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直講(第一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集) 2017/10/11 中國福州阿彌陀佛大飯店 檔名:WD19-026-0007
《太上感應篇》。諸位同學及網路前的同學,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四十三頁,第一行第二句:
【恚怒師傅。抵觸父兄。】
『恚』這個字,上面兩個土,下面一個心。『怒』這個字,上面一個奴隸的奴,下面一個心。「恚」是懷恨在心裡,沒有表現出來,但是私底恨師傅,這個叫恚。「怒」就是對老師發怒,就是當面發脾氣。恚怒,對師傅恚怒,是「無禮之至」,很失禮。這個事情在現代也非常普遍,在過去很少,現在很多,特別在學校,老師也不敢教學生。老師如果打罵學生還要被告,告到法院去,做父母的人也不明理。因此現在的老師,我們常常聽到,就是學生很不好教,也不能教,也講不得,也不能說他的過失。如果老師處罰學生,學生還要報復。現在真的是無法去教導。所以念到這句,再看看現前這個時代,跟以前實在是差別太大。
有一次我在,還不是很遠,在今年我們去租台北劍潭國際青年活動中心,跟這個主任跟他交流,桃園劉議員帶我去。帶我去的目的,就是跟他講我們這個都是辦公益的,算便宜一點,這個目的就是在這裡。去了,就跟他談得也很投機。他也很感慨,他說現在學生,在大學教學生,教授都要看學生臉色,因為上課學生不來,教授就問學生怎麼不來聽課?學生回答說,你自己要檢討檢討,你講得怎麼樣。你說這個怎麼去教導?他說叫老師自己去檢討檢討。這個還算好的,像這裡講「恚怒師傅」,他甚至對師傅就發脾氣,甚至被罵一頓。這個有罪過。現在的法律定的,實在講,如果沒有根據《感應篇》去定法律,我看那個法律問題都很大,定的都是惡法。以惡法取締善法,這個社會怎麼會好?對師傅要尊重,不能夠無禮,縱然有時候也會被冤枉,也不要生氣,這是做學生的一個態度。
下面是『抵觸父兄』,「父」就是父親,父母雙親,「不孝雙親,不敬兄姊」,抵觸了,這是不孝、不敬。對父母要盡孝,對兄長要尊敬,《弟子規》教的就是教這個,兄友弟恭。所以前面「積善章」講「忠孝友悌」,兄弟要友愛,弟對兄要尊重,兄也要友愛弟妹,弟妹要尊敬兄姊,這樣才是正確的。我們再看下面這句:
【強取強求。】
『強』就是用強硬的手段。在「取求之間」,他用強權,「不講情理法」,強權。這個當然是有地位、有勢力的人,他才能用這種手段去「強取強求」。
【好侵好奪。】
『好』就是喜歡。喜歡去侵佔別人,喜歡去奪取別人的財物、名利、地位,用「奸計暗取」,或者明顯的恃強豪奪。
【擄掠致富。巧詐求遷。】
「為求財富而擄人劫奪財物。」這是搶奪,他的富有都是擄掠劫奪而來的。我記得很早以前看過一部美國的電影,那個電影演的就是有個人他發財了,他講他就靠一支槍去搶銀行就發財了。像這類的就是屬於『擄掠致富』,去搶奪的,不是正當的手段。現在「擄掠致富」有很多方面,不但用武力,用很多種手段,像一般的這種經濟犯罪,這些都是屬於這類的,經濟犯罪。
下面這句是『巧詐求遷』,「不腳踏實地,以奸巧弄假的手段求得升遷」。用這種手段得來,實在也是不得受用。但是我們這個世間,自古以來,中國、外國總是有這樣的事情,用奸巧欺詐這種手段來求得升官發財,這些司命都會記過的。我們再看下面這句:
【賞罰不平。逸樂過節。】
「賞罰偏私,不公平。」該賞的,該罰的,這個當中有不公平。所以賞罰要公平,人心他才服。《論語》裡面講,孔子的學生就請問孔子,說我們以德報怨如何?別人對我們有怨,加害我們,我們以德報怨,這樣怎麼樣?這是菩薩的行為。他來害我們,我們不但不以怨報怨,還以德報答他對我們的怨。學生問孔子說這樣怎麼樣?好不好?孔子講,對你有怨的人你以德報他,對你有德的人你用什麼報答他?這個就是『賞罰不平』,對你有德的人他心就不平。所以孔子怎麼說?「以直報怨」。不是以怨報怨,以直報怨。直是什麼?正直的直,就是他該得到的處罰就處罰,不要超過。譬如說他跟你有怨,但是他犯了罪,可以判七年,也可以判五年,但是你現在,好,你就是對不起我,現在多判你一點,那就超過了。實際上可以判五年,你給他判七年。所以孔子講,直就是根據他的,也不要因為他跟你有怨,你就過分一點,也不要多去處罰他。要公平,也沒有超過,要公平,這樣人心才服。不然對你有德的人,那你用什麼報他?你以德報怨,對你有德的人,對他就不公平。所以孔子講以直報怨。
在《論語講記》,雪廬老人也舉出一個例子,日本侵略中國,當時中國的政府對他就是以德報怨,也不用他賠償,他的人員也都把他送回去,不用他割地賠償。日本對中國怎麼樣?他來殺人、侵佔。我到日本去,日本比較有良心的人,看到我都會跟我說對不起、對不起,造成你們的苦難。這個還算不錯的。如果依照孔老夫子他就以直報怨,就是報得你也不要太超過,他該得到怎麼樣的賠償,你就給他賠償,也不要超過,也不要不及。所以雪廬老人講,你以德報怨,他也不會感恩你,一天到晚找中國麻煩,到現在還不是在找麻煩嗎?他有沒有感恩中國以德報怨?沒有。所以這個還是聖人講的比較中道。所以這句「賞罰不平」,道理也很深。
我們再看下面這句,『逸樂過節』,「安逸享樂,放縱不節制」,超過了。放逸、享樂、不節制,這都是有損福報的。人不能太安逸,人應該要多修福,多為人服務,多修福,不要貪圖安逸享受。
我在台北,我現在牙齒不好,牙周病很嚴重,牙齒掉光光。給一個王醫師看,他也是信佛的,兩個老夫妻很好,七十幾歲,一個小小的診所。我現在給他看,給他做牙齒、看診都不用錢的。我只能送一點法寶給他,有時候送一點禮物。他的技術也還不錯。他跟我講,他說他認識一個牙醫師,也是技術很好的,他五十幾歲就退休了。退休,移民到美國去,去享受清福。他跟我講,他去了沒幾年就死了。他說大概他不再為人服務,閻羅王就請他早一點回家。如果他那個技術多為一些像我這種牙周病的人服務,他就會延長壽命,因為這個人間需要他。他講這個,我聽聽也不無道理。他賺了錢,有了錢,移民到國外去享受,但是福報享盡,祿盡人亡,人就死了。在《感應篇》講,「算盡則死」,沒有病也會死,不是說有病才會死。
「逸樂過節」,現在是非常普遍,過度了。現在我們打開電視,看那個娛樂節目太多了,以前哪有那麼多的娛樂節目,沒有。而且年輕人都是去玩。現在我到國外去,到處看,旅遊點年輕人很多,都是去旅遊。年輕人他會賺錢嗎?應該不是他賺的,是他父母賺的,來供養他,他們就去玩。玩,用這些,還是用他自己的福報,還是他自己過去生修的福報。這一生不懂得繼續修福,福報提早享受,享完了,那就算盡則死,祿盡人亡。
我們中國老祖宗講的教育,是年輕要修福、造福,享福是在晚年。晚年老了,身體不行了,退休下來再去享福。現在年紀輕輕就享福,現在我看小孩子都在坐商務艙,年輕人坐商務艙的很多,十幾歲的。這都是損福報,縱然他家有錢,還是損福報。父母不會教育,就讓兒女逸樂過節。現在年輕人,年輕身體好,有錢,到國外讀書,他自己知道怎麼玩,現在一支手機就可以玩遍天下,他很會玩的。如果玩得超過,就是此地講的逸樂過節。這也是要常常去勸導,勸導年輕人多修福。再看下面:
【苛虐其下。恐嚇於他。】
「對部屬傭人,刻薄殘暴。」這也是自古以來都有,都有這種事情,對部屬、傭人很刻薄,對他虐待,苛刻、虐待。過去在台灣,我也看過報紙,現在本地的人沒有人要去給人家做傭人,現在在台灣是找不到傭人。哪有傭人?沒有。現在都是找什麼?外勞。找外勞,找菲律賓的、越南的、印尼的這些外勞。有些老闆對外勞很不好,也有外勞很不好,這兩方面都有,雙方面都有這種情況。對部屬、傭人刻薄虐待,他的事業也做不好。應該對他的部屬要好,下面的人才能夠盡心盡力為他來做事,他這個公司、他的事業才會愈來愈好。早上跟大家講的,天福的李先生,他做事業成功,也有他的道理。他對他下面的人都很好、很優厚,因此他成功是有他的道理,這些都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
『恐嚇於他』,「虛張聲勢,使人害怕」,恐懼。「恐嚇」,這是有罪過的。現在恐怖分子,全球都受到影響,只要在網路上發布一個信息來恐嚇恐嚇,恐怕大家都不能睡覺,大家就坐立不安,現在這是最厲害的,這是恐嚇於他。另外,我們一般社會上也常見到這種情況,接到恐嚇的信,恐嚇威脅,這些事情也時有所聞。造這些都是罪業。我們再看下面這句:
【怨天尤人。訶風罵雨。】
這兩句也是很容易犯的,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一味就怨恨別人,甚至怨恨天,老天沒有長眼睛,怨天尤人。自己命運不好,怪天怪人,甚至連老祖宗都怪了。以前我年輕的時候,十六歲接觸到佛法,就開始念佛了。那個時候我母親在台北市萬華那邊賣菜,還有出租小說,昨天我講過了。我們租的那個矮房子,非常簡陋的,就是那種木板房子,上面是個瓦房。現在那些都拆掉了,以前那個很簡陋的。一間小房子,用個木板隔間,隔了兩個房間,租給兩家人。我們一家,隔壁一個賣肉包子的,我們賣菜,他們賣肉包子的一家,就一個木板。過年過節,我們兄弟又多,十幾個就疊在那間房間裡面,好像疊木頭一樣。睡覺,我那個腳都放到我弟弟的腿上。我弟弟特別不好睡,他的腿都放在我肚子上,我們是這樣睡的。過年的時候,大家兄弟去外面工作回來,就擠在一個房子。就一個小房子,隔壁那個房間就是他家,這個房間就是我家,其實就是隔壁一個房間,就一個木板而已。房間下來就是一個小走道,擺兩個小飯桌,他們一家,我們一家。吃飯就是像這樣,隔壁這樣看著,那是你家,這是我家。牆壁,隔壁這個賣肉包子是信基督教的,他吊個十字架。同一個牆壁,我吊一尊阿彌陀佛,我每天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賣肉包子的,他有個兒子跟我同年,有一天他就跟我講,他說那個阿彌陀佛都被你吵得吵煩了。他跟我講,他說我問你,如果有一個人一天到晚叫你的名字,你煩不煩?阿彌陀佛都被你叫煩了。他不知道念佛不是念給佛聽的,是我們修自己一心不亂的,這個他不懂,他們信基督教。那個時候我為什麼會去聽老和尚講經?那時候只有聽收音機,聽的法師都是住在南部,那個時候台北坐到高雄要坐一天,大概現在飛到南美洲去了。以前就坐一天,坐火車,那每一站停、每一站停的,所以去一趟不容易。所以我十六歲皈依,是皈依星雲法師,那個時候還沒有佛光山,在高雄的壽山寺。用什麼皈依?通信皈依。壽山寺當時出版一個刊物,叫做《覺世旬刊》,覺悟的覺,世界的世,旬就是十天叫一旬,就是十天出一版,我就訂了一份,找佛教的訊息。
賣肉包子的他們信基督教,他們每個禮拜天,他們夫妻兩個就帶著孩子,他帶了兩個孩子我們要去教堂聽牧師講道,去做禮拜,聽牧師講道。我聽了就很羨慕,人家基督教每個星期天都有牧師講道,賣肉包子的他們每個星期都去聽道,我們佛教都沒人講道。那個時候心裡很羨慕,但是有感應,那一期《覺世旬刊》寄過來,我一打開,台北市龍江街蓮友念佛團淨空法師講《楞嚴經》。我就趕快找我弟弟搭公車,兩個去聽。去聽經,大概我們兩個年紀最小,都是老菩薩。我十九歲,我弟弟十六歲,那個時候我們兩個最年輕的。還有一個老居士,大概七十幾歲,面貌很慈祥,那些都是大陸過去的老居士。他看到我們,怎麼這麼年輕來學佛,真難得!就給我一本,給我弟弟一本,什麼書?《印光大師文鈔菁華》。所以《印光大師文鈔菁華》我印象非常深刻。台北蓮友念佛團有一個李濟華居士,他就是去講經,講一講,坐著沙發就走了,以前我們老和尚講經講過。
所以聽經的因緣,也是從基督教的一個啟發。賣肉包子的,我們隔壁跟我同年這個鄰居,他的父親以前在做礦工,後來賣肉包子。我問他為什麼信基督教?我們民間不都信神、拜神嗎?他的父親(賣肉包子的)就跟我講,他說家裡窮,為什麼窮?就是祖先的關係,沒有保佑他發財,所以他不拜了。愈拜愈窮,他就怪祖先,他窮怪到祖先頭上。那個時候台灣就是如果你去信基督教,祖宗牌位拿去教堂燒掉,可以換一袋麵粉。所以我們小時候聽大人講麵粉教、麵粉教,就是這個原因,就是你祖宗牌位拿去燒掉,然後就可以換一袋麵粉。
他怨祖宗,改信了基督教,他還是窮。他如果不窮,怎麼會住在我們隔壁?那就像難民營一樣的,還是窮。所以都怪到祖先頭上去了,這就是怨天尤人。在《論語》裡面講,聖人他遇到不好的遭遇,他也不怨天不尤人,這是聖人教我們的。你遭遇到不幸的事情,不怨天不尤人。蕅益祖師講,「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愚人除境不除心,至人除心不除境」。所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所以孔子,聖人他有沒有遭到不如意的事情?有,孔子的兒子都比他早死。還有「在陳絕糧」,在陳蔡之間,七天沒東西吃,眾弟子大家餓得都爬不起來。子路心裡上就有一點不舒服,就問老師,君子也有窮的時候嗎?孔子講,「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意思就是說君子也會窮,但是君子遇到窮,不怨天不尤人,不做壞事。小人,富貴也不行,窮也不行。富貴有錢,亂花錢,前面講的,逸樂過節。窮的時候怎麼辦?為非作歹,他就幹壞事,就不安本分,甚至去偷、去搶。所以,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小人富也不行,窮也不行。所以聖人不怨天不尤人,聖人也是有遭遇不如意的時候。這個是世間聖人。
我們出世間的聖人釋迦牟尼佛,有沒有遭遇不如意?有。你看提婆達多一直要把他害死,還有馬麥之報,三個月沒東西吃,馬麥之報,吃馬吃的糧食;還有頭痛三天,還有腰痛。也有!都有果報的,這是因果,這不是無緣無故,過去生造的業,因果大家都要去受的。佛菩薩、聖賢他為什麼不怨天尤人?他明瞭因果,他知道這是自己造的業,現在要去承受,也怪不了別人,只有反省自己。所以君子不怨天不尤人,遇到不如意、不得意,他也不怨天不尤人。
所以孔子也是教大家,自己有道德學問,人家不認識你、不重用你,心裡也不要不舒服,重要的我們要知道別人,別人不知道我們沒有關係,重要我們要認識人,認識人你才知道怎麼去用人。所以孔子一生他也遭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佛菩薩遭遇的就更多了。
下面講:『訶風罵雨』,「風雨不調順,就訶責怒罵。」這個也不對,這個就是有災害,我們現在講自然災害,這個災害也是眾生造惡業感召來的,《感應篇》開頭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為什麼風不調雨不順?大家造惡業,造十惡業造多了,那感應的外面環境就是風不調雨不順。如果大家造善業,那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遇到風雨不調順,那要怎麼辦?大家要去修懺悔法,要去懺悔,要去反省,要去思過、改過。過去皇帝遇到旱災、水災,天災地變,皇帝本來吃飯是一百道菜,遇到有災難就不能吃那麼多,就吃一半就好,甚至一半都不能吃。那要去做什麼?齋戒沐浴,去閉關,反省思過,看自己哪裡做錯了,哪個政策不對,去思過、去懺悔。發現錯誤,趕快改過來,它就風調雨順。所以遇到災害來的時候,就是我們要去懺悔反省的時候,不能去怪這個、怪那個。自己製造的,你不能怨天尤人,不能「訶風罵雨」,要反省自己,問題才能解決。如果不反省自己,不回頭反省改過,繼續造惡業,災難是愈來愈多,不會愈來愈少。我們再看下面:
【鬥合爭訟。妄逐朋黨。】
『鬥合爭訟』,這就是「播弄是非,使人打鬥訴訟」,打官司,他在這當中取得利益,這也是造罪業,「鬥合爭訟」。現在打官司,如果有良心的律師,他希望官司很快解決;如果遇到沒有良心的,你打得愈久愈好,他才有錢賺。官司打不完的,打到傾家蕩產,官司還沒了結,在社會上也很多這種情況。所以孔子也不贊成訴訟,能夠了就了了,不贊成去打官司。有時候打官司,實在講,為了一口氣吞不下,這樣打官司的,打到傾家蕩產的,這個就沒有必要。做這個事情也是造業,不但沒有好處,都有損害,而且雙方損害。鬥合爭訟,有人從中去挑撥,挑撥是非,這在佛法講屬於兩舌,兩舌的惡業,口業當中兩舌的惡業。
『妄逐朋黨』,在《論語》裡面講,君子「群而不黨」,跟大家合群,但是不會結黨派。君子群而不黨,跟大眾合群,但是不結黨派。這裡《直講》解釋,「盲目加入不法的盟、幫、會、社隨聲附和」。這個就是幫派,社會上有一些不法的幫派,不如法的幫派。「妄」就是不真實,那些幫派都是不好的,不好的幫派去追逐,參加他們那個團體鬧事,這些也都是爭權奪利,或者做一些犯法的事情。所以黨這個字也是要慎重,不能有私心,有私心就變成一黨之私。所以在政黨裡面也就是怕這個私心,有一黨之私做事就不公,對人民就是傷害。在社會上,勾結這些幫派、這些黨派,這個是造罪業的。所以我們要記住,《論語》講的,君子群而不黨,不要去附和、盲目的參加這些不法的黨派。我們再看下面這句:
【用妻妾語。違父母訓。】
「採納妻妾不合道理的話。」這裡重點就是不合道理的,因為妻妾語有合理跟不合理的,如果合理的當然你要採納。這裡《直講》註解講不合理的,不合道理。不合道理,當然你不能聽他的,但是有些人他就是聽妻妾的話,違背父母的教訓。父母的教訓是對的,妻妾講的話是錯的,用錯的來違背對的,就是『用妻妾語,違父母訓』。這個當中也都是要學習的,就是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我們自己要明白。這個標準就是在經典,經典裡面講的就是個標準,因為妻妾父母還是凡夫,凡夫他講的話也不一定完全都是對,也不一定完全都是錯,對跟錯總是以經典來做標準、做對照。所以這句我們也要明白這一點,凡事合理的。
有時候父母講的,有些不明理的父母,他講的不一定是合乎道理的,妻妾講的話是合乎道理的,這個時候就是像《弟子規》講的,做兒女也有勸諫父母的責任。父母有些錯誤的要提醒他,也要勸諫。當然勸諫的態度,柔吾聲,怡吾色,就是說態度不能很強硬,不能在像教訓兒女一樣的,態度也要溫和,要勸諫。如果不聽,再勸。對朋友勸,在《論語》上講,就是三次。譬如說朋友有什麼不對,我們勸他勸三次,三次他不聽,第四次就不要再講,再講他就討厭你,他就嫌你囉嗦,他就會疏遠你。我們不要以為我都是好心好意,我們是好心好意沒有錯,但他聽了心裡很不舒服。所以勸一般朋友三次,事不過三,勸超過三次他就嫌你囉嗦,他就不喜歡跟你在一起,所以三次就好了。對父母不一樣,父母不能說勸三次不聽就算了。父母你要不斷的勸,為什麼?父母有錯誤,你不能陷父母於不義,所以你要常常提醒他。只是說提醒的態度要好一點,如果態度不好,父母明明知道不對,他也不接受;或者你給他沒面子,他下不了台,明明知道錯,他也不接受,這些都要注意。所以這些都是我們要從各方面去理解,才知道怎麼來修這一條。
「用妻妾語,違父母訓」。自古以來婆媳要和諧的就很少,因為妻妾在丈夫的旁邊講一些違背父母的話,是這樣的情況。所以自己也要明理,不能感情用事,要理智的去處理這個事情。所以讀了《感應篇》,也是提醒我們。我們再看下面:
【得新忘故。口是心非。】
『得新忘故』,就是「喜新厭舊」。這是特別講到人事方面,人與人方面的。人,俗話講「衣服要新,人要舊」,這表示人心厚道。不要交到新的朋友,舊的朋友就不要了,那顯得心很刻薄,喜新厭舊,不念舊。如果一個人常常念舊,那這個人他心就比較厚道,不刻薄,比較厚道。厚者載福,厚就是有福報。所以我們有了新的朋友,舊的朋友也不能捨棄,也不能忘記,不能「得新忘故」,這是做人的道理。
『口是心非』,「口是心非」就是很會講,講的都是對的,但是心裡都是錯的。口中講得很好,心裡不是那麼一回事情。心口不一,心裡想的跟口中講的不一致。所以我們對人,也要聽其言、觀其行,聽他講的,還要看他怎麼做,他講的跟他做的相不相應、一樣不一樣?如果口是心非,這是不對的。別人是不是口是心非,我們暫且不論,最重要要反省我自己是不是口是心非。第一個反省自己,先不要去管別人,如果我們犯了這個毛病,要趕快改過來,不能夠口是心非。我們再看下面這句:
【貪冒於財。欺罔其上。】
『貪冒於財』,「貪污錢財」。『欺罔其上』,就是欺瞞他的上司。在一個公司行號,或者在政府機關辦事貪錢財,有時候管理錢財的人,他得到這個方便,貪這個財物,欺騙他的上司,欺瞞。這都是有因果報應的。再看下面這句:
【造作惡語。讒毀平人。】
『造作惡語』,「捏造不利人的壞話。」這是故意去製造這些壞話,去損害人。『讒毀平人』,就是去「造謠毀謗平白無辜的人」,這叫「讒毀平人」。這些都是屬於口的惡業,造惡口的業。我們再看下面:
【毀人稱直。罵神稱正。】
「毀壞別人的名譽和人格,自以為正直。」以毀壞別人名譽人格,來顯示自己的正直。過去我們老和尚常講,有些人為了自己出名,他就找一些有名的人去罵,罵得感覺他很正直,這樣的人他都能挑出他的毛病來罵,顯得他很正直,要得到社會大眾對他的尊重。在佛門也一樣,找有名的法師來罵,他就出名了,專挑有名的來罵,表示他很正直。這樣的人他都罵,別人都不敢罵,只有他敢罵,顯得他很正直。
過去台灣有一個法師,登報紙罵我們老和尚,我沒有看到,是桃園一個同修看到,把那個報紙拿給我看,說悟道法師,我們要不要再寫一篇罵回去?我說這個事情,老和尚講經常常教我們,不要跟人家罵來罵去,人家罵就讓他罵。這個居士也是很好意的。我說這個報紙我拿去新加坡給師父看,看師父要不要罵回去,師父對我說要罵回去,我們再來寫一篇給他罵回去。後來我就拿到新加坡去給師父看,報告師父人家罵你,報紙在這裡。師父也都沒看,就放在旁邊:讓他罵,讓他罵,他罵累了,他就不罵了。我就跟那個居士講,我說師父說讓他罵,他罵累了,他就不罵了。後來好像沒有再登,大概也是累了。所以有些人他的確是這樣,這個都是真的,專門挑有名的,沒有出名的法師他還不罵,專挑有名的。這種叫做『毀人稱直』。
人罵了還不夠,連神他也罵。『罵神稱正』,神他都敢罵,你看他有多正直。神你罵、毀謗人,都是自己造罪業。實在講,你罵的那個人,他如果不受你影響,對他就沒有什麼損害。在《四十二章經》講,好像一個人吐痰向天,你吐上去一口痰掉下來還是掉到你身上。逆風揚灰,你逆著風拿了一把灰,你要甩過去,但是那風吹過來,灰塵還是吹到你自己身上。佛在《四十二章經》就是用這個來比喻用惡口去罵人。這不但是罵人,這裡說罵神。《四十二章經》經文是講,有人罵佛,罵神還不夠,有人罵佛,佛他都罵,指著佛的鼻子罵。罵完之後,佛就講了,他說請問如果你送禮給別人,別人不收你這個禮,你怎麼辦?他說人家不收,只好帶回去。佛就跟他講,他說你剛才罵的那些我都沒有接收,那你就帶回去。剛才罵的那些髒話,你就自己帶回去,他說我這邊都沒有接受,你自己帶回去,就是自己造的罪業。所以這裡是講罵神,在《四十二章經》是講罵佛。佛都有人去罵,佛在世都有人指著他鼻子罵。所以現在人家指著我們鼻子罵,你就心平氣和,佛都有人罵,那我們算什麼?關鍵就是我們要學佛,跟佛一樣,你不要去受他影響。如果受他影響,他造罪業,我們也造罪業。這個都是屬於造罪業的事情,司命都會記過。下面講:
【棄順效逆。背親向疏。】
這個兩句就是違背常理,我們一般講違背常理,「離棄順天理的事,去效法逆天理的事」。現在這個時代很多這種情況,順天理的事情他放棄、他不要,去效法那些逆天理的事。這樁事情,就是我們現在中國人背棄老祖宗,背親向疏,背棄老祖宗這種傳統文化的教導,不要了,去向外面學習。自己老祖宗講的統統不信,統統是糟粕,沒有一樣是好的,這就是這裡講的『棄順效逆,背親向疏』。
祖宗,我們從一個常理來想也能想得通,父母對兒女,天下父母心,父母對兒女不愛護兒女嗎?祖宗不愛護子孫嗎?他希望他的子孫都很不好嗎?我們從這個基本心態去思考,答案你就出來了。天下哪有父母不愛兒女?哪有祖宗不愛子孫的?沒有。有那個祖宗希望他子孫很不好嗎?盡量弄一些錯誤的給他子孫,沒有這個事情,一定都是希望子子孫孫都很好。
當然是凡夫,也是有錯誤的,因此要有聖賢佛菩薩的經典做標準,合乎經典的那就是對的,就是好的。所以不可以一概而論,把錯誤的改革掉,好的也改革掉。那就像現在的癌症去做化療一樣,壞細胞殺掉,好細胞也殺掉,好細胞殺掉,那也活不了。所以革命是要革除不好的,好的要保留,不好的去掉,是這樣才對,不是好壞統殺,那也活不了。所以這個革命,都不革自己的命,都在革別人的命,把別人的命都革掉了,自己都不革。自己革什麼命?自己內心那個貪瞋痴要革除,是革那個命,就是儒家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物就是現代話講要革命,物就是物欲,內心的貪瞋痴,物欲,是要把那個革除,革除那個才有用。你自己心中充滿貪瞋痴,充滿物欲,自己物欲不格除,專門去格別人的,把別人的身命都革掉了,那也沒有用,也解決不了問題,而且問題愈來愈複雜。所以革命,第一個要革除自己這些貪瞋痴的煩惱。所以這句意義也非常深廣。
「棄順效逆」,順乎天理的他不接受,偏偏他要放棄,去效法逆天理的事。譬如說孝順父母是順天理,不孝父母是逆天理,他偏偏去相信逆天理的。「背親向疏」,至親骨肉反而背離,「向外人獻殷勤」,這都是罪過。應該自己人要多親近,對外人也要交流,互相幫助,由內而外,這樣才對,不能違背常理,背親向疏。我們再看下面這句:
【指天地以證鄙懷。引神明而鑑猥事。】
『鄙懷』,「鄙」就是鄙陋,不好的。存心不良,自己存心不好,反而叫天地來給他作證,證明他那個心是好的,實際上他是錯的。『引神明而鑑猥事』,做污穢的事情,還請神明來鑑察,鑑察他做的那些不好的事情。這個也是要記過。
【施與後悔。假借不還。】
「施捨財物後又懊悔。」布施以後就不要後悔,我們做好事,布施財物就不要後悔。如果布施後悔,也有果報的。在《安士全書》引用佛經講的公案,有的人他早年發財,到中年以後就破產,財物就沒有了。這是什麼因果?在經上講,他過去生修布施,布施之後又後悔,所以他會先得到財富,後來財富又沒有了,就是『施與後悔』。所以這當中也有因果,你布施有布施的果報,你會得到財富,但是你後面又後悔,你得到財富又會失去。如果你布施不後悔,那就不會失去。
我們在佛門修福,也是這樣的態度。像過去新加坡有個談禪老和尚,他在城隍廟賣香賣燭,自己省吃儉用,賺的錢都拿到大陸來修廟。修廟,他是淨施,淨施就是他布施,他就不再去過問。他只是把錢交給寺廟的負責人住持,說我這個錢是給你修廟的,錢交給你,責任就是你的,你要負因果,後面我就不管了。交給他就是他的事情,因果就是他的。你這邊修的功德,你是圓滿的,後面他怎麼做是他的因果。因為跟他講清楚,交代清楚了。所以他這個態度也得到我們老和尚在講經當中對他的讚歎。
還有早年,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出家,老和尚還沒有華藏圖書館,到處借地方講經,借台北車站一個李月碧講堂講經,那時候我去聽經。那時候老和尚也有在印經。印經,大家就湊錢,十塊、二十塊,大家湊去印經。有次有印一部經,以前印經後面都有徵信錄,某某人出多少錢,十塊、五塊,名字都打上去,早期是這樣。印經印多少錢,印幾本,剩下零錢剩下多少。那次印經好像剩下台幣十幾塊,大概四十年前,台幣十幾塊。其中有一個出錢的人,他就很在意這個,那十幾塊去哪裡了?一直追問,問來問去也問不出一個所以然。後來就是問師父,師父講經的時候就講,他說那十幾塊我吃掉了。
還有我們圖書館有個出家眾,叫悟超,已經往生,往生幾年了,他九十幾歲才往生的。是河南人,是老兵,七十幾歲才出家的,非常執著。他印的經,他都一定要查,經到底印了多少,送到哪裡去。有一次他放不下,被老和尚給罵了一頓,很執著的。跟他講,如果你不放心別人印,那你就乾脆自己印,自己送。你要交給人又不相信,那你不是自己自找麻煩。所以布施就不要後悔。
下面這句講『假借不還』,跟人家借錢,他是不還錢的。他是故意不還的,打算不還的,這就是「假借不還」。社會上有沒有這種人?有,借錢他不還的。如果別人跟我們借錢,他不還,那我們怎麼辦?告到法院去。所以以前,那時我出家了,我弟弟那個時候有賺一些錢,他的舅子要跟他借錢,我就跟我弟弟講,不但跟我弟弟講,我弟弟是比較能夠放下的,跟我弟媳婦講,說你們兄弟借錢,借了你要衡量,你借給他對你的經濟有沒有影響?如果有影響你就不要借,如果沒有影響,那你考慮可以借給他。借給他,他有還也好,沒有還也好,沒有還你就當作布施。如果他沒有還你要去跟他討債,我說你們兄弟姊妹會破壞感情,就變成仇人。現在他還不起錢,你去跟他要債,他沒面子,他就翻臉。這種事情很多。所以你錢借給人,這也要考慮清楚。他不還怎麼辦?去討債,就變冤家對頭。所以有錢要借人,就要考慮自己經濟能力方面不受影響;也不要去給人家擔保,擔保,你要幫人家還錢,他不還,你要還。要衡量自己的能力能不能做到,不要勉強。勉強,這個都不對。
我們給人家借錢,那可不能不還,不要以為我們不還就佔便宜,從因果論來講,沒有佔便宜的,這輩子沒還,來生要還的。如果來生在人道還那還好,不要跑到畜生道去還,那就麻煩了。我們有沒有聽過俗話講:如果這個錢向你借了沒有還你,來生做牛做馬還給你。那是真的!你願意做牛做馬嗎?所以這個都有因果的,那不是開玩笑的。所以我們欠人的要還,別人欠我們,你不要去討。
好,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我們休息一下,我們下一節課再繼續來學習。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