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待客的禮儀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十一集)  2021/8/8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13-005-0061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常禮舉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今天是我們中國傳統農曆七月初一,這個月在民間都有舉行普度的法會、活動,在佛門也是很多超薦普度的法會。在民間的傳說,農曆七月是鬼月,說今天七月初一開鬼門關,這是我們民間習俗的一個說法。在台灣城隍廟,今天凌晨都有一些例行性的法會、活動。在佛門,七月份是「教孝月」,教孝道的這個月。佛門的孝經是《地藏菩薩本願經》,這稱為佛門孝經。釋迦牟尼佛要涅槃前三個月,從人間上升到忉利天,特別為他母親來說法。他母親在他出生七天就往生到忉利天了,報母恩,說了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所以這部經稱為佛門的孝經。《地藏經》裡面講的光目女、婆羅門女超度她們的母親,從地獄超度到忉利天,所以這部經是佛門的孝經。我們儒家也有一部孝經,那是講世間的孝;《地藏經》,世間的孝道跟出世間的孝道都圓滿了。另外就是農曆七月十五,在佛門稱為「佛歡喜日」。古印度佛陀的時代,佛的出家弟子,每一年農曆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這三個月都回到佛的身邊,再一起進修,叫「結夏安居」,三個月。這三個月是印度的雨季,到外面去托缽、去弘法都不方便,所以佛就定在這個時間,召集這些弟子在一起來進修,在佛門稱為「結夏安居」。七月十五是結夏圓滿,這一天也叫「僧自恣日」,就是僧團裡面這一天,大家可以舉出過失,在佛前懺悔改過,佛看到弟子懺悔改過非常歡喜,所以這一天稱為「佛歡喜日」。

  這一天也有特殊的意義,這一天,我們大家很熟悉的「目連救母」,這個過去也曾經拍過電影。目連就是目犍連尊者,他是神通第一。他母親過世了,墮在餓鬼道,看到他母親墮在餓鬼道沒有東西吃,非常痛苦。他很孝順,他自己去托缽,把那個飯菜他就拿到鬼道,要去供養他母親,給他母親吃,結果他那缽飯菜送到他母親的口中,他母親口中就噴火,把那個飯菜都燒焦掉了,吃不到。他非常傷心,回來求佛,有什麼方法可以救度他的母親脫離餓鬼道。佛就勸他,說在結夏安居圓滿這一天你來供僧、來打齋,把打齋的功德迴向給你母親,你母親就能脫離餓鬼道的痛苦了,超生到人天善道。因此目犍連尊者就依照佛的開示,就在七月十五這一天供僧。我們現在在大陸、在台灣、在香港,包括東南亞其他國家地區佛教寺院,在農曆七月都有供僧、齋僧的活動。這個齋僧的由來就是從目犍連尊者來的,要救度他母親這個因緣來的。另外這一天,七月十五就是盂蘭盆法會,就是目連尊者救他母親辦的一個法會,齋僧之後請這些出家眾辦法會來超度他的母親,把他母親從餓鬼道超度出來。

  七月份最後一天是地藏菩薩聖誕,所以這個月在佛教叫「教孝月」。在我們中國傳統教育裡面,教孝是大根大本,在佛門也不例外,世出世間法的教學都是從孝道開始,教孝。孝親而後他才能尊師,所以老師教學生教孝,父母教兒女教敬,要尊敬老師,兩方面互相配合,才能把一個孩子教好。今天在國曆是八月八日,一般都稱為「父親節」,在此地也祝福我們天下做父親的人福慧增長,法喜充滿。

  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錄」,現在請大家翻開《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常禮舉要》八十九頁,從第一行,「會客」第七條,從這裡看起。我先將這一條念一遍:

  【七、主人必下坐,舉杯讓茶。】

  這一條是會客,會客當然有主有客,有主人、有客人。我們到人家家裡去,我們是客人;人家到我們家裡來,我們是主人,所以有主有客。「譬如我是主人,頭一杯酒,主人先敬客一杯。」雪廬老人舉出一個例子,就是譬如我是主人,頭一杯酒先敬客人,這是一般世間的常禮。當然在我們佛教寺院是沒有準備這些酒,這是講一般家裡,主人要先主動的來敬客人一杯酒。這一杯酒也不是說你一口全部喝完,如果你杯子大的喝一口;如果杯子小,當然一杯喝下去是可以的。「這頭一杯要站起來接受,禮尚往來;來而不往,或往而不來,皆非禮也。」頭一杯酒,主人敬客人,主人是站著,客人也要站起來來接受。主人站起來敬酒了,我們做客的人當然也不能坐著,也要站起來,這個叫禮尚往來。來而不往,或往而不來,皆非禮,就不合乎禮節。人家有來,我們也要有往;我們有往,他也要來,這樣互相禮尚往來。所以禮節上的一個往來,這才合乎禮節,不能只有單方面,單方面就不合乎禮。「頭一杯,主人已經站起來,人家敬你,你不站起來嗎?」雪廬老人就一個問話,就是說頭一杯酒,主人已經站起來敬你了,你不站起來嗎?當然客人也是要站起來。

  「讓茶呢?頭一次也是如此,若不站起來,也得雙手舉杯說:請喝!請喝!客人要察言觀色」。這個是講讓茶,一個敬酒,一個讓茶。讓茶也是如此,跟敬酒一樣,敬茶跟敬酒一樣。如果不站起來,也得雙手舉杯,那就是表示恭敬客人,雙手舉杯說「請喝!請喝!」。主人都說請喝了,客人也要察言觀色,要看,主人說請喝了,我們還不喝嗎?當然我們也要舉杯來喝了。「第二杯,主人又站起來了,客人這時要說話了,好!我們大家起來回敬主人。」這是第二杯,主人已經第一杯敬過客人了,第二杯,看到主人又站起來,這個時候做客人的就要有反應,就要說了;比如說有正客、有陪客,幾個人去作客,這個時候主客這個客人就要說話了,「好!我們大家起來回敬主人」,主人已經敬我們一杯了,那我們這杯是回敬,這個叫禮尚往來。「主人說,這是第二杯酒了,大家請坐,別再勞動了」,就不要再站起來了。這一來一往,後面就不要一直再站起來了。如果「再下一杯,主人若起來」,做客人「就可以請他坐下」,說你請坐。如果你要起來,主人要再站起來,那我們大家都要跟著站起來。「懂禮貌的,這時往下坐,舉讓舉讓就可了。」如果懂禮節的、禮貌的,這個禮就是要節制,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太過,大家都很辛苦,也不自在;不及,顯得對人不恭敬,所以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所以第二杯以後,互相敬過以後就可以坐著了,下次再敬,坐著敬就可以了。就是懂禮貌的,這個時候往下坐了,舉讓舉讓,大家客氣客氣就可以。「如若你怎麼說,我必得站起來,這個叫固執不通,喝一回就站一回,這種酒宴我受不了。」雪廬老人講,如果你怎麼說,說請坐下,還是堅持要站起來,第三杯以後,還是每一杯敬酒都要站起來,雪廬老人講這叫固執不通,太固執了!喝一回就站起來一回,大家都很辛苦,所以雪廬老人講,這種酒宴我就受不了。我想每一個人都受不了。所以禮為什麼叫禮節?就是它有個節制,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

  下面講,「佛家規矩,要行三頂禮。受戒律,見了法師,不得不頂禮。一頂禮,法師說一禮就一禮,絕不必跟他二禮、三禮。你若必得二禮、三禮,依禮上說就麻煩了,『恭而無禮則勞。』無論什麼事,中國學問講究適中!」這一段雪廬老人又舉出佛家的規矩,舉出個例子。前面是講一般世俗這種宴請客人的禮節,這講到佛家、佛門。我們拜佛都是禮佛三拜,那你受過三皈五戒,見到法師,在佛門的禮節就是向法師頂禮。一頂禮,法師說一禮,一禮就一拜,你就不必跟法師說我一定要拜三拜;如果你必得拜兩拜、拜三拜,依照這個禮上來說就麻煩了。這個事情我也常碰到,有一個同修,真的他很恭敬、很虔誠,見到法師他就一定要拜三拜,特別在大陸,這種情形就很多。我也常常碰到有一些居士,看到我就頂禮三拜,我說一拜就好,他就一定要三拜。彼此都很辛勞,他拜三拜,我總不能走開,要站在那邊給他拜,他辛苦,我也辛苦。依照禮上來講,這個就比較麻煩,所以雪廬老人在這裡舉出《論語》的一句話說,「恭而無禮則勞」,恭敬但是你沒有用這個禮去節制,沒有禮節,就會很辛勞、很疲勞,彼此都疲勞。所以無論做什麼事,中國學問講究適中,適中就是不超過,也沒有不及。應該的禮節要做到,應該做的沒有做叫失禮,做得太過了也叫失禮。好,我們再看下面一條:

  【八、客去必送致敬,遠方客必送至村外或路口。】

  『客去必送致敬』,客人要離開了,必定要送,要致敬。「客人要走了,我們主人能坐在那裡,讓客人說:不送哦!不送哦!你必得送他」,就是必須要去送,我們一般講送客,這個是必須要的。「有人認為送你嫌關係疏遠了,不送顯得密切,這是什麼話?所以世故人情不是一件很容易之事。必得致敬。」這裡雪廬老人講,也有人說我們是老朋友了,老朋友來看我,如果去送,顯得就疏遠了,好像把他當作還是很陌生的客人;陌生的客人再送,老朋友就不用了。雪廬老人講,去送反而是疏遠,不送反而是密切,這像什麼話?這個話講不通。這些都是世故人情,所以世故人情的確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們現在人沒有學這個,實在講不懂世故人情。所以必須要致敬。

  「下頭是特別的遠方客,上頭是此處本城的客人。」上面這一句「客去必送致敬」,這是講本地的客人,下面這句是講遠方來的客人。「本地客,你送到哪兒呢?」就是說本地的客人,你要送到什麼地方?「你必得送到大門外。」古時候有大門,要送到大門外。「現在沒有大門,不能在塌塌米台子上就送行」,不能在屋子裡面榻榻米上面就給客人送了,「必得送到外頭去」,要送到門外。「如靈山寺」,這個是台中,台中有一間靈山寺,過去雪廬老人常常在那裡跟台中蓮社的蓮友講佛七開示,靈山寺以前常辦佛七。他就舉出靈山寺,「還有個院子,雖沒有前門,要送到後門去。當家師送客到牆角,因為有其他事的緣故,而客人堅請留步,又有年輕出家人願意代送,這就可以了」。舉出寺院當家師有客人來,居士來訪問,當家師當然就是事情比較多,在寺院裡面擔任重要的執事,所以他送客送到牆角。因為他還有其他事情要辦,他就沒有辦法送客人送到外面去,而這個時候客人一般都會說你忙,你請留步,另外有年輕的出家人他願意代送,替代他來送客,這樣就可以了。因為有人代替送了,當家師自己就不必再送到外頭了。

  下面這段講,「可是遠方客則另當別論。咱們又以靈山寺來論,因靈山寺你們都知道。哪裡來的客呢?台北來的客!到了靈山寺談事,談完了,你不能送到門口就完了,那可不行!台中的客人,你可以送到大門口外。台北的客人可不行,你得送人家到車站上,懂得嗎?」本地的客人跟遠方客人,禮節上又有不同了,前面講是講本地的客人。台中蓮社是在台中,靈山寺也在台中,台中的客人到靈山寺去訪問,或者是到台中蓮社訪問,都是住在台中的,那個叫本地的客人。如果遠方,從台北到台中的,這個就是遠方的客人,你就不能只有送到門口,因為遠方的客人他坐火車,或者坐公共汽車、坐巴士這些交通工具,他如果坐汽車,送到汽車車站,坐火車送到火車車站,這是遠方客;還有更遠的,從國外來的,坐飛機來的,可能就要送到機場了。當然這個當中也有很多一些禮節上彼此之間的關係,各方面的,也要去斟酌。這邊是講一個原則,就是遠方的客人,原則上你要送到車站。

  「這些東西愈研究愈有學問。如果他自己備有車、馬,一定要走到門口,他還不上車,他要是不上車或不上馬,牽著走,你就跟著送到城外。」這是講古時候這些乘坐的交通工具,馬是過去那個時代就比較多,現在大概都是汽車、火車,還有高鐵、捷運等等的這些交通工具。在現代的大都市,用馬來做交通工具應該是見不到了,可能在鄉下,或者比較偏遠的地區,像大陸上內蒙古他們都騎馬,西藏、雲南。但是現在這個馬匹,我們看也都是旅遊觀光點有。現在用馬來做交通工具的幾乎很少,因為現在公路、鐵路都很發達,特別自己有私人的轎車,自己開車。古時候的禮節,比如說是縣城(現在縣城也沒有像以前那種城牆了),他如果懂禮貌的,他在城內不上車、不上馬,他一定走到城外再去上車、上馬,那你主人就要送到城外去,看他上了車、上了馬,走遠了你再回來。

  「鄉下與城裡又不一樣」,鄉下的環境跟城市就不一樣,鄉下「要送到莊頭外」,莊頭就是以前的村莊,你要送到村莊外面,送客要送到那裡。「客人不上車、不上馬,他就是懂禮的人」,就是客人懂得禮節,他一定到村莊外面才會上車、上馬,在村莊裡面他就不會上車。但是現在也沒有村莊,現在都是大都市,大概我們現在看到客人來,他自己準備有車子,他有司機,一開過來他就上車了,現在這個環境也不一樣。雪廬老人講是以前,大概在民國這個時代,在大陸、在台灣這些地方還有這些村莊、縣城,現在整個環境都不一樣了。所以我們學這個禮,也要懂得它是這個原則,要懂得在什麼時代、什麼環境,根據這一條的原則要怎麼做。「到莊頭外了」,就是外面了,像我們現在說走到門口外面了,「請你上車或上馬」,那就請客人你上車了,「因為你客人不上車,我主人不好回去」。你不上車,你不走,我就不好意思回去。「主人若說還得送,當然那個客人就會勸你回去。」主客都要懂這個禮,主人要再送,這個時候客人就要勸主人回去,送到這裡就好了。「主人說:那你不上車、不上馬,我不能回去。你說這個,他只好上車或上馬,這都是禮貌。」就是你沒有上車、沒有上馬,我就不能回去,我一定要等你上車、上馬,這時候客人聽到這樣就趕快上車、上馬了。

  「這一點要是學不好,在本國難看是小事,要在國際上是失去全國的禮貌,說中國人不懂禮貌!一個人錯誤,讓全中國臉上抹層灰。幹什麼必得問,幹什麼你得學,學禮呀!同學們,我對你們是愛之深、責之切,不愛護你們,我給你講這些東西幹什麼?為著叫你得好處。」這段是雪廬老人對當時蓮社的同學講的,也是對我們大家講的。當然李老師(雪廬老人)他是為了同學好,所以他才會講這些話,叫大家學這個禮。教大家學這個禮是愛之深、責之切,是愛護大家,所以難免有一些責備的話,不是罵人的話,是愛護的話。不愛護大家,講那些幹什麼?何必去得罪人?就是為了要給大家得到好處,因為懂禮的人,他走到哪裡大家都歡迎;不懂禮,走到哪裡都碰壁,所以學禮有這個好處。

  「學什麼東西,都要學開悟。」不但我們佛法說要開悟,世間法也要開悟。「要悟,先學警覺。」你要悟,你要先學有這個警覺心,如果沒有警覺心,悟不了。「人家還沒動作,臉色一看就知道,察言觀色很重要。這個不會就沒警覺,沒有警覺那就沒辦法。」雪廬老人講,這個要警覺,看人家這些臉色、表情,察顏觀色,這個就很重要。如果沒有這個警覺心就沒有辦法,就是不開悟,就是不懂這個禮。

  「好漢吃虧不退心,吃了多少虧還是往前幹,吃了虧都是長學問,下回什麼就都懂得了。」好漢吃虧不退心,吃虧就是碰釘子,吃了多少虧,還是要往前。吃了虧,都是長學問,吃過一次虧就增長一次的學問,下一回就懂了。現在碰釘子碰到了,下次就不會再碰了,就知道了,下回就什麼都懂了。所以不怕吃虧,吃虧也是我們學習的一個過程。以前不懂,像以前我剛出家的時候,到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實在講,也是不懂,師父上人常常給我開示,常常有些責備。當然聽了師長教訓,有時候心理難免會有一點難過,但是覺得師長都愛護我們,那我們就懂了。以前沒有學,真的不懂,自己不曉得錯在哪裡。有一次,我有個小學同學去找我,那一天我就請他們留下來吃飯。留下來吃飯很好,結結緣,但是沒有跟師父、跟館長報告,取得他們的同意,我就把他請來了。後來怎麼樣?到了吃中飯的時候,我們師父跟韓館長說唉呀!你有客人,那你招待客人,我們到外面去吃。那個時候我才警覺到這個不對了。大家都住在一起,如果沒有住在一起當然就不必要,住在一起,在一起吃飯,今天來一個客人,竟然沒有跟師父、跟館長他們先報告,真的是失禮,真的不懂。但是師父、館長他們懂禮,你招待客人,你去招待,我們避開。後來我就知道了,這個事情應該怎麼樣的程序。如果沒有住在一起,當然就另當別論。所以吃了虧、碰了釘子,的確都是長學問,下回就知道了。

  「若不是人才,一碰釘子就不能幹,一幹就碰釘子,碰釘子碰到死;上了棺材還是要碰釘子,入殮。」有一些就是不開竅,碰了一輩子釘子他還是在碰,世故人情不懂,到棺材裡面,入殮了還是不懂。「你看歷史,張良與韓信,張良比較知人情世故,所以能逃過劫難。韓信逃不過劫難,這怨誰呢?」雪廬老人舉出歷史上的例子、公案,舉出漢朝張良、韓信、蕭何,這三個人是漢朝開國的功臣。但是張良他就比較懂得人情世故,所以漢朝建功立業,開國了,張良他就退了,他知道人情世故。韓信他會領兵打仗,但是對世故人情他就不懂,所以繼續留在那裡,後來皇帝對他就起疑心,你是不是要跟我爭皇帝這個位子?後來就把他殺了。不懂得進退。所以知人情世故,這個很要緊。記住張良他為什麼能逃過劫難,韓信為什麼逃不過?這個怪誰?怪自己不懂世故人情。所以學禮,雪廬老人講,就學個世故人情。我們再看:

  【九、遠方客專來,須備飲食寢室,導廁所、導沐浴。】

  『遠方客專來』,就是專程來。「那時鄉間沒有旅館,遠客來了,照例的問問:您還預備上哪兒去?如非路過,要趕緊給人準備屋子,人家晚上能到哪裡去呢?咱們沒有屋子,也要準備房間給人家,或者有旅館,我們幫他定旅館,沒有則要在家中住下。或者鄰居有閒屋借宿,但不可把客人讓到鄰居家中住」,你自己去借鄰居屋子住是可以的,「除非客人與鄰居夠上十二分交情,否則不能把生客往鄰居家安頓」。這個禮節也要注意,遠方客人來,如果他只是路過,當然不用給他準備住的;如果他要留下來,那就要住了。住就住在自己家裡,自己家裡房間不夠,要幫他定旅館;如果附近沒有旅館,在鄉下,你可以去借鄰居家裡。鄰居家裡也是你做主人的去借鄰居家裡住,自己那個房間讓給客人住,不能把客人送到鄰居那邊去住鄰居的家裡,那鄰居跟這個客人不熟悉,他住了也不好意思。除非鄰居跟客人也是很熟悉的,也是有十二分的交情,這個是可以,如果不是的話,就不適合安頓在鄰居的家裡了。

  「當然客人來了,要先請吃飯,客人一定會說:我吃過了,我吃過了。你當然要問:在那裡吃過?有些人會餓著肚子不說。即使吃過中飯,咱要說:一路上辛苦,晚飯提早。這是人情事故。」如果過了中午,他說我吃過了,就說你一路上也是很辛苦,那我們晚餐就提早一點,恐怕你肚子餓了。人情世故。

  「廁所如不乾淨,趕快清洗清洗,領著客人大小解,這也是人情。家中浴廁方便,就請客人沐浴,不方便也請洗腳,一盆洗腳水可得預備。夏天當然要洗浴,冬天一天、兩天不洗也行,但預備一盆溫水洗了腳,腳溫暖了才容易睡覺。這領導沐浴,最起碼要準備洗腳水。」這是講過去比較早期的時代,以前沒有像現在這個衛浴那麼方便,如果夏天,當然要請客人沐浴、洗澡,因為夏天容易流汗;冬天冷,一、二天沒有洗沒有關係,但是也要一個熱水、溫水讓他洗洗腳,讓腳溫暖溫暖,他比較好睡覺,這個也是不能省。現在大部分都有浴室,洗澡在現代是比以前方便太多了,有客人到家裡住,這個也都要預備。最重要廁所、浴室要整理乾淨,要給客人介紹哪裡是廁所、哪裡是浴室。我們再看:

  【十、遠方客去,必送至驛站,望車開遠始返。】

  遠方的客人來,你要送到驛站。以前的驛站是馬車的車站,現在講車站,火車站、公車站。「他自己有車有馬很好,自己沒車沒馬,你要送他到車站。」遠方的客人,要送到車站。「你看看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是講唐朝有名的詩人李白,他上黃鶴樓送孟浩然,送他的朋友。「李太白這麼狂的人,送客還送這麼遠」,他上黃鶴樓看孟浩然那個帆船一直開一直開,他一直看一直看,看到那個船影子不見了,你看送那麼遠。這說明李白這麼狂的人,送客都送那麼遠,「你的架子比李太白還大嗎?」「在戲劇裡李太白叫楊貴妃磨墨、叫高力士脫靴,氣勢狂到這種地步,送客卻還這麼恭敬。你念的詩上哪兒去了?客人的車開走了你才回來,車不開你就別走!」雪廬老人講,李白這種這麼狂傲的人,送客人還送這麼遠,這麼恭敬。叫楊貴妃給他磨墨,叫高力士給他脫鞋子,他對客人還這麼恭敬。這個就是說,你看客人上車走了才回來。

  「以前科考沒這麼容易,有人考到五、六十歲還叫做童生,人稱老童生。那個時候的童生,成了秀才就不叫童生,那就是副生了」,正副的副。「那個時候有副榜,正榜沒有他的名字,副榜上有名字了,副榜上考個第一,這時好幾縣都知道他,這個人就聞名。那時候的副榜,比起現在的文學博士,有如天地旋隔,不能講了。像我就不敢跟人家比,我說實話!」雪廬老人講,過去的童生如果考上副生,就是秀才了,他還不是正的,是副的,副榜上有他的名字。副榜上有名字,他就聞名了,好幾縣都知道他了。雪廬老人講,現在的文學博士跟以前的秀才天地旋隔。雪廬老人也很謙虛,他說不能講了。雪廬老人講,他自己也不敢跟人家相比,他說我說實在話。這個就是說讀李白這個詩,要能夠去體會這種在禮節上對客人的一個恭敬。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剛好「會客」我們學習完了。下面是「旅行」,我們下次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