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五戒相經箋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四集)  2009/9/16  中國山東省海島金山寺  檔名:WD11-003-0024

  《五戒相經箋要》。佛陀教育網路學院的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上一集我們跟大家學習到《分別善惡報應經》裡面講的,得到長命有十種修因,就是修十種長命的業因。

  第一種就是「離自手殺」,要遠離自己親自動手去殺生。第二個要「離勸他殺」,要遠離勸別人去殺生,自己沒有親自動手殺,但是教別人去殺,指使別人去殺,這都屬於勸他殺,這個要遠離。第三要遠「離慶快殺」,有慶典、有喜事不能殺生,要遠離,一般講婚喪喜慶,都不宜殺生,要遠離。第四是「離隨喜殺」,隨喜別人殺生的事情,或者是鼓勵,或者讚歎,看到別人殺生,心裡生歡喜,這個就是隨喜,這個也要遠離;看到人殺生不能隨喜,縱然我們沒有辦法去救這個生命,也不能夠隨喜。第五「救刑獄殺」,一般講牢獄,你能夠幫助人脫離牢獄之災,避免被判刑而死。自古以來在公門裡面當官的,現在講司法界的、管司法的,救刑獄就有很多機會,像《了凡四訓》講的「平反冤獄」這類的,救刑獄殺。第六「放生命」,就是我們一般講放生。第七「施他無畏」,布施他人無畏,讓他人(就是別人)遠離畏懼;別人身心有恐懼,畏懼不安的時候,我們能夠幫助他遠離畏懼,得到安穩,這就是施他無畏,就是無畏布施。無畏布施的涵蓋範圍非常廣泛,凡是能夠幫助他人遠離恐怖、畏懼種種災難,能夠讓他身心得到安穩、得到解脫,這都是屬於施他無畏。第八「慈恤病人」,對病人有慈悲心,體恤病人的病苦,也就是不討厭病人,而是用慈悲、關懷、體恤的心去看待病人,這是第八種。第九「惠施飲食」,就是布施恩惠,這個恩惠屬於飲食方面的,特別有饑荒的地方,或者有災難的地方,急需要這些醫藥飲食,我們能夠去布施,這是第九種修因,得到長命的果報。第十「幡燈供養」,這是屬於三寶裡面的,燈代表智慧,幡代表高顯,在佛門裡面供養幢幡、寶蓋、施燈,這個在三寶裡面種福,也是得長命的修因。「如是十種獲長命報」,這是《分別善惡報應經》給我們講,有這十種修因,可以得到長命百歲的果報。可見得我們壽命的長短,主權還是操縱在我們自己,我們要懂得怎麼去修因,因為這個是果報。要真正認識正確的修因,我們照這個因來修,必定可以得到這個果報。我們上一集是學習到這個地方。下面還有弘一律師三段的補充解釋,我們現在來看《補》:

  補【若已受五戒而毀犯者。皆結突吉羅(新譯作突色訖里多)罪。分其輕重。為上中下三品。突吉羅,此云惡作。】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一段是《補釋》裡面給我們補充解釋。『若已受五戒而毀犯者,皆結突吉羅罪』。突吉羅是翻譯的譯音,舊譯叫突吉羅,新譯(新的翻譯)作突色訖里多。在我們中國翻譯經典的歷史上,凡是我們看到講新譯、舊譯,是根據玄奘法師那個時候來劃分的。玄奘法師以前翻譯的佛經叫做舊譯,玄奘法師以後翻譯的佛經叫新譯,從這個時候劃分舊譯、新譯。舊譯跟新譯,有一些佛學的名詞術語,用的字不太一樣,但是意思上是一樣的。這裡舉出新譯作突色訖里多,跟舊譯突吉羅是同樣的意思。因此我們看到經典上有一些舊譯、新譯,翻譯的用詞不一樣,但是它是一樣的意思,同樣一樁事情。比如說我們出家眾受比丘戒,經典有翻比丘的,也有翻苾芻的,苾芻就是比丘,譯音不同,意思相同。「突吉羅罪,分其輕重」,輕重就是同樣是犯突吉羅,但是也有輕重不同。『為上中下三品』,它分三品來定犯罪的輕重。『突吉羅,此云惡作』,「惡作」就是造惡業。造惡業,在經典上就直接用音譯的,翻它的音,沒有翻中文的意思,就叫突吉羅。突吉羅是音譯,翻它的音,如果把它翻成中文的意思就叫惡作,突吉羅就叫惡作。

  補【《佛說犯戒罪輕重經》云。若無慚愧。輕慢佛語。犯是者。如四天王壽五百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九百千歲。《涅槃經》云。若言。如來說突吉羅如上歲數入地獄者。並是如來方便怖人。如是說者。當知決定是魔經律。非佛所說。】

  有一部經典叫做《佛說犯戒罪輕重經》,就是佛說犯戒的罪過,怎麼分它的輕重,講這樁事情的經典。在這個經典裡面講,『若無慚愧,輕慢佛語,犯是者』。「若無慚愧,輕慢佛語」,就是不依教奉行,對佛訂的戒輕慢、不學習、輕視。佛給我們講的,我們不能依教奉行,當然一定是要造罪業。「犯是者」,犯了這個罪(就是沒有慚愧,輕慢佛語,不能依教奉行,不聽佛的話),會有什麼果報?『如四天王壽五百歲墮泥犁中』,四王天的天人壽命五百歲,四王天的一天等於我們人間五十年,忉利天天人一天等於我們人間一百年。如四天王的壽命五百歲,他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五十年,所以這裡講『於人間數九百千歲』,這麼長的時間墮在泥犁,泥犁就是墮在地獄裡面。可見得這個問題是很嚴重的。

  《涅槃經》又講,『若言:如來說突吉羅如上歲數入地獄者,並是如來方便怖人』,這是引用《涅槃經》的一段經文。「若言」,就是假若聽到有人這麼講,如來說犯突吉羅罪會墮在泥犁當中九百千歲,這麼長的時間入地獄,這話是如來教化眾生一個方便,為了要勸眾生不要造惡業,講這個方便來讓人家產生恐怖,不敢造惡業,不是真的。如果有人是這樣一個講法,下面就說『如是說者,當知決定是魔經律』,如果有人是這麼說法,那不是佛說的,那是魔說的,佛不是這麼說的,『非佛所說』,不是佛說的。所以佛給我們講的這些都是事實真相,不是用墮地獄來嚇唬人、用這個作為一個手段,絕對不是這樣的。

  佛教化眾生的方便非常多,他何必去編造一個謊言來欺騙眾生?佛教我們不要打妄語,他怎麼可能自己會打妄語?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佛也絕對不會去做這個事情。為什麼?你打一個妄語,如果你講的有一樁事情不是真的,那你其他講的大家都會起懷疑了,都打個問號了,信心就會受到影響。佛是大智慧、大圓滿,他絕對不會去幹這個傻事,所以佛講的都是事實真相。《金剛經》講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事實有多少,他就說多少,他也不會說得太多,也不會說得太少,所謂如是,如是就是如事實所講的就是這樣。所以經典上都是講如是,如是就是如事實真相,如其事實就是這樣,這就是如是。絕對不是騙人,也絕對不是一種方法手段,所講的地獄這個事情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佛講了這麼多,佛是大慈大悲,他講一些好聽的話,讓眾生聽了都很歡喜,那不是很好嗎?講天堂,講極樂世界,那不是很好嗎?為什麼要講地獄?講得又非常多。極樂世界、天堂有講,地獄也有講,講地獄還是大慈大悲。為什麼?怕眾生無知,不知道地獄的苦。其實我們每一個眾生在六道輪迴都下過地獄,但是忘記了,過去生的事情忘得一乾二淨。所以證阿羅漢果的聖者,想到過去生在六道輪迴,墮地獄那種受苦的情況,身體都還會出血汗,恐懼到那樣的程度。這個程度也就不能以心有餘悸來形容,比心有餘悸不曉得超過多少萬倍。但是眾生迷而不覺,過去生的事情都忘了。看到現在這些眾生到人間來,所造的這一切的業,又是拚命在造地獄、三惡道的業,所以佛大慈大悲給我們說明,講得非常多。

  我們淨老教授在二OO三年,也請一些同修在澳洲圖文巴,把《大藏經》裡面大小乘經典,講到地獄的部分,經文節錄出來,編成一本經《佛說諸經地獄集要》,這部經也已經流通一段時間了。同時也請江逸子老師畫《地獄變相圖》,也流通了好幾年。這些做法都是根據佛經來提醒大家,不能造地獄的惡業。造地獄的惡業,一墮到地獄要出來那個時間太長了,很不容易出離。

  過去也有同修跟我提到過,那個時候就是江老師畫「地獄變相圖」,我送一幅到台灣高雄元亨寺,供養他們道場,希望他們道場能夠展出這個圖。有一個法師就給我講,為什麼不叫江老師畫「極樂世界圖」,畫地獄那麼恐怖幹什麼?我說「極樂世界圖」已經在畫了,「極樂世界圖」跟「地獄變相圖」最好同時展出,兩邊給人去選擇。你看到「地獄變相圖」,經上也常常給我們講「思地獄苦,發菩提心」,思就是想,想到墮地獄那種苦、那種恐怖,菩提心才發的起來,嚮往極樂世界的意願才生得起來。如果不知道地獄苦,發心說要去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願都是空願,有口無心的,嘴巴講是要去極樂世界,心裡根本就不想去,還貪戀這個世間,留戀這個六道。為什麼會貪戀、留戀六道?把過去生墮地獄,那個地獄苦忘記了,忘了。所以依然還是留戀這個世間不想走,不想離開。所以「地獄變相圖」是啟發我們思地獄苦,發菩提心,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樣才能往生到西方。如果你不發菩提心,只有念佛,還是不能往生,這是《無量壽經》佛給我們講得非常清楚。我們再看下面這段《補釋》:

  補【見他人殺而歡喜者。亦犯下品可悔罪。若見他殺。有力應救。設力不能救者。應起慈心念佛持咒。祝令解冤釋結。永斷惡緣。】

  這段《補釋》是給我們講,見到他人殺生而生起歡喜心,這樣也是犯下品可悔罪,也是有罪。雖然不是自己親自去殺的,看到別人殺生,心裡很高興、很歡喜,心生歡喜,這就犯下品可悔罪。『若見他殺,有力應救』,應該怎麼樣?見到他人要殺生,我們有這個能力、有這個力量,應該要去救那個生命。比如說我們在市場上看到動物,水族類也好,飛禽走獸也好,要被宰殺了,我們身上有錢就把牠買下來,買下來放生。我們有這個力量的,可以救牠的,應該要去救,這是慈悲心的一個具體表現。

  『設力不能救者』,就是自己沒有這個能力,或者你要去救,那個商人說什麼他都不賣,這個我們就沒辦法。或者其他各種因素,沒有時間,或者你在車上,車開得很快,看到路邊有人在殺生,你也來不及去救,這些種種因素,都是屬於力不能救的,但是你看到了。這樣的情況要怎麼辦?我們看到的太多了,實在講我們也沒有辦法一一的去救,我們能夠救的還是非常非常有限的,不能救的太多了。不能救的要怎麼辦?『應起慈心念佛持咒』,應該生起慈悲心,為這個眾生念佛持咒。『祝令解冤釋結,永斷惡緣』,「祝令」就是給牠祈禱,給牠祝福,勸牠解冤釋結,因為殺生這個事情是冤冤相報的事情。你現在為什麼會被殺?你過去殺過別人,現在因緣聚會遇到了,互相輪轉,你現在墮到畜生道去,換你被殺,就不要再起報復心,也就是這個債還了,以後就不要再結怨,不要再造殺生的業,這叫「永斷惡緣」。惡緣永遠把它斷除,以後就沒有這些果報,這個才是根本解決的辦法。我們再看下面這段《補釋》:

  補【五戒之中。小乘與大乘異者。惟是殺戒。頗多差別。大乘殺畜生者。天台《義疏》結罪雖有二途。而靈峰《毗尼事義集要》唯用其一。謂大士殺旁生。亦犯重罪。因受菩薩戒者。必已發菩提心。自應了知眾生同有佛性。慈悲愛憫。如子如身。豈可輕視傍生。橫加殺害。故單用結重一途也。今人唯受五戒。雖不結重。應生慈心。善行救護。】

  這段《補釋》是給我們補充解釋。『五戒之中,小乘與大乘異者,惟是殺戒』,就是小乘法跟大乘法它有不同的地方就是殺戒,殺戒,『頗多差別』。『大乘殺畜生者』,在大乘法裡面講殺畜生的,根據天台《義疏》『結罪雖有二途』,「二途」就是有兩種。廣化老法師也把天台《義疏》結罪二途的原文列出來,原文是講:「一云同重,大士防殺嚴重故。文云:一切有命不得殺,即其證也。二云但犯輕垢,在重戒中兼制以非道器故。文云:有命者,舉輕況重耳。是知小的生命尚不可殺,何況大的生命。」這是《菩薩戒義疏》,天台宗智者大師著作的,就是天台《義疏》。天台《義疏》結罪有兩方面,一個是同重,重就是結重罪,你殺畜生也是結重罪。所以在文裡面講「一切有命不得殺」,凡是有生命的,你就不可以故意去殺害,殺害就跟殺人一樣,同樣結重罪。第二個是犯輕垢罪,犯輕罪。

  蕅益祖師在《毗尼事義集要》,他單採用其中的一種,就是採用結重罪這種。為什麼?他的理由給我們說明了,『謂大士殺旁生,亦犯重罪』。「大士」就是菩薩另外一個稱呼,我們一般講大士、開士,這都是對菩薩的一個稱呼。如果你去受菩薩戒,你就是菩薩,你發菩提心,你就是菩薩。 『因受菩薩戒者,必已發菩提心』,因為你受菩薩戒的人,必定已經發了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自應了知眾生同有佛性,慈悲愛憫,如子如身』。菩提心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覺悟的意思。覺悟什麼?就是明瞭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明白了。明白一切眾生都有佛性,跟人一樣的,沒有差別。這是一個發菩提心、受菩薩戒的人,應該具備的一個認知。你總不能發菩提心、受菩薩戒了,還不知道一切眾生都有佛性,跟自己是同一體的,這就不是真的發菩提心。你發菩提心,必定要具備認知這樁事實,「了知眾生同有佛性」。

  一切眾生既然有佛性,這些畜生(動物)牠因為造了惡業墮到畜生道,我們發菩提心、受菩薩戒的人,應該要有慈悲心,要有愛心,要有憐憫心。「如子如身」,如同自己的子女,如同自己的身體一樣的,就是一體的。『豈可輕視旁生,橫加殺害』,怎麼可以輕視這些畜生、動物,橫加殺害?「橫」就是故意去殺害,這就說不過去了。『故單用結重一途也』,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蕅益祖師單單採用結重罪這一條。這也是提醒發菩提心、受菩薩戒的人,不可以任意去殺生的,殺生,你就結重罪。『今人唯受五戒,雖不結重,應生慈心』。「今人」就是現在人,如果只有受五戒,殺畜生雖然不結重罪,不是結不可悔罪,是下品可悔;雖然沒有結重罪,但是也應該要生慈悲心,『善行救護』。也是不可以無緣無故、任意的去殺害這些眾生,無緣無故去殺害這個還是罪過很重的,這個不能不知道。

  《五戒相經》我們學習到這段,犯殺戒可悔不可悔,經文到這裡已經給我們講完了,經文就給我們講到這個地方。在這裡,我們再跟大家大概重複一下,犯殺戒,不可悔罪的主要條件要具備五緣,就是具備五種因緣,就犯了不可悔罪。第一個「是人」,是人就是對象是一個人,不是畜生,是一個人;第二個「人想」,人想就是外面是人,你心中的想法也是要殺人,也認定這個是人,不是其他的,這叫人想。第三「殺心」,這是起了殺的動機,要殺人的動機。第四「興方便」,興方便就是要去殺人的方法,方法我們前面經文講了很多種,不管用哪一種方法,都屬於興方便。第五「前人命斷」,前人就是現前你要殺的這個人,他的命斷了。具足這五緣,就是五個條件,犯戒結罪就是不可悔罪。所以不可悔罪,它要具備這五緣。我們看到五戒只有講到人,沒有講到畜生,前面跟大家都說過了,五戒雖然講殺畜生不是結重罪,但是也不能看到這樣就任意去殺生,那樣就錯了。實在講,一切眾生都不能殺的,不但人不能殺,一切眾生都不能殺,這個戒我們才持的圓滿。這是就五戒結罪來講。它的開緣有兩種:

  補【無殺心而誤致死。】

  就是沒有殺人的心,是誤殺的,這樣致人於死的,這個不結罪,如前面講的幾種例子。第二是:

  補【狂亂壞心(見糞而捉,如栴檀無異;見火而捉,如金無異,乃名為狂)。】

  『狂』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精神錯亂,他自己都不知道他自己是誰,神經不正常,這樣的情況去殺人。如果這個人他受了五戒,他是神經錯亂去殺人,這個也不結罪。這個叫開緣。

  我們受這個五戒,我們網路同學,有人聽到這個《五戒相經》,可能有人發心要受五戒,之前也有一個同學提出要受五戒。我是建議先把這個經學習過一遍,再來受這個戒。受五戒之前,必定要先受三皈依,才能受五戒。我們淨空老教授印的《皈依證》,裡面都有包括五戒。前面一頁是三皈依,後面一頁是五戒,這也是根據弘一大師當時給人家授皈依、傳五戒的一個儀軌。弘一大師也是根據佛在經律當中講的,把那個編出來。所以他這個授三皈五戒是最原始的,根據佛陀時代給人家皈依就是這樣。不像現在,很多寺院道場授皈依,儀軌唱念唱的可多了,儀軌很繁瑣。在原來,佛陀給人家授三皈五戒很簡單的,沒那麼麻煩。在儀軌上來講不是很麻煩,但是在講解上來講,就要講的比較多了,為什麼?沒有說明,大家不明瞭。所以講解的部分就要多一些,讓大家明白三皈依是什麼意思,一定要明白這個內容。因此我們淨老教授也寫了一本《三皈傳授》,這樣的一本書。凡是受三皈的人,這個書都要看,或者看光碟也可以。受了三皈再受五戒,儀軌一定是這樣的。

  受了五戒,你五戒每一條都受了,就叫優婆塞,男眾叫優婆塞,女眾叫優婆夷。得戒體,在初受優婆塞戒這個時候,就是你發心要受五戒,你得戒體是在說三皈,給你講三皈依講完了,這個時候得戒體的,不是受五戒那個時候得戒體,是在三皈依受完了這個時候得戒體,然後後面再給你講五戒的儀軌。所以優婆塞得五戒戒體是說三皈依說完了,這個時候就得無作戒體。失掉戒體,比如我們這條殺戒,你犯了殺人的罪,就是具足前面講這五種因緣,構成殺人的一個事實,這就喪失掉無作戒體,我們一般講破戒,破戒就是把戒體破壞掉了。所以破戒就是講喪失無作戒體,犯了不可悔罪,以這個作一個標準。在這個經前面我們看到,犯殺戒有可悔、有不可悔。可以懺悔的算是有犯戒,犯不是最嚴重的戒,如果犯嚴重的就破壞戒體。所以我們一般講破戒,也就是講犯最嚴重的,破壞到戒體,「不復成優婆塞」,就是喪失掉優婆塞的資格了。「故不可懺悔」,就是不可悔,在小乘法來講,不可以懺悔,不能再給你受戒,你永遠都不能再受戒,這是講不可悔。

  犯殺戒,經文就講到此地,我們大概再回顧一下,犯殺戒這一大段的經文有幾個重點,我們要記住。重點就是三種奪人命的方式,就是殺人的方法。還有犯殺戒構成不可懺悔的,要具備五緣,這個是重點,我們要把它記起來。還有什麼叫性罪,什麼叫遮罪。在這五戒當中,前面四條殺、盜、淫、妄叫性罪,第五條不飲酒,這條叫遮罪。這個我們要認識清楚。它為什麼叫性罪?就是說它本身性質就是有罪的,不管你有沒有受戒,只要犯了就是罪過。不是說沒有受戒的人,他造了殺盜淫妄,他就沒罪,不是這樣,都有罪。就好像基督教講的原罪,原本的罪,就是性罪,它本身性質就是有罪過的。你沒有受戒,犯了還是有罪,不管你相信不相信、有沒有宗教信仰,都是有罪,這叫性罪。

  遮罪就不是性罪,像不飲酒,飲酒這條是叫遮戒,遮是預防的意思。因為酒本身沒有罪過,一般的酒都是五穀雜糧去釀造的,或者水果去釀造的,它本身也沒殺生,所以酒本身是沒有罪過。但是它的罪過在那裡?人去喝了,它會讓人喪失理智,會讓人神智不清,去做錯事情。所以酒戒這條叫遮罪,就是預防的,不讓你喝酒,就是怕你喝了酒之後,你去犯前面那四條重罪。你沒有喝酒,人很清醒的時候,你不會去造那個業;酒喝下去,人就糊塗了,他就造殺盜淫妄,什麼事情都幹出來了。這個我們在現前社會上也看到非常多,的確是這樣。以前我俗家的二哥,他一生就是喜歡喝酒,他沒有喝酒的時候,你看不出他有什麼不好,他既不愛講話,什麼事情都好,真是好好人。但是你想像不到,他三杯黃湯下肚,就是酒一到肚子裡面,真的就是變了一個人,鬧事、打架,鬧到警察局去,常常發生這個事情。他不喝酒的時候,什麼事情都沒有,酒一喝下去,真是天下大亂。

  現在開車也嚴禁喝酒,世界各國,我看每一個國家大概都不准喝酒開車的。他都要測量你,如果有喝酒,你酒精的濃度到底幾度,你超過那個範圍,他就要處罰。可見得佛制這個戒,我們看就沒錯,這個是遮戒,並不是說酒本身有什麼罪過,是預防你發生事情,所以叫遮戒。在戒律講遮戒,我們就知道都屬於預防的。實在講,性罪就是主要這四條:殺、盜、淫、妄。所有的戒可以說都是防止我們去犯性罪的,都是預防措施的。我們中國古人常講防微杜漸,從小地方去預防。小地方如果不預防、不注意,到最後就造了重大的罪業出來。往往很多重大的罪業,都是小地方疏忽掉了,到最後造出嚴重的罪業。就像有一個地方漏水了,剛開始一點點,你疏忽了,不去把它補起來,後來愈漏就愈大,到最後不可收拾,是同樣的道理。

  好,《五戒相經》殺戒這條,我們學習到這裡就圓滿了。下一集我們要跟大家學習第二條戒,就是盜戒。我們下次再見。謝謝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