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一心稱名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集) 2025/3/18 華藏新莊念佛堂 檔名:WD15-010-0002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觀音誕吉祥。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三頁,我們從第二行最下面兩個字看起: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
我們從這裡看。昨天我們學習到前面的經文,「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這段經文是總說。眾生「受諸苦惱」,苦惱的事情太多了,可以說無量無邊的。遇到任何的苦難、熱惱,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觀世音菩薩,即時」,「即時」就是當我們稱念觀音菩薩名號這個時候,觀音菩薩就「觀其音聲」,來幫助我們解脫這些苦難,解除這些苦難,消除這些苦難。這個是總說。
下面的經文就比較詳細給我們說明有哪些苦難,舉出我們現前在這個世間的比較常遇到的這些苦難,當然每一種當中還有很多。我們今天看的這段經文就是,『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就是一心稱名,『設入大火,火不能燒』。菩薩救七難,根據這個經文,第一個火災,第二個水災,第三羅剎,第四刀仗,第五是鬼,第六是枷鎖(刑具),第七就是怨賊。「七難持名,口業機也」,口業,我們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名號,可以除這七種災難。「三毒常念,意業機也」,就是我們心裡常常憶念觀音菩薩,可以幫助我們除掉貪瞋痴的三毒煩惱,滅三毒。所以心裡面要常常憶念觀世音菩薩。「二求」,就是要「禮拜」,這是「身業機也」。這個是舉出一個例子、一個代表,無論你求什麼願望就要禮拜,身要禮拜,這樣我們有求於觀音菩薩加持我們,一定要禮拜,身禮拜、口稱名、意(心裡)意念。我們現在打觀音七,也就是這三種都有,我們心裡意念;口念出聲,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我們身有禮拜,拜佛。這個是表三業恭敬。
經文給我們講,「若有」,「若」就是假設,假若,這個就是不定之辭,我們現在的話講,如果有。有人能夠一心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入了大火,「火不能燒」。我們看到這個經文,一般人恐怕很難相信,要是真的這樣,那個地方火不能燒,沒有災難,消防局、消防設備,國家的消防隊統統不用了,火都不能燒了,那些都不需要了;還有現在這個戰爭,核子彈,炸彈下來,都是有火的,我們念念觀音菩薩,核子彈下來那個火就滅了,沒有了,誰相信?最虔誠的佛教徒也不相信,沒有信佛的人他怎麼會相信?佛講這個是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佛肯定不會講,佛講的一定是真的,問題我們要深入經典,它有它的理論。
《普門品》只有說加持的事,你遇到大火,你念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就能加持,我們就可以免除這個火難,說這個事,沒有說出菩薩為什麼能夠幫助我們解除這些火難?他這個能力的來源,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有這種能力?《楞嚴經》就講得清楚,說明菩薩加持的能力究竟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能夠加持?這個《楞嚴經》有講到,講得很詳細。《楞嚴經》上講的,「知見旋復,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為什麼火不能燒?關鍵就「知見旋復」那四個字。「旋」就是旋轉,轉回來,就是觀音菩薩反聞聞自性,就是回頭,你回過頭來。「旋復」就是回頭,就是我們的六根不向外流,而向內回轉過來。
這個道理也比較深,沒有時間跟大家詳細的講,我們講一個,後面就以此類推。就是他能夠回頭,回頭是岸,旋復,旋轉回來。為什麼旋轉回來?因為菩薩旋妄歸真,外面這個境界,包括我們這個身體,統統叫做境界,都是我們妄心變出來的。這些災難也是我們的妄心變出來的,自己變出來的,自己去遭那個難,是這樣的。如果你回頭,回歸自性,什麼災難都沒有。災難就是自己心現識變的,因為我們現在迷了,有分別執著,變現這些境界出來,自己變現出來,自己去遭難,就是這樣的。所以講自作自受,這是講到最深入的。但是一般人無法理解,因為我們眼根接觸色塵,眼見色就起分別執著,耳聞聲就起分別執著,我們有分別執著。分別執著就是識,識心,識心生起來,這個是妄心。
旋復是什麼?你趕緊回頭,一回頭,這個識心不生,就是在這個境界不再繼續去分別、去執著。分別執著的心沒有了,斷了,這個時候就是內照歸真,返回來照自性,反聞聞自性。真是什麼?就是一心,《華嚴經》講的一真法界,返妄歸真,外面這個境界就沒有了。要知道外面這個境界就是虛妄的,那不是真的,火災不是真的。《金剛經》上講得很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個相就是我們的妄心現出來的,不是外面來的,是我們自己的妄心現出來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這個身體是虛妄的,外面一切都是虛妄的,那火也是虛妄的,水也是虛妄的,所有統統是虛妄的,不是真的,但是我們把它當真了。虛妄入虛妄,它沒有妨礙。我們看《金剛經》,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他為什麼能夠忍?我們想一想,我們不要說拿刀給你肉一片一片的割,我們受不了;就一個針刺一下,我們感覺就很痛了。他為什麼不生瞋恨?因為他不會痛,他不會痛就不會瞋恨了。我們為什麼會瞋恨?因為我們會痛,痛,你就會瞋恨了。我們為什麼會痛?我們把它當真了,我們執著了,執著當真的。
後面還有講到刀不能害、水不能漂,《華嚴經》講「事事無礙」,虛妄入虛妄。那個刀也是虛妄的,身體也是虛妄的,虛妄入虛妄,彼此刀也不會損害、身體也不會損害。我們這個身體,你走出去,你沒有起心動念,這個牆壁跟我們的身體互相不妨礙,你走出去,身體不會受傷,牆壁也不會破壞,為什麼?虛妄入虛妄,他就沒有妨礙了。
祖師大德有這些經驗很多,我們在傳記上看到,在近代,你看圓瑛老法師,《楞嚴經》他有《講義》,他也是參禪有相當的功夫。有一次他在打坐,忽然想到要出來,走出來,後來又想回房間,結果發現門裡面反鎖,沒有開,再想一想他剛才怎麼出來的?剛才沒有開門,他怎麼出來的?我們試看看,這個門裡面鎖著,鎖沒有打開,你能不能走得出去?當時他沒有動念頭,就這樣走出去了,這個叫第一念。我們念佛跟做事都要第一念,第一念它沒有分別、執著、妄想,不起心不動念,那個第一念,他就沒有障礙了。我們起了惡念,分別執著起來,這個是門,我這個身體,走不出去了,起心動念,就走不出去了,關鍵在我們的起心動念。
這個不止圓瑛老法師,還有黃念祖老居士講的,青島湛山寺一個居士,也是在閉關,突然想到大殿去拜佛,他就走出來。佛拜一拜要回關房,發現門鎖了,剛才出來為什麼可以走出來?現在回去為什麼走不進去?剛才出來沒有起心動念,他走出來了。現在回去,念頭又起來了,那又有障礙了。你不起心、不動念,我們這個身跟外面境界都沒有障礙。
鳩摩羅什大師,小時候七歲,舉一個大缽很重,當時他就舉起來了。後來心裡一想,我這麼小,怎麼能夠舉這麼重的缽?起了這個念頭,不行了,趕快放下來了。這些是近代的,古代就更多了。這個就是當你不起心不動念,你第一念的時候,我們整個身心世界,你都沒有障礙。我們現在為什麼障礙那麼多?因為我們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那就產生種種的障礙了。
這個地方,這個火,真的不會被燒,說真的是這樣。現在我們為什麼會被燒?因為內外相感,我們內的妄心跟外的妄境互相去感應,所以我們就會被燒,會被水淹沒,是我們的妄心,虛妄的,內外相感它才起作用。所以內四大與外四大,常相交感。我們內有地水火風,外有外頭的地水火風,內外相交感,才有種種的災難。如果內四大清淨了,外面四大也被我們轉了,境隨心轉,這些災難統統沒有了。
「境隨心轉」,我們常常聽經都有這個概念,身體、外面的境界統統是境界,都是我們一心變現之物。正因為我們心不清淨,所變現外面這些境界,我們又迷在這個境界裡面。我們自己變現出來的,又迷在這個裡面。好像你自己去畫一個鬼,然後那個鬼再來嚇自己,我們現在是這樣的,所以才會受到種種障礙、種種災難。心要是一清淨,外面的境界統統恢復到清淨了。這些理論統統在大乘經裡面,所以境界原本是一真,這個境界相原來是清淨寂滅相,哪裡有災、哪裡有難?災難是從我們的妄心產生的妄相。所以佛經不是隨便講的,它有它的理論,有它的道理。
我們現在最重要的,對佛菩薩要有信心。所以信佛難,難信,不容易。我們念《彌陀經》,難信之法,淨土是難信中的難信。一般講,佛法都難信。因此先師淨老出家教佛學院兩年,去受戒,回去看李老師,李老師看到他就告訴他,你要信佛!你要信佛!他聽了很奇怪,都出家了,都教佛學院了,又受了三壇大戒,還不信佛?我不信佛會這麼幹嗎?後來老師才跟他講,什麼才叫信佛。你沒有深入經藏、依教奉行,那不叫信佛。現在我們看到經典上講,我們相信嗎?不能說不信,半信半疑。我們這個信當中有夾雜懷疑,夾雜懷疑就會有障礙了。
因此我們聽經聞法,就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疑斷了,我們信心就生起來。所以信心生起,在佛法裡面講,是修學最重要的一個階段。我們現在講信,講好聽一點是勉強的在信,佛經都這麼說了,我們當然信,但是我們內心深處沒有真信,談不上正信。正信就是對這些理論、對這些現象,有正確的理解而相信,這個才叫正信,對經典講的理論,我們正確的理解。說實在話,我們今天的信,對經教的理論還不是很清楚,我們現在也信,這個叫迷信。因為對事實上的原理,我們還不清楚,事實真相也不清楚,聽別人這麼說說,我們就相信了,我們自己畢竟沒有親證這個境界,只是聽人說了,當然這個信還是迷信。給大家講,這個世間沒有一樁不迷信的,科學家相信科學也是迷信。過去先師淨老常講,迷信科學,都是迷信。我們要知道,只要你還在六道生死輪迴,沒有一個人不迷信,這個我們要知道。哪一個不迷?不迷,你就知道你生從哪裡來、死要往哪裡去,生死是怎麼一回事,那才叫不迷。科學家這個有搞清楚嗎?都不清楚,發明很多科技出來,但是對這樁事情他還是迷,只相信科學,不是迷信是什麼?說實在話,科學給我們這個世界帶來什麼?有什麼好處?破壞地球。
所以信佛這兩個字非常非常重要。我們在歷代,像《觀音菩薩感應錄》裡面所看的種種感應,那是真的。但是你說那些人大家都正信嗎?他也不一定去了解這個經典裡面的道理,他聽人家講、聽人家勸,他就真信,我們可以講迷信,他那個信雖然是迷信,但是他不懷疑,他就起作用。起什麼作用?起觀音菩薩神力加持,他確實消災免難了,起這個作用。為什麼他迷能起作用,我們迷不起作用?我們迷得沒有他那麼深,我們如果迷得像阿公阿婆那麼深,就真起作用了。我們迷的程度沒有他的深,因為我們迷裡面打很多問號,他那個迷裡面,他全信,一點不懷疑。對這些經教道理他不懂,但是真信,他一點迷惑都沒有了,於是乎它起作用。
所以迷到極處就變真的了,迷到極處,他就覺悟了;覺悟到了極處,就像迷一樣。我們中國話常講,「大智若愚」,愚是迷,大智是覺,可是達到了極處,那個交界、交接的地方是一不是二,覺跟迷是一不是二,所以它能夠起作用。觀音菩薩大覺,他是大迷,兩個起了作用,這個是靠信心。這種信心是屬於什麼?給大家說就是至誠心,他不懷疑了,他心裡面沒有一點妄念,他就純到極處,這個心就是真心。由此可知,關鍵就在信心,如果我們對於菩薩沒有一絲毫懷疑,就得感應,火就不能燒,水也不能溺,一切災難、一切苦厄就消除了。我們讀誦大乘經典,目的無非是為建立信心而已,理愈明,我們這個信心就愈堅固,我們的疑慮愈減少。果然我們都不懷疑了,經也不用讀了。聽經聞法,為了是什麼?就是要明理,為了斷疑生信。所以「由菩薩離塵復性之威力加被,故眾生入火持名,亦不能燒」。
古時候有一個公案,這個是在《觀音菩薩感應錄》,晉朝時候有一位祝長舒居士,他有一段故事。古時候在大陸上都是茅草屋,那個茅草屋很容易著火的。當時鄰居起火,快燒到他家了,鄰居好幾家都趕快搬東西,別人看到火快要燒到自己的房子,把家裡貴重的東西趕快搶救搬出去。但是這個祝長舒居士他相信觀音菩薩,他一點懷疑也沒有,他就念觀音。別人有懷疑,說觀音菩薩未必可靠,萬一燒掉怎麼辦?有這一念的疑心就產生障礙。但是祝居士他的信心堅固,他沒有這個疑心,他完全就仰靠觀音菩薩,他就一心。我們注意這個「一心」,一心一意稱名,關鍵就在這上面,你一心稱名,菩薩加持上了,他家的房子沒有被燒掉。那個火快燒到他家的房子,自動回頭,轉到別的方向去了,他家裡沒有被燒到。別人感覺得很奇怪,也有人不以為然,剛剛可能燒到你家你運氣好,風向轉了,把火吹到其他地方去了,未必是菩薩真靈,但是他還是堅信。他們那些鄰里的人就不相信,就試看看,就故意晚上去他家放火,看你靈不靈?連放三天,他的房子都沒有燒起來。這些人去「舉火燒之」,要去放火把他的房子燒了,看是不是真的那麼靈?利用夜晚,一個晚上燒一次,第一天沒有燒成,第二天再燒,第二天沒有燒成,第三天再燒,連續三天故意放火,統統沒有把他的房子燒掉。於是乎這個村子裡的人都相信觀世音菩薩,大家都念觀音了。
另外一個公案就在我們台灣台中瑞成書局,許炎墩,他們都印佛經的。早年在台灣,大概一百多年了,現在台中慈光圖書館館長也是他的後代,一百多年的老店。許居士有一次去聽李老師講經,他們隔壁著火了,人家來通報,他沒有趕快跑回去,他如如不動,還繼續聽經,結果他家沒有被燒掉。李老師很讚歎:有定力。一般人聽到著火,要趕快回去搶救。所以這個信心是最主要的。我們現在一直在學,學一個什麼?學一個生起信心。現在信心不夠,要讓它增長。增長就是我們解行要並進,解就是聽經聞法,理解這些道理;行就是你要念,念到你沒有妄念,那就相應了。我們現在學什麼?學信佛,要信。這個信,你沒有透過解行,你無法證實你相信的這樁事情。
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給我們開示,「信而無行,即不成其信」。你這個信,但是你沒有透過行,無法去證實你相信的這樁事情。《彌陀經》講信願行,《華嚴經》講信解行證。真正的信,它有解、有行、有證,是真信。因此信佛,真的是不容易,總是要透過解行去證實,信解行證。信了你要去理解,好像我們看到為什麼火不能燒?你要研究經典,它的道理在哪裡,為什麼。解了之後,你要去行,行就是去實驗,行什麼?持名;你念到一心,那你就證實了。你沒有念到一心,你還無法證實;你念到一心,就證實這個事情了。所以信當中有解、有行、有證,那才是真信。如果沒有解行,當然不能證,這個信都是半信半疑。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楞嚴經》講,「觀聽旋復,令諸眾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聞聽」,在四大屬於水大。前面「知見旋復」,知見屬於火大。「聞聽旋,則離水塵,所以無溺害也」。所以發大水的時候,也不會被這個水漂流,不會被水溺斃。由於反觀聽聞的聞性,回旋妄聞,復歸真聞,這個水就不能漂流。你只要反聞,外面這個統統沒有了,因為外面境界統統是自己的妄心現的,你回頭是岸,回頭就是回到真心自性,這些就沒有了,這些相是虛妄的。這裡註解講,眾生聞業交感,就是內裡面的聞業與外面的境界相交感才出現水災。一定要知道,外面的境都是我們的心去交感的,這個天然的災害也是眾生共業所造成的。
「旋聞復性,則無聞業,是以水不能溺」。救水災,這個也很多,在《感應錄》裡面很多。黃念老講一個公案,說以前有一個有錢的夫人,天天念觀音菩薩,她一個婢女,她的佣人就問這個夫人,夫人妳在念什麼?我也想來念。那夫人說,妳這個婢女也要念這個?就騙她說我就念那個荔枝核。這個婢女聽了,她就真信了,她念得很虔誠,荔枝核、荔枝核。結果有一天她兒子出海,坐船遇到風浪,掉到海裡面去了。突然海面浮出很多荔枝核,她那個兒子就得救了,沒有被水淹死。她念荔枝核,她也感應到觀音菩薩。她的真誠心,她就有這個感應,她真相信,她很誠心在念。所以就至誠的念。我們現在達不到至誠,我們現在不是一心念,是散心念、半信半疑的念,也是有感應,只是說感應上大小不同而已、明顯不同而已,這個都有感應。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碼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百千萬億眾生』,為求七寶;世間人,只要是個人,他如果不是很富裕,他總是想要自己成為富人,總是想要求財富,所以出海去經商,做生意,為了賺錢。古時候出海都很危險的,這裡這一條是遭遇到羅剎難,羅剎是吃人的。在這個時候,有一個人勸大家不要害怕,只要大家一起一心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這個羅剎就害不了我們。大家一起念,就免除這個羅剎的災難了。有時候我們人當遇到一個災難現前的時候,平常可能這個心不會很專心念,但是遇到這個災難,當時應該大家會很專心念,因為求救命,沒時間打妄念了。往往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就是一心念了,沒有二心,沒有別的想法了。你只有求觀音菩薩,其他什麼辦法都沒有了,這個時候他就放下萬緣,一心求救了,只有這個念頭,那這個念頭就感應了。古今這些公案都很多,這些道理我們參透了,慢慢我們也就能生起信心了。
《楞嚴經》上說,「四者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令諸眾生,入諸鬼國,鬼不能害」。這個也是「滅妄斷殺」,斷滅妄想,心無殺害,我們內心的妄想斷了,外面的境界就害不了了。也是「反聞聞自性」,觀音菩薩他能力的來源就是反聞聞自性,「返妄歸真」,「外不緣塵,內不尋根」,「根塵不偶」,他就能夠離這些殺害。鬼也是確實有,這個我們看到很多,這個鬼神的事情是真有。我們念觀音菩薩,或者念阿彌陀佛,能夠避免這些鬼難。現在有很多被附體的,被鬼神干擾,這個也是要誠心的念觀音菩薩,至誠懇切的念就會有感應。這個故事公案很多,大家可以找這些來看,《觀世音菩薩靈感錄》這個書也都記載得很多。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經文: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古代的刑罰就是刀杖,古時候沒有槍。如果在現代,現代殺人的武器就更多了,槍、炮這一類的。古時候武器,不是刀就是杖,杖多半是用木板做的、木頭做的。《楞嚴經》講,「五者六根銷復,同於聲聽,能令眾生臨當被害,刀段段壞,使其刀兵,如割水吹光,性無搖動」。這個地方,我們略略的解釋一下《楞嚴經》這段經文,這就是觀音大士(觀音菩薩)他「反聞照性,本覺內薰」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對於這些事情之所以有懷疑,就是我們不曉得「反聞聞自性」,對於反聞聞自性我們沒有搞清楚,我們不知道。反聞聞自性的能力有多大?我們是沒有辦法用凡夫的心來估計它的,不可思議,無量無邊。在本經裡面就是一心稱名,一心的功德不可思議,因為它是無限大。一心也就是《觀經》講的至誠心,至誠就能與佛菩薩,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彌陀經》講的一心不亂,《普門品》講一心稱名,道理是一樣的,境界也是一樣的,可見得一心重要。
下面這個比喻說得很好。「使其刀兵」,「刀」就是刀劍這些兵器,「如割水吹光」,你拿一個利刀去割水,怎麼樣?這刀割下去,刀拿起來,水又合一起了,水又連在一起了。吹光是什麼?好比吹風,風能夠把太陽光吹壞嗎?風的力量大,比水、火還要厲害,火是燒了一個區域,但是這個風一吹,吹得很廣。一有颱風,你看我們台灣常常有颱風,台灣頭吹到台灣尾,火災不可能從台灣頭燒到台灣尾,水災也不會漂流全台。但是風可以,風從頭吹到尾,所以風比水災、火災厲害。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初禪還有火災,二禪還有水災,三禪還有風災,色界天,到四禪才沒有這三災。所以大三災可以燒到四禪天的初禪,水可以漂到二禪,風可以吹到三禪,所以風比水、火更厲害。風有這麼大的威力,但是風再大也吹不了太陽光,太陽的光還是這樣,對它都沒有影響,光明還是如如不動,不管你風再大,怎麼吹,日光它還是一樣的,絕不會被風吹壞一點點。所以佛在經中用這個來作比喻,猶如割水,亦如吹光。風去吹那個光,那個光也不會受影響。你刀去割那個水,一劃下去,水又合起來,那也不影響。這個就是我們所謂的真性,真性是沒有形相的,但是它能夠現一切相。雖然現一切相,能現的是無相,所現的種種相不就是無中生有嗎?無中生有的那個性質就是有即是無,《心經》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我們如果悟明這個道理,我們覺悟了,明白這個道理,正如《金剛經》上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在這一切相裡面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看到外面這個相,就是不壞相。不壞相是什麼相?不生不滅,它沒有生滅相。我們現在看到苦、空、無常、無我、不淨,我們看到是這些相,這些相是我們的妄心現出來的,不是真的。真的是什麼?真的是不生不滅。講真的,我們不懂;講假的,我們懂。因為我們現在看到就是這個相,現在給我們講這個世界不生不滅,誰相信?大概人家說你頭腦有問題。其實我們眾生才是頭腦有問題,我們迷在裡面,不知道事實真相。。
所以我們在一切相裡面不分別、不執著,這個就是不壞相,性相一如。相是我們的性現出來的,性跟相它是一體的,一如。壞就壞在我們迷在相裡面,不知道性,迷在外面我們自己現出來的妄相當中。所以《金剛經》它很直接的告訴我們,你只要這兩句你懂了,你就成佛了,「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外面的境界相是我們心現出來,心現識變的,你不要去取,就是「無住生心」,無住,不要住,無住生心。「如如不動」是什麼?我們這個妄心當中有一個如如不動的真心。我們現在雖然是妄動,但是我們那個真心「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從來沒有減少。我們常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這個開示我們常常念,常常念,我們也要做一點功夫慢慢去觀,我們有一個如如不動的如來在我們心裡。中峰國師講,在生死當中,「驪珠獨耀於滄海;居涅槃岸,桂輪孤朗於中天」,就是講我們的自性。既然是我們懂了這個,如來藏性,色塵(物質)是如來藏性,刀兵也是如來藏性,我們身也是如來藏性,都是我們自己的藏性,藏性合藏性,就跟空合空一樣,所以沒有動搖,都不會壞。所以它來合的時候,刀兵不會壞,身體也不會壞。必須入得這個境界,才會現出《華嚴經》講事事無礙的境界。
「既同聲聽,無復形礙,故使刀兵如割吹耳」。心很清淨的時候,他不起心不動念,第一念的時候。我們也有第一念,但是我們那個第一念出現,一下子妄念又起來了。你第一念的時候,有保持一點時間,外面的牆壁、柱子,這一切跟你的身體統統沒有障礙。第二念起來就不行了,剛才講圓瑛老法師那個公案,第二念起來,進不去了。剛才門沒有開,怎麼出得來?剛才他沒有起心動念。現在要進來,起心動念了,自己產生障礙了。可見得這個一心功德不可思議。所以在這樣的境界,刀兵怎麼砍,對身體一點傷害都沒有;這個牆壁,什麼都沒有障礙,自由往來。可是你在這裡一動心,就不行了。這個時候他全部的精神只有一句觀音菩薩,其他什麼都不想,就靈了!我們念觀音菩薩,就是只是念觀音菩薩,就不要再夾雜其他的妄念了,這樣就靈了。如果你一面念觀音菩薩,「觀音菩薩、觀音菩薩,保佑我不要讓刀給我砍在身上」,夾雜這個妄念,你就不靈了。
所以過去大概三十年前,三重有一個女居士,她就學人家打坐,看到人家打坐她很羨慕,但是她打坐就沒辦法坐。有一天她去參加念佛,她就一面念佛,一面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賜我力量,阿彌陀佛賜我力量。果然有靈驗,果然她坐七、八個小時都不用起來,平常坐一、二分鐘就坐不住了。坐七、八個小時,後來身體突然動了,搖不停,跑來問我怎麼辦?她說我念佛怎麼會念到身體動,自己控制不了?我說這個有鬼神來捉弄妳,她說我念佛怎麼會有鬼神來?念佛不是有佛光嗎?我說妳有夾雜,念佛就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妳還夾雜賜我力量、賜我力量,妳夾雜這個就不靈。所以我跟她講,妳不要再夾雜那個賜我力量。你求是你還沒有念的時候去求,求阿彌陀佛保佑我什麼,你那個求的願望講完了之後,你那個就要放下了,這個叫「行起解絕」。你聽經研教,這些道理聽明白了,正式去修的時候,這些要放下,叫做行起解絕。了解的解,解就是你要放下,你不要一面念,一面又要想那些道理,那不是夾雜嗎?就好像指導你要怎麼念、怎麼念,你明白了,你就放下萬緣,就這麼念。你不要一面念,一面又要再想那個,你就夾雜。你在研究經教可以討論、可以講,你正式在念,你就全部放下,放下萬緣,千經萬論不是都叫我們放下萬緣嗎?這個地方要搞懂、搞清楚,不要混在一起。你混在一起,你念得不靈,不要怪經典上講得不對,是我們自己錯會了意思。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
『惡鬼』,《楞嚴經》講,「經云,六者聞熏精明,明遍法界,則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眾生,藥叉羅剎等,雖近其傍,目不能視」。這些鬼,夜叉、羅剎、鳩槃荼鬼、毘舍遮、富單那等,這些鬼名稱很多,種類也很多。《楞嚴經》列得比較多、比較詳細,這個地方就比較簡略。
鬼的性質是陰性,俗話說「人有三分怕鬼,鬼有七分怕人」。那個膽小的怕鬼,鬼看到你怕我,就來欺負你。為什麼他欺負你?本來他是怕你的,現在你怕他,他就來擺擺威風,他就來欺負你。真要碰到鬼,你大聲叫,就會把鬼都嚇跑了。確實是如此,你聲音一大,陽氣一盛,鬼就跑了。如果看到鬼,自己嚇得不得了,鬼正好趁這個機會來戲弄你。
所以菩薩有這個能力使鬼神敬畏,「聞熏精明,明遍法界」。鬼神的性質屬於幽隱暗昧,所以我們一般說人如果做了虧心事,鬼頭鬼腦的怕人家知道,鬼神性質就是如此。所以在光天化日之下鬼都不敢出來,都在晚上,暗的時候,鬼才會出現。所以一般超度鬼神,經典所講的佛事,總是在下午五點以後,傍晚。像我們佛門晚課放小蒙山,以前我們在圖書館放大蒙山,都要晚上六點到十點這段時間,鬼出來活動的時間,到晚上十點是尖峰時間。所以蒙山施食就是請客,請鬼吃飯。就是有一些餓鬼,無財鬼,他們得不到飲食,所以我們布施,晚上請鬼來吃飯,請客。請客當中給他說法,勸他學佛、勸他覺悟。要先請飯,「法輪未轉食輪先」,他肚子餓得發慌,他沒有心情聽我們講經。一定肚子吃飽了,他才有心情聽我們說法,所以先施食再說法。超度,我們遇到這些鬼,我們可以寫好幾本書,附體的,什麼樣的鬼我們都碰過,常常在做超度,中國的鬼、外國的鬼,我們都碰到過。所以做這個超度佛事也滿辛苦、滿累的,白天要應付這些陽上的人,晚上要應付這些鬼,實在都沒有得休息。
『是諸惡鬼』是總說,『夜叉羅剎』是別說,總說就是所有的鬼都包含在裡面,別說就是個別把他列出來。如果稱念觀音菩薩,這個鬼也不能害你。
下面這段經文:
【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
『有罪』、『無罪』就是講到刑罰,法院判刑,這些刑罰。「免枷鎖難」,大家看:
【杻械枷鎖。檢繫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枷鎖』是一個刑具,現在所謂的手鐐腳銬這一類的叫鎖;枷,現在這個民主時代沒有這種刑具,我們看古裝的電視劇,掛在脖子那個枷。為什麼這裡說『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無罪」,被冤枉的,菩薩來加持讓他免除這個刑罰,我們講這個是合理的。但是「有罪」,有罪他是罪有應得,他犯了重罪,必須加上這些重的刑具,這樣的人他要是念觀音菩薩,觀音菩薩也救他,那我們就懷疑了。如果他被冤枉的,菩薩來救,是對的;他真的有罪,佛菩薩也來救他,這個不叫濫慈悲嗎?這個惡人救出來,將來他出來再去害人,那怎麼辦?
這個道理我們要懂,這個註解也給我們解釋。被冤枉,那不用說了,當然要菩薩去救他,我們講這是合理的。但是真的有罪的人,他也必定要懺悔,要改過自新,一心向善,佛菩薩接受人懺悔。你真回頭,真懺悔,改過自新,雖然你過去犯了這個罪,菩薩也會幫助你回頭,改過自新,這樣才與佛菩薩感應道交,古人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如果你不是真正懺悔,那念佛菩薩也沒有感應,佛菩薩救你出來,你繼續造惡業,將來你墮落,這個更苦,佛菩薩大慈大悲,也不忍心看你再繼續造重業。所以沒有感應也是感應,這個道理我們要明白。像《淨土聖賢錄》,張善和一生殺牛,造惡業,臨命終看到牛頭人來要命,剛好一個出家人從門口經過,聽到裡面在喊救命,進去看看是什麼事情。張善和就給這個出家人講,他看到牛頭人要來討命,很恐怖。他一生殺牛。出家人叫他要趕快懺悔,趕快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點一把香給他,趕快念南無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不然你就要下地獄了。他馬上就接受念佛,念了十句,見到佛來接引,牛頭人不見了。這個他真回頭了,所以回頭是岸。
註解講,「離諸塵妄」,「塵妄既離,則身相不有,故枷鎖自脫」。身跟外面這個塵是虛妄的,你不著身相,外面的枷鎖自然它就解脫了。這裡講「稱名無間」,這一句很重要!無間,雖然不能得一心,但是他功夫成片。就是你念觀音菩薩這個名號沒有間斷,念念相續,就是功夫成片。沒有妄念夾雜在其中,所以能夠有感應,感應菩薩放光,來幫助他脫離枷鎖的災難,他能夠避免這個災難。
底下一段經文是「免怨賊難」,請看經文: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險路。】
『商主』就是商業的領袖,我們現在講企業家。他帶一群都是經商的商人,這些人帶了很多珍寶,經過險道。
【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這一段就是給我們講做生意的商人,帶了很多珍寶經過險道,險道有盜賊,商人經過這些有盜賊的地方。土匪強盜現在也是很多,還有一些包括詐騙,那個也是屬於盜賊,詐騙集團這些,統統是屬於這類的。如果你能夠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名號,這些怨賊不能加害你。『眾商人』,大家都一起念「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就避免這些盜賊來加害,就是避免這些怨賊。
《楞嚴經》上一段經文,「經云,八者滅音圓聞,遍生慈力」,這是菩薩力量的來源。「能令眾生經過險路,賊不能劫,蓋音聞兩立」,兩立就成了敵對,「物我成敵。滅音圓聞,則內外無待」,這個「待」就是對待,內心跟外境合成一體,沒有對立,所以能夠「遍慈而卻敵也」。這個道理跟儒家所講的「仁者無敵」,也同樣一個道理,因為他沒有對立,所以這些賊害不了,他已經離開這個對待了。有敵對,那就不仁,菩薩大慈大悲,知道眾生與我是一體,沒有對待,沒有對立,這些也就沒有了。
在《觀音靈感錄》裡面也常常有看到這些公案。這裡有個公案,「僧慧達,往北隴上掘甘草,被羌人所獲,閉於柵中。人多,擇肥者先食,餘人食盡,唯達並一小兒」,「竟夜稱名」,「忽一虎跳吼」,「虎咬柵作穴而去,達將小兒逃走」。這個是《感應錄》裡面一個公案,一個僧(出家人)慧達,有一天被羌人,羌是西域,不是中國人,是外國人。在邊疆被羌人俘虜去了,關在柵中,關在柵欄裡面,用木頭做的,像籠子一樣。關在裡面人很多,擇肥的先食,這些野蠻人他也是吃人的,看哪一個人長得胖,那個先吃,先吃胖的。「餘人食盡」,那個胖的都吃光了。慧達可能他長得又瘦又小,還有一個小孩子,沒有被先吃掉,那些胖的統統吃光了,剩下他們兩個。慧達「竟夜稱名」,就是無可奈何、沒有辦法,就念觀音菩薩的名號,念了一個晚上,晚上不敢睡覺,念到天亮。羌人要來帶他們,把他們殺了吃。結果忽然有一隻老虎跳出來,在那邊吼、在那邊叫,把那些羌人嚇跑了。那老虎去把那個柵欄咬斷,咬開了,所以慧達就帶那個小孩跑掉了。誠心誠意,一心念觀音菩薩名號,一定有感應。所以他念了就得到解脫。你關在牢裡面,你被人家抓去了,至心念觀音菩薩聖號,那個刑具也會脫掉,這個在《感應錄》裡面都有記載。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一段。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