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安士全書—信友兩則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五集)  2021/12/17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三重淨宗別院  檔名:WD19-025-0055

  《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看:

  【信友】

  這個地方,昨天我們學習到『信友』這兩個字,周安士居士也做了一個發明。

  發明【據字義言。則多人為朋。少人為友。然此處不必強分。】

  根據這個字的意義來講,人比較多是朋,比較少叫友。用的文字是省略的,文言都是比較省略,它的意思都是涵蓋的。所以「友」就是朋友,也不必勉強一定要去給它分是人多、人少,總是我們一般講朋友。真正的朋友是志同道合,那是朋友。這裡周安士居士也提出幾個:

  【凡同朝。同類。同窗。同事者。皆可為友。信即不欺之謂。非獨指踐言一端。】

  都可以說是朋友。『同朝』,一同在朝廷當官;或者『同類』,同一個族類、族群;或者是『同窗』,「同窗」就是我們現在講同學;『同事』,共同在一起工作的,在一家公司,有很多同事,這個都可以稱為友,稱為朋友。「信友」就是不欺的意思,不欺就是不欺詐、不欺騙,也就是對朋友都是誠實的往來。不欺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誠信,講話不打妄語,不欺騙,這個是不欺,不欺稱為信。沒有說講話不算話,打妄語,講話不實在,對朋友這樣就沒有信。所以這個也是信,不是單單指實踐諾言這一端。實踐諾言當然是信,答應人家的事一定幫人家辦,這個是信,我們一般講有信用。

  【是故謀事不忠。非信也。】

  幫人家做事,沒有去做,或者沒有做好,這個叫不忠。比如說人家拜託我們辦一件什麼事情,我們沒有給人家辦好,甚至沒有替人家辦,或者辦得馬馬虎虎的,這個叫『謀事不忠』。「忠」就是說真正幫人家辦好這個事情,這個就是信。如果「謀事不忠」,替人家辦事情沒有盡到責任、盡到本分,這個叫『非信』,就沒有信。

  【負人財物。非信也。面譽背毀,非信也。】

  『負人財物』就是虧欠人的財物,或者跟人家借錢不還,或者要佔人家便宜,這個也沒有信。對朋友,當面對他很恭維、很讚歎,在背後毀謗、批評,這個也沒有信。朋友有勸諫的責任,真正朋友,發現他有過失,私下要勸他改過。如果勸三次他不接受就不要再勸,你盡到信了,因為他不能接受,你再勸,他就嫌你囉嗦,可能他以後就討厭你、疏遠你,不跟你往來了。勸三次,能接受當然很好,不能接受就不能再勸。這個跟勸父母不一樣,勸父母不能說只有三次,勸父母是無數次,但是要看父母的心情,他能接受的時候,他情緒穩定的時候。而且這個勸諫要有禮貌,對父母要恭敬,婉轉的來勸導父母,不能凶巴巴的去勸,那個可能會得到反效果。勸朋友也同樣的道理,好言好語勸他。

  【緩急不周。非信也。】

  這個就是他有急難,你不去幫助他,也沒有信。

  【知過不規。非信也。】

  這剛才講了,知道他有過失,你不私下去規勸他,這個不是朋友。除非他不能接受,他不能接受就沒有辦法了,他能接受就要勸他。所以這個規勸,蔡老師在《群書治要》講得很多,看時機、看他的情緒,還要你怎麼勸、怎麼講他才聽得進去,這個都是要學習的。

  【絕其不信之端。所謂信者。在是矣。】

  就是以上講的這些方面都避免了,這個才是真正叫信友,對朋友有信就是在這個當中。

  【下附徵事(二則)】

  『徵事』就是舉出兩個故事,這個「事」就是故事,在佛門裡面講叫公案,公案就是我們一般講故事,就是以前發生的事情,舉出兩個。我們看下面:

  徵事【千里赴約】

  這個故事是《史林》這本書記載的。

  【卓恕。還會稽。辭太傅諸葛恪。恪問何日復來。恕言某日。至日。恪宴客。停不飲食。欲以待恕。客皆曰:會稽建康。相去千里。道阻江湖。安能必來。俄而恕至。一座盡驚。】

  『千里赴約』,「約」就是約會。跟人家約會,什麼時候必定去赴約,沒有失約,去赴約。這個故事的主角叫『卓恕』,姓卓名恕。『還會稽』,「會稽」是古代一個地名。在西晉到南朝末年,會稽所管轄的地區就是現在浙江省的紹興跟寧波這一帶,有去過大陸的同修,可能這兩個地方應該不會陌生。寧波、紹興這一帶,我們也都曾經去做過法會,所以比較熟悉一點。古代叫會稽,會這個字念貴,它是地名。

  他是會稽那裡的人。『辭太傅諸葛恪』,「太傅」在朝為官,這個很大的。卓恕向太傅諸葛恪告辭,太傅諸葛恪問他,你哪一天會再來?『復來』就是你哪一天會再來?『恕言某日』,卓恕就跟他講哪一天,「某日」就是哪一天。當然這裡沒有寫清楚是幾年幾月,就是跟他約定某日,哪一天他就會再回來。『至日』就是到那一天,『恪宴客』,諸葛恪,這個太傅他宴請賓客,就是辦酒席請客人。『停不飲食』,就是說宴席都擺好了,大家沒有開始用餐。為什麼停著不飲食?『欲以待恕』,就是說希望等待卓恕來,他跟我講今天會來,那我們就等他,看他會不會來。酒席辦好了,賓客都坐上去了,就等卓恕一個人了。等了一下子,這些客人可能等得有點不耐煩了,『客皆曰』,客人問太傅,現在還等誰?當然太傅會跟他講,還有一個人,卓恕他說今天會再來,等他來再一起用餐。聽到太傅這麼講,這些客人大家就講了,說『會稽建康,相去千里,道阻江湖,安能必來?』客人大家都講了,會稽跟建康,建康就是現在的南京市,南京到浙江紹興這裡,古時候交通不方便,『相去千里』,這個千里算現在的公里大概有四百公里,可能多一點。在古時候那個里比較小,小大概一倍,所以大概上千里了。古時候交通不便,不像現在有高速公路,很快。古時候最快的交通工具大概是騎馬,坐轎子要坐好幾天,沒有錢的人就走路。『道阻江湖』,這個當中還有江、還有河。古時候橋梁也沒那麼多,都要渡船。不像現在到大陸去看,到處都是橋,高速公路。古時候那個情況我們可以想像,交通很不方便,當然這麼遠的距離要很長時間才能到達,所以這些客人大家都講,你何必等他?他那麼遠,怎麼可能說今天到就今天到?『安能必來』,他怎麼可能必定會來?

  『俄而恕至』,「俄而」就是他們講完沒多久,看到卓恕已經到了。『一座盡驚』,整桌的客人大家都很驚訝,你真的很守信用,說今天到就今天到。大家就很吃驚,他真的來赴約,千里赴約,他不失信。這個就是「信友」,對朋友講的話他守信。這個公案,下面周安士居士有幾句評語:

  按【此特信中之一耳。然能不爽千里之約。信何如之。】

  按照這個公案,也就是說,這個特別是在「信友」當中其中的一項,這是一個項目。上面講的好幾種都是信,這是其中一個,就是跟人家約定、約會,他沒有失約,他沒有爽約。這個『爽』就是違背,說那一天要來,結果那一天沒來,那就爽約,爽約就是違背了,差失,沒有準時到那個地方。『然能不爽千里之約,信何如之!』他很守信,而且路途那麼遠,在那個時代交通不便,這個真的非常難得。這個是信德,這第一個公案。我們再看下面第二個公案:

  徵事【度友全信】

  這個公案出自於《梁高僧傳》。

  【漢洛陽僧世高。安息國王太子也。幼以至孝聞。賦性聰慧。博極群書。精天文。醫理。即鳥獸之音。無不辨之。】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是講到漢朝時代安世高,過去學習講經也常常講到這個公案。他住在洛陽,『世高』,安世高,安是對他的一個尊稱,安就是安息國,他是安息國的王太子,字世高,本名叫安清。他不是中國人,他是安息國的人,也就是我們講外國人,他名字翻成中文叫安清、安世高。安息國是古代伊朗這個地方,伊朗古時候叫安息,在唐朝叫波斯,現在稱伊朗、伊拉克,中東這個地方。在古代,中東地區都是信佛的,在古時候都信佛。你看阿富汗,二十年前他們祖先留下來的一尊大佛,他們用炸藥把它炸掉了,這個非常可惜,可見得早期他們那邊都是信佛的。他是這個國家的王太子。在漢朝,跟中東這邊都有絲路,古時候叫絲路,貿易往來。漢朝那個時候就已經跟中東地區有這些經貿往來,還有文化交流,都透過陸地這條絲路通商、交流文化。佛教也是從這一線,陸地都是從絲路這一線傳過來,傳到中國來。所以這個是漢武帝的時候,他就開始派使者到安息國去,那個時候就到安息國去。使者就是我們現在講大使、外交官,派大使到安息國,以後跟中東地區這些國家都有往來。

  東漢的時候,安世高來到中國,就是安清他來到中國。他是王太子,他幼年的時候就很孝順父母,天性非常聰明、有智慧,『博極群書』,「博極群書」就是學問淵博,我們現在講博士。那個時候真正是博士,現在的博士大概只有精通一個專業、一個領域,他博極群書,很廣博。『精天文、醫理』,天文、地理、醫學,在古印度稱為五明,都精通。『即鳥獸之音,無不辨之』,就是說鳥講話、野獸在講話,他聽得懂牠們在講什麼。有一天他跟幾個朋友出去,聽到一群鳥在嘰嘰叫,安世高就給他朋友講,他說那些鳥剛才在講,說等一下有人會送食物來給我們。大家聽了半信半疑,結果走了沒多久,果然有人送食物來給他們,所以大家就知道他能聽得懂鳥獸的言語。這個在我們中國也有,我記得在《論語講記》裡面也有講到,在孔子那個時代,有人聽得懂鳥獸的聲音。而且在上古時代,夏商周那個時代,官方也有設一個專門管鳥獸的一個官,他們都通達鳥獸的言語。「即鳥獸之音,無不辨之」,他聽得懂鳥在講話。這個外國有、中國也有,古時候有這樣的官員,這個不容易。

  【自言前世出家時。】

  他自己講,因為他是王太子,後來他的父親過世就繼嗣王位,但是他不想當國王,也就是說他不想管政治,他想出家,就把王位讓給他叔叔,他自己出家學道了。就好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王位他不要了,他要去出家。出家之後他博通三藏,也是遊歷諸國。當然古印度,中東這些,古時候都是佛教的地區。到各處去弘揚佛法,後來來到中國。來到中國,到洛陽,那個時候中國第一所寺院,漢朝建立的白馬寺在河南洛陽。來中國就學習漢文,就把梵文經典帶來中國翻譯,我們現在看到早期翻譯的經典,有很多是安世高翻譯的,那是很早期的。他來中國,當然那個時候他是出家人,是法師,『自言』,他自己講,他是到中國來還兩次命債,這個在《高僧傳》裡面都有記載。這一世他又到中國來了,以前有兩世都到中國來,還兩次命債,這一世他是安息國的王太子,出家了,又到中國來。他講他前世也是出家人,前世出家的時候:

  【有同學友好瞋。】

  他這個同學,就是他的朋友,古時候講志同道合就是朋友。我們看《論語》,孔子講「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就是志同道合,大家一起來學習的。他這個同學,就是說他這個朋友脾氣很不好,『好瞋』就是脾氣很不好,動不動就發脾氣。他的脾氣也不是像一般說的開口大罵那個樣子。根據傳記的記載,他這個同學也是一個法師,也是精通經典的法師、講經說法的大法師,但是他瞋恚心比較重。他這個同學也不簡單,他對經典的義理非常的通達明瞭,明經好施,明白經典的義理,又喜歡布施。當然出家人也沒有財富,吃飯都是托缽,古代的出家人都是托缽,他也沒有錢去布施,所以他這個好施就是法布施,他也樂意給人家說法。但就是他這個瞋恚的習氣改不過來,有時候托缽托到不好的飯菜,他心裡就不高興。他也不是發一頓大脾氣,也不是這樣,就心裡不高興,覺得我講經說法,一個大法師,托缽還托到這麼不好的飯菜,心裡就不舒服、不高興。他只是這樣的一個瞋恚心,在我們現在的人來看,這個算什麼?但是這個瞋恚心就是一個業障。

  【諫而不改。】

  『諫』就是安世高也勸他。這是他講過去世的事情,不是這一世,是講過去世的。勸諫,就朋友有勸諫的義務,勸他說你不要生氣,心裡不要不高興,出家人要修忍辱。這個同學他習氣很重,就是改不過來。

  【許以今世相度。】

  他這個同學自己也知道,因為明經好施,自己講經說法,對佛在經典裡面講的這些道理他統統知道,知道自己瞋恚心重,來生肯定會墮落,但是現在這個習氣他就是改不過來,沒有辦法降伏自己這個煩惱。他也知道來生肯定要墮落,雖然這一生明經好施,做一個大法師,但瞋恚的煩惱這麼重,將來要墮落。安世高給他勸,他還是很難改過來。安世高勸他,你這樣不改,將來會墮落,但是他這個同學也沒辦法降伏他自己的煩惱。然後就跟安世高講,萬一我墮落,來生你要來度我,來幫助我。安世高也答應了,來世再來相度。『許以今世相度』,「今世」就是說安世高這一生,這個話是過去世講的,「許」就是答應,答應他這一生遇到他要去度他,要幫助他。

  【時值靈帝之末。】

  這就是漢靈帝末年。

  【乃振錫江南。度昔年同學。】

  安世高在漢靈帝這個時候『振錫江南』,「振錫」就是以前出家人出門都拿一個錫杖。現在出家人到戒堂去受戒,都會發一支錫杖。現在在台灣戒場受戒,有沒有在發那個錫杖我就不知道。我以前去妙通寺受戒,廣欽老和尚傳戒,我到那邊去受戒,受完戒,一個人發一支錫杖,那支錫杖我現在還放在佛陀教育基金會,已經放了三十五年了,一支錫杖。以前出家人都是雲遊,都帶著錫杖。錫杖上面有十二個小的環,四個大的環,這表四諦十二因緣。這個錫杖在地上把它振動或者搖動,它的環相扣,就有聲音。

  這個是最初佛陀為比丘托缽乞食用的。在佛陀的時代有比丘,他的弟子長得很黑,特別黑,當初佛還沒有規定日中一食,沒有規定日中一食,就跟一般人一樣吃三餐,出家人也吃三餐,三餐都去托缽。這個弟子他長得特別黑,黑得像木炭一樣,有一次他晚上去托缽,托缽就敲門,那一個人家是個懷孕的婦女,門一打開,天又黑黑的,看到一個人烏漆麻黑站在門口,嚇得就流產了。後來佛陀知道,規定弟子晚上不能去托缽,去打擾人家,造成人家的困擾,沒有慈悲心,所以一天吃一餐。

  另外就是做錫杖,錫杖就是去托缽,就不要去給人家敲門,就是你這個錫杖放在地上搖一搖,有聲音,裡面聽到,人家就出來了,就是警覺施主的。或者你走到荒郊野外,錫杖也是驅逐蛇、蟲的一個工具。以後稱法師弘法叫「振錫」,振興的振,提手旁這個振,振作的振,振錫。僧眾如果雲遊四方叫「飛錫」,就是行腳僧他雲遊四方,帶著錫杖到各地方去,這叫飛錫,或者「巡錫」,到處去巡視。如果僧人,這個法師駐錫在一個地方,那個錫杖就放在那裡,在某地方或者某個寺院,稱為「掛錫」或者「駐錫」,進駐的駐,駐錫,駐錫在這個地方,在這個地區來弘法。所以那個錫杖是表法的。『乃振錫江南』,「振錫」就是安世高法師他振錫在江南。在大陸,長江以南叫江南,過那條長江,他是在長江以南這個地區來弘法,振錫江南。『度昔年同學』,他要去度過去生的同學,「昔年」就是過去世的,不是這一生的,過去生的。

  【行至宮亭湖廟。】

  宮亭湖位於梟陽郡,就是現在江西省,江西省九江這個地方,九江。那邊有一個湖,宮亭湖,就在江西,江西九江這個地方有一個湖,宮亭湖很大,這個湖很大。這個湖有一個廟:

  【此廟素著靈異。】

  這個廟很靈驗。我們一般講神廟很靈驗,常常有一些異相、靈異,就是特別的靈驗。

  【商旅往來。能分風上下。】

  『分風上下』就是神仙能夠把風分上面跟下面。也就是在這個湖當中行走的這些船隻都要去這個廟拜拜,那個拜拜都殺生,一般世俗人拜廟都是殺生去祭拜。如果他沒有去祭拜,那一條商船就危險了,他可以分風上下,給你吹一陣風,把你的船給吹翻掉,所以那些船隻經過他那裡不敢不去拜。拜都要殺生,殺生就造罪業,殺生業,這個帳算到這個神的頭上,是為他殺的。這個問題就更嚴重了,殺業這麼重,將來墮落肯定是墮到地獄去了。

  【禱祀者不絕。】

  很多商旅經過那裡,祈禱、祭祀,絡繹不絕,就是我們現在看這個神廟香火旺盛,很多人去拜。安世高知道那個就是他同學投胎,過去世的同學死了之後投胎去做宮亭廟的廟神,去當神了。

  【高未至時。神從虛空。先告廟祝。】

  宮亭廟的廟神從虛空就先告訴廟祝,廟祝就是我們現在一般俗話講廟公,在廟宇裡面管香火的人,古時候叫廟祝,我們現在俗話叫廟公,看守這個廟的、管理這個廟的。這個宮亭湖神就事先告訴廟祝說,安世高還沒有到,他事先給他通知。

  【曰某舟有沙門。可請上來。】

  他說哪一天有一條船經過,那個船上有一個『沙門』,出家人,你可以去請他上來我們這個廟裡面。

  【廟祝如其言。】

  廟祝也就依照這個神給他講的,看到果然有一條船經過,他就去請他上岸,到這個廟上來。

  【高同舟者三十餘人。皆隨往。】

  安世高跟他同一條船的有三十餘人,大家都跟著他一起去,去拜宮亭廟。聽到這個神講:

  【神曰。吾昔在外國。與師學道。】

  宮亭神就跟安世高講,他說我以前,也是過去世的事情,在外國,那不是在中國,外國就是安息國那裡,『與師學道』,與法師一起學道,我們兩個是同學。

  【今為此廟之神。】

  『今』就是今生,這一世,我到這個廟來當神。

  【周回千里。皆吾所治。】

  『周回』就是周圍的意思,他管的範圍有一千里,這麼大的範圍都是他所治理的、他所管轄的。

  【以宿生布施故。享福甚多。】

  他說過去世我行布施。當然出家人以法布施為主,財布施是附帶的。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當然出家人是以法布施為主,縱然錢財,還是以做法寶布施為主。宿世他就很喜歡布施,布施佛法跟大眾結緣,給大眾種善根,所以他說他福報修得很多,很有福報,這一生享福,福報享得不少,『享福甚多』。布施、享福,為什麼當神?

  【以瞋恚故。墮此神報。】

  因為瞋恚心太重,沒有生到人天善道。不像安世高,安世高他死了又到人間來投胎,再來做人,又是法師。他這個同學死了就當宮亭湖的廟神,他去當神,神是鬼神道,屬於鬼道。

  【吾命且盡於旦夕。】

  他說我的命也快要盡了,就不久我的命就要終了,就要命終,就要死了。

  【以禱祀多殺。恐墮地獄。】

  他說我在這裡當神,接受這些大眾來這裡祈禱,過往的商旅都來祈禱、來祭祀。他們來祭祀都是殺生,殺豬宰羊,殺生來祭拜,這個帳都算在他頭上,他也知道。因為過去世是法師,知道這個業報,殺生多了『恐墮地獄』,他說我這世死了,恐怕要墮地獄了。

  【願師救吾。】

  就是說希望法師,過去生我們是同學一場,來幫助我,給我超度,『救吾』就是超度,幫助他不要墮地獄。

  【吾有絹千匹。】

  『絹』是質料很細軟的絲織品,很高級的,這個叫「絹」,一千匹,一千匹就數量相當多,價值也很高。

  【並雜玩寶物。】

  這個念萬,不念玩,這個要念萬。這個『玩』就是我們好像看古董,可供玩賞的東西,一般講古玩、珍玩、奇玩,就是能夠玩賞,你能夠欣賞的。『雜玩』就是很多寶物、很多寶貝,都是無價之寶,很值錢的。就請安世高,說你把這些東西、還有這些財物統統幫我做佛事。

  【可為我營修佛事。】

  他說你是不是可以為我來經營,幫我修佛事?『修佛事』就是我們現在講做佛事超度。安世高就說,他說是可以,可以幫助你,幫你超度,幫你做佛事,但是你出來跟我見見面,不要只聽到聲音,沒見到形像,長得什麼樣子?你現在當神是什麼樣子?

  【神曰。我形甚醜。眾人必懼。】

  宮亭湖神就給安世高回答,他說我這個形狀很醜,我如果一現身,恐怕跟隨你這些大眾,大家都很恐懼、很害怕。

  【高曰。無妨。眾不怪也。】

  安世高就跟他講『無妨』,他說沒有關係,跟著我來的大眾他們不會見怪,他們不會害怕。

  【神從床後出頭。乃是大蟒。不知尾之長短。至高膝邊。高向之持咒數遍。囑咐數聲。蟒悲淚如雨。身形即隱。】

  宮亭湖神從床後,廟後面,頭就伸出來了,結果伸出來是一隻大蟒蛇。有多大?尾巴不曉得有多長,看不到。站起來,蟒蛇的頭大概到安世高膝蓋這麼高,可見那個大蟒蛇有多大!而且多長都不知道,看不到尾巴,很大、很長。他就現身了,安世高知道這個就是他同學,就『向之持咒數遍』,就對著這個蟒蛇念咒念了幾遍,『囑咐數聲』,「囑咐數聲」就是給他開示,我們現在講開示,勸他要懺悔、要改過。這個大蟒蛇『悲淚如雨』,很悲傷,眼淚像下雨一樣,很懺悔、很慚愧,他的身形就隱了,就不見了。

  【高取絹物辭去。即為建造東寺。以資冥福。】

  安世高拿著他的絹千匹,就這些高級絲織品,還有這些雜玩,這些古董、寶貝、財物就告辭了,就離開宮亭湖,就去給他做什麼佛事?給他『建造東寺』,就是建寺院。這個「東寺」又叫石頭禪院,是江南第一座古寺,在江南。河南洛陽是白馬寺,那是中國第一座寺院。在江南這個地方第一個古寺,也就是江南這個地方有寺院,從安世高那個時候開始建的。位於章安縣,屬會稽郡,建立在東漢末年,就是當時佛經漢譯,漢朝時候來翻譯佛經的創始人,安息國的王子安世高在江南豫章、會稽這個地方建的寺院稱為東寺。東寺就是東漢時期建的寺院,在江南開始建寺院,建古寺。建寺也是修福,為他修福,給他布施、迴向,幫他懺除業障,『以資冥福』。古時候建寺真有福報,因為寺院裡面,在家、出家四眾弟子都真正在修行、在弘法,都有高僧大德,甚至有證果的高僧住在那個地方弘法,建這個寺院來供養他,當然得福報。所以建寺要有弘法,才能真正得福。我們再看下面:

  【未幾。有一少年。跪而謝高。倏然不見。高曰。此即宮亭廟神也。得離惡形矣。】

  『未幾』就是沒有多久,安世高坐的那個船就有一個少年在船頭上跪著向他致謝,就是他的同學。『倏然不見』,就是很快的就不見了。安世高就講,『此即宮亭廟神也』,他給跟他同船三十幾個人講,剛才大家看到那個年輕人,那個就是宮亭廟的廟神,大家看到的那個大蟒蛇,牠『得離惡形矣』,牠已經離開惡道生天了,把他超度生天了。

  【後有人於大澤中見一死蟒。身長數里。即今潯陽郡蛇村也。】

  後來有人在『大澤』,大沼澤當中看到一隻大蟒蛇死了,那個就是安世高前世的同學,宮亭湖神,被安世高超度了。死了,留下那個蛇身有數里那麼長,等於那個蛇圍繞著整個村莊。後來在潯陽郡這個地方,那個村的名稱就叫蛇村。這個地方曾經一隻大蟒蛇圍繞著這個村子,死了被發現了,所以後來那個村就稱為蛇村,這個典故就這麼來的。

  這是安世高這個公案,這個過去講經也常常提到,我們聽淨老和尚講《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有幾部經典都是安世高法師翻譯的,介紹人題的時候都有介紹這個公案。我們看下面,周安士居士按照這個公案做一個評論:

  按【水陸神祇。若受葷血禱祀。未有不墮地獄者。世俗不知。一遇疾病。輒問卜求神。肆行殺害。徒累病人。雪上加霜。從苦入苦。此正所謂呼諸魍魎。請乞福佑。欲冀延年。終不能得者也。東嶽聖帝。於唐以前。亦曾偶用葷祭。故急求元珪禪師授戒。況其他乎。此亦信中之一耳。然能不爽前世之約。信何如之。】

  周安士居士按照這個公案講,『水陸神祇』,「水」就是水神,「陸」是陸地上的神。我們現在看到很多神廟,在台灣,在大陸南方,特別閩南這一帶,東南亞,像馬來西亞、新加坡這些有華人的地方,台灣也是非常多的神廟。這些神如果他接受了『葷血』,「血」就是殺生,葷腥、殺生,因為你殺動物去祈禱、去祭祀、去祭拜,就造殺業了。一般民間拜的都有殺生,以前我小時候看我們父母逢年過節都要拜拜,一般逢年過節拜拜都要拜三牲酒禮。這個三牲就是有翅膀的,像飛禽,有翅膀的,鳥類的,像雞、鴨、鵝都有翅膀,這屬於飛禽類的,這個一牲;然後在地上走的,一般普遍就是豬肉,拜豬肉,地上走的走獸,一個飛禽、一個走獸;再來再拜一條魚,魚就是水族類,在水裡游的,這個叫三牲。後來我母親學佛了,拜這個三牲就改素的了,改了用豆腐、豆干、青菜去代替。但是以前沒有學佛不懂,人家都這麼拜,三牲,雞、鴨、豬肉、魚,拜三牲。我們現在看到神廟很多,甚至有殺豬公去拜拜的,還有殺豬公比賽的,這些我們現在在民間也常常看到。

  這些神如果接受葷血的祈禱祭祀,那個神將來要墮地獄,因為這個帳都算到他頭上,為他殺的。但是一般世俗的人他不懂,以為要殺生才恭敬,他不懂。我俗家在汐止,小時候我母親常常帶我們去汐止社后有一個觀音廟,以前我母親她們也沒有學佛,也不懂。以前在那個觀音廟,山下的人,每一年觀音菩薩聖誕都很熱鬧,都去拜,去那邊祈禱,但是不是拜素的,都拜葷的,雞鴨魚肉全部拿去拜觀音菩薩。那些人沒有學佛,也沒有法師給他們講,他們不懂。後來我外婆有一個朋友叫做秀蘭,我外婆她的朋友,那個朋友出家了,出家了,人家請她去主持那個觀音廟,後來她去,在那邊就全部改素的,從那個時候開始就沒有人再去拜葷的。以前他們統統拜葷的,去拜觀音菩薩跟拜一般的神都一樣。這個就是說明,佛教沒有人去弘法、去教導,人家不懂,他不明白,所以講經說法就很重要。

  這些神如果接受這些血食,將來就要墮地獄。『世俗不知』,世俗的人不知道這個因果,不知道,無知造了這個業,不知道。『一遇疾病,輒問卜求神,肆行殺害。』遇到身體有病了,周安士那個時候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人,那時候也都是這樣的,一般世俗的人有病了,趕快去問神。問神要怎麼樣?要殺生,要去拜拜,求神來保佑。如果殺生去拜神,『徒累病人』,那只是會連累那個病人業障加重,『雪上加霜,從苦入苦』,苦上又加苦,不但沒有減輕這個病人的業障,反而給他加重,肯定他的病會愈來愈嚴重。這是很多不明理的人,世俗的人他無知,他就是造這個業。

  現在也有學佛的人,吃素吃很多年,生病了,人家勸他要吃葷才有營養,他就開始吃葷,吃肉了,這個都是不對的,這個是不但對身體沒有幫助,反而加重業障。佛在經典上講,殺生得多病短命報,身體為什麼有病?過去今生造的殺業,殺生重,得的果報就是短命、多病,會得重病、惡病、傳染病,這些都是跟殺生有關,第一個因素就是殺生,像現在新冠狀病毒的疫情都是殺生。過去世殺生,這一生的餘報;這一生殺生又殺很多,呈現花報。災難第一個因素就是殺生,所以佛在五戒十善,第一條就先戒殺生,這一條大家很容易犯,後面才戒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才戒這個,殺生擺第一個,就是這個世界的人沒有慈悲心,很容易犯殺生的罪業。所以生病不能殺生,殺生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更加重病情,加重業障,雪上加霜。過去世的業報現前,如果你報完就好了,你現在再加新的業上去就是雪上加霜,不但沒有減輕,反而加重,苦上加苦,從苦入苦。『此正所謂呼諸魍魎,請乞福佑,欲冀延年,終不能得者也。』「呼諸魍魎」,魍魎就是古代傳說中的山川的精怪、鬼怪,或者瘟疫神,稱為魍魎。請魍魎來保佑,希望能夠延年益壽,最後還是得不到,該死還是要死,得不到。

  『東嶽聖帝,於唐以前,亦曾偶用葷祭。』「東嶽大帝」,中國五嶽,東嶽是擺第一個。東嶽大帝大家都聽說過,在我們台灣有東嶽大帝的廟。在高雄淨宗學會前會長簡媽媽她的公公,在清朝高雄鳳山那裡蓋一個城隍廟,三百多年了,它的後面一個大殿就是供奉東嶽大帝。東嶽大帝在唐朝以前,也曾經偶然接受人家去拜葷祭,就是殺生去拜祭他。但是東嶽大帝還是很有善根,他『急求元珪禪師授戒』。「元珪禪師」是唐朝伊闕人,俗家姓李,幼年就出家了,後來他受了具足戒,頓悟玄旨,他開悟了,大徹大悟。他開悟之後,住的茅蓬就在泰山的龐塢,住在泰山,泰山是東嶽大帝管的。有一天東嶽神去向他求受戒,求受五戒,元珪禪師就替東嶽大帝授五戒。東嶽大帝為了報答國師的慈悲恩德,晚上他把北巖松柏移到東嶺去了,就是幫他移這些樹移到東嶺。這個在《安士全書·萬善先資》第一卷,東嶽受戒,這個公案就記載在這個裡面。大家如果有這個書,可以去看這一段,他受戒的經過。所以東嶽大帝很有善根,求元珪禪師給他受戒。東嶽大帝都受戒了,何況其他的神?其他神,地位都沒他那麼高,他都要受戒,何況其他的!『況其他乎?』何況其他的神?

  『此亦信中之一耳』,也就是說安世高這個公案也是「信友」當中的一個。『然能不爽前世之約,信何如之?』這個信不是這一生,他這個信是前生他的同學就跟他講好了,說來生來世如果萬一我墮落了,你要來超度我。安世高就真的守這個約,來生來世再相見,看到他的同學墮到宮亭湖去當廟神,墮落了,真的為他超度,幫助他。「不爽前世之約」,前世約定的,這一世他沒有違背,真的去履行他的諾言,去超度他。「信何如之」,有這個信,有沒有比這個更真實?這個叫誠信,不爽約,講話算話,說到就做到,是真正的信,信友,對朋友不失信,對朋友誠信。

  好,「信友」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或奉真朝斗」,我們下一次再來學習。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