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沙彌律儀要略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集)  2013/10/10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1-006-0005

  《沙彌律儀要略》。諸位同學大家好,請大家翻開課本第四頁,倒數第四行:

  【三曰不婬。】

  我們上一堂課跟大家學習到「不盜」這條戒,不盜這條戒,弘一大師講很難受持,要持得非常清淨,的確是非常不容易。所以弘一大師他講,他是出家多分優婆塞,就是他是出家受持四條戒的多分優婆塞。優婆塞就是持五戒的男眾,女眾叫優婆夷。五戒,五條戒全部能夠受持叫滿分戒,五戒如果能持三條、四條叫多分戒,五戒如果只能持一條、二條叫少分戒,有這個說法。五戒,看你能做到哪一條先持哪一條,有這個說法。但是我們現在受戒,大部分都是五條全部都受了;受了能夠做幾條戒,就要看自己學習戒的情況。弘一大師他是多分優婆塞,他不偷盜這條戒,他都沒把握。大的當然不會去偷,但是微細的戒相很細,往往自己無意當中犯了這個戒,自己也不知道。所以弘一大師講,這條戒他沒把握持得清淨。在《五戒相經》裡面講,你偷盜只要偷五錢就犯不可悔,五錢是古代的錢,不多。我們不要講的很少,就講的多一點,譬如說台幣五百塊,這個也很容易犯的,犯了自己也不知道。因此,不盜這條戒,要像李炳南老居士持得那麼嚴謹的,真的也不多見。你看要拿一張公家的信紙私人寫信用,都要給主管報告一聲,每一次拿就每一次報告,可見得李炳南老居士持這個戒非常精嚴,一點不馬虎。這些方面都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出家人更要學習,我們要學習不盜戒,不盜就是不去佔人家便宜。我們這堂課接下來學不婬這條戒,我們看註解:

  【解曰。在家五戒。惟制邪婬。出家十戒。全斷婬欲。但干犯世間一切男女。悉名破戒。楞嚴經載寶蓮香比丘尼。私行婬欲。自言婬欲非殺非偷。無有罪報。遂感身出猛火。生陷地獄。世人因欲殺身亡家。出俗為僧。豈可更犯。】

  我們先看到這一段。第三條戒是不婬,註解給我們講,『在家五戒,惟制邪婬』,就是在家居士五戒他是不邪婬。正當夫妻關係的行為是正婬,夫妻以外的在古禮他可以有妻妾,有些富貴人家三妻四妾,他以禮去納妾,他是合法的,那個不犯邪婬;如果沒有以禮去納妾,妻以外的就犯了邪婬這條戒。這是在家五戒,只有制不邪婬。現在的法律比以前更嚴格,現在是一夫一妻,古時候可以有妻有妾,三妻四妾,他依古禮來納妾他就是合法的,不犯邪婬。現在一夫一妻,如果夫妻各有外遇,那就可以告到法院去辦離婚,現在比古時候嚴格。這是在家五戒。『出家十戒,全斷婬欲』,「十戒」就是沙彌戒,「全斷」就是說不能結婚,全斷婬欲不能結婚,連夫妻的正婬也要斷。所以現在有些夫妻出家的,他們不住在一起,這是對持這條戒有幫助。『但干犯世間一切男女,悉名破戒』。這一條戒講的範圍就非常之廣,詳細在《五戒相經》裡面也可以參照,參照《五戒相經》。

  《楞嚴經》有記載一樁公案,『寶蓮香比丘尼,私行婬欲』,這是一位出家比丘尼,私行婬欲。她婬欲的理由就是「自言婬欲非殺非偷」,她說婬欲是兩相情願的,這個也不是殺生,也不是偷盜,怎麼會有罪報?她造了這個業就感得『身出猛火,生陷地獄』,活生生就墮到地獄去了,人還沒有死就墮到地獄了,這叫生陷地獄,可見得這個罪業非常之重。『世人因欲殺身亡家』,「世人」是世間人,因為婬欲導致殺身亡家。這個在現前社會,在歷史都非常之多,這是給我們說明婬欲之害,它的害處。特別現在這個時代更難受持,以前的社會很保守都還很難避免造這個業,現在開放的社會更容易造,眼睛看到、耳朵聽到的、接觸到的,都是誘惑勾引我們造這個業。這是給我們提出欲的害處,因欲殺身亡家。『出俗為僧,豈可更犯』,「出俗」就是出離俗家,做一個僧人,就不可以再犯婬欲這個戒。

  【生死根本。欲為第一。】

  『生死根本』,我們六道輪迴生死的根本,第一個因素就是婬欲。反過來講,如果你把婬欲斷了,可以說生死輪迴的根本第一個因素就斷掉了。最主要的因素、第一個因素斷了,其他的就容易了。這個最主要的斷了,其他就容易了。所以為什麼出家制這條不婬戒?因為出家就是要出離生死六道輪迴,是出生死輪迴之家,造成生死輪迴第一個因素就是婬欲這個煩惱,你把這個根本的原因斷了,當然六道輪迴就出去了。要斷這一條也很不容易,所以佛在《四十二章經》給我們講;《四十二章經》實在講,蓮池大師、蕅益大師都鼓勵我們出家人要看、要學,《四十二章經》佛給我們講斷愛欲的非常多。佛在《四十二章經》講,他說如果有一個煩惱,跟婬欲是同樣的性質,他說普天之下沒有一個人可以得道的。就是說貪瞋痴慢這些煩惱,如果有一個煩惱它的性質跟婬欲這個煩惱是同樣的性質,有兩個,他說所有的人都沒有辦法修行得道,超越輪迴。說還好只有一個,如果兩個那就沒辦法,一個都很難。可見得持這條戒也非常不容易,特別在現在這個時代。

  在佛陀那個時代就有這個事情,三千年前你看那個時候的社會風俗多純樸,你看要持這條戒都不容易了。我們也可以這麼說,在古時候修行證果這些高僧,如果他是生長在今天這個社會,他也未必能夠修行證果。這個淨老和尚在講經的時候也常常講,我們想想的確也是這樣。換句話說,如果在這個時代你能夠出污泥而不染,經過烈火來鍛鍊,火中的蓮花比水中的蓮花可貴,它經過烈火的鍛鍊,你能夠超越,你這個成就也超過古人非常非常之多,這是一個相對的。所以持這條戒有很多種方法,每個人根器不一樣,有的人用參禪,有的人用念佛,有的人修止觀,譬如說修不淨觀、修白骨觀,這個也都是對治婬欲的,或者修其他的無常觀。這些觀想,這些法門,如果有一個得力,這個煩惱就可以降伏下來,就可以降溫;如果不得力,不管你用什麼法門,這個煩惱還是伏不住。所以修行的法門,關鍵在功夫有沒有得力。像我們現在用念佛這個方法,念佛這個方法功夫有沒有得力。所以印祖在《文鈔》給我們講,他舉出《安士全書》有一篇「欲海回狂」,專門講對治婬欲的一篇文章,分量也相當豐富,引經據典。另外還有持咒,如果咒語,念咒得力了,也能降伏這個煩惱。總之,不管用什麼法門,能夠對治煩惱、降伏煩惱,進一步斷除煩惱,這就對了,各人根器不一樣。所以方法很多,因人而異,只要能對治這個煩惱就可以了,不管你用什麼方法。

  【故經云。雖婬泆而生。不如貞潔而死。】

  這個在《沙彌律儀要略增註》也有舉出經上的公案,一個沙彌為了持這個戒自殺而死,這個我們在《增註》裡面也講過,我們同學要進一步了解可以參考。總之要持這條戒,要很多方面來補助,修不淨觀,像《壽康寶鑑》也可以多看看,《壽康寶鑑》這本書也是專治婬欲的,還有《安士全書.欲海回狂》這一部分。另外天台宗大乘止觀、小止觀,這些方法都可以參考,看看自己適合哪一種法門,對自己的根器。好像吃藥一樣,哪一種藥對自己的病有效,我們就採用哪一種。下面講:

  【噫。可不戒歟。】

  就是說這怎麼可以不戒除?《要略》講的是很簡單,我們一定要進一步蒐集相關的經典法門來修學、來對治,才有真正的效果。這個很多種,像《普門品》,《普門品》它也有講,眾生如果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即得離欲,這也是一個法門,或者念大悲咒、念楞嚴咒,念楞嚴咒也是專對婬欲的。但是不管用哪個法門修,都必需要功夫得力才有效果。我們現在持這條戒,就是在環境上各方面自己做個防範,然後再修這些法門來對治根本,治標、治本同時兼治,這條戒就可以持得好。我們再看下面第四條:

  【四曰不妄語。解曰。妄語有四。一者妄言。謂以是為非。以非為是。見言不見。不見言見。虛妄不實等。】

  這條是第四條不妄語戒,註解給我們講妄語有四種,第一種是『妄言』,「妄」就是虛妄的,我們講是欺騙人的話,不是真的。『謂以是為非』,「是」就是對的,他說不對;『以非為是』,不對的他說是對的,是非就顛倒,這就犯了妄語戒。下面講,『見言不見』,看到他說他沒看到;『不見言見』,沒看到他說看到。這是舉出兩個例子。『虛妄不實等』,這個「等」就包括其他的,凡是講的都不是實際情況,故意捏造一些虛妄不實的言語去騙人,統統屬於妄語。特別現在的廣告,做不實的廣告,這是很普遍的。所以東北有個居士,他在地方電視台,電視台節目都要賣廣告,賣一些商品,賣商品他就要去製作廣告的內容,實際上那些東西是沒有那麼好,他講得非常非常之好。所以他遇到我就給我講,他犯了妄語戒,舌頭都會出火了,後來停了一段時間來參加法會。像現在這一類的非常之多,電視、報章雜誌,造妄語的這些公共媒體,我們看現前的社會上造得非常非常普遍、非常多,而且非常嚴重。我們出家人當然不可以造這個妄語。下面:

  【二者綺語。謂粧飾浮言靡語。艶曲情詞。導欲增悲。蕩人心志等。】

  『綺語』,「綺」是綺麗,很美麗的言語。『謂粧飾浮言靡語』,言語裝飾得很美好、很動聽,像『艶曲情詞』這一類的,『導欲增悲』,引導人家生起欲望,增加他的悲傷,『蕩人心志』,人的心志就壞了。「蕩人心志」就是他的志向就壞了,他的思想就偏差了。像現在很多愛情小說、歌曲、詩詞歌賦,描繪這些愛情故事的電影、電視節目,這些統統屬於綺語。所以過去在華藏佛教圖書館辦大專佛學講座,老和尚講到這一類的,好像講《地藏經》,講到綺語這一方面,有學生學藝術學校的,他們將來的行業就是跟綺語有關係。老和尚講的時候他們就很擔心,都不知道學了這個科系,竟然是造綺語的罪業,那怎麼辦?實在講,你可以造綺語,也可以造不綺語,你把內容導正了,不就對社會大眾有幫助了嗎?關鍵我們要認識清楚,要把它導入正途。像這些歌曲不能太過歡樂,不能太過悲傷,所以古人對音樂很講求的。

  所以在《禮記》以外還有一篇「樂記」,聖人制禮作樂,以禮來約束身口的行為,以樂來陶冶人的性情。人的性情要陶冶到中和靠樂來調,因為凡人都有情緒,都有喜怒哀樂愛惡欲情緒的發作。所以喜怒哀樂不能太偏,太過歡喜也不行,太歡喜笑也會笑死人,以前說笑死人,真的有人是笑死的,這真的一點不假。氣也會氣死人,太悲傷不行,在經典上講會著悲魔,過度悲傷不行,他心志就偏了。太快樂了,樂極生悲,也是偏,不可以。所以樂幫助我們調節性情,調節到中和,我們生活才會正常、才會健康。所以音樂這些詩詞歌賦對社會的風氣,關係影響非常之大。所以孔老夫子他到任何一個地方,周遊列國到一個國家地區,聽聽這個地方的人唱的什麼歌,他就知道這個國家是治還是亂。譬如說他到鄭國、魏國,他們唱的歌曲都有所偏,不是偏這一方面就是偏那一方面,他就知道這個國家治理得怎麼樣,這個國家的人民過什麼樣的日子,他們思想偏向哪一方面的,一聽就知道了。

  我們台灣這邊,我從小聽了一些歌,都不是聖人制的那個樂,真的不是太歡喜就是太悲傷,都是屬於「艶曲情詞,導欲增悲,蕩人心志」,這方面的。現在的歌曲也都是這方面的,我們講所謂靡靡之音這方面的。所以這個樂關鍵社會的治亂非常重大。所以我們有因緣也要多制一些正規的樂,像我們現在做三時繫念這是最好的,很多人喜歡,這是最好的,又可以得佛力加持。唱世間的歌曲得不到佛力加持,唱錯了還有罪過。第三惡口:

  【三者惡口。謂粗惡罵詈人等。】

  現在社會上犯惡口業的也非常多,非常普遍。『惡口』,他也會養成習慣,一種習氣。『謂粗惡罵詈人等』,「粗」就是粗魯,「惡」就是很惡毒,罵詈人的言語,都是屬於惡口。所以在《閱微草堂筆記》紀曉嵐先生他有寫一個公案(這個在《淨土集》裡面老和尚有節錄出來,我看到的),他說有一個婢女,他們家的傭人,她說出一個故事,她的祖母平生就是很會罵詈人,很會罵人,罵詈,什麼惡毒的話她都罵得出來,到臨終的時候也沒生病,她的喉嚨就爛掉了,不能說話,也不能吃東西,爛了幾天就死了。後來這個婢女她就從來不敢用一句惡毒的話去罵人,看到她祖母得這種果報,所以她不敢隨便惡口去罵人。惡口傷人很容易,凡是你口氣不好都是傷人的。所以我們道場櫃檯也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接電話第一線的,他有惡口的習慣,常常對人家講話口氣很不好,讓人家聽了很難受。有惡口習慣,這樣的人就不太適合在櫃檯,一天到晚得罪人,一天到晚講話去傷人,他自己也不知道,這個也是很麻煩的事情。所以古人講,「利刀割水痕易合,惡口傷人恨難消」。你用一個很利的刀子劃水,把它割,刀劃過去水又合過來,你看不到痕跡的,但是惡口去傷人,人家記恨在心裡,恨難消。所以往往有時候去得罪人,惡口業跟人家結怨,導致別人他報復,有一些人他也莫名其妙為什麼這樣?他不知道他有惡口,他講話粗魯、惡毒罵詈,口氣不好得罪人。如果你得罪君子,那沒有問題,君子他不會報復的。如果得罪小人,他要報仇的,他要找你麻煩。所以口業也要修,不可以有惡口,我們出家人更要修不惡口。第四:

  【四者兩舌。謂向此說彼。向彼說此。離間恩義。挑唆鬥爭等。乃至前譽後毀。面是背非。證入人罪。發宣人短。皆妄語之類也。】

  第四個是講『兩舌』,「兩舌」是形容兩方面講話。兩方面『向此所彼,向彼說此』,到甲那個地方說乙的壞話,到乙那個地方說甲的壞話,兩方面挑撥離間。『離間恩義,挑唆鬥爭等』,這個現在也非常多,特別道場也很多。造兩舌的惡業非常多,甚至整個社會、整個國家、整個世界,現在造兩舌業的非常普遍,鬧得彼此族群與族群、國家與國家有衝突,這個跟兩舌業都有關係,這是挑唆、離間、鬥爭。特別是我們道場也很多,凡是來講是非的,所以古人講「來說是非者,定是是非人」,他自己本身就有是非,他也喜歡去講人的是非,沒有他的事情他也要講,無意當中他就造兩舌這種罪業,很容易造。所以《無量壽經》佛也特別慈悲,把身口意三業,一般我們在經典上看的是身、口、意,順序是這樣排的。在《無量壽經》佛把口調到第一個,身第二個,意第三個,先說口業,「善護口業,不譏他過」,然後再「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為什麼把口業放在第一個?《無量壽經》這個順序跟一般經典擺的順序不一樣,這個意思很明顯,在三業當中口業最容易造,因為天天要講話,講話講講講不知不覺又犯口業,又說人是非,又兩舌、惡口、妄語什麼都講。所以有一些人他乾脆止語不講,也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但是生活當中我們也不可能都不說話,畢竟人與人之間以說話溝通的機率還是比較多,其次用寫的,寫字的這方面。但是講話是比較多,看到人天天都會講話,特別現在講電話,要講一些是非,現在就比過去方便。古時候沒有電話,講大概一個小地方的人知道,幾個人知道,大多數的人也不知道。現在電話很方便,你看全世界哪個地方,又有手機,一打全部都知道,要造這個業也就造得比較重;反過來講,要修善也很容易。我們為什麼不修一些正面的?對人、對社會大眾有幫助的這些言語?為什麼偏偏要去傳那些不好的?自己造罪業,也影響別人,讓別人造罪業,這個果報都在地獄。所以江老師畫的地獄變相圖,拔舌地獄,這是造口業感得的果報。

  下面講,『乃至前譽後毀』,前面他給你讚歎,後面他給你毀謗。『面是背非』,當面說你都是對的,背面說你什麼都不對。我們也曾經遇到這樣的人,表面對我們可恭敬了,到後面給我們壞話講一大堆,講得一無是處,這樣的人我們也曾經遇到過,這樣也是犯了兩舌的罪業。『證入人罪,發宣人短』。「證入人罪」,證實人有罪,把人家的短處宣揚。

  最近我們道場也發生一個事情,我們印《龍藏》大藏經,以前楊老師發心要把龍藏做句讀,方便現代人來閱讀,因為現代人不會斷句,向老和尚報告。淨老和尚也同意了,找世樺印刷廠,楊老師發心來做句讀。我們印《大藏經》有沒有句讀版的,後來老和尚說要印一些句讀版的,給現代不會斷句的人看,給他方便。但是現在就有人拿這個大作文章,說句讀版是偽經。經文我們也沒有去改動,都照原文照相影印的,木刻版的。說印這個是偽經,講的跟事實上是不符合的,只能說你對句讀版有意見,你有意見,也有沒有句讀版的,你看沒有句讀版的就好。有句讀版的也不影響它的經文內容,經文內容絲毫沒有影響,也沒有去改動。如果說我們印製編輯有瑕疵,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好,這個是正確的,特別校對這方面。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講,重新排版打字的經典,校對七遍都還有錯字。古時候的古書都木刻版去刻的,我們也很難保證一個錯字都沒有,發現錯字也不能去改,只能在旁邊給它註解,這個應該是哪一個字,這是規矩。我們淨老和尚常講不能隨便去改,古大德也都是這個做法,為什麼?因為這個字錯了,你把它改,國學程度好的人改它沒問題,如果遇到一個文學程度不好的人,他看不懂,他給它亂改,他說你可以改,我也可以改,改到最後這個經都不能看了,面目全非,所以不開這個例子。古人寫的就保持它的原樣,古人有錯字,旁邊註解應該是哪個字,這是古時候打錯字或者是錯別字。如果批評這個有瑕疵,這個是難免,這個我們都能夠理解,也能夠接受。如果說這個是偽經,那是太離譜了。而且他還在網路上發布,有很多無知的人跟著他起哄,真的造了兩舌的罪業;還開個廣告車到我們道場下面說我們印偽經,錢不曉得拿到哪裡去了。這個就是這裡講的「證入人罪,發宣人短,皆妄語之類也」,都是妄語。以上,因為第四條戒只有講不妄語,蓮池大師再給我們詳細註解,綺語、惡口、兩舌都屬於妄語,不是說騙人才叫妄語,綺語、惡口、兩舌就不是妄語,統統屬於妄語。所以我們要知道,妄語包括綺語、惡口、兩舌。下面接著再看:

  【若凡夫自言證聖。如言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等。名大妄語。其罪極重。】

  這個給我們解釋大妄語。前面講的是妄語,一般的妄語,罪已經很重了。如果造大妄語的罪,『其罪極重』,無間地獄的罪。『若凡夫自言證聖』,我們現在是凡夫,自己說自己證得聖果了。『如言已得須陀洹果』,證得小乘初果須陀洹,或者說證得『斯陀含果』,證得二果,『等』就是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沒有證果說證果,這就叫大妄語。「其罪極重」,這個罪非常非常之重。為什麼會有大妄語?我們現在在現前這個社會上,真的有人造這個大妄語的罪,他不但講證得小乘的果位,甚至他說他是什麼佛再來的,什麼菩薩再來的,這就犯了大妄語。為什麼犯大妄語?無非想求得名聞利養,他說什麼佛再來、什麼菩薩再來,大家都去對他恭敬供養,他無非想得到名聞利養,得到別人對他恭敬供養,目的在這裡。但是造這個大妄語罪可不得了,真是得不償失,愚痴的人才會造這種罪業,有智慧的人絕對不會造這種惡業。所以現在這個時代,這樣的人也有,還不少。這是講大妄語。

  另外一種叫增上慢,他不算是犯大妄語,像過去我剛聽我們淨老和尚講經,在台北市蓮友念佛團,那時候老和尚講《楞嚴經》,這是四十幾年前的事情。我們淨老和尚那時候講經常常提到有一個居士,他說他已經證阿羅漢,證阿羅漢果,請我們老和尚跟他證明。老和尚說我是凡夫,也沒有證果,怎麼給你證明?來找他好幾次,要老和尚跟他證明,老和尚被他煩得沒辦法,就問他,他說:根據經上講,凡是證果的聖人都有六種神通,你證阿羅漢果了,我們街上有多少人在走你知道嗎?他說:不知道。這樣你沒有證阿羅漢果,你還沒有神通。後來那個人他才放下,他這個不是故意騙人,他是誤會,可能他念佛念到心輕安、清淨,他以為是證果,誤會了。這個誤會就是沒有深入經教,產生這個誤會,他不是故意騙人,他誤會自己是證果。其實只是得到輕安,並沒有證果,證果,他就有六種神通現前。其實自己證果,也不需要問別人,自己是最清楚。所以他是誤會,他那方面不是大妄語。如果大妄語故意去騙人,罪過就很重。

  【餘妄語。為救他急難。方便權巧。慈悲利濟者不犯。】

  這條就是講開緣,為了幫助眾生的,打方便妄語。方便妄語是為了救別人的急難,『方便權巧,慈悲利濟』,這個不犯戒。這一條,經上有一個公案,就是一個獵人追趕一隻兔子,兔子就跑,獵人拿箭要射殺兔子,前面來了一個人,看到那個兔子跑過來,他走到那個地方剛好岔路,兔子往東邊那條路跑了,獵人追到那個岔路剛好碰到這個人,不曉得往東邊跑還是西邊跑,問這個人,你有沒有看到有一隻兔子是往哪邊跑?這個人為了救那隻兔子,明明他是看到往東邊那條路跑掉了,他就給他說往那邊跑,往西邊跑了。獵人就往西邊去追,當然他往那邊是追不到的,因為牠不是往那邊跑。這樣打了一個方便妄語,救了那條兔子的生命。這個叫方便權巧,救他急難,慈悲利濟,這個不犯戒。實在講還有功德,你看幫助兔子保全一條生命,又幫助獵人少造一次殺業,不是兩方面都救了嗎?兩方面都幫助了嗎?所以他不犯戒,這叫開戒,這我們一定要懂。凡是慈悲利濟眾生的,救助眾生急難的,這些善巧方便的妄語,這個不犯戒。我們在生活當中懂得這個原理原則,有時候要開這個戒,方便妄語對別人有好處、有利益的,如果你不開這個戒,那也就犯戒。

  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此地。這段還沒講完,這個要多做一點說明,我們才知道怎麼來持這個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