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沙彌律儀要略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集)  2013/10/1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1-006-0006

  《沙彌律儀要略》。諸位同學,請大家翻開課本第六頁,《沙彌律儀要略》第六頁,我們從第六行看起:「若凡夫自言證聖,如言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等,名大妄語,其罪極重。」我們昨天學習到這一段。

  前面我們學習的第四條「不妄語」,不妄語除了講話不欺騙人,還包括不能綺語,不能講一些很美麗的、蕩人心志的這些艷曲情詞,讓人心志墮入欲望悲傷之中;也不能惡口,講話口氣不能不好。這個惡口業我們也要留意,往往我們自己不知道,有意無意講了這個話,口氣不好,同樣一句話,口氣不好的講,讓人聽了就很難受。惡口是粗惡罵詈,這是比較明顯的。凡是講話讓人聽了心裡難受都屬於惡口,我們如果有惡口業的習慣也要把它改正過來(就是不惡口),那麼講話就要學習了。不兩舌,不能去挑撥離間,講是非。這個我們在生活當中也很容易犯,跟人家講話有意無意就挑撥這些是非,這個也很容易犯。講話這樁事情也要學習,也是大學問,會不會講話這個關鍵很大。你看孔老夫子儒家的教學,孔夫子把它分為四科,第一科是德行,道德行為,就是修身,德行;第二科就是言語;第三科才是政事,辦政治;第四科文學,就是各行各業,文學包括現在的哲學、科學,各種藝術、技術,這是第四科。可見得孔老夫子把言語列在第二科相當的重要,告訴我們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個就是言語,你要會講話,所謂一言興邦,一言喪國,你一句話可以把一個國家興旺起來,同樣一句話可以把一個國家毀滅掉。這個言語利害關係重大,所以我們不能不謹慎,不能不學習。這個四大類都屬於妄語,我們要避免。

  這裡講的是大妄語,前面是一般的妄語,這個大妄語比一般的妄語罪要重,這個大妄語這裡舉出,「若凡夫自言證聖」。實際上自己還是凡夫,但是自己說自己已經證得聖人的果位,譬如說自己還沒有證果,說他已經證得須陀洹果、證得斯陀含果、證得阿羅漢果,這是小乘的果位,就是犯了大妄語;現在還有人說他是什麼佛菩薩來的,都屬於大妄語,其罪極重。犯大妄語無非為了自己的名聞利養,求得別人對自己的恭敬供養,所以造了這麼大的罪業。實在講,真的是得不償失,這個會墮無間地獄。現前得到一點名利,能夠享受幾年?將來墮無間地獄,那個是論劫數的,時間很長的,真的是得不償失。

  我們接著看下面:「餘妄語,為救他急難,方便權巧,慈悲利濟者,不犯。」前面講一般的妄語,又講一個大妄語。「餘妄語」就是除了前面的一般妄語還有大妄語,其他的妄語如果是為了救他急難,幫助別人的,方便權巧,慈悲利濟者則不犯。「慈悲利濟」就是慈悲利益救濟眾生的,你打方便妄語,這不犯戒。譬如經上講的獵人追趕兔子這個公案,經典上舉出一個例子,我們就要以此類推,舉一反三,為了幫助眾生、利益眾生、救濟眾生有時候要開緣,這個叫開戒不叫犯戒。你看經上講這個公案,獵人追趕那隻野兔,追到了岔路,不曉得野兔往哪邊跑,剛好前面遇到一個人,問那個人,那個人實際上他有看到,這個野兔明明往東邊跑,他為了救那隻野兔就打個方便妄語,就給獵人講往西邊跑了。這是為了救濟眾生,你看救了這隻野兔的生命,同時也救了這個獵人他少造一次殺業,因為造了殺業後面就有果報,兩方面他都救了。所以這個時候這種情況必須要開戒,開緣,這是利益眾生的。如果這個人他不開這個戒,他老老實實的跟他講兔子往東邊走,那兔子可能會被獵人追到,被殺死了,這個獵人又造了一次殺業,你看兩方面都受損害,自己也沒有慈悲心去利益救濟眾生,沒有這個心。

  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講過,戒有開遮持犯,當開不開也是犯戒。不該開而開是犯戒,應該開戒而不開也是犯戒。我們想一想為什麼說犯戒?譬如說我們持了五戒或者十戒,第一條就是不殺生。前面我們學習過,「或自殺,或教他殺,或見殺隨喜」,都犯了殺戒。如果那個人他受了五戒,他看到這個獵人追趕這隻兔子,他如果沒有打個方便妄語開緣,老老實實跟那個獵人講兔子往東邊跑。我持戒,我不打妄語,害了那隻兔子,也害了那個獵人,這個也犯了戒,犯什麼戒?殺生戒。大家想也不難明白,這個等於犯了教他殺,見殺隨喜。雖然不是自己去殺,但是你能夠救牠而不救,就是一句話,你打個方便妄語你就救了,你不打這個方便妄語,那就不救牠,等於幫助這個獵人殺生,這個也犯了戒。所以這個戒的開遮持犯,我們必定要明白,才能如理如法的來持戒。

  所以過去我聽到電視台有一個法師,他講他什麼戒都從來沒有開緣過,講這個話是不對的,從來沒有開緣就是你沒有遇到那種應該開戒的因緣,當然是不能開;如果遇到應該開戒的因緣,那你必定要開,你不開也是犯戒。所以學這個戒開遮持犯,沒有認識清楚,真的沒有辦法持戒,往往犯戒還以為自己在持戒,這也大有人在。所以這裡一段,蓮池大師非常慈悲,也特別給我們舉出來,「餘妄語,為救他急難,方便權巧,慈悲利濟者,不犯。」這是一個原則,我們要以此類推,其他的事情盡量避免人與人之間的一些誤會,譬如說甲跟乙,他對他都有一些成見,如果私下看到他們兩個人在講話,你就不要再去給那個人講,他們兩個人不曉得在講什麼?他就起疑心,造成衝突了。這些我們都應該在生活當中仔細的去體會、去學習,根據這個原則,我們不難明瞭。我們再看下面:

  【古人。謂行己之要。自不妄語始。況學出世之道乎。】

  『古人』就是古大德,『謂』就是所謂,『行』是修行,『己』是自己,就是我們自己修行最重要的,從哪裡開始?『自不妄語始』,就是從不打妄語開始。不打妄語就是不存心去欺騙人,不存心去傷害人,所以講話要小心謹慎。講話要守信,就是不妄語,要有信用。如果一個人講話常常失信於人,這個人在社會上也就沒有立足之地。講話常常欺騙人,常常不守信用,不守信就失信,他講的話就變成虛妄,不是真的,跟他講好的事情,到時候他沒有照這麼做,變成妄語。但是在《論語》裡面有一個公案,也是屬於這條戒的一個開緣,就是古時候有一個人叫尾生,尾巴的尾,生命的生。他這個人講話很守信用,有一次他跟一個女子約會在一個橋下,就約在那個地點見面,橋下當然是在河邊。約的時間還沒到,他先到那個地方等那個女子,那個女子還沒來,但是那個河山洪暴發,河水暴漲。河水暴漲,他為了守信,他也不跑,後來就被河水沖走,被淹死了。他為了守信,所以他被河水沖走淹死了。孔老夫子講這是不對的,因為這個是特殊情況,你不能因為守信,在那邊被河水沖走死了,那跟他約會那個女子來,你看她知道這個事情,她會多自責、多傷心,這是不對的;應該河水來了,他要先離開那個地方。所以這個守信不打妄語,這也是叫開緣,你看不開緣,他自己生命也沒有了,別人又要為他負擔這種精神的壓力,這就錯了。所以這個時候應該要開,那個不叫犯戒,也不是不守信。如果在正常的情況,你跟人家約好的,你沒有準時,沒有跟人家在那邊真的碰面,失信於人,這個就不對。這種情況是大家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也應該要這麼做才是正確的。這個我們也一定要知道。

  我們舉出這個例子,也就可以以此類推,凡是跟這個相類似的情況,你就應該要知道怎麼做。但是一般的情況之下,你就不可以不守信,不守信、常常講話失信於人,以後沒有人敢跟你合作。為什麼?現在講,約好了,到時候沒有照這樣做,打妄語,以後再也沒有人會相信你了。沒有人相信你,你在社會上,你要做什麼事情都很難成就。所以古人講,「行己之要,自不妄語始」。像司馬光講的,生平沒有一樁事情不能對人說的,就是不騙人。這是講世間修學聖賢之道的人,世間的君子,都是不妄語。『況學出世之道乎』,何況你學習出世間的佛道?這個就更不可以有妄語這樣的一個行為。有關這個戒,前面五條戒,後面十條戒,它都有它的開遮持犯,這個我們還是要進一步來學習。我們再看下面:

  【經載沙彌。輕笑一老比丘讀經。聲如狗吠。而老比丘者。是阿羅漢。因教沙彌急懺。僅免地獄。猶墮狗身。】

  這是經典上記載,在《沙彌律儀要略增註》弘贊律師解釋的比較清楚,大家可以去看。這是講經上記載沙彌,有一個沙彌輕視去笑話一個老比丘,笑話這個老比丘讀經的聲音好像狗在叫一樣,『狗吠』就是狗在叫,笑話他。但是這個老比丘不是一般沒有證果的比丘,他已經證阿羅漢,是阿羅漢。他是證果的阿羅漢,你罵他,這個罪就重了;如果凡夫,你罵他,罪沒那麼重。這是阿羅漢,他不知道他是阿羅漢,所以輕視笑話造這個口業。這個老比丘是阿羅漢,他有神通,知道這個沙彌笑話他,叫他趕快懺悔,他給他講,我已經證阿羅漢,你講這個話罪很重,會墮地獄的,勸他趕快懺悔。這個沙彌聽到這樣,他也趕快的懺悔,『僅免地獄』,就是免掉受地獄之苦;『猶墮狗身』,但是還是墮畜生道當狗。因為他笑話這個老比丘讀經聲音像狗叫一樣,造這個口業,懺悔之後避免墮地獄,但是還是墮入畜生道當狗。所以下面講:

  【惡言一句。為害至此。】

  惡口的言語,一句話損害這麼大,怎麼能不謹慎?下面又舉出經典講的:

  【故經云。夫士處世。斧在口中。所以斬身。由其惡言。噫。可不戒歟。】

  『夫』這個字是一個語助詞,古人讀文言開頭的語助詞,它沒有什麼意思。『士』就是我們人,「士」有男士、有女士,不管男女,我們在世間為人處世。『斧在口中』,「斧」就好像利斧,斧頭很鋒利,形容我們這個口業。『所以斬身』,利斧可以斬身,這是形容比喻我們的口,可以殺身,傷害很大。『由其惡言』,惡的言語,不善的言語,足以殺身毀家。現在人沒有學習不知道,往往有惡口的習氣自己不知道。以前早年在台北景美華藏圖書館,有一個女眾來出家,年紀也不是很大,她講話就是很衝,實際上就是讓人家聽了不舒服,那是惡口的習氣,她自己不知道。她就給我講:師兄,我這個人講話就是這麼直。後來我給她講:我說你講話那個不叫直,叫衝。像我們吃衝菜,你一吃下去眼淚鼻涕都流出來了,很衝讓人家受不了。所以,她把這個講話很衝,惡口的習慣,認為是她講話很直。她講話衝口而出,她也不考慮,想怎麼講,她就怎麼講,也不分輕重,不分對象,這個講話就容易得罪人,自己不知道。這個非常重要,所以言語是大學問,我們應當要來學習。所以,「夫士處世,斧在口中」,口就好像一把很鋒利的斧頭,可以斬這個身體。如果不修善的言語,不學習善的言語,很容易造口的惡業,果報也很可怕。『噫,可不戒歟』,「噫」就是驚嘆的言詞,這麼重要,怎麼可以不戒?

  前面這四條戒,我們簡單學習到這裡,我們要詳細的了解,大家請看《增註》。《增註》我們應該有文字檔,在網路上有影音檔,大家同學都能找的到。我們再看下面第五條,前面四條是屬於性戒,性戒就是說我們沒有受戒,你沒有受五戒,沒有受沙彌十戒,或者八關齋戒,或者比丘戒、菩薩戒,沒有受戒,一般不學佛的人,犯了前面四條同樣有罪,所以它叫性罪。這個性就是本身它那個性質就是有罪過的,你有沒有受戒,你犯了就是有罪。如果你受了戒,犯了殺、盜、淫、妄,本身它就有性罪,這個是基本上都有,如果受戒還要加一個破戒罪,加一重。沒有受戒的人他只有性罪,他沒有破戒罪,他沒有加這一重。下面第五條到第十條都叫遮戒,遮戒就是不受戒的人,他沒有這個破戒罪,譬如說:

  【五曰不飲酒。】

  飲酒,你受戒的人飲了酒就破戒,有破戒的罪,結這個罪。如果不受戒的人他飲酒,他沒有破戒的罪過,因為他沒有受這個戒;有受戒的人就有這個罪。所以這條開始到後面都叫遮戒,遮是預防。你看酒本身它沒有罪過,它也不是殺生,一般的酒都是植物做的,植物去釀的,五穀、水果去釀造的,它不是殺生。佛為什麼制這條戒?在五戒,飲酒列為重罪,因為酒會亂性,怕我們喝了酒去造前面殺、盜、淫、妄這四條重罪,因為這個原因才制定這條戒。不然這個酒本身它也沒有罪過,但是因為酒喝了,人醉了意識控制不住,容易犯殺、盜、淫、妄這個罪。我們看這個文,『五曰不飲酒』:

  【解曰。飲酒者。謂飲一切能醉人之酒。西域酒有多種。甘蔗葡萄。及與百花。皆可造酒。此方止有米造。俱不可飲。除有重病。非酒莫療者。白眾方服。無故一滴不可沾唇。乃至不得齅酒。不得止酒舍。不得以酒飲人。】

  蓮池大師給我們解釋第五條戒不飲酒。『飲酒者,謂飲一切能醉人之酒』。什麼叫酒?因為你喝了你會醉,這個就屬於酒。酒醉會亂性,他會亂性。下面舉出,『西域酒有多種』,以前講西域就是我們現在中國新疆這一帶,新疆再過去就是巴基斯坦、印度,這個地區都屬於西域。在中國的西北方,我們現在講大西北,從甘肅那邊過去,甘肅、新疆、寧夏,過去就是巴基斯坦、印度,西北。「西域酒有多種」,就是甘蔗,甘蔗可以造酒,還有葡萄,葡萄酒非常普遍,像現在歐美這些國家自古以來就是葡萄酒,都是葡萄去釀造的酒,到現在還是很多、很普遍。『及與百花』,花包括水果,現在水果都可以造酒,『皆可造酒』,這是講外國,講西域就是講外國,現在也是一樣。

  『此方止有米造』,「此方」就是指中國。我小時候常常要給父親去買酒,那個都是米酒,米造的。現在也有很多種,現在除了米之外,還有高梁、大麴,五穀雜糧去釀造的,像四川的五糧液,貴州的茅台,這些都是五穀雜糧去釀造的。中國大部分用這個來造酒,西方國家大部用甘蔗、葡萄,水果這一類來造酒。「此方止有米造」,就是我們中國用米、五穀去造的酒。『俱不可飲』,「俱」是所有,不管中國、外國的酒,凡是喝了會讓人醉的都不可以喝。『除有重病,非酒莫療者』。這條就是開緣,這條酒戒的開緣除非有重病,你這個病很嚴重,沒有酒都沒辦法治的。如果有其他藥可以治,那也不能用;除非沒有用酒就不能治,那這個時候為了治病,這個是可以開緣。所以中藥有一些藥泡藥酒的就很多了,有的人他的身體需要用藥酒來治療,他有很重的病需要用酒,譬如說泡藥酒,或者跌打損傷外用,外科用的,內服就是喝的,當藥喝的。有重病,非酒莫療者,『白眾方服』,「白眾」就是向大家報告,說我這個酒是治什麼病的,給大家說明一下,讓大家不要誤會,自己無緣無故在喝酒,這個出家人怎麼可以喝酒?

  這條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講到,他說以前剛到台灣來,剛剛學佛,到寺院去吃飯,看到那個老和尚,大概七十歲以上,他每一餐飯都喝一杯酒。他覺得很奇怪,出家人不是不能喝酒嗎?怎麼這個老和尚,每一餐都要喝一杯酒。後來到台中蓮社跟李老師學講經,把這個事情(放在心裡的疑問,放很久了)請教老師,為什麼他看到一個老和尚,每一餐飯都喝一杯酒?李老師就跟他講,他說那個老和尚年紀大,血氣衰了,他每一餐喝一杯是幫助他的身體加速它的血液循環(因為年紀六十歲以上血氣就衰了,需要藉一點酒來幫助他血液循環),他才明白原來那是當藥用的,不是喝著玩的。所以像我有血管硬化的問題,左心室肥大,我們中壢善果林劉林長他的兒子是外科醫生,心臟科的,專門在開刀的,有一次我到善果林做三時繫念,我就給他講,我現在身體上有這個毛病,他就勸我要喝一點葡萄酒。我說喝這個葡萄酒有什麼用?他說可以幫助軟化血管。我原先以為這種病是絕對不能喝酒的,但是他卻勸我要喝一點,軟化血管。最近到大陸去,一個居士幫我們治療,他也是這樣給我講。所以我才知道,葡萄酒(比較好的)它有軟化血管醫療的效果。心臟血管的病都是會致命的,遇到這個情況,有需要可以當藥用,這是開緣。這是對身體講的,這是對身體治病這方面的一個開緣。

  另外也是利益眾生的開緣,你看前面不妄語,蓮池大師講,「為救他急難,方便權巧,慈悲利濟者,不犯」。酒這條戒,也是同樣這個道理。實際上每一條戒都是同樣的,我們要懂得舉一反三,以此類推,每一條戒它都有它的開緣,原則就是救他急難,方便權巧,慈悲利濟,你是利益眾生的、幫助眾生的,弘揚佛法,這個開戒就不犯戒。你看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講過多次,他有一年到北京,這個大概二十年前了,他到北京去,那個時候去的次數比較多,主要去看一些同參道友,黃念祖老居士、趙樸初(中國佛協會長)、茗山長老,這些在家出家的大德。有一年他到北京住在一個賓館,在電梯裡面遇到美國一個同修,這個同修也是移民到美國的,他的兒子那天剛好結婚,結婚這個太太是日本人,日本的女孩子。他兒子結婚,看到我們老和尚非常高興,不約而同在這裡碰面,他就趕快把他在這裡辦喜事,這樁事給老和尚報告,臨時請老和尚當證婚人來致辭。在電梯上碰到,老和尚也一口就答應了。所以那天晚上婚宴,因為臨時遇到的也沒有準備素菜,就一般雞鴨魚肉,中國人就有句話講,無酒不成席,酒席酒席,如果這個席沒有酒就不成席,當然特別是辦結婚,我們一般中國人的習慣都是喝喜酒。他請老和尚去,他們也沒想那麼多。老和尚看到他那天請的客人也不是一般的客人,都是國家很重要的領導人,還有日本方面的、中國這方面的,在社會上都有很高的身分跟地位。這些人平常你請他來聽經,他也不太可能會來,一方面他們很忙,一方面可能也沒有那個興趣,平常你要請這麼多的領導人,社會上的名流來聽個經,聽幾句佛法,都不容易。這個時候真是很好的機會,因緣很好,大家齊聚在一堂,請老和尚去講十分鐘的致辭。老和尚就抓住這個機會給大家介紹認識佛教,雖然只有十分鐘,把重點都講出來了,讓這些人平常他都沒有機會聽到的,聽到佛法了,而且聽到一個正規的佛法,從來沒聽過的,真是機會難得。講完話,大家敬酒,老和尚跟人家喝二三杯,老和尚酒量也很好。所以他那個時候喝那個酒就是慈悲利濟,方便權巧,那個叫開緣。如果老和尚堅持不行不行,我持戒不能飲酒的,又是臨時,也沒有準備素菜,那更不可以去了,他就把度眾生弘揚佛法的一個很好的機會就當面錯過了。所以我他淨老和尚在這個酒席當中跟大家喝了二三杯酒,這是開緣,開戒,不犯戒,就是前面講的慈悲利濟,慈悲心利益眾生、救濟眾生。所以前面這一條,蓮池大師講的這一條,都可以套用在每一條戒,這一點我們必定要認識清楚。

  下面講,『無故一滴不可沾唇』,「無故」就是說你沒有事情,你身體也不需要,也不是說剛好有弘法利生的因緣,就是無緣無故,你就不可以去喝這個酒。佛為什麼制酒戒把它列為重戒?問題就是酒會亂性。如果這個人酒量很大,這個我們淨老和尚講席當中也常常講到,過去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講課,講到不飲酒這條戒,他就舉出漢朝鄭康成,他是漢朝的大儒,他有很多著作,特別是《禮記》方面的,很有成就的一個大儒。他的老師馬融也是當代的大儒,鄭康成跟他學,去跟他學習。馬融他有一個樂隊,女子樂隊,他喜歡聽音樂,每次上課他的布幔後面,他養了一團樂團,就像我們現在國樂團這樣,一邊講課,一邊後面彈奏音樂。很多學生上課的時候不專心,都會偷偷去看布幔後面的女孩子,唯有鄭康成,他從來沒看一眼,專心聽課。跟他學了幾年,馬融知道他的學問都被鄭康成學去了,因為他在講課都有在觀察,學生當中最專心聽的就是他,其他的人多多少少都會分心去偷看布幔後面樂團那些女孩子,沒有他那麼專心,他是最專心的,知道他的學問被他學去了。

  他的老師畢竟還是凡夫,還是有嫉妒心,怕他將來成就超過他。實在講,如果在佛法講,學生成就超過老師應該很高興。但是他這個老師嫉妒心還是放不下,所以就計劃要暗殺他,那天他要離開,大家到十里長亭送他,每一個同學給他敬一杯酒,三百個人,敬三百杯。三百杯那個小杯,三百杯數量也很大,用意就是他把灌醉,在途中請殺手把他殺掉,他醉了要殺掉他就比較容易。鄭康成酒量非常之大,他喝了三百杯的酒下去,小小的禮節還不犯。他很聰明,他也看出來,他老師要害他。所以就跟老師同學講他要走哪一條路,走了沒多遠,看到送他的人都不見了,他從旁邊那個小路跑掉了。結果馬融請的殺手在路當中要暗殺他,結果沒等到人,被他溜掉了。李老師講,如果大家的酒量都像鄭康成這樣,釋迦牟尼佛就不用制這條戒了,喝了三百杯跟沒有喝一樣,小小的禮節還不犯,那就沒有影響。所以我們要知道制這個酒戒,它的用意就是怕我們亂性。

  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此地。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