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緇門崇行錄淺述—穢疾不嫌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十七集)  2022/1/2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87

  《緇門崇行錄淺述》。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淺述》,一百六十四頁倒數第二行:

  【穢疾不嫌】

  我們看這個文:

  【唐道積,蜀人,住益州福感寺。性慈仁,有癘疾者洞爛,穢氣鬱勃,聞者掩鼻。積為之供給,身心不二;或同器食,時與補浣。人問之,答曰:「清淨臭穢,心憎愛也,吾豈一其神慮耶?寄此陶鍊耳!」】

  這個公案是在唐朝,「益州福感寺道積法師」,他是四川人,「住持益州福感寺」,他在福感寺住持。「積法師秉性仁慈」,就是他很有慈悲心,「有患惡瘡病的,全身長膿又爛成一個洞一個洞的,臭氣非常濃厚」,聞到的人鼻子都掩起來了,不敢接近。有這麼一個人,得了這個病,等於說全身潰爛。這個道積法師很慈悲,「供應他衣食」,就是說給他穿的、吃的,去照顧他。行為表現跟他內心是一致,他絕對不是說故意裝成一個泰然自若的樣子,好像沒有什麼感覺的樣子,他內心的確是出自於真正的慈悲心。甚至有時候跟病患一同在吃飯,同一個食器,「同桌吃飯,幫他們補衣服、洗衣服」,就是照顧這個病患。有人就問道積法師說,法師你怎麼能夠忍受這種環境跟生活?這樣的病人,人家看到遠遠就離開,你整天跟他生活在一起,照顧他,照顧得無微不至,你怎麼能夠做得到這樣?道積法師回答說,「喜愛清潔乾淨,厭惡臭味污穢」,這是分別心的作用,就是我們一般講人之常情。他說「我是一個修行人,為了要了生脫死」,就要克服自己的七情六欲,「我豈真能修到如如不動的平等智嗎?」就是說這個我也做不到。喜歡清潔這是愛、喜歡,厭惡這個臭味是憎、不喜歡,這個有分別,分別就不平等。他說我也是不平等,平等我也做不到,但是遇到境緣,就利用這個因緣來磨鍊我自己罷了!就是說遇到這個因緣,藉這個緣來磨鍊我的平等心。

  這個是屬於「慈物之行」,就是清淨平等慈悲,這個是每一個人的性德,每一個眾生都有。中峰國師講,「人人本具,箇箇不無」。不是說哪一個人有,哪一個人沒有,大家都有。但是我們無始劫以來起了無明,被這些無明煩惱障礙了,變成自私自利,都沒慈悲心了。沒有慈悲心,首先是對自己不慈悲,才會對別人不慈悲。這個慈悲心在儒家講叫仁,仁就是推己及人,孔子的教學就是從仁下手。在孔門弟子當中,能夠做到仁的學生不多,孔子肯定顏回,「三月不違仁」,就是說他這個仁慈心,三個月他沒有改變。如果換作我們,能不能有幾個小時有仁慈心?這個就很難得了。甚至連一念的仁慈心,我們從來都沒有生起過這樣的慈悲心,只顧自己,都不管別人,只想到自己,他沒有想到別人。所以仁就是兩個人,有自己也有別人,想到自己也要想到別人;在佛法講叫慈悲,慈悲心,慈悲擴及到一切眾生。古代的高僧大德從小都接受儒家這種教育,國家的主流教育,所以能夠有這樣的一個德行。我們現在的人沒有接受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這個基本都沒有,所以慈悲心生不起來。因此我們還是要從儒家,老和尚提倡的《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出家人加上《沙彌律儀要略增註》,這四個根來奠定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才能生起真正的慈悲心。

  所以照顧病人,我們現在看到有很多專業的在照顧病人的,那也是說大小便都不能處理,都要人家幫助了;真正孝順的兒女也不多。父母如果得了這個病,真正孝順的兒女他會去照顧。現在如果能夠去請專業的來照顧也就不錯了,現在的人,甚至父母病了、死了,他都不管的。自己的父母他都不孝,他怎麼能夠去對其他人有慈悲心?所以學習這個,還是要回到原始點,原始點就是從孝親尊師這個地方所發展出來,回到這個原始點。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是啟發我們自性的平等慈悲,推己及人。孝順自己的父母,看到外面的這些老人,也看作自己的父母,這樣推廣出去,基本是在這個地方。我記得澳洲淨宗學院剛開幕,那個時候我們老和尚每個星期六晚上辦一個溫馨晚宴,這個溫馨晚宴就請城市這些人來聚餐,但來的還都是老年人比較多。那個時候我就聽到我們師父上人跟悟莊師說,莊師在主管廚房,我們老和尚就交代說,都是老人,叫莊師菜不要煮得太硬。這個就是教我們時時刻刻為別人想,看到老人,老人有很多牙齒不好。當時我四、五十歲,牙齒還不錯,體會不到。現在我自己就體會到了,牙齒都掉光了,如果蘋果弄得大一點,我咬上去可能就要發炎了。但是你自己沒有這種情況,能夠替別人想,那個就是慈悲心。比如說我們自己牙齒沒有壞,但是你會想到牙齒壞的人,你會替他想,這個就是慈悲心。如果只有想到自己,我都沒問題,你也應該沒問題,這個就沒有慈悲心了,他只想到自己。所以慈悲心要這樣點點滴滴來,從這個地方去啟發。還有過去蔡老師講的,跟父母吃飯,兒女年輕牙齒好,稀里嘩啦的吃完他就走了,他父母也要趕快吃,因為他覺得大家都吃飽了,只有剩下他一個人在吃,他也很有壓力。所以蔡老師教我們你要慢慢吃,不然你父母會吃得很緊張。這個我現在也體會到了,現在每次來這裡吃,大家都吃光了跑掉了,我覺得很緊張。我以前牙齒好的時候我吃得比你們快,那個時候體會不到,現在就體會到了。這個就是慈悲心,你要從這個點點滴滴去考量別人,你這樣才能夠慢慢去啟發慈悲心。所以現在在照顧病人的時候,我們看到很多專業的,他很會照顧,關鍵就是你有愛心、有仁慈心、有慈悲心,關鍵就在這上面,這個是我們要學習的。

  像「慈物之行」,你看從關懷動物,這裡關懷人,就是佛法講一切眾生。對動物,我們比較具體做法就是放生,放生是慈悲之行,慈物之行。很多人他也都在參加放生,我們自己也參加放生。我們看了《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俞淨意公他命運很坎坷,他怨天尤人,家庭遭受重大變故,九個兒女死了七個,一個失蹤,考試都考不上,家庭貧苦,怨天尤人。他跟一些同學組一個文昌社,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社團,做好事,惜字、放生,做種種善事。怎麼會得到這種報應?他的心很不平,每一年除夕都寫疏文,請他們家裡的灶神向上帝報告,怎麼老天對待我是這樣的?後來真的感應到灶神來給他指點,他對灶神也是相當有恭敬的。灶神就給他講了很多,其中有一條,他說你放生,人家放生,你就跟著去放生,其實你的慈悲心並沒有真正生起來,只是跟著大家做。而且你自己家裡,那些魚、蝦,你還是在吃,還是在捕,在殺生,一方面殺生,一方面在放生。灶神給他指點,也就是給他點出,你只是在形式上做,其實內心的慈悲心並沒有生起來,並沒有生起真正的慈悲。所以慈物之行,關鍵就是心,這個心態。這個心沒有生起來,我們透過這個方式來做,有沒有需要?還是需要。雖然是形式,但是這個形式是啟發我們慈悲心的,如果你連這個形式都沒有,那根本就沒有辦法啟發自己的慈悲心。所以俞淨意公,他也列出來他有放生,做種種善事,惜字等等,雖然他不是真心在做,但是形式上他還是有在做。形式有在做,灶神給他指點,你只是做形式,你要真正發自內心來做。如果連形式都沒有,那都談不上了。

  所以雖然是形式,但是我們還是不能說不從形式來下手。只是說這個形式它的內容、它的內涵,它的核心就是我們的心地,就是慈悲心,這個形式就是在啟發我們自性的清淨平等慈悲,所以這個也不能沒有。雖然只有形式沒有實質,但是如果連這個形式都沒有,實質更談不上了。形式都沒有,還談什麼實質?如果有這個形式,然後再慢慢去進入實質的,這樣我們才有個依據。所以我們放生的時候,就要想到要真正發起慈悲心,不是只有一個形式去做一做,慈悲心根本就沒有生起來,這個就沒有感應。真正感應是在這個心,心在感應的,關鍵在這個心態。所以我們看到這個古代公案,它是舉出一個例子,我們要舉一反三,以此類推,這樣我們才會學得活潑,活起來。不然你看到這個,我們去找一個病人來照顧,照顧病人是一個形式,你有沒有真正生起慈悲心?這個就是很關鍵的,是我們要去深入,從我們自己內心自己去反省、去探討。這個公案就是啟發我們這個。

  這裡講修平等心、慈悲心,我們現在人他沒有平等心。我們舉出一個例子,比如說老和尚現在很多人尊重,很多人想去照顧他,甚至搶著要照顧,老和尚以外,其他的人他病了,你照顧不照顧?如果不管他了,那你的平等心、慈悲心不是真的。我們要學一個東西,孔老夫子講要舉一反三,以此類推。學到一件你就要以此類推,舉一反三。不是學了這個就是這個,你根據這個來推廣去。像過去蔡老師講,某某人對我很好,那個盧叔叔就跟他講,你怎麼說他這個人很好?蔡老師給盧叔叔回答,他對我很好,所以他很好,他就是好人。盧叔叔就跟他講,未必然也,那也不一定,他對你好,他對別人好不好?如果他只有對你好,對別人統統不好,那不是真正的好。所以這個時候蔡老師聽到,才恍然大悟。所以我們聽東西要會聽,你對一切人都好那是真的好,平等,就這裡講平等。什麼叫平等?你說照顧臭穢病人,有很多現代的專業看護,他們照顧這些的確他是專業,他賺這個錢,這個在形式上處理是一樣的,照顧是一樣的,關鍵在你是什麼樣的心態?所以平等慈悲,你看道積法師他是藉這個來修自己的平等慈悲,磨鍊。什麼叫磨鍊?就是啟發自己。道積法師說,我也是凡夫,跟一般人一樣,我也是有分別心,我也不是說能做到真的很平等慈悲,但是遇到這個因緣,我藉這個來磨鍊我自己、來啟發我自己。所以他也不是說,你看我做得到,別人都做不到,他不是這樣講。他說我也是一樣,我也是有愛憎,你也不要以為我是修到怎麼樣,只不過我遇到這個因緣,我藉這個因緣來啟發我自己內心真正的平等慈悲。

  所以學習這個東西,我們是在生活當中方方面面、點點滴滴去體會,然後一點一滴把我們自性慈悲心啟發出來。因為自性清淨平等慈悲大家都有,跟佛菩薩一樣有圓滿的大慈大悲,只是現在被無明煩惱蒙蔽了,我們現在要給它開發出來。本來大家都是清淨平等慈悲,每個人都一樣,「人人本具,箇箇不無」,每一個人都有,不是說誰有、誰沒有,都有。只是佛菩薩他啟發出來了,我們凡夫還被蒙蔽,被無明煩惱、自私自利這些心蒙蔽。所以我們學佛修行就是修這個,啟發我們的清淨平等慈悲。

  好,今天我們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