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士全書—享福還要修福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十二集) 2024/7/23 華藏新莊念佛堂 檔名:WD19-025-0072
《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看《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我們昨天學習到「施棺槨免屍骸之暴露」,昨天這段發明我們大概跟大家講了一遍,有兩則公案,我們講到第二則公案,第二則公案就是元朝會稽唐玨,宋朝皇家的陵寢被元朝的將軍挖出來,骨骸拋棄在荒郊野外,他看到,發心把它掩埋了,就得到好的果報。他原來命中沒有兒子,福很薄,做了這件善事,夢到神給他講,你做了這個大善事,你有三個兒子。後來果然他娶了國公之女,生了三個兒子,如同那個神給他託夢講的完全相應。這是掩埋骨骸得到的現世福報。周安士居士這個〔按〕,按照唐玨的公案,我們看:
按【崇寧三年。詔諸州縣。擇高曠不毛之地。置漏澤園。凡寺觀寄留骸骨。悉瘞其中。仍置僧舍。以為追薦之所。洪武中。亦曾敕行此事。著為令。余又見姑蘇城內西北隅。造石室二間。牢固無比。中央各開一牖。僅容徑尺。為納骨地。而又各顏其牖。以別僧。俗。男。女。名之為普同塔。苟有仁人君子。能仿而行之。陰功甚大。】
『崇寧三年』,「崇寧」是宋徽宗趙佶的年號,西元一一O二年到一一O六年,這四年他執政。崇寧三年,『詔』,下詔,『詔諸州縣』,就是下達行政命令到各州各縣。『擇高曠不毛之地』,就是選擇那個地勢比較高、比較開闊,荒瘠而不適合耕種之處,選擇這樣一個地方。『置漏澤園』,「漏澤園」,這是宋代官府為貧困無依的人所設立的埋葬地,專門埋葬無主的屍骨。這個在我們台灣很多,台灣我們有看到「有應公」,有沒有?那個有應公台灣很多,那個就是埋葬沒有子嗣的,沒有人認屍的那些骨骸,地方的善心人士就找一個地方,把這些骨骸都把它葬在那個地方。高曠不毛之地,沒有後代的很多。『凡寺觀寄留骸骨,悉瘞其中。』以前寺就是佛教寺院,觀就是道教的道觀,都有給人家放骨灰的,現在叫骨灰、骨骸。「悉瘞其中」,「瘞」就是掩埋在這個當中。『仍置僧舍,以為追薦之所』,也設置給僧人住的一個房舍,就是請僧人來給他誦經、念佛。到『洪武中』,「洪武」就是到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的年代,是西元一千三百六十八年到一千三百九十八年。明朝洪武這個時候,『亦曾敕行此事,著為令』,明朝也曾經國家頒布這個行政命令,有這個政策,「著為令」就是法令,我們現在叫法令。『余又見姑蘇城內西北隅』,周安士居士講他看到姑蘇(就是蘇州)那裡,西北的方向有『造石室二間,牢固無比,中央各開一牖,僅容徑尺,為納骨地』。開一個門,大小只有「徑尺」,就大概一尺地,不是很大,「為納骨地」。『而又各顏其牖』,「顏」是顏色,這個地方當動詞用,就是把它塗上顏色。這個「牖」我們念「有」,牖就是指窗戶。「造石室二間,牢固無比,中央各開一牖」,就是各開一個窗戶,裡面做為納骨的一個地點,又把它用顏色區分,來區別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是男的還是女的,用顏色來區分。『名之為普同塔』,「普同塔」就是放往生骨灰的塔,我們現在叫靈骨塔。寺院出家人死了之後,骨骸、骨灰都放在這個塔,那個塔就叫普同塔,這寺院裡面的。又有稱為「普通塔」,或者「海會塔」,有這個名稱。現在很多寺院有給人家做靈骨塔,比較大的寺院,四眾弟子都有。你看高雄元亨寺,在家出家、男眾女眾統統有。所以普同塔是古代禪林的名稱,這個地方就講做靈骨塔。
這個也是『陰功甚大』,『苟有仁人君子』仿效這樣的做法,來掩埋一些無主的骨骸,這個陰功就很大。過去我們雙溪的胡區長,後來她又調到鶯歌當區長,後來又調到永和當區長。她在永和當區長,看到永和一個山上有五百多個骨灰,好像都是無主的,有一天她就上去看,門給它打開一看,裡面有一些都掉了,年久失修,沒有人在照顧管理。後來她發心要把它整理,就想到她在雙溪當區長任內,剛好那邊建一個新的靈骨塔,新北市政府區公所辦的,就在雙溪。剛建好的時候,胡區長也請我去灑淨,後來她正式啟用,骨灰放進去,也請我去做三時繫念。後來每一年七月份都請我們山上的法師去做一次。我們就跟她建議,妳那個靈骨塔放播經機,播三時繫念,日夜播。後來胡區長她調到永和,看到五百多個無主的,都沒有人去照顧,就很荒廢,有的都露出來了。後來她發心,因為她當區長,這個也是她要做的事情。本來想要重修,後來就想到雙溪塔位還很多,所以就發心把它遷到雙溪。遷到雙溪就要跟雙溪當地的人溝通,當地的人剛開始也不太願意,後來也接受了,妳這個是做好事,做功德,後來五百多個統統遷到雙溪去。同樣是新北市,但是不同的區。那個時候一個一個遷上去,遷過去也是請我過去給她做法會。胡區長她也做了這個陰功,就這裡講的這樁善事,安置這些骨骸,不要讓它暴露在郊外,這也是功德、善事。所以做這個陰功很大。
這是掩埋骨骸得到的福報,第一個公案,周安士居士再給它引申、評論。他舉出宋朝時代到他那個時候(清朝時代),明清當時是有這些做法,大家可以效法,主要是勸人做這樁好事。
下面第二個公案:
【作子酬恩】
這是出自於《功過格》。
【尚霖為巫山令。有邑尉李鑄。病亡。霖捐貲送其母。並其骸骨歸河東。又訪士族。嫁其女。一日夢尉如生。拜且泣曰。公本無子。感公恩。已為力請於帝。令某得為公嗣矣。是月。霖妻果孕。明年解官歸。又夢尉曰。吾明日當生。翌旦果然。因名曰穎。孝友敦篤。官至寺丞。】
『尚霖』這個人『為巫山令』,他做巫山的縣令。『有邑尉』,「邑尉」就是一個官的名稱,是執掌一縣的治安。他這個官位在縣令之下,縣令就像我們現在的縣長,他這個官職是在縣長的下面,是古代一個官的名稱。『邑尉李鑄』,這個邑尉姓李名鑄,『病亡』,生病死了。這個尚霖他是巫山令,他當縣令,『捐貲送其母』,就是捐錢,這個邑尉李鑄他家可能也經濟不好,貧窮,所以巫山令尚霖就捐錢送他母親,並且把他的骸骨(就是骨灰)回歸河東,回歸到他們的家鄉。『又訪士族』,「士族」就是一般指讀書人,就是拜訪這些讀書人。『嫁其女』,就是找讀書人,協助他嫁女兒。『一日夢尉如生』,有一天他就夢到這個邑尉李鑄,如同他在生的一樣。『拜且泣曰』,就給他拜(就是給他感謝),而且很感動的掉了眼淚,感恩巫山令尚霖幫助他骨灰能夠回到家鄉,而且還送一些錢給他母親,幫助他嫁女兒,非常感動,感動到掉眼淚。一邊哭泣,一邊講,『公本無子』,就是巫山令尚霖他命中本來沒有兒子。『感公恩』,就感恩他的恩德,為他協助他母親的經濟,以及幫助他的骨骸回歸故里。感他的恩,『已為力請於帝』,已經盡心盡力啟請上帝。『令某得為公嗣矣』,這個「某」是自稱,代替我,或者名字,是我的自稱,能夠令我做為尚霖(巫山令)的後代。『是月,霖妻果孕』,那個月,尚霖的妻子,本來她都不會懷孕的,果然她懷孕了。『明年解官歸』,解官歸到故里,回歸到家鄉。『又夢尉曰』,又夢到邑尉李鑄來跟他講,『吾明日當生。翌旦果然,因名曰穎。孝友敦篤,官至寺丞』。夢到邑尉尚霖給他講,「明日當生」,「翌」就是明天,「旦」是早晨。這個地方指次日早晨,「翌旦」就是第二天早上。「翌旦果然」,果然他妻子生了兒子。「因名曰穎」,取名叫穎。「孝友敦篤」,孝友就是很孝順,事奉父母孝順,友愛兄弟,這個稱「孝友」,忠孝友悌。「敦篤」就是敦厚篤實,為人很厚道,很篤實,就是很實在、很老實。「官至寺丞」,這個丞是佐官名,是中央跟地方官吏的一個副職。在古代有大理丞、府丞、縣丞等,這個四丞是指官署中的佐吏,輔佐的官吏,這是古代的官名。巫山令尚霖本來沒有兒子,因為做了這個好事,得了一個兒子,也做了官。這個就是來報恩的,『作子酬恩』,投胎到他家來報他的恩。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和講席當中常講,一家人是四種關係,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個是來報恩的,你做善事,他來報恩。來報恩,你也不要怎麼給他教,他就是孝子賢孫,他來報恩的,父母都不用操心,而且還能夠奉養父母,光宗耀祖,這些子孫報恩。這個都做善事感應來的,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下面周安士居士也是按這個公案:
按【所謂子償父債也。】
兒子償還父親的債務。過去跟現在法律不一樣,過去如果父親過世了,兒子有義務替父親償還債務,所以「子償父償也」。
【李鑄前生。亦必修德。】
這個李鑄他前世也必定有修德行。
【故得以報恩。而仍享富貴。】
他自己本身也是有修,所以他才能夠來報答巫山令尚霖替他埋骸骨,回歸故里的恩德,再轉世投胎到他家來享受富貴,做官。
【不然茫茫業海中。自顧且不暇矣。】
這段講的意思就是如果你造惡業,墮到三惡道去了,哪有辦法再生到人天善道?就沒有辦法了。到三惡道,自己照顧自己都沒辦法,還有辦法去報什麼恩?李鑄他本身也是有修,所以他才能再投胎到人間來。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這一條就是埋骸骨。這一條善事,我們現代的做法,過去也有同修他發心買靈骨塔的塔位,遇到有一些經濟不好的,他買不起的,就跟他結緣,或者一些沒有後代的,跟他結緣。現在也比過去方便,現在在台灣,靈骨塔也滿普遍的,也有政府辦的,私人的也有。所以莊嚴師她也買了很多,有一些同修有需要的,她都跟他結結緣,這個是好事。
好,我們接著看下面一條:
【家富提攜親戚】
這一條就是說,你自己家裡如果說比較富有,『提攜親戚』就是幫助自己的親戚。親戚他經濟比較困難,有需要,在物質生活上協助他。
我們看
發明【富者當自念曰。同是人也。彼何其貧。吾何其富。必吾之宿生。稍知植福。而彼則未能耳。假使宿生未嘗作善。吾今安得如此受用。然當享福之時。又當作修福之計。譬如食果。當留其種於來年。亦如點燈。當資其膏於未熄也。】
這段發明是周安士居士根據『家富提攜親戚』這一條,他把這個道理再發明出來。『富者當自念曰』,有錢的人應當自念,就是說自己要知道,自己要有這個觀念。『同是人也』,有錢也是人,沒錢也是人,統統都是人。『彼何其貧,吾何其富』,同樣是人,為什麼他貧窮、我富有?『必吾之宿生,稍知植福,而彼則未能耳。』「必」就是必然、必定。我有錢,必定我過去生知道要修福。先師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講,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這生財富很多,就是過去世你修財布施修得多,過去世修的因,這一生果報成熟,那你就很有錢。像香港首富李嘉誠,我們老和尚講經常常提起他,他是潮州人,初到香港做生意,去給一個算命的算,那個算命先生也很高明,看了他的八字,然後就問他,他說你這個財富,你要多少你才滿意?他說我三千萬港幣就很滿意了。他說你的命不止三千萬,你的財富是溢出來的,就滿出來的。後來果然算命算得很準,他是香港首富。他這個福報不是這一生修的,過去生不曉得修幾生了,最少修三世以上。如果多,可能修到十世,十世統統是修財布施,做好事,這生果報成熟,他才有這個果報。過去世沒有修就沒有。我們現在看到台灣有很多富有的人,像郭台銘、王永慶、張榮發,這十大企業,過去世都不曉得修幾生的財布施,過去世修的。必定是過去世有修財布施,所以他這一生財富多;我們沒修,窮得要命。知道因果,你就不會怨天尤人;知道因果,你也要得這個果報,你趕快修,修因就必定得果。所以自己富有,就要知道過去世自己有修福,這一生才有財富。「而彼則未能」,彼就是那個窮人,他沒修,他不知道要修,所以他這一生就窮。
『假使宿生未嘗作善,吾今安得如此受用』,如果過去世沒有修善修福,這一生怎麼會有得到財富的受用?這個因果報應,我們一定要知道。『然當享福之時,又當作修福之計』,但是你福報現前,你享受福報的時候,你又要繼續修福,你那個福報才會愈來愈殊勝。像《地藏菩薩本願經·校量布施功德緣品》講,你不斷的修,有一生受福,十生受福,百生、千生受大福利,生生世世都福報享不盡,你要繼續修。不是這一世享福,福報不繼續修,享光了,來世又變窮光蛋了。『譬如食果』,這用譬喻來給我們講,好像你吃水果,你這個水果吃了,『當留其種於來年』,你那個種子要留起來再繼續種,明年才會再有水果可以吃。如果你沒有繼續種,今年的吃完了,明年就沒有了。就是這一生享受過去生的福報,這一生沒有繼續修,福報享盡了,來生就沒有福報了。『亦如點燈,當資其膏於未熄也。』好像點燈,以前點那個油燈,還沒有熄掉,你就把它加油了,要加進去,你不能等到它整個都熄掉了,就沒有了。這個就是給我們說明,修福你要生生世世的修,你就生生世世享福。但是現在很多人不學佛,不明這個因果道理,過去世知道要修福,這一生福報現前,他不知道要修,只知道享福,只知道賺錢,不知道繼續再布施,這一生福報他享盡了,來生就沒有福報了。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
【世俗稱富為從容者。以其緩急可通。無窘迫之狀耳。彼守財之虜。惟恐親戚纏擾。先做窘乏之容。使人難以啟齒。以為財多則有之。以為從容則未也。】
到這裡是一段。這段是講『世俗稱富為從容』,這個「從容」就是我們一般的話講,手頭很寬裕,用錢不會缺乏。『以其緩急可通』,這個「緩急」就是危急,或者發生變故的時候,他要用錢都有,不會到時候要用錢沒錢,到處去借,窘迫之狀就出來了。『窘迫』就是很困難,而且很急迫。「緩急可通」就是他手頭上很寬裕,要用錢,他都很方便,就沒有這種窘迫的情況。『守財之虜』,「守財之虜」就是我們一般講守財奴,一毛不拔。這個好像做守財奴,我們一般講守財奴,看守那個錢,自己不肯拿錢去幫助別人做好事。『惟恐親戚纏擾』,恐怕親戚來纏著他,造成他的困擾,就是要向他借錢,怕窮的親戚來借錢,所以『先做窘乏之容』,就是我也是很困難,我也是很缺乏,擺這個樣子。『使人難以啟齒』,使人看到,他就講到這個樣子,你還好意思開口向他借錢嗎?『以為財多則有之,以為從容則未也。』有錢的人,財多的人,這個有,但是從容的,這個好像沒有,好像他錢再多,他都覺得不夠,這就不從容。
下面引用《莊嚴論》講:
【《莊嚴論》云。知足第一富。《優婆塞戒經》云。若多財寶。不能布施。亦名貧窮。旨哉言乎。】
《莊嚴論》講『知足第一富』,一個人如果知足,他是最富有的;如果不知足,他錢再多,他還是很窮,他總覺得自己不夠。知足的人,他覺得我自己夠了,那他最富了,所謂「知足常樂」,這是《莊嚴論》講的。在《優婆塞戒經》講,『若多財寶,不能布施,亦名貧窮』,如果你很有錢,但是你不知道要布施,不肯布施,那也是貧窮。過去韓館長講一個同修,我就不要講誰的名字,他就叫有錢的窮人,很有錢,他每一天喊沒有錢。那就是這裡講的,雖然你很有錢,你不能布施,有錢也是貧窮。但是來世,肯定是貧窮果報,你這一生不修布施。這一生的財富是過去生修的,你這一生不肯布施,那來生就沒有了,福報享盡就沒有了。『旨哉言乎』,「旨」,這個意義。「哉」是表感嘆。這個意思就是指,這個道理、這個意義真的很深遠。你有錢不肯布施,那等於是貧窮,守財奴。這個就是沒有智慧,也是不明瞭因果。他為什麼不肯布施?布施就沒有了。他不知道你布施愈多,你回收就愈多。你不布施,你用光了,真的就沒有了。
下面舉出兩則公案,我們看第一個公案:
【下附徵事(二則)】
這個『徵』就是徵信。這個故事有兩則的故事:
【菜羹得名】
這個故事是出自於《宋史》。二十五史,《宋史》屬於正史,官方的記載。
【宋太宗朝。張泌為史館。家多食客。一日上問曰。卿何食客之多也。泌曰。臣親舊多客郡下。貧乏絕糧。臣俸有餘。常過臣飯。亦不過菜羹已耳。一日上遣人伺其食時。突入。取客食去。果粗飯菜羹。上嘉之,因號為張菜羹。】
第一個公案,『菜羹得名』,他的名稱是從菜羹得來的。這個記載在《宋史》。『宋太宗朝』,宋太宗這個朝代,有一個張泌『為史館』,「史館」就是官修史書的官署名。「北齊時設立」,在北齊那個時代就開始設立有這個官署。「唐太宗時,始由宰相兼領」,到了唐朝唐太宗,就由宰相來兼任。「以後沿為定制」,後來就沿襲這個制度。宋太宗這個朝代,張泌,這個人姓張名泌,為史館,他做修史書的官員。『家多食客』,很多人都到他家去吃飯。「食客」,古代寄食在貴族、官僚家裡,為主人謀劃奔走的人。『一日上問曰』,上面上司來問他,『卿何食客之多也』,他說去你家吃飯的客人怎麼這麼多?『泌曰:臣親舊多客郡下』,他說他自己的親戚故舊,「多客郡下」,客就是外出,我們現在說外地來的,或者寄居,遷居到外地的人,這個叫「客」。「郡下」是郡所所在地,這個指京城。這個地方是指張泌的家中食客多為到京城謀生,就是說他當官在京城,很多親戚到京城來找工作、來做生意、來謀生,這些親戚故舊,這個就是「親舊多客郡下」,就是很多親戚、舊的朋友到這個地方來找工作、來謀生、做生意,寄居在這個地方。到這個地方,因為外出,外地人,如果找不到工作,他的生活的確也面臨到困難,找不到工作。這個情況之下,『貧乏絕糧』。早年在台灣,我很年輕的時候,大部分中南部的人都到台北來找工作。現在三重這一帶,本地的人不多。包括現在,像我是台北縣本地的人,算是松山,我父親是松山,台北人,我是本地人。但是以前我小時候,中南部起來找工作的人很多,都外縣市來的,都是來這裡找工作。有找到工作,他生活上就可以過得去;找不到工作,的確生活上也真的,有時候吃飯都會成問題,「貧乏絕糧」。『臣俸有餘,常過臣飯』,「臣俸有餘」就是張泌他說我的俸祿有剩下的一些錢。「常過臣飯」,這個過就是從這裡到那裡,從此時到彼時。這是指經常到臣的寒舍用餐,親戚故舊來京城找工作謀生,找不到工作,就到我家(寒舍)用個便餐。『亦不過菜羹已耳』,「菜羹」就是用蔬菜煮的羹。
『一日上遣人伺其食時』,這個「伺」就是探索、守候,就是有一天上面的上司派遣人來探查、來守候等待。他說你家常常請客,請這些多,都是請吃菜羹,上面的人(上司)就派人來調查,到底是不是真的菜羹。『突入』,「突入」就是說沒有事先通知的,等到他請很多人在吃飯的時候,他就突然跑進來,沒有跟他說要來,就突然跑進來。『取客食去』,就是把客人要吃的拿過來看。『果粗飯菜羹』,果然就是我們現在的粗茶淡飯,「粗飯」,這個飯也不是很精緻的,的確是菜羹。『上嘉之』,上面的上司知道這個事情,嘉獎、誇獎、讚許他,就是讚歎他,因此給他取一個別號叫做『張菜羹』。他都煮菜羹供養有困難的人,請大家吃飯。這個在佛門裡面叫打齋。所以我們老和尚常常在講席當中講,寺院道場煮飯給大家吃,也不給人家收錢,也不怕人家吃,也不怕被吃倒。過去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李木源當林長那個時代就是供齋,佛教居士林就是反正你信佛的也可以來吃,不信佛的也可以來吃,信仰什麼宗教的人也可以來吃,你罵佛教的,你要來吃也可以,什麼人統統可以。只要你願意來吃,他們都供養。有沒有被吃倒?沒有,愈吃愈多,愈吃,人家送的菜、米都吃不完,還可以送到孤兒院、養老院去,愈吃愈多。這就是你布施,就會有回收。別人看到你都在布施,他也會布施給你,因為看到你也在做好事,的確你請人家吃飯也沒有收錢,而且平等供齋,沒有分對象,你只要來吃都可以。雖然這個菜不是特別好,但也不差。這個在佛門叫供齋,你打齋,請客,請人家吃飯,這個是善事。
下面這個按,按照這個公案:
按【晏子一狐裘三十年。豚肩不掩豆。而三黨皆被其恩。范文正公以貧終其身。而親族之待以舉火者幾百餘家。故知欲提攜親戚。宜先從自己之節儉始。】
按照這個公案,周安士居士又舉出晏子,這是春秋齊國人,他歷事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做宰相,他崇尚節儉力行。晏子是當時的名臣,他死了之後,他的諡號叫「平」,所以歷史上稱為「晏平仲」,是他的諡號,後人尊稱為「晏子」。『晏子一狐裘三十年』,「裘」就是用狐狸的皮製的外衣,一件皮衣穿三十年,不像我們現在,穿了三天就要換了。三十年,這說明他的節儉。『豚肩不掩豆』,「豚肩」就是豬腿肉,豬腿肉的量連祭祀的盤子也裝不滿,可見得他生活很節儉。『而三黨皆被其恩』,「三黨」是指父族、母族、妻族,他父親這一族的,母親這一族的,還有妻子(他太太)這一族,他幫助這三黨,這三族家族貧困的。他當了宰相,當然他收入很多,但是他自己並沒有浪費,他很節儉,剩下來的錢就幫助這些親族。
下面舉『范文正公』,就是宋朝范仲淹。『范文正公以貧終其身』,他一生都是過貧窮的生活。他後來是當到宰相,宰相享受人間的富貴,但是他也沒有享受,他還是過以前窮苦的日子。『而親族之待以舉火者幾百餘家。』他的收入那麼多,幫助他的親族幾百家,幾百家的人都接受他的幫助。『故知欲提攜親戚,宜先從自己之節儉始。』你要自己家裡富有,你要幫助你的親戚朋友,自己要節儉。如果自己富有不節儉,浪費、奢侈、亂花錢,恐怕自己都花不夠,你怎麼去幫助親戚?所以有錢還是要節儉,你才能去幫助你的親戚朋友。如果你自己有錢亂花錢,你自己恐怕花都花光光,哪有辦法再去幫助你的親戚朋友?
下面第二個公案:
【大愉快事】
這個公案出自於《過功格》。
【羅惟德任甯國時。一日謁劉寅。喜動顏色。曰。今日有一大愉快事。寅問之。羅曰。適有貧族十餘人。以饑荒故。遠來相告。余以向所積俸銀盡散之。舉家之人。無一阻我。是以快耳。】
這個公案出自於《功過格》,這裡這個人叫『羅惟德』,是一個人的名字,姓「羅」,名叫「惟德」,人名。『任甯國時』,擔任公職,特別是文官職務的人。羅惟德擔任「甯國時」,在這裡當官。『一日謁劉寅』,「謁」就是拜見,拜見劉寅。他拜見劉寅,『喜動顏色』,很歡喜,說『今日有一大愉快事』,他說我今天有一樁很大、很愉快的事情。劉寅就問他,『寅問之』,什麼事情那麼愉快?『羅曰』,羅惟德就說了,『適有貧族十餘人,以饑荒故,遠來相告,余以向所積俸銀盡散之』。他說剛好我們這個親族有十幾個人很貧窮,沒有錢,「以饑荒故,遠來相告」,從他們家鄉跑到他這個地方來,來告訴他。「余以向」,向就是從前,之前所積蓄的俸銀「盡散之」,他的薪水存下來的錢統統去幫助這些人。『舉家之人,無一阻我』,他說我們家裡的人,沒有一個人來阻擋我做這個好事,大家都很支持。『是以快耳』,他說這個事情太愉快、太舒暢了!讓我來把這個錢統統幫助這些貧窮的家族,我們家人大家都支持,沒有一個反對,所以這個事情非常愉快。
下面是按,按照這個公案,周安士居士一個評論:
【《景行錄》云。】
《景行錄》這本書裡面講。
【富貴之家。有窮親戚往來。便是忠厚有福氣象。今人反以之為恥。以之為厭。何其陋哉。】
《景行錄》裡面講,『富貴之家,有窮親戚往來』,有貧窮的親戚到你家來,『便是忠厚有福氣象』,這個就是忠厚有福的氣象,有福報。窮的親戚為什麼找你?因為你會幫助他,他才找你;如果不幫助他,他也不會來找你。『今人反以之為恥』,現代的人反而以為我家這麼有錢,跑了個窮親戚來,好像很沒面子。『以之為厭』,就很討厭。『何其陋哉』,「陋」就是很近視,氣量很小。所以不讀這些因果報應的書,人不懂得去改變自己,自己有些錯誤的地方不知道怎麼去改過來。讀了這些公案,也是給我們的一個啟發,讓我們來效法、來學習。
好,「家富提攜親戚」,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這條是:
【歲饑賑濟鄰朋】
這條就是『歲饑』,「歲饑」就是饑荒。自古以來遇到歲饑就糧食歉收,缺乏糧食。比如說鬧水災、旱災,五穀就歉收。五穀歉收,缺乏糧食,就會鬧饑荒,這個自古以來,歷朝歷代都有。現在雖然科技這麼發達,但是沒得吃的還是有,你看衣索匹亞那些還是,科技這麼發達,還是很多人餓死。所以饑荒這個事情,現在都還存在。遇到饑荒的年頭,這個年頭就不好,要『賑濟』。『鄰朋』就是鄰居、朋友。親戚、朋友需要你的幫助,你家裡有的要布施、幫助他們,現在講救濟,慈濟、救濟。
下面是:
發明【救荒之策。有施於已然者。有施於未然者。】
救饑荒的政策,『有施於已然』,「已然」就是已經發生的事實,已經如此,已經開始鬧饑荒了。鬧饑荒都沒得吃,幫助他,送些糧食給他吃。「施於已然」,布施給已經發生饑荒、沒有糧食的人,送他糧食。『有施於未然者』,「未然」就是還沒有成為事實。未然就是先預備,存糧預備,預備饑荒的時候可以賑濟這些需要的人。
【請蠲國賦。】
『請』是請求,要求政府。『蠲』就是消除,免去田賦、賦稅。就是他的種植不好,他沒有收成、沒有收入,你要免掉他的稅金。他沒有收入,又要再叫他交稅金,他怎麼交得出來?所以『請蠲國賦』,請求政府在歲荒的時候減輕稅金,或者免除國政的稅收。
【截留漕米。】
『截留漕米』,「截留」就留下本來要送往他方的款項、物資,或者人員等,先把它保留下來。「漕米」就是漕糧,由東南地區漕運京師的歲糧。辛亥革命之後改徵貨幣,用換算錢幣。以前都是你交稅就是交實物的,就是你米多少,你要交幾石,要交實物,到了民國成立就改用換算現金交稅。漕糧就是古代的,這個就名存實亡了,這個名稱還有,實際上沒有用糧食去交稅了。這個意思就是留下原來應該送往京師的歲糧,一般留下來做什麼?做賑災之用,備用。所以「請蠲國賦,截留漕米」。
【勸募設粥。】
『勸募』就用勸說的方式募集,『設粥』就是施粥,布施粥飯。這個意思就是勸說募集金錢或米糧來辦理這個施粥救濟的善行。饑荒大家沒得吃,能夠吃到粥就很好了,吃不上飯的。以前聽我外婆講,在日據時代,米都被日本政府拿去前線作戰去用了。她就講我舅舅要去念書,她說哪有飯可以吃!都煮稀飯,而且那個稀飯就像開水一樣,沒有幾粒米。我舅舅說,喝那個稀飯真的是太稀了,沒有幾粒米,喝一喝去跑個廁所,肚子又餓了。所以這個施粥,那個時候我們沒有經歷過,你很難去想像。遇到這個災情的時候,就是善心人士他有錢、有米糧,他拿出來做好事,就煮粥,煮濃一點來供眾,供養大家,這個是善事。勸人家有能力的人來辦這個施粥。過去有些善心人士都會發心煮粥去供給這些饑荒的人、沒有糧食吃的人。
【嚴禁糴客。】
『糴客』就買入穀物。
【此施於已然者也。】
『嚴禁糴客』,就是不要被壟斷,這個要嚴禁。有人他是趁火打劫的,現在沒得吃,他去囤糧,你沒得吃,他家的倉庫一大堆,他囤糧,這個就造惡業了,將來果報也不好。但是有些人他就是造這個惡業,外面鬧饑荒沒得吃,餓死人了,他還在囤積居奇,囤糧。所以「嚴禁糴客」,政府要去禁止。「糴」就是買入穀物,有錢的人他就多買,買了他又不拿出來布施。
【開泛河渠。高築圩岸。務本節用。儲粟裕農。募民開墾。嚴禁張籪宰牛。此施於未然者也。】
『開泛河渠』,這個意思就是開通水道,有利於農業灌溉以及水運,運水所需要的。『高築圩岸』是防水護田的一個堤岸,我們現在叫做堤防。『務本節用』,「務本」就是務農。農是天下的大本,民以食為天,所以民不務本,到最後大家都沒得吃。吃還是最主要的,如果你肚子餓得都不行了,你什麼科技也沒有用,科技不能吃。農是人民、民生的根本,民以食為天。『儲粟裕農,募民開墾』,儲存糧食來富裕農民,召募人民來開墾,開荒闢地。『嚴禁張籪宰牛』,嚴禁在水裡面捕魚,用竹柵欄全部都一網打盡,統統被他抓走了,別人統統沒有了。『此施於未然者也』,他說這個是布施於還沒有發生,這個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預防。
【救之於未饑。】
『救之於未饑』就是還沒有鬧饑荒,政府在這方面就要做一些預備的工作,我們現在叫存糧,預備戰備糧。「救之於未饑」,還沒有鬧饑荒就要準備了。
【則用物少而所濟廣。】
如果你事先有準備,你花用、花費的少,一旦需要的時候你去賑濟,幫助這些需要的人,那就可以幫助很多人、很廣,因為你有準備。
【民得營生。官無闕賦。】
人民得到營生。『官無闕賦』,「闕」就是短少,就是官府的稅收也不會減少。
【若至饑饉已成。流殍滿道。而後議蠲議賑。則所濟有限。而死亡者多矣。獨言鄰朋。舉小見大也。】
如果沒有事先做預備,到時候『饑饉已成』,饑荒已經造成了。『流殍滿道』,「殍」就是餓死的人,滿路都是餓死的人。這個時候再來議論要捐錢,要再來討論怎麼賑災,這個事情已經發生了,你所幫助的就很有限,人已經死了很多了。『獨言鄰朋,舉小見大也』,所以事先要多所預備,防範於未然。
這一段還沒講完,下面周安士居士按照公案引用經典講的,我們明天晚上再來學習,今天就先講到這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