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緇門崇行錄淺述—勸修懺法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十三集)  2021/9/6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73

  《緇門崇行錄淺述·忠君之行第五》。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淺述·忠君之行第五》第一百四十一頁,倒數第四行,我們從:

  【勸修懺法】

  這裡看起。我們看下面的文:

  【宋曇宗,秣陵人,出家靈昧寺。嘗為武帝行菩薩五悔法,帝笑謂宗曰:「朕有何罪,而為懺悔?」】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一段是講「南朝宋靈昧寺曇宗法師。秣陵人」,秣陵就是江蘇省南京市,古代的一個地名。『出家靈味寺』,就是他到靈昧寺來出家。『嘗為武帝行菩薩五悔法』,有一次為宋武帝做天台六時菩薩五懺悔法。這個「五悔法」在《淺述》有註明,就是「懺悔、勸請、隨善、迴向、發願」這五項。「晝夜六時修之」,晝夜六時就是日夜都沒有休息,修這五種懺悔法。

  武帝他就笑著對曇宗法師說,我有什麼罪過,需要你來代替我拜懺?這句話,不但是宋武帝,我們一般人,知道自己有過失的人就不多。真正有學佛修行的人,他才會反省檢點自己,一般人他不知道自己有什麼過失。我們看這個地方,你看這個皇帝,他也覺得自己沒有什麼罪過,我也沒有做錯什麼事,你為什麼要幫我懺悔?武帝就這麼回答。

  我們再看下面這個文:

  【宗對曰】

  曇宗法師就回應武帝的問話。

  【「昔虞舜至聖,猶云:『予違汝弼。』湯武亦云:『萬姓有過,在予一人。』聖王引咎,蓋以軌世,陛下齊聖往古,履道思沖,寧得獨異?」武帝善之。】

  曇宗法師就回答,『昔』就是過去,『虞舜』就是堯舜,這在我們中國歷史上,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是古代聖王,政治辦得好,人民安樂。所以孔子他整理這些中國傳統文化的經書,都根據這些歷代聖王他們的教化來做整理。像這樣的聖王,他們的態度是怎麼樣?曇宗法師就回答宋武帝,堯舜這算是大聖人了,舜尚且對禹說。禹就是大禹,舜這個王位他是讓給大禹。在大禹以前是禪讓政治,不是傳給自己的子孫,傳給子孫就是世襲的。是從大禹開始才傳給他的兒子,以後都是變成世襲的。在大禹之前,堯、舜,再早的黃帝,那個時候都是禪讓政治,去尋找、去觀察哪一個賢能的人,他能夠擔任國家的重責大任,這個位子就要讓給他,叫他來接。舜對大禹說,「我違背了正道,您當以義理輔正我」,這是出自於《書經·虞書益稷》。這是舜對大禹說的話,就是我如果什麼地方做錯,那你把這個道理講給我聽,來輔導、幫助我改正過來,這出自在《書經》。

  「商成湯、周武王也都說」,夏商周開國的皇帝也都說,「百姓有什麼罪過,都是我作君王一人引起的」,這也是出自於《商書·湯詰》、《周書·泰誓》。所以在《群書治要》講,「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就是人民有罪,他的罪過就是我的罪過。如果國裡有一個人犯罪,那是我沒有盡到教導他們的責任。所以古代這些聖王,人民做得不對的,都歸咎於自己的責任,自己沒有做好。這個是曇宗法師對宋武帝講,『聖王引咎,蓋以軌世』,「軌」就是軌範,給後世的領導人做一個模範來效法。所以古代聖王都是「引咎自責,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別人體諒」,不是苛求別人。所以這個是做為我們世間領導人的一個模範。

  接著『陛下齊聖往古』,「皇上和古代聖人一樣賢明」。你看法師他對皇上講話,他的用詞、態度,就是對宋武帝講,你跟古代的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些聖王,你跟他們一樣的賢明,先把他肯定。「行聖王之道更要謙虛,怎可和其他聖王不同,而不責備自己呢?」這個意思也就是說,古代的聖王,當然他自己本身做得都很好,但是下面的人做錯了,他要背這個責任,引咎自責,就是他沒有教好才會這樣,是他的責任。對宋武帝講,說皇上你跟古代聖王是一樣的賢明,你也是很賢明的君主,來實行聖王之道,當然要謙虛,就是說不可以跟古代的聖王不一樣,要跟他們一樣、向他們看齊,要效法他們、向他們學習,怎麼不責備自己?當然要反省自己,自己哪裡做得不對。因為天下所有的過失都會歸咎到皇上的身上來,所以他要代替皇上來修懺悔法,就是這個道理。宋武帝聽了之後,就表示非常的贊同,他很讚歎,也很認同。

  所以我們看古代這些高僧大德,這個是忠君之行,對於上面領導人他的忠心。忠心,他講話、態度都合乎禮節、合乎常禮、合乎禮。他為什麼講了會讓宋武帝很歡喜來接受?你看他怎麼講的?他是肯定他跟古代聖王是一樣的,古代聖王都會引咎自責,那何況你也是聖王,你不能跟他們不一樣,你不一樣就不是聖王。所以他這麼一講,他沒有理由去反對,當然他就接受。

  這個是勸諫的一個善巧方便。所以蔡老師在《群書治要》常講,勸人你怎麼勸?你有道理,沒錯,你怎麼勸?你的態度、你的用詞,你怎麼勸的。勸的方法不對,不但不能接受,反而變反效果。如果宋武帝說,我哪裡有錯?你怎麼會沒有錯?你自己沒有反省反省。如果這樣去勸他,他明明知道他有錯,他也不會接受,是不是這樣?所以勸諫,這個都是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聽蔡老師的《群書治要》,的確很多讓我們學習的地方,大家要留意這部書,對大家自行化他很有幫助,大家要發心來學習。

  好,這個公案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