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了凡四訓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03/2/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4-0001

  《了凡四訓》。各位觀眾,大家新年好。今天是民國九十二年農曆正月初一,在台北信義路華藏淨宗學會講堂,要來跟大家報告《了凡四訓》。我們這次的報告,是根據我們導師上淨下空老和尚他在深圳鳳凰衛星電視台所講的內容,來做一個台語翻譯的複講。

  我們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我們一年的計劃是在春天;「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天的計劃是在早晨;「一生之計在於勤」。今天是農曆正月初一,是我們中國人過年的開始,也就是一年的開頭。一年的開頭,我們要計劃,這一年當中我們要做什麼事情。《了凡四訓》所講的內容,就是教我們要如何改造命運,就是原來不好的命,把它改變成比較好;原來命就不錯的,可以使它更好。改造命運,這是不管中國、外國所有的人共同的一個願望。大家都希望能夠過著幸福美滿的人生,這是不管中國、外國大家都有這個願望。可是我們再仔細的觀察,在現實的社會裡面,在我們的周圍,我們認識的親戚朋友,包括我們自己,雖然希望能夠改造命運、能夠得到幸福美滿的人生,可是真正的幸福在這個世間又有幾個人真的得到?我們仔細的觀察,可以說極少數,大多數的人還是無法改造命運,換句話說,還是無法得到幸福美滿的生活。這是什麼原因?這就是這部《了凡四訓》要跟我們講的、要跟我們說明的,我們依照這本書的內容來修學,必定能夠滿我們的願。我們學佛念佛的人,也是要從這裡來修學,所謂「萬丈高樓從地起」,你要蓋一棟大樓,一定要先打地基,地基打好才有辦法蓋大樓。我們學佛目的就是要成佛,念佛求往生西方也是要求作佛,作佛可以說是我們蓋一棟大樓中最高的。佛是至高無上的果位,可是至高無上的果位如果沒有基礎,也不可能可以得到成就。好像我們要蓋一棟大樓,你如果沒有先打地基,根本就沒有辦法蓋,大樓蓋不起來,這是同樣的道理。

  所以《了凡四訓》,不但對世間一般求改造命運的人,我們學佛念佛的人更加需要。這是我們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一生極力來提倡的。他老人家一生有三本書印得最多,送得最多,人家供養他的錢可以說很多,他所有的錢大概都是印這三本善書印得最多,在過去,民國初年那個時代,印了幾百萬冊。過去印刷術不發達,印幾百萬冊,這個數量可以說很可觀。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知道,他一生人家供養他的錢,都是在印經流通。大乘經典,他也有印,但是印得不多。印祖在蘇州辦了一個弘化社,弘化社就是我們現在說的佛經流通處,將大家供養他的錢,辦一個佛經流通處,印經典、善書來流通。善書,第一本就是《了凡四訓》,第二本是《太上感應篇》,第三本是《安士全書》,清朝周安士居士所編的。這三本書,他老人家一生印得最多,送得最多。

  印祖,我們念佛的人,大家都知道,他是西方大勢至菩薩化身再來的。大勢至菩薩,我們在《楞嚴經》裡面就有看到,二十五位菩薩代表二十五個修學的法門,觀音菩薩他代表修學耳根圓通的法門,大勢至菩薩代表念佛圓通的法門。這兩位菩薩是西方三聖,阿彌陀佛,再來就是觀音、勢至。大勢至菩薩他是以念佛法門成佛的,所以他是一位念佛的專家,教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我們在《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就可以看到。印光祖師,根據傳記記載,他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化身來我們這個世間教化眾生,他是一位念佛的專家。這個念佛的專家一生極力提倡的不是大乘經典,卻是《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從這裡我們也可以體會到祖師他的苦心跟他的用意,以及他的善巧方便。他以這三本書來代替佛門的戒律,這三本書所講的符合我們佛門說的修學的大原則,這個大原則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三本書都是教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所以跟佛經講的完全相應。大勢至菩薩是代表有大智慧,唯有有大智慧的人,他才有這個善巧方便、才有這個眼光、才有這個作法,這是我們一定要明瞭的。

  我們念佛想要求往生西方淨土,也是要從《了凡四訓》、《感應篇》做起,必須要符合《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說的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三本書,可以說是《觀經》淨業三福第一福的解釋說明,《觀經》三福第一福是講一個總原則、總綱領,這三本書可以說是註解,將內容跟我們說明,使我們能夠知道,怎樣做才能符合《觀經》三福的第一福。我們起碼這三福要做到第一福,這樣念佛這一生才有把握往生西方淨土。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境界又提升一層,三皈依、受戒、持戒,這是第二福。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大乘菩薩福。第一福是人天福,第二福是小乘福(好像我們讀書,讀小學),第三福是大乘福。三福,第一福是基礎,最起碼要做到第一福,才有可能提升到第二福,做到第二福,才有辦法提升到第三福。譬如我們蓋三層樓,一定是先蓋第一層,第一層蓋好,才能蓋第二層,第二層又再蓋好了,才能蓋第三層。所以上面包括下面,下面不一定包括上面。譬如你蓋三層樓,當然有三層樓,下面當然有第二層、第一層;你蓋兩層樓,當然下面有第一層;你蓋一層樓,上面就不一定有第二層、有第三層,但是你可以再加蓋上去,再修。這是說明我們修學一定要有第一層的基礎,就是《觀經》三福的第一福。我們仔細看《了凡四訓》這本書,完全符合第一福所說的原則。因此我們念佛的人,更加要重視這本書,不可疏忽。

  我們再想想,念佛的專家一生在提倡,你就知道,不但我們現在要求改造命運,我們念佛求往生西方淨土也是要從這裡做起。如果不能做到斷惡修善,這一生念佛念很多、很精進,這只是跟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結一個法緣,這一生還是沒有把握往生淨土,這一點我們念佛的人應該要知道。這本書可以說是有學佛、沒學佛的人都通用,沒學佛的人求改造命運,照這本書來修,可以滿你的願;學佛的人想要修行證果,念佛往生西方,照這本書來修,你有基礎,這一生可以得到成就。所以這本書,不管是有學佛、沒有學佛,修任何一個法門都需要,因為它是基礎,可以說是大家共同修學的科目,這是共同科目,非常的重要!

  今天是正月初一,我們今天第一次錄影,錄《了凡四訓》。我們在去年年底,剛剛將《太上感應篇》錄圓滿,再過不久,字幕如果做好,就可以送到佛教衛星電視台來播放。今年接下來,我們就來報告《了凡四訓》,做錄影帶也是準備送到衛星電視台播放,做為我們今年農曆正月初一一個好的開始,這是真實的功德。

  我們現在先簡單介紹「了凡」這兩個字。了凡是一個外號,他的名號,我們一般說了凡先生。他姓袁,他的名字叫黃,就是紅黃藍白黑的黃,我們一般說黃色的,色彩黃色的黃字。他的姓是袁,袁黃,如果讀破音字叫袁黃(弘)。字坤儀,他的字叫坤儀,坤就是乾坤的坤,儀就是威儀的儀,坤儀。在過去,中國古人有名有字,出生的時候,只有名還沒有字,字是二十歲成年同輩送他的。以後大家都叫他的字,不再叫他的名,如果叫他的名,這就對他不尊敬了。一生叫他名的,只有老師跟父母,所有的人,叔叔、伯父,甚至祖父,也是叫他的字;連在朝廷做官,皇帝也是稱他的字,不稱他的名,只有父母跟老師一生都叫他的名。這是過去古人的稱呼,他有名有字,我們現在說名字,就是有名有字。

  在二十歲以前還未成年,大家都可以叫他的名,二十歲以後成年,除了父母、老師之外,所有的人都稱他的字號。他的字叫坤儀,本名只有一個字黃,袁黃。他是當時江南吳江縣的人,就是現在大陸江蘇省這個地方。他生於明世宗,就是說他出生是在明朝世宗皇帝的時候,世宗是明朝第十一代皇帝,嘉靖十二年,那時候皇帝的年號叫嘉靖,公元是一五三三年。我們現在一般都算公元,世界通用的,今年是二OO三年。他是在公元一五三三年的時候出生的,距離我們現在將近五百年了,這是他出生的年代。了凡是他以後的一個外號,他是遇到雲谷禪師之後才改做了凡。

  《了凡四訓》後面附有一篇文章,「俞淨意公遇灶神記」。我們過去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印的古本,木刻版的《了凡四訓》,後面都有附一篇「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篇「遇灶神記」也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一門功課。俞淨意他是出生於嘉靖四年,跟了凡先生是同一個時代,但是他大了凡先生八歲。了凡他是嘉靖十二年才出生的,俞淨意是嘉靖四年,剛好大他八歲。他們兩人曾經在丁丑年,在丁丑這一年,了凡先生第二次去考進士,古時候說進京趕考,考進士,那一年了凡先生是四十五歲,俞淨意先生是五十三歲,他們兩人同一年(同科)去考試。那次的考試,俞淨意他有考中,考中進士,了凡先生他沒有考中。了凡先生是一直到丙戌年,他五十四歲的時候才考中進士。這是講了凡先生與俞淨意公他們兩個人是同那個時代的,年紀相差八歲,了凡比較小,俞淨意比較大。

  我們從他們一生的傳記裡面來觀察,我們看《了凡四訓》,袁先生他改過自新,改造命運,也是相當辛苦的事情,不是那麼容易。特別是在早年,前二十年,開始學習改過自新,剛開始很勉強、很辛苦的改,到了晚年,也就是一、二十年後,功夫愈來愈純熟,到功夫純熟了,斷惡修善是愈來愈容易。我們來看本文,本文頭一句,這是了凡先生自己說他過去的經驗把它寫下來,從他的童年時代講起。

  【余童年喪父。】

  『余』,這是文言文的語法,「余」是了凡先生自稱,就是他自己稱呼自己,用我們現在的話就是「我」。我們現在的白話文就是講我,文言文是講余,余就是他自己稱呼自己,就是指自己。『童年』就是童子的時候,一般童子就是指十歲以前,這是「童年」,兒童時代。我們根據「立命之學」,它的第一篇叫做「立命之學」,這個立就是建立,有創造、改造的意思,建立;命就是命運。要如何建立自己的命運?這個學問就叫做立命之學。立命之學,就是他一生的經驗,現身說法給我們做證明,這在佛經裡面講的,在三轉法輪叫做證轉。三轉法輪,第一,示轉;第二,勸轉;第三就是證轉。證就是證明,就是說他自己一生做的成績、效果來給我們做一個證明,讓我們聽了之後、看了之後,可以生起堅定的信心。所以立命之學,是他現身說法。我們從立命之學這篇來看,剛才頭一句說,「余童年喪父」,我們就知道,他喪父決定是在十五歲以前,甚至還更早,甚至可能十歲以前。我們怎麼會知道?因為他遇到孔先生那一年他才十五歲而已,袁黃他十五歲,所以一定是十五歲以前。這是講他在童年時代,他的父親就去世了,當然父親去世,他只有母親。所以下面說:

  【老母命棄舉業學醫。】

  『老母』,就是說他的母親,他的母親就命令他放棄舉業去學習做醫生。過去,古代讀書人有兩條出路,一條是從政,一條是從醫。所以有一句話說,「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古代讀書人,你在朝廷做官,去考科舉中進士,朝廷派你去做官,從事於政治的工作,替全國人民服務,照顧老百姓,這是讀書人第一個出路;如果沒有從事於政治就從醫做醫生,醫生也可以救人,這是過去的時代讀書人主要的兩條出路。我們看到這句就知道,他的母親希望他做一個好的醫生,懸壺濟世,救濟世間的病苦。『舉業』就是讀書求取功名。他的母親就跟他講,你不必去讀書求取功名,勸他去學醫做醫生。為什麼勸他做醫生?下面這一段就是她的理由。

  【謂可以養生。可以濟人。】

  學醫有好處,可以養活自己,『養生』,就是說有一門技術,自己生活過得去,也可以救濟一些病苦的人。養生、濟人,這是對自己、對別人都有幫助,都有好處。

  【且習一藝以成名。爾父夙心也。】

  『習一藝』就是學習一個技藝、技術,如果學得精,以後會成名,做一個名醫。像中國古代,中醫的名醫很多。『爾父夙心』,這就是說如果你真的把醫學學好了,學得很好,將來能夠成為名醫,這是你父親在世對你的一個願望。可見他母親跟他講的這些話,就是他的父親在世的願望,所以勸他不要去求取功名,學做醫生。到此是一個小段,這是說他童年的時代。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後余在慈雲寺。遇一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余敬禮之。】

  『後』就是以後,「後」是他十五歲那一年以後,公元一五四七年,他有一次在慈雲寺遇到一個老人,『慈雲寺』是一間寺院的名稱。古代的寺院都真的是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住在那裡,也常常有一些道德學問很高的人去寺院參訪,因此在古代寺院是求學的一個處所。當然他可能是到寺院去玩,或者是去那裡參訪,在一個因緣之下遇到一個老人,這個老人他長得『修髯偉貌』,「修髯」就是鬍鬚,我們一般鬍鬚在下巴下面,兩鬢長出來的鬚就叫做髯,就是說兩鬢邊和鬍鬚都很長,相貌很莊嚴,人也很高大,「偉」就是人很魁梧、很高大。

  『飄飄若仙』,就是說他這個人的氣質,不像是普通人的樣子,他看到之後就對他非常的禮敬,對他很尊敬。看到這個老人不同於凡人,相貌很莊嚴,「飄飄若仙」,像個仙人一樣,對他就很有禮貌、很尊敬。由此可知,了凡先生從孩提時代家教就很好,就是家庭教育很好,雖然年紀輕輕,只有十五歲,處事待人接物就很懂規矩,這才能讓人歡喜,人家會喜愛,對他有好印象。如果不懂禮貌,對人無禮,人家就討厭,人家就不高興,這是必然的。由此看來,了凡先生從孩提時代的家庭教育就很好,所以他才會有這樣的表現。遇到這位老人,就對他很尊敬、很有禮貌,就去跟他接近。

  【語余曰。】

  去跟他打招呼,這位老人就跟他講:

  【子仕路中人也。】

  這個老人好像會看相的樣子,一看他就說:你有做官的命,就是說你應該要讀書,你命中有從政做官的命,可以做官。

  【明年即進學。】

  『進學』就是說你明年就可以考取秀才。古代讀書人考試,第一個是鄉試,在鄉裡先考秀才,然後再去省考舉人,考中舉人以後,才能報到京城去考進士。第一關就是要先考秀才,以前明朝時代就叫「進學」,就是說你明年可以考中秀才,可以去讀書。

  【何不讀書。】

  為什麼你不去讀書?在外面到處遊蕩,為什麼不讀書?

  【余告以故。】

  老人這麼問他,他就將他母親教導他,勸他不要念書,去學醫。他在外面遊蕩,可能是去採藥、找藥草,學醫術,因為十五歲學醫,不可能十五歲就做醫生,一定是去藥房先做學徒,像我們現在的中藥房,從學徒做起。古時候的學徒,到外面採藥、製藥,要做這些工作,或者跟著大夫(醫生)到藥店裡面學製藥。這都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所以看他在外面跑來跑去。他將這個緣故對老人說,他母親的意思,叫他學做醫生,不要讀書,不是他自己不讀書,是這個緣故。進一步,他說:

  【並叩老者姓氏里居。】

  『並叩老者』就是向老人請教貴姓。『姓氏』,就是我們現在說,請教您貴姓,您姓什麼?您住在哪裡?『里居』就是他住的地方,他的籍貫,從哪裡來的?您是從哪裡來的。

  【曰。吾姓孔。雲南人也。】

  這位老人就告訴他,他姓孔,孔子的『孔』,住在雲南,雲南人。雲南是我們中國大陸一個很好的地方。我們佛門很有名的一座雞足山,過去,我們民國初年,禪宗大德虛雲老和尚的道場就是建立在雞足山。祝聖禪寺在雞足山,虛老在那裡住了很久,建立禪宗的道場。根據傳記記載,世尊的十大弟子迦葉尊者還未入滅,也是在雞足山。雞足山是在雲南,雲南大理在唐朝時代也是一個佛國。去年正月初六,我們淨宗學會也應雞足山佛塔寺道興法師的邀請,去那裡做了一場三時繫念佛事。今年正月初六,又再次邀請,再四、五天也是要去雲南雞足山佛塔寺做三時繫念。這個地方非常好,在過去是一個佛國,所以在那裡有很多能人,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住在那個地方。這是在明朝時代,這位孔先生他是雲南人。

  【得邵子皇極數正傳。】

  『邵子皇極數正傳』,「子」是稱呼,子是古人對人的尊稱,就像我們現在稱「先生」一樣,子是一個尊稱。「邵」是邵康節,他的諡號叫做康節,邵康節。邵康節他有著一本書叫做《皇極經世書》,現在在《四庫全書》裡面,這本書有收進去裡面。這本書,在我還沒有出家以前去逛書店,看到《皇極經世書》這本書,我也買一本來看,看不懂。這個沒有人傳授、沒有人教,我們自己看看不懂,但是大概知道,它是用數學來推算個人的命運、家庭的命運、國家的命運、世界的命運,這是一門學問,這是屬於高等的數學理論。這本書裡頭,不但是可以講一個人的命運,一個國家的命運、一個世界的命運都可以推算,完全是從《易經》卦數裡面來斷定。它的根據,最根本的理論依據,是依據《易經》來的。

  【數該傳汝。】

  孔先生跟他講,我有學到「邵子皇極數正傳」,就是說他很正確的學到這一門學問,他自己推算這個數,照這個數推算出來,我這套學問要傳給你,今天可以遇到你,這個數早就定下來了,所以應該傳給你。這位老者第一次跟他見面,就知道這個數要傳給他,這裡頭就有大學問在。這一種學問跟我們佛門宗門教下祖師大德傳道非常的接近,就是找傳人,自己一生所學的學問,道德學問,找一個可以傳他這個學問的人,繼續再傳下去。當然這要很有眼光,他一定要知道,這個人確實可以傳他的法,要找對人,找錯人沒辦法傳他的法。他既然見到了凡,跟他講這些話,可見是有很深的道理、很大的學問在裡面。下面說:

  【余引之歸。告母。】

  了凡先生就引導這位老人回去他家。向他請問之後,就帶他回家見他的母親。向他的母親介紹,介紹這位孔老先生讓他的母親認識,將這些經過向他的母親報告,他的母親聽了也很高興。

  【母曰。善待之。試其數。纖悉皆驗。】

  他的母親聽到就說:好好招待他。試驗他算的是不是準確,他推算的數理是準確,還是不準確?這是看相算命,一般說排流年,算一生的命運,一生的遭遇按照數理來排,你哪一天、什麼時候、哪一年會遭遇什麼事,連很小的事情都把它算出來。結果一試驗,連會發生一點點很小的事情都應驗了,果然算得很準、很靈驗。『纖悉皆驗』,「纖悉」就是說很小的事情都算得很準,甚至喝一口水、吃一粒米都把它算出來,這是說我們生活當中很微小的事情都算得很準確。做試驗,果然算出來,過一段時間,驗證果然準確。下面說:

  【余遂起讀書之念。】

  從這個地方,了凡先生對老者幫他推算的,他有了信心。就是幫他算的,最近發生這些事都應驗了,包括過去發生的事情也都應驗了,他開始生起信心。孔老先生建議他去讀書,他此時才又生起讀書的念頭來,開始又要讀書了。

  【謀之表兄沈稱。】

  就是去找他的表兄來商量,他現在碰到一位孔先生幫他算命算得很準,算他讀書明年可以考中秀才,應該要去讀書。跟他表兄商量,讀書要去哪裡讀?要拜誰做老師?商量這些事情。

  【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開館。我送汝寄學甚便。余遂禮郁為師。】

  他的表兄就跟他介紹,介紹到『郁海谷先生』那裡,郁海谷先生在一位『沈友夫家開館』。過去,那是私塾的教學,就是借人家的房屋、一個場所來開館收學生,就是教私塾。過去沒有學校,都是私塾。他表兄跟他說:我送你去那裡寄學很方便,非常方便。了凡先生他就拜郁海谷先生做老師,拜他做老師。下面說:

  【孔為余起數。縣考童生當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

  孔先生又再為他推算,他開始去讀書了,請孔先生住在他家,他讀書以後,再幫他算命,幫他推算。他說:你明年到縣裡面去考秀才,秀才是第十四名,你會考中第十四名,府考是七十一名。古時候一個縣,縣再上面是府,知縣、知府,府比縣大。提學考是第九名,提學考是省考,一省的省考。那時候考秀才要通過這三關。

  【明年赴考。三處名數皆合。】

  就是說再過一年去考試,十五歲那年遇到孔先生幫他算命,再過一年,就是十六歲,十六歲去考試,果然考取秀才,而且考第幾名的名數完全符合。可見得孔先生算命的功夫相當的高明,他不是一般江湖術士,不是一般走江湖的騙吃騙喝,不一定會準。孔先生跟一般江湖上看相算命的不同,是一個真正有實學的數學專家,中國人講的命理專家。他是真的,不是假的,確確實實有真實的學問,算得非常的準確,三次考試的名數都符合。

  【復為卜終身休咎。】

  考試,這三次的考試算起來都準、都符合。再進一步,請孔先生來幫他算一生的流年,他一生的吉凶禍福,算到他死。

  【言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補廩。】

  『廩』是秀才裡面的一個等級,相當於我們現在講的公費學生,像我們現在說考上國立公費的學生,自己不用付錢,國家幫他付學費。「廩」,過去是廩米,他可以領廩米。它的名額是有一定的,必須要有這個缺,有出缺才能去補,補這個缺,秀才考試名次最高的補上去,這叫做「補廩」。廩生若出貢有這個缺,看這次秀才考試誰的名次最高,第一名的先補,有缺就第一名先補上去,照順序補上去。

  【某年當貢。】

  貢生比廩生又再高一等,但都還是秀才。秀才裡頭也分很多等級,等級以貢生為最高,最高的等級是貢生,廩生是其次。

  【貢後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

  他說,你當了貢生之後,『某年』就是說到哪一年,貢生就有資格入太學去讀書。那個時候入太學,太學就是國家辦的大學,古時候叫做太學。古時候,只有一個叫國子監,太學都是設在首都、設在京城。明朝時候有兩個國子監,這是什麼原因?明太祖建國的時候,他的首都在南京,所以南京有一個國子監。後來到明成祖,明成祖遷到北京,將首都遷去北京,現在的北京。我們同修如果有去過大陸,曾經去觀光遊覽,去北京的紫禁城,這是明朝時代建的,一直到清朝首都都在北京。這是明朝成祖遷都北京,所以北京也有個國子監,以前只有一個,因為明朝時代首都有兩個,所以有兩個國子監,明朝國家辦的大學就變成有兩個地方。這個常識我們也要知道。貢生以上,才有資格到國子監去讀書,送到太學去讀書。「貢後某年」,就是你做貢生以後到某一年,你當選四川一位縣長。『大尹』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縣長。

  【在任三年半。即宜告歸。】

  『在任三年半』,你就要告老還鄉。你做官做三年半就要回來,就要辭官退職了。為什麼?

  【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當終於正寢。】

  算得這麼準確,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哪一個時辰,在哪裡去世,都幫他算得很準。就是說你的壽命到了,你只能活到五十三歲而已,八月十四日丑時就會去世,我們現在說往生。你往生是在你自己住的房間,『當終於正寢』,你壽終正寢,你的壽命到了。

  【惜無子。】

  你命裡頭沒有兒子,孔先生幫他算到這裡。我們這一集的時間到了,就報告到這一段。下面一段,我們下一集再繼續來跟諸位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