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緇門崇行錄淺述—忍苦護鵝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十六集)  2021/9/21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76

  《緇門崇行錄淺述.慈物之行第六》。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淺述.慈物之行第六》,在一百五十一頁,我們從第一行:

  【慈物之行第六】

  第一個公案:

  【忍苦護鵝】

  我們接著看下面這個文:

  【佛世,有比丘乞食珠師之門。時珠師方為王穿珠,置珠取食,而珠偶墮地,鵝吞之。珠師與比丘食,視珠不見,疑比丘竊之也。比丘欲護鵝,故任其捶擊,至於流血,鵝來舐血,珠師移怒,併擊鵝殺之。比丘不覺悲淚,珠師怪焉,乃語之故。感悟珠師,懺悔作禮。】

  這是「慈物之行」第一個公案,慈物之行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護生、放生這一項,就是《太上感應篇》講「慈心於物」,對一切萬物生起慈悲心。這個公案是忍受自己的痛苦來保護一隻鵝,這個是屬於護生。

  『佛世』,就是佛在世那個時候,「有一個比丘到珍珠店去乞食」。『乞食』就是挨家挨戶去乞食。這一天到賣珠寶的店家,到這家去乞食。『時珠師方為王穿珠』,「當時珍珠師傅剛好在為國王穿珠鏈」,就是用線去穿珠,因為珠子就像我們念珠一樣,你要用線把它一顆一顆串起來。他正在替國王穿珠鏈,這也是一個掛在身上的裝飾品。這個時候這個比丘剛好來乞食,剛好做珠寶的師傅正在為國王穿珠。『置珠取食』,「他就把珍珠放著」,就是穿到一半還沒有穿好,看到比丘來乞食,他就把沒有穿好的珠放在桌上。那個珠子,我們穿過念珠也知道,一顆一顆的,有的穿進去了,有的還沒有穿的,它就是散的。在桌上放著,他就進去拿食物供養比丘,可是這個珍珠沒有放好,珠子會滾動。『而珠偶墮地』,一顆珠,那個都是寶珠,很珍貴的,掉到地上。『鵝吞之』,有一隻鵝看到有個珠子掉到地上,牠就跑過來把它吞下去了。

  『珠師與比丘食』,穿珍珠的師傅到裡面拿食物出來供養比丘,發現珍珠怎麼不見了?當然只有這個出家人在,那個珠我明明放在桌上的,怎麼不見了?『疑比丘竊之也』,他就懷疑這個比丘是不是把我那個珍珠偷了。當然比丘他在那邊看到珠子掉到地上,被那隻鵝吞下去了,但是不敢講。這個珠師就很生氣,『捶擊』就是打,就是打這個比丘,你是不是偷我的珍珠?我是要為國王穿的珍珠,你給我偷了,要他拿出來。結果這個比丘被穿珍珠的師傅打到流血,『至於流血』。這隻鵝也很有靈性,知道這個比丘是來護著牠的。因為如果他給他講,你剛才不小心掉下去,是那個鵝吞下去,那隻鵝就被殺了,從牠肚子再把珍珠拿出來。不敢講,結果他就忍受被挨打,打到流血。這個鵝看到了也很感動,知道這個比丘是為牠被打的,趕快來給他『舐血』,用舌頭去舔東西,鵝的舌頭去舔血,把那個血舔乾淨。這個珠師,穿珍珠的師傅『移怒』,「移怒」就是本來在打這個比丘,結果看到那個鵝又來幫忙,用舌頭舔他的血,他的氣就發到這隻鵝身上了,『併擊鵝殺之』,就把這個鵝給殺了。這個比丘在那邊看了就『不覺悲淚』,不覺就很悲傷流眼淚了。

  這個時候穿珍珠的師傅也覺得很奇怪,我殺了這隻鵝,你怎麼在哭?『乃語之故』,這個時候才把這個事情跟珠師講。就是說剛才你進去拿飲食供養我,你就把國王要的珍珠,還沒有穿進去的放在桌上,就掉到地上,剛好這隻鵝跑進來,看到那個珠子就把它吞下去了,就把這個原委給他說明。『感悟珠師』,講出來之後,感動這個穿珍珠的師傅。那個穿珍珠的師傅很受感動,所以他也覺悟了,感悟。『懺悔作禮』,向這個比丘懺悔,知道自己錯了,錯怪這個比丘了。所以他悟了,悟了就是說知道自己錯了,受到感動,所以就向這個比丘來懺悔、來作禮,請他諒解。

  這個公案就是護鵝,這個就屬於護生。我們學習這個公案,屬於護生之行,這個地方講慈物之行,就是我們現在講護生、放生。像最近我們有一些放生款,有一部分做放生的,有一部分做護生的。護生,就買一些飼料,或者動物需要醫療,這一類屬於護生。像我們現在做的放生、護生,就屬於慈物之行這個項目。這個地方我們學習,它主要的核心就是有慈悲心,對一切萬物都有慈悲心。佛門常講,佛門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心人人都有,儒家講「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個是性德,人人都有。我們現在這個慈悲心似乎沒有了,好像都很不慈悲了,不但不愛護動物,還殺生,這個慈悲心好像不見了。其實這個是被自己的殺業,煩惱的業障障礙了。所以我們現在就是做外面這個事相,放生、護生來啟發我們自性的慈悲心。所以我們現在做這個,主要就是啟發我們自性的慈悲心。因為我們自性的慈悲心埋沒很久了,無始劫以來就失去了,這個是迷失,不是喪失,都在,只是迷了,不知道要有慈悲心。

  所以我們去護生也好,放生也好,我們做這些事相,要知道做這些是啟發我們的慈悲心。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講,你讓眾生生煩惱,也不慈悲。如果在事相上做,沒有生起慈悲心,這個還要繼續努力。就像《俞淨意公遇灶神記》記載,他辦一個文昌社,就是做善事,做很多善事,惜字、放生、勸善等等的,做慈善救濟,這些都是好事,但是他的命運卻非常不好。後來因為他對灶神很恭敬,感應到灶神來給他指點,灶神也舉出他其中的一項,就是放生。他說放生他也都參加,都有參加放生。但是灶神舉出他的問題,就是說放生,你從來沒有生起真正去愛護動物那個慈悲心,只是跟著人家一起去放生,你那個慈悲心從來沒有生起來,這個就是一個關鍵。

  所以我們現在做放生、護生的工作,也要知道這些是事相,外面的事相,我們做這個外面的事相是提醒我們要生起慈悲心。生起慈悲心,不但對動物、對人,甚至對於植物,也都要有慈悲心。你看《太上感應篇》講「慈心於物」,「昆蟲草木,猶不可傷」,就是你不能故意、任意去破壞。就像現在講破壞自然生態,你也不能無緣無故的任意去破壞,這個也是慈悲心,所以慈悲心是對一切萬物的。外面做的這個事相,就是提醒我們、啟發我們,就像我們做法會一樣,像做法會我們念懺悔偈,是提醒、是啟發,也不是說念完就好了,要從內心真正的知道自己過失在哪裡,要去改過,那才是真正懺悔。

  所以做這些護生、放生的事情,不是好玩的。現在很多人做放生、護生,好像當作一種娛樂。過去我們辦的這些護生、放生,還有郊遊,大家很多人喜歡參加。很多人喜歡參加,當然也不是說每一個人都那麼慈悲,但是他願意來參加,不能說他完全沒有慈悲心,只是說你慈悲心生起多少?如果說他完全沒有,他也不可能來參加,你勸他,他也不會來。像一天到晚在殺生的人,他也肯定不會來參加我們這樣的活動。所以願意來參加,雖然他還沒有生起慈悲心,我們也鼓勵。就是我們辦這樣的一個活動,主要要啟發他們的慈悲心,最重要還是要不斷給大家講解這些道理,讓參加的人他明白這個道理,進一步他知道我們要發這個慈悲心,不是說只有在事相上這樣做一做而已,真正是啟發我們的慈悲心。我們這個慈悲心真正生出來,對一切萬物都會愛護,不會去傷害,這才是我們做放生、護生主要的目的。

  好,今天這個公案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