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十善業道經節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五集)  2005/11/15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WD19-010-0015

  《佛說十善業道經節要》,諸位法師、諸位大德、諸位同修,請大家看《節要》的經文,從下面:

  【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

  昨天這段跟大家講到『謂於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這段經文含意也非常深廣,可以說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的修學,這是一個總綱領,不管修哪個法門這是總原則。『常念、思惟、觀察』,「念」我們很清楚可以知道,從心念、從念頭上,心裡念念都是善法,所謂起心動念純善。「思惟」善法,思惟就是要能夠理解什麼是善法;「觀察」善法,在生活當中,要提起觀照、覺察這樣的功夫。我們老和尚講這段經文,他老人家講,常念、思惟善法是念頭善,觀察善法是行為善,這就是我們身口意三業。常常檢點我們身口意三業是不是善,不斷的去提起覺察。但是我們修學善法,能夠提起覺察的功夫,也不是很容易。為什麼不容易?因為我們凡夫習慣性的,容易覺察別人過失,別人的不善我們看得很清楚,也特別會注意到,別人他的毛病、過失;但是,對於自己很多錯誤過失並沒有發現。這是一般凡夫的通病,一般凡夫都有這樣的習慣性,看別人看得非常清楚,都沒有發現自己什麼地方有過失,自己沒有發現。因此這段我們如果真正要修學,一定要從自己檢討,從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這樣不斷的去檢點才能夠達到純善。

  比較有效的方法,當然就是像古人記功過格,這是個方法。另外古人在《太上感應篇彙編》,也有舉出一個公案,他是用兩個玻璃罐,一個裝白豆,一個裝黑豆。他是很認真在檢查自己起心動念,從這個念頭上下功夫,他起一個惡念就是自私自利,或者貪瞋痴慢,起一個惡念他就丟一個黑豆在玻璃罐;起一個不貪、不瞋、不痴,都是利人的善念,丟一個白豆在另外一個罐子。當開始在修的時候,他很認真的去檢查,發現一天下來,一罐黑豆滿滿的,都是私心,都是不善的念頭,白豆才二、三顆,不成比例。發現自己有惡的念頭這麼多,他不斷的調整自己的心態,這樣慢慢慢慢的,黑豆慢慢減少,白豆慢慢增加。這樣認真修,修三年,天天檢查,天天反省,時時刻刻提起警覺,不斷的把這個念頭轉過來,到三年後純粹是白豆,黑豆都沒有了,起心動念都是善念。就是此地講的『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沒有絲毫不善的念頭夾雜在裡面,所以他修三年修成功了,那個罐子他就不用了,也有人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跟記功過格,有異曲同工之妙。

  最近悟全法師編了《弟子規》的功過格,我今天請教他怎麼記?他說就照那個記,看你哪一條做到,怎麼記。我還沒有請問他,我再找個時間,請他記的給我看看,因為我不曉得該怎麼記。記這個功過格,過去也有人請教印光祖師,印祖回答,最重要還是要主敬純誠,這樣記才有他的效果。如果沒有主敬存誠,我們一天到晚還是會糊裡糊塗的過去,自己到底起多少個惡念,做錯多少的事情都不知道,這樣記錄功過格就沒有什麼效果。根據我自己過去也記過,記到最後糊裡糊塗的,也不曉得錯在哪裡?這個業障深重的現象。如果有這樣的現象,業障比較深重的,沒有辦法記,這個時候要先修懺悔法,先修懺悔求佛力加持,然後還是不斷的每一天去檢點。但主敬存誠這個心態你要會用,主敬存誠就是對自己要求不寬鬆,嚴格的要求自己這樣才有效果。我們一般凡夫就是會原諒自己,別人是不可以原諒的,這是我們一般凡夫的通病。聖賢、佛菩薩跟我們凡夫剛好相反,自己不可以原諒,別人錯了可以原諒,對別人寬厚,對自己要求嚴格,這樣才能成聖、成賢,成佛、成菩薩。所以這個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都是從自己修起,特別從起心動念我們要有覺察的功夫。

  昨天也跟大家做我個人最近一些感受、體會,發現自己煩惱習氣特別嚴重,起心動念在生活當中,一天到晚煩惱特別的重。尤其接觸到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種貪瞋痴的念頭就會很強烈,這是我自己發現的。我現在就比較能夠對自己這方面去努力,希望這個心態能夠把它轉過來。轉的方法也是很多,根據我們學佛四眾弟子,有從小乘法入門去轉,有從大乘法。我們修淨土是大乘法,你從信願行去轉,如果信願行具足,的確可以伏貪瞋痴。信願行不具足,沒有真信切願念佛,一心一意要求生西方,你的煩惱必定伏不住。為什麼伏不住?因為會貪戀這個世間,會留戀這個世間,你對這個世間有貪心,你捨不得放下,你一定會去貪,貪你就去執著,執著你就有煩惱。順境會起貪心,逆境就起瞋恚心,順境會起貪跟痴,逆境就是瞋恚跟嫉妒,會起這樣的一個心態。

  如果你是真正想要往生的人,他對這個世間都放下了,當然他就不會貪,不貪他也不會痴,他也沒有瞋恚心。真的伏煩惱,這煩惱是沒斷,但是信願行這個力量強,把貪瞋痴壓住了。我們貪瞋痴還會起現行,就說明我們信願行這個功夫還不到,信是有信,願也有,但是還沒有達到及格,還沒有達到標準。還沒有達到真信切願,這個願還不切,行也是不得力,所以我們粗重煩惱還控制不住,才時常會冒出來。這是我們修淨土法門要知道,如果這方面你得力了,的確貪瞋痴相對的有效。其他修一般,比如說小乘的四聖諦法苦集滅道,緣覺的十二因緣,菩薩的六度,任何一個法你修得力了,你的效果一定是貪瞋痴煩惱縱然沒斷,也降伏,也減輕,智慧也增長,這是必然的一個現象。

  在《占察善惡業報經》地藏菩薩講,末法時期佛門的四眾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是出家二眾、在家二眾。「不能修學無常想、苦想、無我想、不淨想」,這是四念處。「亦不能勤斷四聖諦法、十二因緣法,成就現前。亦不勤觀真如、實際、生無滅等法。不能勤觀如是法故,不能畢竟不作十惡根本過罪」。這個小乘法、大乘法觀想都觀不起來,我們末法時期四眾弟子小乘法、大乘法,說實在話也不喜歡觀這些,比如說觀察苦,也不喜歡去觀苦。觀苦想,過的生活要過得苦一點,這樣比較容易觀得起來;如果過得太舒服,給你講這個世間苦感受不到。所以在出家人戒律有一個頭陀行,為什麼這個戒律要這麼規定?就是幫助我們生起道心。

  蕅益大師在他的《寒茄集》裡面,也有講到有關戒律,佛門講戒尤其沙彌戒以上,沙彌戒、比丘戒這是出世間的戒法。現在我們看到也有很多人,戒好像持得滿精嚴。但是在蕅益大師那個時代,也就有這樣的一個情況,他持這個戒表面上看起來,對這個戒持得很好,但是沒有內容,裡面沒有骨架。什麼是骨架?蕅益大師講,「不明念處慧,徒誦木叉篇」。木叉就印度話,翻成中文是戒律,你天天在誦戒看戒本。但是如果你對於念處慧,念處慧就是四念處,四念處屬於觀慧,屬於智慧,如果你對於這個不明白,徒然去誦那個戒律。戒它是建立在念處慧的基礎上,他沒有那個,只有表面上戒持得好像很精嚴,如果有念處慧,戒律持得清淨那一定會證果。小乘,我們沒辦法修,修苦想或者觀無常。像印光祖師寫個死字,我們老和尚也寫了一個死,寫死這個字就是觀無常。在《大藏經》裡面,也有一部經叫《無常經》,觀無常。聽說台灣現在有一個寺院,早晚課誦《無常經》,我是聽說,我沒有去接觸過。不知道他們誦《無常經》,這個無常想是不是觀起來?如果有一個觀想成就,你這四見已經放下,你一定不起貪瞋痴,不會造作十惡業;如果還放不下,就說明沒有觀成。

  印祖他教我們觀死,這就是觀無常,印祖寫這個字,他說「學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則道業自成」。我們現在反省反省,我們現在在修淨土,尊稱印光祖師為十三祖,他這個教導我們有沒有認真去觀?哪一個人想到死?世界上這麼多人,有幾個人想到臨終的時候,他怎麼辦?將來要去哪裡?世界這麼大,人口這麼多,沒有學佛的人不要談,我們談學佛的人。學佛的人這麼多,有幾個人去想到這個問題?現在學佛的人我們也不談,就談我們修淨土的人。現在念佛的人也很多,有幾個念佛人他想到臨命終的事情,想到死了以後怎麼辦?有幾個人想到這個問題?我看想到這個問題的人真的不多,可能我們自己都沒想到。我們出家了,我們出家為的是什麼?為了出生死家,我們有想到要出生死嗎?實在講我們現在都是把重點放在現前,現實生活現前,沒有想到臨終的事情。如果你會想到臨終,那你的心態就跟一般人不一樣。

  所以印祖寫一個死字,我們過去印了很多,我們幾個人去想死?都是不想死。你真怕死,真怕,那就有救。現在都是不怕死,現在是不怕死,但是到臨命終那個時候怕死,我跟大家講是真話。現在你人好好的,天不怕,地不怕,現在講很輕鬆,但是一旦臨終生大病的時候,你就開始怕,一直怕到死,那個時候怕就比較晚一點,就看臨終最後一念放得下放不下?如果愈早怕死愈好,你會愈早做準備。現在大家就現在不怕死,但到了快死那個時候就怕了。這是根據我個人的經驗,你身體好好的時候當然什麼都不怕。真的不怕嗎?好像有些犯罪的人,殺人的時候,他天不怕,地不怕,他被抓去搶斃也不怕。結果殺人被抓去,要開始槍斃了,好,時間到了,哪一天到一步一步走上刑場,再過一個小時、五十五分鐘、五十分鐘,一步一步往死的路上走,那個時候心情你說怕不怕?腳都軟了,都走不動了。平常他好好的,當然天不怕,地不怕。

  我們每個人都一樣,給醫生檢查病,這個病不能治,你剩三個月、六個月可以活,就等於判死刑,你怕嗎?不怕。現在好好的是說不怕,但是到時候就不曉得,這要看功夫了。實在講你真怕死還真有救,真怕死你就是一心一意,要想解決死的問題,那就得救了。所以我們愈早怕死愈好,最好現在就怕死,所以印光祖師寫一個死叫我們貼在額頭上,你現在就想死,你還有什麼放不下的?比如說晚上躺下去就臨命終,就再見,那你還計較什麼?還有什麼好計較?還有什麼放不下的?所以這個字真的觀起來,你念佛功夫會得力。我們現在念佛為什麼功夫不得力?你這個字沒觀起來,觀想不能成就。所以《占察善惡業報經》講無常想,就是印光祖師寫的這個死字。

  無我想,就是這個世間沒有我,現在有的財產、有的一切這叫我所。我們世間人認為我就是這身體,佛給我們講,這個身體不是我,不是我們自己,是暫時借我們使用,用壞掉了你就要丟掉。我們身外之物,我所有的,我所那更不是我們自己的,只是說我們暫時有權利來給它支配。包括我們這個身體也是一樣,現在你暫時有這個權利給它支配,實際上是這樣。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我們現在利用這個身體,利用我現在所有的盡量去修福,這聰明人,真聰明。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跟我們講,「閻浮提男子女人臨命終時,神識昏昧,不辨善惡,乃至眼耳更無見聞」。大部分的人要死的時候都人事不省,這個時候家親眷屬要趕快為他修大供養,替他修,怎麼修?把他所有的錢財,統統拿去三寶裡面種福,替他修福,修大供養。那這個要遇到孝子賢孫才行,而且還要他懂得佛法才行。

  現在我們看看社會上,有錢的人還沒有死,那口氣還沒有斷,他的兒孫在忙什麼?不是為他的父母在修大供養,大家爭奪財產,哪有人去管你的死活?我們看到很多,那口氣還沒斷,兒女不是在關心他的父母那種病,將來他要往生到哪裡,要怎麼去幫助他,他不會想那個。想到他父親留下來那些財產,他不能少分一毛錢,兄弟姐妹這樣爭,誰還去管他,這樣就很可憐,我看到很多。誰去給他修大供養?現在你靠兒孫這不太可靠,你找一個可靠的朋友也不太可靠。真正聰明人,你現在一口氣在,你自己趕快修大供養。所以《地藏經》佛給我們講,趁你健康的時候,你趕快修分分己獲,每分功德你自己得到。如果你的財產,你這口氣斷掉了,這個財產變成你兒孫的,你的兒孫非常孝順,統統全部給你拿去修福,那你得七分之一。因為這口氣斷了之後,你的財產就不屬於你的,是屬於兒孫的,不是你的。

  所以雖然你是留給他的,他幫你全部都修了,你也只能得七分之一,這個大家要聽清楚。這個還是孝子賢孫,如果爭奪財產他錢拿去了,有時候我們自己的親戚我都看過,他少分一點,他都心裡不平,他都氣得要命,留給他的大概他不滿意,他心裡都不平,他還會給你修福嗎?門都沒有,你一分功德都別想要,真的就這樣。所以頭腦聰明的人,你趕快自己修分分己獲,不要等到這口氣斷了,這些財產兒孫替你修,七分之一;如果不肖的兒女,你一分都別想要。這《地藏經》講無我,這一切無我。所以你要會修,趁自己健康的時候來修,修了你往生之後有福報,你去的地方就好。你往生,往生得痛快,沒有痛苦,佛都跟我們講真話。所以既然無我,我們有機會趕快修,不要錯過這個機會,那就很可惜了。

  不淨想,我們這個世間叫五濁惡世,是極不清淨,我們這個身體,外面的環境不淨。這是講四念處,這個四種,一種修成了,你真的就看破放下。小乘的聲聞有四聖諦苦集滅道,十二因緣;菩薩的六度,還有像《華嚴經》一真法界的,像老和尚講修法界觀,這是大乘。你修成了,當然不會造惡業,你心都在道上,那怎麼會造惡業?我們淨土信願行具足,怎麼會造惡業?怎麼會貪瞋痴?你都要去西方,你真信切願,這個世間你一絲毫留戀都沒有,你怎麼還會起貪瞋痴?所以佛法大乘小乘、顯宗密教,任何一法修成就必定不造惡業。你的層次在一般善法之上,超越世間出世間法。

  從三皈依就超越,三皈依是世間法跟出世間法一個分水嶺。所以弘贊大師在他的《戒律全書》裡面講,其實出家剃頭,你受三皈依就可以剃頭,照《戒經》上講的。你沒有受五戒,沒有受八關齋戒,沒有受沙彌戒,你受過三皈依就可以剃頭了,三皈依就是入佛門跟世間的一個分水嶺。所以我們看淨業三福,第二福就是「受持三皈」,受持三皈開始就是出世間法;第一福還屬於世間法,世間人天的善法。受持三皈以上就是出世間法,如果你真正受持三皈那你也放下了。這些佛法,法法都是教我們看破放下,我們對這個世界身心世界看不破,放不下,你就會起貪心,就會生執著,就有煩惱,有煩惱就必定造十惡業。造了惡業那就必定有業障,業障沒有懺除,我們修道又是障礙。《占察經》跟我們講,末法時期四眾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大小乘佛法都沒有辦法修,修不成就。以我們淨土來講,信願行不具足,不能畢竟不作十惡根本過罪,你一定會造十惡業,一定會起貪瞋痴的煩惱。起貪瞋痴,造十惡業,業障就現前,障礙我們的道業。障礙我們的道業,如果我們沒有把這個惡業轉成善業,那我們在這個修學都是障礙。

  老和尚叫我們補習《十善業道經》跟《弟子規》,我現在再把《占察經》給它做個比對,的確老和尚他也看到我們現在學佛的人,心沒有真正在道上,心不是在道上,不是想要了生死,沒有一個人真正想要了生死出三界,沒有這個念頭。頂多是嘴巴講一講,心裡他並不是真正想要了生死。真正了生死的人他的心態就不一樣,跟一般人絕對不一樣,他不會計較世間這一切,重要的他怎麼了生死,他怎麼成就道業。在我們念佛的人來講,怎麼樣可以往生西方這是他迫切需要。我看一看,實在講真正有這個道心、道業的人,現在四眾弟子大小乘法都沒有修成,所以會造惡業。因此,我們現在對於斷惡修善這樁事情,要認真來面對,認真來檢討自己。我們現在要從斷惡修善做起,老和尚跟我們講,我們老同修這個功課叫現前補習,要補習這個功課。為什麼要補習這個功課?因為我們已經造了這些惡業,這個惡業障沒有懺除乾淨,它就障礙你修大小乘佛法。你想要真信切願,但是這個惡業起現行的時候就又迷了,又不想去西方,它就會產生障礙,所以才要勸我們還是從斷惡修善。

  我是建議大家將來有機會,我很想跟大家來探討這個《占察經》。因為《占察善惡業報經》,就是占十善跟十惡,這個經是針對我們末法時期四眾弟子,針對這個問題來講的。所以蕅益大師在他那個時代,明末清初的時候,蕅益大師就很重視這本經。所以蕅益大師特別註一個《疏》,註得相當的深度。早年以前華藏圖書館還沒有成立,老和尚在韓館長家裡,木柵成立一個華藏法施會就印這本書。現在在山下三十六號寮房有這個書,後面那個書背打華藏法施會,那個時候還沒有圖書館的時候印的,大概三十年前印的。這部經值得我們末法時期四眾弟子,來深入修學,幫助我們這一生成就道業。

  所以這一段義理非常深遠,要去觀察我們的起心動念,觀察不到就說明我們業障相當的深重。自己起心動念是善是惡,自己搞不清楚,說明我們的業障相當的深重。業障深重怎麼辦?我們一定要修懺悔法。像《占察經》講懺悔法,《了凡四訓.改過之法》裡面它有懺悔法。像淨土有淨土懺,大悲咒的大悲懺,這都是一個方式,夏蓮居老居士他也編了一個「寶王三昧懺」,懺的理論方法也是我們要深入來探討。所以這方面的資料,我也蒐集了一些,包括蒐集天台宗的小止觀,以前老和尚早期講《永嘉禪宗集》、《永嘉證道歌》。《禪宗集》前面就是講斷惡修善,《證道歌》是他開悟證果,講出他的境界。但是真正要下手,要從《禪宗集》下手。天台宗的小止觀也是從斷惡修善,懺除業障。

  我們念佛人還是要改過、要懺悔,四十八願第二十一願,法藏比丘發這個願,也有一願「若有宿惡,聞我名字,即自悔過,為道作善,便持經戒,願生我剎,命終不復更三惡道,即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宿惡,宿是過去,惡就是造十惡業。若有宿惡,聞我名字,聞到阿彌陀佛。聞名包括聽聞《無量壽經》、《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乃及一切大小乘經典,聞佛名就代表這一切,聞我名字。聞名之後我們發現自己錯了,即自悔過,悔是懺悔,過是改過。為道作善,為道就是真正修道,要有道心,不再造惡業,修善,造十善業。便持經戒,對於經典上佛講的教訓依教奉行,受持不忘,你這樣信願念佛,命終不會墮三惡道,即生我國,不會更三惡道,還是要斷惡修善。所以我們念佛人也不能存僥倖的心理,現在不要斷惡修善,惡業多造一點,臨命終五逆十惡,一念十念都能往生。這樣一種投機的心理,這是靠不住的,恐怕臨命終念頭提不起來。不要說到臨命終,生大病的時候,你就很難提得起來,你佛都念不下去。

  所以平常就要斷惡修善,多修福,福報我們迴向臨終再享,臨終希望身無病苦,這是最大的福報。預知時至這個福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希望得這個福報,其他的不求。這點我們一定要好好來深入,來探討懺除業障,你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四願也是「懺除業障」。可見得懺除業障,從凡夫到成佛都要修,修到成佛才沒有過失。這段要怎麼去觀察?怎麼思惟?老和尚講的提綱挈領,這是念頭上的、行為上的。這個對業障輕的人一提,他就知道怎麼去修。但是對於業障深重的人這樣提,我們還是沒有辦法修學,業障深重的人一定要在懺悔法門裡面去深入,不然這段經文,你這樣念一念,你就能常念善法嗎?你就能思惟善法?你就能觀察善法嗎?還是觀不起來,還是沒有辦法。所以像《了凡四訓》這個都要相關的,都要來補充。我們現在學院以解門為主,山下以念佛行門為主,所以我們在解門這方面的資料要多蒐集,大家廣泛蒐集。夏老居士講「廣學原為深入」,這樣才能幫助我們深入這個經,才能真正起作用。

  像記功過格,我們大家其實都可以來記,現在記會有些現象,就是記得不曉得錯在哪裡,對在哪裡?我們可以開始來記,記了沒有效果沒關係,我們再來檢討,這個也是可以。你進一步再去發現這個應該要怎麼記,古人他怎麼記,為什麼有效果,我們為什麼記沒有效果?但是我們這第一步總是要踏出去,第一步要踏出去。如果這個記錄愈來愈清楚,愈來愈靈敏,表示說你這個修學的功夫得力了,慢慢在得力。一開始的時候情況都不是很理想,但是如果你修得如理如法,可以慢慢會提升跟進步。所以悟全法師編《弟子規》的功過格,我今天問他怎麼記,我想這樣記還是不行,應該就是說大家記,互相找個時間大家來做個切磋,你怎麼記的,我怎麼記的,這樣大家才會進步。不是印得很好看,一人發一本,大家有沒有拿到這本《弟子規》功過格?是不是每個人都拿到?有的人還沒拿到。拿到了會記的,如果會記的來告訴我,你怎麼記,你的成績怎麼記?所以他拿這本給我們,我們要進一步的,他幫助我們,我們進一步幫助他來記。記,對自己要很嚴格,不可以馬馬虎虎,過比較少,功比較多,這個沒有什麼效果。對自己就是要求要嚴格,這樣來記錄就能夠符合這一段的效果,這一段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

  你這樣不斷的去反省觀察,才能夠『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斷不斷增長,從斷惡修善開始。「不容毫分不善間雜」,不容許一分一毫不善間斷夾雜在裡面。『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是即」,是即就是你修到這樣的標準,一定「能令諸惡永斷」,十惡永遠斷除,善法圓滿。諸惡永斷,永斷加一個永就是永遠斷除,實在講永遠斷除,我們以最低的標準來講,小乘來講證得須陀洹果,須陀洹;大乘圓教證得初信位的菩薩,入聖流,這才真正是永斷。如果沒有入聖流,這個永斷你在這一生的階段永斷,不能保證來生還能繼續斷惡修善,你這一生修善修得很好,來生一定福報現前,人一享福往往又糊塗了,又開始造惡業。所以佛在大經也跟我們講,如果不發菩提心,修諸善業是名魔業。你沒有發菩提心超越三界,在六道裡面修善業叫三世怨。這一生修福,來生享福,享福的時候又糊塗,又造業,福報享盡了惡業現前,第三生又墮落惡道,叫三世怨,所以大經講是名魔業。

  所以這個永斷,真正永斷就是要證須陀洹果。你真正這樣修,再加上一個四念處就會證果,證須陀洹,大乘圓教證初信位菩薩。因為證得須陀洹,初信位的菩薩,雖然還沒有了生死,但是他決定不墮三惡道,就人天兩道小乘七次往返,他一定證阿羅漢果,這才算是永斷,他永遠不會墮惡道。為什麼永遠不墮惡道?因為他惡業永斷,永遠斷除了,當然他不墮惡道,所以他也有這個含意在,真正永斷一定最少要證初果。我們修淨土有一個便宜,我們沒有永斷,我們只要往生西方那就永斷了。沒有證果我們也永斷,徹底的斷,這是淨土的殊勝。

  好,這節時間到了,我們先下課休息十五分鐘,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