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了凡四訓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集)  2003/2/5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4-0010

  《了凡四訓》。諸位觀眾,我們上一集說到素食衛生、衛性,衛性就是保衛我們的性情、情緒。佛講三條,除了講求衛生、衛性,還講求衛心,保護自己的慈悲心,養自己的慈悲心。所以不食一切眾生肉,這個有道理在。佛家確實通情達理,我們一般人講的,他的教學合情、合理、合法,它並不是一成不變,它是活活潑潑的,我們要懂得這些道理。

  在素食蔬菜裡面,佛法揀別五種蔬菜不吃,這五種叫做五葷菜。諸位想想看,「葷」是草字頭,葷不是指肉類;肉叫做腥,腥味就是腥臭味的意思,肉是腥。葷是叫做辛,五辛,叫做葷辛,葷辛是植物不是動物,這個要戒除的。肉類是屬於腥,腥的,腥就是我們現在講腥味的,肉就是腥的。葷它是素的,只是它的味道比較不好,五種,五種菜:蔥、大蒜、小蒜(蕎頭)、韭菜、洋蔥。佛在經典裡面跟我們說,這五辛我們不吃。為什麼不吃?這五種東西,生吃會刺激生理,容易發脾氣,因為這個原因,防止你發脾氣,少動肝火,所以戒除;熟吃,這個東西會產生荷爾蒙,容易引起性衝動,是這個原因,不是別的。但是如果用這些東西做香料配在菜裡面,這個可以,為什麼?它不起作用。所以一定要知道,佛家這些戒律真正用意之所在。

  佛家在戒律裡面戒酒,五戒裡面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佛說酒本身是沒有過失,酒也不是殺生,酒也是植物去釀造的;但是酒你如果喝醉,怕你去造殺盜淫妄,去犯前面這四條重戒。所以酒是防止、預防,本身沒有過失,這個我們要懂。但是在做菜裡面用料酒,這個沒有關係。這個料酒,你就想到,它不會醉。佛家制定這些法,通情達理,尤其酒這一條戒開緣很多,開緣就是開戒不是犯戒,在某一種時期可以飲酒。《戒經》裡面講,七十歲以上,身體健康狀況差,血液循環緩慢,每一餐飯可以飲一小杯酒。為什麼?幫助他血液循環,當作藥來用,不是喝著玩的。中藥裡面有很多是用酒做藥引,做藥用,身體真的需要,這不算犯戒,不是什麼都不能用。現在有很多人持戒,對於這些小小戒持得很嚴,但是重要的戒就馬馬虎虎了,這個是錯誤,完全都錯了。所以這些事情要是不能仔細去辨別,人就會死在戒條之下,這樣就都行不通,在生活上常常遇到障礙、遇到問題。所以有人說戒條吃人,那是他錯會意思,死在戒條裡面。確確實實是一般人所說的,他不知道佛家的戒律活活潑潑。戒律有開遮持犯,一定要懂它的精神,要懂得佛為什麼制這一條戒,這一條戒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當如何運用,什麼情況之下要怎樣運用,活活潑潑。你才知道戒律是大自由,戒律是大自在,斷惡行善。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自然就會選擇素食,喜歡素食。

  養心,要養清淨心,要養真誠心,要養平等心,要養慈悲心。你懂得養心,懂得養性,又懂得養生(養衛生),這樣你的身體自然健康,你怎麼會生病?所以過去我們導師常常讚歎新加坡許哲居士,今年一百零五歲。她常常說:我們人要長壽,我們不要老,也不要病。活到一百多歲,還每天照顧很多病苦的病人,每天很忙碌。所以一百多歲了,除了頭髮有比較白之外,牙齒掉一顆,其他就看不出有什麼毛病了,健康活潑,跟年輕人一樣。所以在新加坡,大家都知道,這位一百多歲的年輕人。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我們效法的。

  【疏食菜羹。儘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損己之福哉。】

  就是說這些蔬菜,素食吃的東西就太多了,營養不但夠還超過了。尤其我們現代素食愈來愈普遍,吃素並不困難,非常方便,尤其是素食餐廳花樣愈來愈多。所以現在素食的人,確確實實是很大的福報。這些你吃都吃不完,何必殺其他的動物來損自己的福報。殺生也是很損福的一件事情,這是決定錯誤的。殺生是錯誤的事情,錯誤的行為。再接下來看下面這一段文:

  【又思血氣之屬。皆含靈知。既有靈知。皆我一體。縱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親我。豈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於無窮也。】

  『仇我憾我』,就是我們殺眾生,他有怨恨心在。

  【一思及此。將有對食傷心。不能下咽者矣。】

  這一段話說得非常之好!我們要常常想到,一切動物有血有氣;『血氣之屬』,都是講的動物。動物都有靈知,都有知覺。『既有靈知,皆我一體』,就是說有感覺的都跟我們一樣,是一體的。我們知道物質是有界限的,靈知沒有界限,沒有界限才知道是一體。所以佛說,虛空法界是我們心的現相,跟我們的心是一體;也就是心顯現出來的樣子,就是虛空法界。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樣子就是眾生、國土,包括現在所講的自然現象。凡夫粗心大意,很難覺察到虛空法界跟自己是一體。正因為它本來是一體,所以一切眾生彼此之間都有感應,感應的靈敏程度,與眾生的清淨心、污染心可以說是成一個正比例,心愈清淨感應的靈敏度愈強。所以佛與大菩薩他們的境界當中,整個虛空法界所有一切眾生跟他都起感應道交的作用,就如同他接收的機器非常靈敏,敏感度很高,極微弱的波動他都能夠收得到。而我們凡夫接收的能力差,實在我們接收能力原本是相同的,現在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別?他的接收器保持得非常完整,跟新的一樣;我們這個接收器不知道保養,污染許多塵垢,髒亂不堪,所以接收的能力就差了。只有大的波動,我們能夠覺察到,微細的波動完全接收不到,就像這個比喻一樣。如果我們自己能夠真正做修養的功夫,所謂修養的功夫,就是把我們心地的髒污洗乾淨,恢復我們的本能,那我們接收的能力就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虛空法界,過去、未來,所有極其微弱波動的現象,我們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這個接收的工具不需要機械,不需要用肉體。諸位要知道,接收能力不是肉體,是靈知,我們的知覺。靈知有沒有相?我們一般人講靈知沒有相,佛在經上也這麼說。這個說法是對凡夫說的,凡夫能夠理解的,就他的程度、就他的常識來說,不是佛菩薩自己的境界所說的。佛菩薩自己他們在一塊說:靈知有相。這個色就是色相,這個色相叫無表色;換句話說,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乃至於意,都沒有辦法感受得到,所以這說無色。其實,無色還是有色,就是說我們一般肉眼凡夫見不到這個色,不是說它沒有,是我們見不到,佛菩薩他見得到。這個話很難理解,我們舉個比喻來說。譬如我們作夢,你想想看,你夢中有沒有色相?我們細細去想,你不能說沒有色相,有,夢中有這些現相。等我們夢醒之後,又再回想夢裡頭的境界,清清楚楚,我們夢到那些人物,夢到他們在做什麼事情,夢到那些生活環境的狀況,就像真的一樣,怎麼會沒有色相?既然有色相,你在作夢,旁邊的人為什麼他看不到?於是我們就能夠體會到佛講的無色界,無色界就像夢中的境界、定中的境界,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別人覺察不到。別人跟我們在一起,無論他是清醒,或者是在睡覺,他沒有辦法進入到我們的夢中,他見不到我們夢中的境界,道理就是這樣。如果是有功夫的人,也就是心地清淨的人,清淨到一定的程度,你作夢,他在旁邊,他也能看見,他能看見你夢中的現象。我們在傳記、小說裡頭有看到,那些話是真的,不是假的。

  大家讀書,可能都讀過傳奇小說《黃粱夢》。這個是一個道人,一個老道人,修行人,有定功。修禪定,他在那裡閉目打坐,旁邊坐一個秀才在打瞌睡,在作夢。夢醒之後,道人就跟他說:你剛才在夢中夢見什麼事情,做什麼事情。這個道人都知道,他在作夢,他都知道。他怎麼知道?他有看見,夢中那個境界是心變現的,他看到了。從這些地方,我們就能夠體會到,色有粗的色,有顯色(就是很明顯、很粗的),我們一般眼睛看得到的;還有極微細的色,就是我們的肉眼看不到,我們凡夫無法見到、無法體會到的色,這就要諸佛菩薩甚深禪定,他們才見得到。他的清淨心,清淨的純度,我們無法想像得到。在他們的境界裡頭,一切眾生極微細的念頭,極微細的現象,他們一目了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知道靈知跟我是一體。靈知既然是一體,色相也是一體。

  『縱不能躬修至德』,我們自己不能把自己的道德水準修到究竟圓滿。為什麼?道德真正到這個程度,連這些小動物對你都尊敬,對你都愛護。『親我』,就是說你如果修到道德水準很高,連這些小動物對你都親近、尊敬你。「親我」就是愛護的意思,決定不會來干擾我,我們要有德行去感化牠們。印光祖師他七十歲之後,他的房間裡面一隻小動物都沒有,蚊蟲、螞蟻、蟑螂、蝨子、跳蚤,一隻都找不到。他七十歲的道德修養修到這個水平。這些小動物對大師都敬仰,都來保護他,怎麼會來干擾他?我們見到了,我們聽說了,自己也要加功修德。我們今天自己修得還不夠,為什麼?自己居住環境裡面還有一些小動物。不過自己也有體驗,也證明古人所講的是事實,因為自己斷惡修善,心地一天比一天善良,一天比一天誠懇,一天比一天清淨,一天比一天慈悲。我們很認真、很努力在做,從什麼地方看?從居住環境的小動物上看。牠來干擾的次數比較少了,數量比較少、次數少了,這是我們自己很值得安慰的,自己的善德在進步,但是還不夠,還沒斷絕。但是自己要有信心,一定要努力修持,希望二、三年後居住環境的小動物可以斷絕。我們決定沒有心想要把牠趕走,當然更沒有殺害的念頭,我們愛護動物,每天讀經、念佛修積功德都迴向,迴向給牠們。我們也把牠們看成兄弟姐妹,我們照顧牠,牠也會照顧我們,互相照顧。只要有真誠心,這都有感應,而且有很明顯的感應。這就是講彼此尊重,我們尊重牠,牠也尊重我們,我們敬愛牠,牠也敬愛我們。

  不僅是動物,連植物樹木、花草都有感應!我們愛護它、照顧它,它就長得美,花開得好、開得香,它會回報來供養我們。我們種的菜、種的花果,需要的時候,你去採來吃,那是什麼?它是心甘情願來供養,我們對它有真正的愛心。外國人常講植物是喜歡音樂的,確實如此。所以我們導師在澳洲圖文巴的菜園也播放音樂,音樂是供養這些植物的,播放音樂。後來改播放佛號、改播講經,它們這些植物也會聽,在山上也有這個感應。我們導師在圖文巴山上,現在這個教堂以外,再開車大概差不多十五分鐘,他自己再買一幢房屋,那是獨立的房子,旁邊種很多菜。現在悟謙師在那裡種菜,悟謙師照顧它們,有一天晚上,絲瓜也會給她託夢說:絲瓜很大,妳如果不快去採來吃會太老了。絲瓜太老,我們都知道就不能吃了,變菜瓜布,拿來洗碗而已。絲瓜給她託夢,到第二天去找,果然那個絲瓜很大一條,能吃了。所以植物都有靈性,何況動物!所以我們一定要懂,一定要生在愛的世界裡面。還有一次,我在善果林,大概去年的一次佛七,一年有二次的佛七,男眾寮房有曇花,都晚上開。有一次去那裡佛七,我晚上車開到那裡,下車,林長跟我講,這裡開一朵曇花。上一次佛七,大概念佛念到第三天,那一晚我有事出去,又回到善果林,一下車,林長在門口等我,就指給我看,曇花開了六、七朵,開得很漂亮。他說以前不曾這樣開,現在開得這麼漂亮。我說花有花神,我們老和尚講經常常講到,在我們看起來這些花神也喜愛念佛。所以在那裡念佛的聲音,它們也歡喜來參加,它就開花來供養,來供養道場、供養大眾。所以植物,你放佛號,它們也很愛聽,尤其是佛號,功德更加不可思議。

  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要生在愛的世界裡面,要生在感恩的世界裡面,要生在互助合作的世界裡面,這個人生就真善美。這不是口號,我們可以做得到,能夠契入這個境界,又何樂而不為之?為什麼天天殺害生命來養活自己?這些動物牠不是甘心情願來給你吃的,你殺害牠,牠恨你,你跟牠結冤仇,這個冤仇生生世世沒完沒了。佛在經上常常提醒我們:吃牠半斤,來世要還牠八兩;人死為羊,羊死為人。生生世世互相吃來吃去,這個事情多可怕!這是愚痴到了極處。所以一個人修行,在菩提道上障礙很多。這障礙從哪裡來的?都是無量劫來,以及這一生當中跟這些有情、無情,結下許許多多的冤仇、怨恨,造成很多很多障礙。我們今天有幸,讀到聖賢書,聞到聖賢的教誨,幸好還有這一點善根福德,聽了以後,讀了以後,深信不疑,依教奉行,老老實實認真努力去做,才證明古人的教誨真實不虛。佛教導人信解行證,最後一定要證實,事實真相於是大白,要去證實,我們才會明白。所以我們常常能夠想到這樁事情,特別是在飲食的時候,你如果能夠想到,你就不忍心再去吃眾生的肉,這是一定的道理。接下來了凡先生又說: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於我何與。本無可怒者。】

  這件是講發脾氣,但是這件事情是真的要看得開。你為什麼會發脾氣?當然看到別人事情做錯了,得罪於我,我才會發脾氣,這是很平常的現象。人為什麼會把事情做錯了?為什麼會得罪我?要多想一想。這個人毀謗我、侮辱我、傷害我,我要想一想,他為什麼會有這些行為?他對我不了解,對我有誤會,我們彼此之間沒有良好的溝通,所以才有這種現象。這個事情不能去怪他,我自己也有不對的地方,縱然自己沒有不對,過失在他那一邊,與我又有何干?佛在《無量壽經》上說得好,特別是我們處在現代的社會,看到很多人為非作歹,使我們自己有時候確確實實好像不能忍受,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些人為什麼會有這些行為?佛說「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你看佛說這個話多溫和!他說這些人,他的先人,他的父母、他的長輩,不懂道德仁義,沒有人跟他講,沒有人教導他,他無知,不知道,所以他才會犯過失,才會去做一些違背法紀的事情,我們看到了、聽到了,應當原諒他,不能責怪他。這樣的心多平和,這個心量多偉大!我們應當要學習,不可以責怪他。即使教導他,他還犯過失,我們也要回頭反省,我教導得不夠好,我教導得不夠圓滿,我教導他,他為什麼還做不到?不要把過失都推給別人,應當回頭自己好好想想。

  譬如有很多做父母的,這是過去有人去問我們導師,常常有人去請教他這個問題,他說:法師,現在兒女都不聽話,小孩子不聽話。有很多做老師的人講:法師,現在學生都不聽話,沒有辦法管教。我們導師的回答說:你的子女、學生沒有過失,你沒有教好,你怎麼能怪他?不錯,現在的社會大環境非常惡劣,邪知邪見,導致邪行充滿世間,年輕人哪有不受污染的道理?這是現在的年輕人很難教的一個外在因素。可是這個外在的因素,我們如何用內在的真誠去克服?古人講得不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們再想一想,連這些小動物,蚊蟲、螞蟻都能夠感動,花草樹木都能夠感動,人怎麼會不感動?不能感動是我們的精誠沒有達到。如果我們自己能夠這樣的反省,那就好了,一定會把自己的德行向上提升。唯有提升自己的道德,才能夠感化現代這些年輕人。我們自己沒有清高的道德,一味去責怪年輕人、去懲罰年輕人,這不是辦法。教育,懲罰不是一個最好的手段,最好的手段是感化,是要用自己真誠的愛心,清淨平等的愛心去感化一切眾生。佛菩薩對於畜生、餓鬼、地獄都能夠感化他,都能夠引導他回頭是岸,何況世間有情眾生?我們應當要想一想,要怪自己的功夫、德行不夠,決定不能怪別人還沒有接受感化,這樣才能夠成就自己、成就他人。佛在經上說,「未能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這句話說得好,沒有法子度自己,哪有辦法度別人?所以你要想度化別人,必須成就自己的德能,唯有自己的德能才能夠感化別人,才能夠感化眾生。佛在經教上說得這麼圓滿、這麼究竟,我們讀誦經典的人不能疏忽。我們不能成就,實實在在就是了凡先生在這裡所說的因循、粗心大意。進一步又教給我們:

  【又思天下無自是之豪傑。亦無尤人之學問。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

  這些都是我們剛才所說的。天下沒有自以為是的豪傑,凡是自以為是、剛愎自用的,這個人決定不是英雄豪傑。稱讚他是英雄豪傑,那只是稱讚而已,有名無實。真正的英雄豪傑,決定沒有自以為是。我們稱佛為大英雄,寺院供養佛像的大殿稱為「大雄寶殿」,我們稱他是大英雄。佛有沒有自以為是?沒有。佛跟眾生講經說法,他說了,他自己沒有說一句話。沒有說一句,說了四十九年,這是什麼緣故?他所說的都不是自己的。是誰的?古佛所說的。孔老夫子一生教學,也說他沒有自己的意思,他一生只是「述而不作」,就是說他都是重複講古聖先賢的教誨。你看,這麼謙虛,絕對沒有自以為是,絕對沒有加自己的意思在裡頭,這是真正的英雄豪傑。

  『亦無尤人之學問』,「尤」是怨恨的意思。聖賢人的學問,決定不會引發一個人自私自利,決定不會引起一個人貪瞋痴慢,決定不會教你去害別人利益自己,聖賢的學問沒有這些。一個從「人」上說,一個從「學」上說。回過頭來,我們反省自己,『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我們要回過頭來反省,我們自己確確實實道德沒有修,我們的真誠不夠,所以我們的感化達不到。

  【吾悉以自反。】

  這些東西,我們自己要認真反省。所以想要幫助社會、幫助別人,幫助社會安定和平,幫助一切眾生幸福美滿,從哪裡做起?從自己修德做起。你自己沒有真正的德學,如何能夠感化眾生?自己還有一絲毫自私自利,名聞利養念頭還沒有放下,如何能夠感動眾生?如何能夠行菩薩道?這些話句句都是真話、都是實話。所以,我們想要幫助這個世間減少災難,現在大家都知道,世間有不少人都相信古老預言。像西洋歐洲法國十六世紀預言家諾查丹瑪斯,他預言我們這個世紀有大災難,基督教《聖經》裡面講世界末日,伊斯蘭教《古蘭經》裡面也講世界末日,大概都是指我們現在這個階段當中。這些預言的書,我們看到、聽到也憂慮不安,我們自己如何能夠在這個災難裡面避免,如何幫助世間人度過這個難關,有沒有可能?今天我們讀《了凡四訓》,答案是肯定的,可能。我們自己修養道德,自己就超越了。佛家裡面所說的,共業裡頭有不共業,我們自己可以超越。我們自己有能力超越,進一步就要去幫助廣大苦難的眾生。如何幫助他們?一定要以德行、要以學問去感化他,讓他覺悟,讓他明瞭,讓他懺悔,也能夠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個災難可以化解。縱然不能完全化解,可以把災難程度減輕,把災難的時間縮短,這個效果就是很大的功德!我們應當認真努力去做。怎樣修養自己的德行?這個書裡頭舉的例子很多,我們細心去體會,反覆的推敲。他底下又再舉一個例子:

  【則謗毀之來。皆磨煉玉成之地。我將歡然受賜。何怒之有。】

  這一條我們每一個人時時刻刻都會遇到,碰到人家對我們毀謗、對我們侮辱,我們能不能做到這一點?別人惡意對我們毀謗,我們聽了之後,能不能一絲毫怨恨之心都不起?這是要真功夫。有人去我們導師那裡造謠生事,在外面毀謗他,登報紙惡意批評。有同修跟他講:某人說你的壞話,在毀謗你。他一聽他就制止,就跟他說:不要再講下去了。一般去講的人,跟他報告的人,都很驚奇,為什麼?為什麼他不要聽?導師就跟他講:我希望我的心對那個人永遠保持最好的印象,不希望聽到他不善的地方,不希望將他不善種種的言行放在我的心裡。他說我不要將他不善的事情放在我的心裡,所以不要去講他的不善。所以他所修的就是永遠記人家的好處、記人家的善處,他的眼睛看天下的人都是善人、都是好人,決定不把別人的不善放在心上。把別人的不善放在自己心裡,自己的心就變成不善,這個損失就太大、太大了。他說:講他壞話的人、破壞他的人,以前對他很好,他永遠會感恩,感恩戴德。以後種種的不善,那是別有因素,這個因素多半都是誤會。為什麼以前對他好,現在對他不好?以前對他有好處,現在好像對他沒有好處,從利害上,心理、態度、言行改變了。這個改變我們導師也清楚。過去對他好,現在對他更好,是他不了解,對方不了解。為什麼不了解?他的心目當中被名聞利養遮住了,被名聞利養的利害關係遮住了。我們導師他的境界,今天是提升了一步,完全是講德行,不是在說利害關係,就是在道德上向上提升,名利上放下了。所以他說他對他好,對毀謗他的人好;毀謗他的人對他不了解產生誤會,應當要原諒他。說原諒,已經是心量比較小了,實際上我們導師他是說完全沒有這個事情。他在心目當中永遠沒有發生過這種事情,這樣他的心才能回歸到自然、回歸到天性。

  他也常常以新加坡許哲居士,為什麼活到一百零五歲,還這麼年輕、這麼健康?一生不生病,還能夠為社會苦難的眾生服務。她替一些老人服務,其實那些老人都比她年輕,才七、八十歲,她一百多歲了。什麼原因?她心裡頭不夾雜絲毫不善的念頭,決定沒有絲毫不善的東西放在她的心裡。所以我們導師講要防範,我這個心裡只容納一切眾生的善心、善行、善德,這才是修養自己的道德。所以遇到人家毀謗、侮辱、陷害,我們導師說他反過來感激他。為什麼?他從這個境界裡面,來考驗自己功夫究竟到什麼程度。如果還有一念厭惡心,有一念不高興,自己立刻回過頭來懺悔,我的德行不夠,為什麼禁不起考驗。所以決定是『歡然受賜,何怒之有?』他說:別人對他這樣,他用這種態度對待他,慢慢傳到對方,對方也會感動,回頭是岸,救了自己,也救了別人。如果一聽到別人毀謗就發怒,就存報復的心,冤冤相報沒完沒了,自害害他。這個道理不難理解,這個事情利害得失也不是很難明瞭的,多想想,多思惟,我們就能夠自救救人、自度度他,這又何樂而不為之!

  所以,一個人在世間,希望一生當中都能夠保持著真誠心,都能夠永遠保持著愛心,愛一切眾生。人愛我,我愛他不難;人恨我,我愛他,這個才叫真正功夫,真正的德行,真正的學問。造五逆十惡罪業的眾生,還是真誠平等的愛護他,因為知道他有佛性。《三字經》第一句說,「人之初,性本善。」他的性本善,他的真心、他的真性本來就是善,尊敬他的性德,愛護他的性德。他現在做不對的事情(造惡業),就是染上一些不良習氣,這個不良的習氣不是真的,不是他本來的,那是可以改的。只要一念回頭,他就是善人,就會恢復到他本來面目。這些道理、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了凡先生接著又說:

  【又聞謗而不怒。】

  就是說聽到人家對他毀謗,沒有發脾氣,若無其事,當作沒這回事。

  【雖讒燄薰天。如舉火焚空。終將自息。】

  人家對他毀謗。我們導師做了一個很好的模範,有一年,有一個同修剪一張報紙,就是在批評、毀謗我們導師的。這位同修,我記得是住在桃園,這位同修也寫一篇文章要反駁他,拿到台北來問我,他這個登報好不好?當時我就跟他講:這件事情,我剛好要去新加坡,我將報紙跟他寫的反駁的文章拿去給我們導師看,看這個能不能刊登?我就把它帶過去。帶過去,我們導師他看都沒看,他說:不用,不用去反駁,文章他也不用看,他都知道。罵就隨他去罵,罵久他就不罵了,罵到累了,你如果不去理他,他就不會繼續再罵。他說:現在你又寫一篇去反駁他,他又會再反駁回來,這樣罵來罵去、罵來罵去,愈吵愈烈,這樣就不需要。

  你如果不理他,就像了凡在這裡說的,『聞謗而不怒』,人家無緣無故對他毀謗,他不要生氣,也不要去理他。好像拿一支火把,火把在虛空,沒有東西讓它燒,『舉火焚空』,火把沒有東西讓它燒,火把燒到後來,它就沒有了,火就熄了。你如果拿一個東西,加柴添火,愈燒就愈烈。好像對罵,罵來罵去,罵來罵去,愈罵就愈熱烈。好像他點一把火,你現在柴又把它放下去,這火就更烈了。人家對你毀謗,你又再罵回去,愈罵就愈烈,愈吵就愈烈;如果都不理他,就只有他那一支火把在那裡一直燒,燒久了它就沒有了。就好像罵我們導師一樣,寫在報紙上,一直罵、一直罵,都沒有去回答他,隨他去罵,現在好像沒有再登報紙了。可能登報紙也要花錢,要花錢還要動腦筋去寫,寫一寫,如果又沒有反應,寫到後來他自己感覺沒什麼意思,一直罵人家也沒有什麼意思,人家也都沒有回答。就是這裡說的,「如舉火焚空,終將自息」,拿一支火把在虛空,沒得燒,到後來火就熄了。吵架、打架的人,愈打就愈熱烈。這是做人的道理。所以一切讒言,它會自己消失,我們也不用去辯解。愈辯愈黑,愈攪愈臭,不用去辯解,時間久了,它自然就化解。時間久了,事情自然就明瞭,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時間久了,人家自然就知道是不是這樣,過一段時間人家就明瞭,不用去辯解。再接下來看下面的文字:

  【聞謗而怒。雖巧心力辯。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怒不惟無益。且有害也。】

  這一樁事情,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常常遇到,我們自己一定要提高警覺,萬萬不可被境界所轉,這樣我們的損失就大了。一次發脾氣,不論時間長短,即使是一分鐘這麼短,我們的心理、生理上的傷害,需要三天才能夠恢復平靜。諸位想想,如果每天都發一個脾氣,對你的健康損失太大了,這是非常不值得!『聞謗』,別人毀謗我們,這是在所不免的。我們與大眾相處,實實在在沒有辦法讓一切眾生對我們的言行都感覺滿意,你沒有辦法讓大家都滿意,能得這個好,不能得那個好,不可能個個大家都滿意,這是不可能的。這不但我們凡夫做不到,連釋迦牟尼佛也做不到,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也有人常常去找他的麻煩,毀謗、侮辱,甚至陷害,有提婆達多,內部僧團裡面有六群比丘在找麻煩,惹事生非,外面有六師外道,這是世尊當年在世給我們做了好榜樣。他對於這些毀謗、陷害怎麼處理?用不動心,用真誠、平等、慈悲來處理,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所以如果我們聽到別人毀謗還是發脾氣,甚至極力為自己辯護,這是自尋煩惱。所以了凡先生在此地舉了一個比喻,『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好像蠶吐絲,蠶吐絲就自己綑自己,自己綁自己。我們如果聽到人家對我們毀謗,我們一定要去跟他辯解、一定要去跟他理論,這就好像蠶吐絲自己綁自己,我們的心愈來愈不清淨,煩惱愈來愈多,不但沒有利益,而且反過來有損害。

  所以說『怒不惟無益,且有害也』,你一直跟他生氣,不但沒有利益,有損害。這兩句話是至理名言!因此,我們要是希望自己一生生活得幸福美滿就要記住,如何能夠在一生當中不發脾氣,這是修養功夫夠了。發脾氣,剛才說了,對自己身心有害,讓對方也受害,彼此都有害,兩方面都沒有好處。如果我們能夠忍受,能夠以不動心來處理,我們自己得利益,得什麼利益?定慧增長。一個人一生當中的福德是從定慧當中來的,定慧增長就是福德增長,定慧是因,福德是果。於對方也有利益,我們沒有怨恨心、沒有報復心,不跟他結冤仇,所以自他兩利。這是菩薩道,是菩薩學,我們應當努力來學習。當然初學的時候有一定的困難,但是自己一定要知道這個道理,要克服自己的困難,逐漸逐漸就會趨向自然,最初是極力的忍耐,幾年後就自然了。這是舉兩個例子來說。

  【其餘種種過惡。皆當據理思之。】

  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種種的過失,種種的惡行,總得要想想道理,把這些理想通。

  【此理既明。過將自止。】

  你只要把這些道理了解清楚、了解明白,過失自然它就沒有了,就不會去犯這個過失了。這是改過第二層的方法,這個方法比前面殊勝得多了,就是說要明理。所以古人說讀書明理,理明瞭,這個過就容易改。再看了凡先生講第三個方法:

  【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

  這是大道理,這是究竟的道理。人的過失太多了,說之不盡。過失不必說是你造作,起心動念過失就已經形成。我們試問問,我們自己一天當中從早晨到晚上起了多少妄念?多少自私自利的念頭?有多少損人利己的念頭?這些過惡都是唯心所造,你心裡起心動念就是在造業。所以佛法的修行,修行的樞紐就是禪定。諸位千萬不要錯會意思,佛法裡面修禪定只有禪宗,這樣你就錯了。只要是佛法,無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很多很多的宗派、法門,佛家平常講無量無邊的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總而言之,在修什麼?都是修禪定。所以禪定是佛家修行不論哪個法門共同的原則,只是修禪定的方法不相同。譬如密宗用持咒的方法修禪定;淨土宗是以念阿彌陀佛的方法修禪定,這是用持名念佛的方法,也有用觀想的方法,也有用觀像的方法;在教下有讀誦經典的方法,有用持戒的方法。方法多了,沒有一個方法不是修禪定,如果不是修禪定,那就不是佛法。這一個事實我們總是要清楚、要明白。如果真的得定了,什麼叫定?心在一切境界裡面,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這個善緣、惡緣是佛教的名詞,是對人事環境來說的。善緣就是跟很多善人在一起,惡緣就是與很多造惡的人在一起,人事環境。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面,只要自己不起心、不動念,那就叫禪定。

  所以,『吾心不動,過安從生。』你如果心不動,心在定中,就不會犯過失。起心動念就是過失,只要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頭,對人、對事、對物去練不動心,練不起心動念。在所有方法裡面,實實在在講,念佛的方式最好、最方便、最容易。為什麼?這個念頭才動,立刻換成阿彌陀佛,就是用阿彌陀佛這一念把它換過來,念佛用意在這裡。如果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一面起妄念,這樣就沒有作用了。念佛無非是用這句佛號把妄念去掉,也就是說用這個佛念來代替一切妄念。念頭不會不起來,你如果念頭都不會起來,你就是聖人,你就不是凡人。凡人面對外面境界,哪有不起念頭的道理?念頭起來不要緊,古大德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來不怕,怕你覺悟太慢,覺悟得快就能夠把這個念頭制止。淨土宗的方法,就是用一句佛號把它換過來,念頭才起來,不管這個念頭是善是惡,立刻用這句阿彌陀佛來代替,讓心裡面只有這一念,沒有第二念,這才叫做念佛,這才叫做功夫。你要是會用這個功夫,久而久之,念頭自然不起,你功夫就得力;如果你念頭還會起,你的功夫不得力。就像天天念書,很用功念書,考試都不及格,你拿不到成績。所以學佛的人、修行人,修行就是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我們今天採取持名念佛這個方法,用這個辦法在一切時、一切處保持著我們的清淨心,換句話說,保持我們不造惡業。

  下面,再舉這個例子,我們下一集再繼續給諸位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