩有隔陰之迷,到下面經文我們會念到,可怕;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決定不退轉了,決定圓成佛道,那怎麼能比!這就是跟我們說,我們在還沒有成佛以前,修行最重要,修行當中是以求生淨土為第一要緊。菩薩如果不念阿彌陀佛,不嚮往西方極樂世界,他還是會退轉。

  【願當安住三摩地。恆放光明照一切。感得廣大清淨居。殊勝莊嚴無等倫。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無邊苦眾生。】

  這一首是求成佛、攝淨土的大願。上面這八句可以說是四十八願的總歸,也是四十八願的中心。四十八願,到後面會跟諸位同修詳細的介紹,四十八願是怎麼來的。這個地方這一句是四十八願的根本,菩薩願住『三摩地』。「三摩地」是清淨心,這是我們應該要學習的,具體來說,這就是「念佛三昧,三昧中王」。心地清淨就放光明,清淨心裡面自然就生智慧,智慧與一切法自然通達明瞭,就是『恆放光明照一切』。

  『感得廣大清淨居』,這就是講他以後所成就的極樂世界。『殊勝莊嚴無等倫』,這一句是形容極樂世界的狀況,「殊勝莊嚴」。「倫」是同類。十方諸佛剎土都不能跟它相比,它的殊勝莊嚴是諸佛剎土當中的第一。『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這是講接引十方世界的六道眾生。在輪迴裡面的這些眾生,彌陀的本願是希望你們趕快到極樂世界來,這是彌陀本願。眾生如果不相信、不肯來,那就沒有辦法了。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無邊苦眾生』。「常運」這是時間,從無間斷,就是長時間。「無邊」是說空間。這兩句也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常常在大乘經裡面看到,每一尊佛都有一個教化區域,他有他的範圍,每一尊佛的教區是一個大千世界。像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教化區就是娑婆世界,娑婆是一個大千世界,極樂又是一個大千世界。一尊佛只是一個教區,通常都是這樣。經上我們也看到,有的佛願力大、智慧廣、法緣殊勝,他的教區是兩個大千世界、三個大千世界,這個經上我們有看到,不是沒有,但是不多。唯獨阿彌陀佛的教區是盡虛空遍法界,在這裡這兩句顯示出來了。

  「常運慈心拔有情」,常運是時間。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個時間也不長,他的法運只有一萬二千年,時間有限,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只有一萬二千年。現在以我們中國的記載,佛滅度到我們今天是經過三千零二十三年,那麼一萬二千年後面還有差不多將近九千年。也就是說九千年以後,我們這個世間就沒有佛法了,佛法就沒有了,必須要再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彌勒佛出世,這個世間才有佛法。這個世間有佛法的時間很短,沒有佛法的時間很長,太長了。不像西方極樂世界它都沒有中斷,它那裡沒有正法、像法、末法,它那裡永遠都有佛法,永遠不中斷,這跟其他的世界不一樣。常運慈心拔有情,就是說它沒有中斷,從來就沒有中斷過。

  「度盡無邊苦眾生」,無邊是說空間。他不是只有度一個大千世界的眾生,它是無量無邊的法界,盡虛空遍法界都是阿彌陀佛的道場,我們這個道場、我們這個世界也在其中,也不在其外。這個事情我們如果搞清楚之後,才恍然大悟,原來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都是幫助阿彌陀佛招生的,都把這個學生招來,送到西方極樂世界,送到阿彌陀佛那裡去成就了。就好像阿彌陀佛辦一所學校,他的學校雖然在西方那裡,他派了很多人到各地去招生,派去招生的人就是十方一切諸佛,一切諸佛如來都替阿彌陀佛去招生。這個事情我們真正看清楚,所以我們才知道西方世界確確實實是法界裡面佛法的中心。

  所以我們看夏蓮居老居士編的《淨修捷要》,《淨修捷要》我們可以把它拿來做早晚課。《淨修捷要》裡面跟我們說「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我們看到他這一句話,馬上就會想到沒有錯。為什麼?我們在《楞嚴經》看到,在整個法界裡面發心專修專弘淨宗的,是大勢至菩薩帶頭的,他確實是淨宗初祖,他是法界的初祖,盡虛空遍法界他是初祖。

  若是在我們娑婆世界,普賢菩薩是第一個帶頭的。你看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二七日中在菩提樹下定中宣講《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在華嚴會上,以十大願王勸導華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西方淨土。這個四十一位是圓教從初住到等覺,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總共有四十一個位次。所以普賢菩薩他是娑婆世界淨宗的初祖。我們中國廬山慧遠大師是中國淨宗的初祖。所以說到淨宗初祖有三個人,法界初祖、娑婆初祖、中國的初祖,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

  所以看這兩句才知道,彌陀的教區是盡虛空遍法界,不是只有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末後這一首是求佛給他做證明。

  【我行決定堅固力。唯佛聖智能證知。】

  法藏比丘發的大願只有佛知道,只有佛才能夠給他做證明。

  【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

  縱然假使身體在苦難當中,教化眾生是有苦難的。你看《地藏經》上所說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你以佛法去教導他,他不但不接受、不相信,還要侮辱,還要障礙,甚至於逼害,菩薩要能夠忍受、要不退心,阿彌陀佛在因地裡面,他就有發這樣的弘願。我們第四章就向諸位報告到這裡。請看下面第五章:

  【至心精進第五】

  前面法藏比丘既然發了弘願,願發了之後一定要有行,若沒有行,這個願就變空願。「以行踐願」,以行來填這個願;「以願導行」,願引導我們去行,我們去修行。「願」是方向,是我們努力的目標。有方向,有目標,要認真精進努力,使自己的願望都能夠變成事實,所以接下來就是『至心精進』。請大家看經文:

  【法藏比丘說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為菩薩道。已發無上正覺之心。取願作佛。悉令如佛。願佛為我廣宣經法。我當奉持。如法修行。】

  這段經文比較長,我們就先念這一句。在這一章裡面,我們學習的地方非常非常的多。我們今天學佛了,發的是什麼心?我們為什麼來學佛?為了自己日子好過一點,為自己升官發財、家裡大小平安,有很多人是為這個來學佛的。我們在這裡看法藏比丘,他是發什麼樣的心來學佛,這就是我們要向他學習的地方。他是『為菩薩道』,「為菩薩道」是什麼?菩薩道是為普度眾生,菩薩道是度一切苦難眾生的,他是為這個來發心的,不是為他自己。『已發無上正覺之心』,這真正覺悟、徹底覺悟,是為利益眾生的,這是我們要學的。

  『取願作佛』,這裡我們看到,就跟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說的一樣。你看六祖他非常的了不起,他到黃梅去參五祖,五祖就問他:你來這裡要做什麼?他說:我要來作佛。他不求別的,他要來求作佛的,這個口氣不得了!我們看哪一個學佛的人到佛堂來,他是要來求作佛的?這我們還不曾聽說過。所以成不了佛,因為不想作佛,當然就沒辦法成佛。一般的人學佛,即使滿願了,這個願很小,也不過就是一般說的升官發財、家裡大小平安而已,他的目標就是在這裡而已,不是要成佛。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成佛的,要學得跟佛一樣。

  我們今天在這裡看到法藏比丘跟六祖一樣,他到世間自在王佛面前,他也是要來求作佛的,他把王位捨棄掉,發心出家,出家是要作佛的。作佛要如何?『悉令如佛』,我每樣都要跟佛一樣。真正要作佛也不是簡單的事情,這就要求佛了,求佛來教他,教他怎麼作佛。『願佛為我廣宣經法』,這是他向佛來求法。下面說明他求法的態度,『我當奉持,如法修行』。如果佛把經法教給他了,他不能依教奉行,那沒有用;一定要依教奉行,這才能成得了佛。

  【拔諸勤苦生死根本。】

  這一句顯示出法藏確實徹底覺悟了,知道生死可怕。『生死』就是指六道輪迴。生死輪迴的根本是什麼?貪、瞋、痴、慢,無明煩惱,這就是六道生死輪迴的根本,根本的原因就是這些煩惱。這裡上面還加一個『勤苦』,這兩個字好,你看哪一個人不是很勤苦在那裡修生死根本!六道眾生都是在搞這些,一天到晚都在搞這個東西,連晚上睡覺作夢也是在搞。法藏是真正覺悟了,要趕緊把他的根拔除,超越生死。所以這一句就是四弘誓願裡面的斷煩惱,「生死根本」就是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

  【速成無上正等正覺。】

  這是四弘誓願裡面的「佛道無上誓願成」。下面說出他的願,實在太稀有了,那是六祖大師比不上他了。他說:

  【欲令我作佛時。智慧光明。所居國土。教授名字。皆聞十方。諸天人民及蜎蠕類。來生我國。悉作菩薩。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寧可得否。】

  我們在《壇經》看到六祖,他看到老師說他要作佛,我們看到這樣就覺得很了不起了。現在我們又看到這段經文,六祖就比不上他了,六祖只有說要作佛而已,他沒有說他要超過一切諸佛,六祖還沒有說這一句話。我們現在看到法藏比丘,他不但要作佛,他還要超過,『都勝無數諸佛國者』,他要超越。向他的老師請教「我是不是可以做得到?」這個心願不可思議,確實我們不讀經想不到。我們想到要作佛,要跟諸佛一樣,發這樣的願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哪裡會想到我作佛還要超過一切諸佛?實在是想不到。所以他有這個願,他真正成就了,他確實超過一切諸佛了。

  這一段裡面有兩句話很重要,這個跟阿彌陀佛的成就有密切的關係。第一個就是『教授名字,皆聞十方』,「名字」就是阿彌陀佛的德號,六字洪名。這個裡面有法、有人,「教授」是指法、指人。「法」就是淨土三經,若要照印光老法師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再加進去,那就是淨土五經,這是教科書,這是法。「人」就是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是指人,這是做代表的。其實一切諸佛如來、一切諸大菩薩,在十方無量無邊恆沙世界,沒有一尊佛不宣揚淨土的,沒有一尊佛不勸大家念阿彌陀佛的。所以這個三經、佛號確實是普聞十方,這才能夠利益一切眾生,所以這一句重要。

  另外一句,我們在這裡看到『諸天人民及蜎蠕類,來生我國,悉作菩薩』。「蜎蠕」是畜生。「諸天人民及蜎蠕類」,這一句是說十方世界的六道眾生。「來生我國,悉作菩薩」,這一句我們不能輕易的看過去。西方極樂世界是菩薩法界,生到那裡去,統統是菩薩。諸佛剎土都是有六道,都是十法界;西方極樂世界只有一個法界,菩薩的法界,這個世界裡面沒有聲聞、緣覺,也沒有六道眾生,這個不可思議。

  現在真正發心想生淨土,你真正發這個心了,跟諸位說,你已經是菩薩了。為什麼?雖然還沒到極樂世界去,你是決定去,這哪不是菩薩?已經就是菩薩了,你已經超越六道;不但超越六道,超越二乘,小乘都超越了,你已經入菩薩的法界了。這個在四十八願之前,我們就看到了。所以這個世界確實「都勝無數諸佛國者」,這是真的超越了。

  【世間自在王佛。即為法藏而說經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

  這裡先從譬喻來說,這是世間自在王對他的開導,勉勵他,這是用大海來做譬喻。大海我們都知道海很大,一個人拿一個斗(古時候量水、量米都用斗在量),拿一個斗去量海水,量看看海水有多少。『經歷劫數』,「劫數」就是說很長很長的時間,時間是算劫的,給他這麼長的時間,那個海水一斗一斗給他量,慢慢量,有一天還是量得完。這是譬喻。下面說:

  【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

  這一段開示很重要,意思就是跟他說「有願必成」,你有發這個願,一定會成就。但是這個願裡面有條件,第一個是真心,『至心』就是真心。我們往往都以為自己的心很真,我的心最真;都以為自己的心很誠,都是認為自己誠心誠意,這就是迷惑,這就是真妄不能辨別,分不清楚,分不清楚就是愚痴,沒智慧。

  什麼叫真心?真心裡面沒有妄念,你心裡一個妄念都沒有,這才是真心。大乘經裡面說得很多,說這個心的狀況,「真心離念」,沒有妄念;有念,心裡有念頭、有妄念,這個心就不真。念佛的人還不老實念佛,還每天想東想西,這個心不真,所以念佛沒有感應。真正發心念佛,所謂「萬緣放下」,有一個妄念放不下,心就不真就不誠。

  你看現在這個世間外道的東西,邪門外道有很多有神通、有感應,那是真的,不是假的。駕乩扶鸞,我們一般說乩童這一類的,畫符念咒都很靈。其實畫符念咒大家都會,那個很容易。畫這個符,道士畫符,那個符能靈驗,要用什麼?真誠心。這個符普通沒有很長,符很短。我們一般若看過就知道,符沒有很長,很長的符少。畫符它的方法就是平常要練,那個符畫在黃紙上面,不管什麼樣的符,平常他就要練習,練得很熟。到了真正在畫的時候,他這個符,這個筆一點點下去,一直畫,畫到這道符完成,這當中心裡什麼都不可以想,就是什麼念頭都不能起來,一念不生,這樣這道符就畫成功了,這個符就靈驗、就有效果。如果你要是在畫這道符當中,畫到一半起一個妄念、打一個妄想,這道符就不靈了。所以畫符它的祕訣就在這裡。

  所謂是「誠則靈」,「誠」是什麼?一念不生,萬緣放下,心裡一個妄念都沒有,這個就是真心、誠心。畫符是這樣,念咒也是這樣。你看有的人念咒,像念大悲咒,有的念得很靈驗,有的念是念,不靈驗,差別在哪裡?就是真誠心。你真誠心念,那個咒就靈;你用妄想心念,咒就不靈,這個道理是一樣的。所以諸位要知道,那個長的咒就不如短的咒,長的咒太長,太長你就容易打妄想;咒若愈短愈好,他那個妄想不會起來,因為那時間短,妄想不起,這個咒念下來就靈驗。

  所以你若去念楞嚴咒,五會楞嚴咒,這個咒很長,你念這個楞嚴咒從頭念到尾,這當中想要不打一個妄想,這很不簡單,它那個咒太長了。所以念楞嚴咒就不如念大悲咒,大悲咒比較短,八十四句;念大悲咒不如念往生咒,我們修淨土念往生咒,那個咒很短;念往生咒不如念「阿彌陀佛」四字更短,這四字「阿彌陀佛」時間最短。念這四個字當中,你若不打一個妄想,那個阿彌陀佛就很應驗、很有效果。所以古大德跟我們說「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它的道理就在這裡。所以我們念佛的時候,不可以一面念佛,一面胡思亂想,胡思亂想就夾雜了。

  我們前天給諸位報告過,蓮池大師求雨。有的人求雨,《禪門日誦》那些儀規都搬出來,那些儀式都搬出來用,不一定會靈驗,不一定求得到雨。蓮池大師,那個太守怎麼會去請他求雨?可能是請別人求沒效,到最後才會想到去請蓮池大師。蓮池大師什麼儀式也沒有,他也沒有持什麼咒,也沒有念什麼經,也沒有什麼儀式,他就只有拿一個木魚念阿彌陀佛而已。念到哪裡,雨下到哪裡,他是憑什麼會有這樣的感應?就是真誠心。他念佛當中,不會一面念,心裡一面胡思亂想,不會這樣。他清淨心在念、真誠心在念,所以他念這個阿彌陀佛,他就有感應,有這樣的效果。所以我們念佛要知道,念佛不能夾雜,不能夾雜妄想,夾雜就不靈了,跟阿彌陀佛就不會感應,這很要緊。

  「至心求道」,要求道,就要真心去求,「至心」就是真心。我們在這個世間,世間的一切法不要去管它,這個世間是是非非,事情很多,不要去理它。你若要將這個世間事一樣一樣都放在心裡面,決定是障礙,這是錯誤的。佛在《金剛經》跟我們說,佛法尚且都不可以要,佛法也都要放下。《金剛經》跟我們說得很清楚,「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個「法」就是佛法,佛法都要放下了,何況這個世間法,應當更要放下,這個重要,非常非常重要。所以世間事我們都不要放在心裡,過得去就好了,我們世間是來玩的,過得去就好了,不要計較,念佛要緊。

  『精進不止』,「進」是進步,進步要精進,精進就是專一,專一才是精進。精進不能中止,不能停起來,這樣你的道業決定會成就。所以念阿彌陀佛要怎麼念法?第一個是決定「不懷疑」;第二個是決定「不夾雜」,我們剛才說的不能夾雜妄想,夾雜其他的統統不行。所謂不夾雜,就是一句佛號「阿彌陀佛」念到底,除阿彌陀佛之外,心裡什麼都沒有,空空的,就只有阿彌陀佛而已,這就是不夾雜;第三個是「不間斷」,一句接一句,你念快一點、念慢一點都沒關係,隨你個人的習慣。除了我們共修,我們若一起共修,這個速度大家就要整齊,不可以有的念得快,有的念得慢,這樣就不整齊,不整齊就不攝心。如果你自己個人在念,你要念快也可以,念慢也可以,隨便你自己念,這個快慢沒有關係。你若念佛念一小時,念一小時有一小時的功德;念兩小時,念兩小時有兩小時的功德,真正有功德。你要做到這三個條件,就是不能懷疑、不能夾雜、不能間斷,不間斷就是不讓它中斷。

  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念佛的祕訣是「淨念相繼」。「淨」就是不懷疑、不夾雜;「相繼」就是不間斷,你這樣念,心自然就清淨了。所以心裡沒有妄念,沒有妄想,什麼都要放下,一句阿彌陀佛,要這樣念法,「精進不止」。所以念佛目的就是求清淨心,就是求一心不亂,目的是求這個。這是世間自在王佛教給法藏比丘修學的方法,這個很重要很重要,必定可以滿願的。

  所以我們真正想要求生淨土,要依照這一部經典所說的理論方法來修學,不用多,三年,你自己就有把握往生了,自己知道,決定生淨土。這個不用去找別人來保證,自己就有辦法保證,自己會保證自己。自己保證自己才靠得住,別人給我們保證不一定靠得住。人家跟我們說「你一定會往生淨土」,別人可能講一些好話給我們聽,這個靠不住。但是自己保證自己,自己有感覺,自己知道,這是最可靠的。不用久,三年,你認真修學三年就成就了,這是真的,三年就做得到。這個淨業成就,這個世界亂,讓它去亂,它亂它的,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就好像我們移民,我們移民去西方極樂世界,從娑婆世界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這真正好。我們這個世界,說老實話,沒有一個地方是安穩的,沒有一個地方是安全的。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是好的去處,我們一定要去,應當到那邊去。下面這三句意義就很深了:

  【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莊嚴。如所修行。汝自當知。清淨佛國。汝應自攝。】

  這三句就很像禪宗裡面的機鋒話,機鋒就是話頭,禪宗要參話頭,這個話頭是答在問邊。佛這三句話,三個「自」,『汝自思惟』、『汝自當知』、『汝應自攝』,佛法在哪裡?佛法在我們自己的心裡,不是在外面,不是去心外求,「心外無法,法外無心」,要從內心去求。依靠誰?依靠自心,依靠自己這個心,這才真正靠得住。法藏比丘當時他要是依靠世間自在王佛,他就不會成就了。一定要依靠自己,為什麼?自己的真心本來就是佛,佛就是心,心就是佛。

  佛跟眾生的差別,說老實話,妄心就叫做眾生,「眾」就是很多的意思。你看我們心裡如果有妄念、有雜念,雜念很多,一下子想這個,一下子想那個,無量無邊,這麼多的念頭就是「眾」,眾就是很多的意思。無量無邊的念頭生起來,所以叫做「眾生」。佛是什麼?佛是清淨心,一念不生,這就是佛了。真心就是佛,妄心就叫做眾生。我們現在想要成佛,要如何把妄心轉變成真心?要如何把它變成真心,恢復我們的真心?這個事情是做得到,肯定做得到。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跟我們說,很明白跟我們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覺」就是真心,「不覺」就是妄心,真心本來就有,妄心本來就沒有,妄心是假的,不是真的。本來沒有,當然可以斷掉、可以離開;本來有的,當然可以得到、可以證得。這是給我們凡夫修行成佛的信心就建立了,所以叫做「大乘起信」,真正的信心可以建立。

  所以妄想怎麼會斷不掉?沒有斷不掉的,一定斷得掉,問題就是你自己是不是肯去斷這個煩惱?關鍵就是在這裡。你如果肯去斷,尤其是這個法門,你只要老實念佛這樣就可以了,用一句「阿彌陀佛」代替你所有一切妄念,這個方法妙就妙在這裡。你若沒有起心動念就不用說,一起心動念就是「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之外,我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念,這就成功了,這就叫精進。一面念佛,一面還想東想西,這就不是精進,這叫雜進,那就不會成功。精進才會成功。

  所以這三個「自」是點醒法藏比丘,法藏何嘗不明瞭!這一點,實在說,他就大徹大悟了,佛給他點醒了,當下他就大徹大悟。這跟禪宗裡面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無二無別,都一樣,這是上等根性人修的,中下根的人就沒辦法。法藏比丘他要弘揚的是念佛法門,不是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他不是用這個方法,他是念佛的方法。所以下面把這個法門暗中透露給我們了。請看經文:

  【法藏白言。斯義宏深。非我境界。惟願如來。應正遍知。廣演諸佛無量妙剎。若我得聞。如是等法。思惟修習。誓滿所願。】

  前面那三個「自」是禪,法藏一轉就把它轉成淨了,這個用意很深。「淨」從哪裡來?淨從禪裡面來的,淨跟禪是一,不是二。我們在前面序分裡面,顯示出禪、淨、密、教統統是一。禪是佛心,密是佛意,教是佛口,淨是佛行,一而四,四而一,不能夠分的。所以從任何一門都可以開悟、都可以證果,正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事實確實是這樣。但是眾生的根性不一樣,業障淺與深也不同,這就要選擇法門。就像我們人有病,但是每一個人的病不一樣,有的病較重,有的病較輕,症狀不同,所以你吃藥不能吃一樣的,醫生開藥方也不能開一樣的。佛說這麼多的法門,就是對治我們眾生不一樣的毛病,對治不一樣的業障,所以這就要選擇。

  法門裡面最方便的就是「持名念佛」這個方法,這是最方便,可以說每一個人都做得到,所以這個法門叫做「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就是不管你什麼樣根性的,根性最高的像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這是最高的,等覺菩薩將近要成佛了,他們也可以修這個法門;下至地獄眾生,地獄眾生是罪業最重的,將近要墮落地獄了,這樣的人也可以修,我們當中的就不用說了,大家都可以修。這個法門方便究竟。所以我們一般有的若學佛還沒有選擇法門,我們都會勸他修淨土。因為我們知道這個法門方便,大家做得到。我們若要介紹其他的法門,我們自己如果沒有能力,就不敢隨便介紹給他。因為我們要是不會觀機,不知道他適合哪一個法門,我們若介紹錯了,會耽誤人家,這我們就有過失。

  所以我們勸人,勸人斷惡修善,勸人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個絕對不會錯。縱然他修得沒有很大的成就,我們也不會害他,只是他得的利益在目前來說比較少而已,不會害到他。但是介紹其他的法門,這個我們就要注意了,除非我們自己很有把握,才可以介紹人家修別的法門。就像醫生開藥方一樣,你不知道病人的病症到底是怎麼樣,藥方亂開,開到最後要給人家治病,病不但治不好,反過來還更嚴重,這就有過失。所以這一點我們要知道。我們勸人斷惡修善,勸人念佛,這絕對對他有幫助、有好處。他若能夠相信、能夠接受,這個功德利益馬上就可以得到。他不能夠相信、不能夠接受,也跟他結一個緣、種一個善根,這個利益也一定有。所以這個我們要知道。

  剛才法藏比丘在這段經文所表現的,他是示現謙虛,謙虛他就是說佛你說的意思太深了,不是我們初學的人可以了解,就是說中下根性的人不能夠體會佛的意思,所以還是要再求佛明白的開示,就是『廣演諸佛無量妙剎』。為他廣宣經法,把十方世界一切諸佛理事、因果、善惡,希望佛統統為我們宣說,使我們明瞭而有所取捨。這樣的請法,正是如我們的程度,適合我們的程度,也符合我們的願望。

  『若我得聞,如是等法,思惟修習』,這裡面說了「聞、思、修」菩薩三慧,聞之後一切明白了,修正自己想法、看法、做法,這叫做修。『誓滿所願』,一定要達到他自己的願望、目標。

  【世間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為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應其心願。悉現與之。說是法時。經千億歲。】

  這一章是說西方極樂世界的歷史,法藏比丘求學修行的經過。你看這幾句要多少時間?『千億歲』,那個時候的人壽命是四十二劫,所以「千億歲」對他們的壽命來說是不成問題。我們現在看到這個時間數字太大了,我們這裡的人壽命要活到一百歲就很少了,還不滿一百,一千億歲這還得了!想到他們那個時候的人壽命四十二劫,佛跟他講經說了千億歲,說這麼久的時間。

  在這裡佛給他說了『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這個「二百一十億」不是數字。如果是數目字,二百一十億不多,世界無量無邊,二百一十億確實是一個小數字,不是多數。這個數字,像《華嚴》跟《大智度論》裡面所說的,這個數字是表法的,不是只有這些數量而已,它是一個表法的意思。它代表什麼?代表圓滿。所以我們佛門的表法,《華嚴經》都是用「十」,那個「十」不是數字,不是只有十而已,它是用「十」來代表圓滿,代表無量無邊。《彌陀經》裡面用「七」,這個「七」也是代表圓滿。所以我們看到《彌陀經》說的「七重行樹」、「七重羅網」、「七重欄楯」,我們不要把它想成西方極樂世界每一間房子門口統統是七重行樹,都是七層而已。每間都一樣,這個西方極樂世界那有什麼好看!太死板了,若是這樣想就錯了。那個「七」不是說七行,那個「七」是代表圓滿。

  什麼才叫做圓滿?我心裡想要怎樣,它就可以隨我們的意,滿我們的願。譬如說這間房子我要圓的,它就變成圓的;我要四方的,它就變四方的;我這間房子要白色的,它就白色的;要黃色的,它就黃色。隨你各人的心意,這就是圓滿,這才叫圓滿。所以我們看到《彌陀經》這個「七重行樹」、「七重羅網」,我們不能很呆板把它看作就只有那七層而已,七棵樹,那有什麼好看!要是這樣,我也不要去西方,不好看,太呆板。要知道它這是表圓滿。密宗裡面它是用「十六」,十六代表圓滿。像我們前面看到「十六正士」,菩薩不是只有那十六位而已,它是以十六位來代表一個圓滿的數字,菩薩是無量無邊。所以密宗用「十六」代表圓滿。

  這裡二百一十億也是代表圓滿,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諸佛剎土,世間自在王佛統統跟他說了,一個也沒有漏掉。說多久?說千億歲。這些諸佛剎土裡面的『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都跟他說了。「功」是修學的功夫,「德」是他的果報,「嚴」是莊嚴。清淨廣大圓滿之相,統統跟他介紹了。不但跟他說明,而且『應其心願,悉現與之』,佛有這樣的神力,佛給法藏比丘介紹哪一個世界,他就將那個世界示現在面前給他看,都示現在面前讓他看到。這就好像《觀經》韋提希夫人求佛的時候,釋迦牟尼佛把十方世界的諸佛剎土,都示現在她的面前給她看。

  這個「千億歲」,確實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教不倦,學不厭」,這麼長的時間來跟他講這個經,法藏比丘也很有耐心聽這個經。現在的人修學,可以說最大的障礙是沒有耐心,沒有耐心怎麼可能有成就!一部經聽了一遍,第二遍就不聽了,「這個經我就聽過了,都知道了」。都知道,你就成佛了;若還沒成佛,就是還不知道。所以若是這種人,我們就可斷定他不能成就。我們古來的祖師大德,我們不要說別的,就說聽經,同樣一部經聽好幾十遍,這樣的人很多很多。

  像清涼大師在五台山(我們同修若有去中國大陸朝山,去朝五台),清涼國師就是在五台山講《華嚴經》,他一生《華嚴經》講了五十遍。這個《華嚴經》一遍講完,從頭開始再繼續講,一生講五十遍。他以前聽經我們不要說,他自己講這部經就講了五十遍。《華嚴經》我們知道八十卷,這一遍講下來,我們最保守的估計,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講,都不放假,一天最少也要講六個小時,這樣一年一部才講得完。我們算他一年講一部,講五十遍最少也要五十年,清涼國師壽命很長,他活到一百多歲。所以這不簡單,這麼大部的經典,一生講五十遍,這個很不容易。

  還有唐朝時代的道宣律師,律宗的開山祖師,他聽《四分律》,那個《四分律》分量很大,他聽過二十幾遍。古時候交通不方便,再遠,若有人說《四分律》,他就去聽,聽二十幾遍。所以他可以成為一代的祖師,也不是偶然的,確實有那個耐心。聽不厭,聽不倦,這是功夫,他的受用這就是「德」。你說現在的人怎麼行!確實現在的人心不在道,這沒辦法。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

  【爾時法藏聞佛所說。皆悉睹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於彼天人善惡。國土麤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所攝佛國。超過於彼。】

  這一段經文非常重要。你若真正明瞭了,你對於西方極樂世界是一點懷疑都沒有了。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怎麼來的,是不是坐在家裡想來的?什麼時候發的,是不是一次發的?這些疑問在這裡都解決了。原來阿彌陀佛在法藏比丘還沒成佛之前,聽老師世間自在王跟他說法的時候,不但是聽到了佛跟他詳細解釋,而且見到十方國土的現相,親眼見到。

  『起發無上殊勝之願』,這就是下面所說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聽到、看到,譬如他看到我們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有六道,有三惡道,看到畜生、餓鬼、地獄那麼苦,他老人家發一個願,「我將來這個西方極樂世界,我成就的世界不要有三惡道」。四十八願,他是一願一願這樣發的,不是一次發的,是遍歷諸佛國土,一切諸佛世界裡面去看一看,那些缺點我不要,那些優點我都採取,這個了不起,不是憑空自己想來的。以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他到每一個國家地區去考察、去參觀、去訪問,採取人家的優點,捨棄人家的缺點,這樣來造成他自己的世界,超過一切諸佛剎土,它是這樣來的。所以你才知道,非常符合今天所講的科學精神。他不是在家裡打妄想,我想要怎樣怎樣,不是,遍歷諸佛國土。

  所以是以一切諸佛剎土裡頭,『天人善惡』,善的他取,惡的他統統不要了;『國土麤妙』,麤的他不要,妙的他要。『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選擇所欲』,你看這兩句,就是他建造西方極樂世界的原則。他一心一意在裡面去選擇,在十方諸佛剎土裡頭去選擇,這樣『結得大願』,四十八願是這樣來的。所以四十八願不是一天發的,是陸陸續續在千億歲當中才圓滿。圓滿之後,這是修行了。『精勤求索,恭慎保持』,「精」是精進,勤苦在那裡求索。修成之後,要恭敬、要慎重保持,不能讓它失去。『修習功德,滿足五劫』,這是說他修學的時間超過千億歲了。「千億歲」是求學、是聞法,成就了勝願;這「五劫」的時間是成就他的大行,建立他的西方淨土。

  『於彼二十一俱胝』,「俱胝」只是印度數目的一個單位,一千萬叫做一個俱胝。二十一俱胝就是二十一個一千萬,就是前面所說的二百一十億。為什麼這裡不說二百一十億,要換一個?因為五種原譯本的經文不一樣,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時候不敢改動一個字,所以這是原譯的經文。我們知道這個意思就可以了,「二十一俱胝」就是「二百一十億」。

  『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他學得很多,可以說盡虛空遍法界他都學遍了,他一樣都沒有漏掉,智慧辯才確實是第一流的,實在使人佩服。『所攝佛國,超過於彼』,這是說他修學的成就。「所攝佛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確實超越了一切諸佛剎土,這把西方極樂世界建造的經過跟我們說出來了。十方諸佛剎土是這些眾生業力變現出來的,善業變現出三善道,惡業變現出三惡道。阿彌陀佛這些六道統統不要,三善道他也不要,三惡道他也不要,他的條件是淨業。他成就的國土,就是他自己本身的一個標準,他要求我們把一切善惡的念頭統統放下,都不要了,只取一個淨業。「淨」是什麼?你只要用他的名號就可以了,念「阿彌陀佛」這個名號,這就是在修淨業。

  阿彌陀佛,「阿」翻成中文是「無」的意思,「彌陀」是「量」的意思,「佛」是「覺」的意思,「無量覺」。教你每天去念無量覺,念念都是無量覺,這樣就跟他相應了。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以現在的話來說,十方諸佛剎土想要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條件是什麼?條件是無量覺,你每天念無量覺,真的,你不知不覺就變成無量覺。萬法唯心,念覺就覺,念迷當然迷,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用這一個非常巧妙的方法,這個方法是一切眾生都可以修,一切眾生都可以成就,這才是真正平等成佛的法門。

  凡夫往生,就是帶業往生,不管帶多少業,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統統是菩薩,前面他的弘願裡面說過,統統是菩薩。但是經上也常常說,西方極樂世界有聲聞、有天人,那是方便說,方便跟我們說的(後面的經文就會說到),那不是真的,是方便說。方便說裡面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我們還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前,你的身分。像我們現在,我們是在人道,我們現在是人,我們往生到西方,我們是人的身分往生的,往生到西方就稱為人,叫做人;天道的天人去往生,就稱為天;證到阿羅漢果去往生的,就稱為聲聞、緣覺。這就是說你還沒往生以前的身分,這是第一個意思。

  第二個意思就是斷惑,從斷煩惱這個程度來說的。雖然你往生到那裡都是菩薩,但是我們帶業往生一品煩惱都沒有斷,煩惱沒有斷就等於他方世界天人,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去那裡再繼續修行。你若修到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煩惱斷了就等於他方世界的聲聞、緣覺,所以經上跟我們說西方世界天人、聲聞、緣覺,它這個說法是這樣的。不是真的那裡還有天人,還有聲聞、緣覺,不是。凡是往生到西方,統統是菩薩。他那邊的菩薩,統統是圓教初信位以上的菩薩,最起碼還是圓教初信位的菩薩。一直到了等覺菩薩,五十一個階級,這五十一個階級是從「斷惑證真」這方面來說的。實際上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樣子?完全平等。不像他方世界菩薩地位有高低,地位有高低的境界就不平等,較高位的菩薩和較低位的菩薩,境界都不一樣。但是西方世界高和低,都是平等的。

  所以我們要是往生到那個世界,煩惱一品也沒有斷,真正是博地凡夫,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我們去到那裡就跟他們平等了,跟他們平起平坐,跟他們打成一片,這個不可思議!我們是凡夫,他們是等覺菩薩,去到那裡我們就跟他們平等了,這是十方世界裡面所沒有的。其他的諸佛世界沒有這種情形,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才有。他這個國土殊勝,超越諸佛國土,就是在這裡超越。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十方世界不平等,唯獨西方世界平等。這個將來在四十八願經文裡面,我們統統可以看到。

  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你看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偈文裡面,他說「佛說難信誠難信,億萬人中一二知」,他說佛說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確確實實是難信,很難相信,一萬億個人當中,才有一、二個人知道。能夠信的人就有福,能夠信的人這一生就作佛了,這個因緣確實是非常不容易遇到,彭二林所說的,「無量劫中稀有難逢」。我們無量劫當中很難得、很稀有遇到,這不是說我們每一生都可以遇到,是無量劫當中剛剛好遇到,這個機會非常的少,所以說稀有難逢。

  【既攝受已。】

  這是西方極樂世界他造成了,成就了。

  【復詣世自在王如來所。】

  法藏菩薩五劫修行,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他回到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佛的面前去。

  【稽首禮足。遶佛三匝。合掌而住。白言世尊。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

  這是再回來向他的老師報告,說他的願望圓滿了,他的世界成就了,回來向佛報告。他的世界建成、成就,這個成就超過他的老師,超過他老師的世界,他的老師還沒有他的成就。超越了,他超過諸佛,他的老師也是諸佛之一,那是超過老師了。再看下面經文:

  【佛言善哉。今正是時。汝應具說。令眾歡喜。亦令大眾。聞是法已。得大善利。能於佛剎。修習攝受。滿足無量大願。】

  我們世間人都有嫉妒心,凡夫總是有,只是嫉妒心輕重不一樣而已,不能說沒有嫉妒。這個嫉妒是與生俱來的煩惱,本來就有這個煩惱,這也是根本煩惱之一。所以學生的成就往往若超過老師,老師看到心裡也是不高興,也有嫉妒,這個事情自古以來就有。在我們中國最有名的,就是漢朝大儒鄭康成和馬融,馬融是老師,鄭康成是他的學生。這個學生學了之後,他的學問超過他的老師,這個老師嫉妒,派人要害死他、要暗殺他。鄭康成這個人很聰明,知道他的老師要害他,他的老師嫉妒他,要回去的時候跟他的老師報告,他要從哪一條路回去,實際上他從另外一條路走的。結果他的老師請的殺手去埋伏,遇不到,害他不成。這個人聰明。所以在世間法裡面,往往那個學生的成就超過了老師,老師還會嫉妒這個學生。這是很難,這樣的煩惱。

  我們在這裡看到了世間自在王如來沒有嫉妒心,不但沒有嫉妒,他還讚歎,歡喜讚歎。佛是以「度眾生成佛道」為懷,世間自在王度這些眾生,就是要教這些眾生成佛。你想想看,要教眾生成佛難!沒有那麼簡單。現在法藏比丘這個法門,這個法門就容易了,可以帶業往生,往生就成佛了。這個法門、這個方法很好,所以世間自在王佛就把這些學生,統統都送給阿彌陀佛去教了,勸他們去跟他學,叫他們都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的老師要去哪裡找!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在我們中國佛門,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也有看到,印宗法師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一個人。六祖雖然在黃梅得法,那時他還沒有出家,得到衣缽還沒有出家,人家要害他、要搶衣缽,他躲在獵人隊,躲十五年,沒有人認識他。印宗當時是嶺南第一法師,弘法利生、講經說法的法師,遇到六祖,一交談之下,他自己佩服得五體投地,就給他剃度了,剃度之後反過來還拜他為師,這個道場讓給他弘法利生。他這樣一皈依、一拜老師,六祖的身分馬上就提升了,印宗都拜他為師,那還有什麼話說!印宗的那些徒弟當然統統跟他學了。這了不起,非常非常了不起!六祖是菩薩再來的,印宗也不是普通人,「一佛出世,千佛擁護」,如果不是諸佛菩薩,做不到。看到你比我還強、比我還高,我都是想盡方法來壓迫你,想辦法趕走你,還會把這個位子讓給他,道場讓給他弘法利生,哪有這個道理!像這些地方都值得我們深深來反省。

  所以嫉妒、瞋恚是滅佛法,不是興佛法,這是地獄種子。不要說每天念佛、每天誦經拜懺,這個煩惱若沒有降伏,將來還是要墮地獄,沒用處,念佛也不能往生。往生是什麼?是教你這一句佛號念到心清淨,才會往生;一句佛號裡面還有嫉妒,不能往生。要把貪瞋痴慢統統念掉了,這才會往生,這一點諸位同修總是要知道。所以教你念佛的祕訣,為什麼叫一心專念?為什麼叫淨念相繼?一定要淨,淨是心清淨。要念到自己妄念不生,要念到自己的貪瞋痴慢煩惱雖然有,它不起作用。起作用,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只有這一念起作用,其他的念頭雖然有,不起作用,這就叫伏煩惱。煩惱雖然沒有斷,一句佛號把它控制住了,這個佛號起作用,佛號有力量,可以把所有一切煩惱伏住。

  《金剛經》講的「云何降伏其心」,淨宗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把你的妄心降伏住,二六時中,處事待人接物,確實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了一句阿彌陀佛之外,絕對沒有第二個念頭,這個人就決定往生,這個要緊。這才是叫做念佛的人,才符合大勢至菩薩的淨念相繼。所以我們的佛號如果沒有一句接著一句,他的妄念就起來。所以佛號為什麼不能中斷?你不念佛,你就念別的,念佛果報在西方極樂世界,念其他的就是六道輪迴。所以自己要冷靜想一想,我今天從早到晚,我是造六道輪迴比較多,還是造西方極樂世界比較多?兩個一比較,不成比例。我今天念佛念兩小時,這算不錯了,但是還有二十二個小時在打妄想。二十二個小時造六道輪迴,兩小時造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不成比例,這還不行,比不過。這樣我們才真正知道念佛要緊,才知道我們念佛要如何念法。

  所以真正念佛的人,就沒有那麼多問題。所以你若是看到法師,問題還是一大堆,問東問西,整個頭腦裡面全是問題,這就是不老實。我們現在是民主時代,法師都很客氣。古時候,像禪宗裡面他們那個祖師,若有問題,香板就打下去。像我們淨宗,我們不要說太久遠的,近代的印光大師,你若有一大堆問題去問他,他就罵你,枴杖就打下去了。隨便打妄想,所有的問題都是妄想。其實我們也遇到很多人問題很多,愈問問題是愈多,永遠不能解決。因為那是妄想,怎麼說也說不清楚。所以真正善知識,他就是將你這個妄想的根斷掉。

  所以祖師大德他用的是這種手段,就是讓你的心,那個妄想、妄念不要起來,把它打斷,叫你一句佛號念到底,不要亂想,這才是叫做真正念佛的人。所以念佛的人若有問題起來、有妄想起來,趕緊把它換成阿彌陀佛,這樣就對了,這樣問題就解決了,這樣念佛功夫才會得力。所以老實念佛,「老實」二個字很難。可以做到老實,決定往生。所以念佛的人大多數都不老實,毛病就是不老實。

  我們看這裡,他們師生確實是我們的榜樣,老師對於學生的愛護、尊重、讚歎。『今正是時』,就是說現在正是時候。『汝應具說』,你趕緊跟大家說明,把你建造西方極樂世界莊嚴之相,向大眾報告,向大眾宣布。『令眾歡喜』,大家聽了之後一定生歡喜心,一定都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亦令大眾,聞是法已,得大善利』,「大善利」這句話是真的,唯獨圓滿成佛才是大善大利。如果修學不能成佛,雖然善,雖然利益,不能算大,這不算是大利益。這就是「欲令十方九界眾生,同入彌陀一乘願海」,就像前面經上所講的「一切含靈皆得度脫」,這是無比的善利。

  『能於佛剎,修習攝受,滿足無量大願』,這個意思就是說,大眾聽了法藏提出他修學成就的報告,必然發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滿足法藏度生成佛的願心。同時也滿足世間自在王如來教化眾生的本願,他也是希望眾生快快成佛,現在看到學生這個方法,比我這個方法還要善巧、還要方便、還要快速,當然把學生統統介紹給他。所以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的真相,只要能夠求生淨土,就跟阿彌陀佛的大願相應了,不僅這一生沒有空過,實在是這一生無比的幸運。

  我們無始劫以來在六道裡面輪迴,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六道裡頭,哪一道都去過。經上說阿羅漢,阿羅漢有宿命通,「宿命通」就是他知道過去生的事情。他想到過去生自己墮落地獄那種情形,想起來的時候,那個心裡的恐怖,恐怖到身體都會流汗,流出來的汗都是血汗,那麼恐怖。我們哪一個人沒有去過地獄!不知道去過多少遍了,可惜我們有隔陰之迷,把以前過去生的事情忘得乾乾淨淨。這一生有這樣的一個機會,這個機會是稀有難逢,我們這一生可以了脫的一個機會,有多少菩薩想要聽聞這一部經,都沒有機會聽到。我們若能真正把握住,依教修行,這一生決定出離生死。

  這是自在王如來要法藏比丘把他修學的成果,提出來向大眾報告。下面:

  【發大誓願第六】

  就是法藏比丘報告他修學的成就,也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我們明晚再跟諸位介紹,我們今天就向諸位報告到這裡。我們來念佛迴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