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十善業道經節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集)  2005/11/9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WD19-010-0005

  《佛說十善業道經節要》,諸位法師、諸位大德、諸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昨天我們跟大家報告到,《節要》的經文在第六行:

  【故一切法。皆不思議。自性如幻。智者知已。應修善業。以是所生蘊處界等。皆悉端正。見者無厭。】

  昨天我們跟大家報告這一段。這段的經文告訴我們,一切法都是不可思議業力所致。從我們自性變現的,在《華嚴經》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識變就是如幻,就是幻化的,像《金剛經》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仔細觀察宇宙萬事萬物的一切事相,的確如同經上講的如幻如化。但是能現的自性它是不生不滅的,真心自性是不生不滅,能現的心是真的,所以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就如幻。『智者知已』,知道這個道理,我們知道這一切相它不是固定的,它不是不能改變的,這就是有智慧的人。我們一般講在現前生活當中改造命運,命運原來不好,我們可以把它改造,變成很好;反過來講,原來命很好,你也可以把它變成很不好。原來不好的命,這一生努力修習善業,不好的命運就轉變為好的命運。

  有些人過去生修善,這一生得大福報。但是這一生又迷惑顛倒,不知道繼續修善,造了很大的罪業,造惡業,這樣一來他原來很好的命運,他也會變成很不好的命運。所以在六道輪迴當中變來變去的,真的是如幻如化,你修善業就到三善道,造惡業就到三惡道,這個沒有一定的,不是固定的。有智慧的人,知道這樁事實真相的人,就是有智慧。我們看《了凡四訓》,《了凡四訓》給我們講改造命運,你看了凡居士他還沒有遇到雲谷禪師之前,他也不知道命運是怎麼一回事,更不知道命運可以改變。所以根據孔先生給他算的命,給他批的整個流年,孔先生算得非常準確,哪一年考試第幾名,今年收入多少,甚至生活當中一點點小事情,都給他算得非常準確。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我們喝一口水、吃一粒米都有它的因果。前定就是前生造的業這一生受果報,它都有個定數。

  實在講袁了凡居士他的因緣也非常好,他遇到雲谷禪師。在還沒有遇到雲谷禪師之前,遇到孔先生給他算命算得這麼準確,而且孔先生還把《皇極經》傳授給他,也就是算命的這一套學問傳授給他。告訴他,他也是一個定數,就是袁了凡是他的傳人,這在《了凡四訓》我們大家都看到。孔先生給他算這個命,對袁了凡來講,讓他做一個標準的凡夫,這是我們老和尚講,了凡居士他是標準凡夫。怎麼說他標準?因為他不打妄想,他沒有非分之想,因為被孔先生算命算得這麼準,他想也沒有用,他想是這樣,他不想還是這樣,到時候你該賺多少錢,該遭遇到什麼事情,反正命中都定好了,他乾脆就不要想了。因為他不能去改變,所以是凡夫。雖然是凡夫,但是他相信命運,他也不再打妄想,每天生活過得非常消極。所以我們老和尚講,袁了凡居士是標準凡夫。

  我們自己想一想,我們是凡夫,標不標準?我自己個人反省是不標準。因為我還沒有像了凡居士那樣,什麼都不想,還是胡思亂想,妄念還是很多。所以我們同樣是凡夫,了凡居士他標準,我們不標準,我們還有些非分之想,這就不標準了。因為我們沒有遇到像孔先生這麼會算命的,算得這麼準,所以我們總是會想想,可能我命中有那一分財富也說不定,總是會有這樣的一個想法。我記得在家的時候,我父親從小就幫我算命,到長大還算。不過我父親去找那些算命先生,算的都不太準,算的不太準我們還是胡思亂想。如果遇到像孔先生算得那麼準,你生活當中一點點小事情,都給你算出來,那肯定我想我也會像了凡居士這樣,乾脆就不要想了,反正想也沒有用。

  這是了凡居士他一個示現,他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個命運,他也不知道命運可以去改變。後來有因緣遇到雲谷禪師,雲谷禪師給他開示他才恍然大悟,知道原來命運是可以改變的。這是他一生當中,遇到雲谷禪師是個轉捩點,把他一生的命運整個改變過來。在還沒有遇到雲谷禪師之前,都是隨著孔先生給他算的,給他批的流年,哪一年哪一個月哪一天會遇到什麼事情,都被算得準準的,一點都動彈不得。遇到雲谷禪師之後,知道「立命之學」,知道這個命是自己可以建立的,就不一樣。所以遇到雲谷禪師之後,他的人生觀從消極變成積極,原來很消極,變成很積極。

  我們這一大段經文裡面,可以說佛法一部《大藏經》就是講這樁事情。所以這段經文,雖然不是很長,但是沒有深入藏經實在講也很難了解得透徹,在這個大經大論沒有去深入,很難了解得透徹。看起來似乎不太難懂,但是你一旦深入,才會發現它深廣無盡。佛在這裡提示一些綱領,也是希望我們去深入經藏,我們要深入經藏才能智慧如海。所以這段經文最好的參考經典,《楞嚴經》、《金剛經》,起碼這兩部經典要參考。當然你有時間、有精神多涉獵幾部大乘經典,那是更好,更能夠幫助深入。如果我們還沒有辦法深入大經大論,我們起碼也要深入《了凡四訓》,像「立命之學」,起碼要深入《了凡四訓》。如果我們不能深入《了凡四訓》,這裡講「智者知已」,這四個字我們恐怕就沒分了。

  所以印光祖師他一生三本書印最多,第一本就是《了凡四訓》,第二本道教的《太上感應篇》,第三本《安士全書》,這三本書他一生當中印得最多。過去老和尚在講經的時候,也常常提起,印祖一生這三本書,在他那個時代印刷術還不是很發達,但是根據最保守的估計,起碼這三種也印了數百萬冊。他老人家在蘇州辦一個弘化社,這個弘化社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佛經流通處,弘化社裡面這三本書印得最多。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出來,印祖他特別提倡這三本書,大乘經典印的數量都不是很多,唯獨這三本書印的數量特別多。這是什麼道理?因為不管有學佛的也好,沒有學佛的人也好,學佛的人這一生想要成就道業,我們念佛的人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學佛的人,他也希望能夠過一個幸福美滿的人生。在我們佛門講,一般人都求人天福報。實在講不但一般沒有學佛的人,不管中國人、外國人,信仰哪一個宗教的,都求人天福報。乃至我們學佛的人,求人天福報的人還是佔大多數,真正想要了生死的,在比例上來講還是少數。

  所以你看看學佛的人這麼多,你可以去調查調查,有幾個人把了生死這樁事情看作最重要的,很少,不多;希望改善現實生活,求人天福報的人佔絕大多數。所以台灣佛光山它們也出一份報紙,叫「人間福報」,我們澳洲這邊也有看到。不管你要求人天福報,或者要成就道業,或者要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印祖提倡這三本書就非常重要了。我們大家都知道,印光祖師是大勢至菩薩化身的,既然他是大勢至菩薩化身再來,他講的話、他提倡的這個事情,就是大勢至菩薩提倡。大勢至菩薩我們在《楞嚴經》看,他是在二十五圓通當中代表「念佛圓通」,可以說他是念佛的專家。我們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教我們念佛的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他直接叫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就好了,心就開了。還提倡這三本書幹什麼?那不是多餘的嗎?而且一生當中又印那麼多,為的是什麼?還是給我們念佛人打基礎。我們要知道,我們念佛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具足信願行,這個大家常常聽經,大家都聽得非常熟悉,甚至我們也會勸人家,也會講給別人聽。但是我們對於信願行,並沒有真正去深入。

  我們看古大德的註解,看起來實在講也是似懂非懂,聽了好像明白,實際上還不是真正明白。從哪裡看我們還不是真明白?從我們還放不下,對這世界還放不下,對於我們現實生活的一切還有牽掛,還有憂慮,有這個情況就說明我們並沒有真懂。真正看破放下的人,他心裡沒有牽掛,沒有憂慮,沒有恐懼,他念佛能自在往生。我們現在似乎感覺好像也沒什麼憂慮,好像也沒什麼牽掛,好像也都放下了。是不是真放下?不見得。過去我聽黃念祖老居士,他在錄音帶給人家講開示,就有同修問他看破、放下這個問題。他說一般人沒有事情的時候,都放下了;事情一來,是一樣也放不下。我聽他講這個話,覺得非常有道理。這個事情,什麼事情?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一現前的時候,看你放下、放不下?這個鈔票一疊擺在你面前,你放下了嗎?你有沒有動心?那沒有的時候當然就放下,因為沒有。有的時候看你還放得下、放不下?如果擺在面前真的如如不動,真放下了。真正念佛往生的人,他是真放下。所以我們要深入!

  我們為什麼放不下?因為我們離開不了現實生活。離開不了現實生活總免不了要為現實生活當中,種種的事情來操心,不可能沒有顧慮。像我們老和尚未雨綢繆,在這邊種菜、挖水井、存乾糧,為的是什麼?怕萬一有災難,大家才有得吃。我們逃難,可以來這裡避難,他給我們大家開闢這個地方,一個避難所。他老人家真放下了,真放下他不用避難,他跑到最前線去。我們功夫不到,功夫不到就要待在這裡避難,因為我們還放不下。他真放下的可以去,放不下的不能去,去一定會死,這也是我個人的一個感覺。所以他到香港最熱鬧的,那邊都是誘惑,五欲六塵誘惑得你頭腦都昏昏的。我們凡夫還放不下,去,禁不起誘惑,我們就迷了,起心動念就一直在造業。真的師父老人家,我都滿嫉妒的,給你們弄得這麼好,給你們想的什麼水,什麼餅乾,他都沒有跟我講,讓我去自生自滅,所以滿嫉妒的,這個貪瞋、嫉妒還沒有放下。

  實在講他給大家安排這個地方非常清淨,磁場也好,因為澳洲這個地方人少,造業少,所以將來有災難,這裡災難當然不可能都完全不受影響,但是影響度會降到最低,比起其他地方那要好太多了。這個大家要知道,知道老人家的苦心,這個我旁觀者清,你們是當局者迷。真的是這樣,我在旁邊看,我們是在苦海裡面,在凡塵;你們在天堂,所以人在福中要知福,要知道福這一點非常重要。這裡可以好好的用功修學,你看種的菜又都是有機的。下午悟謙法師帶我到師父住的精舍,水果採了都可以吃的,不用擔心有農藥,你看多好。我們在台灣,三餐吃農藥,我們吃得都一身病,我的命就沒你們好,命苦是真的。所以大家有福報,這也是非常難得的事情,這個也是大家修來的,大家修的。也是師父他老人家慈悲照顧,照顧我們這些初學功夫還不得力的,這個環境還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沒有《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的基礎,實在講我們想要求個人天福報都難,都不容易,不要說要作佛,要往生西方。我們要往生西方,也不能疏忽掉這樁斷惡修善的事情,也不能疏忽;如果疏忽了,這一生往生還是沒有把握。如果我們能做到淨業三福的第一福,高的品位我們不敢說,但是凡聖同居土往生是肯定有把握。所以我們看看印光祖師,他提倡《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我們仔細看就是《觀經》三福的第一福。起碼要做到第一福,第一福做到了,才是《彌陀經》跟《無量壽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當然能夠再把第二福做到,第三福再做到那是更殊勝。如果第一福做不到,念佛往生還是有障礙,還是沒把握。印祖當然教我們要做有把握的事情,要有把握這三本書不能疏忽,這個《十善業道》不能疏忽。因為《十善業道》講得簡單,一般人讀起來他不知道怎麼做法,所以印祖才提倡這三本書。這三本書可以來補充說明《十善業道經》,也就是補充說明《觀經》淨業三福的第一福。

  我現在是愈修愈知道《了凡四訓》的重要,以前聽是聽了,自己也講過了,但是始終沒有去深入,沒有深入。我們台灣王警官王麗民,他以前也辦一個了凡弘法學會,他現在也在講《弟子規》,也在演講。他到馬來西亞去演講,我請他到古晉山上去,他先去,我後來再去。他遇到我總是要我吹氣,說我這個冤親債主一肚子非常多,到山上吹,吹氣。他跑來跟我講,兩個年輕的小義工跟他講,你要信佛。王警官跑來跟我講,他說我聽到這兩個小義工給我這麼開示,我全身都快要發抖了。我說我們應該要檢討,我們要信佛。他講得沒有錯,可能是佛菩薩附在他身上給我們開示的。這個氣功吹氣這是一個方式,一個方法。

  其實念佛比任何的方法都好,過去我聽黃念祖老居士跟我講,念佛不要念歐,不要念哦,他說如果你有信願,你念哦、念歐都可以往生,阿彌陀佛都聽得懂。但是他說根據密教很注重發音,念阿比較正確,往生你念得不標準都沒有問題。但是如果對身體治病來講,念阿它有治病的效果,我們老和尚講經也勸人家說念阿比較標準。所以以前在圖書館一些老菩薩,禮拜天念佛嘴巴張得很大,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尤其我們道場一個洪秀子她那個聲音多大,不用麥克風的,不用麥克風的比麥克風的聲音還大,念佛又特別大聲,嘴巴張得大大的。有一次韓館長進來,看到她:怎麼要吃人,阿那嘴巴張那麼大,整個圖書館臭氣都出來,就是大家都念阿,圖書館密閉的開冷氣,真的整個穢氣都排出來。所以館長很生氣,就說不要念阿,念歐,要改歐。但是館長在的時候念歐,館長不在,大家又開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直念。

  所以後來館長沒辦法了,去買空氣清淨機,每個柱子放個一部,那一天下來,我給它清洗真的很髒,滿髒的。但是我根據這個實驗,念阿的確它有排濁氣的作用。所以我下次遇到王警官我會跟他講,我們兩個被開示應該要檢討,要去吹氣,不如你就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拼命喊還有佛力加持。實在講這都是方法,包括我們念佛也是個方法。但是要怎麼念念到相應,這就是我們當前很重要的一個課題。相應就是心無邪念,你這樣念佛,就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如果心有邪念在,念佛都有障礙,你去吹什麼氣實在講還是沒有幫助。所以我最近個人的感覺,這個心要去除邪念,你的念頭正,你念任何佛菩薩都有感應,這個比較重要。這也是《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講的。

  王警官一開始,早在十幾年前他弘揚《了凡四訓》,他做廣播劇,請廣播員用國語來講,當時老和尚也很支持他。後來我遇到他,我也常勸他,你要深入《了凡四訓》,我也勸過他。但是他現在遇到我都是講這些吹氣的,好像都很少提到《了凡四訓》,怎麼樣來立命、怎麼改過、怎麼積善、謙德之效?就是沒有深入《了凡四訓》。如果深入《了凡四訓》,我想氣不用吹了。所以今年三月上來,他還去Highfield請老和尚吹氣,實在講下次遇到換我要跟他講,他叫我吹氣,我要勸他深入《了凡四訓》,你要改造命運,不能一天到晚在吹,那個不能解決問題的;你《了凡四訓》通了,這些問題都解決了。他說去幫人家助念,都有被一些陰的無形的眾生卡在身上。這個事情的的確確是有,我自己也常常遇到這些事情,尤其我們常在做佛事的,常常做佛事的這個事情遇到的就更多了。

  但是我們不是念佛嗎?念一句佛號就有四十里的光明,怎麼還會被陰的卡住?助念也是念佛,為什麼被卡住?就是心有妄念,我們心念不正,念佛就有障礙。所以《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有一句話很重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我們現在做到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但是,那個菩提心還沒發出來。菩提心為什麼發不出來?因為我們有私欲在裡面。老和尚常講十六個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就是物欲,儒家講物欲。我們的菩提心每個人都有,菩提心是本來就有的,什麼是菩提心?我們老和尚寫這個對聯,上聯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大家現在都會念,我們也會講給人家聽,你要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但是,自己就是不真誠,又不清淨,又不平等,又不慈悲,又迷惑顛倒。這就沒有菩提心。

  菩提心要怎麼發出來?下聯也是修的,上聯是性德,下聯是修德。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首在看破,看破什麼?看破這個物欲,看破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看破這個東西。這個東西你看破了,看破你才放得下,放下你的心才正。看破、放下就是格物致知,然後才能誠意正心,誠意正心就像你覺悟,菩提心發了。我們的菩提心為什麼發不出來?被物欲蓋住,被蒙蔽了。起心動念都是物欲,人欲,在儒家講又叫人欲,人道的人,人欲。所以儒家像《格言聯璧》講人欲跟天理,如果你人欲去除了,那你這個心恢復天理。天理是清涼的,人欲是熱惱、是煩惱,不自在,所以要格物致知。我們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非常重要,不能疏忽。

  現在我們是一向專念,為什麼打這麼多佛七還達不到一心?因為沒有發菩提心。一面念佛,這些煩惱還是不斷起現行,貪瞋痴慢的習氣,這些思想、言語、行為絲毫沒有改變,所以就不相應。為什麼念佛的人,我們全世界走遍所有的道場,都有人念得怪怪的,有的人念到著魔的也有。不是念佛有四十里光明嗎?十方諸佛護念,那怎麼會著魔?過去我也覺得很奇怪,每次打佛七都有人著魔,有些人念得奇奇怪怪的,這就是沒有發菩提心。所以我們要真正打精進佛七,發了菩提心的人可以打精進七,他不會著魔。但是菩提心還沒有發,打一般結緣七就可以了,一般結緣的七,不能打精進七,打精進七恐怕會有魔事。發了菩提心的人就沒問題,他有佛護念,不會著魔;但是,沒有發菩提心的人,還是不要冒險,打一般的七這樣比較保險。

  這是我們談到這個事情,因為在學院我們師兄弟大家也不嫌棄,所以我在此地,也不是說正式講什麼經。但是利用這個機會跟大家探討,我個人這些年修學的一些心得感想。我們老和尚現在提倡《十善業道》,又提倡《弟子規》。《弟子規》,如果我們心不正,那《弟子規》也不正,你學任何一個都不對。那個念頭錯了修什麼都不對,味道不對了。所以修,我們要從起心動念這念頭上去下工夫,從這個念頭下工夫,念頭下功夫你要有覺照的。我們多看看《了凡四訓》,這個一定要深入。實在講我個人也是非常慚愧,學佛學了這麼多年,《了凡四訓》都還做不到。

  我記得在家的時侯記了功過格,結果到了晚上,自己做什麼好事,做什麼壞事都搞不清楚,到晚上睡覺之前,只有感覺頭腦糊裡糊塗的,趕快躺下去睡覺,到底今天錯在哪裡、對在哪裡都一塌糊塗。我們為什麼記功過格沒有效果?最近我看印光祖師的《嘉言錄》,有人就向他請問記功過格,印祖說你不用記。印祖開示,他說你記功過格是非常好,但是你的心沒有主敬存誠,功過格就形同具文。我看到這段開示,再想想我以前記的,那就是這樣,沒錯,心沒有主敬存誠。如果你的心主敬存誠,在任何一個地方,自己一個人都不敢怠忽,不敢隨便,主敬存誠那個心真提起來。印祖教人主敬存誠,這就是修學的一個心法。

  老和尚他講的經境界是愈來愈高了,我們在學習的弟子,實在講跟他落差非常之大,跟他落差很大。為什麼會有這些落差?因為我們學習這個基礎沒有打好,在這個大經大論上,我們又不是上根利智,所以我們的念頭轉不過來。又沒有在這個基礎好好去深入,去下功夫,沒有腳踏實地。所以我們跟老和尚的修學,可以說這個差距非常之大,差距很大,沒有辦法時時刻刻在起心動念上去覺照,我們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所以常常還是隨順我們自己的煩惱習氣,隨順我們自己的執著。所以老和尚他的境界提升,我們還是差距非常之大,這是我個人的感覺。因為老和尚他不斷的提升,我們總會想跟著他提升,老和尚現在講的經,愈講境界愈高,我們是可以聽,但是我們在基礎上下功夫,也不能夠疏忽。

  所以現在《弟子規》要怎麼去做到?實在講現在念《弟子規》的人很多,有幾個人做得到?所以今年在善果林,我們社團辦的培養種子老師,也是請蔡老師去講四個梯次。每一梯次都要我去講幾句話,我就跟大家講,我就把大乘佛法修學套進來,還有《了凡四訓》。這個《弟子規》,如果現在一讀,我們馬上就能做到,這說明你的惡業不嚴重,惡業輕,不嚴重,你很容易改過來,你也很喜歡照這樣去做。但是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這樣的人還是不多,大部分都是惡業習氣比較深重。比較深重,我們聽起來、讀起來也歡喜,聽到老和尚講,畢竟大家都有善根,大家也歡喜要這麼修,但是沒有辦法一下子就轉變過來。從什麼地方看?從這個待人處世,他的言語態度,他的做法,我們就看出來了,沒有辦法,沒有那麼容易一下就轉過來。

  這次我們到吉隆坡,去參加老和尚二萬人的演講,還有蔡老師。看到很多同修,看到別人就要反省自己,辦的是《弟子規》的講座,但是做的,沒有辦法完全去落實《弟子規》的教訓。所以也是滿熱鬧的,但是煩惱習氣畢竟還是非常嚴重。有同修跟我講,在辦《弟子規》,《弟子規》又做不到;勸人家修《弟子規》,自己又做不到,這是值得我們好好反省。所以我就講,像我這個業障深重的,一定要配合大乘佛法來消除業障,《弟子規》才能做得到,還有配合《了凡四訓》這些理論方法。不然我們看了《弟子規》很好、很好,但是就做不來,煩惱習氣太嚴重,這個習慣不是一天、二天養成的,你一下要轉轉不過來。轉不過來,你要求佛力加持,這個大乘經論講得很多。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你不能疏忽大乘的經教,不求佛力加持,你想要改變這個煩惱習氣,不是那麼容易的一樁事情,這是我們大家要留意的一樁事情。

  好,這一集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這裡。下面我們下一節課再繼續跟大家報告,我們休息一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