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士全書—如何廣種福田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九集) 2021/2/24 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三重淨宗別院 檔名:WD19-025-0039
《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諸位同修,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三四七頁,昨天我們學習到「大施小福」、「小施大福」。這個經文每一句都是講修福,可以說把修福分析得很詳細,但是還沒有分析完,我們今天接著學習的這段也是修福。
我們今天佛七第四天,諸位同修大家來現場參加佛七,或者在網路前參加佛七,這個因緣也非常難得。打佛七就是我們修淨宗一個很普遍共修的法會,佛七主要要達到一心不亂。古大德講,「淨土法門萬修萬人去」,就是說一萬個人修,一萬個人往生去西方極樂世界。萬修萬人去,這個重點在修,就是修才能去,不修就不能去。我們淨土修什麼?就是修念佛法門。念佛在我們淨宗修行是正修,正修就是念佛法門。無論修哪一個法門,都有它正修跟助修,所謂正助雙修。助就是補助、幫助,助修補助正修,讓我們正修的法門功夫能夠得力。所以除了正修,還要助修。助修是什麼?就是《金剛經》講的持戒修福,持戒修福是助修。《金剛經》在我們中國自古以來是禪宗主修的經典,從六祖惠能大師之後,在中國佛教界很普遍的流通,很多人受持讀誦。不但學佛的人讀誦《金剛經》,不學佛的人,一般讀書人他也讀《金剛經》,包括寫書法都有寫《金剛經》,大家如果看過柳宗元的書法,他就有寫《金剛經》。所以《金剛經》從唐朝六祖之後,在中國佛教可以說名氣最大,得力於六祖弘揚,六祖就是在《金剛經》開悟的。
《金剛經》,須菩提聽佛講金剛般若,就提出一個疑問請問釋迦牟尼佛,佛在世的時代講金剛般若,當時的弟子大家聽了,學習了,能夠領悟,能夠依教奉行,沒有問題。但是須菩提常常聽到佛講,末法時期眾生的根器就很差,修什麼法門都有很嚴重的障礙,很難成就。所以須菩提就提出一個問題,佛現在在世講《金剛經》大家能懂,能夠開悟,能夠依教奉行,佛滅度五五百世,就是佛滅度二千五百年之後,進入末法,末法眾生根器很差,業障很重,到了五個五百年之後,末法時期的眾生還有人能夠受持《金剛經》嗎?提出這個疑問。佛就跟須菩提講,也是跟我們大家講,他說你不要這麼講,他說後五百世,如果有人持戒修福,對《金剛經》的章句他就能讀誦受持,意思也就是說能夠開悟。禪宗主修是參禪,它是參禪的法門,要持戒修福,持戒修福就是助修,參禪是正修。就像我們念佛法門,念佛是正修,禪宗參禪是正修。
正修需要有助修,助修就是持戒修福,助修幫助我們正修,持戒修福就是幫助我們排除業障。我們為什麼參禪不能開悟,念佛為什麼不能得一心?有業障。造惡業,沒福報,所以有障礙,因此功夫不得力。參禪參了幾十年不開悟,念佛念了幾十年不能得一心,問題就是有業障。有業障要持戒修福,持戒修福也是懺悔法門。戒律的精神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就是改過,六祖在《壇經》裡面講,「改過必生智慧」,眾善奉行就是修福。印光祖師是我們淨宗十三祖,一生提倡三本書:《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這三本書就是講因果教育,內容就是持戒修福,印祖以這三本書代替戒律。《地藏菩薩本願經》,佛也跟我們講福能除障,修很多的福報就能排除業障,我們修任何法門就沒有障礙。
所以萬修萬人去,過去台中蓮社雪廬老人把這個說明了,就是有正修、有助修,正助雙修才能去,如果不修就不能去,這個很重要。所以我們大家來打佛七,或者在網路前參加佛七,念佛這是正修,晚上跟大家分享學習《安士全書》這是助修,這就是持戒修福。所以我們念佛人也不能疏忽修福,你看《觀無量壽佛經》佛講「淨業三福」,《彌陀經》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修福也不能夠疏忽。
好,那我們接著看下面這句。前面講布施得福報,大布施得小福報,小布施得大福報,前面給我們說明。我們今天接著看下面這句:
【吾遇順境正當修福】
『吾』就是現在話講「我們」。如果遇到『順境』,「順境」就是生活都事事如意,家庭幸福美滿,兒孫滿堂,這個順境。家庭經濟也很好,在社會上又有崇高的地位,也就是我們一般講,這個人他有福報,享受人間榮華富貴。如果我們是在順境,『正當修福』,正好應當要修福。下面給我們解釋:
【人遇順境。當自念曰。吾家富足。宿生定從布施中來。今世愈當濟人利物。】
下面就是順境舉出兩個例子,第一個給我們說富足。『人遇順境』,這在很順利的環境當中,也就是事事如意。『當自念曰』,「當」就是應當,應當自己要想到。『吾家富足』,我們家很有錢,財富很多,不缺乏,富足,有財產。這個富怎麼來?『宿生定從布施中來』,一定是從過去生修財布施當中而來的。過去修財布施是因,這生得財富是果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所以「宿生定從布施中來」。這生得到富足的果報,『今世愈當濟人利物』,今生今世更應當要去接濟窮人,接濟需要的人,「濟人利物」。凡是好事要多做,不能有錢不肯做好事,應當更要繼續做濟人利物的善事,你的福報就愈來愈增長。
【吾身無病。宿生定從慈悲中來。今世愈當戒殺放生。譬諸燈焰明時。即當繼以膏油也。】
第二個例子就是『吾身無病』。我們身體很健康,沒有病痛,『宿生』是過去生,『定從慈悲中來』,慈悲是無畏布施。所以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身體健康長壽,沒有病痛,是過去生修無畏布施而來的,慈悲就是修無畏布施。『今世愈當戒殺放生』,這一生應當要繼續戒殺放生。不能這生有錢,身體又很健康,然後殺生吃肉就很多,那就造惡業,這樣就錯了。我們現在在社會上也看到有一些富貴人家,很有錢,但是不懂得修布施;身體很好,不懂得戒殺放生,他不懂,反而殺生吃肉。富貴人家殺生吃肉,比窮苦人家不曉得多多少倍!窮人家他吃不起,富貴人家吃什麼山珍海味、珍禽異獸,現在這個社會看到很多。所以身體沒有病,身體很健康,過去生修慈悲,無畏布施得來的,這一生更要戒殺放生,要繼續修,來生就更好。
下面這是譬喻,『譬諸燈焰明時』。人很富有,身體很健康,要趕快繼續修。好像那個燈,以前都是點油燈,這個燈點著了,真的很明亮,這是比喻說得到這個果報的時候很富足,身體很健康,好像這個燈正在發亮。燈很明亮的時候,要不斷的補充油下去,那個燈它才能持久的保持它的明亮,這是用燈油來形容比喻我們修福不能停止。好像修財布施,果報現前,得到財富,得到財富又要再修布施,不能就停在那裡不修,要繼續修。繼續修,你愈修就愈多,愈多就愈施;愈施愈多,愈多愈施,將來福報就無可限量。所以遇到順境,正當是修福的好時機,不能錯過。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人正當身體健康的時候要趕快修,「無常大鬼,不期而到」,無常不知道什麼時候它突然就到了,人就死了。死了,你在生的財富,你不懂得修,如果遇到兒孫孝順的,父母過世,父母留下來的錢,孝順的兒女替他修,往生的父母他得七分之一的功德,七分之六的功德他陽上的子孫得到。這是講孝子賢孫。如果兒孫不孝,得到那個財產,他不會給父母修福,父母就一分利益也別想得到。所以佛在《地藏經》勸人,勸我們眾生,應當你自己身體好的時候,自己趕快修,「分分己獲」,每一分都你自己得。特別現在這個時代,你要靠兒孫靠不住。這是講「順境正當修福」。下面是講逆境:
【吾遇逆境亦能植福】
前面是講順境。如果我們的環境是逆境,這樣能修福嗎?這裡給我們講,遇到逆境也能夠植福。我們看下面的解釋:
【若遇逆境。當自念曰。吾之困厄。乃宿業所招。若能順受。債斯償矣。】
我們先看這段。『若遇逆境』,「若」就是假若,假若我們是遭遇不好的環境,逆境。逆境也很多,事事不順心的,遇到橫逆,比如說子孫不孝,忤逆父母,那這是逆境。有的兒女他是來討債的,種種的『困厄』,這個逆境就是很多方面。我們遭遇逆境、不順心的境界,『乃宿業所招』,也是宿世我們造惡業招感來的,修不善業招感來的。『若能順受,債斯償矣』,逆境來了,逆來順受就是還債了。現在我們被人欺負,是過去生我們欺負他,現在遇到了,被他討回去了。人家給我們借錢,他不還,可能過去生我們跟他借,也沒還他,這生遇到,他要回去了,那這個「債斯償矣」就是還債了。遇到子孫不孝,的確也是來討債的,怎麼辦?就是逆來順受,就是當還債想。那事實上也是有因果,還債想,債還了、償完了就好了,這個帳就了了。
【不特此也。】
『不特此也』就是不只如此。
【吾若貧窮。】
上面是講遇到逆境,不管什麼境界都逆來順受,就是償還過去欠人家的債,償完就好了。那不只如此,『吾若貧窮』,這是舉出一個例子說,如果我們家很貧窮。
【常願天下皆富饒。】
要發願,希望天下的人不要像我這樣,希望天下的人都能富有,生活都不缺乏,要發這個願,發這個願就是植福。雖然沒有錢去布施,但是發這個願,這個是善念,善的念頭,善念招感福報,這個就是植福。這不用花錢,你起心動念,就是你的念頭轉一轉,發這個願,願天下都能富饒,希望天下沒有窮人,發這個善願,雖然沒有錢布施,也能植福。
【吾若多病。常願天下皆康強。】
如果我們身體體弱多病,也要常常發願,希望天下的人大家都健康強壯,不要像我這樣病這麼多。自己很多病,希望天下人都健康,要發這個善願,這也是植福。
【吾遇鬥諍。常願天下皆和諧。】
看到人家互相在鬥諍,我們就不要去參加鬥諍,我們要發願,希望普天之下都能和諧,不要再有鬥爭的事情,我們的心願是希望和諧,不願意看到這個世間都在鬥爭。現在這個時期就是佛講的「鬥爭堅固」,我們不能參加人家的鬥爭,我們要發願,希望都能和諧,和諧社會,要發這個願。所以看到人與人鬥爭、國與國鬥爭,我們就要發這個願,願天下皆和諧,不要再鬥爭了,要和諧。本來就是一家人,不要再鬥了。再看下面這句:
【吾若昏愚。常願天下有智慧。】
『昏愚』就是糊塗、愚蠢,沒有智慧。如果我們自己不聰明,要發願希望天下的人不要像我這樣,希望大家都得到聰明智慧,要發這個願,『常願天下有智慧』。
【吾若六根不具。常願天下皆得相好。】
『六根不具』就是我們現在講殘疾的人,眼睛瞎、耳朵聾、斷手斷腳,身體殘缺不全的。如果我們自己是六根不具足的人,要發願『常願天下皆得相好』,希望天下人不要像我這樣,大家都得到相好圓滿、六根具足,發這個好願就能得好報。
【每逢一種患難。即願未來之世。救度此種患難之人。豈非煩惱即是菩提。毒藥翻成甘露哉。不知植福者。反此。】
每遇到一種患難,患難就太多了,前面是舉出二、三個例子,比如自己遭遇到什麼不如意,災患(災難)的事情,就發願未來之世要救度這樣的人,要發這個願。『救度』就是幫助,救濟幫助他。所以我們遇到任何災難,就要發願救度患難的人。現在這個世界的災難就是新冠狀病毒的傳染,新冠狀病毒是全球人類的災難(患難)。我們遇到了,我們要發願救度這些患難的人,救就幫助他。不能用一個歧視的眼光去看,不可以,因為他遭遇那個患難都很可憐了,你再用那種歧視的眼光去看他就不對了,自己就造惡業。
所以這個因果很明顯,你看前年底,大陸武漢第一個發生新冠狀病毒的肺炎疫情,那個時候我看電腦網路都有一些新聞,包括報章雜誌也都有,歐美就瞧不起亞洲人。過去他們歐美對亞洲人有歧視,說「東亞病夫」,東亞的人都是生病的,病夫,所以他們歧視。去年武漢發生這個肺炎,歐美有一些國家就歧視,甚至還允許他的媒體畫漫畫去嘲笑人、去侮辱人。人家得那個病都死人,都很可憐,他還在那邊嘲笑,他還認為說這種病毒亞洲人才會得,他們歐美的人不會得這個病毒。所以美國當時,聯合國衛生組織把這個病毒根據它的形狀取一個名字叫「新冠狀病毒」,美國就不願意接受聯合國衛生組織提出這個名稱,他就要講「武漢肺炎」,我們台灣也跟著美國講武漢肺炎,是不是?講那個就是歧視人。
還有丹麥的媒體畫的那個,那是侮辱人。大家想一想,他那邊的傳染病死人就很可憐,你還在笑話他,說歐美的人不會得這個病,亞洲人才會得這個病。所以亞洲人在歐美,如果戴口罩就會被打。但是這個果報很快,原來這個病毒不是亞洲人才會得,現在你看全世界五大洲統統得到,不分族群、不分種族都得到了。美國是第一名的,最嚴重,他的科技最發達的、醫藥最先進的,感染的人最多,死的人最多,其次就歐洲了。所以他們不懂,沒有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真的很可憐。做錯事情,自己也不曉得錯在哪裡,很可憐。如果我們中國人再跟外國人學那些錯誤的思想行為,那大不孝,大錯特錯!所以我們台灣政府也都是說「武漢肺炎」,我不會這麼講,我是尊重聯合國衛生組織它定的名稱,「新冠狀病毒」。為什麼?聯合國衛生組織人家都定出這個名稱,你為什麼一定要給他唱反調?所以我們學習到這個地方,你看心態要怎麼樣才是正確的。所以我們不能人云亦云,人家怎麼講,就跟著人家怎麼講,人家錯,你跟著錯,這個就不是佛弟子。
所以你『每逢一種患難,即願未來之世,救度此種患難之人』。你要發慈悲心,他受災難都可憐,你還在嘲笑他,那不是自己造惡業嗎?自己造惡業,自己會得這個果報。如果歐美的人他能夠這樣修,肯定今天他們不會有這些災難。他們發揮愛心、慈悲心,這個要學習。所以我們不管遇到哪一個國家地區的人,不管是什麼人,有這種災患、災難,你要有憐憫心。《太上感應篇》講,「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不能幸災樂禍。憫人之凶,要憐憫人家他凶災。所以我們每一天看到電視,你看最近西濱車禍,我們都要發願去救度他們。
我們念佛人怎麼去救度這些患難的人?我們就是念佛迴向。我們雙溪在做護國息災百七繫念法會就是息災,希望全球的災難減輕、化解。有財力、有能力,他用財力去幫助;我們沒有,你就發願,我們念佛人念佛迴向給他們。所以你看到發生什麼不好的事情,我們都是統統念佛迴向給他,看到發生災禍,車禍、人死了,很可憐,那要超度,我們念佛給他迴向,超度。所以我們做法會、佛七,那些全世界天災人禍,意外罹難眾生,我們每次法會統統跟他們迴向。所以我們要這樣的存心,不能幸災樂禍,要發願「救度此種患難之人」。發願救度,我們就是念佛給他迴向,那是最殊勝的。
如果我們這個心態這樣一轉,豈不是『煩惱即是菩提』嗎?的確是,煩惱即菩提,那個不好的,我們念頭一轉就變成好的。「煩惱即菩提」,煩惱就是菩提。『毒藥翻成甘露哉』,毒藥把它變成甘露。『不知植福者,反此』,如果不知道用這個心態來植福,得到的就是反效果。像剛才我舉出這個例子,歐美的人笑話亞洲人得這個病,他沒有發願去同情、去祝福,他還嘲笑、還侮辱,所以就得到反效果,你看變成歐美是這次疫情最嚴重的。這個因果這麼明顯,我們看了要覺悟,不能學習那個錯誤的念頭、想法,一定要依照佛在經典上教導的。這樣的存心我們就得福報,不管順境、逆境我們都能得福;如果不知道這麼用心,心用錯了,得到就是反效果。好,我們再看下面這段:
【他人作善我能受福】
這句講別人他做好事,我也能感受到福報。下面給我們解釋:
【彼善未成。從而勸勉。是以勸導生福也。彼善既成。助其歡樂。是以隨喜生福也。揄揚其美。令人效法。是以讚歎生福也。推之天上天下。古往今來之善。無不可為吾造福者。】
我們先看到這段。『他人』就是別人,別人他作善事,我也能受福。『彼善未成,從而勸勉。』別人,你看到他做善事,但是還沒有做成功,從旁去勸勉,『是以勸導生福也』,就是以這個來勸導,也會生長福報。這個就是勸善,我們一般講鼓勵,雖然他善事還沒有做成功,但是鼓勵他,讚歎、勸勉,勸他不要灰心,要努力,這是勸導別人為善生起福報。『彼善既成,助其歡樂』,如果他的善事做成功,我們幫助他得到歡樂,他歡樂,我們也歡樂。『是以隨喜生福也』,這就是隨喜功德。看到他善事做成就,他歡喜,我們也歡喜,這樣他修的有福,我們也沾他的光,我們也生福,我們的福也跟他一樣。『揄揚其美,令人效法』,「揄揚其美」就是宣揚、讚揚他的善行美德,「令人效法」就是向他學習。『是以讚歎生福也』,來宣揚、讚揚他的美德,令別人能夠去學習、效法,這是以讚歎生福報。像過去蔡老師講的傳統文化,這些講得很好,《弟子規》、《群書治要》、《了凡四訓》、《感應篇》,我們都讚歎,勸人跟他學習、效法。這是「讚歎生福」,他有功德,我們隨喜讚歎也有功德,沾他的光。
『推之天上天下,古往今來之善,無不可為吾造福者。』你推廣出去,「天上天下,古往今來」,古時候、現在、未來,這個善沒有一樣不可以做為我們造福的對象。你去推廣,的確有錢沒錢都能修福;人家有財力去做好事,我們隨喜讚歎。
【所以普賢菩薩發十大願。其第五願則云。隨喜功德。】
第五願就是『隨喜功德』。這個「隨喜」:
【上而諸佛菩薩。多生多劫所修之福。下而四生六道。一毫之善。無不讚歎隨喜。夫然後盡虛空界之福。皆其福也。其斯以為普賢大士也。】
這個十大願王,我們做三時繫念,每一次在第一時靈位迴向都要念一遍,大家如果常常參加法會,應該都很熟悉。「隨喜功德」就是十大願王第五願。隨喜功德,隨喜別人的善事,我們也得福。所以不能夠嫉妒障礙,嫉妒障礙就造罪業,應該隨喜功德。我們再看下面這句:
【他人作惡我亦受福】
前面那句是「他人作善」,別人作善,我們隨喜他的善事,我們得到福報。但是別人造惡業,我們也能受福,下面跟我們解釋:
【惡事未成。力能勸止。福在吾矣。惡事既成。愁憂不樂。福在吾矣。惡未播揚。多方隱諱。福在吾矣。惡既播揚。用以垂戒。福在吾矣。惡及於吾。吾能忍受。福在吾矣。惡及於人。勸人忍受。福在吾矣。】
別人作善,我們也能受福;別人造惡業,我們也能受福,這關鍵都在一個心態。『他人作惡我亦受福』,為什麼別人作惡業,我也能受福報?『惡事未成,力能勸止,福在吾矣!』就是看到人家要幹壞事,壞事還沒有幹成功,我們盡力去勸導、阻止,勸他不要去造這個惡業,福報在我們這裡。我們勸他不要造惡業,我們就有福。我們是修善,勸人家不要造惡業,那就我們在修福。這是講他惡事還沒有造成就,勸他不要造,這個福報在我們這裡。
『惡事既成,愁憂不樂,福在吾矣!』他那個惡事已經造成了,我們當然會憂愁、不快樂,因為看人家做了壞事,那個不好,心憂愁,這個福報在我們這裡。為他造惡業而擔憂,看他造惡業,我們的心「愁憂不樂」。我們不能夠去隨喜人家造惡業,好像看到人家殺生,你在旁邊生歡喜心,那叫隨喜殺,他造惡業,我們也跟著造惡業。沒有學佛的人的確不懂,都會造這種惡業,自己沒有殺生,看到別人殺生,他生歡喜心,隨喜別人造惡業,自己也造惡業。我們學佛的人看到人家造惡業、做壞事,他已經做成了,將來有惡報,很可憐,我們替他憂愁,我們看了心裡不快樂,這個福報在我們這裡,我們不希望他造惡業,所以「福在吾矣」。所以別人造作惡事,我們能得福,就是這個道理。
『惡未播揚,多方隱諱,福在吾矣!』別人有一些隱私、惡業,還沒有傳播、宣揚出去,多方的隱諱,那福報在我們這裡。這也是積陰德,就是我們一般講隱惡揚善。人家善,盡量去宣揚,讓這個社會風氣改善;人家有不好的,不要去宣揚,那我們就能得福。那現在我們看這個社會上那個媒體,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不好的都登頭版的,搶劫殺人,什麼那些造惡業的,新聞的版面那是一整版的,唯恐大家不知道,那是揚惡,那不是隱惡,那揚惡。做善事的,那個版面都很小,都放在好像第十幾版,你沒有注意去看都看不到。善都不去宣揚,惡不斷的宣揚,那這個社會風氣怎麼會好?應該隱惡揚善,這樣社會才會安定。所以「惡未播揚,多方隱諱」,還沒有傳播、還沒宣揚,我們多方面的去隱惡,就是不要去宣揚,那這個也是在我們這裡。
『惡既播揚,用以垂戒。』惡已經傳播宣揚出去了,像現在媒體這麼發達,已經傳出去了,傳出去怎麼辦?「用以垂戒」,就是說我們做一個借鏡,人家什麼做不好的事情,我們不要像他那樣,不要向他學習,要避免,這個福報也是在我們這裡。『惡及於吾,吾能忍受,福在吾矣!』往往遇到一些惡人加害我們、侮辱我們、毀謗我們,我們能夠忍受,不跟他計較,這樣福在我們這裡。『惡及於人,勸人忍受,福在吾矣!』如果這個惡是波及到別人,不是對我自己,是別人,看到別人無端遭受侮辱、毀謗,種種的加害,勸那個人你要忍受,修忍辱,那個人如果接受了,那個人也有福報;我們勸那個人要忍受,我們自己也有福報。所以知道怎麼修,沒有一樣我們不能修福的。所以修福不一定說你要很多錢,錢財當然是一個項目,當然也不能缺少,但是我們生活很多方面都能修。因為這一大段它的主題是「欲廣福田,須憑心地」,你要廣種福田,要憑這個心地,我們這個心,你存什麼心態。
所以六祖在《壇經》講,「一切福田不離方寸」,方寸就是你這個心。我們到寺院裡面去看那個箱子,給人家捐錢的叫「福田箱」。那個福田前面跟大家講過,田是生長,你看稻米從田生長出來,這是比喻福田能生長福報,能生福,所以我們看到寺廟那個箱子叫「功德箱」、「福田箱」,或者寫個四個字,「廣種福田」。「廣種福田」就是《文昌帝君陰騭文》的「欲廣福田,須憑心地」。你怎麼廣種福田?心地,要憑我們這個心才能廣種福田。要懂得怎麼修福,才能廣種福田。我們如果不學習《文昌帝君陰騭文》、《安士全書》這些因果教育的書,我們就不懂得怎麼去廣種福田。因為廣種福田完全在心地,你懂得用心,到處都能廣種福田,時時刻刻都能廣種福田。我們再看下面:
【下附徵事(五則)】
『徵事』就是舉出經典的公案,經典裡面的來印證這個道理。前面講這些道理,下面舉出經典這些事實的例子,事例就是「徵事」。有『五則』,有五個公案。我們看經文:
徵事【五里銅盆】
『五里』,古時候的「里」,我們中國指華里,比現在的公里要小,五里也是相當長的一個距離。五里銅盆,這個公案出自於《雜寶藏經》,《大藏經》裡面的一部經典叫《雜寶藏經》。請看經文:
徵事【拘留沙國。有惡生王。見一金貓。從園堂東北。入西南角。命掘之。得銅盆三重。滿中貯錢。五里內皆如是。王甚疑怪。問尊者迦旃延。答曰。過去九十一劫前。有佛出世。號毗婆尸(即莊嚴劫千佛中。第九百九十八佛)。其佛涅槃後。有比丘乞食。置缽於路。而告人曰。若人以財。置此堅牢藏中。一切王賊水火所不能奪。時一貧人。聞而踴躍。適有賣薪錢三文。取以布施。去家五里。步步發歡喜心。到門欲入。復遙向僧頂禮發願。時貧人者。今王是也。】
這段文比較長。這個公案講『拘留沙國』,古印度一個國家。古印度佛陀在的時候有十六大國,還有很多個小國家。古時候印度跟中國古代一樣,沒有統一,像我們中國周朝八百諸侯,八百諸侯就有八百個小國,有大有小。「拘留沙國」,古代印度一個國家的國名。『有惡生王』,這個國王「惡生王」。有一個惡生王,『見一金貓』,他看見一隻金貓,那個貓毛長的是金色的。『從園堂東北,入西南角』,從他的園林的東北角走入西南角。就他的園林一個角落,從東北角跑到西南角去,看到那隻金貓。那隻金貓當然不是平常看到的,毛都是金色的,他當然覺得很奇怪,跑到西南角去。跑到那邊去,這個國王他就命令下面的人『掘之』,看貓跑到那邊,到底是那邊有什麼東西?所以就命令人挖掘。結果一挖,得到『銅盆三重』,「三重」就是疊了三層。『貯』就是積藏、積蓄,『滿中貯錢』,裡面都很多錢藏在那個地方。『五里內皆是』,結果不是只有一個角落,一挖有五里長都是錢。
『王甚疑怪』,這個國王就覺得有疑問,也感覺很奇怪,為什麼這邊會有錢,而且還有五里?五里是相當長的。這個五里一挖下去,全部都是錢,國王就有疑問,也感到很奇怪,就請問尊者迦旃延。迦旃延是佛十大弟子之一。「迦旃延」是音譯,翻譯中文是論議第一著稱;論就是辯論的論,議是議論的議,他的專長就是論議,跟他討論這些議論、這些道理,他是第一個,就是佛的十大弟子中。國王就請教迦旃延尊者,迦旃延尊者就回答國王,『答曰:過去九十一劫前,有佛出世,號毗婆尸』。就是過去,不是釋迦牟尼佛這個劫,我們現在這個劫叫賢劫。以前我們在景美華藏圖書館,每一年都有拜《三千佛名經》,初三拜到初五拜三天,一天拜一千尊佛。第一天拜一千零五十三尊佛,第二天拜一千,第三天拜一千,一年拜一次。三千佛就是過去莊嚴劫一千尊佛。我們現在這個劫叫賢劫,一千尊佛;未來星宿劫,一千尊佛。我們現在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第四尊佛,賢劫千佛,他第四尊;彌勒菩薩將來下生,龍華三會,他是賢劫第五尊佛。我們現在這個劫是賢劫,有一千尊。我們現在這個時期,我們是在釋迦牟尼佛這尊佛,賢劫第四尊佛就是釋迦牟尼佛。
這尊毘婆尸佛就是過去莊嚴劫千佛當中第九百九十八尊佛,這是毘婆尸。『其佛涅槃後,有比丘乞食,置缽於路。』就是在那尊佛的時期,毘婆尸佛涅槃,像我們現在釋迦牟尼佛涅槃,沒有住世,那個時候毘婆尸佛也涅槃。涅槃之後,他還是有佛的弟子(出家人),『有比丘乞食』,就是三衣一缽,拿著缽向人家要飯、乞食。他把那個缽放在路旁邊,就告訴這個人,經過那邊的人,他就跟他講,『若人以財,置此堅牢藏中,一切王賊水火所不能奪』,他說我這個缽放在這裡,給你們來種福。他就說,如果人他有財物、他有錢財,放在「堅牢藏中」,堅牢是堅固牢靠,藏就是儲藏東西的地方。就是說如果有人把財物放在缽裡面,就是放置在堅牢藏當中,「一切王賊水火所不能奪」,就是你的財物放在這裡,五家搶不走。
經典上佛常跟我們講,財為五家共有,第一家就是國王。你家有錢,政府有一份,他要抽稅金,你不要說這個錢都是你的,政府它有一份;再來盜賊、小偷、強盜,他也有一份;再來水災,一個水災來,財產都漂沒了;再來火災,一把火,億萬財產燒光光;最後一家叫敗家子,你的財產交到他手上敗光光,這叫五家。這個比丘說,你這個錢放在這裡,那五家搶不走,任何一家都搶不走,所不能奪,這五家都無法把你的奪走。『時一貧人,聞而踴躍』,當時剛好有一個窮人,窮人我們就知道那個經濟是很不好的,聽到這個比丘在路邊這樣講,他「聞而踴躍」,那種歡喜踴躍的心很難形容,聽了生歡喜心。『適有賣薪錢三文』,這個「薪」就是柴火,古時候去山上砍柴去賣。像六祖他在家的時候,他的職業就是去砍柴,賣柴火,去砍柴來賣。現在比較少,現在看不到,以前有砍柴火在賣的。「適有賣薪錢」,就是賣他砍柴的錢,「三文」,那個三文就很少,幾十年前大概三塊,現在可能差不多三十塊。三文就是錢很少,賣柴得到的錢不多,就是只有三文。三文錢他就『取以布施』,統統布施,把它放在那個缽裡面。
『去家五里,步步發歡喜心。』從他布施給路邊這個比丘,缽當中他把錢放進去,他說我這個三文錢寄在堅牢庫,五家都搶不走,心裡很歡喜。走到他家一共有五里路,一路歡喜心走回家。『到門欲入』,到他家門口,要進去他家,他還回頭,『復遙向僧頂禮發願』,還向遙遠方向的出家人,向他頂禮,向他發願,發善願。『時貧人者,今王是也』,當時那個賣柴布施三文錢就是現在這個惡生王,就是這個國王。過去生很窮,他遇到一個比丘乞食,他布施三文錢,這一生當國王,而且在地下挖到五里路的錢,那個就是說五家搶不走。這個公案是從《雜寶藏經》來的,公案就是歷史故事,事實上發生的事情。下面周安士居士「按」,按就是按照這個公案,他做一個發明。
按【佛在舍衛國。有一婦人。至心施一缽飯。佛記其福甚多。其夫心中自疑。以為豈有一飯而得福如是者。佛呼而問曰。汝見尼拘陀樹高幾許耶。答曰。高四、五里。每歲下實數萬斛。又問其核大小。答曰。僅如芥子。(此樹天竺國有)。佛言。地是無心之物。下一芥子種。尚能每歲收數萬斛果。何況人是有心之物。能至誠奉一缽飯與如來耶。夫婦二人。遂心開意解。末世薄福人。眼孔甚小。聞五里銅盆之說。安知不作缽飯之疑耶。】
這也是佛在經典上的一個公案。『佛在舍衛國』,「舍衛國」我們大家應該很熟悉,我們念《彌陀經》,「一時佛在舍衛國」。佛當年在舍衛國,『有一婦人,至心施一缽飯』,「至心」就是真心,真心布施供養一缽飯給佛。『佛記其福甚多』,佛跟她說,妳修的福報太多了。她的丈夫(她的先生)心中自己就生起懷疑,『以為豈有一飯而得福如是者』,他說只有那麼一缽飯,微不足道,怎麼能夠得到很多很多的福報?他有疑問。佛知道他有疑問,佛就『呼而問曰』,把他叫過來問他,你有沒有看見過尼拘陀樹?「尼拘陀樹」是古印度一種樹的名稱,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榕樹。尼拘陀樹『高幾許耶?』有多高?『答曰:高四、五里』。『每歲』就每一年,『下實』,這個「實」就是植物的種子、果實,『數萬斛』。「斛」就是古代計算容量的單位,十斗為一斛,後來改作五斗為一斛,按十升為一斗,故萬斛形容那個數量很龐大,就每一年都會下這麼多。『又問其核大小』,他說那個核的大小呢?『答曰:僅如芥子』。佛就講,他說那麼小的芥子,它的種子那麼小,就能長出這麼多的東西。『地是無心之物,下一芥子種,尚能每歲收數萬斛果,何況人是有心之物?』所以她『能至誠奉一缽飯與如來』,她怎麼不會得到很多福報?夫妻兩個人聽到佛這麼開示,就『心開意解』,很歡喜的回去了。末法時期薄福的人,『眼孔甚小』,眼光很淺,『聞五里銅盆之說』,他怎麼會『安知不作缽飯之疑耶』,布施一缽飯怎麼有那麼多的福報?所以沒有聽如來講經說法他就不懂。這是遇到佛法,真的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遇到佛法能學佛,真的是大福報!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明天晚上還有一堂,我們明天晚上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