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本願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三集) 2020/8/6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1-0043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翻開經本四百七十八頁,最後一行,從經文看起: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寶相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生恭敬心。是人不久得阿羅漢果。】
「『寶相』,完全從形相上說。說到相,就要想到性,因為相是性變現的;性是能現能變,相是所現所變。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聞佛名我們就體會到寶相。佛的寶相,是修因所得的果報。身體健康長壽、容貌好醜都是果報,修什麼因得什麼果。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果,要修什麼因?」江味農老居士《金剛經講義》有說明。「譬如佛的廣長舌相是果」,因就是生生世世不妄語,生生世世不妄語是修因。「修善因,得寶相;不修善因,相貌就不圓滿。世間也有一些人是福相,但不是寶相,寶相裡有真善美,福相裡只有美,沒有真善;跟這些人接觸,磁場不好,不會感到很歡喜。真正修行人沒有地位、財富,長得也不美,跟他接觸,感覺得很舒適,他的相就是寶相。『寶相如來』表種善因得善果。聽到這個名號,立刻就懂得要修因證果;就能斷惡修善,斷見思煩惱、斷十惡,修十善,這是修行證果的基礎。『聞是佛名,生恭敬心,是人不久得阿羅漢果。』《地藏經》是大乘經,所以此地阿羅漢果不是指小乘阿羅漢,而是圓教七信位的菩薩;這是用小乘果位比喻他斷煩惱的層次。見思煩惱斷盡了,才得寶相莊嚴。」所以這個地方我們知道本經是大乘經典,不是小乘經典。大乘經典講的阿羅漢跟小乘經典講的阿羅漢層次不一樣,大乘經典講的阿羅漢,實在講有的經典加個大阿羅漢,這表示他不是小乘阿羅漢,他已經發大乘心了,要行菩薩道、修菩薩行,要成佛。用「阿羅漢」主要是說他斷證的功夫跟小乘阿羅漢一樣,小乘阿羅漢就是斷見思煩惱,出離六道三界,大乘的菩薩,斷證功夫跟小乘阿羅漢一樣,但是他是發大心的。所以用阿羅漢是說他斷煩惱層次跟小乘阿羅漢一樣,在大乘圓教是屬於七信位菩薩。七信位還沒有明心見性,但是他已經斷見思惑了,他斷惑等級跟小乘阿羅漢是一樣。所以這個地方,見思煩惱斷了才能得到寶相莊嚴這樣的一個果報。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又於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袈裟幢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者。超一百大劫生死之罪。】
『袈裟幢如來』是這尊佛的名號。「科注云:此約莊嚴標相,以彰佛德洪名。」「袈裟是梵語」,也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意思是「壞色、染色」,意譯是壞色,它是有染過顏色的。「出家人穿染色衣,而非紅黃藍白黑五種正色衣。古時候資源缺乏,將在家人丟棄的破舊衣服拼湊成衣」,都是我們現在講去垃圾堆撿的,在家人穿破不要了,丟在垃圾堆的,出家人就是撿那個人家不要的破舊的衣服,拿回來洗一洗,可以用的把它剪下來。在外面撿的,顏色那就五顏六色不一樣,把它拼拼湊湊的縫成一件衣,縫好之後再染上色,染色就是混合,那個色彩就混合了,就不是正色,不是紅的、不是黃的、不是藍的、不是白的、不是黑的,就是像我們現在咖啡色這一類的,這叫染色。「這叫袈裟。袈裟真正的意義是隨緣而不著相,衣食住行都隨緣,沒有挑剔。」「『幢』是高顯之意,這是表法。」幢都是升在旗杆上,高高掛在上面,所以它是高顯,它很高、很明顯,遠遠就看到了。
「佛家的生活態度,這樣明顯告訴世間一切眾生,這就是自行化他,教大家在生活上不要過分的執著,不要過分的貪圖享受。一切都能隨緣,你的心多清淨、多自在,真正快樂!一切要是過分講求,過的是苦日子,再富貴也是過苦日子;知足的人,一切不講求、一切隨緣,再貧窮他也快樂。」人只要知足,所謂知足常樂。出家人,佛陀也表這個法給我們看,真正出家人過的日子就是這樣,很簡單;這個也是做給在家人看,就是要知足常樂。「所以,這件袈裟用意就很深!古人懂得,一看到袈裟他覺悟,世間一切貪染之心他就能伏住」,不再貪世間這些五欲六塵,心裡不再染著這些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所以《八大人覺經》也講,佛教在家人「常念三衣瓦缽法器」,三衣瓦缽法器是出家人的法物。現在實在講,不但在家人要常念,出家人也要常念。現在出家人衣不止三衣,居士供養得太多太多!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出家人也是要跟在家人一樣,常念三衣瓦缽法器,要常常想到釋迦牟尼佛當時他只有三件衣服、一個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其他什麼都沒有,常常提醒自己不要貪染這些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聞是佛名者,超一百大劫生死之罪』,「自行化他,無量功德」。這個「聞」,前面我們都學習過了,那是聞思修的聞。聞名要思惟其義,意義明瞭了要去修行,這樣才能超越一百大劫生死之罪。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大通山王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者。是人得遇恆河沙佛廣為說法。必成菩提。】
「『山王』是指須彌山,這個世界、地區最高的一座山。科註云:『大通是般若因,山王是報身果,四智究竟莊嚴也』,這是從表法上說。佛經說須彌山是四寶合成,用四寶比四智,四智就是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四智合成的,那就是般若,『轉八識成四智』。四智是須彌山,是大、是通、是無障礙,成就的是四智菩提,四智菩提就是般若波羅蜜多。」佛法的中心就是般若波羅蜜,離開般若,那不是佛法。「山王是果報,比喻佛的報身。佛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即是一身,一身即是三身。由此可知,『大通山王如來』之德號是講修因證果,修四智之因,證報身之果。」「報身是智慧成就的,法身是自性本具」,法身是本來就有。『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那就『遇恆河沙佛廣為說法』,與這個意思就相應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聞到這尊佛的名號,就會遇到恆河沙佛廣為說法。這個非常殊勝!我們現在想遇到一尊佛都感覺很難。但是道理明白了,能夠依照這裡講的來修學,實在講我們時時刻刻都是遇到恆河沙佛在給我們說法,有情、無情,六塵都在說法。所以禪宗講,你看那些山水,無非是廣長舌相,這個就是說明我們六根接觸六塵都是在說法。明白這個道理,時時刻刻佛都在為我們說法,佛就與我們常在,在我們身邊。為什麼能遇到恆河沙佛廣為說法?因為通達明白了,大通,「大通山王如來」。你不通,佛在面前,好像也沒遇到;通了,哪一法不是佛法!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又於過去有淨月佛。山王佛。智勝佛。淨名王佛。智成就佛。無上佛。妙聲佛。滿月佛。月面佛。有如是等不可說佛。】
前面「地藏菩薩介紹了十尊佛之後」,這裡又說出九尊佛的名號。「末後告訴我們,他所說的這些佛名,數量無量無邊,不可稱說。這是要我們要稱念諸佛的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通常我們偏讚阿彌陀佛,彌陀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其實每一尊佛的德號都是不可思議,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稱念任何一尊佛的名號,都有同樣的成就。世尊特別為我們介紹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與娑婆世界的緣深」,我們講就是特殊因緣。
『淨月佛』,「淨是清淨,月是月光,比喻佛的法身光明遍照。法身遍一切處!由此可知,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法身」,現在的話講宇宙的本體。經上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現在話講生命共同體。「能體會共同一法身,才知道盡虛空遍法界確實是一個自己,是一個整體」,這個境界在大乘佛法當中叫做圓滿大覺。我們在念三時繫念,到後面念疏文,疏文的頭一句「大圓滿覺」,就是指這個共同一法身,盡虛空遍法界。「他確實明瞭、體會得虛空法界是自己,天地萬物也是自己,是自己的相分,法身、法界是自己的本體。光明遍照就是智慧的遍照,身相的廣遍,作用的廣遍,入這個境界之後,在過去現在未來的虛空法界無處不現身,隨類現身。」的確,事實是這樣,就是遍一切處。我們現在可能也體會不到遍一切處,我們舉出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人現在這個身體。舉現在說,我們身就是現在肉身這個身體,我們的法身跟我們肉身是一體的,我們走到任何地方都沒有離開法身,都是在法身之內,你會到月球去,也是我們的法身。如果我的身只在這一個地方,那我們離開這個地方不就沒有了嗎?你離開這個地方,什麼都不知道了。事實上不是這樣,你走到哪裡,你都能見能聞。我們從這一個簡單的例子,你從這個地方去體會經典上講的法身。這個是淨月佛表法,表清淨法身遍一切處。
下面介紹『山王佛』,「山王是形容佛的報身如大山一樣」。讚佛偈云:「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這是我們念佛法會常常念的讚佛偈。「白毫是眉毛中間的兩根毫毛旋轉在一起」,有多大?「有五座須彌山那麼大,可見佛的身相之大!」「地球在佛的法相莊嚴中,恐怕只像是一個微塵而已。佛能現大身,稱之為山王佛,這是對佛的讚歎,也顯示佛神通能力的殊勝,能現這麼大的身。」須彌山我們沒看到,過去有人說喜馬拉雅山就是須彌山,根據佛經講那不是,我們看不到。所以佛那兩根毫毛卷在一起有五座須彌山那麼大,我們這個地球放在佛那個毫毛當中看不到,這是形容報身之大。
我們再看下面這尊佛,『智勝佛』,「智是一切種智」。「佛法講智慧有三種,一切智是二乘人的智慧,聲聞、緣覺所證得的。」「一切智是知空」,知道空。「萬法皆空,小乘人懂得這個道理,於是他住在偏真涅槃,他住空。這是一切法之理,理是空的,它不是事。這個空不是性空,他是明瞭萬事萬法之理是空的,一切法是因緣所生,了不可得」,你得不到。所以二乘人明白了,「心地很清淨」。就是他知道一切法的理上是空,空是一切法的真相,這是二乘,聲聞、緣覺他們證得的一切智,那就是知道一切法它當體是空的,一切法都是緣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道種智是菩薩智,道是道理,種是種種萬物、萬法,種種萬物萬法是什麼道理來的,怎麼形成的」,菩薩明白,「這樣的智慧是道種智,徹底了解宇宙萬有的現象」,它怎麼生起來的;「也能用諸佛一切道法,發起眾生一切善種」。菩薩也能使用諸佛這一切修道的方法,來啟發眾生一切善根種子。菩薩的境界比二乘境界高!二乘人做到理無礙,道理他懂了,他對這個道理沒有障礙,但是他「理事不能圓融」,理跟事二乘人還有障礙;如果事跟事,那就更有障礙了。「菩薩的智慧高,理事能圓融,做到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在四無礙中得到三個。」「一切種智,一切就是一切智,種智就是道種智」,菩薩有一切智、有道種智。「一切智跟道種智融合在一起,就稱為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四無礙全部圓滿證得,不僅理事無礙,事事都無礙。」這是《華嚴經》講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華嚴》講到事事無礙。「一切種智是如來果地所證得,這個智殊勝,超過二乘、菩薩,故稱智勝佛」,因為這個緣故,所以稱為智勝,他的智慧超勝菩薩、聲聞、緣覺。
我們再看下面這尊佛,『淨名王佛』。「淨是清淨,王比喻自在,自己能做主」,王是這個意思,你自己能做主。「這個名號完全從自利,從斷煩惱,斷證上建立的。淨是清淨。煩惱斷了,生死了脫,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經上說『五住二死淨盡無餘』,是圓滿的清淨。五住是說煩惱,二死是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分段生死是從相上說,粗顯而言,譬如我們的身體,從出生到死亡是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生死稱為分段生死,分成一個階段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生、一個階段死,下一個階段又生、又死,一個階段一個階段,所以稱為分段生死,是就我們這個身體一個階段的生滅來講的。「其實,一年也是一個階段」,前面一年過去了,過去的這一年等於死了,沒有了、過去了,來年、明年等於又生了。「再往微細觀察,月月有生死,天天有生死,都是分段生死的現象。」一年,我們大家都知道有春夏秋冬,你看春天過去,春天就死了,接著夏天生了;夏天又過去,夏天死了,秋天生了;秋天過去,秋天死了,冬天生了;冬天過去,冬天死了,明年春天又生了。你看一年有一年的生死,一季有一季的生死,一個月有一個月的生死;再仔細分下去,一天有一天的生死,我們今天想想昨天,昨天死了,像《了凡四訓》講的,「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這兩句話很有意思的,是講改過修善,從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體會到生死它一個定義。這就是講分段生死,一個階段一個階段,有大的階段、中的階段、小的階段、比較細的階段。「講到極處,剎那生滅是分段生死。」實在講,我們一個念頭生,等一下沒有就是死了;下面一個念頭又生,又沒有,又死了,講到就是你剎那那個念頭在生滅,那就是剎那剎那都在生死生死。
「變易生死不是從相上說,其實變易沒有生死,為什麼把變易稱為生死?變易有苦,生死是苦的意思。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無量壽,都得金剛不壞身,可是他還有變易生死。」「四土三輩九品」,比如說我們往生下品,從下品轉到中品,中品再轉變成上品;凡聖同居土再提升到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再提升到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提升到常寂光土,這是講我們境界不斷向上提升,這就是一個變易,所以這個生死就是一個變化、一個變易,是這個意思。「華藏世界的法身大士分段生死沒有了,但是有四十一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每提升一個位次就是一次變易。變易需自己用功修,修學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把它比喻作生死。」所以變易生死它意思是這樣,不是像分段生死那樣的,它是分段生死沒有了,但是你還沒有成佛,這個當中你還要不斷的提升,每提升一個階位就是一次變易生死,是用這個來形容,不是真正的像分段生死這樣,所以這是比喻。「兩種生死都斷盡,就是圓教究竟圓滿的佛果」,分段生死、變易生死都斷盡了。「淨明王佛,圓教究竟圓滿的佛果才當得起這個名號」,這是這尊佛,名號表法的意思。
「『智成就佛』,這個名號的意思是利益眾生,就度化眾生而建立的。智成就,權實二智悉成就。《般若經》說『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無知是真實智慧,他對於萬事萬法的性相、理事、因果沒有一樣不明瞭,但是內心如如不動,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狀況稱為無知。如果智慧起作用而教化眾生,答覆眾生的疑難,展現出的是『無所不知』,無所不知是權智」,這是善巧方便,我們也叫權巧方便。「智慧應用時無所不知,無所不知就是無知的表現。無知是自受用,無所不知是他受用。佛沒有身相,佛菩薩度化一切眾生都是隨類化現,應化身、報身都是隨類化現。」「在虛空法界裡面,佛的名號說不盡」,釋迦牟尼佛天天說,說一劫也說不完。「這說明佛的報身不止一個,隨著各個世界差別的狀況,為法身大士所現的;為方便土、同居土這些凡夫所現的就是應化身。」為法身大士現的是報身,圓滿報身佛;為方便土,二乘,聲聞、緣覺,為我們凡聖同居土的凡夫示現的是應化身佛。這尊佛,智成就佛。
「『無上佛』,無上是尊稱到極處」,沒有比這個更高了。科注云:「有所斷者,名有上士;既無所斷,名無上矣。」「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需要斷,是上士,不能稱無上;到如來果地,應當斷的統統斷乾淨,稱無上,無上也是對究竟佛果的尊稱。」我們常常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文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無上的佛果、無上菩提,沒有比這個更高的了。
下面這尊佛『妙聲佛』,「是讚歎佛的音聲圓滿微妙」。「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是微妙,妙在這裡。「佛說法的音聲悅耳,那是美妙」,這種美妙、微妙是從心性自然流露出來。佛用一個音聲來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不管哪一類的眾生,他都能理解佛講的法,佛的聲音有這種微妙的功能,不需要透過翻譯。中國人聽了講中國話,印度人聽了講印度話,美國人聽了講美國話,日本人聽了講日本話,不管你是哪一國的人,九法界一切眾生都聽得懂,這真是太微妙了!「古人說誠於中而形於外,心微妙,你的相貌、音聲也就微妙;心是真善美,你的容貌、音聲也顯出真善美。心好,相才好;心不好,怎麼修飾也枉然!佛說『相隨心轉』,身體、容貌隨心轉,山河大地也隨心轉。心好,不但你相貌好,有福相,居住的地方也有福;心邪惡,不但相貌邪惡,居住的環境也邪惡。」這是講到境隨心轉這個道理。在我們現前地球,災難特別多,特別今年,災難特別多,瘟疫(傳染病)都還沒有停,又來水災、旱災、蝗蟲過境、火災、風災等等的,的確災難很多。這些災難都是地球人類心不善造作出來、感召來的,要化解這個災難,佛在經上講得很明白,人心要改善。如果人心繼續不善,造惡業,災難愈來愈多、愈來愈嚴重,天災人禍。所以境隨心轉,這是事實真相,有福報的人到一個不好的環境,他能夠把那個不好的環境變成很好的環境;心不好,沒有福報的人,他去住一個好的環境,那個好的環境也被他破壞,變成不好。
下面這尊佛,『滿月佛、月面佛』,這兩尊佛都有個月,「這兩尊佛大意相同,滿月是十五的月亮」。「讚佛偈云『佛面清淨如滿月』,比喻佛的相好圓滿,沒有欠缺。佛證得圓滿的自性,所以展現出來的是大圓滿。本經一開端就給我們講大圓滿,『是時如來含笑,放百千萬億大光明云』,這句是總說,然後講了十種,十是表法,圓滿、慈悲、智慧、般若、三昧、吉祥、福德、功德、皈依、讚歎」,講了十種,十是表圓滿,不是說只有這十種。「無盡的法門,包括我們生活當中點點滴滴,沒有一樣不美好,沒有一樣有欠缺,才是大圓滿。我們的生活、工作,接觸一切人事物,都是圓圓滿滿的在真善美慧之中,才是大圓滿。我們嚮往佛菩薩的生活,能不能做得到?能,只要從心地做起,將這十種圓滿落實到心地就行。」
「淨宗修學也提出十條,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個心。如果我們起心動念與這五條違背,趕緊把它修正過來,修心,這叫從根本修,要在這個地方用功。在生活中跟廣大群眾接觸,也就是在事上修、在相上修,我們把握住看破、放下、自在、隨緣這四個原則,以念佛做究竟的皈依,這樣才能改善生活,將凡夫的生活提升到佛菩薩的生活。所謂提升,並不是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也不是發財、升官,貧賤依舊過貧賤生活,富貴還是過富貴生活,只是心理上、觀念上改變,改變之後跟一般人的想法、看法完全不一樣。你真正懂得貴賤不二、貧富不二,乃至生佛不二、理事不二、性相不二,你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是什麼境界?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諸佛如來的生活。」「菩薩在人間並不是都示現大富大貴」,有很多佛菩薩示現乞丐、做小工人,「他們是入不二法門,自在得不得了!」「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菩薩化身來的」,這個到大陸江蘇寒山寺,就是寒山、拾得他們應化的地方。「他們邋遢不堪、瘋瘋癲癲,一般人看那是乞丐」,他們過的是佛菩薩的生活,「他們過一真法界的生活」。在民國初年有一位金山活佛(妙善法師)也是瘋瘋癲癲,就像宋朝濟公一樣,「他一年到頭就穿一件破大褂,夏天也不熱,冬天也不冷。他就一件衣服,什麼都沒有,他過得自在!他有特異功能,骯髒的東西他都吃,也不生病,供養他的鈔票都把它吃掉。一生不洗澡,也不換衣服,可是他身上有香氣。所以,修心重要!心好相就好,心好身體就好。好心為眾生、為社會就好,為自己就不好。修行沒有別的,就是修一個好心,修一個真誠。」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世尊。現在未來一切眾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號。功德無量。何況多名。】
「現在是指當時法會之時,未來包括我們現在」,『現在未來一切眾生』包括我們,所有一切眾生都包括在其中。『若天若人、若男若女』,總括六道一切眾生。『但念得一佛名號,功德無量,何況多名!』「若有機緣遇到佛法」,一生當中能念一句佛的名號,「功德就不可思議」。《法華經》講:「一稱南無佛,皆已稱佛道。」「一生中只念一聲南無佛,多生多劫之後,這句佛號起作用,就能遇到佛修行證果。」一句佛號的種子,種在阿賴耶識裡面,它是金剛種子,「何時遇緣起現行,各人因緣不一樣。好善好德之人容易遇到機緣。對於善根深厚之人,佛菩薩常觀察、關懷你,善根成熟之時,佛菩薩就來度化。你念多佛名,善根就更深厚,將來得度的機緣就更多」,這是跟很多佛結緣了。「在台灣,農曆過年每個寺院都拜萬佛懺。」過去我們台北景美華藏圖書館韓館長在世,每一年初一到初三,要拜三千佛名懺,千佛懺。「當然有好處,好處正如此地所說。然而,世尊特別勸勉我們,善根成熟的人要專念阿彌陀佛。拜萬佛懺是對剛剛接觸佛法,對佛法還一無所知,性根漂浮不定,讓他多念幾聲佛號有好處。已經有信仰,就專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的總名號,念一句阿彌陀佛,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名號都念到了」,一個不漏。「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地藏菩薩在此地苦口婆心,是對罪業極重、平常對佛法不能接受、毫無信仰的眾生講的。縱觀全經,地藏菩薩度他們的目的都是生人天,不是度他們成佛。為什麼?他們距離成佛還有一大段距離。能從三惡道到人天來受報,已經是很大的成就,到人天之後加功用行,這才勸他念佛,勸他專修淨土求願往生,功德就圓滿。菩薩在此地勸勉我們,就像《楞嚴經》所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我們念阿彌陀佛是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他在此地教導一切天人大眾是當來必定見佛」,現前見佛還有困難,但是當來(將來)決定會見佛,這也是真話。我們看看,現在學佛、信佛的人這麼多,真的一般還都是求人天福報比較多,沒有幾個說這一生要去作佛,那是少數。所以你還不想作佛,那你就要先保住人天這個資格,才能再提升。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是眾生等。生時死時。自得大利。終不墮惡道。】
「『是眾生等』,指念佛名號的這些眾生。」「一身的罪業,念幾尊佛的名號就能不墮惡道嗎?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地獄門前僧道多』,那些僧人難道一生沒念過佛嗎?為什麼還墮地獄?」不是與這裡講的『終不墮惡道』相違背了嗎?「關鍵在『念』字,念是『今心』,今是現在,現在心中有佛。口念佛,心沒有佛,喊破喉嚨也枉然。心裡真有佛,就起作用,真的『生時死時自得大利,終不墮惡道』,現前就得利益。」「念佛不是指口念,是心中真有佛。大勢至菩薩教我們憶佛念佛,憶是常想、常思惟,念是掛念」,我們做三時繫念叫繫念。常常把佛掛在心上、繫在心上,想佛的相好、想佛的功德、想佛的存心。「能向佛學習一分、二分,那就是大利益,不墮惡道。佛行表現在外就是六波羅蜜。佛喜歡布施,我們喜歡慳貪;常存布施的心,這是真正的念佛。口念彌陀,心還留戀娑婆世界,還有深重的情執,這就大錯特錯。」
好,這一堂課我們時間到了,下面這品經還有幾段經文,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跟大家學習,我們今天就先學習到這一段。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